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口腔炎的诊治与预防
- 格式:doc
- 大小:551.00 KB
- 文档页数:1
小儿疱疹性口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儿童疱疹性口炎是一种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粘膜传染病。
临床上,它具有自限性和复发性,最容易发生在6个月至2岁的婴儿身上。
疱疹性口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感染,在医学上被称为I单纯疱疹病毒。
其病因与常见感冒一样,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通常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感染,即病毒携带者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将病毒传播到空气中,导致他人感染。
疱疹性口炎在冬春季节很常见。
婴儿出生后,体内有来自母亲的抗体,起到保护婴儿的作用。
这种来自母亲的抗体通常在6个月左右消失。
在2岁之前,婴儿没有完全产生新的抗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因此儿童没有抵抗力,感染病毒后很容易发生。
大多数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实验室检查仅用于最终诊断。
常用方法有非特异性疱疹病毒检查和特异性疱疹病毒检查。
疱疹性口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病时发热38~40℃,1~2牙龈、唇、舌、颊粘膜等部位的口腔粘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2~3mm,周围有红晕,溃疡形成后迅速破裂,覆盖黄白纤维素分泌物,多个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有时累及上腭和咽部。
疱疹经常发生在嘴角和嘴唇周围的皮肤上,儿童疼痛严重,所以他们经常易怒和哭泣。
因为疼痛,他们拒绝吃牛奶,经常流口水,颌下淋巴结经常肿胀。
3~5后天恢复正常,溃疡面也在1~2本周逐渐愈合,但局部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较长,约2~3周后恢复正常。
大多数病例可以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实验室检查仅用于最终诊断。
常用方法包括非特异性疱疹病毒检查和特异性疱疹病毒检查,可明确感染类型;常规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升高。
中医称小儿疱疹性口炎为中医称"口疳"、"口疮"等等。
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调理不当、喂养不当、肆意食用脂肪、甜味、油腻、热,或喜欢吃油炸烤、内火、心脾热火、经络熏舌,或外感风热邪,邪热乘脾,攻击舌,腐蚀口腔肌膜,导致口腔黏膜破裂。
也可在高烧、急性传染病、长期腹泻、津液损伤、阴液损失冰不生火、虚火浮、烧舌、发病后发生。
疱疹性口腔炎健康宣教疱疹性口炎亦称疱疹性齿龈口炎,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传染性强,终年可以发生,多见于1到3岁小儿,常在集体托幼机构引起小流行。
【症状】*原发性疱疹性口炎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以6个月~2岁最多。
前驱症状较重,可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受累,以邻近乳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最明显,主要表现为成簇小水疱,易破,形成大面积糜烂面。
病程约7~10天,有自限性。
【护理措施】1、保持口腔卫生:溃疡面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清洗。
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口腔湿润,减少细菌定植。
2、正确涂药:涂药前先将纱布或干棉球放在颊黏膜腮腺管口处或舌系带两侧,以阻隔唾液;然后用干棉球将病变的黏膜表面吸干后再涂药。
涂药后最好保留10分钟,不可立即漱口、进食或喝水。
3、饮食护理:以高热量、高蛋白含丰富维生素的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宜,避免刺激性食物,不能进食者,应予肠道外营养,以确保能量与水分的供给。
4、食具专用:婴儿使用的食具应煮沸消毒或高压灭菌消毒。
5、监测体温:体温过高时,给予松解衣服、置冷水袋、冰袋等物理降温措施,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同时做好皮肤护理。
【健康指导】讲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向家长解释勤喂温开水的意义,给家长示教清洁口腔及局部涂药的方法,做口腔护理前后要洗手。
告诉家长患儿的食具要专用,用后应煮沸消毒或高压消毒。
告诉仍在哺乳的母亲,内衣要经常更换,哺乳前要清洁乳头。
纠正患儿吮指、不刷牙的不良习惯,培养儿童饭后漱口的良好卫生习惯。
向家长及患儿宣传均衡营养对提高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避免偏食、挑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疱疹性口炎的传染性较强,应与其他小儿分开。
疱疹性口腔炎诊疗指南
疱疹性口腔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引起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
多见于1-3岁小儿,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一、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1)好发于6月至5岁小儿。
急性起病者常有发热、烦躁、据食、流涎、局部疼痛。
2)体检舌、颊内、唇内或牙龈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2-3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小溃疡,表面可覆盖薄膜,局部疼痛,常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及牙龈红肿。
疱疹也可单独发生在唇及口周皮肤。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可有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二、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保持口腔卫生,注意口腔护理;多饮水,流质或半流质,以微温或凉、清淡饮食为宜。
发热时卧床休息,热退后可适当活动,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药物治疗
1)局部治疗局部外用阿昔洛韦溶液或疱疹净溶液、重组人干扰素a2b气雾剂、利巴韦林气雾剂、锡内散、西瓜霜、银耳通、蒙脱石散等局部外用,2-3次/天。
局部疼痛剧
烈可于进食前凃2%利多卡因止痛,但须防过量吞服。
2)抗病毒治疗一般病例不需全身应用。
较重者可口服利巴韦林颗粒、伐昔洛韦、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冲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严重者可输注阿昔洛韦、利巴韦林。
3)退热镇静高热烦躁者用退热镇静剂。
退热可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冰袋。
惊厥时用10%水合氯醛、地西泮。
执业医师考试口腔:小儿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口炎常由单纯疱疹感染引起,儿童与成人都可罹患。
儿童发病常为初发,全身反应较重,可产生抗体。
但若抗体产生不足,且在机体处于感冒、发热、消化功能失常或局部机械性刺激因素存在等情况时,可因人体免疫状态欠佳而使潜伏的病毒再次复发。
成人患者常为复发性的单纯疱疹。
疱疹性口炎的自我观察(1)初发者常为6岁以下儿童。
口腔内疱疹发出之前2~3天往往有发热、淋巴结肿大、流涎拒食等前驱症状。
待口腔疱疹发出后,全身症状即会消退。
(2)疱疹发生于口腔粘膜任何部位。
初起为粘膜充血而成的斑疹,在此基础上出现成簇针头大小水疱。
疱壁薄,易破,破后留有溃疡面,并有成簇痕迹。
(3)皮肤可同时发病,多见于唇、鼻、颊及口角区域,亦先有红斑,尔后出现成簇小水疱。
水疱发作之前,有皮肤瘙痒、灼热。
肿胀等前兆。
水疱易破,干结后形成黄色痂皮,若有继发感染,则成脓痂。
(4)成人多为复发型,全身反应轻微,病程较短。
并且常有感冒、发热等诱因。
疱疹性口炎的药物保健①局部用药,用消炎防腐止痛剂含漱。
如洗必太漱口液,每次10毫升,每日4次,含漱;或用多贝氏漱口液,每次10毫升,每日4欠,含漱。
用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散剂,如冰硼散、锡类散等,少量局部涂布。
②全身用药。
针对全身症状,对症处理。
如有感染化脓时,用抗生素。
麦迪霉素,每次0.3克,每日3次,口服,儿童减半。
红霉素片,每次0.3克,每日3次,口服。
儿童按30~50毫克/(公斤体重。
日)计算,分3~4次口服。
高热不退者,可用小儿退热片,每次半片~1片,每日1次,口服。
为增加抗病能力,可用维生素C,每次0.2克,每日3次,口服。
③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可用黄芩、板蓝根、大青叶、西河柳、蒲公英、田基黄、紫花地丁、淡竹叶、金银花、连翘等药,取其中数味,合煎汤服。
也可用板蓝根冲剂,每次1块,每日2~3次,开水冲化后口服。
疱疹性口炎的护理保健①小儿疱疹性口炎有高热者,用温开水反复擦身,帮助汗腺分泌散热。
疱疹性口炎诊疗指南【概述】疱疹性口炎是指发生在口腔粘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当累及牙龈时称疱疹性龈口炎。
【临床表现】好发于出生后6个月至5岁儿童,2~3岁达最髙峰。
多为原发性,亦有复发性。
口腔各部位粘膜均可发生,包括角化良好的牙龈、舌背和硬腭等处的粘膜。
发病时多有发热、烦躁、拒食、咳嗽或全身不适等先驱症状,2~3日后出现口腔体征。
3.初起时,口腔粘膜充血,发红,并在发红粘膜上出现成簇的水疱,约1~2mm大小,疱壁薄很易破裂。
疱破后形成小溃疡,小溃疡可扩大融合成稍大溃疡,或由簇集的小水疱破裂后融合成大的溃疡。
4.溃疡边缘不规则或呈多环状,溃疡面上有灰白色或黄白色假膜。
溃疡面大小、数目不等,在成簇的溃疡周围还可看到散在的小溃疡。
5.当累及牙龈时,牙龈充血、肿胀、易出血。
6.当小水疱破裂形成小溃疡时,患儿感剧痛,哭闹、拒食、流涎。
7.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8.发病后的3~5日症状最重,口腔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逐渐消退。
【诊断要点】充血的口腔粘膜上出现数目众多,散在或丛集成簇并融合的小溃疡。
累及牙龈时,牙齦充血、肿胀、易出血。
3.患儿哭闹、拒食、流涎。
4.可疑时检查病毒包涵体,可观察到含有嗜伊红色包涵体的多核巨细胞。
【治疗原则及方案】1.全身用药(1)口服板蓝根冲剂、病毒灵(吗啉双胍)等。
(2)口服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等。
(3)抗生素药物预防继发感染。
2.局部治疗选用金霉素甘油、疱疹净滴眼剂、无环鸟苷滴眼剂等局部涂布。
硫酸锌液等含漱或局部湿敷。
疱疹性口炎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疱疹性口炎主要由病毒引起,为单纯的疱疹感染,多见于5岁以下宝宝,尤以6个月至2岁的幼儿为多见,多发生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
本病有自限性,抗生素治疗无效,但易反复发病,水疱很快破裂、干燥,形成黄痴或血痂,最后痂皮脱落而痊愈。
此病痊愈后仍可再次感染,但症状明显减轻。
治疗要点
1、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保持口腔清洁,充分卧床休息。
宝宝发热时,可酌情给予退热镇静药物,还可适当给予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2、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食物及大剂量维生素C及复合维生素B,以促进愈合。
疼痛剧烈者也可再进食前用1%的卡因局部涂于患处或1%的普鲁卡因溶液含漱。
居家护理
1、清洁口腔
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或冷开水,或0。
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3%的硼酸水,每天为宝宝清洗数次。
2、局部用药
清洗后为宝宝涂上龙胆紫。
涂药不宜在饭后进行,动作应轻柔、迅速、准确,尽量减少宝宝的痛苦,以免其产生畏惧心理,拒绝治疗和影响喂养。
3、饮食
供给宝宝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的饮食。
食物应营养丰富,注意色、香、味的调配,以促进宝宝的食欲。
同时,忌给宝宝吃刺激性的
食物,不要过热、过酸或过咸,以减轻疼痛。
4、增强抵抗力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疱疹性口腔炎的症状及预防知识由疱疹性病毒引起,在齿龈、颊黏膜、舌及上腭、咽部出现小疱疹,疱疹溃破后成为溃疡,上有淡黄色的分泌物覆盖,旁边有一圈红晕。
因口腔溃疡引起剧烈疼痛,小儿常常会拒食。
口腔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唾液分泌增加,加重小儿流口水现象。
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所致。
出生时可经产道感染而疱疹性口腔炎。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疱疹性口腔炎的症状及预防的知识,欢迎阅读。
1 疾病概述
由疱疹性病毒引起,在齿龈、颊黏膜、舌及上腭、咽部出现小疱疹,疱疹溃破后成为溃疡,上有淡黄色的分泌物覆盖,旁边有一圈红晕。
因口腔溃疡引起剧烈疼痛,小儿常常会拒食。
口腔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唾液分泌增加,加重小儿流口水现象。
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所致。
出生时可经产道感染而疱疹性口腔炎。
2 疾病描述
口炎是指口腔粘膜由于各种感染引起的炎症,若病变限于局部如舌、齿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等。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
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 缺乏等。
感染常由病毒、真菌、细菌引起不注意食具及口腔卫生或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和导致口炎的发生。
目前细菌感染性口炎已经很少见,病毒及真菌感染所致的口炎仍经常见到。
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
多见于13 岁小儿,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
从患者的唾液、皮肤病变和大小便中均能分离出病毒。
3 症状体征
疱疹性口腔炎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12 天后,齿龈、唇。
小儿鹅疱疹性口腔炎的诊断治疗
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I型所致的口腔黏膜感染,多见于1~3岁小儿,四季均有发病,以冬季为多。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发热,体温达38~40℃,伴哭闹不安、流涎、拒食等。
(2)口腔黏膜上出现直径2~3mm的圆形疱疹,破溃后形成浅溃疡,其表面覆盖黄白色渗出物,周围绕以红晕,溃疡多发生于齿龈、舌、唇内、颊黏膜,亦可侵及上腭及咽部。
二、辅助检查
(1)血常规提示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或正常。
(2)患者的唾液及大小便中可分离出致病病毒。
三、鉴别诊断应与疱疹性咽峡炎、急性溃疡性口腔炎、鹅口疮、坏死性牙龈炎或口腔炎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多饮水。
可用淡盐水或苏打水清洗口腔或漱口。
食物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避免刺激性食物。
二、对症治疗
(1)发热时可用退热剂,可全身应用或局部应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金刚烷胺等),并给予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等药物。
抗生素不能缩短病程,仅用于有继发感染者。
(2)溃疡局部涂布 2.5%金霉素甘油,碘苷(疱疹净),疼痛严重者可局部涂用2%利多卡因,若拒食则静脉输液。
口腔科急性疱疹性龈口炎诊疗常规【诊断】
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多易确诊:
1.多见于婴幼儿;
2.有前驱症状;
3.口腔粘膜成簇水疱或疱破溃后的不规则糜烂面。
急性疱疹性口炎与复发性口疮口炎鉴别要点:
1.前者多发于婴幼儿,后者多发于成人;
2.前者出现成簇水疱,后者不发疱;
3.前者溃疡可相互融合,后者多散在;
4.前者全身反映重,后者则轻;
5.前者复发多与诱因有关,后者呈周期性复发。
【治疗原则】
1.全身支持疗法:用对症、抗病毒增强免疫等;2.局部注意消毒、防腐、止痛、控制继发感染。
如何预防疱疹性口腔炎简介疱疹性口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由疱疹病毒引起。
它会导致口腔内出现疱疹、口腔溃疡和疼痛不适等症状。
为了预防疱疹性口腔炎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口腔健康。
预防措施1. 保持口腔卫生良好的口腔卫生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保持口腔的清洁:•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早晚各一次,使用牙刷和牙膏进行彻底清洁。
刷牙时间应至少持续2分钟,包括清洁牙齿、舌头和颊部内侧。
•使用牙线或牙间刷进行牙齿间的清洁,以去除牙齿间的食物残渣和细菌。
•定期更换牙刷,通常建议每3个月更换一次。
•避免吃辛辣食物和过热食物,以免刺激口腔黏膜。
•避免使用过度刺激性的漱口水和含酒精的口腔清洁剂。
2. 增强免疫力免疫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我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因此,增强免疫力对预防疱疹性口腔炎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增强免疫力的方法:•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多吃水果、蔬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肉、鱼类和豆类。
•注意合理的休息和睡眠,保证每晚至少7-8小时的睡眠时间。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或高温环境中,以免影响免疫功能。
3. 避免感染病毒疱疹病毒是疱疹性口腔炎的主要病因,因此,避免感染病毒是预防口腔炎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应注意的事项:•避免与患有疱疹病毒感染的人密切接触。
•避免使用被感染者的个人物品,如餐具、毛巾、牙刷等。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患有口腔炎的人后。
•减少与他人亲密接触,特别是在感染期。
4. 减少诱发因素疱疹性口腔炎的发作通常与某些诱发因素相关。
了解并减少这些因素可以帮助预防疾病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诱发因素:•压力:压力会降低免疫力,增加发病风险。
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采取放松的方式减轻压力。
•吸烟和酗酒:吸烟和酗酒会削弱免疫系统,增加口腔感染的风险。
要尽量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
•不良口腔习惯:咬指甲、咬唇、咬牙等不良口腔习惯会刺激口腔黏膜,增加疱疹性口腔炎的发生。
疱疹性口腔炎的诊治与预防
近一段时间,儿科患者较多,病房人满为患,其中以疱疹性口腔炎病人为主,现就本病的一些诊治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
疱疹性口炎由疱疹病毒引起,多在齿龈、颊黏膜、舌及上腭、咽部出现小疱疹,疱疹溃破后成为溃疡,上有淡黄色的分泌物覆盖,旁边有一圈红晕。
因口腔溃疡引起剧烈疼痛,小儿常常会拒食。
口腔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唾液分泌增加,加重小儿流口水现象。
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所致,多见于1-3岁小儿,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
疱疹性口腔炎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1-2天后,齿龈、唇内、舌、颊粘膜等各部位口腔粘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约1-2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有时累及软腭、舌和咽部。
由于疼痛剧烈,患儿可表现拒食、流涎、烦躁,所属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
本病应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大都为柯萨起奇病毒所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
常骤起发热及咽痛,疱疹主要发生在咽部和软腭,有时见于舌,但不累及齿龈和颊粘膜,此点与疱疹性口腔炎迥异。
治疗方面有一下几点:
1、经常保持患儿口腔卫生,多饮水、食物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禁用刺激性药物。
为修复创面,可先用0.9%NS或2%SB清洁口腔,特别是溃疡部位,局部可涂疱疹净抑制病毒,亦可喷撒西瓜霜,锡类散等;为缓解患儿进食时疼痛,可于进食前10-15分钟用2%利多卡因涂口腔。
2、为预防继发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
发热时可用退热剂,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3、治疗疱疹性口腔炎,主要是控制感染,可用三氮唑核苷或板蓝根冲剂等抗病毒中成药,此外应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
此外,还应注意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家长少带宝宝到卫生差的公共场所。
2.保持口腔清洁。
吃完东西要漱口,及早开始刷牙以维持口腔卫生。
如果宝宝较小,家长也可以用盐水或凉白开水棉签轻轻擦拭口腔。
3.增强宝宝抵抗力。
4.忌食刺激性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
小儿疱疹性口腔炎亦可继发于维生素B、C的缺乏。
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B和维生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