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漫的死亡崇拜
- 格式:pdf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8
死神永生赏析《死神永生》是一部由日本漫画家久保带人创作的漫画作品,于2001年开始连载,至今仍在连载中。
该作品以死神为主题,讲述了死神与人类之间的故事,以及死神们的使命和责任。
作品中融入了日本神话和民间传说元素,展现了独特的视角和世界观,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作品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主人公黄瓜露琪亚(Kurosaki Ichigo)展开。
黄瓜露琪亚是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但他有着与众不同的能力——可以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灵魂。
在一次意外中,他遇到了一位死神——朽木白哉(Kuchiki Byakuya),并得知了自己也是一名死神。
从此,黄瓜露琪亚开始了他与死神们的冒险之旅。
在《死神永生》中,死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恶魔或者邪恶存在,而是负责引领亡灵前往来世的存在。
他们的任务是保护人类免受恶灵的侵害,同时也要保护亡灵不受到不良的影响。
作品中的死神们各有不同的能力和技巧,有的擅长格斗,有的擅长使用魔法,而黄瓜露琪亚则是以他的肉体力量和勇气著称。
在作品中,死神们的形象多样化,有的是带着面具的黑衣武士,有的是拥有翅膀的天使形象,有的则是带着镰刀的恶魔形象。
这些多样的形象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也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死神们的形象多样化之外,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也是扣人心弦。
每一次与恶灵的战斗都是一场生死搏斗,每一次与其他死神的交锋都是一场技艺的较量。
这些战斗场面的设定和描绘都非常精彩,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视觉享受。
除了战斗场面的精彩之外,《死神永生》还融入了许多关于友情、家庭和爱情的元素。
主人公与他的家人、朋友以及其他死神之间的羁绊和情感纠葛,让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感人。
作品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故事线,让读者可以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死神永生》的艺术风格也是其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久保带人的画风细腻而又富有力量感,角色的形象设计独特而又富有个性。
作品中的场景描绘也非常精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日本人的死亡美学:生命终有时,浪漫无死期死亡美学是指对死亡这一自然现象的美学阐释和思考。
死亡美学的观念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宗教和物哀思想的影响下,日本人对死亡有着毫无恐惧甚至是追求和向往的态度。
可以说,死亡精神是他们个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人的死亡美学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于死亡的表达和形式上。
比如他们的文艺作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在电影中,他们对于死亡都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川端康成曾说:“死亡是至高的艺术。
”他的作品中对死亡的描写更是极具艺术性的唯美,他为死亡营造了一种悲与美相融、恐惧与向往兼具并充斥着无常感的氛围。
他在作品《雪国》中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
”而他终其一生都沉浸在追求死亡的美感之中,倾尽全力来塑造一个充满美和悲哀的世界。
与之相比,我更喜欢三岛由纪夫对于死亡之美的追求。
三岛由纪夫早期的作品对于死亡的描写是浪漫唯美的,但是后期的作品中,逐渐偏向于暴力血腥的死亡场面,他崇尚武士道精神,认为“切腹是艺术。
”所以在作品中对于死亡的描写强烈而又震撼。
死亡这一主题在他的作品中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为美而亡、为爱而死、为理想而殉身,是他笔下渲染最多的死亡主题。
这两位文学大家最后都选择了以自杀的形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日本人的信仰里,自杀若是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就能洗刷自己的污名,恢复名誉,是一种带着明确目标的崇高行为。
从这种意义出发,自杀可以说是重获新生的一种行为。
人的一生虽然结束了,但是死亡将赋予生命其他的意义。
日本电影中,也经常会有用死亡来升华主题的情节,我想,这是因为死亡常常伴随着悲剧的到来,而悲剧更容易让人共情。
透过死亡,掺杂了情感上的遗憾、无措和悲悯,更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真正带来视觉上和心灵上的震撼,这正是死亡艺术高明的地方。
有人说,日本如此重视死亡,是因为日本国多发地震海啸等灾难,而在自然灾难面前,人们无能为力,所以对待死亡如此悲观。
正如他们痴迷樱花凋落这种短暂却灿烂、脆弱却美丽的景象一样。
日本动漫的死亡崇拜——谈日本动画中的死亡文化Death Worship in the Japanese Cartoons —On the Death Culture in the Japanese Cartoons关键词:死亡崇拜;日本动漫;日本文化;死亡文化摘 要:日本人卑生亲死的生命观使他们对死亡充满了迷恋。
这种与众不同文化观念直接反应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从而表现出一种对死亡特有的态度——对死亡的喜悦,对死亡的欣赏和对死亡的审美。
这种对死亡的崇拜之情具体体现在动画片中,就是死亡成为了一种救赎的手段、成功的手段、强大的手段和爱的手段。
本文阐述了这种现象并探讨了产生此现象的深层文化原因。
Key words: death worship, Japanese cartoons, Japanese culture, death cultureAbstract: The Japanese are indulged in death as they attach importance to death and looking down on the life. This unique cultural value is directly re fl ected in the Japanese cartoons, expressed by a special attitude to the death-the delight of the death,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death and the aesthetics of the death. The death worship represented in the cartoons is expressed by the way of saving, the method of success, the tool of becoming powerful and the way of love. Such a phenomenon is dealt with and the profound cultural reasons for such a phenomenon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生死,是人类的终极话题,生与死永远相对,万物生生不息,循环轮回。
经典动画《萤火虫之墓》的解读摘要: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神户周边为舞台,描写父母双亡的兄妹二人清太和节子艰难求生的悲伤故事。
情节催人泪下。
具有鲜明的反战情节。
关键词:日本动画吉普力工作室反战争这是1988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又一部经典动画,导演是吉卜力当时的首席画师高畑勋。
《萤火虫之墓》是一部描写战争受害者孤儿的故事。
影片对饥饿的描写非常生动,可以说与吃人肉的事件有相似之处。
这是战败的日本才能得到的稀有的挫折和教训。
作品出色地再现了由饥饿萌生的各样的爱憎感情和对人的不信任。
再现了那种在现在已看不到了的那个时代的氛围。
由饥饿的眼睛看到的大米、蔬菜、西瓜……都是崇高的。
电影采用动画片形式,给了这些小道具以充分的表现。
这是是一部以“死”为主题的作品,它没有政治说教,而是对“死”进行了正面进攻,认真地正视它。
这使作品带来了一种新鲜感。
它和同时上映的另一部动画片《龙猫》各自完成了对“生”与“死”的抽象主题极富挑战意义的创作。
一、绝望的开始与绝望的结尾“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
”这是动画电影《再见萤火虫》的第一句台词。
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气息奄奄地躺在人来人往的车站,正慢慢走向他那14岁短暂生命的终点,这是在战败月余后的日本。
恍惚间,少年仿佛看到了他死去的妹妹节子,看到了那个飞满萤火虫的夏天。
这样的开头就注定了它的悲情,可是我却从未想过那样悲情,以至于知道了结局还痛哭不已。
这一点都不夸张。
动画的开头以倒叙的形式告诉了我们它的结局,那我们接下来要看的是什么呢?是主人公和她的妹妹的生活。
结尾,节子死的那天也是在一个满天都是萤火虫的夜里。
她含着笑,在最美的风景中去找那只有在梦里才能过的幸福生活。
节子的最后安详笑脸仿佛刀尖一般划过观众的心,节子看起来那么幸福,旁观的我们却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助。
二、谁才是可以依靠的亲人战争的到来使人性原形毕露。
主人公的妈妈在轰炸中不幸离世。
尸体被同其他尸体一同丢进坑里,生命在这种时刻是否真的就这么不值一提。
死亡笔记日漫观后感
死亡笔记是一部非常震撼的日本动漫作品,它通过一个拥有神奇力量的高中生死神之子夜神月,去惩罚犯罪者并创造一个没有罪恶的世界的故事。
首先,我觉得死亡笔记的剧情非常紧凑和扣人心弦。
整个剧情脉络紧凑,没有多余的废话和无关的情节,每一集都让人非常期待接下来的发展。
夜神月与L之间的智力对决非常激烈,让人完全无法预测他们下一步的行动,每个角色的形象塑造也非常鲜明,是一部很少有的逻辑推理类动漫。
其次,死亡笔记对于人性的探讨也非常深入。
作为审判者,夜神月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这让我思考了很多关于正义与道德的问题。
他认为自己在惩罚罪恶,实现了一个没有罪恶的世界,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引发了更多复杂的问题,比如他是否应该成为一个上帝,对他人决定生死权利的角色。
这些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思。
此外,死亡笔记的画风也非常独特和精美。
动漫画风细腻而真实,特别是描绘死亡笔记的各种恐怖和神秘的场景时,给人带来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而且,人物的表情和表达也非常丰富,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每个角色的心理活动。
最后,我觉得死亡笔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它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动漫作品,更是一个关于道德、正义和人性的探讨。
通过这部作品,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而言之,死亡笔记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日本动漫作品,它的紧凑剧情、深入的人性探讨、独特的画风和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都使其成为经典之作。
我相信,无论是日漫爱好者还是普通观众,都会为之深深着迷。
94摘要 :日本文艺作品中对于灾难意识的表达屡见不鲜。
以动画电影《你的名字。
》为例,影片在流露出浓烈的灾难意识的同时更展现出对灾后民众的强大人文关怀。
这对于反思我国灾难题材动画匮乏的发展现状具有重要价值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 :动画电影;灾难意识;《你的名字。
》日本动画电影的灾难意识研究——以 《你的名字。
》 为例文/天津美术学院 姜仕烨2016年动画电影《你的名字。
》上映,口碑极佳。
熟悉新海诚导演的影迷可以洞悉其动画风格发生了转变,而这种转变则与日本刚刚经历了地震等灾害有关。
导演本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谈道:“之所以不再写那些有关‘错过’的故事,是因为2011年大地震以后,这个国家缺少一点温柔。
”影片通过虚构的彗星撞地球事件,激起人类对于灾难居安思危之情。
因此区别于业界对于新海诚作品的惯性视角,即青春、爱情题材的角度着手研究;笔者通过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及导演新海诚本人的观点,从灾难题材角度探究动画电影《你的名字。
》的价值意蕴。
1. 灾难电影与灾难意识灾难电影风靡全球,其艺术表现围绕着“灾难,死亡和生命”三方面。
正如封孝伦所言:“体味死亡是感受生命的有力手段,只有当人们面临灾难才能感受到和谐美好的可贵,只有面对死亡人们才会倍感珍惜生的权利与幸福。
”灾难片通过视听语言“再现”灾难场景,进而激起人类内心深处的共同情感、触发观者对于生命与生存的思考。
好莱坞的灾难片主题包罗万象:从地震、海啸、龙卷风到彗星撞地球与外星人入侵。
顶尖技术的加持更是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逼真体验。
但东方语境下的日本灾难影片在艺术表现却显得含蓄、内敛。
日本灾难片更侧重于讲述爱情与温情的故事,且影片中的“救世主”形象通常由女性担任,以阴柔来彰显希望。
如《你的名字。
》中的女主人公三叶便凭借自己的勇敢与坚定在彗星降落之前拯救了糸守町。
灾难片呈现给观众视听盛宴的同时,也传达出强烈的灾难意识。
日本的文学作品、影视剧、动画等文艺作品中对于灾难表现可谓屡见不鲜,究其根本是因为灾难意识早已扎根日本民族文化深处。
浅谈日本人的生死观之前我对日本的认识真的不多,只是局限于中国历史书上的描写,它是一个残暴、没有人性的国家。
渐渐地跟随着国际新闻的报道以及世人的评论,发现小小的国土面积上的人有大大的力量,科技水平和经济能力都是名列前茅。
不禁对这个和中国关系复杂的东方强国产生了好奇,搜集的资料越多,越是对日本人的生死观感到由衷的敬佩。
说到日本,日本文化,人们首先会联想到白云笼罩的富士山,娇美的樱花,身佩大刀,勇于切腹的武士。
日本文化给人的印象或许正如这些事物所象征的,一边是美丽和柔弱,一边是尚武和残暴。
在日本有句很美丽的话:花是樱花,人是武士。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之所以喜欢樱花,就是敬佩其“能在最绚烂的时刻决然的选择死亡”这种精神。
而武士道又是一直支持日本走到今天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之一。
将樱花和武士相提并论,就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崇尚忠诚死亡”的独特生死观。
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有别与中国和西方国家。
中国人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
它有一个孕育、产生、成长、衰亡的过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对于生存和死亡就抱有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
在基督教的定义中,“自杀是罪恶”,所以很少会有人选择自杀,因为得不到原谅。
但日本却有一种赞美剖腹和殉情的情结。
在日本人心中,死并不是结束,而是生的一部分,从生到死没有绝对的距离,所以日本人的葬礼永远是最简洁的。
日本人一直把个人的价值维系于其所在的团体价值之上,为了团体的利益,,可以抛弃个人的一切。
只要自己属于这个团体,就要对这个团体尽职尽责。
如果发生什么严重危害团体利益和声誉的事件,自己有不可原谅的失职责任,应以死谢罪。
有报道说一日本公司由于消防工作没有做好造成一场大火,公司社长竟然选择了自杀来谢罪。
这要是放到中国或是其他国家,最严重也不过是罢职或是入狱。
所以看到这个报道时会让人有点难以接受,但是细想日本文化,这和日本人的集体观念有密切联系。
如此独特的生死观,还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日本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
手冢治虫与“角色之死”手冢治虫是日本漫画界的巨匠,为日本漫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创作的众多作品广受欢迎。
他的作品中不仅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情节,也有深刻的思想和伦理,他的创作让我们在欣赏漫画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大的启示。
在手冢治虫的作品中,角色之死常常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的作品中关于角色死亡的描写,或是直白明了或是抒情而深沉,这些都对于我们理解他对于人生的一些思考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手冢治虫认为,角色之死既是一种形式美,又能传达出一些深刻的意义。
他的经典作品《千与千寻》中,主角千寻与男主角小白的相遇之后,小白为了保护千寻而与神灵之间同归于尽,这种浪漫主义的描写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同样,小白之死也给千寻带来了更加明确的生命价值观,让她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且认识到了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与互动。
在《火影忍者》中,手冢治虫以“火影”为主角,时不时地会有忍者们为了保护同伴或是完成任务而英勇献身,他们的死亡有时是偏于悲惨,有时则带有一种更加崇高的意义,这些角色不仅给“火影忍者”增添了层次感,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有感染力。
此外,手冢治虫还在《铁臂阿童木》中塑造了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角色,他叫做“妄想的兵器魔王”。
在描写这个反派的时候,手冢治虫采用了角色之死为切入点,他通过对这个反派角色的描述,揭示出了现代人对于科技与生命的问题,并且也向读者展示了一种科技精神对于自身的危害。
总之,手冢治虫是一个非常有思想和艺术追求的漫画家,他的作品中关于角色之死的描写不仅仅是片面的美学表现,更是对于现实世界中生命意义的一些认识和探讨。
他在这方面的创作,不仅拓宽了漫画的艺术领域,也让我们在欣赏漫画的同时获得了启示。
日本动漫的死亡崇拜——谈日本动画中的死亡文化Death Worship in the Japanese Cartoons —On the Death Culture in the Japanese Cartoons关键词:死亡崇拜;日本动漫;日本文化;死亡文化摘 要:日本人卑生亲死的生命观使他们对死亡充满了迷恋。
这种与众不同文化观念直接反应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从而表现出一种对死亡特有的态度——对死亡的喜悦,对死亡的欣赏和对死亡的审美。
这种对死亡的崇拜之情具体体现在动画片中,就是死亡成为了一种救赎的手段、成功的手段、强大的手段和爱的手段。
本文阐述了这种现象并探讨了产生此现象的深层文化原因。
Key words: death worship, Japanese cartoons, Japanese culture, death cultureAbstract: The Japanese are indulged in death as they attach importance to death and looking down on the life. This unique cultural value is directly re fl ected in the Japanese cartoons, expressed by a special attitude to the death-the delight of the death,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death and the aesthetics of the death. The death worship represented in the cartoons is expressed by the way of saving, the method of success, the tool of becoming powerful and the way of love. Such a phenomenon is dealt with and the profound cultural reasons for such a phenomenon a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生死,是人类的终极话题,生与死永远相对,万物生生不息,循环轮回。
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人出生即遁入死门,这就是所谓出生入死。
几乎所有古老的民族对死后的世界都有幻想,以寄托对现世的不舍与留恋。
所以佛家有了六道轮回,死神可以把人送入天堂或者地狱,希腊神话中有冥王哈迪斯统治的死后世界,中国也才有了阎王掌管的地府的传说。
大多数的民族对死亡都是怀有一种畏惧之心的,因为深感生的美好,所以才倍显死的恐怖。
因此有人敬而远之,如孔子就曾说过“尚未知生,何为之死”;有人想尽一切办法来逃避,古代帝王对长生不死药的执着迷恋,莫不处于是。
但是没有一个民族会像日本一样,不仅可以平静地面对死亡,甚至对死亡存在着一种令人费解的迷恋。
他们对待死亡的豁达固然值得那些贪恋生命的人们深思,但是他们对于死亡的欣赏,甚至是带有某种审美般的痴迷,对生命逝去的漠然,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这种与常态迥然不同的生死观,突出地表现在日本的一切艺术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号称日本民族产品的动漫之中。
很少有国家会像日本一样,在自己的动画作品中放入如此之多的与死亡有关的因素,甚至是直接的赤裸裸的死亡。
欧美的动画片中血腥的场面都相对少些,正邪的斗争总是在继续,总是有胜利和失败,但是很少有对死亡的描写。
不仅是正面人物,即使是反面人物,他们的失败也很李秋波/Li Qiubo少会和死亡联系上。
顶多是大反派最后摔下山崖,落入湍急的河流,或者消失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他们对死亡的表达都是很含蓄的,而且也绝对不是渲染的重点。
人们的目光往往被最后主角的美满幸福而吸引,不会太留意这些含蓄的“死亡”,它只是情节的陪衬!动画作为一种人类对自身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很少有国家会对它注入太多悲伤、沉重的话题,而“死亡”似乎又是一件离童年比较遥远的事情。
即使是针对成年人的成人动画,或者受众最为广泛的影视动画,也比较少的会去渲染死亡。
但是,日本是个例外,日本动画是个例外。
在日本动画中,即使是最明快的动画片中也会留下“死亡”的影子,“死亡”象是日本动画中一种独特的调味剂,就像是武士道一样烙上了日本独有的印记。
那种对死亡的欣赏与崇拜是日本动画中一种与众不同的风味,充斥这东瀛特有的诡异与神秘。
一、日本动画中的生命观日本动画中可以说多多少少都弥漫着一种或是哀怨,或是悲壮的对生命流逝的感伤,这是欧美其它任何一个民族动画中都很少体现的。
与朝气蓬勃的美国动画不同,日本动画很少会有那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理想的乐观,即使有也会伴随有对生命的或深或浅的感慨。
与其他国家的动画不同,在日本动画中经常会有生命逝去,虽然这些大多数是配角——那些曾经的昔日的英雄,甚至是主角——在大结局时轰轰烈烈地倒下!由于大和民族对樱花的崇拜,这种樱花的精神就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人,体现在日本动画中。
是那种不追求生命的长久,而是追求哪怕短暂的,但是一瞬间的灿烂爆发的美,然后即使是生命就此终结,如飘零的樱花花瓣也在所不惜的生命观。
相对于平静的生活,他们认为这才是美的,特别是为了灿烂绽放而不惜生命耗尽的生命才是最美的。
与常人不同,他们甚至认为,比起盛放时的樱花,凋零的樱花可能更为美丽!有一种悲壮的美,幽怨的美。
所以很多日本人也同样追求这种生命形式,不求苟安,但求可以壮烈灿烂地死!因此,他们认为人的生命都是短暂的,即使再漫长,在茫茫宇宙中也如流星一闪而过。
与其恒定,不如追求瞬间的爆发和升华。
即使为此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甚至到了对追求生命耗尽时那种悲壮美的病态的崇拜的地步。
日本有一部著名的动画片叫做《甲贺忍法帖》,这个有点类似于忍者世界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追求的最终就是看着甲贺和伊贺两个忍者村落的10名高手,是如何在相互的斗法中把对方杀死的。
故事的终了,是甲贺和伊贺的继承人——这对宿敌恋人双双自杀而终结了最后的战斗。
故事中的每一忍者高手都有着令人炫目的忍者法术,但是最终都逃脱不了各种各样的死,但无论是敌对双方哪一方的死亡,作者似乎都给予了无限的同情、感伤甚至是欣赏。
几乎每个人都如樱花般拥有着优秀而美丽的生命,但是为了某个目标,他们又都必须如樱花般绽放后就此凋零,死亡成了成就他们优秀人生的高潮和唯一标志。
日本动画中这种卑生亲死的生命观,直接影响到了它对死亡的态度。
所以也才有了日本动画与其他动画截然不同的死亡观。
二、日本动画中的死亡观日本人认为“只有从容不迫地迎接死亡的危险,才是美德”1“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2比起充满了严格要求和限制的现世,他们更喜欢“死”的解脱。
而且死后不管做了任何恶事或者善事的人,最后都能够成佛。
而“死”是对他所做一切事情的补偿。
所以日本人认为死是美丽的,对死亡充满了欣赏,同时还有一种解脱或者涅磐似的欣喜。
这种死亡观直接影响了日本动画作品,使几乎所有的日本动画作品都带上了一层与动画这种轻松娱乐形式不相符的悲壮甚至是灰暗的色调。
也就此形成了日本动画作品的一大特色。
1、对死亡的喜悦与大多数对死亡充满了恐惧的人不同,日本动画中的主要人物或者重点人物,面对死亡的主观态度大多是喜悦的!当然日本动漫中也有很多贪生怕死之徒,但大多数是作为配角或群众演员出现,作为对主角平静面对死亡,甚至是欣喜赴死的一种陪衬。
现今流行中国的三大日本动画片——《海贼王(one pice)》《火影忍者》和《死神》都逃脱不了死亡的色彩,其中可以说是最乐天派,色彩最明快的《海贼王(one pice)》则最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传说中的海贼王——蒙奇・D・罗杰以自己的死开启了大海贼时代的来临,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与其他人不同,这位充满了传奇色彩的英雄罗杰在行刑台上,面对刽子手和众多围观的人群露出了得意的微笑,他对自己的死充满了喜悦!他用自己的死刑这个机会向世人宣告自己财宝的位置,设计了海贼王时代的开局,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精彩的句号!人们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欢呼雀跃,宛如庆祝盛大的节日!而主人公路飞在刚开始被海军捉住,要行刑时也一脸兴奋的笑容,对自己的伙伴们高兴地大喊“对不起,我要死了!”这种对死亡的喜悦,真的好像获得了又一场冒险的胜利一样。
如果说以上这种对死亡的喜悦,渗透着一种生命的豁达和潇洒的话,下面的对死亡的喜悦就有种高手独孤求败的感觉。
很多日本动画中的绝顶高手都希望可以在对手的刀下幸福地死去。
而对于一些被反派控制而良心未泯的角色,死亡倒成了一种奢求,也似乎成了唯一的一种解决方式。
《圣斗士——星矢》中瞬被冥王哈迪斯附身之后,就曾祈求哥哥一辉杀了他,并自杀未果;《最游记》中被妖怪附身的春花、夏花、秋花、冬花四姐妹,最后就是微笑着死在了玄奘的枪下。
当死亡成为一种解脱的时候,喜悦也就自然而生了。
当这种无奈的苦笑被演绎到极致的时候,这种反常的喜悦就开始叫人不寒而栗了。
这种喜悦背后,强者是无所谓的释然,弱者是深深的绝望,但是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
2、对死亡的欣赏如果说对死亡的喜悦是日本动画中人物的一种主观态度的话,那么对死亡的欣赏就是一种主客观的双重态度。
从众多的充斥着死亡名字的动画片中,我们就不难窥出端倪。
《死神》《死亡笔记》《死后文》《死狂》……甚至是渗透着作者创作意图的一种潜在的暗示。
还是前面曾经提到过的《甲贺忍法帖》这部动画片,甲贺和伊贺这两个忍者村子的10大高手轮番上场,唯一目的就是彼此厮杀,然后以千奇百怪的花样,一个接着一个的死掉。
平均一集死掉一个高手,包括故事的开头和结局,一共24集终结。
每一集的高潮就是各个高手惨烈的死,这里已经早就没有了是非与正邪,唯一的目的就是看这个或者善良或者邪恶,或者美丽或者丑陋的忍者高手是怎么死的。
在《X 战记》这部动画片中,救世主的武器圣剑要从女人的肚子中生产出来,而生下圣剑的女人最后都是身体四分五裂、血肉横飞的下场。
生产的过程也就是死亡的过程,但是这却是一个庄严的仪式,美丽的女子们从腹中拽出圣剑,然后身体粉碎而亡。
其家人和知道这一切的人却平静地等待着这一过程的发生,而观众仿佛也被这精彩纷呈的情节设计吸引了,不再介意这是一个死亡过程。
在《幽游白书》这部动画片中,在确定魔界最终统治者的比武大会上,在魔界整形师——石雨与藏马的对决中,当前者被藏马击败时,他毫不犹豫地从高大的比舞台上跳下自尽。
以自己的死亡来承认比武的失败,还是得到了在场观众包括动画观众的深深敬意。
无论是对于他人死亡的玩赏,还是对于自己主观地选择死亡,日本动画片都是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
而这种欣赏的态度发展到了极致,就变成了对死亡的一种审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