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渗漏致皮肤损害的原因分析及防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探讨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方法:分析药物外渗的原因,寻找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及发生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结果:药物外渗与药物因素、物理因素、血管因素、护理因素及患者因素有关。
结论:在输液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及减轻药物外渗的不良后果。
【关键词】药物外渗;原因分析;对策【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1-0282-02药物外渗是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或刺激性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轻者表现为局部组织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疼痛,重者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可至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1.药物外渗的原因1.1 药物因素临床报道有多种药物外渗可引起局部皮肤组织的损伤,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及刺激性有关。
1.1.1高渗溶液:如50%的葡萄糖、10%氯化钠、20%甘露醇等。
1.1.2阳离子溶液:如10%氯化钾、5%碳酸氢钠、10%葡萄糖酸钙等。
1.1.3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1.1.4化疗药物:如柔红霉素、阿霉素、长春新碱等。
1.1.5营养制剂:如脂肪乳。
1.2 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及压力有关。
1.3 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1.4 护理因素血管选择不理想、穿刺技术不熟练、针头固定不妥当、输液过程中巡视观察不到位等。
1.5 患者因素患者不合作或输液时间过长,患者改变体位致针头滑脱。
2.药物外渗的防范:2.1 做好药物外渗高危性评估:2.1.1识别高危患者,正确评估患者生理、病理状态,血管结构与功能状态,是降低药物外渗的首要因素。
低龄儿童[1]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自控能力较差,加之儿童血管较细,在穿刺时与操作护士配合欠佳,即使穿刺成功,输液过程中过度活动,也易发生药物外渗;昏迷、精神异常、脑卒中颅脑损伤患者,对治疗和护理措施难以积极配合,加大了静脉穿刺或输液管理的难度;老年人皮肤松弛,血管活动度大,血管弹性差;重症患者如休克、严重脱水患者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特殊患者如手术麻醉患者、外周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反复接受化疗药物的重症患者均属于高危患者。
药物渗出不良事件分析及整改措施一、背景及意义药物渗出不良事件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它可能导致患者局部组织损伤、疼痛、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因此,分析药物渗出不良事件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渗出不良事件分析1. 护士因素:(1)技术操作不熟练:部分护士在穿刺和输液过程中,由于技术操作不熟练,可能导致针头滑出、针头堵塞等问题,使药物渗出。
(2)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护士在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导致药物渗出不良事件的发生。
(3)护理风险评估不到位:在护理过程中,部分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特性评估不足,未能及时发现潜在的药物渗出风险。
2. 患者因素:(1)血管条件不佳:部分患者由于血管硬化、肥胖等原因,导致血管条件不佳,容易发生药物渗出。
(2)依从性不足: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能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可能导致药物渗出不良事件的发生。
3. 药物因素:(1)药物稳定性差:部分药物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由于条件不当,可能导致药物分解、沉淀,从而增加药物渗出的风险。
(2)药物浓度不合理: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药物渗透压改变,使药物渗出。
4. 环境因素:(1)环境温度不适: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可能导致患者出汗、血液循环不畅等问题,增加药物渗出的风险。
(2)护理设施不足:部分医院在护理设施方面存在不足,如缺少适当的输液架、棉签等,影响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整改措施1. 加强护士培训:提高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加强穿刺和输液技巧的培训,降低药物渗出不良事件的发生。
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士在输液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
3. 提高护理风险评估能力:护士要加强对患者病情和药物特性的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药物渗出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4. 优化药物管理:加强对药物的储存、运输和配置管理,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合理浓度。
药物渗漏预防及处理
1. 引言
药物渗漏是在医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可能导致药物的浪费、治疗效果降低甚至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有效防止
药物渗漏的发生并妥善处理已经发生的渗漏情况,本文将介绍药物
渗漏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2. 药物渗漏预防措施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药物渗漏预防措施:
- 确保注射器和输液器的连接牢固,使用正确的连接器;
- 使用合适的注射器大小和输液器速率;
- 注意药物溶液的温度和浓度,遵循正确的稀释方法;
- 注射或输液前,仔细检查药物瓶或袋的密封性,确保无损或
泄漏;
- 在注射或输液过程中,注意监测输液速率是否正常,避免药
物过快或过慢注入;
- 在注射或输液结束后,检查注射器或输液器是否有残留药物,避免漏药。
3. 药物渗漏处理措施
以下是处理药物渗漏的一些常见措施:
- 立即停止输液或注射,并将药物残留物与渗漏液体彻底清除;
- 检查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疼痛、肿胀、局部炎症等;
- 根据药物性质和渗漏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重新给予药物;
- 如有需要重新给予药物,应根据医师的指示重新准备药物;
- 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和记录药物渗漏的原因,并与相关人员
沟通,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总结
药物渗漏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正确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可以减少渗漏发生的可能性,保护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
在医疗
过程中,所有相关人员都应密切合作,遵循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注意
事项,以确保药物输液的安全和有效,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静脉输液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及处理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药物渗出和外渗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并发症。
因此,预防和处理药物渗出和外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一、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原因1. 药物浓度高:高浓度的药物容易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药物渗出的风险。
2. 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速度过快会使药物在血管内压力作用下渗出血管。
3. 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改变: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血浆pH值及渗透压的改变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增加药物渗出的可能性。
4. 血管选择不当:在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容易导致药物渗出。
5. 穿刺技术不当:穿刺技术不熟练、固定不当等可能导致药物外渗。
6. 患者因素:患者的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等,也会增加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风险。
二、药物渗出和外渗的预防措施1. 合理选择血管: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置,选择合适的头皮针。
2. 提高穿刺技术:熟练掌握穿刺技巧,确保一针见血,固定血管和穿刺部位。
3. 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性,合理控制输液速度。
4. 了解药物特性:用药前了解药物的特性和对抗机制,掌握相应的护理措施。
5. 提高患者意识:向患者讲解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危害,指导患者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6. 严密观察: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如发现红、肿、痛等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药物渗出和外渗的处理方法1. 立即停止输液:发现药物渗出或外渗时,立即停止输液,避免病情加重。
2. 评估渗出程度:根据渗出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轻微渗出可局部按摩、热敷;严重渗出需立即拔针,并报告医生。
3. 局部处理:根据药物特性,采取相应的局部处理方法。
如甘露醇、山梨醇等脱水药物外渗,可用50%硫酸镁湿敷;化疗药物外渗,可用生理盐水或解毒剂冲洗。
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关键词】 ,,,,输液外渗输液外渗(extravasation)是指输液过程中药物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
是门诊输液室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必须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痛苦,防止护患纠纷,达到治疗的目的。
所以认真分析发生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1.1 外力因素(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
(2)小儿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天性好动,不懂得配合,肢体又难以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
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容易造成外渗加重。
(3)老年人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
(4)意识障碍的患者: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中风、颅脑外伤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2 血管因素(1)微循环障碍:如失血、脱水、休克等,使血管塌陷,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2)静脉炎:由于血管壁炎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容易发生外渗。
(3)血管硬化:如老年人血管硬化而且脆弱,慢性病反复穿刺也会使血管硬化,容易造成药液外渗。
(3)敷贴过大: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4)在关节及关节附近的血管,由于这些部位活动度大,血管不固定容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损伤程度较严重。
1.3 药物因素(1)高渗性药物,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钙剂等,对血管刺激比较大,易造成血管收缩、痉挛,使药物外渗,甚至发生静脉炎。
(2)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也容易造成外渗。
(3)化疗药对血管损伤比较严重,一旦发生渗漏,容易造成组织坏死,后果非常严重。
1.4 技术因素(1)穿刺过浅或过深。
穿刺过浅时,针头斜面没有完全进入血管,使部分药液渗漏到血管外。
而穿刺过深时,针头损伤血管对侧,造成药液外渗,乃至于皮下瘀血。
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刘维海**,常青(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陕西咸阳712000)!基金项目:2018年陕西省卫生健康科研基金项目(No 2018D082)*副主任药师。
研究方向:医院药学。
E-mail : liuweihai558@中图分类号 R97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2124( 2020) 09-1150-03DOI 10. 14009/j. issn. 1672-2124. 2020. 09. 034摘 要 通过临床输液实践和药物外渗文献实例,总结药物外渗的原因,以避免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 并准确判断外渗的发生&根据不同药物引起外渗的表现和处理方式来进行治疗药物和治疗措施的选择,进一步提高临床实践操作和处理药物外渗的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关键词 药物外渗&原因&处理措施Causes of Drug Extravasa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LIU Weihai , CHANG Qing ( Dept. of Pharmacy ,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 Shaanxi Xianyang 7120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clinicyi infusion practicy and literature of doug extravesation , the cyusee of drug extravesationwero summarized in order ta avoid certain damage ta the patients during the treatment process , and the occurrence of drug extravesation was accurately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fxtravesation induced by dOferent drugs , the selection of tUerapeutic drugs and treatment mesuas were performed , so as ta further improve the levd of clinicel practice operation and the ability of dealing with drug extravesation , and beter deliver seaeoeesfoapatoents.KEYWORDS Drug extravesation ; Causes ; Treatment measures药物外渗指静脉输液过程中,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 机体周围组织,轻者会导致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疼痛现象,严 重者局部皮肤组织坏死,甚至出神经肌肉关节受损,引起组织功能障碍。
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分析摘要:药物外渗对于病患的治疗有着很多不利影响,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时降低了治疗的有效性,本文对药物外渗进行简单的阐述,分析了药物外渗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以期更好地提升医疗工作中药物外渗的处理能力,推动医疗工作有效地开展。
关键词:药物外渗;原因分析;处理措施一、药物外渗的概述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药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机体周围组织,这种情况被称为药物外渗。
药物外渗对人体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药物外渗情况发生之后,轻者会出现身体不适,诸如局部红肿、疼痛等,重者甚至会出现组织功能障碍,呆滞神经肌肉关机受损,局部皮肤组织也会出现坏死等情况,对人体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研究,可以将药物外渗的渗出等级分为5级,其中0级是指没有症状;1级出现皮肤发白、水肿等情况;二级出现皮肤发凉,伴有轻微疼痛;三级皮肤水肿的范围较大,一般大于15厘米,伴有轻度、中度疼痛,还可能存在一定的麻木感;四级皮肤发白,呈现出紧绷的半透明状,皮肤发生变色,出现循环障碍等。
掌握药物外渗产生的原因和药物外渗发生后的处理办法对于及时救治、挽救生命健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增加相应的常识,了解药物外渗的相关内容二、药物外渗产生的原因造成药物外渗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集中在药物本身、患者以及不正确的医护行为等,具体如下。
(一)药物因素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在我国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0.1%—6%,其中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为0.01%—6%。
无论是药物的渗透压、浓度还是药物的酸碱度,以及药物其本身的毒性作用,对于血管来说都有显著的刺激作用,会对其产生一定的损伤。
通常来说血管收缩药、高渗溶液、抗肿瘤药等都是引起血管渗透性损伤最为常见的药物。
当这些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注射到血管之中,在药物的影响下血管的通透性会急剧提升,药物会对血管内膜产生刺激。
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对于患者的医治过程中经常会不可避免的用到高渗、强刺激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增大,很容易导致药物外渗情况的发生。
药物外渗原因及整改措施一、背景介绍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从容器或包装材料中渗出,污染环境或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现象。
药物外渗不仅会影响药品质量和安全性,还会给生产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和声誉风险。
因此,加强药物外渗的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
二、药物外渗原因1.包装材料问题:包装材料的选择不当、质量不合格等问题都会导致药品外渗。
2.生产工艺问题:生产工艺不规范、操作不当等也会导致药品外渗。
3.环境条件问题:环境条件对于药品质量的影响非常大,例如湿度、温度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药品外渗。
4.储存条件问题:储存条件对于保持药品质量也非常重要,如果储存条件不当也会导致药品外渗。
三、整改措施1.加强包装材料的管理: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并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测试,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包装材料管理制度,加强对包装材料的监督和管理。
2.规范生产工艺:建立完善的生产工艺规范和操作流程,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确保生产过程符合标准。
3.优化环境条件:对于药品生产车间的环境条件进行优化,例如控制湿度、温度等因素。
同时,要加强对环境条件变化的监测和控制。
4.加强储存条件管理:建立完善的储存条件管理制度,确保药品储存符合标准。
同时,要加强对储存条件变化的监测和控制。
5.加强质量检验:建立完善的质量检验体系,并进行严格的检验和测试。
同时,要加强对药品外渗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6.教育培训员工: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意识。
同时,要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药品外渗防治知识培训体系。
7.建立应急预案:针对药品外渗可能带来的危害情况,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药品外渗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
四、总结药物外渗是一种常见的药品质量问题,其原因复杂多样。
为了控制和防止药品外渗现象的发生,需要制定科学、规范、有效的整改措施,并加强对药品外渗情况的监测和控制。
同时,要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和建立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药品外渗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
《1 例药物渗出引起患者皮肤损伤的护理报告》一、疾病概述药物渗出是指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药物漏出或渗出到血管周围组织中。
药物渗出可引起局部组织的损伤,严重时可导致皮肤溃疡、坏死等并发症。
不同的药物渗出后对皮肤的损伤程度不同,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化疗药物、高渗溶液等,更容易引起严重的皮肤损伤。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穿刺技术不当:穿刺时针头刺破血管壁、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或固定不牢固等,都可能导致药物渗出。
2. 血管因素:患者的血管条件差,如血管脆性增加、硬化、狭窄等,容易发生药物渗出。
3.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刺激性较强,如化疗药物、高渗溶液、血管活性药物等,容易引起血管内膜损伤,导致药物渗出。
4. 患者因素:患者活动过度、不配合治疗、局部血液循环不良等,也可能增加药物渗出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1. 局部肿胀:药物渗出后,局部组织会出现肿胀,皮肤紧绷,可伴有疼痛。
2. 皮肤颜色改变:渗出部位的皮肤颜色可能会发生改变,如发红、发紫等。
如果药物对皮肤有刺激性,还可能出现水疱、溃疡等。
3. 疼痛:患者通常会感到局部疼痛,疼痛的程度与药物的刺激性和渗出的量有关。
4. 功能障碍:如果药物渗出严重,影响到周围神经或肌肉组织,可能会导致局部功能障碍,如肢体活动受限等。
四、治疗要点1. 停止输液:一旦发现药物渗出,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
2. 局部处理:(1)冷敷:在药物渗出后的早期(一般为24 小时内),可以进行冷敷,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
冷敷时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每次冷敷15-20 分钟,每天3-4 次。
(2)热敷:对于一些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渗出,可以在24 小时后进行热敷,以促进药物的吸收。
热敷时可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热敷15-20 分钟,每天3-4 次。
(3)药物治疗:根据渗出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局部治疗。
如对于化疗药物渗出,可以使用解毒剂;对于高渗溶液渗出,可以使用透明质酸酶等。
化疗药物渗漏引起组织损伤的机理和防护作者:易佳丽白红梅刘毛辉蔡艳玲步月红李艳【关键词】化疗;药物渗漏;组织损伤;机理;防护静脉滴注或推注化疗药物时,如果使用不当,可使药物外渗到皮下组织,轻者引起红肿、疼痛和炎症,严重时可致组织坏死和溃疡,较长时间不愈合给病人带来痛苦。
因此医护人员应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机理及防护措施。
1 化疗药物渗漏对机体的损伤发生静脉炎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缩小,血流不畅、甚至闭塞,即栓塞性静脉炎。
细胞毒药物渗漏后,首发症状是输液部位烧灼痛或刺痛,渐加剧,局部可出现肿胀、红斑,有的出现小水泡、形成硬结,4~5 d后损伤边缘渐变硬,形成焦痂和溃疡,经久不愈。
有时可出现迟发效应,如长春新碱渗漏后7 d局部出现疼痛性红肿。
有些在第二次输注同种细胞毒药物后,原损伤部位再次出现损害或损害加重。
如处置不当还可造成神经损伤、肌腱粘连、疤痕挛缩、关节僵直、功能障碍。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分为三期[12]:Ⅰ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多发生于渗漏早期,局部组织肿胀、红斑、呈持续性刺痛。
Ⅱ期,静脉炎性反应期:渗漏后2~3 d发生,沿静脉走向呈条索样肿胀,变红;同侧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重者可伴发热。
Ⅲ期,组织坏死期:多因治疗不当致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可侵入真皮下层和肌层,露出韧带,坏死组织可脱落向深部侵蚀达骨骼。
2 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2.1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以前臂、手背为宜,在平常用药结束后,指导病人对双上肢血管经常轻轻按摩,手做伸握运作,局部进行热敷等。
使用静脉留置针及锁穿管(锁骨下静脉穿刺)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对病人浅静脉的破坏,减少局部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
拔针时先拔出针头,再立即用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因而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2.2 避免不当操作严格无菌操作输入化疗药物的人员应受过专门训练或取得从事化疗的证明,按制定的方案进行化疗。
药物渗漏总结分析报告药物渗漏是指药物从血液循环系统中渗漏出来进入周围组织或器官,导致药物剂量超过预定剂量或药物浓度异常,从而引发一系列药物不良反应或中毒症状的现象。
药物渗漏通常发生在静脉注射、静脉输液以及皮下注射等药物给药方式中。
药物渗漏是一种常见但危害严重的药物安全问题。
一方面,药物渗漏会导致药物剂量超过预定剂量,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另一方面,渗漏的药物进入周围组织或器官,可能引起局部损伤,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造成药物渗漏的原因多种多样。
常见的原因包括注射技术不熟练、注射器械选择不当、注射部位不当或皮肤损伤等。
此外,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容易发生药物渗漏,如体弱患者、血管壁异常或肿瘤侵蚀血管等。
对于药物渗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和处理:首先,提高医务人员的药物给药技术和操作规范意识。
医务人员应接受系统的培训,熟练掌握各种给药技术,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其次,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械和给药方式。
对于易渗漏的药物,可以选择带有防渗漏功能的注射器械,如自封式针头或特殊密闭型输液器等。
同时,根据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渗漏风险。
再次,注意注射部位和皮肤状态。
选择注射部位时,应避免皮肤损伤或器官组织异常,并在注射前进行充分的皮肤准备,保证注射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此外,对于发生了药物渗漏的患者,应立即停止注射,及时处理渗漏部位和周围组织。
小幅渗漏可以采用局部止血药物或冷敷等方法处理,严重渗漏可考虑紧急处理,如手术处理或给药现象处理器等。
综上所述,药物渗漏是一种常见但危害严重的药物安全问题。
要预防药物渗漏,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操作规范,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械和给药方式,并注意注射部位和皮肤状态。
对于发生药物渗漏的患者,应及时停止注射并进行处理。
只有做好预防和处理工作,才能尽量减少药物渗漏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药物渗漏-护理事故研究引言药物渗漏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常见的意外事件,可能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旨在对药物渗漏这一护理事故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提供相关的护理指导和改进措施。
背景药物渗漏是指药物通过注射或静脉输液等途径进入不适当的部位,而未进入目标靶组织或血管系统。
这种错误用药可能导致药物无法发挥作用、引起局部组织损伤或系统性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渗漏的常见原因包括注射技术不当、药物损坏、药物管道连接不牢固等。
影响药物渗漏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以下不良影响:1. 药效不达预期:药物渗漏后,药物无法发挥治疗作用,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完全无效。
2. 局部组织损伤:渗漏的药物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受损,如药物渗入皮肤或肌肉组织造成炎症、坏死等。
3. 不良反应:渗漏的药物可能造成系统性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中毒等。
4. 感染风险:药物渗漏后可能引起感染,特别是在无菌操作不当的情况下。
预防措施为减少药物渗漏事故的发生,以下措施可以采取:1. 规范操作:护理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熟练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和操作规范,遵循正确的注射途径和方法。
2. 检查药物包装:在使用药物之前,护理人员需要仔细检查药物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或泄漏现象,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更换。
3. 检查注射设备:在使用注射设备之前,需要检查注射器、针头和连接管道是否完好,无松动或破损现象,确保安全使用。
4.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在给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停止给药并报告医生。
5. 加强沟通:在给药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告知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提醒患者密切关注。
应急处理如果发生药物渗漏事故,护理人员应采取以下应急处理措施:1. 停止给药:一旦发现药物渗漏,应立即停止给药,并尽快报告医生和相关部门。
2. 处理局部:对于渗漏到局部组织的药物,应按照护理操作程序予以处理,如清洗、冷敷等,减少对组织的损伤。
药物渗漏致皮肤损害的原因分析及防治静脉输注中,20%甘露醇发生局部组织炎性改变,20%脂肪乳+氨基酸,维生素C,果糖二磷酸钠,50%葡萄糖,抗生素,10%葡萄糖酸钙,多巴胺、多巴酚丁胺。
症状和体征一般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大疱,更严重者皮肤直接由红色变成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出现皮下组织坏死溃疡形成,坏死组织浸入真皮下层和肌层,露出韧带,坏死组织呈黑色。
引起局部组织炎性改变与坏死的原因分析1 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的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型变态反应有关。
最新动物实验病理检查显示,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坏死,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性及水肿,而生理盐水无此改变。
2 物理因素微粒危害:在静脉注射中存在许多不溶性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这些物质不能被机体代谢。
环境温度和药物温度:四肢末梢循环不良、当室温降低时,全身末梢血管收缩,管腔变窄,流速变慢,大量微粒沉积在血管内膜,引起血栓,局部血管堵塞,血管痉挛,供血不足。
静脉输入10%葡萄糖酸钙时、10%葡萄糖酸钙是阳离子高渗性溶液,进入皮下间隙后,刺激血管和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反应。
有人曾对20%甘露醇在不同温度下对静脉血管的损伤进行了研究,在室温19~21e条件下,20%甘露醇对血管的损害比在室温37e更严重,原因在于甘露醇加温后,溶液中小于25Lm的微粒数量明显低于常温状态。
说明药物的损害作用与温度密切相关。
3血管因素:主要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
在四肢循环衰竭时,血管通透性增加(如输注多巴胺后,局部出现苍白、隆起的血管网),停药后自然消失。
小剂量的多巴胺具有收缩血管作用,静脉壁的营养血管发生痉挛,静脉壁因缺氧、缺血致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导致药物渗漏。
4静脉推注药物的速度:临床操作时发现,静脉推注速度快,可使局部皮肤发红,减慢速度后,发红的皮肤颜色逐渐变浅,停止注射后,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5护士的技术和责任心:由于个别护士工作责任心及观察输液外渗的经验不足,不能正确地评估是否有药物渗漏存在,不重视临床常用药物渗漏所造成的后果,而且对发生渗漏的处理不当或不会恰当地进行封闭。
预防1 选择合适的静脉:在输注强刺激性药物时,要尽量选择比较粗大的静脉进行穿刺,在推注药物时要严格控制速度,并严密观察注射部位有无异常改变、如出现发红等异常,应减慢推注速度或立即停止输注,更换部位,必要时做适当处理。
2 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在注射强刺激性药物时,可用扩血管药物,如2%山莨菪碱溶液涂擦局部,使血管扩张,以增加局部血流,易穿刺成功。
对于较强刺激性药物,应稀释溶液并中和其酸性作用,可减少渗漏的发生。
新拔针法:先拔出针头,再立即用干棉球按压穿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因而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壁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小,易固定,可有效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可减少局部的渗漏和静脉炎的发生。
3熟悉注射药物的性质采用适当的稀释方法,调节pH,减慢推注速度、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保暖,提高注射液温度等措施,以减少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
在低温情况下,20%甘露醇有很多结晶物质。
当温度达到35e时,微粒减少到最低水平,所以在输入前一定要加热至药物完全溶解澄清,无结晶,并保持室内温度。
药物渗漏的治疗静脉输注药物渗漏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血管损伤的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治疗、护理方法和综合措施。
1 、热敷热敷可改善早期缺血情况,但对已发生严重缺血者反而有害。
一般性药物渗漏出现的肿胀,可用湿热敷。
采用50%硫酸镁湿敷+红外线治疗;立其丁湿敷;用喜疗妥剂擦拭。
值得注意的是,硫酸镁湿热敷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而引起的外渗,对高渗溶液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
2 、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可促进某些药物的局部灭活作用,使损伤部位局限。
常用于20%甘露醇、4%碳酸氢钠、化疗药物等渗漏的早期。
3、封闭疗法任何药物渗漏引起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变紫黑色或坏死,都可立即进行药物封闭。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葡萄糖酸钙渗出用酚妥拉明局部封闭,在2h内局部皮肤转红,坏死灶明显缩小,24h后完全治愈。
通过临床观察多巴胺类药物渗漏引起的变性,发现立其丁封闭最好。
封闭方法:用4号半~5号注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点状封闭,进针角度以15~20b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刺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以阻断渗漏的药物继续向深层组织扩散。
隔日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即可痊愈。
4、中西药制剂依照中医淤消活血、肿消痛止的原则制成的中药制剂,对各种药物渗漏引起的水肿、淤血、疼痛者。
静脉外渗引起的皮肤发黑坏死,用湿润烫伤滋润膏外涂,4次/d,均痊愈,无疤痕。
因为有消炎、去腐生肌的作用。
用喜疗妥软膏使红肿2~3d消退。
伤口轻微发红,予红霉素软膏外涂3~7d。
5、75%酒精湿敷治疗药液外渗方法:无菌棉垫或无菌棉球浸湿75%酒精湿敷,外用胶布固定。
原理:酒精不仅具有消毒防腐的作用,而且有局部麻醉和止痛功效。
因此使用酒精湿敷可达到局部麻醉及止痛效果;酒精湿敷可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且酒精容易挥发,挥发时可带走机体的热量,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而起到冷敷作用,在低温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从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冷湿敷可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
用75%酒精局部湿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有利药液渗透到血管内,使局部肿胀在较短时间内减轻至消退,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75%酒精湿敷的注意事项:用酒精湿敷时,应主动向患者介绍其作用,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放松心情,配合治疗,从而减轻疼痛。
用酒精湿敷对皮肤刺激小,除个别对酒精过敏者禁用外,其余患者都可应用。
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1、加强健康教育:患者一入院除介绍用药、饮食、活动、休息与注意事项等有关知识外,还要详细介绍不同静脉输液方式、穿刺方法、优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所需费用,使患者充分了解不同静脉输液方式,为顺利完成化疗疗程奠定良好基础。
护理人员向患者推荐使用中心静脉输液方式,防止药物渗漏的发生。
还应尊重患者的意见,如采用周围静脉输液,向患者家属讲解清楚取得配合,强调静脉注射部位如出现触痛、刺痛、烧灼或其他主观性的异常感觉应立即报告医务人员,早发现早处理,减轻药物对组织的损伤,减轻患者的痛苦。
2、正确选择血管:患者治疗周期长,治疗需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以保护血管,尽量不在同一穿刺点上反复穿刺。
穿刺前应检查血管有无弯曲、分叉,按照由小到大、由下到上、由远端到近端,由背侧向内侧的原则,尽量选择前臂、手背,粗、直、有弹性、充盈的血管,左右臂交替使用,避免在有静脉窦、硬结的地方穿刺,或腕部、肘部等关节处、指间小静脉、下肢静脉注射。
对静脉不充盈的患者,穿刺前让患者用温水浸泡穿刺肢体15~30min,或热敷数分钟,使静脉充盈、清晰,以利于穿刺。
3 、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避免针头滑脱或刺破血管。
先注射生理盐水,确保穿刺成功局部无漏液后,再应用化疗药物滴注。
推药过程中反复抽回血,以确保针在血管内。
刺激性大的化疗药物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入血管内,超过了其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可采取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等中心静脉置管;而刺激性小的化疗药物长时间滴注,对血管持续的刺激使其易发生静脉炎,应采取浅静脉留置。
多种化疗药物应用时,两种药物中间输入生理盐水不少于100ml,每次间隔时间不少于15min,以冲洗静脉,减少药物刺激。
4、加强责任心和慎独精神勤巡视病房,勤询问患者的主观感觉,观察静脉反应,掌握静脉炎的早期表现,特别是夜间应仔细查看针头局部和回血情况。
在化疗期间和花疗1周内, 沿静脉方向在皮肤表面使用喜疗妥软膏,可有效防治化疗所致的静脉炎。
同时选择年资高、责任心强、静脉穿刺技术高的护士担任化疗患者的责任护士。
化疗药物渗漏的护理(1)如果注射部位出现肿胀或点滴不畅,患者感刺痛、烧灼,则提示可能有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抽吸针头及外渗药物,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拔针。
早期渗漏主要以疼痛、红肿、硬结为主,药物渗漏少或药物刺激性较弱,可按静脉走向外涂氢化可的松软膏,抬高患肢,冰袋冷敷12~24h,以利于减轻肢体肿胀和疼痛。
渗漏初期4~6℃冷敷,冰袋温度升高要及时更换。
使用冰袋过程中注意观察皮肤颜色,防止冻伤。
(2)对一些组织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柔红霉素等)渗漏时,可采用封闭疗法。
常用利多卡因100mg+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3mg在原穿刺点周围做环形封闭,1次d,封闭3次,抬高患肢。
利多卡因可对局部静脉产生封闭作用,阻断周围神经末梢反射,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神经的不良刺激,降低血管脆性,减轻和阻止液体及药物的渗漏及疼痛。
地塞米松有很强的抗炎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细胞对各种刺激的耐受性,减轻患者痛苦。
(3)如局部发生破溃或组织坏死,应保持创面清洁。
可先用生理盐水冲洗表面,去掉坏死组织,疼痛剧烈者可用利多卡因再次封闭,双氧水冲洗后用0.5%碘伏消毒,再用庆大霉素纱条覆盖。
必要时可行微波热疗,以促进组织修复。
用50%葡萄糖20ml、25%的硫酸镁10ml、维生素B12500Lg混合液浸湿于纱布上(以不滴水为宜),覆盖于化疗药外渗处皮肤,冷敷2d。
维生毒B12是由肝脏提取的含钻物质,参与体内许多生物化学代谢反应,促进受损皮肤粘膜修复,防止伤口感染恶化,加速新生组织的生长。
另外,还可降低传导感觉纤维神经的兴奋性,起到止疼作用。
高渗糖、硫酸镁为高渗溶液,湿敷后对皮肤有消肿作用,还能为受损组织的修复提供能量,利于损伤组织修复。
它们均为无菌溶液,不会增加感染机会。
选用云南白药粉加10 %氯化钠溶液调成糊状外涂,云南白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抗炎作用,对药物和物理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10%氯化钠溶液为高渗溶液,《本草纲目》曰:盐走血、解毒、凉血润燥、活血化瘀、定痛止痒;《日华子本草》曰:盐治一切疮肿、长肉、补皮肤。
10% 氯化钠为高渗晶体液,局部应用后,使其成为一比较干燥的环境,减轻水肿。
两者配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抗炎作用,加速血管壁的修复,具有药效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的特点。
传统用50%硫酸镁湿敷加+灯照射能起到消炎祛肿的功效,其硫酸镁味苦、咸,有风化性,在皮肤表面容易形成无色的结晶,令皮肤较为干燥,但有一定的刺激性,患者感到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