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化美文门联趣话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楹联趣话(三)哪壶不开提哪壶清末曾国藩,中进士,却是三甲检讨,为此心病耿耿。
旧时殿试揭榜,鼎甲三人,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
第四名及其后若干名为二甲。
剩下属三甲,次品,称为“同进士出身”。
按照清朝惯例,一般都放到外地当点芝麻官。
曾国藩一生官运亨通,大富大贵,所谓“同进士出身”其实对他毫无影响,但无论如何,这个“同”字,成了他这位“一代完人”一生中的美中不足,成了他一大终生遗憾。
张伯驹《素月楼联语》上说,曾国藩有一天去访问左宗棠,左正好新讨了一个小老婆,很久才从屋里出来相迎。
曾国藩问怎么啦,左宗棠说:“我刚刚在小妾的房里,她正在洗脚,门人没有及时进来通报”。
曾国藩听了大笑,随口出了一个对联:看如夫人洗脚;这自然是戏谑。
如夫人,即小老婆。
左宗棠马上对出:赐同进士出身。
这一对,可谓哪壶不开提哪壶,马上把曾国藩搞个羞愧难当。
曾国藩与左宗棠,都是当时国家良栋,据说两人不和,较劲之事时有发生。
从这个对联故事也可见一斑。
贪生怕死“宣言”清末外忧内患,朝廷大官小吏们理应是为国赴难,为君分忧。
但真正一有风吹草动,马上作鸟兽散。
有这样一副对联,假借这些官吏们的口气,道出了他们贪生怕死的“心声”:君在,臣何敢死;寇至,我则先逃。
上联说,不是我怕死,而是要留一条老命,效忠皇上。
这话说得很动听,很冠冤堂皇。
但下联则一不小心便露去了狐狸的尾巴:狼来了,赶快逃之夭夭,还管什么君不君呢!这上下联两句话都有来历。
《论语·先进》有“子在,回何敢死”的话,上联由此化出。
《孟子·离娄下》有“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的话,下联由此化出。
另一个曾国藩曾国藩一生,最重视立德修身,孜孜不倦。
不仅严以律己,对子女、下属也同样严格要求,翻开那本厚厚的《曾国藩家书》,处处可见这位曾圣人道学的面孔。
因此,封建统治阶级说他是“一代完人”,是诸葛武侯式的人物,对他极尽赞美之词。
《素月楼联语》中,却记载了另一个曾国藩,说他游天津时,曾眷恋过一名妓女(一说是一名划船女子,貌美丰神),名叫大姑,还作了这样一副嵌名联送给她: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处销魂。
有趣对联大全经典1. 嘿,有趣的对联那可多了去了。
就像“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副对联,横批是“南北”。
这上联少个“一”,下联少个“十”,横批没“东西”,你细品,这就是说缺衣少食没东西呀。
多妙啊,看似简单的数字组合,却藏着这么深的含义,就像一个神秘的小玩笑,让人琢磨不透又觉得有趣得很。
2. 有趣对联真的超级有魅力。
像“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这对子,简直绝了。
一方是调侃小翰林的穿着和学识,另一方老总管也不示弱,用南北东西来反击。
就好比两个人在打一场机智的嘴仗,用对联当作武器,每一个字都像是射出的箭,又准又狠还特别有趣味。
3. 哟呵,你知道“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这对联吗?这就像生活的镜子一样。
天上的月亮和人间的月半相互呼应,年尾和年头也是这样紧密相连。
感觉就像是生活里的小确幸被写进了对联里,每一次读都能让你联想到岁月的流转,既有趣又充满哲理,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
4. 有趣对联那可是趣味无穷啊。
“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
”这对联背后可有个小故事呢。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互相调侃,苏东坡把“和尚”谐音成“河上”,佛印就更绝了,把“东坡尸”谐音成“东坡诗”。
这就像是两个调皮的孩子在互相恶作剧,却用对联这种高雅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说有趣不有趣?这对联啊,每次读都能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5. 我跟你说啊,有副对联特别有意思。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对联乍一看都懵了,其实呢,它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就像一个迷宫一样,要找到正确的读法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
这就好比是生活中的小挑战,解开了就特别有成就感,这种对联多有趣啊。
6. 有趣对联大全里有好多让人惊艳的呢。
“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上联的偏旁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下联也是一样。
这就像是一场文字的魔法游戏,在对联的世界里寻找这样完美对应的组合。
门联趣话老北京的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其中一大景观就是大街上的牌匾和胡同里的门联。
早年,北京城内大街两旁的店铺都挂着牌匾,那些著名的老字号自不必说,就连米粮店、油盐店、绒线铺、香蜡铺、电料行、汽车行等等也都无一例外。
煤铺虽不挂匾,但在门首写有字号,同时还在白灰墙上写着“块末元煤”的榜书,十分醒目,使人远远望去,一目了然。
在我读小学时即有习字课(写毛笔字),中学有书法课。
闲暇时,我们几个兴趣相投的同学常去看匾,当时出自名家之手的匾随处可见,如张伯英、吴兰第、张有为,华世奎、陆润痒、孟晋以及吴佩孚、徐世昌等。
尤其是一旦有新匾出现,消息传来,不管是东四、西单,还是鼓楼前(旧指前门外),我们三五知己总要骑车前往观看,指手画脚,品头论足,其乐融融。
此外,在静谧的胡同里,鳞次栉比的街门上几乎都镌刻着门联。
门联又叫门对,它不但美化了门楼,装饰了门板,还寄语了主人的憧憬和希冀,同时也是学龄前儿童识字的启蒙读物。
记得幼年时,我家住东城史家胡同,门联为“家传七宝贵,春发万年枝”;斜对门王家的门联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这是我三四岁时,家长告知的,那时我尚未识字,但每天进出街门,必读一遍,故至今未忘,此事距今已经70余年了。
门联的字体端庄、疏朗、凝重、清雅,很多出自名家手笔,但不落款识,这与店铺门楣上的匾有所不同。
匾一般都落有作者姓名,甚至还有字(别名)或籍贯,如云生吴兰第(此人为书法家吴未淳之伯父)、渤海张有为(为作家张中行挚友)等,同时还要加盖名章。
门联虽然没有作者署名,但不乏佳作,其书写的内容多为格言、诗句,文化底蕴浓郁、深邃。
书体风格多样,颜、柳、欧、赵以及魏碑等琳琅满目,但以楷书居多,隶、篆次之,行、草罕见,这是为了做到雅俗共赏,老幼咸宜,利于辨认。
门联的起源可追溯到五代时期:后蜀皇太子孟昶继位后,好游宴,不务政事。
宋兵入蜀,孟昶兵败举州投降。
在蜀末的大年三十,他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但总觉得不够工整,于是亲笔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10个大字,这被认为是门联之伊始。
有趣春联范本1.求三条有趣的对联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同字双关)(趣联)“庄子”既指“庄宅”,又关书名《庄子》;“汉书”既谓“汉子书写”,又关书名《汉书》。
再看下面的————:1、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才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
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高低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薪的一幅佳作: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那么传说的“本领”显然是不可信的——因为到五代时才出现第一副春联。
但故事很有趣,对联亦不乏有艺术性,颇值一赏。
2、北宋文学家王禹?犁资奔移叮叛Ш蟪0锎笕四ッ妗?2岁那年,一位师爷命他以磨面为题做联一副,王禹?牸吹溃?但取心中正无愁眼下迟当地太守设宴时即席出句征对:鹦鹉能言难似凤满座宾客对答不出,次日消息传开。
王禹?犞?篮螅奔炊猿鱿戮洌?蜘蛛虽巧不如蚕3、宋人吕蒙正对当时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
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一副春联,吕写道: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额:南北春联贴出后引来了无数人围观。
众人始觉其“怪”,继称其“妙”。
这副春联妙就妙在它的“联外之意”: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的谐音:横批“南北”亦即意味着“没有东西”。
作者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写尽了穷人的生存窘相。
4、宋代词人晏殊路过扬州时在大明寺里小憩,无意间看见壁上所书的一首诗很不错,经打问知道作者是当地人王琪,便请王来一起用饭。
饭后二人在池边散步,其时正值遍地落红的春末,晏殊说:“有时想起一个佳句,比方我曾做出过这么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也没想出下联。
”王琪应声说:“似曾相识燕归来。
” 不久,这一联句被晏殊写入他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遂成千古名句。
5、北宋名相寇准与众友同游郊外,即景乘兴出句求对:水底月为天上月众友无句答对,杨大年刚好赶到,对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众友皆齐声喝彩。
春联絮语春节将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表达对新一年的祈福与祝愿。
中华民族的这个独特传统,已延续了两千多年。
此举,被艺术周汝昌称为“举世罕有伦比的最伟大、最瑰奇的文艺活动”。
春联,又称对联、对子等。
春联起源于战国时期,原创名叫“桃符”。
那时,中原人家就有了在大门两旁悬挂长方形桃木板的习俗。
悬挂的桃木板,叫“桃梗”,又叫“桃符”。
史书《后汉书》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桃符”长六寸宽三寸,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这二神,源自《山海经》中的一则故事。
传说东海里有座桃都山,其东北一隅有桃树自然形成的一座拱形大门。
因山上妖魔鬼怪外出作孽必经此门,故又称之“鬼门”。
天帝为了保护人间百姓免受其害,就派了专司鬼怪行为的“神荼”和“郁垒”二神把守此门,发现鬼怪恶行即绑之喂虎。
于是,民间百姓借此传说,将画了二神画像的桃木板钉挂于大门两侧,用以驱鬼避邪,以求吉祥。
到了唐朝,唐太宗为了褒奖为其守夜护卫的尉迟恭、秦叔宝二将,令其手下将尉秦二将画在了桃木板上。
于是,尉秦二将也成了看家守户的门神。
公认的历史上的第一幅春联,出自五代十国的后蜀君主孟昶之手。
蜀主孟昶倡导用诗句代替桃木板上的画像,并亲笔书写。
《宋史·蜀世家》载:“每年除,命字学士为祝词,题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学士辛寅逊题词,以其非工,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时于公元964年,至今己1300多年。
但那时,春联一词仍未问世。
桃符一词,一直沿用至宋代。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即为例证。
春联一词诞生于明朝。
明代陈云赡《簪云楼杂话》中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观,以为笑乐。
’”。
朱元璋不仅赏联,还亲自写联赠予大臣,陶安就曾获其亲书“国朝谋略无双士,翰院文章第一家”之联。
朱元璋一次微服赏联,发现一户人家无联。
经查,其为阉猪之人,不识字也无功夫请人写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 西当铺, 东西当铺当东西.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古书生,今书生,古今书生书古今。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十口心思,思家思母思妻子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小村店,三杯五盏,没有东西大明国,一统万方,不分南北(明代小店主巧对朱元璋)水月寺鱼游兔走山海关虎啸龙吟(清代状元彭浚对友人。
此联立意奇巧,以“水月”、“山海”四字巧做文章,水内鱼游,目中兔走,山里虎啸,海上龙吟,工整贴切,巧妙自然,堪为佳作!)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潇湘第一才子萧子升和毛泽东智题“来去茶馆”)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滑(唐代诗仙李白十四岁对讽胡乡绅。
)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幼年对塾师。
此乃“无情对”,意在字字相对,其意不在骂人,其实却在骂人。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鸡犬牛马猪羊,小畜一院(清代云南建水县书生对县吏。
视六部大官为一院小畜,真乃奇人也!)雪压竹枝头扫地,只因腹内空虚风吹柳叶背朝天,足见眼前轻薄(清代堂师对东家。
东家欲辞家师,家师讽其薄情。
)鼠无大小皆称老龟有雌雄总姓乌(清代乌巡抚巡查杭州敷文书院时见一塾师年幼,出句讥讽;小塾师反唇相讥。
活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注:四水:江河湖泊四时:春夏秋冬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三才:天地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则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自勉)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有趣的汉字对联第一篇:有趣的汉字对联有趣的汉字对联檐下蜘蛛一腔丝意庭前蚯蚓满腹泥心上联:「丝」谐「私」。
下联:「泥」谐「疑」,方言读音。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上联:荷「何」,藕「偶」。
下联:杏「幸」,梅「媒」。
昨夜敲棋寻子路今朝对镜见颜回子路,即孔子的弟子,又可解为「棋子的路数」。
颜回,即孔子的弟子,又指「面颜的真容」。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借写竹咏物言志。
粟绽缝黄见藕断露丝飞上联谐凤凰。
下联谐鹭鸶。
孔子生于舟末光舞起自汉中上联:舟「周」。
下联:舞「武」。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雨洒灰堆成麻子风吹荷叶像乌龟上联:成谐(陈)。
下联:像谐(向)。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月朗晴空今夜断言无雨风寒露冷来晚必定成霜下联:「成霜」谐「成双」。
独览梅花扫腊雪细睨山势舞流溪上联:Do, Re, Me, Fa, So, La, Ti。
下联:一至七数字方言读音。
和尚挑水两膀尽是汗淋尼姑栽秧双手按插布阵「按插」谐「按察」,「布阵」谐「布政」。
「尽是」谐「进士」,「汗淋」谐「翰林」。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上联:「橹速」谐「鲁肃」,「帆快」谐「樊哙」。
下联:「笛清」谐「狄青」,「箫和」谐「萧何」。
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角(葛)亮池中栽藕节节太白理长根(庚)上联:诸葛亮字孔明。
下联:李太白字长庚。
泥肥禾尚瘦晷短夜差长「晷」音鬼。
上联的意思是:泥土肥沃,但禾苗仍然瘦弱。
下联的意思是:太阳在天上的时间越来越短(所谓晷短,此乃夏至后发生的自然现象),日夜的时差越来越长。
若以谐音读此联,则变成: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长师姑田里挑禾上美女堂前抱绣裁上联为祝枝山所出,下联为沈石田所对。
「禾上」谐音「和尚」,「绣裁」谐音「秀才」。
上联:山童采栗用箱承,劈栗扑簏下联:野老卖菱将担倒,倾菱空笼注解:此联之妙,在于末四字既关含义,又是象声。
上联:贾岛醉来非假倒下联:刘伶饮尽不留零注解:明代唐伯虎与张灵,饮酒整日,俱醉,遂对此联。
经典有趣对联集锦上联:古文故人做下联:禾火秋风起上联:假期有梦难圆下联:真隙无聊易长上联:孙子小众人从下联:女子妙佳人圭(归)上联:缺鱼缺羊哪得鲜下联:无舌品甘怎知甜上联:月朗星稀晴空夜下联:荷香风清雾霭池上联:冰花点点化为水下联:古木森森连成山上联:百舸争流万山过下联:千里江陵一日还上联:燕雀安知鸿鹄志下联:泡桐怎敌黄杨质上联:闲人免进贤人进下联:忙人慢行盲人行上联:雨荷尘喻绿有漪下联:草原云舒白如絮上联:雪碧可乐风无影下联:冰啤茅台醉有形上联:荷舞白纱鱼戏水下联:苇摇碧波云追月上联:草原情歌声声慢下联:至者莫来智者来上联:丽鬼无惊厉鬼惊下联:蓝天心曲步步高上联:冰花点点化为水下联:雪片纷纷结成霜上联:情歌声声变成哥下联:蝶舞翩翩幻为妹上联:夜郎枉作白日梦下联:倩女虚行暗幽魂上联:雨荷有盖我荫凉下联:草原无边尔朝阳上联:曲水抱山山抱水下联:游云依月月依云上联:一对二表三分鼎下联:五湖四海群言堂上联:湖泊澄清波漾漾下联:菡萏葳蕤莲芳芳上联:一口一木矢口非知下联:一女一子女子是好上联:绝对佳联联佳对绝下联:孝子贤孙孙贤子孝上联:单传孽子子孽传单下联:无双才俊俊才双无上联:解解元解千古难题下联:进进士进万民箴言上联:天上下雪,雪既化下联:地下升烟,烟瞬散上联:春晓曲,白雪芳草渡下联:秋夜雨,绿意荷叶杯上联:夏彩虹,初晴瀑飞帘下联:冬梅香,无意苦争春上联:雨荷鱼儿伞一柱擎天下联:草原花儿毯百媚铺地上联:见仁见智思水淼石磊下联:听风听雨念火焱木森上联:雨蝶淋雨雨沾雨蝶羽下联:花仙如花花醉花仙貌上联:女子好女少妙女生何姓下联:木土杜木卜朴木易姓杨上联:女子好女少妙女生何姓下联:王玉珏王月玥王令名玲上联:山峻峭人俊俏山人为仙下联:水清逦人清丽白水为泉上联:水流潢石硫磺水石是泵下联:日升晖月渗辉日月为明上联:四季轮回,冬去春会来下联:五代交替,分久合必临上联: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下联:禾火为秋,禾日晒成香。
我的语文生活最美对联
我的语文生活最美对联
一、初出茅庐,摸索探究
初入学堂,不解其中奥妙;循规蹈矩,慢慢探究文字含义;静心读书,感悟字义之美;凝神默写,细品句型之妙。
二、悟道领悟,游刃有余
通读经史,后发先至;名篇异句,已如熟视无睹;厚积薄发,游刃有余;鸟语花香,语文世界随我。
三、惊喜不断,创造惊奇
写作竞赛,字字珠玑;文学作品,夜夜更新;语文课堂,趣味横生;
日日研习,惊喜不断。
四、感恩造就,终身难忘
神州大地上,千千万万语文教师;种下文化之芽,教出语言之美;鼓
励创作之梦,激发思维之能;感恩造就,终身难忘。
五、弘扬语文,传递美好
语文书写,是一种个性;语文文化,是一种精神;语文教育,是一种
传承;弘扬语文,传递美好。
我的语文生活,如同一幅美丽的对联,将一切点滴涵盖其中。
从青涩
的学子,到游刃有余的语文巨匠,从不断的惊喜,到深刻的感悟,从
感恩师长的培养,到弘扬语文文化的使命,我热爱语文,也感受语文
的美。
我相信,自己的语文生活,就是最美的对联!。
门联趣话
老北京的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其中一大景观就是大街上的牌匾和胡同里的门联。
早年,北京城内大街两旁的店铺都挂着牌匾,那些著名的老字号自不必说,就连米粮店、油盐店、绒线铺、香蜡铺、电料行、汽车行等等也都无一例外。
煤铺虽不挂匾,但在门首写有字号,同时还在白灰墙上写着“块末元煤”的榜书,十分醒目,使人远远望去,一目了然。
在我读小学时即有习字课(写毛笔字),中学有书法课。
闲暇时,我们几个兴趣相投的同学常去看匾,当时出自名家之手的匾随处可见,如张伯英、吴兰第、张有为,华世奎、陆润痒、孟晋以及吴佩孚、徐世昌等。
尤其是一旦有新匾出现,消息传来,不管是东四、西单,还是鼓楼前(旧指前门外),我们三五知己总要骑车前往观看,指手画脚,品头论足,其乐融融。
此外,在静谧的胡同里,鳞次栉比的街门上几乎都镌刻着门联。
门联又叫门对,它不但美化了门楼,装饰了门板,还寄语了主人的憧憬和希冀,同时也是学龄前儿童识字的启蒙读物。
记得幼年时,我家住东城史家胡同,门联为“家传七宝贵,春发万年枝”;斜对门王家的门联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这是我三四岁时,家长告知的,那时我尚未识字,但每天进出街门,必读一遍,故至今未忘,此事距今已经70余年了。
门联的字体端庄、疏朗、凝重、清雅,很多出自名家手笔,但不落款识,这与店铺门楣上的匾有所不同。
匾一般都落有作者姓名,甚至还有字(别名)或籍贯,如云生吴兰第(此人为书法家吴未淳之伯父)、渤海张有为(为作家张中行挚友)等,同时还要加盖名章。
门联虽然没有作者署名,但不乏佳作,其书写的内容多为格言、诗句,文化底蕴浓郁、深邃。
书体风格多样,颜、柳、欧、赵以及魏碑等琳琅满目,但以楷书居多,隶、篆次之,行、草罕见,这是为了做到雅俗共赏,老幼咸宜,利于辨认。
门联的起源可追溯到五代时期:后蜀皇太子孟昶继位后,好游宴,不务政事。
宋兵入蜀,孟昶兵败举州投降。
在蜀末的大年三十,他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但总觉得不够工整,于是亲笔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10个大字,这被认为是门联之伊始。
宋代,王安石写了一首《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中屠苏为美酒名,所谓桃符是在桃木板上书写对联,以图吉利并用来点缀节日之气氛。
此时门联在朝野流传开来,逐渐形成民俗。
元代,世祖忽必烈闻知赵子昂之名,便召见他,并让他题写一联置于殿上。
赵挥毫写出“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忽必烈很欣赏,又命他书写应门春联,赵再次挥毫,写出“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
后来此联流传很广,以致每逢过年,连胡同里的居民都广泛使用,久而久之,竟不知是出自书法家赵子昂(孟頫)之手了。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之后,在除夕这天忽然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朱元璋微服出行观看,以寻开心。
他突然发现有一家竟没挂联,经询问得知这家是敲猪仔的,没有来得及请人代笔。
于是朱元璋亲自书写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然后离去。
当他再次来到这里时,却不见悬挂,问清原因,因本家知是御书,便将此联高悬中堂,燃香供奉,作为过年的祥瑞品。
朱元璋听了很高兴,赏了三十两纹银,让他再做点别的生意。
朱元璋不但喜爱作联,而且还将其作为奖赏,赐给中山王徐达。
联曰:“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此外还有“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明嘉庆末年,南京城守门宦官高刚在堂内挂有一联:“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联中讴歌了两位敢于进谏的清官。
天启年间,曾在北京正阳门左侧修建一座关帝庙,到了崇祯年间,有个姓邢的卜者,在庙前摆摊,并在庙门上书写一联:“汉封侯,晋封王,有明封帝,圣天子可谓厚矣;内有奸,外有敌,中原有贼,大将军何以待之?”上联是说随着改朝换代,关羽的地位不断攀升,下联感慨明朝的形势十分严峻,气数已尽。
其实此联是左宗毅弹劾魏忠贤所上的奏章,后来竟成了民间故事。
到了清代,门联的创作和应用已相当普遍,从宫廷到民间,佳作层出不穷。
例如雍正年间,御赐桐城张廷玉的桃符句“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即是一例。
张廷玉得联后,每逢过年时,都悬挂中堂,后来爽性制成门联,与民共赏。
结果不但在京师坊巷中普及开来,甚至连外省各地的大门上也悬挂起此联。
又乾隆朝,纪晓岚曾作联“岁月舒长景,光华浩荡春”,其中字句仍有雍正御笔的痕迹。
当纪晓岚年届八旬时,友人梁同书曾作一联祝寿,“万卷编成群玉府,一生修到大罗天”,原件已不存,现由笔者写就嵌于纪晓岚故居阅微草堂的抱柱上。
建于嘉庆年间的湖广会馆已修复一新,并对外开放。
清末左宗棠曾撰一联:“江山万里横天下,杞梓千章贡上都。
”联中杞梓指的是两种优质木材,用来比喻优秀人才应该成为国家栋梁而多做贡献。
因原件不存,亦由笔者书写,现悬挂于湖广会馆办公室的墙壁上。
至于原先究竟挂在会馆何处,今已无从考证,不得而知。
总之,门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四合院的街门是它的载体,形成了胡同文化的特殊景观。
然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大规模的拆迁使胡同中的四合院逐渐减少,门联也随之消逝,作为京味文化的一个亮点近于泯灭,其灿烂的光辉只能留在了老北京人的记忆中。
应该说,门联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和申请条件,不知热心的读者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