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第二课时)
- 格式:pdf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6
1-4地形图教学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等高线的定义及主要特征2、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并能识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部位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亲自参与制作模型,绘制地形图等活动,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原理。
2、启发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识别山地的地形部位和五种地形形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个部位。
难点: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和山脊与山谷的区别【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引导法、活动法学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比较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
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
一、自学指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自主学习(略读课文,建立知识树,撑起自信的天空)1.什么是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2.山的等高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断崖的等高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3.山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而且最弯处像箭头一样指向_________,山谷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什么是鞍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合作交流5.读地图册14页,思考陡坡、缓坡与地图上等高线稀疏程度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主要地理事物的颜色有何区别?二、精讲点拨1、地形图的判读师:(出示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模型,图1.28)引导学生观察并独自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分组实验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01实验报告【实验目标】1.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按照一定的制作流程完成简单地形模型的制作。
2.知道根据不同地形特征区分各类地形的方法,并学会用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特征。
3.通过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在现实生活中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器材】黏性较好的湿泥土(最好用高岭土,也可用其他黏性较强的泥土)或橡皮泥、尺子、牙签、细线或细钢丝、垫板(木板、硬纸板、泡沫板均可)、盛水的小容器、水粉颜料。
【实验过程】1.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1)将湿泥土或橡皮泥在垫板上堆成山体状。
(2)在手上蘸些水摸拭山体表面,使其光滑。
注意:水不可太多,以免表面太湿影响下一步操作。
用橡皮泥做材料时不可加水。
(3)用牙签在“山体”表面不同高度处做上记号并标出高程。
注意:尺子要垂直摆放。
各记号处的高度间隔要相同。
(4)用细线或细钢丝小心地沿记号处将“山体”水平切开。
(5)将切下的“山体”块编号后分开摆放,并移到通风处晾干。
注意:不宜放在阳光下暴晒,为了加快干燥的速度,可用电风扇吹。
用橡皮泥做材料时不必晾干。
(6)在晾干的“山体”块表面用水粉颜料涂上不同的颜色。
(7)将“山体”块根据编号重新摆成“山体”形状。
2.绘制“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分别将取下的“山体”块放在白纸上,用笔沿“山体”块边缘描线,注出相应的高程。
就得到了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3.将等高线地形图改制成分层设色地形图。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的水粉颜料。
注意:涂色要均匀。
(2)在图的左下角把各颜色所代表的高度范围的图例画出来。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用分层设色方法表示的地形图。
【问题与讨论】1.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有怎样的联系?2.山脊和山谷处的等高线有何特点?3.河流出现在山脊还是山谷?4.峭壁处的等高线有何特点?5.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海拔差值有何特点?6.在实际绘制等高线地形图时,其方法和我们现在用的方法有何不同?02实验突破某中学户外训练营举行登山活动。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第2课时)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等高线。
2、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3、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
4、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形与等高线之间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2、通过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3、通过家乡地形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讨论,提高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家乡地形与经济发展讨论过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经济发展的情感。
2、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3、树立用辨证的发展观看待地形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三、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四、教学器材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任务单;自制等高线地形图教具。
学生准备:学生自制的简单的地形模型。
五、教学设计由于第一课时已经完成了地形类型和影响地形变化的内因和外因,所以本课时可以有充足的时间绘制等高线和对等高线判读的学习。
我主要通过大量的学生观察、学生讨论、学生探究活动形式来展开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归纳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的目的。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基点,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科学,自主的建构科学知识;在学以致用的理念引导下,让学生自然的从科学走向生活,主动的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达到“生活即学习”的目的。
在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的教学中,采用创设悬念——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中,采用交流评价——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2:思考题师:请你说说常见的地形有哪些?生: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师:我们的家乡舟山是什么地形?生:丘陵。
师:丘陵地形对舟山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是什么?生:交通不便是制约舟山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师:多山的丘陵地形造成交通不便。
第2课时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
第2课时制作简单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材解读
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地图类型,由于在前面已经学过一般地图的判读方法,所以本节课主要从用图的角度帮助学生掌握地表形态与等高线分布特点的关系和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弱,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立体”的地形转化为平面的图形,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由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将三维的地形特征转化为平面的图形
教学目标知
识
与
技
能
会利用铁丝、橡皮泥、泥土、土豆、泡沫塑料或其他材料制作简单的地形模型,
能用地形图表示地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制作地形模型的方法:
1.画一张你需要的有山脊、山谷、山顶、鞍部、峭壁任意一种地形模型的等高线图。
2.根据等高线图的每条等高线,用薄胶版制作出每一种地形的等高线平面。
3.将每一种地形的等高线平面,按照相应的高度比例固定在等高线图上。
4.用泥沙、胶泥等填充等高线平面之间的空隙。
5.在模型表面铺上假树、草坪、道路,安装一些房子等附件。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