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灶数目与血浆β—TG、PF4含量变化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90.24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医学检验:血栓与止血检验找答案(三)1、多选β-TG和PF4增高常见于()A.高凝状态B.血栓性疾病C.血小板减少症D.vWDE.血小板无力症正确答案:A, B2、名词解释血管性血友病正确答案:血管性血友(江南博哥)病由于患者体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缺陷造成血浆中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3、判断题TXB2与6-酮-PGF1aELISA法测定中,OPD显色常选择的比色波长为475nm。
()正确答案:错4、问答题简述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活性的原理。
正确答案: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凝血酶,、使抗凝血酶与凝血酶形成1:1复合物,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发色底物S-2238,释出显色基团对硝基苯胺(PNA)。
显色的深浅与剩余凝血酶呈正相关,而与抗凝血酶呈负相关,根据受检者所测得吸光度,从标准曲线可计算出抗凝血酶活性。
5、多选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因素()A.药物B.疾病的发生、发展C.人工技术D.物理因素E.生物因素正确答案:A, B, C, D, E6、填空题血时间是指皮肤经特定条件外伤后,_______________所需时间即出血时间(bleedingtime,BT)。
此过程反映了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相互作用,包括内皮下组织与血小板粘附(通过vWF的作用)、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以及PGI2与TXA2的动态平衡。
正确答案:记录出血时间停止;毛细血管;血小板7、问答题简述纤溶酶原的激活途径。
正确答案:纤溶酶原主要通过以下3条途径激活:①内激活途径:主要是通过内源凝血系统的有关因子裂解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的过程。
FⅫ经接触激活成为FⅫa,后者使PK转变为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能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此是继发性纤溶理论基础;②外激活途径:主要是指t-PA和u-PA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过程,t-PA和u-PA受PAI-1及PAI-2的抑制,它们之间的作用激活、抑制调节着纤溶系统,此是原发性纤溶的理论基础;③外源性激活途径:药物依赖途径,激活纤溶系统的制剂如SK、UK、重组t-PA(rt-PA)注入体内,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此是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垦堕堂奥笪煎銎查堡!旦堑j!鲞箜j塑!坐』鱼型i竺垡!!丛::i!:堕!:i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陈翅综述李剑施海明审校【摘要】动脉粥样硬化受多种遗传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其发病机制与血栓形成、脂质浸润及损伤炎症反应等有关。
研究证实,血小板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但其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血小板激活引起炎症反应、血小板释放细胞因子、血小板介导内皮黏附以及相关脂蛋白调节有关。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载脂蛋白E;细胞因子D()I:10.3969/i.issn.1673—6583.2011.03.005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中等和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动脉粥样化)为特征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最终逐步发展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临床上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已成为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动脉粥样硬化受多种遗传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口],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血栓形成、脂质浸润和损伤炎症反应,许多研究证实,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l血小板与炎症反应血小板不仅具有促进血栓形成的作用,而且是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关联体。
被激活后的血小板通过表达和释放炎症介质,诱导白细胞的炎症作用,促进内皮细胞活化及变性,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血栓性病变[引。
Koenen等[3]研究认为,血小板衍生的趋化因子可以介导炎症反应,引起白细胞对血管的损伤,使血管出现功能障碍,促进血管内膜增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进一步研究证实,血小板活化后可以大量表达基质细胞衍生因子一1,后者可以诱导CD34+干细胞分化成为巨噬细胞和泡沫细胞,导致白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趋化,单核细胞向血管内膜下渗出形成泡沫细胞,引起动脉粥样硬化[4]。
此外,血小板还可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作者单位;200040上海。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和铁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徐雷;杨文东【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4(000)009【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serum levels of free fatty acid(FFA)and ferritin(SF)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to explore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A total of 95 ACI patients were chosen from 2011 to 2013 in our hospital,and then 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n = 41,infarcts diameter≥5 cm)and B(n =54,infarcts diameter ﹤ 5 cm),according to infarcts diameter;at the same time,50 healthy cases in our hospital were chosen as control group. The serum levels of FFA and SF of ACI patients were detected in the morning on the second day after admission(a-cute stage)and on the day of discharge(restoration stage);those of control group were detected in the morning on the day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serum levels of FFA and SF of A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B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nd those of B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P ﹤ 0. 05). The serum levels of FFA and SF of the 95 ACI patients at a-cute stag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at restoration stage(P ﹤ 0. 05). Linear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that,serum FFA level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rum SF(r = 0. 509,P ﹤0. 01). Conclusion The serum levels of FFA and SF of ACI patients arehigher,and both FFA and SF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CI.%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和铁蛋白(SF)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孙娆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北京100050)〔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TIA ;抗血小板;二级预防;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2)06-1324-04;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2.06.112第一作者:孙娆(1986-),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神经病学和脑血管疾病研究。
脑卒中是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常见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在脑卒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目前研究表明,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药物,抗血小板治疗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近些年相关研究的热点。
1病因及发病机制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种类型,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通过血管壁病变、血管压迫、心脏疾病、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血液成分的改变等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TOAST 研究将缺血性脑卒中根据不同病因分为以下几个亚型:①心源性栓塞型,②大动脉粥样硬化型,③小动脉闭塞型,④其他明确病因型,⑤不明原因型。
1.1心源性栓塞型指由心内膜或瓣膜产生并脱落的血栓栓子,随血流阻塞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及其分支,使其供应的远端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占所有脑栓塞的70%。
能够造成这类血栓栓塞的心脏病包括: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心脏黏液瘤、二尖瓣脱垂及心脏手术后。
1.2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组织的血液供应由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负责,当两个供血系统中的大动脉出现动脉粥样斑块使这些供血动脉的管径逐渐变细或全部闭塞,或者由于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形成附壁血栓,最终堵塞动脉使远端供血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
而引起大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的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同时,吸烟、酗酒和高龄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