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工作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177.01 KB
- 文档页数:5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1. 引言多重耐药菌是指在不同类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产生耐药性的细菌,其耐药性对临床治疗构成了严重挑战。
为了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总结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的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目标性监测方案2.1 监测对象本次目标性监测主要以与医院感染相关的细菌为研究对象,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等。
2.2 数据收集通过收集不同医疗机构的临床样本,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并采用规范化的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并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
同时,统计不同细菌菌株的耐药情况和流行趋势。
3. 目标性监测结果3.1 菌株分布通过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是临床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株。
3.2 耐药性分析针对不同菌株,我们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株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明显的耐药性。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呈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呈多重耐药。
3.3 流行趋势分析通过对多个时间段的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这意味着多重耐药菌在医疗环境中的传播和感染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4. 目标性监测分析4.1 主要问题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和传播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滥用和误用抗生素、不合理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医疗机构感染控制不严格等。
4.2 风险评估通过对目标性监测分析的数据进行评估,我们发现多重耐药菌对临床治疗的影响和挑战越来越大。
这不仅会导致治疗方案受限,还可能增加临床感染的风险和死亡率。
4.3 建议和措施为了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4.3.1 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医疗机构应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内涵培训,明确医生对抗生素使用的指导原则,减少滥用和误用抗生素的现象。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报告一、引言多重耐药菌(MDR)在临床医学中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加强对MDR的监测和控制,本次报告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二、目的本次目标性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多重耐药菌在不同地区的流行情况、分析其耐药机制以及寻找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通过监测分析,可以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为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决策提供参考。
三、监测方法本次目标性监测采用以下方法:1. 临床标本收集:选择不同类型的标本,包括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从不同医院的患者中进行采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
2. 菌株分离和鉴定: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菌落分离和纯化,使用传统方法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菌株的鉴定,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 药敏试验:采用标准的药敏试验方法,测试不同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记录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抗生素的抑菌环直径,为后续的耐药机制分析提供参考。
四、监测结果根据本次目标性监测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多重耐药菌的流行情况:在不同地区的医院,MDR感染范围广泛,涉及多个临床科室和不同类型的标本。
耐药菌株的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但普遍存在。
2. 耐药机制分析:通过对不同MDR菌株的耐药机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耐药基因的传播是导致MDR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中,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和可移动性基因元件的介导共同促进了MDR菌株的形成。
3. 治疗方法:根据对多重耐药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我们发现MDR菌株对大部分传统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
因此,应该优先选择其他治疗手段,如联合用药、靶向治疗和药物修饰等。
五、建议针对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的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监测:不同地区的医院应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网络,及时、准确地报告MDR的感染情况,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
2. 提高临床规范:医疗机构应加强规范化操作,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灭菌和患者隔离等措施,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病原菌耐药性监测报告根据我们对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结果和分析,以下是报告的内容。
一、概述病原菌耐药性监测是针对临床疾病常见的病原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监测和分析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情况,可以为临床医学提供指导,确保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二、监测方法我们采用了标准微量稀释法来进行耐药性监测。
通过将各类抗生素稀释至不同浓度,并加入病原菌培养物中进行生长观察,最终确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
三、监测结果我们对多个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了监测,包括但不限于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根据我们的监测,以下是我们得到的一些主要结果:1. 多药耐药情况我们发现某些病原菌对多个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这些耐药菌株在对多类抗生素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耐受性,显示出多药耐药的特征。
2. 特定抗生素耐药性对于单一抗生素,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病原菌耐药情况。
例如,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红霉素等抗生素的耐药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
四、分析和建议根据我们的监测结果,结合临床使用和相关研究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和建议:1. 合理使用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与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强烈建议医务人员在使用抗生素时,严格遵循指南,在合适的患者和病原菌确诊情况下进行使用。
2.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耐药性的传播是造成临床感染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建议医院和卫生管理部门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隔离措施等,防止病原菌的传播和耐药性的扩散。
3. 推动研究和开发新型抗生素随着耐药性的不断发展,急需研发新型抗生素来解决当前抗生素效果下降的问题。
政府、学术机构和药企应加强合作,推动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和应用。
五、结论病原菌耐药性的监测工作对于保护公众健康、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结果的分析和建议的给出,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耐药性问题,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观察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 淋球菌) 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每年新发感染患者达到1. 06 亿,已严重影响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
在我国,淋球菌的治疗主要以广谱头孢菌素为主,如头孢曲松、头孢克肟[1]。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已经出现了对头孢菌素敏感性下降的淋球菌,甚至出现了头孢菌素治疗失败的临床病例报道[2-3]。
各国研究人员均在寻找有效的抗菌疗法,如联合疗法、替代药物、新药研发等。
然而控制感染的蔓延更是重中之重,不同地区感染淋球菌的型别有所差异,NG-MAST 分型是基于测序技术的淋球菌基因分型方法,通过具有高度变异性的porB 基因( 编码孔蛋白) 和tbpB 基因( 编码转铁结合蛋白) 测序分析并与数据库比对后得到基因型,对于了解区域感染淋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有一定的意义。
因此,本研究对本区域分离的淋球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及分子分型,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菌株收集126 株淋球菌分离自2015 -2016 年浙江萧山医院就诊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男性标本采自尿道分泌物,女性标本采自宫颈分泌物,剔除同一患者中分离的重复菌株。
所有菌株经过革兰染色镜检、氧化酶试验以及API NH 鉴定试剂条( 法国Bio-Merieux 公司) 鉴定为淋球菌,菌株保存于20%甘油肉汤,置-80℃冰箱备用; 质控菌株ATCC49226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Stijn 教授惠赠。
1. 2 仪器和试剂GeneAmp PCRSystem 9600 为美国ABI 公司产品( Applied Biosystems) ,EPS-100 电泳仪为上海天能科技有限公司产品,UV-3B 紫外成像仪为珠海黑马医学仪器有限公司产品; Premix Taq Version2. 0 及DNA Marker 购自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
引物合成及PCR扩增产物测序均由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
淋球菌耐药检测方法金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淋球菌是一种性传播疾病,感染者可能会出现尿道分泌物增多,尿道或阴道痒感、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
越来越多的淋球菌感染病例被报告,这也引起了人们对淋球菌耐药性的关注。
淋球菌的耐药性意味着治疗可能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及早做好耐药性检测至关重要。
淋球菌耐药性检测方法的金标准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标准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感染者的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从而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介绍一种被认为是淋球菌耐药检测方法金标准的方法。
首先,淋球菌耐药性检测通常会选择使用培养法。
培养法是一种通过将分离的微生物菌株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并观察其生长情况来判断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的方法。
对于淋球菌来说,培养法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因为淋球菌在人体内的繁殖速度相对较慢,需要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才能准确检测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其次,淋球菌耐药性检测方法金标准还包括了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种通过检测微生物的基因组来判断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的方法。
通过PCR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淋球菌的基因组,并判断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淋球菌耐药性检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快速、更准确地做出治疗决策。
最后,淋球菌耐药性检测方法金标准还需要考虑到药物敏感性测试。
药物敏感性测试是通过将淋球菌菌株与不同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实验观察,以确定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不同的淋球菌品系可能对同一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因此药物敏感性测试是淋球菌耐药性检测方法金标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总的来说,淋球菌耐药性检测方法金标准是一种综合性的检测方法,结合了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药物敏感性测试等多种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只有通过这样的金标准检测方法,才能更好地应对淋球菌耐药性的挑战,保障患者的健康。
淋球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黄新宇;杨健;杨文林
【期刊名称】《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年(卷),期】2004(010)006
【摘要】目的了解淋球菌对5种抗菌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性.方法用5种Etest试条对52例淋球菌进行抗菌素的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氧氟沙星耐药率为71.2%,美满霉素耐药率为13.5%,壮观霉素和头孢三嗪耐药率同为1.9%,阿奇霉素耐药率为3.8%.结论持续监测淋球菌耐药性非常重要.
【总页数】2页(P502-503)
【作者】黄新宇;杨健;杨文林
【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广州,510260;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广州,510260;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广州,5102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
【相关文献】
1.惠州地区淋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及多重耐药分析 [J], 黄辉如
2.淋球菌对六种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 [J], 涂亚庭;刘志香;刘厚君;黄长征;冯爱平;李家文
3.淋球菌对7种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测定 [J], 杨胜辉;吴移谋;余敏君;胡四海;谭立志;黄(氵厨)杰
4.淋球菌对四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J], 陈明亮;谢红付;李宝花
5.淋球菌对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 [J], 许定安;王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正文:在过去的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耐药性研究的相关工作,这段经历让我对耐药性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实习期间对耐药性研究的总结。
一、实习背景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寄生虫和肿瘤细胞对药物反应降低的现象。
随着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耐药性问题,加大了相关研究的投入。
在实习期间,我跟随导师和团队参与了耐药性研究项目,为我国耐药性防控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
二、实习内容1. 耐药性检测与鉴定: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耐药性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微量肉汤稀释法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耐药性鉴定的技能,为临床耐药性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2. 耐药性分子机制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耐药性分子机制的研究,包括耐药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分析等。
通过实验,我对耐药性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 耐药性防控策略研究: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耐药性防控策略的研究,包括抗生素合理使用、耐药性监测和预警等。
通过研究,我认识到防控耐药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三、实习收获1. 知识积累:通过实习,我对耐药性有了全面的认识,包括耐药性的定义、分类、检测方法、分子机制和防控策略等。
2. 技能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掌握了耐药性检测与鉴定、分子机制研究等技能,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3. 团队合作:在实习期间,我学会了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这使我认识到团队合作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实习体会1. 耐药性问题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2.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是防控耐药性的关键。
3. 科研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持续的努力。
4. 团队合作是实现科研目标的重要保障。
总之,通过这次实习,我对耐药性研究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为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耐药性防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58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6年8月15日第6卷第4期chinJInfectchemother,Aug.2006,Vol-6,No.4女性患者淋病奈瑟球菌的耐药性分析管琳,张贤华・实验研究・摘要:目的了解女性淋病患者中分离的淋病奈瑟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检测淋病奈瑟球菌对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头孢硝噻吩检测产青霉素酶淋病奈瑟球菌(PPNG)。
结果95株淋病奈瑟球菌中PPNG检出率40.o%(38/95),95株淋病奈瑟球菌对大观霉素敏感率100%,对青霉素、四环素、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率仅o%~2.6%,对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的敏感率均高于90%。
结论大观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可作为治疗女性淋病奈瑟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淋病奈瑟球菌;耐药性中图分类号:R828.2;R378.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1f伊7708(2006)04一0258—02AntibioticresistanceofNPZsseringD咒Drr庇oenPisolatesfpomfemalepatients(爿姒NLi行,ZHANGXi口柙一矗“口.(Ln60,‘nfory^4Pdi(。
i”F,S^口咒g矗niFirs£w07规e挖&C^iZdr8孢HP以Z如f口reHDsp主£以Z,S矗口咒g矗ni200040,C矗i,2n)Abstract:0bjectiveToinvestigateantibioticresistanceofNPj~^Pr施go加r砌。
阳Pstrainsisolatedfromfemalepatients.Methods:AntimicrobiaIsusceptibilityofN.go挖orr^08neto7antibioticswastestedbydiskdiffusionmethodandpenicillinase—producingN.go加rr^e&(PPNG)wasconfirmedbynitrocefindisk.ResuIts:0fthe95strainscollected,38(40%)werefoundtobePPNG.Noresistancetospectinomycinwasidentified.Thesusceptibilityrateoftheseis01atestopenicillin,tetracycline,andciprofloxacinweremuchlower,onIyfromO%to2.6%.Morethan90%oftheisolatesweresusceptibletocefuroXjme,ceftriaxone,andceftizoxime.Conclusions:ourstudysuggeststhatspectinomycin,cefuroxime,ceftriaxone,ceftizoximearethefirstchoicefortreatmentofgonorrheainfemalepatients.1(eywords:Neisseringo挖Drr矗oF口已;Resistance淋病奈瑟球菌(Ngis5e以ngo加r砌og以P)引起的淋病在我国性传播疾病(sTD)中占首位口]。
第1篇一、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院感染问题日益凸显,多重耐药菌感染成为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难题。
为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本年度科室在医院感染管理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现将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目标1. 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和防控意识;2. 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3. 优化抗菌药物使用,降低多重耐药菌的产生;4. 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二、工作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1)组织开展了多次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识和防控意识;(2)邀请感染管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讲解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途径、防控措施及临床诊疗要点;(3)加强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确保防控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2. 多重耐药菌监测和报告(1)完善多重耐药菌监测体系,定期对住院患者进行多重耐药菌筛查;(2)加强实验室监测,对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进行及时送检;(3)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报告制度,确保信息及时传递。
3.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1)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2)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不合理用药情况,并进行整改;(3)推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4.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提升(1)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明确科室感染管理职责;(2)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规范医院感染防控流程;(3)开展医院感染防控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问题;(4)加强医院感染监测,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三、工作成效1. 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和防控意识明显提高;2. 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得到及时发现和控制,降低了感染风险;3. 抗菌药物使用得到有效管理,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改善;4.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得到提升,患者安全得到保障。
四、存在问题1. 部分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防控知识掌握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培训;2. 多重耐药菌监测和报告制度需进一步完善,提高监测效率;3.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需持续加强,降低多重耐药菌的产生;4.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需进一步提高,确保患者安全。
第1篇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MDRO)的感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本年度,我国某三甲医院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下是对本年度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的总结与分析。
一、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根据本年度收集的198份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病例,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占革兰氏阴性杆菌总数的25.10%。
其中,MDRO院内获得性感染占30.66%,院外获得性感染占69.33%。
呼吸科MDRO革兰氏阴性菌以院外菌株为主,ICU和神经外科MDRO革兰氏阴性菌则以院内菌株为主。
痰标本培养出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尿液、血液等。
二、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本年度分析发现,老年人合并多系统疾病、有抗菌药物使用史的患者,以及有医院感染史的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较高。
此外,MDRO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和消化道传播。
三、多重耐药菌耐药机制本年度分析发现,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靶位改变:细菌通过改变抗生素靶位,降低抗生素的抗菌活性。
2. 酶抑制:细菌产生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等,使抗生素失去活性。
3. 药物外排:细菌通过外排泵将抗生素排出细胞外,降低抗生素的浓度。
4. 细胞壁保护:细菌通过改变细胞壁结构,增加抗生素的穿透性。
四、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措施针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本年度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1. 加强监测:定期对医院感染科、呼吸科、ICU等科室进行多重耐药菌监测,及时掌握细菌耐药率和耐药谱。
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3. 严格执行手卫生和隔离措施: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培训,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防止MDRO的传播。
4.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降低MDRO的传播风险。
五、总结本年度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表明,MDRO感染已成为我国医院感染的重要问题。
第1篇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多重耐药菌(MDRO)的感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
本年度,我国医疗机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防控和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以下是对本年度多重耐药菌情况的总结分析。
一、多重耐药菌的分布与流行趋势1. 病原菌种类多样化:本年度,我国医疗机构监测到的多重耐药菌种类不断增加,主要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E)等。
2. 感染部位广泛:多重耐药菌感染可累及人体各个部位,如呼吸道、泌尿道、皮肤等,其中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较为常见。
3. 流行趋势持续:本年度,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医疗机构中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MRSA和CRABA的检出率逐年上升。
二、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1. 加强监测与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MDRO监测系统,对疑似病例进行及时报告和调查,以掌握MDRO的分布和流行趋势。
2. 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对MDRO感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严格执行手卫生、环境消毒等感染控制措施,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遵循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4. 开展科研攻关:加大MDRO防控科研力度,探索新型抗菌药物和防控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三、多重耐药菌的研究进展1. 耐药机制研究:通过对MDRO耐药基因的鉴定和解析,揭示其耐药机制,为研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2.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技术,分析MDRO的遗传背景和进化关系,为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 疫苗研发:针对MDRO疫苗的研发取得一定进展,有望为预防MDRO感染提供新的手段。
四、总结与展望本年度,我国在多重耐药菌防控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未来,应继续加强MDRO监测、防控和科研工作,提高公众对MDRO的认识,共同应对这一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2023全国耐药监测报告引言耐药性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对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耐药性情况,保护人民的健康,全国耐药监测工作已经展开,并于2023年完成了全国耐药监测报告。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选择本次全国耐药监测报告的调查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对海量医疗数据的分析,另一方面是通过针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抽样调查。
在样本选择上,本报告考虑了地域分布、性别、年龄等维度的均衡性,以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二、耐药性概况根据本次全国耐药监测报告的结果显示,耐药性问题在我国仍然比较突出。
各类细菌耐药程度不同,其中耐药性最为严重的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菌。
此外,耐药性问题还在不断升级,对临床医疗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三、多重耐药性情况多重耐药性是指细菌对多个类别的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
根据本次全国耐药监测报告的数据,多重耐药细菌已经成为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多重耐药性不仅使得治疗变得困难,还会增加医疗费用和病患的痛苦。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多重耐药细菌的监测和研究。
四、耐药性的影响因素耐药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次全国耐药监测报告对耐药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滥用抗生素: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是导致菌株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 医疗手术:手术过程中的感染和使用抗生素的选择也与耐药性密切相关。
- 医疗环境:医院环境等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和细菌传播途径也对耐药性有一定影响。
五、对策与建议为了应对耐药性问题,本次全国耐药监测报告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 加强对抗生素的管理:严格遵守抗生素使用的指南和规范,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来减缓耐药性的发展。
- 加强感染控制:改善医疗环境,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减少细菌传播的机会。
- 加强研发和创新:加大对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和创新投入,为耐药性的战斗提供更多的武器。
2018年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工作总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戴秀芹尹跃平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工作,更好地贯彻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性病监测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7]158号)文件精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自2010年起根据各监测点对淋球菌耐药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与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点签定了为期3年的协议。
中心根据各点前一轮的耐药监测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下一轮(2016~2020年)为期5年的淋球菌耐药监测协议的签订工作。
本年度将从各点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结果及淋球菌耐药监测工作综合质量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现将2018年各点对淋球菌耐药监测工作的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点测定淋球菌对抗生素监测的敏感性情况
2018年全国共有14家单位参加了此项监测工作,分别为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海南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病性病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陕西省皮肤性病防治所、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其中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海南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皮肤病防治研究所、陕西省皮肤性病防治所、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等5家单位,还对头孢克肟进行了淋球菌药敏检测试验。
2018年度共有14家监测点上报了淋球菌耐药监测结果,14家耐药监测点全年共完成2217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5家监测点共完成906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头孢克肟的敏感性测定工作,其测定的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情况分别见表1、表2。
表1 2018年14家实验点分离的2217株淋球菌对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情况
表2 2018年5家监测点分离的906株淋球菌对头孢克肟的敏感性测定结果情况
二、讨论
为了更好地促进淋球菌耐药监测工作,本年度还对14家上报淋球菌耐药监测资料的点从综合质量完成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主要包括菌株的完成数、资料的按时性、格式的符合性、表格填写的完整性及耐药室间质评考核结果情况等五方面,分析情况如下:
1、菌株的完成数:14家监测点完成100株以上的有10家单位,占总数的71.4% (10/14)。
2、资料的按时性:14家监测点,13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耐药监测资料,占总数的92.9%(13/14)。
3、格式的符合性:在上报的淋球菌MIC结果分布统计表一栏,有2家未按规定的表格上报;在临床淋球菌分离菌株登记表以及MIC检测结果PPNA及TRNG填报,只有部分监测点按照要求进行了填写。
4、表格填写的完整性:14家监测点上报的耐药资料表格,12家填写较为完整,2家未按规定填报。
5、耐药室间质评考核:本年度有14家监测点参加淋球菌耐药室间质评考核活动,其考核结果:9家考核成绩为优秀,4家为合格,1家不合格。
综上所述,本年度淋球菌耐药实验点共完成了2217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6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工作,5家监测点共完成906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头孢克肟的敏感性测定。
表1结果表明,PPNG、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TRNG及头孢克肟的耐药率分别为:32.6%、82.3%、98.5%、7.2%、27.7%、8.4%,其耐药率均较去年有所下降,而阿奇霉素及大观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6.7%、0.2%,其耐药率较去年有所上升。
耐大观霉素淋球菌菌株
有待国家性病控制中心进行淋球菌分离鉴定以及MIC的复测等工作,以进一步证实大观霉素是否真正耐药。
为了进一步提高淋球菌耐药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定期对淋球菌耐药监测点进行药敏试验检测培训、室间质评考核活动及开展实验室现场督导工作显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