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讲解模板:距骨下融合术
- 格式:ppt
- 大小:148.50 KB
- 文档页数:20
距下关节融合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名家专辑各位读者,大家好!本期名家专辑,我们邀请到足踝外科学院院长、同济大学上海同济医院的俞光荣教授就「跟骨骨折」这一领域的知识,并结合其二十多年的治疗经验和临床研究做一期系统性的讲解。
今天,俞光荣教授首先为大家带来「距下关节融合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一、概述跟骨发生创伤性跟骨骨折后,若不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易导致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如跟骨高度丢失,内、外翻畸形,关节面不平整,跟部增宽及足弓塌陷变形等。
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治疗主要是解除疼痛、消除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便其行走等日常活动,其治疗应满足如下要求:●尽可能纠正跟骨畸形、后足缩短和异常对线,恢复肢体长度;●重建跟骨的几何形态,恢复跟骨丘部的形态、跟骨的轴长及高度、Böhler角、Gisane角和距骨的倾斜角;●纠正距舟半脱位,恢复足弓高度和外踝与跟骨的间距,保持距骨、跟骨、舟骨及骰骨之间正常的关系;●消除胫距撞击和肌腱卡压,最终恢复后足的生物力学特点和正常的足弓,恢复其后足正常的负重力线和关节运功轴线;●恢复小腿三头肌肌力,解除疼痛,使患者能够穿正常的鞋子,最大程度地保存后足的功能。
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治疗棘手,且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
本篇着重介绍「距下关节融合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二、病理变化跟骨作为足部最大的骨,是构成内侧纵弓和外侧纵弓后部分的重要结构。
两个纵弓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跟骨的形状、位置及其与周围跗骨的相互关系。
跟骨骨折后,其高度及外形丧失,与其他跗骨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使其正常运动功能紊乱,最终影响整个足的运动和功能。
创伤性跟骨畸形的病理学变化主要包括:●跟骨高度丢失及跟部变宽。
跟骨高度丢失造成跟腱止点的上移、前移,跟腱力臂缩短致小腿三头肌肌力减弱;跟部变宽,外侧壁外膨,可引起肌腱神经的撞击或卡压及穿鞋困难。
●跟骨内、外翻畸形。
内翻畸形主要因保守治疗或治疗不当造成主要骨折块未复位或复位不良。
距下关节融合术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杨崇林;徐向阳【摘要】目的评价单纯距下关节融合术的治疗效果,分析距下关节融合对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996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接受距下关节融合术的患者,采用36项简易健康问卷(SF-36)和美国足踝骨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患者症状.摄踝关节负重位X线片,观察有无关节退变,分析踝关节矢状面和冠状面活动度,评估踝关节功能.采用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成功随访患者37例,其中男27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6岁(13~7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9.2年(2~17年);SF-36评分总分由术前34.26±11.02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时77.59±12.57分,术后患者SF-36评分显著提高(P<0.01);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50.32±12.39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时73.14±15.44分,术后AOFAS评分显著改善(P<0.01);34例患者术后出现踝关节背伸跖屈受限,平均受限45.6%,这与距骨倾斜角减小、后足高度降低、踝关节退变等因素有关;所有患者踝关节内外侧稳定性好,无内外翻代偿活动.结论距下关节融合术是治疗距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但对踝关节功能确实有影响.术后91.9%患者跖屈背伸活动明显受限,13.5%患者X线片上可见踝关节轻度退变,踝关节内外侧稳定性变化小,未出现代偿性内外翻活动.【期刊名称】《国际骨科学杂志》【年(卷),期】2014(035)003【总页数】5页(P184-188)【关键词】距下关节;踝关节;关节融合;活动受限;稳定性【作者】杨崇林;徐向阳【作者单位】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距下关节融合术是治疗距下关节病变常用的手术方法,其常见手术指征包括跟骨或距骨陈旧性骨折引起的距下关节骨关节炎、痛性距下关节不稳定、距跟骨骨桥、后足内翻或外翻畸形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