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渔夫的故事》课文精讲 北京课改版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渔夫的故事》课前预习:通过上网查阅,了解民间故事和《一千零一夜》的相关常识,通过查阅字典,预习解决本课的生字词(附:铁叉、桅杆、倒霉、恩将仇报、罗嗦)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民主、宽松、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全员、全程、全面地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2、学会从人物语言、心理描写抓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并能归纳寓意3、通过分析语言特色,增强对民间故事语言的赏析能力。
评价任务:1、通过复述故事,检测目标一的达成度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观察目标二的达成度。
3、通过提问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赏析语言,增强对民间故事语言的赏析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痛恨王后对他的不贞,就把她杀了。
以后国王每天晚上娶一个王后,到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
当时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
晚上,她给国王讲故事,讲到最紧要的时候天就亮了,国王急着要去早朝,但为了听故事的结局,国王就把她留了下来。
此后,她每天晚上给国王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
最后,国王终于被感化了,同山鲁佐得王后白头偕老。
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内容。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地区为“天方”,“谭”通“谈”),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文学作品之一。
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就选自《一千零一夜》这部民间故事集。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14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篇1一、按照“思维递进理念”说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编者在第四、第五两个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景和物”之后,安排第六单元“现实和想像——神话、民间故事”,这是颇具匠心的。
由观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到了解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特点,借以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它体现了思维递进理念。
《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典型形象——渔夫和魔鬼。
通过渔夫机智地制服魔鬼的记述,形象地告诉我们: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渔夫的故事》为什么能如此吸引孩子,甚至感化国王?因为它是神奇的想像。
如果没有想像,那就没有渔夫和魔鬼这两个艺术形象,也就没有了《渔夫的故事》,甚至没有了文学。
反过来,要让初一学生领悟渔夫战胜魔鬼的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觉醒,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胜利,也必须借助想像,否则就只能靠老师“填鸭式”的灌输了。
由此可见,思维从现实向想像递进,是何等的重要。
二、围绕“现实和想像”要求说目标《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
《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充分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它不仅是阿拉伯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学瑰宝。
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因此,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认知目标。
《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继《牛郎织女》之后的第二篇民间故事,学生通过《牛郎织女》的学习,已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渔夫的故事》课文原文及赏析《渔夫的故事》原文:从前,有个渔夫,每天清晨都会去海边捕鱼。
一天,他撒下网,捞上来一个黄铜瓶。
他擦去瓶子上的泥沙,看见上面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
他试图打开瓶子,但怎么也打不开。
最后,他用尽全力,终于把瓶子打开了。
突然,一股烟雾从瓶子里冒出来,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魔鬼。
魔鬼对渔夫说:“我是一个被诅咒的魔鬼,被困在这个瓶子里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你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可以满足你的三个愿望。
”渔夫吓得脸色苍白,但他很快镇定下来,想出一个计策。
他对魔鬼说:“我希望你回到瓶子里去。
”魔鬼以为这是一个简单的愿望,便答应了。
然而,当他进入瓶子后,渔夫迅速盖上瓶盖,重新封住了魔鬼。
魔鬼愤怒地咆哮,但渔夫坚定地说:“你是个邪恶的魔鬼,我不能让你再去危害世界。
我要把这个瓶子扔回海里,让你永远被困在里面。
”于是,渔夫把瓶子扔回了海里,然后回家去了。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见过那个魔鬼,但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护了世界的和平。
赏析:《渔夫的故事》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
故事通过描绘渔夫与魔鬼的斗争,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智慧。
首先,故事中的渔夫形象鲜明,他是一个勤劳、勇敢且机智的人。
面对强大的魔鬼,他并没有被恐惧所压倒,而是冷静思考,利用魔鬼的自负和贪婪,成功地将其再次封印在瓶子中。
其次,故事通过魔鬼的形象,揭示了贪婪和邪恶的危害。
魔鬼因为自己的罪行被诅咒,被困在瓶子中千年,但他仍然没有悔改之意,只想利用别人的善良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警示人们要警惕贪婪和邪恶的力量,坚持正义和善良。
最后,故事的主题是勇气和智慧能够战胜困难和邪恶。
渔夫以他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对抗了强大的魔鬼,保护了世界的和平。
这个主题鼓励孩子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和智慧,坚持正义,敢于斗争。
总的来说,《渔夫的故事》以其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给孩子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和道德教育,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字词、了解文学常识、明确体裁。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梳理情节,概括并简述故事。
通过揣摩精彩的对话描写,体会渔夫的机智果断和魔鬼的狡猾虚伪,明白智慧的强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渔夫的机智果断和魔鬼的狡猾虚伪,明白智慧的强大。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重点语段,揣摩精彩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渔夫的机智果断和魔鬼的狡猾虚伪,明白智慧的强大。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朗读法分析法问答法前置练习:熟读课文教学内容及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
请坐。
同学们,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
进入初中以后,你读了哪些书?(指名发言)【生】介绍书目【师】看来大家的读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今天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它是阿拉伯的一部民间故事集叫《一千零一夜》,也叫《天方夜谭》。
你知道,它为什么叫《一千零一夜》吗?(指名或教师讲述)(展示课件3)【师】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
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继续讲。
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其中的一个人魔之争的寓言故事------《渔夫的故事》。
(展示课件4)【师】首先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可能有同学还不会概括故事,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方法指导。
(展示课件5)学法指导⑴概括故事方法指导:基本思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表达格式:这篇文章讲述了的故事。
教师示例:这篇文章讲述了渔夫机智制伏魔鬼的故事。
【师】指名回答,明确板书:故事渔夫魔鬼【师】刚才我们用一句话概括了故事,其实这个寓言故事的情节性很强,我们能不能用四字短语,从渔夫的角度用16个字把故事情节梳理出来呢?(展示课件5)学法指导⑵故事情节概括方法指导: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浏览全文,在文章中划出写“渔夫”行为的关键词句,从渔夫的角度用四个四字短语16个字概括故事情节。
四年级下册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渔夫的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渔夫的善良、机智和勇敢的品质。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整理和概括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渔夫的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渔夫的善良、机智和勇敢的品质。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环境及其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2)通过课文学习,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整理和概括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渔夫捕鱼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渔夫的了解和印象。
2. 课堂讲解:(1)分段讲解课文《渔夫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渔夫的善良、机智和勇敢。
(2)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3. 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环境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渔夫的故事》。
(2)邀请部分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担任评委,对表演进行评价。
5. 思维导图:(1)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整理和概括课文内容。
(2)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作品,进行交流和分享。
四、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渔夫的故事》。
(2)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篇关于渔夫的小作文。
2. 课后拓展:(1)调查周围的人对渔夫的看法,总结他们的观点。
(2)访问渔民或相关人士,了解渔夫的生活和工作现状。
人教版《渔夫的故事》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渔夫的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培养学生朗读、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渔夫的善良、勤劳和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培养学生朗读、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感受渔夫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海洋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渔夫的生活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渔夫是如何捕鱼的吗?他们在捕鱼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2.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3.课文理解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认为渔夫的优秀品质,如善良、勤劳、智慧等。
4.生字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生字词,让学生跟读并组内讨论。
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5.课文复述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复述。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6.课文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渔夫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如:面对困难,要勇敢、坚定信念;尊重他人,关爱自然等。
7.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渔夫的故事的情景剧。
各组展示,全班投票选出最佳表演奖。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建议和意见。
四、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每个写5遍。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2.学生对渔夫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了渔夫的优秀品质。
3.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4.不足之处: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5.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七年级语文《农夫和蛇(两则)》《渔夫的故事》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农夫和蛇(两则)》《渔夫的故事》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冻僵.ji āng 怜悯..li ǎn m ǐn 纠缠..ji ūch án坟.墓f én 后患.无穷hu àn 恳.求k ěn 谋.生m óu 弥.漫m í 撬.去qi ào 违.背w éi 桅.杆w éi 丑陋.l òu 警惕.t ì2. 形似字 柴 ch ái 砍柴斧f ǔ 板斧染r ǎn 染料 爷y é 爷爷砍k ǎn 砍死狠h ěn 凶狠 饮y ǐn 饮料狼l áng 野狼3.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d ǎ 打鱼s ǎn 散文 打散 d á 一打s àn 弥散 ji ě 解散d á 报答 解 xi è 解数答 ji è 押解 d ā 答应4. 词语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间。
冻僵:受冷而僵硬。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纠缠:①绕在一起。
②有意找别人的麻烦。
课文是第二个含义。
后患无穷:以后的祸患没有穷尽。
拉拢:这里指拉近收束时不松散。
喜笑颜开:心中愉快,满脸愉快。
弥漫:指尘土、云雾、水等充满、布满。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峻。
堂堂:原意是高大的样子或形容人的仪表壮伟,这里形容有志气或有气魄。
起誓:说出表示决心的话。
口吻:说话的语气。
5. 作者、作品简介(1)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
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的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
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
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
2021年《渔夫的故事》教案(精选10篇)《渔夫的故事》教案1教学设想:这是一篇民间故事,语言通俗、夸张,情节曲折、生动,很受学生们欢迎。
因为容易理解,所以教师不必多讲,可让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课本剧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表演来理解体会。
教学目标:1、学习民间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层次结构清楚2、领会__寓意:对待恶人不能怯懦,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讨论、表演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听说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了吗?听说过《神灯》的故事吗?是呀这些故事伴随我们长大,给了我们无数美好的幻想,这些故事都是出自一本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今天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一篇——《渔夫的故事》。
教学达标:1、了解文学常识:你知道《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吗?给大家介绍一下2、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并且初步了解故事情节3、教师抛砖引玉,提示性表演开头:我是一个穷渔夫,以打鱼为生。
我打了一辈子的鱼,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只撒四次,这就足够我维持一天的生活了。
可是今天我已经撒了三次了什么也没捞到,难道今天这么倒霉吗?我再撒一次看看,上帝保佑我捞一条大鱼。
(做撒状)哎呀怎么这么沉,上帝真的保佑我捞着大鱼了。
(做用力拉鱼状)4、学生排练。
两人一组自愿组合,排练在魔鬼和渔夫之间发生的故事,通过排练熟悉语言,进一步了解课文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师提示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做道具。
5、学生表演。
.每一对学生表演完,请同学来评价表演的优点与缺点,让下一对表演的同学引以为戒。
找三对学生表演较好。
6、教师小结:渔夫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总结出:对待恶人不能怯懦,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既勇敢又要机智。
开拓扩展:这是一个古代阿拉伯的民间故事,我国古代有没有类似的故事?(东郭先生)能力延伸:通过这篇民间故事的学习,你能总结出民间故事的特点吗?欣赏体会:动画片《皇帝的新装》中节选:“老大臣看新衣”一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课本的基础上怎样表演得更加生动,加深对表演课本剧的理解。
《渔夫的故事》说课(通用13篇)《渔夫的故事》说课篇1《渔夫的故事》自古以来,童话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孩子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其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而《渔夫的故事》一课就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复杂,又是学生喜欢的故事,再加上全文主要运用对比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没有太大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而是抓住两个主要人物:魔鬼和渔夫,运用加定语的方法,填空“()的魔鬼”,“()的渔夫”。
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好好体会体会。
学生们很快就在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凶恶的魔鬼、恩将仇报的魔鬼、勇敢的渔夫、聪明的渔夫……其次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以情导读,以读定悟。
课文语言形象生动,特别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与渔夫的对话,非常引人入胜,而且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学生通过前后对比,朗读、表演、模仿渔夫的言行举止的变化,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孩子们一阵阵开怀大笑。
正是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狡猾的魔鬼与聪明的渔夫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便展现在师生面前,最终故事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选自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渔夫的故事》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篇课文,而且是最长的课文。
对于这么长的故事,我们该如何找准突破点呢?我想首先得关注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渔夫与魔鬼。
就这篇文章而言,在梳理完故事的脉络之后,可以首先抓住“魔鬼”这个恐怖的形象。
文章中对魔鬼的描绘虽然简短,但却非常形象直观。
要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有关细节描写的语句,体会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像这样的语言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想象、体悟。
当我们把魔鬼的形象做足、做厚,再来揣摩渔夫这个普通的人物又是如何战胜强大的魔鬼的。
七年级语文《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北师大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二. 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克雷洛.夫luò斧.头fǔ抡.起lūn乔.装打扮qiáo拐.杖guǎi信奉.fèng作揖.yī退避.bì亲戚.qī斧锯.jù2.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gèng更加xiāng相处更相gēng更换xiàng相公3. 需掌握的形似字奉fènɡ信奉兽shòu禽兽委wěi 原委戚qī亲戚秦qín秦朝奏zòu演奏鲁lǔ鲁迅季jì四季威wēi 威胁4. 词语谈判:双方为化解冲突而进行的活动。
防X:防卫困境:出于某种困难的境地。
纵使:纵然使。
乔装打扮:改变服装面貌,使人不认识自己,以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
乔,作假。
信奉:①信仰崇奉。
②相信并奉行。
仁慈:仁爱和慈善。
周旋:①回旋,盘旋。
②交际应酬。
③与敌人较量。
三老: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
仙风道骨:指具有神仙一样的风姿。
刻毒:尖刻恶毒。
5. 作者、作品简介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克雷洛夫(1769——1844),他不仅是最杰出的俄国寓言作家,而且是世界三大寓言家之一(其他两位是古希腊的伊索和法国的拉封丹)。
克雷洛夫一生共写了二百零三篇寓言。
还在他生前,这些寓言便已被译成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
克雷洛夫的寓言有着极强的人民性和现实性。
普希金称他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克雷洛夫早期的寓言有《农夫和蛇》、《狼和小羊》、《乌鸦与狐狸》、《狐狸和葡萄》等等。
《某某狼传》与作者马中锡《某某狼传》是很多人非常熟悉、且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一篇寓言体小说。
这篇寓言,在明代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可算是上乘之作,它写成不久,即被改编为杂剧上演,至今“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四年级语文《渔夫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
(2)学习并掌握一些生字词,如“渔夫、撒网、捕鱼、船舱、财富”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
(2)通过故事,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
(2)掌握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哲理和价值观。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道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谈论关于渔夫和捕鱼的话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渔夫工作的了解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渔夫的故事》。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组内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答疑问。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渔夫的故事》。
(2)抄写并默写课文中的一些生字词。
2. 拓展作业:(1)学生和家长一起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道理应用到生活中。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课后实践评价:通过家长反馈,了解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道理应用到生活中。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渔夫的故事》教案《渔夫的故事》教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渔夫的故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渔夫的故事》教案1预习积累:1.给文段标上序号,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故事。
2.了解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相关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教学目标:1.了解《一千零一夜》及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
2.掌握从人物语言、外貌、心理描写等方面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渔夫勇敢、智慧的个性,培养敢于同恶势力做斗争的经验。
评价任务: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来。
2.体会人物的语言、外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同学们,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清晨即杀掉,以示报复。
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不忍杀她,允许她下一夜继续讲。
她的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
这就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由来,又名《天方夜谭》,它包括了寓言、童话、冒险故事、名人轶事等,主要反映中古时代阿拉伯和亚洲一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人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其中的一篇《渔夫的.故事》。
(板书题目)解题:“渔”即打鱼。
“天方”指中东阿拉伯地区,“夜谭”即彻夜深谈。
“轶(散失)事”即世人不知道的史事。
展示并阐释学习目标。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辅导:探讨渔夫“喜悦惊奇——胆怯害怕——机智沉着——坚定勇敢”和魔鬼“恐怖胆怯——忘恩负义——得意忘形——反悔说谎”的情绪变化,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读出众多“?”“!”的语气。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的字、词以及《一千零一夜》的相关知识2、能力目标:通过搜集资料、自读课文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故事情节的分析,增强学生感悟道理、品味语言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的情趣教学重点:分析本文的故事情节教学难点:通过具体理解故事情节来感悟其中的道理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工具:多媒体教时:一教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课前利用早读时间,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1、搜集《一千零一夜》的相关资料2、自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生词3、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讲故事二、课上教读(一)课堂导入,激发兴趣(略)(二)出示要求,检查预习(展示多媒体)1、学生出示搜集的资料2、基础知识:①字音:规矩、矩形塞满阻塞塞外撒撬弥漫啰唆②词义:笑逐颜开无恶不作荣华富贵恩将仇报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一名学生讲故事,引导其他学生思考:读了《渔夫的故事》你有什麽感受?(三)精读课文,具体研讨1、教师置疑:渔夫在这打鱼的一天里都做了哪些事情?学生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渔夫放出魔鬼渔夫智斗魔鬼2、魔鬼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用书中语言或自己的语言回答)教师明确: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口,牙齿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齐读并体会魔鬼可怕、凶恶的样子)3、面对样子凶恶的魔鬼,渔夫畏惧、胆怯了吗?(没有)渔夫不但没有畏惧魔鬼,而且还用自己的才智与魔鬼进行斗争,想一下渔夫是这样智斗魔鬼的?引导分析三个斗争回合:(1)渔夫想知道魔鬼的来历,魔鬼却是狂妄、自大,- 一心想杀死,并让他选择死的方式。
(2)渔夫要了解魔鬼的本质,对魔鬼发出质冋:“我犯了什么罪?”“你为什么要杀我?”魔鬼的回答说明了什么?他已经上当了,表现出他的愚蠢(3)渔夫用完了他的缓兵之计后,开始设计收服魔鬼表现渔夫的机智、勇敢4、回顾情节,评价人物渔夫:善良、机智、勇敢、智勇双全魔鬼:凶恶、狂妄、愚蠢、下流无耻5、创设情境,模拟对话人、鬼之间的斗争可以是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激烈和紧张。
渔夫的故事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撬去()弥漫()倒霉()一缕()
口吻()偶然()凝成()耸立()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规ju___ xī___封啰suo___ 起shì___ páng___ 大
报dá ___ guǐ___计违bèi___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我是一个无恶不作的凶神,曾经跟所罗门作对。
无恶不作:
⑵老话确实讲得不错,这真是‘恩将仇报’了!
恩将仇报:
⑶“下流无耻的魔鬼,你这是说谎呀!”
下流无耻:
4.文学常识填空。
《渔夫的故事》选自___,又名_______,是古代阿拉伯的民间故事。
5.口头叙述一下渔夫是怎么战胜魔鬼的?
点击思维
1.注意“撬”不要拼写成“qiào”,“缕”不要拼写成“liǔ”。
2.注意“规矩”不要误写为“规举”,“诡计”不要写成了“鬼计”。
3.要结合词语所在文中的具体语境推测揣摩,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如“恩将仇报”,这里指用仇恨报答恩惠。
4.《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又名《天方夜谭》,“天方”是指阿拉伯地区,“谭”通“谈”。
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公元8世纪至16世纪阿拉伯的器的风土人情,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5.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肖像:“瓶中冒出一股青烟,飘飘荡荡地升到空中,继而弥漫在大地上,逐渐凝成一团,最后变成一个巨大的魔鬼,披头散发,巍峨高耸地站立在渔夫面前――堡垒似的头颅,铁叉似的手臂,桅杆似的腿杆,山洞似的大嘴,石块似的牙齿,喇叭似的鼻孔,灯笼似的眼睛,奇形怪状,非常丑陋凶恶。
”这一系列的比喻,形象而具体地勾勒出了魔鬼的模样,仿佛触摸得到。
语言(人物对话):简洁而有个性,并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这也是本篇引人入胜的奥秘之一。
心理:这时候渔夫想道:‘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
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
’这是课文唯一一次对渔夫心理活动的描写。
从他的想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渔夫此时已经镇定下来,他知道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自己能与魔鬼较量的,不是身体,而是智慧。
他想到了,只有让魔鬼重新回到瓶子里,才可以治服它。
所以下面的对话,渔夫的语言就充
满了智慧,让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辩解,准备束手待毙,使魔鬼不知不觉进入了圈套。
3.把握重点:
⑴课文简说
《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这是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了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
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
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
故事中魔鬼的强大与渔夫的弱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故事告诉我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⑵故事情节
①完整:开端:捕鱼捞瓶;发展:放魔出瓶;高潮:诱魔入瓶;结局:投瓶入海。
②跌宕起伏独具匠心。
故事的发展跌宕多姿,波澜起伏:渔夫网到铜瓶,从“喜笑颜开”到“愣着不知如何是好”的心理骤变,魔鬼从对天求饶到恩将仇报的情绪发展,以及从魔鬼口中说出的那个编造的故事,环环相扣,使我们无不为面临着生死抉择命运的渔夫担忧,与作品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共鸣。
当渔夫机智地降服魔鬼,让他乖乖地“钻进胆瓶”,无路可逃时,情节的发展达到高潮,智慧的力量也在此显示了夺目的光辉。
全篇首尾照应,过渡自然,浑然一体,读来使人回味无穷,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之功。
4.攻克难点:
⑴鲜明的人物形象
渔夫诚实善良、勇敢机智,是正义力量的代表;
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
故事通过渔夫这个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魔鬼这个形象,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⑵写作技巧
通过丰富的想像,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典型形象——渔夫和魔鬼。
通过渔夫机智地制服魔鬼的记述,形象地告诉我们: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⑶对比手法
故事中魔鬼的强大和渔夫的弱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故事却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5.质询疑点:
本文的细节描写在文章中有何具体体现?
⑴渔夫第四次撒网的动作描写:撒——捞——拉拢来——拉不动——跳下水——拖上岸——打开网——发现瓶。
⑵魔鬼的心理活动描写:第一个世纪——第二个世纪——第三个世纪——整整四百年……
⑶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捞起黄铜瓶时的想法:魔鬼告诉渔夫“非死不可时”渔夫的心理活动。
⑷魔鬼的外貌描写。
主干知识
1. qiào mí méi lǚ wěn ǒu níng sǒng
2.矩锡嗦誓庞答诡背
3.⑴无恶不作:没有哪样坏事不干,形容人极坏。
⑵恩将仇报:用仇恨报答恩惠。
⑶下流无耻:品质恶劣卑鄙,不知羞耻。
4.《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