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调查方法名称
- 格式:doc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生物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多种,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常用方法:
1. 标记重捕法:将一群个体进行标记,释放到原生境中后,再捕获一定数量的个体,记录其中被重复捕获的标记个体数。
根据这些数值,可以估算出整个种群的大小。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型动物的研究。
2. 夹子法:在一定面积的区域内设置一定数量的夹子,经过一定时间后,统计夹子中的个体数量。
根据夹子的数量和面积大小,可以计算出单位面积内的种群密度。
3. 路线调查法:在一定的区域内设定调查路线,记录路线上各个点的个体数量。
根据个体数量和路线长度,可以计算单位长度内的种群密度。
4. 观察法:利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实验区域内的个体,统计数量后推算种群密度。
5. 直接计数法:适用于以群体形式生活的物种,直接对生境中的个体数量进行计数,以得到种群密度。
需要注意的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不同,结果的误差也会有所差别,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选择适合研究物种和环境的方法,并且尽可能多重复采样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高一生物学情分析1. 引言生物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科学课程,它涉及生命的各个方面,包括细胞结构、遗传、进化、生态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一学生的生物学学习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我们进行了此次生物学情分析。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高一学生的生物学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困难等方面,访谈则针对问卷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了解。
3. 调研结果3.1 学生基本信息参与调研的学生中,男生占55%,女生占45%。
城市学生占60%,农村学生占40%。
3.2 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70%)有预习的习惯,但仅有30%的学生会主动进行复习。
在生物学实验方面,40%的学生表示对实验操作感兴趣,但实际操作机会较少。
3.3 学习兴趣学生对生物学整体的兴趣较高,75%的学生表示喜欢生物学,尤其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如人体生理、疾病机理等。
然而,对于较为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如基因、DNA等,部分学生(25%)表示难以理解和兴趣不高。
3.4 学习困难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主要面临以下困难:1. 抽象概念理解困难:部分学生表示,对于生物学中的抽象概念,如基因、DNA等,难以理解。
2. 实验操作机会少: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生表示很少有机会进行生物学实验操作。
3. 学习方法不当:部分学生表示,在学习生物学时,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4. 分析与建议4.1 针对学习习惯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复习习惯,以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增加实验操作机会,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4.2 针对学习兴趣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抽象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可以通过生动案例、形象比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4.3 针对学习困难1. 针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建议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抽象概念。
2. 针对实验操作机会少,建议学校增加生物学实验课时,或开展课外生物学实验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实践。
高中调查物种丰富度的方法
高中阶段调查物种的丰富度的方法是什么?
物种的密度是指同一种生物的数量的多少,而丰富度是指物种的多少,即有多少种生物,物种越多,丰富度越大。
调查物种密度的方法有:
1.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
2.估算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大,个体较小的种群时。
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
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常用取样①点状取样法
②等距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黑光灯诱捕法适用范围:适用于趋光性的昆虫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记数法。
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采集、调查。
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有:(方法差不多)
1.目测估计,就不用说了吧~眼睛看一眼,大概多大的面积内有多少
2.记名计数就是你呆在一个地方不动,然后看周围的物种。
记住名字、数量
3.样方法,就是随便取一块方形土地(当然,要具有代表性的),然后在这个方形内有哪些。
然后知道你要测的面积,一乘结果就出来了。
(大多用于植物)
4.标记重补只用于动物。
就是比如说你抓了10只兔子,标记好后,放回原来的栖息地。
过几天再抓N只兔子,看看被标记的占得百分率。
高中学生生物学科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为今后的生物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水平,本次调查目的在于了解高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对象、方法和时间调查对象:调查方式:采用纸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调查时间:2019年10月调查分析:《》问卷调查组三、调查内容:本问卷共设计25道题,包括对生物学科的观念、学习生物的信心、课本与资料的处理、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班级学习生物气氛以及平时生物成绩等。
四、调查题目五、调查结果及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520份问卷,共收集了496份有效问卷,上层班297份,后进班199份。
应该能很好地反应我校高中学生学习生物情况。
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学习生物的自信心调查结果通过调查45%的学生学生有十足的信心学好生物学科;40%的学生不太清楚自己有没有能力,处于茫然的状态;15%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学好生物。
反映的问题:不到一半的学生有信心,一半以上的学生首先没有信心仅有14%的学生完全认同自己有能力解决生物学中相关问题44%的学生认同自己有一定的能力解决生物问题;22%的人没有意见;20%人没有能力解决生中的问题。
反映的问题:55%的学生有能力解决生物中遇到的问题,这些学生的生物知识较扎实且能较好的应用到解决问题中;还有45%的学生需要加强能力的培养。
问题:29%的学生比班级其他人学习生物较轻松,32%的学生处于中立状态,39%的学生学习生物处于劣势。
应该设法提高后进生的培养。
仅有12%的学生完全喜欢富有挑战行的学习任务,具有冒险精神;25%的学生能够选择挑战的学习任务;32%的学生没有意见遇上就做没遇上也不去挑战;32%的学生直接不去挑战。
反映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冒险精神,没有主动寻找解决较难问题的习惯或行为。
仅有12%的学生为了学好生物学可以努力的钻研较难问题;29%的学生较努力的学习生物知识;24%的学生保持中立,即不刻苦学习也不放弃;35%的学生几乎放弃较难生物知识的学习。
高中生物几种调查方法比较
高中生物科目中,调查是学习和研究生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调查方法比较:
1. 观察法:通过观察现象和事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等方面来获取信息。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生物现象进行描述和分类。
2. 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设立对照组等方式来验证假说或推断。
实验法能够精确地测量和比较数据,但需要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3. 调查问卷法: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受试者对某个主题的看法、态度、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大规模收集数据,但需要注意问卷编制和样本选取问题。
4. 访谈法:通过与受访者面对面交流,了解其对某个主题的看法、经验、态度等信息。
访谈法能够深入挖掘受访者的想法和感受,但需要注意访谈技巧和分析方法。
5.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比较等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和推断。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但需要注意统计分析方法和结果的解释。
以上是几种常用的生物调查方法比较,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
同时,在进行生物调查时,需要注意问题的明确性、数据的准确性、样本的代表性等方面,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高中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归类分析由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实验有利于学生科学思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近年来各级考试中种群密度调查的实验题出现的频次较高,不仅考查形式新颖,而且趋向于开放性与探究性。
现将种群密度调查的一些方法归类分析如下,供师生参考。
一、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适用范围是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
计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总数/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中所含标志数/重捕个体数。
注意事项:①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不能产生有损其寿命和行为的伤害。
③标志不能过分醒目,防止改变其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结果失真。
④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的混合所需时间需要正确估计。
⑤标志物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⑥调查期间无迁入或迁出、出生或死亡。
例1 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2 hm2。
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上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A.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B.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解析: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雌性个体60个,雄性个体40个,故性别比例(♀/♂)约为3∶2;依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50/X=10/50,推导出2 hm2有250个个体,所以每公顷125个;依据计算公式10X=50×50,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那么重捕的10数值偏小,计算出的种群密度X会比实际高;土壤中小动物个体小不适合标志,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一、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生物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成为关键。
本报告基于对高中生物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现状,为优化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我国高中生,涵盖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学生。
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平台和纸质问卷两种方式进行。
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效果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学生基本信息(1)性别分布:男性占55%,女性占45%。
(2)年级分布:高一占40%,高二占35%,高三占25%。
(3)学习成绩:优秀(90分以上)占20%,良好(80-89分)占45%,一般(70-79分)占25%,较差(70分以下)占10%。
2. 学习习惯(1)学习时间:每天学习生物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占60%,不足1小时的占40%。
(2)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占65%,课堂学习占30%,课外辅导占5%。
3. 学习策略(1)资料整理:经常整理笔记的学生占40%,偶尔整理的占30%,很少整理的占20%,从不整理的占10%。
(2)练习巩固:经常做练习的学生占50%,偶尔做的占35%,很少做的占10%,从不做的占5%。
(3)互动交流:经常与同学讨论问题的学生占35%,偶尔讨论的占40%,很少讨论的占15%,从不讨论的占10%。
4. 学习效果(1)考试成绩:生物学科成绩在90分以上的占20%,80-89分的占45%,70-79分的占25%,70分以下的占10%。
(2)学习满意度:满意自己的生物学习状况的占30%,基本满意的占40%,不满意的占25%,非常不满意的占5%。
四、结论与建议1. 结论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物学习中,自主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外辅导是主要的学习方式。
(2)学习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存在学习时间不足、资料整理不充分等问题。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方法与操作一、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实验方法汇总(1)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法(2)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数学模型(3)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4)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密度梯度离心法(5)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6)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法(7)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8)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追踪光合作用O和C的转移途径:同位素标记法(9)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10)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假说演绎法(1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12)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样方法二、常考的实验条件的控制(1)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通入氧(2)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油膜覆盖、用凉开水(3)CO2的控制:除去密闭容器中的CO2:容器中放置NaOH溶液保持密闭容器中CO2浓度的恒定:容器中放置Na2CO3溶液(或CO2缓冲液)(4)光照强度的控制:改变光源与植物的距离或改变光源(灯泡)的瓦数(5)测定植物的呼吸速率(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给植物遮光处理三、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教材实验中的应用(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用3H标记亮氨酸(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3)光合作用中碳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循环)——用14C标记CO2(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5)DNA的半保留复制——用15N标记DNA四、盐酸和酒精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使用浓度及作用(一)盐酸1、实验“DNA和RNA在细胞在的分布”中8%盐酸的作用——水解(1)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2)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2、实验“观察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中15%盐酸的作用——解离能够使组织细胞的细胞壁软化,并使细胞间的物质溶解,从而达到分离细胞的目的。
高中生物教材中常用的研究方法1、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研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
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利用不同的离心速度所产生的不同离心力,就能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
其他实例: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中,细胞破裂后细胞内容物流出,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的物质质量不一样,可以采用不同转速离心的方法(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与其他物质分开,得到较纯的细胞膜。
2、密度梯度离心法:利用精密的密度梯度超离心技术可使切割适当片段的不同DNA按密度大小分布开来。
密度梯度离心后15N/15N—DNA位于下部(重带),15N/14N—DNA位于中部(中带),14N/14N—DNA 位于上部(轻带)。
3、模型方法: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1)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的模型。
典型分析: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结构的共同特征。
其他实例: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制作DNA分子双螺旋模型;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等。
(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研究方法: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作出合理的假设;③进行数学表达;④检验/修正。
表达方式:①数学方程式(数学表达式);②坐标曲线图。
典例分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涉及到的科学研究方法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而科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构成的统一整体。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科学方法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课程目标中有着非常具体地叙述: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学会:(1)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2)通过观察或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与生物学相关的、可以探究的问题;(3)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4)确认变量;(5)作出假设和预期;(6)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7)实施实验方案,收集证据;(8)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9)根据证据作出合理判断;(10)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11)听取他人的意见,利用证据和逻辑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以及作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我们将教材中涉及到的科学方法进行归纳整理,以方便广大教师查阅、落实教学要求。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观察、观察、再观察”曾作为巴甫洛夫的座右铭写在他实验室的墙壁上。
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有关经验性材料的方法。
观察法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常常与显微镜的使用结合起来,考查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或者细胞的生命活动。
具体内容包括:必修一教材中主要有:1.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2.制作临时切片,检测和观察植物组织中的脂肪3.观察细胞中DNA、RNA的分布4.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线粒体5.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必修二教材中主要有:1.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2.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必修三教材中主要有:1.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统计酵母菌数量2.在进行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使用实体镜观察小动物二、实验法生物学的实验是指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在人为控制或干预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与研究,一般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类。
其中的探究性实验是主要内容,也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高中生物学实验术语的辨析摘要:高中生物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实验术语的教学,这对于许多高中学生而言,往往是学习的重难点所在,因此针对各种生物教学中实验术语进行辨析十分重要,避免学生出现记忆混淆的情况,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同术语的内涵和区别,建立正确的生物术语概念认知,有利于高中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增长,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有关高中生物学实验术语的辨析。
关键词:生物学;实验;近似术语;概念辨析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包含大量的实验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术语的科学准确理解十分关键,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
本文主要探讨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较容易混淆的术语,目的在于帮助高中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不同生物实验数据的内涵,区分相近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其生物实验学习能力。
1水解与解离水解多指利用水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单体或较小分子物质的反应过程,如蛋白质水解、核酸水解、淀粉察水解等。
在不同的生物实验中,关于水解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观察DNA和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实验中,关于水解的具体内涵是指完成制片之后,使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实施实验材料的处理过程,该处理过程发生的是水解反应的实质,利用盐酸完成蛋白质的变性和水解过程,主要目的是增大膜通透性,并暴露染色体中的DNA,随后使用染色剂完成DNA的着色。
运用的原理是强酸可以分解蛋白质。
而关于解离概念的理解是指使用溶剂针对化合物进行离子释放,而在生物学领域,关于解离的应用具体是指复合物或者是复杂结构中各成分的分离。
2清洗、冲洗与漂洗关于清洗概念的理解是指用水或者是其他液体对实验材料中存在的杂质或者是其他物质进行去除,保证实验材质的纯度,避免影响实验结果或者是实验过程。
冲洗具体是指使用流动的水或者是液体对实验材料进行清洗,利用水或者是液体的流动,达到清洗干净的效果。
而漂洗则是指将实验器材放置于装满水或者是其他液体的容器中,通过晃动的方式达到清洗效果的操作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各种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三涵盖了很多不同的主题和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和实验技术,供参考:
1. 实验方法:生物学实验是必修三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计和执行实验,可以观察和记录生物现象,验证和探索生物学原理。
常见的实验包括酶活性测定、细胞分裂观察、DNA提取等。
2. 观察和描述方法:通过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可以收集数据和了解生物的特征和行为。
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习性等。
3. 统计分析方法: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常见的统计方法包括平均值计算、标准差分析、t检验等。
4. 文献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常见的文献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文献引用和文献评价等。
5. 模型建立方法:通过建立生物学模型,可以模拟和预测生物系统的运行和响应。
常见的模型建立方法包括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等。
6. 调查和问卷调查方法:通过设计和实施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和收集人们对某一生物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常见的调查方法包括
问卷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等。
7.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生物体内分子水平的结构和功能。
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DNA测序、基因克隆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互相结合使用,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问题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实际学习和研究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其他生物学方法和技术。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知识点一、种群及其动态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估算法(黑光灯诱捕;样方法;逐个计数法)(1)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濒危生物个体数量特别少的可以采用这种方法)(2)样方法步骤: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①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②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③计数原则:计数样方内的和上边、左边及这两边夹角上的(3)标记重捕法:适用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珍稀动物,入江豚、狮子老虎不用该方法,可采用红外相机拍摄等方法)4.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值,来估算种群密度。
若标记物易脱落计算值偏大5.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6.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出生率下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7.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波动、爆发、下降8.J 形增长出现的条件: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N t=N0λt :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λ-19.S 形增长出现的条件:空间资源有限,种内竞争加剧,存在天敌。
高中生物五种调查方法教案目标:了解并掌握高中生物中常用的五种调查方法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和应用常用的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实验调查、问卷调查和文献调查。
教学重点:了解每种调查方法的定义、特点和应用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教学内容:1. 实地调查:直接去到研究对象所在的地方进行观察和记录。
特点:能够直观地了解研究对象的情况,但时间和精力消耗较大。
应用:野外生物调查、环境变化观测等。
2. 数据收集:利用数据进行调查和研究。
特点:依靠数据进行分析和结论的推导。
应用:统计分析、图表展示等。
3. 实验调查:通过实验设立一系列的条件和操作来控制可能的变量,确定影响因素并进行研究。
特点:能够排除其他干扰因素,获取准确的结果。
应用:科学研究、实验课题等。
4. 问卷调查:设计一份问卷来获取被调查者的信息。
特点:能够快速获取大量信息,但受问卷设计和回答者主观态度影响。
应用:社会调查、市场调研等。
5. 文献调查: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调查和研究。
特点:能够获取大量文献信息和研究成果,但受文献质量和真实性的限制。
应用:学术研究、文献综述等。
教学过程:1. 教师简要介绍五种调查方法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并分享各种调查方法的应用实例,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3. 课堂展示: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对各种调查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
4. 练习应用:老师布置练习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调查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个调查方案,并撰写调查报告。
5. 总结讨论:课堂结束前,老师进行总结讨论,强调各种调查方法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资料:PPT、教材、实例资料等课后作业:撰写一份调查报告,介绍某一个生物课题的调查过程和结果,说明所选择的调查方法以及其优点和局限性。
评价方法: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调查报告评估等方式进行评价。
调查密度的方法高中生物嘿,同学们!咱今儿来聊聊高中生物里调查密度的那些好玩儿方法。
你想想看哈,大自然里那些生物可多了去了,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都数不过来。
那咱怎么知道它们到底有多少呢?这就得靠调查密度的方法啦!先来说说标志重捕法吧。
这就好比是跟小动物们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
咱先抓住一些小家伙,给它们做个特别的标记,就像给它们戴个小帽子似的,然后再把它们放回去。
过一段时间,咱再去抓一批,看看里面有多少是之前标记过的。
通过这样一计算,不就大概能知道它们的数量有多少啦!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呀?你说那些小动物会不会奇怪,咋自己身上突然多了个标记呢!还有样方法呢!这就像是给生物们划分一个个小格子。
咱找一块地方,划分出好多小方格,然后数一数每个方格里面有多少生物。
就像数数自己的糖果一样,一格一格地数过去。
这种方法是不是挺直观的呀?不过可得仔细喽,别把小虫子给漏数啦!咱再想想,如果要调查一片树林里某种鸟的密度,用哪种方法好呢?当然是标志重捕法啦,鸟飞来飞去的,总不能把树林划成小格子吧,那多麻烦呀!要是调查草地上的小昆虫呢,样方法就比较合适啦,它们可跑不远。
在做这些调查的时候,可千万要认真仔细呀,就像警察破案一样,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
要是马马虎虎的,那得出的数据可就不准确啦,那不就白忙活了嘛!而且呀,这些方法不仅仅是在课本上有用,在生活中也能派上用场呢!比如说,你想知道自己家院子里有多少只小麻雀,就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试试呀。
高中生物里的这些调查密度的方法,真的是让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它们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生物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看到那些平时看不到的精彩。
同学们,好好掌握这些方法吧,让我们一起在生物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去探索那些未知的奇妙!难道你不想去试试这些有趣的方法吗?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吧!。
方法名
称标志重
捕法
样方法
显微计
数法
(计数板
计数)
取样器取
样法
黑光灯诱捕计数
法
计算标记总
数/N=
重捕中
被标记
的个体
数/重捕
总数(N
代表种
设各样
方的种
群密度
分别为
n1、n2、
n3……
n m,则
种群密
若小格
体积为
1 mm3,
则1 mL
中个体
数=
错误!
×103×
①记名计
算法——
直接数个
体数;②
目测估计
法——分
等级估
测,如非
直接计数,比较
不同地块中害虫
的爆发情况
取样调查法是从被调查的总体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样本)来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特征值来推算总体特征值的一种调查方法。
不同种类的生物取样调查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动物——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计算公式是: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个体总数= 开始标志的个体总数/重捕个体中所含标志的个体总数。
2.植物——样方法
样方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活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一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样方形状可以多样,但样方的选取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可以通过随机取样来保证。
3.细菌——显微记数法
将待测样品与等量的已知含量的红细胞混匀后,涂布在载玻片上,经固定染色后,在显微镜下随机选取若干个视野进行计数,得出细菌与红细胞的比例,再根据红细胞的含量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细菌数目。
4.昆虫——去除取样法
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
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数量应当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
(注: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