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人力资源典范材料
- 格式:pdf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34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麦肯锡——独特的人才激励机制麦肯锡无疑是中国咨询业效仿的典范.最近,麦肯锡成功地协助国内一家传统特大型工业企业在海外上市,将其转化成为世界一流的,以业绩为核心的市场化企业,使麦肯锡在中国企业界和咨询业内再度扬名。
在采访麦肯锡中国公司新任董事吴亦兵先生时,我们也迫切希望能够了解到在咨询业获得成功的秘密。
吴亦兵先生说,麦肯锡的成功在于拥有一支卓越的咨询队伍,咨询服务的最大价值在于使客户成功地提高经营绩效,而惟有聚集了杰出人才的优秀组织,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这也是麦肯锡不惜重金招募人才的原因.对于每一行业,每家企业而言,人才供求经常处于失衡状态,而对于依靠脑力工作的咨询业,具备知识与经验的人才无疑更是一笔财富.从麦肯锡内部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工作中业务人员金字塔形的组合,以及"导师制"的经验传授,麦肯锡的用人之道,为国内企业(不仅仅是咨询业)提供了借鉴。
”UP OR OUT”麦肯锡的人才激励机制主持人:据媒体报道,麦肯锡咨询公司与IBM,INTEL等大公司相比,在美国招聘人员的起薪是较低的,但很多优秀的学生往往第一选择要去麦肯锡工作.前不久,又出现有关麦肯锡人才大量流失的消息,对咨询业而言,人才是最大的财富.麦肯锡内部用人制度是怎样规定的有关人才流失的报道是否意味着它出现了问题吴亦兵:我认为没有问题.麦肯锡人力管理制度十分独特,比如每年招聘人员的数额一般保持在20~30名。
全球各分公司每年可以收到几十或上百封个人简历,这是人选来源之一。
最主要的是麦肯锡公司每年从美国著名的几所大学录取名列前茅的高才生,同时接受其他学校推荐的优秀学生。
麦肯锡的人员70%来自具有MBA学历的人选,30%来自具有高级专业职位(法学博士,医学博士等)的人选,除了挑选应聘人员的工作经历和商业背景外,主要看中的是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麦肯锡对初选人员要经过六轮面试,面试中通过提出商业案例来考查其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麦肯锡的育人用人之道在培训人才体系的方面,麦肯锡形成了三个特色。
第一个特色,是着重于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围绕着人的潜质提供职业发展空间。
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麦肯锡会把员工尽可能推到悬崖的边上,但是保证不会让员工摔下去。
即使摔下去,下面有一个网兜给接住。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员工能够尽可能往悬崖边上走,发挥最大的潜质。
同时,麦肯锡对这些员工还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传、帮、带”培养。
任何一个咨询顾问做完一个项目,项目经理都给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而这些意见和建议目的不在于评估,而在于帮助员工发展。
事实上,麦肯锡对每名员工都配备了一名导师。
这个导师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导师,而是每一个项目的项目经理。
对所在项目小组而言,项目经理必然就是员工的导师,而且必须起到导师的作用。
项目经理是否起到好的导师作用,将作为业绩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样,对一个资深项目经理来讲,或者一个资深经理来讲,对下属的项目经理也有导师的责任。
依次上推,每一级对下一级,或者一两级都有这样的责任。
人才培养贯穿麦肯锡工作的始终。
第二个特色,是真正意义上高度全球化的培养手段。
麦肯锡的每名员工、每名咨询顾问,无论处于哪一级别,每年平均至少有两周的时间接受脱产培训。
这两周时间的培训绝大多数都在海外进行。
这种培训既是一个知识、技能的培训,也是与全球其他分公司同仁建立全球网络的一个机会。
全球一体的体制,对员工提升国际化的视野将非常有帮助。
第三个特色,是既兼容并包又不论资排辈。
兼容并包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麦肯锡的人才可以来自各种各样不同的渠道,关键是把这些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度团结的团队,发挥出更强的作用。
尽管在一个团队中,员工有着不同的级别,但是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对问题的讨论、理解是完全平等的。
麦肯锡希望有些好点子来自最不资深的一些员工,以此激发员工的灵感和创造力。
尽管麦肯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部,但是麦肯锡有全球公认最好的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