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古音看陕西紫阳方言的声调演变情况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陕西方言音的声调问题辨析,就是当双音节词语的第二个音节为上声214时,本应读原调而误变调为低降调21或中升调35。
如“永远”、“掌管”、“偶尔”、“美好”、“墨水儿”等词语的第二个音节调值214就常被误读为21 或35,有的人甚至将此类词语无一例外全部读错,失分较多。
二、方言和普通话调类类推错误陕西方言和普通话声调有同有异,在方言研究中,人们已经总结了其中的对应规律,但以往的研究更多的是着眼于方言理论体系的建立,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受测对象要求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水平的需要。
据了解,在现代汉语3500个常用字中,陕西方言和普通话调类调值完全相同的阳平字有761个,占21.7%,调类相同调值不同的阴平、阳平、上声字共2405个,占68.7%,两项总计3166字,占90.4%,所占比例相当之大。
虽然这些字数量很多,但我们发现由于陕西方言与普通话四声的调类对应,且每类所属字大部分相同,只是调值不同,因此,受测人员基本都能凭着长期形成的语感去自动类推调类,一般不会造成错误。
如:“开放”陕西话声调为“ 21-55 ”,即“阴平-去声”,类推为普通话仍为“阴平-去声”,只不过调值变成了“ 55-51 ”。
此类例子还如:本身:方言声调为上声(42)-阴平21),普通话声调为上声(214)-阴平(55);文化:方言声调为阳平(24)-去声(55),普通话声调为阳平(35)-去声(51);在3500个常用字中,陕西方言和普通话调类不同的字仅有334个,占9.5%,但是这些字又因为人们的声调自动类推习惯,特别容易造成声调类推错误。
可以说,陕西人说普通话时声调出现大多数问题都在于此。
所以此类字虽然数量不大,却是陕西方言区人学习普通话的顽症,是陕西特色“过渡语”的重要特征之一。
下列词语中加波浪线的字,就是由于此类原因而常常误读:翻译:普通话应读去声,陕西方言为阳平24,误推为普通话阳平35;学术:普通话应读去声,陕西方言为阳平24,误推为普通话阳平35;毕业:普通话应读去声,陕西方言为阳平21(在此处由于两个阴平相连,第一个变调为阳平),误推为普通话阴平55,或由陕西方言变调为阳平误推为阳平35;把伞(撑开):普通话应读上声,陕西方言为阴平21,误推为普通话阴平55;要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必须从理论上首先明确,到底哪些字是方言和普通话调类相同的,学习中可以自动类推,不必多花工夫哪些字是调类不同的,需要找出规律,列出字表,重点掌握,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举例说明古今声调的关系(文字说明,从古声调至今声调,再从今声调至古声调)2011-11-06 10:03 gxn1358422|分类:小学教育|浏览555次分享到:2011-11-07 00:19 提问者采纳一。
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与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不同,通过把古今声调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声调有这样一些变化规律:1.平分阴阳------指平声分成阴平和阳平两类。
其条件是声母的清浊,清声母(包括全清、次清)的平声字归阴平,浊声母(包括全浊、次浊)的平声字归阳平。
即清声母平声——阴平、浊声母平声——阳平。
2.浊上变去------指全浊上声归去声。
全浊指浊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而次浊和清声母的上声字依然读上声。
即全浊上声——去声、清和次浊上声——上声。
3.入派三声------指入声消失,归入平、上、去三声(就现在讲,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其中,全浊入声归阳平,次浊入声归去声,而清声母的入声字则比较混乱,分散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
即全浊入声——阳平、次浊入声——去声、清入——阴、阳、上、去。
二。
方言和普通话的声调都是从中古语音的“平、上、去、入”四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四声各分阴、阳,共计八类)演变而来的。
在演变过程中有分化,有合并,发展的速度不一样,所以各种方言的调类多少并不相同,但不出于古四声(八类)的系统,而且演变规律比较整齐。
调查的结果是吴语上海市区话现有5个调类,附近的苏州话则有7个调类,粤语广州话多至9种调类(入声因不同的元音,阴入分化成两类)等等。
普通话语音发展较快,只有4个调类。
三。
1)普通话阳平调值是35,粤方言的阳平调值是21或11,客家方言的阳平调值是11,雷琼话阳平调值则是22。
受方言影响,粤语区、客家话区人学普通话时,阳平调值常犯起点低,念成低而平,声调平直甚至终点下降的毛病,易把阳平读成23、24或34值。
潮汕话阳平值是55,潮汕人则易把阳平调值读成44,听来象阴平。
从发音部位和方法看普通话与陕西方言的不同普通话和陕西方言之间存在广泛的发音差异,从发音部位和方法来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一、声调:普通话是一种声调语言,共有四个声调分别为平声(1声)、上声(2声)、去声(3声)和入声(4声)。
陕西方言中一般只保留了三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和去声,入声已经消失。
二、舌位:1. 齿音和齿龈音:普通话中的齿音和齿龈音(如"z"、"c"、"s")在陕西方言中常常被替换为舌叶音(如"zh"、"ch"、"sh")。
例如,普通话中的"智障"在陕西话中常被发音为"屎粘"。
2.川音和担音:普通话中的川音和担音(如"q"、"j"、"x"、"g")在陕西方言中常被替换为牙龈音(如"q"、"j"、"x"、"g")。
例如,普通话中的"七"在陕西话中常被发音为"启"。
3.次清音:普通话中的一些次清音(如"f"、"h")在陕西方言中常常被发音为浊音(如"v"、"g")。
例如,普通话中的"好"在陕西话中常被发音为"黑"。
三、音变规律:1.易声:普通话中的一些辅音在陕西方言中易声或不易声。
例如,普通话中的"粘"在陕西话中发音为"粘g",而不是普通话中的"粘z"。
2.轻声:普通话中的轻声在陕西方言中常常忽略不发。
例如,普通话中的"哪"在陕西话中常被发音为"那"。
普通话⽔平测试中陕西⽅⾔⾳的声调问题辨析司正博 普通话⽔平测试是对应试者运⽤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评定。
普通话⽔平测试的等级标准和量化评分办法,使得具有模糊特征的语⾔有了⽐较客观的可以操作的衡量尺度。
⽇常⽣活中,我们看到,具有⼀定⽂化素质的⼈⼤都能说不太标准的带有⽅⾔⾊彩的普通话,即“过渡语”。
所以不光是词汇、语法出现错误极少,⽽且在语⾳⽅⾯,有些很典型的⽅⾳规律也不会在普通话⽔平测试中出现,如⽅⾔⾳的[Pf][Pf‘]声母、[ŋ]声母、陕西⽅⾔的⼊声调值等。
因此⽅⾔研究如果仅仅从纯⽅⾔和标准普通话这两个极端⼊⼿,显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如何针对陕西⼈的“过渡语”进⾏研究,以有效提⾼普通话⽔平,这是当前普通话推⼴中的⼀个重要课题。
在普通话⽔平测试实践中我们明显感到,陕西⼈普通话语⾳学习中困难最多、问题的是声调,普通话⽔平测试中失分最多的语⾳问题也是声调。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陕西⽅⾔与普通话声调对应中有差异的常⽤字较多,⽽且类推⽐较⿇烦。
据统计,《现代汉语常⽤字表》所收的3500字中,陕西⽅⾔(以关中、陕南⼤部为例)与普通话调类不同的字有334个,占9.5%,调类相同调值不同的有2405个,占68.7%,两项总计达78.2%。
第⼆,调类数⽬少,负担重。
宋欣桥先⽣从现代汉语3500个常⽤字的语⾳分布来研究,普通话四个声调中所含常⽤字最多的是去声,为1300多字,最少的是上声,也有600多字。
证明了声调负担的确最重。
⽽声母、韵母因为数量较多,常⽤字的负载压⼒相对减少,因此他认为,从这个⾓度说,普通话声母是否准确是影响普通话⽔平的⾸要因素。
那么,陕西⼈在普通话⽔平测试中声调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普通话声调调值读⾳失误 声调是⾮⾳质⾳位,也叫调位,是由⾳⾼的不同变化构成的。
普通话有四个调位,由于不同的⾳⾼变化⽽形成特征分明的四种⾳⾼模式——调形(调型),即平、升、曲、降。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1。
上古音:以《诗经》《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1)声母:31—32个(喻四(以母)归并还是独立)(2)韵部:30—31部(歌部配月元:歌部独立,分出祭部配月元)(3)声调:上古也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但和中古并不等同2.中古音:隋唐宋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代表韵书韵图:《广韵》、《韵镜》)(1)声母:37个(《广韵》37;《韵镜》38——喻三(云母)已从匣母中分化出来.此从《广韵》)(2)韵母:《广韵》206韵,292个韵类,不计声调则为92类(平上去入合一),142个韵母中古声调:隋唐宋时代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四声:平、上、去、入(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分韵;隋唐诗人用韵实际也是说明情况如此)3.近代音: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语音系统。
(代表韵书:元周德清《中原音韵》、明兰茂《韵略易通》)(1)声母:20个明兰茂“早梅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冰雪无人见,春从天上来。
(2)韵母:19韵(每个韵分别用两个代表字表示),46个韵母(3)近代声调:元明清时代以北方中原话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声调系统。
4个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已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周氏于平声中分阴、阳二类)、上声、去声,它与今天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而已.关于中古的入声字,周氏将它们分别附在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之后,而未独立为之立类。
这种情况表明中古的入声到元代官话里已经消失,学术界多数人都持这种看法。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入声到元代时仍然存在,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人即持这种看法.周德清曾在《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道:“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
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这句话是“入声存在说"的主要依据。
中古音(平上去入)到近现代音(阴阳上去)的声调变化:一、平分阴阳(“清阴浊阳"):调分阴阳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这个变化在元代时已经形成。
陕西话的声调| 陕西话的声调和普通话的声调有比较规矩的对应关系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和大多数北方方言的近似度都非常高,会说普通话的人学习陕西话就比较容易,一般而言,普通话的一声在陕西话(本文说的是狭义的陕西话,即西安话)中读轻声,二声不变,三声读四声,四声在陕西话中则变成轻声。
相比普通话,陕西话中的轻声特别多,普通话中一般只有叠字或者口语中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是轻声,但是陕西话的轻声无处不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轻声的陕西话听起来还是很生硬?也许是因为陕西话中没有会转弯的三声吧。
比如最常用的一句话——“我爱你”,普通话读起来就委婉一些,读“wǒài nǐ”,陕西话读起来那就是斩钉截铁:读“ngè ngāi nì”。
“我”和“你”都读成四声。
按照平仄来分,陕西话中的轻声、一声、二声为平,四声为仄,用陕西话读古诗一样抑扬顿挫。
为关于声调的讨论其中最难理解的是入声,那是砖家们的事,在没有录音机的情况下去推测古人的发音太耗精力,我们还是讲讲眼前的陕西话和普通话发音吧,实用为主。
| 陕西话和普通话声调变化的实例1.普通话的一声调(阴平),陕西安话一般念轻声:2.普通话的二声调(阳平),陕西话一般也念成二声调:3.普通话的三声调(上声),陕西话一般念四声调(去声):4.普通话的四声调(去声),陕西话一般念一声调(平声):备注:如果没有特殊声明,我们说的陕西话是指西安话。
| 不是所有的陕西话都遵循以上规律以上规律大概可以覆盖70%的字词,剩下的30%中,一部分和普通话一样,一部分不光声调不同,音也完全不同。
关注百度百家号:陕西话速成,可以看到最新学习心得,还有音频和视频,更容易理解。
中国古代音韵演变中国音韵演变主要有四个阶段:上古音(狭意上来讲,仅限于秦汉时的中原古音,以其为雅言。
)中古音(唐以前的中原语音)注:由于汉至唐的几百年来,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大量融合,中原音韵发生一定变化,并向南迁西。
近古音(主要形成于宋元阶段)注:原有的洛阳正音与北方的燕京语音发生大融合(历史原因),基本奠定了今日的语音发音。
现代音(民国至今)以上是中国古代雅言(也就是官方语言)的演变过程,方言接下来会详细论述。
一:写在前面的话汉语古音韵以及其发展历史一直是一个比较生僻的研究方向,不太为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所知。
本人不敢称精通古汉语音韵学知识,实际上连粗通都不算。
充其量,不过是比一般的历史爱好者更多的涉猎这一方面而已。
写作此文,希望能够以通俗的语言将汉语古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历代汉语的音调,声韵母和历史演变介绍给大家。
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得到真正的“大家”和“高人”的指导。
二:今古音存在着巨大差异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古汉语语音也不例外。
从古到今,古汉语语音一直都在不停的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
但是,这一点往往被相当多的人忽略。
我曾在某网络帖子上看到有人大言不惭的宣称:“汉语是最优秀的语言,因为其稳定性高,传承性好,现在的小学生还能琅琅上口的朗诵楚辞”。
此论断简直慌天下之大谬!首先不说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直接载体,文化本身便不存在优劣,那么其载体也没有优劣之分了。
其次,此论断混淆了语音和文字的关系,汉语是通过像形,表“义”的文字,而不是西方文明体系的拼音文字,方块文字的读音变化是很难从书面文字上发觉的,于是便往往被人忽略。
从汉语的上古时代到现代,经历三四千年,汉字读音会因内外因素不断的变化,比如原本只是细微差异的读音变成有明显的差异;民族融合带来的外来语言与本地语言融合,或者某地区长期隔绝导致与其他地区的语音差异等。
古代有的音,现代可能已经消亡,现代有的音,可能是外来传入,并非古代原有,即使有某些音古今都有,也未必指同一个字。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作者:李琰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2期摘要:声调是依附在音节上的超音段成分,主要由音高构成;现代普通话中,全部字音分属四种基本调值:高平调、高升调、降升调、全降調,声调调值变化主要是由声母的变化造成。
从中古音到现代汉语,声调变化可以总结为: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
关键词:声调演变史;调值;音韵普通话中,大约有400多个基本音节,因此,声调在区别意义方面有重大作用,声调与声母、韵母的地位同样重要,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这也是与世界其他语言具有区别性的重要特征之一。
声调是指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节高低升降变化,调值指依附在音节里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的固定格式,也就是声调的实际音值或读法,一般采用赵元任创制的“五度标记法”来标记声调。
调值的语音特点有二:第一,调值主要由音高构成,音的高低决定于频率的高低;比如,男女生理结构不同,声带有别,男生声音更加低沉粗重,女生声音更加高亢尖细,因此,虽然读同一个词语音高格式相同,但是,具体数值却不同。
第二,构成调值的相对音高在读音上是连续的、渐变的,中间没有停顿,没有跳跃。
考察上古声调主要是《诗经》用韵,从押韵的角度看,《诗经》主要是同调相押,表现出声调之别。
从《诗经》用韵看,声调大体为平上入三声,而去声犹在萌芽,尚未形成一个独立的调类。
王力先生提出上古音调可分为舒促两类,舒声有平声、上声,促声有长入、短入。
中古时期,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而《切韵》、《广韵》等都是按照四声分韵。
在我国南朝齐梁之际,受佛教转读佛经声调影响,开始用宫商角徽羽五音读音,随后,出现平上去人四声,并且广泛应用于诗歌创作和韵书编制等各个领域。
因为平声长且平,而其它三声或转折或急促,所以又被分为平仄两大类;在古代诗词创作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这两大类,可使诗词音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使人有音乐旋律的美感。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明确指出,近代音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与现代北京话四声大体相同。
从中古音看陕西紫阳县方言声母的演变赵萍君【摘要】以中古音为参照探讨陕西紫阳县方言声母的演变情况,总结其声母演变规律,发现紫阳县方言声母从总体上看具有官话方言的共同特点,可将紫阳县方言归入西南官话中,但其与西南官话其他方言点相比又体现出同中有异的差别,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泥来母的分混问题,古“微疑影云以”五母的读音问题,古知庄章三组声母与精组见组声母的分混问题,古晓组与非组的分混问题,古日母字的今音问题。
%Referring to the ancient Chinese phonology, the evolutional analysis of the Ziyang dialect was conducted and the evolutional regulation of its initials was summari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initials of the Ziyang dialect possessed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mandarin dialect, to some extend, the Ziyang dialec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e southwest mandarin, but it also showed some differences from the similarities, such as: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of words that begin with initial n and l, present pronunciations of five ancient initials: wei, yi, ying, yun, yi, 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of words that belonged to ancient zhi, zhuang, zhang initial categories and jing, jian categories,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 of words that belonged to ancient xiao and fei, the present pronunciation of words belonged to ancient initial category ri.【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紫阳县方言;中古音;声母【作者】赵萍君【作者单位】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2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其立足于大量真实的语言数据,因此通过语料库研究方法对语言进行系统而穷尽的观察和概括所得到的结论对语言理论建设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创新意义”[1]的。
从中古音看陕西紫阳方言的声调演变情况
作者:赵萍君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01期
【摘要】文章探讨陕西紫阳方言声调演变规律,总结声调演变中的例外现象,并试图分析例外现象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紫阳方言声调演变例外现象
基金项目:2011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1JK0285);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1SZYB19);2012年陕西省社科联项目(12K010);2013年教育部青年项目(13YJC740005)。
陕西紫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其音系特点在《陕西紫阳方言的语音特点》[1]中已述,此处不再赘述。
文中以中古音为参照,探讨陕西紫阳方言的声调演变规律,总结声调演变中的例外现象,并试图分析例外现象产生的原因。
从中古音看紫阳方言的声调演变规律
紫阳方言现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其调值分别为阴平45、阳平31、上声443、去声213。
其从中古音演变到现代,大部分遵循的是“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声归阳平”的规律,声调具体演变有如下特点:①调类的总体数目只有四个,数目与同期方言相比较少。
②方言声调的演变受中古声母清浊的影响。
③平声分阴平和阳平。
④古入声消失,入声字大部分归阳平。
⑤中古去声字读去声。
1.受普通话影响
《方言调查字表》中,有些字所表达的意义在紫阳方言中没有,有些字在紫阳方言中有,但或使用频率较低,或常用其他方式表达,这些字在受到普通话影响时,当地人直接按照普通话语音的演变规律,移植了普通话的调类和调值,把它们读为普通话读音或近似音。
这些字通常不出现在紫阳方言的口语中,大多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中用到。
例如:鳖pie45(帮母入声),今应变读阳平31调,当地把“鳖”叫“王八”,在读书时读为普通话近似音。
2.受形声字声符影响
紫阳县地处偏远山区,县内老百姓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对于一些口语中不用或不常用,在书面语中才能见到的字,人们往往采用读这个字声符的方式“蒙混过关”,久而久之,就具有了一定的约定俗成性,于是造成了一些声调演变例外现象。
例如:褒pau443(全清平)读为声符“保”音。
3.受周边方言影响
紫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其东部与安康市紧邻[2],由于安康市是安康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紫阳人与安康市人来往颇为密切,受安康市汉滨区中原官话、江淮官话以及混合地段方言的影响[3],紫阳方言中声调在演变时出现的少数例外情况表现为与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声调演变规律趋同,例如:中原官话中清入、次浊入声今演变为阴平,而紫阳方言这两类字本应演变为阳平,由于受中原官话影响,少数字亦演变为阴平,例如捺la45、捏ie45等字。
4.受民俗禁忌影响
紫阳方言在遇到粗俗不雅之词时,往往采用变读的方式,其中也涉及到少数声调变化。
例如:紫阳方言中为避开“屎443”的发音,将“豕”变读为“31”。
紫阳方言中将女性生殖器官读为“p i45”,为避开将“避”、“庇”、“辟”、“僻”四字改读为“p i443”。
这样便形成了少数不合规矩的变调现象。
结语
紫阳方言大部分声调演变遵循西南官话声调演变总体规律,少数在演变中出现例外现象,导致例外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往往是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赵萍君.陕西紫阳方言的语音特点[J].西安: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
[2]樊光春等.紫阳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3]周政.陕西安康方言的混合特征[J].方言,2007(3).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邢向东.论陕南方言的调查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7(4).
[6]邢向东.陕西省的汉语方言[J].方言,2008(3).
作者单位:商洛学院中文系陕西商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