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价值不是衡量艺术的最好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文化艺术与商业经营的平衡之道在当今社会,文化艺术与商业经营往往被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
然而,这两者之间的平衡却是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一个优秀的职场规划师,我认为在文化职业方面,我们需要找到文化艺术与商业经营的平衡之道,以实现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1. 重视艺术创作的核心在追求商业经营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艺术的核心——创作。
艺术创作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我们需要鼓励艺术家们进行原创性的创作,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和资源支持。
2. 建立良好的商业模式尽管文化艺术的核心是创作,但商业模式的建立同样重要。
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可以为文化艺术产业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使其能够更好地发展。
我们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文化艺术产业的商业模式,如品牌推广、票务销售、授权经营等,以实现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有机结合。
3. 加强文化艺术教育文化艺术教育是培养艺术人才和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加强对文化艺术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商业意识的艺术人才。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艺术市场的教育,提高艺术家们的商业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与商业经营相结合。
4. 推动文化艺术与商业合作文化艺术与商业经营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推动文化艺术与商业的合作,实现双赢。
比如,可以引入商业资本,为文化艺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将文化艺术资源与商业渠道相结合,拓展艺术品销售渠道;可以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来提升商业品牌形象等。
通过这种合作,可以实现文化艺术与商业经营的良性循环。
5. 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最后,为了实现文化艺术与商业经营的平衡,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艺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创新和创业,保护知识产权,为文化艺术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总结起来,文化艺术与商业经营的平衡之道需要重视艺术创作的核心,建立良好的商业模式,加强文化艺术教育,推动文化艺术与商业合作,以及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
艺术商品化弊大于利概念:艺术商品化,即把艺术通过商品的形式流通进入市场的过程,是一种以商业为主要目的来左右艺术的行为。
标准:是否能让艺术自身的艺术性得到充分体现1,把商业价值等同于艺术价值。
(商业价值成为衡量艺术的主要标准)2,艺术商品化,降低了艺术的艺术性。
商品化即意味着以市场为导向,艺术家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都以市场为导向的话,很容易出现跟风模仿的现象,从而造成艺术作品的单一趋同的倾向。
Ps:艺术商业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在暂时的或在某种特定场合下,市场价格具有很大的实效成分,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往往严重背离。
因为,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具有经济价值的同时,存在包括艺术欣赏,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价值。
价值升华:如今人们似乎习惯于这样的事实,商业价值已成为衡量艺术的主要标准,一件艺术品价格越高,它就越好。
或者说一件好的艺术品必定是好卖的商品。
商品化的巨大诱惑使得现在很少有人去关心意义问题了,更多的人毫无保留地接受被异化的现实。
然而我们都知道,艺术尊循美的规律,人性发展的规律。
商品遵守商品价值规律,因此若以金钱为最高目的来激励艺术生产,任凭拜金主义,金钱崇拜泛滥,将艺术本身商品化,艺术前景堪忧。
我们也都明白,艺术生产不同于普通商品生产,艺术生产规律也不同于普通商品生产规律,抹杀两者区别,使艺术商品化,艺术家商人化,不仅不会带来艺术的繁荣,反而会导致艺术的退化。
那么,对艺术发展而言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是灵感,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活水。
我方一直在强调艺术商品化本身没有任何错,但是立足于现实,它很容易犯错,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推动下,艺术创作很容易就会偏向唯市场导向,而放弃艺术创作最本真最重要也是最长远的灵感导向,艺术将走入单一趋同的泥潭。
这样带来的结果只能是,当代艺术得以发展的同时失去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勃勃生机,成为一潭死水。
我方这么说并不是危言耸听,仅仅是想提醒大家注意这种很容易就会犯错的商品化趋势。
商业上的成功也是衡量艺术的标准商业上的成功与艺术的标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关联。
商业上的成功主要是通过实现盈利、扩大市场份额、打造品牌影响力等在商业领域的成就来衡量的,而艺术的标准则主要是通过创新、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等在艺术领域的表现来评判的。
商业和艺术之间存在一些交集,例如在营销和设计的领域,商业创意和艺术创意是可以相互融合和借鉴的。
下面将探讨商业成功和艺术标准之间的关系。
商业上的成功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更多资源和机会。
商业公司通常具有丰富的财力,可以投入到艺术项目中,提供艺术家所需的资金支持和创作空间。
商业途径还可以帮助艺术家推广自己的作品,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其艺术事业打下基础。
商业上的成功可以促进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和创新能力。
商业公司常常面临竞争激烈的市场,需要不断创新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这就需要商业公司聘请艺术家参与产品设计和广告创意等方面的工作。
艺术家通过与商业公司合作,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工作,从而激发创作灵感和提高创新能力。
商业成功也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商业公司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和市场渠道,可以帮助艺术家把作品推广给更多的人群。
商业公司还可以举办展览、演出等活动,为艺术家提供展示作品和才华的机会。
商业成功并不一定代表艺术的成功。
商业公司通常更注重产品的销售和利润,往往会选择符合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的作品,而忽视了一些创新和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
商业上的成功并不能完全衡量艺术的价值和创造力。
艺术的评判标准更多地依赖于艺术家的独立创作、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以及作品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力。
在艺术与商业间的平衡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关系越发密切。
一方面,艺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商业品牌、营销策略、产品设计等中;另一方面,商业世界的发展对于艺术产业的影响也逐渐加深。
想要在这个世界上赚到钱并不简单,而艺术的力量和商业的利益之间存在一些难以逾越的鸿沟。
因此,在艺术与商业间寻求一个平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关系以及本质区别。
商业的核心是实现经济价值,维护利益和盈利;艺术,则是表达文化、情感、思想等内在精神世界的一种形式。
尽管两者的出发点和目标不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艺术的表达,商业可以更好地传递自己的信息,提高自己的品牌价值;在商业的支持下,艺术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因此,如何在两种迥然不同的需求下寻求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在寻求艺术与商业平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重视商业的支持对于很多艺术家来说,商业品牌的支持可能是他们实现自己梦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例如,许多音乐家、画家、作家等都会通过商业公司来进行宣传和推广,帮助自己的作品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价值。
而对于商业公司来说,这些作品也可以为其产品和品牌带来信誉、吸引力和竞争力。
因此,商业公司与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也是平衡艺术与商业的一个关键点。
2. 尊重艺术的独立性艺术必须有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并且要自由地展示、表达自己。
商业不应该干扰或任意改变艺术家的表现形式,以达到自己的市场目的。
艺术本身就是为了表达独立的灵魂和精神,因此,唯有从这一方面出发,才能真正达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
3. 立足于现实社会尽管艺术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内在的精神世界,但是艺术家的作品却是在一个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
因此,在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中,我们也需要注重艺术作品在现实社会中的事实性和可操作性。
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无法与社会现实和商业需求相匹配,那么无论多么优秀的作品也是毫无意义的。
艺术与商业的冲突与统一辩论辩题正方:艺术与商业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统一的艺术与商业并不是水火不容的两个领域,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存的。
首先,艺术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审美体验,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而商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需求而产生的。
然而,艺术与商业并非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首先,艺术与商业可以相互促进。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商业渠道进行推广和传播,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艺术的魅力。
同时,商业活动也可以为艺术提供支持和保障,让艺术家有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资源。
比如,许多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可以通过商业画廊进行展览和销售,艺术家也可以通过商业合作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资源支持。
其次,艺术与商业可以共同发展。
商业可以通过艺术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使产品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同时,艺术也可以通过商业活动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平台,使艺术更加活跃和有活力。
比如,许多知名品牌通过与艺术家合作推出艺术品或者艺术活动,既能提升品牌形象,又能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展示和创作机会。
因此,艺术与商业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
只有在艺术与商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艺术和商业的统一。
反方:艺术与商业存在着冲突,无法完全统一艺术与商业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冲突,无法完全统一。
首先,艺术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审美体验,强调的是情感表达和独立思想,而商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以利润为导向,追求的是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
艺术强调的是创作的独立性和原创性,而商业追求的是市场的营销和盈利。
因此,艺术与商业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价值冲突,无法完全统一。
其次,艺术与商业的发展路径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艺术需要时间和空间来孕育和成长,强调的是创作的内在价值和精神追求。
而商业追求的是速成和效益,强调的是市场需求和商业利润。
艺术家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进行创作和思考,而商业活动则需要快速的反应和市场的变化。
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平衡探讨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平衡一直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商业化的普及使得市场需求成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艺术性的追求也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在文化产业中寻找平衡点,实现艺术性和商业化的双赢,是研究文化产业的重要议题。
一、商业化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商业化的推动使得市场需求成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商业化的社会效益也越来越明显,文化产业作为一种国民经济增长形式,对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但商业化也会对文化产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如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降低文化产品的质量,损害文化的核心价值。
反过来,艺术性的追求则可能导致文化产品质量高,但有可能因为不受市场青睐,难以为生存之道带来困难。
这两个方面的矛盾使得商业化与艺术性无法根据单一维度的标准来衡量,并且很难在实践中做到完美平衡。
二、妥善处理商业化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商业化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需要妥善处理。
首先,应坚决反对以商业利益为导向,要始终把文化的本质价值放在首位,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以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应采取合适的模式,寻找平衡点。
例如,应对市场需求进行准确预估,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
可以利用商业化的优势,将广告、卖品等附带经济效益的模式进行创新,为文化产品的研发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支持。
同时,也需要挖掘文化独特性,通过独特的文化体验、定制化服务等方式,实现艺术性和商业化的结合,营造文化产品的独特魅力。
最后,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改变商业化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商业化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源自文化产业一些内在规律和市场机制的制约。
为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从体制、市场、社会和人才等方面进行改革。
在制度方面,应制定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政策措施,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争取权益,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论艺术与商业设计的差别艺术与商业设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虽然它们都是创意性的工作,但是它们更多的还是存在于完全不同的层面之上。
艺术主要体现个人对于生活中的感受以及对于美好的追求,而商业设计则更多的是体现企业对于市场需求的追求以及对于客户体验的考虑。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针对艺术与商业设计这两个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一、定义艺术是指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个人对生活中的感受和追求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如绘画、音乐、雕塑、文学等等。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来创造作品,他们的创作往往是基于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认知来进行的。
商业设计则是用来满足市场需求和客户体验的一种设计工作。
商业设计注重工业美学和功能性,根据市场需求和用户的喜好、习惯对产品或服务进行设计和改进,以满足客户的要求。
商业设计还要考虑到生产成本和盈利模式等商业因素,使其具备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
二、目的艺术的目的主要是表达艺术家自己对于生命的领悟和感受,通过作品传达其内心情感,以触动观众的心灵,以感染力来传递思想和美感。
艺术家往往不考虑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纯粹为了追求自我表达和美学境界。
商业设计的目的则是满足市场需求和客户体验,以谋求企业的盈利和商业价值。
商业设计不仅要满足产品或服务的功能性和美观性的要求,还要具备经济效益和市场营销的有效性。
商业设计需要考虑客户的选择、反馈和满意度等因素,以使产品或服务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和客户的需求。
三、表现方式艺术家的表现方式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自己的创意和灵感来创造作品。
艺术作品往往多样性、独特性和创意性极强,但不必符合观众的意愿和市场的需求。
艺术家往往通过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表现方式来创造出独特的作品,让观众对其了解自己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意识。
商业设计则是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通过各种调查和研究来了解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创造出最符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商业设计的表现方式往往是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美学上的改进和提升,使产品或服务更加符合消费者的美学和审美需求。
谈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目前,美术在各学科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中国的美术教育正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误区。
具体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失去了学科教学的特征众所周知,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有许多美术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
将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语文课、政治课或其它课。
在教学中把握不住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只是一味地突出美术学科的德育功能,而忽视了美术学科的主要功能,即《美术教学大纲》中所阐述的评述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而辅德只是美术教育的一小部分。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地过多渲染它的辅德功能,也就失去了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迷失了美术教学的方向。
《大纲》规定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果一堂美术课失去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诸多能力的培养,就会使美术课走入美术教育的误区。
如:有的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过分地介绍历史背景,以及表现内容或者是作者私生活花絮。
使一堂美术欣赏课,上成了历史课或是看图作文课等。
这都忽视了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渲宾夺主,失去美术学科的特点。
二、价值取向的误区艺术品是圣洁的,它是艺术家的精神的写照。
所以说艺术品是不能用卖多少钱来衡量其艺术价值的,也就是艺术品的价值不能与金钱划等号。
但是许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总是举一些不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作品的艺术价值,如:凡高的油画每幅都在几千万以上,傅抱石的《丽人行》也拍出中国画的天价等,甚至个别老师沾沾自喜地告诉学生,我的一幅也卖出多少钱。
来诱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一个错误的判断,即卖的钱越多它的艺术价值越高。
然而常言道:“艺术无价”,它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高低。
艺术品拍卖,是商业经营活动。
如果美术课上用商品价格来说明艺术品的价值,无疑是一种误导。
艺术与商业的关系辩论辩题正方:艺术与商业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形式,需要商业的支持和保障。
艺术家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这就需要商业机构提供展示和销售的平台。
比如,著名画家梵高在其一生中只卖出了一幅画,直到他去世后,他的作品才被人们所重视。
这就说明了艺术需要商业的支持来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其次,商业也需要艺术来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
许多知名企业都会选择与艺术家合作,通过艺术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
比如,耐克与著名艺术家合作推出特别版运动鞋,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档次,也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因此,艺术对商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可以带来商业价值。
最后,艺术和商业的结合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可以通过商业的传播和推广,影响更多的人,传递正能量和美好情感。
比如,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更是通过其优秀的艺术表现力,影响了无数人的童年和生活。
因此,艺术与商业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不存在对立关系,而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反方:艺术与商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首先,艺术是一种纯粹的创作行为,不应该被商业利益所左右。
如果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那么艺术就会失去其独特性和灵魂。
比如,著名画家毕加索曾说过,“我不是画画来卖的,我画画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
其次,商业的追求是利润最大化,而艺术的价值往往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如果将艺术纳入商业范畴,就会导致艺术品的价值被商业化,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
比如,一些商业机构为了牟取暴利,会对艺术品进行大肆炒作,导致市场泡沫和虚假繁荣。
最后,艺术与商业的结合也可能导致艺术的市场化和平庸化。
一些商业机构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会选择那些商业化程度高、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作品,而忽略了那些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
商业价值不是衡量艺术的最好标准
作者:张鑫淼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1期
【摘要】根据2017年“Art price”在全球海外市场的报告显示:2017年12月17日,中国艺术巨匠齐白石的一系列总共12幅山水画以1.4亿美元成交,创下了亚洲成交额的新纪录。
震惊于这庞大的天文数字,本篇论文将围绕“商业价值是否是衡量艺术好坏的最好标准”问题而展开,详细地论述商业价值并不是合适的标准来衡量一个艺术品的好与坏。
【关键词】商业价值;艺术;衡量标准
在我们阐明这个观点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艺术。
纽约现代艺术馆的指导威廉.鲁宾曾说“艺术没有一个唯一的定义”。
艺术的定义会随着历史与不同文化价值观而发生改变。
换而言之,每当艺术新思潮涌现,对于什么是艺术或者什么可以称作艺术的定义就会受到挑战。
马德尔.丽莎曾指出“艺术是对某些美丽的或是有意义的东西使用技巧和想象而进行的有意识的创作”。
对于艺术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篇论文将艺术看作是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毫无疑问,艺术是多种多样且包罗万象的,例如文学、音乐、舞蹈和视觉艺术。
任何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艺术,就像人类也本是艺术的一种创作,艺术的一种组成。
对于“什么是好艺术”这一主题,本篇论文将从几个问题着手来论述。
首先,蒙特福德曾说“在画展或是博物馆中收藏的珍品应该被称作是艺术”。
然而,珍品不会被世界上所有人认同。
对于个体,会引起他感动或者惊叹情感的艺术品可能对于其他人来说却是无用之物甚至被当成垃圾。
每个人欣赏艺术的角度或是想法都有其独特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当我们看到这幅作品时,会联想到成百可能影响我们喜爱或是厌恶的事情。
其次,被添加了许多技巧的艺术能被称作是好艺术吗?他们并不能被称作是好艺术。
许多艺术品掺杂了完美的技术手法,但那只会是被视为技术的一种拼凑品。
那样的艺术丧失了艺术内涵与艺术的深度,展现的只是手法的高超,人类技术的辉煌。
当然,是不可以视为好的艺术品。
构图、韵律、颜色都是构成一幅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然而真正最重要的却是作品背后的真正内涵。
最后,好的艺术都是美的吗?都是符合艺术美学原理的吗?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Beauty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它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观世界中的美。
举例来说,抽象派大师毕加索,他的作品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下是一个好的艺术品,它并不美丽甚至会让人产生困扰。
好的艺术品并不是美丽外表的象征。
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思想、一种感情或是情怀的代表。
艺术的重点是传达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艺术是表达创作者情感的一种工具,去引起或者唤醒观看者的感情共鸣。
也就是说,我们难以论述哪一种艺术氛围或是艺术美学概念是更优等的,每一位艺术家都有他们对艺术独特的思考。
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将他们的情感付诸于作品中去。
这就是并无好坏艺术之分的一大原因。
除此之外,我们的美学鉴赏与偏爱取决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
一个作品可以在一个历史时代被认为是好的艺术品,原因在于它符合特定历史时代的美学原则与价值观。
但是从长期角度来说,没有永恒的好艺术。
一旦一个时代改变,
原始的对于艺术的看法也会被新的想法所取代。
况且,艺术是艺术家与人交流的一种手段,艺术家代表了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所观所感。
悲痛或是喜悦都是源于真实的生活。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不能与观者交流并产生感情共鸣的艺术品是不成功的。
因为,艺术品的缔造并不是为了观众或是大众。
因为本就没有好坏艺术之分,我们不能将商业价值视为一种艺术的衡量标准。
即使商业价值上升,也并不一定是因为艺术价值。
投资、软实力的象征和博物馆的需求都与艺术品价格上升息息相关。
艺术市场仅仅对于艺术品的衡量起到参考价值,因为艺术市场也是被许多因素所决定。
投资意识以及收藏大师佳作等多方面因素都推动了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
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无疑也促使这一结果。
以上提及的便是促使艺术品价格飙升的市场因素。
正如论文论述的一样,商业价值并不是衡量好艺术的最好标准。
一方面来说,现在并没有权威性的学术定义艺术,本篇论文所阐述的艺术定义只是其中一种见解。
并且艺术带有主观色彩,或许能映射我们个人的真实经历从而影响我们的喜爱或是厌恶,好的艺术也不会永久地存在。
另一方面,艺术市场正处于浮动状态,而决定因素也并非仅仅是艺术的价值。
因此可见,商业价值并不能足够衡量艺术的好坏,更何况也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艺术。
【参考文献】
[1]Art Price Insight,n.d. Art price’s Annual report on the Global Art Market in 2017:a genuine alternative to financial markets, with China in first place[online]Available at [Accessed 1st May]
[2]Marder,L.,2018 ways of defining Art [online] Available at [Accessed 1st May]
[3]Gombrich,E., n.d The story of Art Phaidon Press
[4]Boddy-Evans,M., 2018 What makes a good painting [online] Available at: [Accessed 14th April]
[5]Michael,D.,2013 Is there good art and bad art? [online] Available at : [Accessed 13th April]
[6]Herman,J.,2014 27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 “what is Art” [online] Available at:
[7]Hartmann,S., 2010 What is art [online] Available at: [Accessed 12th April]
[8]Murphy,S., 2010 Can Video games be art [Online] Available at [Accessed 12th Ap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