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淋球菌对6种抗生素耐药性的结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79.97 KB
- 文档页数:2
淋球菌对头孢克肟等6种抗生素敏感性及耐药质粒分型研究吴兴中;曾维英;蓝银苑;李奕歆;唐三梅;郑和平;李燕娃;黄澍杰;陈少楠;郭炽星;黄进梅;覃晓琳;薛耀华【摘要】目的:检测2011年广东省广州、佛山、江门、肇庆四市临床分离的淋球菌流行株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等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对质粒介导的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 (PPNG)和四环素高水平耐药淋球菌(TRNG)进行耐药质粒 TEM-1和tetM基因分型.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6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敏感性按WHO西太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其中头孢克肟敏感性试验和判断标准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判断.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菌株,多重PCR方法鉴定β-内酰胺酶质粒并进行 TEM-1和TRNG tetM基因分型.结果:来自四市429株淋球菌中检出青霉素耐药364株(84.8%),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株(率)分别为389株(90.7%)和418株(97.4%),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头孢克肟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但头孢曲松低敏率达到34.0%(146/429),头孢克肟低敏只有1株(0.2%).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检出PPNG株156株(36.4%),TRNG株201株(46.9%).耐药质粒TEM-1基因分型以亚洲型为主(94.9%,148/156),只有8株携带非洲型质粒;tetM基因分型均为荷兰型.结论:四市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对大观霉素、头孢克肟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高,TEM-1基因质粒分型以亚洲型为主,tetM基因分型均为荷兰型.【期刊名称】《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年(卷),期】2012(019)006【总页数】5页(P352-355,358)【关键词】奈瑟氏球菌,淋病;微生物敏感性试验;TEM-1【作者】吴兴中;曾维英;蓝银苑;李奕歆;唐三梅;郑和平;李燕娃;黄澍杰;陈少楠;郭炽星;黄进梅;覃晓琳;薛耀华【作者单位】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91;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91;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91;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91;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91;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91;佛山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佛山,528000;江门市皮肤医院,广东,江门,529002;肇庆市皮肤病医院,广东,肇庆,526020;广州市番禺区慢性病防治站,广东,广州,511400;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91;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91;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广州,51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9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是治愈淋病和遏制淋病播散的重要途径,随着淋球菌的耐药性的变化和耐药质粒流行株的扩散,临床选用抗生素显得日益重要。
研究发现新型细菌抗生素对耐药性细菌的有效性实验报告近年来,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抗生素的有效性在医疗领域中备受关注。
为了探究新型细菌抗生素对耐药性细菌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设计:我们选取了多种常见的耐药性细菌株进行实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对这些细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确认其对传统抗生素的耐药性。
实验组分别接种了新型细菌抗生素及常规抗生素,对照组接种了常规抗生素。
我们观察了两组细菌的生长情况、细菌数量以及药物的杀菌效果。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新型细菌抗生素对耐药性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与常规抗生素相比,新型细菌抗生素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细菌的生长,抑制其扩散。
2. 对照组的细菌在常规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数量没有显著下降,甚至有些细菌株还表现出了抗药性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3. 在新型细菌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数量迅速减少,并且在一段时间后保持较低的水平。
这说明新型细菌抗生素对耐药性细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
实验分析:新型细菌抗生素的出现对抗药性细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与传统抗生素相比,新型细菌抗生素具有以下优势:1. 新型细菌抗生素采用了不同的作用机制,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不同环节,从而降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2. 对于多重耐药的细菌株,传统抗生素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而新型细菌抗生素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杀灭这些耐药性细菌。
3. 新型细菌抗生素在药物的安全性上也有所改进,减少了对人体的不良反应。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证实了新型细菌抗生素对耐药性细菌的有效性,为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新型细菌抗生素的药物安全性以及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为医疗领域提供更好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抑制细菌耐药性的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健康。
抗菌药物耐药性总结分析一、监测情况:1、革兰阳性球菌(前两位)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抗生素耐药见下(1)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耐药率超过75%:青霉素。
耐药率50-75%:红霉素。
耐药率40-50%:庆大霉素。
耐药率30-40%: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
(2)表皮葡萄球菌抗菌药物耐药率:耐药率超过75%: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庆大霉素、四环素。
耐药率40-50%:诺氟沙星。
耐药率30-40%: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
2、肠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对抗生素耐药率(1)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耐药率见下:耐药率超过75%:无。
耐药率50-75%:头孢噻吩、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呋辛。
耐药率40-50%: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妥布霉素。
耐药率30-40%: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
(2)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抗生素耐药率:耐药率超过75%: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哌拉西林。
耐药率50-75%:无。
耐药率40-50%:无。
耐药率30-40%:替卡西林+棒酸。
(3)阴沟肠杆菌抗生素耐药率:耐药率超过75%:阿莫西林、阿莫西林+棒酸、头孢噻吩、头孢西丁、头孢呋辛。
耐药率50-75%:替卡西林、替卡西林+棒酸。
耐药率40-50%: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头孢吡肟。
耐药率30-40%:无。
3、假单胞菌和非发酵菌抗生素耐药见下:(1)铜绿假单菌抗生素耐药率:耐药率超过75%: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无。
耐药率40-50%:无。
耐药率30-40%: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
(2)鲍曼不动杆菌抗生素耐药率:耐药率超过75%:替卡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
耐药率50-75%: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观察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 淋球菌) 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每年新发感染患者达到1. 06 亿,已严重影响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
在我国,淋球菌的治疗主要以广谱头孢菌素为主,如头孢曲松、头孢克肟[1]。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已经出现了对头孢菌素敏感性下降的淋球菌,甚至出现了头孢菌素治疗失败的临床病例报道[2-3]。
各国研究人员均在寻找有效的抗菌疗法,如联合疗法、替代药物、新药研发等。
然而控制感染的蔓延更是重中之重,不同地区感染淋球菌的型别有所差异,NG-MAST 分型是基于测序技术的淋球菌基因分型方法,通过具有高度变异性的porB 基因( 编码孔蛋白) 和tbpB 基因( 编码转铁结合蛋白) 测序分析并与数据库比对后得到基因型,对于了解区域感染淋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有一定的意义。
因此,本研究对本区域分离的淋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及分子分型,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菌株收集126 株淋球菌分离自2015 -2016 年浙江萧山医院就诊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男性标本采自尿道分泌物,女性标本采自宫颈分泌物,剔除同一患者中分离的重复菌株。
所有菌株经过革兰染色镜检、氧化酶试验以及API NH 鉴定试剂条( 法国Bio-Merieux 公司) 鉴定为淋球菌,菌株保存于20%甘油肉汤,置-80℃冰箱备用; 质控菌株ATCC49226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Stijn 教授惠赠。
1. 2 仪器和试剂GeneAmp PCRSystem 9600 为美国ABI 公司产品( Applied Biosystems) ,EPS-100 电泳仪为上海天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UV-3B 紫外成像仪为珠海黑马医学仪器有限公司产品; Premix Taq Version2. 0 及DNA Marker 购自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
引物合成及PCR扩增产物测序均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