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趣话
- 格式:doc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8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一)【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扬州慢》中的“至日”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并序》:“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并序》:“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阳历、阴历、农历这三种历法,老祖宗的智慧,你了解吗?还有半个月就是阳历的元旦了,但离阴历的春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农历的立春是在阳历2020年的2月4号。
可能这几句话会让朋友觉得麻烦,一会儿阳历,一会儿阴历,又冒出了个农历,那我们现在就和朋友聊一下这三种历法。
一、阳历阳历,又叫公历、太阳历,它是公元纪年,比如今天是公元2019年。
阳历就是把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作为一年。
最早能计算出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的是古埃及人,他们计算出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365天多一点,这就是太阳历。
或许有的朋友会问,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是怎么得到这个比较精确的时间呢?我也不知道。
这种太阳历经过改革之后,逐步成为了通用的西方历法,我国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开始采用这种历法,在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
这种历法与中国传统的历法相对而言,所以人们叫做新历,也叫国历。
阳历的元年是以耶稣诞生的那一年记作公元元年的。
二、阴历阴历是我国传统的历法,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几月初几,它是以月亮绕地球运动一周的时间,记作一个月,所以也叫做月历。
阴历是古人观察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他的周期大概在29天到30天之间,所以古人就把29天和30天定为一个月,这也就是阴历当中没有31号的原因。
因为他是根据月亮的望朔变化而定出的历法,所以也叫做望朔历。
但是如果单纯的按照这种计算的方法,那么一年当中就只有354天或355天,相比起阳历来说,也就是地球按照太阳公转的时间,每年少11天。
那么每过10多年的时候,季节就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比如10年前是冬天,那么10年后可能就是夏天。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们的祖先不会因为阴历的使用而忽略一年四季的,再加上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所以更不会忽略季节的重要性,所以就产生了阴阳合历。
三、阴阳合历阴阳合力,也就是平时经常听到的农历,有的朋友以为阴历就是农历,这是不正确的。
阴历是几月初几,那么农历就是二十四节日。
我们的祖先用土圭测太阳的影子,把每年太阳影子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夏至”,影子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冬至”。
历法解释及造句【注音】:lifa【意思】: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
主要分阳历、*历和*阳历三种。
阳历也叫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219天)为一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一年分十二个月。
现在*通用的公历就是阳历的一种。
*历也叫太*历,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59天)为一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积十二个月为一年,一年354天或355天。
伊斯兰教历就是*历的一种。
*阳历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月,但设置闰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太阳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合,也与地球绕太阳的周年运动相符合。
农历就是*阳历的一种。
具体的历法还包括纪年的方法。
参看〖公历、〖农历、〖伊斯兰教历。
造句:1、这个历法是玛雅人衡量年*始、长度和次序的一套系统。
2、是的,很可能是因为你一直生活在一种单一历法或者时间线周期,技术而言就是完全的错过了这个治愈与支持的能量。
3、这个日期是玛雅人长计数周期的结束,但以后,就像你的日历1月1日重新开始,玛雅历法的另一个长期计数周期也会重新开始。
4、但是就是这些玛雅人的历法使人担忧。
5、世界将不会像玛雅历法所显示的那样在2012年12月21日毁灭。
6、从传道士哈罗德预言的今年早些时候世界末日,和玛雅历法预测的明年世界毁灭来看。
末日似乎是这些天的一个热门话题。
7、格里高利历法(公历)直到很久以后都未被世界采用。
8、玛雅历法的大多数时间间隔以20为倍数。
9、没有*据表明他们预见自己的历法或是整个世界会在2012年12月21日重生或在灾难中毁灭。
10、虽然从1911开始*采用了现在*通行的格里高利历法,但是农历现在依然在*人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1、这个月并没有在最初的历法里出现。
12、看来,持世界末日观点的理论家可能需要找到另外一个古代历法来*他们的理论。
13、根据恐龙历法它们在一个不适合其生存的时代进行了一次进化。
14、原始文明经常用改造天然石群或修建石碑来记录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和季节变化,创立历法和观测日食月食。
历法的由来和星期的推算历法的由来古人把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年与年之间,非常容易界定,只要观察两个相邻年中出现白天最短的日期之间的间隔数就可以了。
古人很早就发现,这个日期数为365天左右,即1年里应有365天。
但“年”这个单位太大,不好用,“天”虽然很方便,但又太小,于是想办法在“年”与“天”中加一个计量单位。
这就是所谓的“历法”。
在两河流域,古人发现,在多数的年份里,月亮大约有12个盈亏,少数年份有13个的,故将1年粗粗地定为12个“月”。
观察发现,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周期为29.5天,为了取整,于是定大月为30天,小月29天,12个月共有354天,这样已经接近1年的365天了。
但这样计算下来,比标准回归年少约11天,平均三年左右少一个月。
为了符合“一年有365天”这一事实,故每三年左右加一个月(闰月)。
长期观测证明,这一方法仍然不够精确(用着用着就出现观测误差了),故又将“3年1闰”改为更精确的“19年7闰”。
月亮又称“太阴”,故又称“阴历”,也称“农历”。
这样,在没有现代钟表等计时工具的情况下,古人借助于自然现象,制订出了自己的历法。
阴历的优点是:每月的15日必定是月圆之日。
公元前4326年,在古埃及诞生了最早的太阳历。
他们发现地球绕太阳一周是365天多一点点。
根据尼罗河水泛滥的规律,他们把一年分成3季,再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余下的5天做为节日。
公元前1世纪前后,欧洲人参照埃及的太阳历,制订自己的历法。
他们也把1年分为12个月,每个小月30天,大月31天,这样就不再有5天的剩余。
故1年中就有7个小月和5个大月。
后者分别为1、3、5、10、12月。
7X30+5X31=365。
这就是最初的阳历。
罗马共和时期,儒略凯撒主政,创立了丰功伟绩。
他死于7月,后继者将7月改为大月,从2月的30天中抽取1天,变成了29天。
7月命名为JULY,这就是所谓的“儒略历”。
罗马帝国时期,奥古斯都大帝出生在8月,又下令将8月改成大月,也从2月份中抽取1天,这样2月份就只剩下28天。
生活中的天文历法知识举例发布时间:2022-05-24T06:14:58.727Z 来源:《教育学》2022年1月总第273期作者:杨秀刚[导读] 中国古代先民很早就开始天文学研究,并创造性地编制了指导农业生产的成熟历法。
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563000摘要:中国古代先民很早就开始天文学研究,并创造性地编制了指导农业生产的成熟历法。
很多成语、俗语和趣事都与古代天文历法有关。
关键词:天文历法成语俗语趣事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重视农业生产的国度。
为发展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先民很早就开始天文学研究,并创造性地编制了指导农业生产的成熟历法。
长期以来,天文历法知识的普及与运用,使中华民族的语言形式得以极大丰富,许多古老的语言形式,我们今天还在广泛使用。
与古代天文学有关联的成语。
如“星驰电发”,原指流星、闪电飞快地划过夜空,后喻行动迅速,做事快捷。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本指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后用来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朝相反的方向转化,现在常用此语来警惕矛盾转化或劝诫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
“日月交食”,原指日蚀和月蚀,后喻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
“日薄西山”,原意是太阳快要落山了,后喻人的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动如参商”中的“参”“商”,均是星名,参星出西方,商星出东方,二星此出彼没,几乎不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后用以比喻分离后不能再次见面的遗憾。
“斗转星移”,原指北斗转换了方向,星辰移了位置。
后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
“斗转星移”中“斗”指“北斗”,“北斗”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七颗亮星组成,状如古代舀酒用的斗,故而得名。
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会出现在北半球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辨别季节。
“斗重山齐”,意思是像北斗星一样令人敬仰,如泰山一样崇高,后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德才兼备、威望很高。
2005年7月,北京某校长在致词时说了一句“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引发复兴国学的广泛讨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的历法是怎样的?唐朝用的是什么历法导语: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至唐代走向成熟,其主要标志是历法进一步规范,历术进步,发现历法与实际天象出现较大误差后能及时编造新历,并出现了许多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至唐代走向成熟,其主要标志是历法进一步规范,历术进步,发现历法与实际天象出现较大误差后能及时编造新历,并出现了许多很有特色的历法。
李渊建唐之初,沿用隋《大业历》。
武德二年(619)又颁用傅仁均的《戊寅元历》,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民用历中采用定朔法的历法。
该历关于日行盈缩、月行迟疾等计算方法,与大业历大致相同。
但采用定朔法可能会出现连大月或连小月的特殊现象,如贞观十九年(645)出现了四个连大月,因而《戊寅元历》受到攻击,不得已又改用平朔,失去了其历法的特征。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起,颁用李淳风编造的《麟德历》。
《麟德历》是一部著名的历法,有不少创新,在中国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该历再次采用定朔并独创了一种进朔法,即根据朔日小余数据的具体情况,将朔日上退一日或下推一日,使相应大月变成小月或小月变成大月,从而解决了出现连续四个大月或三个小月的违反日常习惯的问题。
《麟德历》还采用“总法”1340作为各天文数据的统一分母,立法巧捷,为后世历家所遵用。
《麟德历》的又一创举是正式废除沿袭已久的章蔀纪元之法,不用闰周而直接以无中气之月置闰。
由于该历是以《皇极历》为基础而编制的,在推算五星运动时考虑到日月五星的不均匀运动,并吸取了《皇极历》的先进计算方法,且所得数据更为精确。
《麟德历》的主要缺点是没有在历法中考虑岁差。
这部历法虽然是比较好的历法,但毕竟存在误差。
《麟德历》用到开元九年(721)已显疏漏,于是唐玄宗诏令一行编撰新历,于开元十五年编生活常识分享。
《周曆》《夏曆》得寫書名號
夏曆作爲名稱的,《夏曆》是版本。
《周曆》使用冬至所在之月為正月,《夏曆》使用雨水所在之月為正月。
周正建子,夏正建寅,正好差兩個月。所以周四月就是漢二月。
秦正建亥
然後漢武帝太初元年頒行的《太初曆》使用的是寅正,也就是夏正。
夏曆是從上古六曆到現在而今的華夏曆法名稱,不過是辛亥革命之後出現的,因爲之前不用
起個名字和西洋曆法作區分。因爲用夏正,就叫夏曆了。《夏曆》是古六曆法之一,這個一
個版本,這個不能混淆啊。
夏正建寅,商正(殷正)建丑,周正建子。
上面的話說宋使用殷正,晉使用夏正,其他諸侯國用周正
注意建正和曆法也不能混淆
夏正對農耕最方便
過完年就春耕
殷正是使用大寒所在之月為正月
周正得在三月開始春耕,殷正春耕在二月,夏正在正月春耕,對於農時來説夏正最合適,所
以漢武帝之後就基本上除了王莽和武則天之外就沒再改過了
漢武帝時期用的《太初曆》是夏曆的一個版本,夏曆是歷史上所有版本的統稱。提到古六曆
的《夏曆》時,一定要加書名號,以作區分。
夏曆等於農曆
這個是名字屬性
《夏曆》《太初曆》等 這個是版本屬性
紀年是給曆法中的曆年編號的,相同的曆法可以有不同的紀年,比如歷史上的割據時期。同
理,一個紀年理論上也可以給不同的曆法使用。
历法的相关知识
答:
历法,是为了配合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据天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方法。
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所订的历法称为阴历;根据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所订的历法称为阳历。
我国普遍存在的对历法的两种称谓:公历,农历(闰年有13个月,原因是其年月亮要绕地球13次才满一年)。
从分类标准来说,阴历是和阳历对应的,再加上阴阳历,只有这三种历法。
世界上任何一种历法也跳不出这三种历法的分类。
世界上通行的“公历”(新历)实际上是一种阳历,而中国传统历法的“农历”(旧历)属于阴阳历。
中国农历、印度历、犹太历是阴阳合历,一年有12或13个月;伊斯兰历是太阴历,一年只有12个月。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俗称“新历”,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
数千年来,我国先民创造了多种历法。
据《历代长术辑要》《历法通志》《中国历法制度沿革史》三书记载,有名称可考的中国古代历法有115种。
所有的历法,都需要有一个历元,作为标记时间的开始。
历法不同,元旦就不一样。
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
历法规定什么时候是元月(即正月),元旦就在那个月的第一天。
历法趣话,以及英语中十二个月的来历
现代的历法起源于古罗马。
在公元前700年的时候,古罗马国王努马-庞庇流斯(Numa Pompilius)制定了努马历(努马的前任是大名鼎鼎的Romulus,就是那两个吃狼奶长大,并且在七个山头上面建立了罗马城的兄弟之一),这部历法和中国的阴历相似,由12个相对较短的月份和一个不定期的闰月组成。
在公元前46年,儒略-凯撒将古罗马历法改良成为儒略历。
儒略历测定一年由365.25天组成,包括12个长短不等的月份。
平年长度为365天,而闰年则为366天。
在平年,单数月份为31天,双数月份为30天,但是这样一年下来,算起来是366天而不是365天。
由于2月份是处决囚犯的“不祥”之月,这多余的一天便从2月份中拿掉。
于是2月便少了一天。
到了凯撒的继承者奥古斯都(屋大维)手里,由于8月份是“奥古斯都”之月(英文August便由此而来),便强行规定8月份为31天,8月以后的双数月也都成了31天,这样一年就又多了一天,于是从2月份再拿出一天。
就这样,倒霉的2月便成了如今的28天。
图:古罗马钱币上的庞庇留斯
现代英语中12个月的名称也都是从当年的儒略历演变而来的:
一月份January:儒略历的11月。
来源于古罗马的两面神Janus。
这个Janus是掌管门卫之神,类似于中国的门神。
他的两张脸一张看过去,一张看未来,象征着冬至过后,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冬去春来,季节交替的现象。
图:两面神Janus
二月份February:儒略历的12月。
来源于古罗马的Februa节。
Februa是古罗马的净身节,人们会用清水洗涤自己的身体,净化自己的灵魂。
后来出现了司净化之神Februu,但是这个神仙的出现晚于儒略历的制定,因此人们仍然认为这个月名的来历是Februa这个节日而非神祗的名称。
前面说过,这个月是处决囚犯的时间,别的月份要增加天数,便从这里拿走一天。
拿来拿去,最后只有28天。
三月份March:儒略历的1月。
古罗马以这个月为一年之始,估计与春天的到来有关。
March的名称则来源于战神Mars。
在这个月,帝国的大军一般向远方开拔,以征服那些未知的土地。
所以后世的March也有进军的意思。
四月份April:儒略历的2月。
来源于古希腊的美神Aphrodite。
有趣的是,古罗马的月份多以罗马神命名,而四月份偏偏使用了古希腊的女神,而没有用大名鼎鼎的古罗马美神维纳斯的名称。
五月份May:儒略历的3月。
来源于春天之神Maia。
图:女神Maia,主管春天与万物生长
六月份June:儒略历的4月。
来源于女神Juno。
Juno是主神Jupiter的妻子,地位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赫拉(Hera)。
图:女神Juno, 相当于希腊神后赫拉
七月份July:儒略历的5月。
来源于凯撒本人(Julius Caesar)。
由于凯撒是7月12日生,所以这个月份用他来命名。
图:凯撒大帝,其实这厮一天皇帝也没有当过
八月份August:儒略历的6月。
来源于凯撒的继承人屋大维(Augustus),也就是古罗马的第一位皇帝,凯撒的养子。
屋大维的生日本来在九月,但是他既然是凯撒的继承人,那么在命名月份的时候自然也就选择了七月之后的八月作为“屋大维之
月”。
于是八月也从30天的小月便成了31天的大月了。
图:古罗马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中文历史课本叫他屋大维。
他是凯撒的养子兼继承人。
九月份September:儒略历的7月。
本来根据传统,这个月应该由屋大维的养子兼继承人,古罗马的第二位皇帝泰伯流斯(Tiberius)命名。
幸好这位皇帝对此不感兴趣,从而终止了这个恶习。
于是这个月的名称便是古罗马语的“第七”之意(seven)。
十月份October:儒略历的8月。
古罗马语的“第八”之意。
英语中与八有关的词根Octo-便是来源于此。
十一月份November:儒略历的9月。
意为第九(Nine)。
十二月份December:儒略历的10月。
意思亦为第十月。
就这样,儒略历在西方世界相安无事的通用了1500年。
由于现代历法中的一年为365.2425天,而不是儒略历观察到的365.25天,这个十万分之二的误差在1500年后已经导致了十天以上的差距。
在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Gregory XIII)颁布了通用至今的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或者称基督历(Christian Calendar),简称西历(West Calendar)。
这个历法修正了这一误差。
欧洲大陆的天主教国家率先响应。
例如法国,立刻就将本国的历法更正,很多其他国家也纷纷跟随。
但是老百姓并不十分买账。
在儒略历的时代,百姓们一般在三月下旬,也就是春暖花开的时候庆祝新年的来到。
加上儒略历与西历之间十几天的误差,这个古罗马新年就相当于现代历法中的4月1日。
于是百姓们纷纷在这一天载歌载舞,饮酒庆贺新年的来到。
为了移风易俗,教皇大人规定,凡是不守新历法,仍旧在4月1日庆祝新年的人将被官府加以傻瓜(fool)的封号。
百姓们干脆将错就错,在这一天嬉笑戏虐,互开玩笑,争当傻瓜先进工作者,变相的庆祝旧历中的新年。
久而久之,4月1号这一天竟然演变成了如今的愚人节(April Fool’s Day)。
英国由于是新教国家,不奉罗马教皇的正朔。
所以直到1752年,英国才将自己的历法修正到西历。
这时,儒略历与西历的差距已经扩大到了11天。
为了与新历接轨,英国政府干脆将这11天从9月份的月历中拿掉。
所以你如果拥有一份1752年9月的英国日历,你会发现9月2日之后是9月14日,中间少了11天。
英国的百姓也对此表示了抵制。
为了安抚民心,国会决定在9月照常支付工人30天的工资。
这个规定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带薪休假制度。
图:1752年9月的英国月历,只有19天。
但是这个月政府仍然支付了30天的工资。
图:英国抵制新历法的"Give us back eleven days"运动
至于很多东正教国家,直到今天仍然在民间使用儒略历。
而我们中国则是从1912
年开始正式采用西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