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第6讲
- 格式:pdf
- 大小:183.37 KB
- 文档页数:17
《四圣心源》注解——便坚根原一、卷六:便坚根原:(原文)便坚者,手足阳明之病也。
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故手足阳明,其气皆燥。
然手阳明,燥金也,戊土从令而化燥,足太阴,湿土也,辛金从令而化湿,土湿者,能化戊土而为湿,不能变庚金之燥,金燥者能化辛金而为燥,不能变己土而为湿,以多从令者易化,而主令者难变也。
故伤寒阳明之便结,肠胃之燥者也。
反胃噎膈之结,胃湿而肠燥者也:伤寒阳明之便结,肠胃之热燥者也,反胃噎膈之便结,胃之寒湿而肠之寒燥者也。
阳主开而阴主阖,阳盛则隧窍开通而便坚,阴盛则关门闭涩而便结,凡粪若羊屎者,皆阴盛而肠结,非关火旺也。
盖肾司二便,而传送之职,则在庚金,而疏泄之令则在乙木,阴盛土湿,乙木郁陷,传送之窍即塞,疏泄之令不行,大肠以燥金之腑,闭涩不开,是以糟粕零下而不黏联,道路梗阻而不滑利,积日延久,约而为丸。
其色黑而不黄者,水气旺而土气衰也。
此证仲景谓之脾约,脾约者,阳衰土湿,脾气郁结,不能腐化水谷,合渣滓顺下于大肠也,误用清润之剂,脾阳愈败,则祸变生矣。
解:便坚者,手足阳明胃之病也。
手阳明大肠,以燥金“主令”,足明明胃腑,从手阳明大肠“化气”也,故手阳明大肠之腑,与足阳明胃腑,其气皆燥。
手阳明燥金,是主气,而足阳明之燥,是化气。
足太阴土湿,是主气。
脾土病湿,则胃腑化气之燥,不敌主令之湿,则胃燥者,而变为从脾家而成湿化。
脾家主令之湿,能变胃燥而为湿,却不能变肠燥为湿,因为大肠也是主令。
湿为脾家主令,而燥为肠主令,都是主令,所以不变。
如脾为湿土主令,而肺从令而化湿。
金燥者,肺病本气之燥盛,却不能变脾家之湿,而变为病燥。
以从令者易变化,而主令者难变也。
(如果这段看不懂,就在补一点基础理论,如五行之土,主令为湿,五行之金,主令为燥。
土分戌己,就是戊土指胃,湿土指脾。
金有庚辛,也就是庚金为大肠,辛金为肺。
土湿者脾主令,而金燥大肠主令,而又有化气,所以肺从化太阴之湿,胃从化大肠之燥。
假如病肺燥者,而脾不会变燥,而病脾湿者,肠也不会变湿。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2011-10-24 00:33:30| 分类:医理|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经络秘密《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黄元御《四圣心源》--1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四圣心源》是黄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顶峰之作,它的理论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一气周流。
黄元御一直强调本气为病,外邪和自身的正气是相对而言,对于疾病来讲,真正引起疾病的还是自身正气、本气为主,外邪是助缘、诱因而已。
《内经》里面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所以他是站在本气为病的根基上,都是从自身正气,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论述。
本气,就是自身的正气,经常讲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
《四圣心源》的第一章讲《天人解》,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阐述。
讲病、论病、治病都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出发,而对外在邪气的阐述相对少一些。
所以用药、观点都是偏于温阳,反对苦寒,黄元御本身是圆融大家,即不推崇温阳,也不推崇温病派的苦寒伤阳,讲究运转中土,流通一气,人体的一气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阳气,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股阳气,不能过用苦寒。
在保护好这股阳气的基础上,这股阳气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温通的药,也有凉降的药,滋阴助阳是并重。
很多人反映,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时效果不错,有时没有效果,不知什么原因。
实际上是对《四圣心源》理论体系了解地不够透彻。
因为黄元御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从自身正气这个角度,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调节自身正气的。
但是有时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结比较重的病,邪气比较重,需要去邪气的时候,单纯去扶正气,有时候病确实好得比较慢,甚至看不到效果。
是对黄元御的东西没有理解透。
所以有些疾病临床上需要先去邪气,但是去邪气的同时也始终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气还是在按黄元御的体系运转着,时刻要保护好它。
去邪气的前提是在正气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去邪气,一旦邪气去得差不多了,马上就要转过来辅助正气,一旦辅助正气,就是黄元御这一套东西,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见影。
四圣心源之六气解读按照黄元御的病因思维,人要是不生病,就不会出现六气,凡是任一经脉上出现病变,就会有这一个经脉上的气机出现。
一般情况下,正常的人,六气是调和的,所以就不会出现风,不会出现寒,不会出现火,不会出现湿,不会出现燥,不会出现热,所以,不会一种气机单独出现。
如果人体生病了,或感受风邪,或感受火邪,或感受湿邪,或感受燥邪,或感受寒邪,或感受热邪,由于六气不能相互交济,所以一种气机的本性就会单独出现。
比如厥阴为病就会风邪偏盛,如果是少阴病变就会以热邪偏盛,如果是少阳病变则会以暑邪偏盛,如果是太阴病变就会以湿邪偏盛,如果是阳明病变就会以燥邪偏盛,如果是太阳病变就会以寒邪偏盛。
这种气机的偏盛,主要是由于这种气机所胜之气和/或所不胜之气出现虚弱导致的。
举个栗子,厥阴风偏盛,是土气和金气偏虚的结果(厥阴风木,所胜之气是土气,所不胜之气就是金气,所以土气虚和金气虚,就会导致木气偏盛);少阴热偏盛、少阳暑偏盛,主要是由于金气和水气偏虚的结果(少阴君火和少阳相火都属火,所胜之气是金气,所不胜之气是水气,所以金气和水气虚弱,就会导致火气偏盛);太阴湿偏盛,主要是由于水气和木气偏虚的缘故(太阴属土,土的所胜之气是水气,所不胜之气是木气,所以一旦水气和木气偏虚,就会导致土气的强大);如果阳明燥偏盛,主要是由于木气和火气偏虚的原因(阳明属金,金所胜之气是木气,所不胜之气是火气,所以木气和火气偏虚,就会使金气膨胀);如果太阳寒偏盛,则是由于火气和土气偏虚的缘故(太阳属水,水所胜之气是火气,所不胜之气是土气,所以如果火气和土气都偏虚,势必会使水气偏盛)。
因为六气的性能则是,“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也就是本气如果很强胜,原本自己打得赢的,直接碾压过去,即便平时打不过的,但此时本气极其强胜,那也一样吊打以前打不赢的;假如本气虚弱,原本就打不过的那一方很容易找上门来捏软柿子,而即便平时自己打得过的,也会在这个时候来欺负你。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阴阳变化(5)今天讲《四圣心源·卷一》,第一部分《天人解》。
从我们讲《四圣心源》的成书写作过程的时候就说过了,黄元御当时写《四圣心源》呢,是先写的《杂病》,写内外百病。
最后才写的《天人解》。
大家如果有《四圣心源》这本书,不管你是买的书,还是电子版的书,可以先打到目录这部分,看下目录。
看目录的话,《四圣心源》一共分十卷,这十卷其中,前四卷就是属于基础理论的部分。
后六卷,属于具体的疾病:其中,五六七卷这三卷是杂病;上中下,他分成了三部分;从第八卷呢,它讲的是七窍,五官;第九卷讲的是中医外科,疮疡;第十卷《妇人解》,女性的经、带、胎、产讲这个,基本上是讲内外妇科,以内科杂病为主。
前面的四卷理论部分是什么呢?第一卷是《天人解》,是最重要的,全书的精华、理论,是基础的基础。
第二卷是《六气解》,讲五运六气的。
第三卷是《脉法解》,讲脉法,临床诊病,第四卷讲的是《劳伤解》,《劳伤解》实际上就是所有疾病的病理基础。
如果《天人解》是生理基础的话,《劳伤解》就是病理基础,都是基础性的东西。
所以《四圣心源》整体的内容结构是这样的。
那么当年黄元御把杂病,包括后面的七窍,疮疡,妇人,这些内外妇科的疾病都解释完了,都写完了;然后又把运气、脉法、劳伤等基础性的东西也写完了。
他觉得还意犹未尽,这本书还没有完工。
所以最后又加了一个《天人解》,以成全书,他认为现在这本书终于可以成书了,算是写完了。
所以他最后写成的《天人解》放到书的最前面,作为一本书的统领,这本书的灵魂就在《天人解》这里。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天人解》,可以这么讲,你把《天人解》领会透了,再把《劳伤解》领会透了。
《天人解》相当于讲生理,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一气周流,《劳伤解》是从人体自身的小的范围里讲一气周流,范围小,或者说一个生理,一个病理,把这两件如果能完全理解透了的话,后面的具体疾病的讲解,你不看都没有问题。
我们讲解的重点我想也都放在《天人解》和《劳伤解》,后面具体的杂病我们讲的可能相对粗略一些。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学习笔记气血本身是一体。
气为阳,血为阴。
一般的病都是气先病,血后病。
什么意思呢?就是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阳主动,它变化得比较快;阴主静,它变化得相当缓和、慢一些。
所以一般的病最初都是气分病,慢慢地会变成血分的病,久病多郁。
血分病可以理解为身体内部已经有一些有形的郁结。
气郁不通时间久了,很多的瘀浊就慢慢沉积下来,其中最容易形成的瘀血,就是我们讲的血分病。
气和血都算是人体的正气,《四圣心源》主要是从人体的正气角度来讲,所以即便它谈到邪气的时候,也主要是涉及到了气和血两方面。
实际上我们在临床上见得更多的是痰浊、气结,更重一些的郁结它并没有谈到。
首先来看他讲的血瘀。
气血在人体里面都是一股温气,我们知道一气周流它是一股阳气,一股温和、柔和的阳气在流通,这股阳气实际上是阴阳和合的,气血如一,合二为一的,或者说气血都比较平和,比较均匀这么一种状态。
这个时候,一气流通充盈周身,所以一身都是非常地温暖,非常地柔畅,没有什么不舒服。
一旦有瘀血的症状,瘀血本身,一个是它会阻碍一气的周流;另一方面,由于一气,气血不能到达这个有瘀血的地方,有瘀血的地方气血很难通达,它就会缺少气血。
相对来讲,有瘀血的地方气血就是虚的,没有气血的温煦,有瘀血的地方就会显得偏凉、偏寒一些,没有那股气血充盈的荣润之气,那股光泽。
为什么临床上说瘀血重的地方会肌肤甲错,肌肤甲错就是没有血的温养,枯燥了,肯定也没有温和之气了,摸上去也是凉的。
瘀血重的地方会表现出肌肤甲错,皮肤粗糙,很干燥,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多见。
不合理的治疗往往容易偏寒。
血一定是温通,有温气它才能通畅地流通,一旦偏寒的时候就容易产生郁滞、瘀血。
反过来,瘀血也会加重这个气血流通不畅的情况。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大部分人这种瘀血的症状,主要是发凉,这是一个最常见的症状,胳膊腿或哪个地方有点凉,老是暖不过来,这是瘀血一个最常见的症状。
另一个是麻木、疼痛,有的也会出现这种症状,都是不能温养,局部得不到气血的荣养造成的症状。
目录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一 (3)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二 (11)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三 (24)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四 (36)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五 (47)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六 (56)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七 (64)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八 (71)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九(脉法解一) (82)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脉法解二) (92)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一(劳伤解一) (105)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二(劳伤解二) (115)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三(劳伤解三) (125)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四(杂病解一:古今人体质差异与痰浊) (139)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五(杂病解二) (149)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六(杂病解三:小儿湿疹的治疗) (160)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七:小儿多动症的治疗 (172)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八:小儿心肌炎的治疗 (185)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十九: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 (195)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二十:小儿发烧的治疗 (205)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二十一:小儿鼻炎、尿床、便秘的治疗 (214)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二十二:成人疾病的治疗过程 (222)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二十三:抑郁症的治疗 (234)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二十四:治病心态 (243)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二十五:甲亢的治疗 (251)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一从今天开始,跟大家一起学习《四圣心源》。
前段时间,随着《四圣心源》两个版本陆续出版,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两本《四圣心源》,都上市了。
一年左右的时间吧,可能会有不少朋友陆陆续续都看到了这本书,开始学习黄元御先生的一些学术思想。
慢慢的有一些朋友经常跟我咨询,说《四圣心源》这本书,看了之后感觉很好,但是呢,似乎不能够学以致用,感觉书很好,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用。
希望能够把这本《四圣心源》再讲一讲,讲得能够学以致用,不能光看着好看呀。
根尘不偶(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笔记(二)上一次讲课有一部分内容没有讲全,今天做一个补充。
就是《四圣心源》的流传及演革,今天在这里说一说。
上次讲的是对黄元御先生的生平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知道黄元御先生写《四圣心源》这本书费了很大的心血,是学医学了十几年以后,30岁开始学医,45岁开始写《四圣心源》,一直到四十八九岁才最后成稿成书,写得非常亲苦、非常慎重,所以说是倾尽自己的心血写出了这么一本书。
抛弃了自己所有的名利,只为了把医学传承下来,这是上次讲的黄元御先生他写这本书的一个大概的过程,以及他当时的这个心态。
另一方面我们也谈了《四圣心源》这本书,它的主要的学术特点和理论体系,它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人体自身的正气。
相当于从现在医学上来讲,这是从生理的角度来写的,从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讲,他的理论结构模式就是一气周流,他讲的土枢四象这么一个结构体系。
关于《四圣心源》这个版本演革这个补上。
我们知道黄元御先生本身寿命不是很长,五十多岁就已经去世了,不是说他不会调理自己的身体,而是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全部用来写书了。
在他36岁,写第一本书《素灵微蕴》开始,一直到44岁,这么长的时间,八、九年他一直在把自己对中医的理解、对中医的思考,一直在默默的去构思、去深化、去完善他的这个结构体系。
当他觉得差不多的时候,他一年之内,他写《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都是几个月就写出来了,长篇巨著。
如果不是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也不可能会一蹴而就。
《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都写完之后,然后才开始着手把这个传承的、经典的东西完变成自己的语言、变成自己的体会,以《四圣心源》这本书写出来。
从《四圣心源》成书时间来看,这本书在黄元御45岁到49见之间这段时间写出来的。
黄元御这一生当中著作很多,后面有药解,有《长沙药解》、《玉揪药解》,对《内经》的《素问》、《灵枢》的悬解,对《难经》的悬解,还有《周易》、《道德经》,他都有自己的著作,还有他平时的《玉揪堂稿》,其它的书都是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写完的。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6)(转载)2015-05-26 23:19:46先试一下声音,能听得清楚吗?过年快过完了,过了十五就算过完年了。
所以今天一块来学习四圣。
首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一卷很多朋友反应不好理解,看四圣,最头疼的就是卷二六气解,因为它牵涉内容比较繁杂,再加上黄老在讲的时候又比较刻意追求辞藻,追求文辞工整,所以,有些地方行文讲述的时候,故意用一些比喻的手法,搞得很多人更稀里糊涂,雾里看花似的。
我个人对五运六气也没有很深入的理解,学习得也不是很深,所以六气解让我来讲,很没有底气,我也很害怕,只是把我个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下。
我也不敢说我的理解是对的,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讲得不对的,请大家多多指教。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我们知道四圣理论体系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为核心框架的体系,也是说以五行为主,中土斡旋,四象轮转,它是五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行。
那么六气呢,它分成六块。
五和六不是一个体系,这是一个问题。
今晚我们来谈谈六气解,虽然分为六气,本质上依然是五行,它的核心还是五行,这是一个问题。
再一个,讲一下,根据六气的名目,根据六气对应六经,人身十二经络的周流,讲的就是这么个问题。
我在四圣的群里上传了一张六气图的图片,可以下载下来看下,因为一会讲的时候,照着我画的图来讲,所以大家可以先下载下来看一下。
大家找不到图的,图是在qq群,如果没在群里的朋友,大家看下有没办法把图传过去。
群已满,加不进去了。
在群的同学看来有没什么办法让不在群的朋友也能看到这个图。
有会的给大家提供下。
这里好像发不了截图。
这样吧,看看谁有网上空间。
我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好把这图拿到,我们好下一步好讲。
这段时间,我把六气的名目说一下。
内经讲的五运六气,五运大家都知道-木火土金水。
六气呢,就是风火暑湿燥寒。
五运六气跟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对应的。
我看大家已经发了好几个可以下载图片的网址了,大家抓紧时间下载,稍后我们讲正式内容。
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文字稿更新版百水芊城20102013-12-02 23:03答:癲痫和这个小儿多动症还不太一样,小儿多动症是以痰浊为主,从症状上来讲,它的表现是以邪气为主;癫痫呢,它的症状是以正气虚为主,平时他是正常的,只是一过性发作的时候,他就跟抽风一样晕过去了,他也有痰浊因素,但大部分是以肾虚为主,以疾病的这种痰浊、郁结、瘀滞为辅。
小儿多动症呢,这个很多孩子实际上是以这个郁结为主,郁结甚至重于肾虚。
9.源头活水问:老师,左路瘀滞表现为风象,那右路瘀滞表现是什么呢?答:也不是说只有左路瘀滞表现为风象,这个话呢也不能这么理解。
一身之气都在流通,所以从这个动的角度来讲,一身之气都属于木气,只要流通,只要在动,就象风在流通一样,都属于木气。
所以呢,凡病皆郁,只要是病,它就是有郁。
郁的厉害了,它就生风,不管他在左路,还是右路,都会有生风的表现,郁而生风并不是只有左路才会生风,我们讲左路的意思,这个郁而生风,它不管在左路还是在右路,都属于这个肝风的表现。
打个比方说,这个右路腹泻的时候,腹泻属于右路的病,黄元御他在《四圣心源》里讲,这个叫风木盗泄,难道这个左路风木之气跑到右路去了吗?不能这么理解,本身这一气,也没有分阴阳,也没有分左右。
只要是郁结,它就是风木。
分左分右,它只是从这个正常生理的升降或者这个我们用药的方向上来讲。
如果一定要分一下,我们也只能说,偏向于哪方面,左路郁滞,肝气郁的时候它是容易生风的;右路郁滞一般容易上火,右路郁滞比较容易不降,左路郁滞比较容易不升;不升的话,就会郁而生风,不降的话,就会郁而化火,阳气在上面,郁滞的下不来了,就容易上火长痘痘,长口疮类似这种,实际上它并不是截然左右分开的,人体里面严格来讲没有一个单独的左和右,也没有单独的阴和阳,只有一气。
10.洁问:请教老师,运中焦,鲜姜、干姜、炮姜在什么情况下单独用,组合用?答:鲜姜呢,它是化水气;干姜是温中土,去寒气;炮姜是缓缓地温中土,还有一点固守中土的意思。
根尘不偶(李玉宾)老师讲《四圣心源》笔记(四)四圣心源》第一卷第一节《天人解》最后几个小节主要讲的是经络循行,讲的是这个十二经络、卫气、营气的循行规律。
那么黄元御在前面已经把《四圣心源》阐述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这个理论模型比较透彻了。
后面反复再来阐述,就是再来讲。
这个对临床诊病、看病有什么帮助?《天人解》主要是讲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理论模型。
他先讲了天,然后再讲人,讲天人之间的这种对应。
前面的各个小节都是这么讲,到最后纯粹是从经络的角度,纯粹从人体的角度来讲。
我们临床上如果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话,如何引用《四圣心源》这套理论来指导针灸的治疗,我本人不会用针,手比较笨,都是用药。
但是我认识一个很好的老师,他针灸、按摩都很有功力,效果非常好。
我和他交流过,请教过一些问题,把他的一些体会,搬过来借花献佛,跟大家交流一下。
人体的经络,它是沟通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就像一个通路一样,脏腑之气要想由内达外、疏布周身的话,离不开经络。
我们可以把这个经络理解为人体之气周流的这么一种路径。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血管啊,神经啊,不是一个具体的组织结构,就像一个飞机的航线一样,你看飞机的航线,北京到上海,它有一个具体的走向,但它不像高速公路一样,它没有这条路,只是这么一个方向,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如果说血管的话就好比高速公路、铁路,那么航线它没有具体的一个东西,但也是确实存在的,经络跟这个有点类似。
只有有气血在循行的时候,经络才会体现出来,没有飞机在天上飞,也体现不出什么航线来,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用针灸治病、针灸调气的时候,实际上是通过针灸从外在肢体,从肌表来用针啊,很少有用针用到内脏的,可能也有,比较少。
大部分都在四肢,肌表,表浅的经络来用针,那么通过针,医生以针为媒介,通过自己的气来调整病人的气,都是在气的层次来治病,用这个气来调整患者外在肢节经络的气,通过调和外围之气来达到调和内脏之气的目的,这实际上也是由外治内这么一个道理。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第六讲整理:落尘子月射寒江我爱金毛光生猫熊校对:兰花光生先试一下声音,能听得清楚吗?过年快过完了,过了十五就算过完年了。
所以今天一块来学习四圣。
首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一卷很多朋友反应不好理解,看四圣,最头疼的就是卷二六气解,因为它牵涉内容比较繁杂,再加上黄老在讲的时候又比较刻意追求辞藻,追求文辞工整,所以,有些地方行文讲述的时候,故意用一些比喻的手法,搞得很多人更稀里糊涂,雾里看花似的。
我个人对五运六气也没有很深入的理解,学习得也不是很深,所以六气解让我来讲,很没有底气,我也很害怕,只是把我个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下。
我也不敢说我的理解是对的,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讲得不对的,请大家多多指教。
我们知道四圣理论体系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为核心框架的体系,也是说以五行为主,中土斡旋,四象轮转,它是五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行。
那么六气呢,它分成六块。
五和六不是一个体系,这是一个问题。
今晚我们来谈谈六气解,虽然分为六气,本质上依然是五行,它的核心还是五行,这是一个问题。
再一个,讲一下,根据六气的名目,根据六气对应六经,人身十二经络的周流,讲的就是这么个问题。
我在四圣的群里上传了一张六气图的图片,可以下载下来看下,因为一会讲的时候,照着我画的图来讲,所以大家可以先下载下来看一下。
大家找不到图的,图是在qq群,如果没在群里的朋友,大家看下有没办法把图传过去。
群已满,加不进去了。
在群的同学看来有没什么办法让不在群的朋友也能看到这个图。
有会的给大家提供下。
这里好像发不了截图。
这样吧,看看谁有网上空间。
我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好把这图拿到,我们好下一步好讲。
这段时间,我把六气的名目说一下。
内经讲的五运六气,五运大家都知道-木火土金水。
六气呢,就是风火暑湿燥寒。
五运六气跟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对应的。
我看大家已经发了好几个可以下载图片的网址了,大家抓紧时间下载,稍后我们讲正式内容。
《四圣心源》讲解20101213根尘不偶老师讲《四圣心源》一整理:月射寒江江南明锦-双子座猫熊无所住校对:山上月从今天开始,跟大家一起学习《四圣心源》。
前段时间,随着《四圣心源》两个版本陆续出版,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两本《四圣心源》,都上市了。
一年左右的时间吧,可能会有不少朋友陆陆续续都看到了这本书,开始学习黄元御先生的一些学术思想。
慢慢的有一些朋友经常跟我咨询,说《四圣心源》这本书,看了之后感觉很好,但是呢,似乎不能够学以致用,感觉书很好,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用。
希望能够把这本《四圣心源》再讲一讲,讲得能够学以致用,不能光看着好看呀。
实实在在的讲,我觉得我个人的水平,还不够资格来给大家讲《四圣心源》。
这是经典著作,水平比我们的水平要高得多呀。
所以想来想去,还是接受大家的邀请。
我也不敢说给大家讲,咱就是一起再来学习一遍,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以我个人的学习体会,作为一个主要的交流内容,向大家汇报一下,讲得不对的地方呢大家也多批评,多指正。
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它这个理论很圆融,讲的比较完美一些,所以,有些东西可能跟具体的、实际的临床,我们遇到的情况呢有一些距离,它相当于是理论化,或者是,稍微有点抽象化了。
实际上,黄元御先生是把核心的东西给我们抽出来了,总结出来了,所以,当我们在临床上碰到一个具体的疾病的时候,往往抓不住重点。
不知道该怎么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来处理,还不能做到很好地学以致用,初学者大部分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这一次咱们大家一块把《四圣心源》再学习一遍,目的是能够把黄元御先生的心血,这么好的《四圣心源》,把它这套理论具体化、形象化。
跟我们的临床具体的一些病症能够结合起来,能够让我们用《四圣心源》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临床,达到学以致用。
如果学得好的话,还可以举一反三,灵活贯通。
那么,黄元御先生《四圣心源》这本书,内容其实并不多,我讲的跟大家一块学习,咱们怎么去学。
我就先把我讲的思路跟大家汇报一下。
四圣心源讲解我在这里讲一下四圣心源中的五情缘起,这一段写的非常不错,建议大家看一看,黄元御说“肝之气风,其志为怒。
心之气热,其志为喜。
肺之气燥,其志为悲。
肾之气寒,其志为恐。
脾之气湿,其志为思。
”我们讲的是气道中医,黄元御在这里也用的是气的概念,而且是大篇幅的来用,“肝之气风,其志为怒。
心之气热,其志为喜。
”所以,黄元御也是用气道的角度来解释五情缘起,接着说“阳升而化火则热,阴降而化水则寒。
离火上热,泄而不藏,敛之以燥金,则火交于坎腑,坎水下寒,藏而不泄,动之以风木,则水交于离宫。
木生而火长,金收而水藏。
”这里金木水火土,是说的气的不同状态和运行势态,如果不了解气的运行,金木水火土恐怕也不好理解,你看下面“当其半生,未能茂长,则郁勃而为怒,既长而神气畅达,是以喜也。
当其半收,将至闭藏,则牢落而为悲(这里的牢应该是寥),既藏而志意幽沦,是以恐也。
”这里就是整个说气之升达和气之收敛,以及升降开合,表现为金木水火土,或心肝脾肺肾的生化规律。
下面是“物情乐升而恶降,”物情就是事物的性情,气都是有性情的,任何事物都是喜欢升而恶降,或者说喜生而恶死,“物情升为得位,降为失位。
得位则喜,未得则怒,失位则恐,将失败悲。
”这一段说得很好,也就是说气从上而下降的时候就是悲,降完了就是恐,“自然之性如此,其实总土气之回周而变化也。
”也就是土气在四季和四方周回变化,斡旋于中,己土东升,则木火生长,戊土西降,则金水收藏,生长则为喜怒,收藏则为悲恐。
你看一直从生长化收藏来说,你就看成一个气团的生长收藏,什么叫戊土、金水、己土、木火,生长之气来了就叫木和火,收藏之气叫金和水,是先有生长收藏,后有金木水火,而不是先有金木水火,这是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
“若轮枢莫运,升降失职,喜怒不生,悲恐弗作,则土气凝滞,而生忧思。
”这里说的是整个气机运化要有升降、开合,才能生生不已,不断延续,如果一旦生长化收藏、开合升降的过程失灵了,所有的环节都会出现问题,没有了开后面就没有合,没有了藏到了春天也没有办法升起来,没有降也没有物质资源去收藏,所有东西一凝滞了,土气也凝结了,无法做事了,土气凝滞而生忧思,这个忧思应该放在前面而不是放在后面,是忧思导致生机减慢,最终导致土气凝滞,而不是土气凝滞了而产生忧思,这里不太严谨。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七(六气解三——经脉循行)整理:明峻网上邻居落尘字附子校对:光生那么我就从头开始说吧,上次讲的《四圣心源》第二卷六气解呢,主要是讲了六气,它的核心呢,实际上也是五行。
也就是说六气它在人身上对应的是十二经脉,是五脏六腑。
实际上呢它本身的变化规律呢仍然是天道五行的一种体现,只不过这个五行规律在人体上、在地球上、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它表现出六的一些规律。
那今天呢,我们就从这个天人相应,脏腑和五脏六气相对应的角度,来讲一下十二经脉在人体的运行周流,它的一些规律,我们进一步来讲。
首先呢,还是讲一下一气周流,在我们画的这张图上,它有几个层面,这个算是复习了。
从一个最大的层面来讲就是十二经脉如环无端,就是我们画的这个一圈一圈的经络线示意图,它是一条经脉接着一条经脉,这样在贯穿如环、循环不息,是这样在周流。
那么这是一气周流的一个模式,这是人体十二经脉本身固有的这么一种周流模式,这是一个层面。
另外一个层面呢,就是脏腑相互表里的周流。
你比方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在脏为肺、在腑为大肠,肺与大肠经相互表里的意思就是相互络属,肺经属肺络大肠,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会有相应经络的支脉相互络属,那么这两个相为表里的脏腑,也形成了一个互相周流的体系,这也是一气周流的一种形态。
还有一个呢,还有一个层面就是五脏六腑在体内循行的经脉,大部分都是在外在的四肢、头面,那么这个经气由脏腑循行,外出到达四肢,然后再由四肢周流,回到体内进入脏腑,这个出入的过程也是一个周流的过程,它也是一圈儿。
所以从我们画的这个图上呢,我们能看到三个层面不同的一气周流。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前我跟大家也讲过,一气周流呢,它并不是说在身体里面就简单的画了一个圈,不是这样,它有很多个层面,有很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上都有一气周流。
如果我们从西医学的角度来讲,人体的每一个细胞,它都有一气周流,有完整的升降出入的过程。
每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比方头面部、一只手,它也有相对独立的一气周流,也都是有的。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2011-10-24 00:33:30| 分类:医理|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经络秘密《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黄元御《四圣心源》--1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四圣心源》是黄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顶峰之作,它的理论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一气周流。
黄元御一直强调本气为病,外邪和自身的正气是相对而言,对于疾病来讲,真正引起疾病的还是自身正气、本气为主,外邪是助缘、诱因而已。
《内经》里面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所以他是站在本气为病的根基上,都是从自身正气,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论述。
本气,就是自身的正气,经常讲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
《四圣心源》的第一章讲《天人解》,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阐述。
讲病、论病、治病都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出发,而对外在邪气的阐述相对少一些。
所以用药、观点都是偏于温阳,反对苦寒,黄元御本身是圆融大家,即不推崇温阳,也不推崇温病派的苦寒伤阳,讲究运转中土,流通一气,人体的一气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阳气,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股阳气,不能过用苦寒。
在保护好这股阳气的基础上,这股阳气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温通的药,也有凉降的药,滋阴助阳是并重。
很多人反映,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时效果不错,有时没有效果,不知什么原因。
实际上是对《四圣心源》理论体系了解地不够透彻。
因为黄元御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从自身正气这个角度,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调节自身正气的。
但是有时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结比较重的病,邪气比较重,需要去邪气的时候,单纯去扶正气,有时候病确实好得比较慢,甚至看不到效果。
是对黄元御的东西没有理解透。
所以有些疾病临床上需要先去邪气,但是去邪气的同时也始终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气还是在按黄元御的体系运转着,时刻要保护好它。
去邪气的前提是在正气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去邪气,一旦邪气去得差不多了,马上就要转过来辅助正气,一旦辅助正气,就是黄元御这一套东西,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见影。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第六讲整理:落尘子月射寒江我爱金毛光生猫熊校对:兰花光生先试一下声音,能听得清楚吗?过年快过完了,过了十五就算过完年了。
所以今天一块来学习四圣。
首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一卷很多朋友反应不好理解,看四圣,最头疼的就是卷二六气解,因为它牵涉内容比较繁杂,再加上黄老在讲的时候又比较刻意追求辞藻,追求文辞工整,所以,有些地方行文讲述的时候,故意用一些比喻的手法,搞得很多人更稀里糊涂,雾里看花似的。
我个人对五运六气也没有很深入的理解,学习得也不是很深,所以六气解让我来讲,很没有底气,我也很害怕,只是把我个人的理解,跟大家交流下。
我也不敢说我的理解是对的,我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讲得不对的,请大家多多指教。
我们知道四圣理论体系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为核心框架的体系,也是说以五行为主,中土斡旋,四象轮转,它是五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行。
那么六气呢,它分成六块。
五和六不是一个体系,这是一个问题。
今晚我们来谈谈六气解,虽然分为六气,本质上依然是五行,它的核心还是五行,这是一个问题。
再一个,讲一下,根据六气的名目,根据六气对应六经,人身十二经络的周流,讲的就是这么个问题。
我在四圣的群里上传了一张六气图的图片,可以下载下来看下,因为一会讲的时候,照着我画的图来讲,所以大家可以先下载下来看一下。
大家找不到图的,图是在qq群,如果没在群里的朋友,大家看下有没办法把图传过去。
群已满,加不进去了。
在群的同学看来有没什么办法让不在群的朋友也能看到这个图。
有会的给大家提供下。
这里好像发不了截图。
这样吧,看看谁有网上空间。
我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好把这图拿到,我们好下一步好讲。
这段时间,我把六气的名目说一下。
内经讲的五运六气,五运大家都知道-木火土金水。
六气呢,就是风火暑湿燥寒。
五运六气跟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对应的。
我看大家已经发了好几个可以下载图片的网址了,大家抓紧时间下载,稍后我们讲正式内容。
这是我自己画的一个图,大家能看得清楚嘛?我们就开始讲了,看着图讲。
今天讲的六气,实际上是有一个跟三阴三阳相结合的命名原则,有特定的名称。
大家翻到第二卷六气解,第一小节,六气名目,六气名称: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我们刚才讲的五运六气。
六气里实际上有两个火用的是五行的名称,多了一个火。
五行各一,火分君相,这样五变为六。
上一次跟大家讲的时候,曾经谈到五和六的问题,天地之道是以“五”为一个变化规律,咱们内经里还讲到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像河图,讲的都是以五为周期,以五为规律的天地之道变化。
那为什么有六气,包括周易的卦相有六爻,一年有十二个月,人生有十二条经络,有6对,三阴三了加起来也是6。
为什么还有6的规律呢?我的个人观点,这个大的周期,本质上的周期,普遍的规律应该是5,而由于月球,离咱们地球比较近,也有一个很明显的影响。
它对地球的影响,就是一年有12个月,就是6对,这样引出6的周期,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那么这个6的周期,他是本质上不脱离“五”,他的内部本质还是“五的”规律,只不过在形式上表现为六。
咱们可以这么理解,从小的方面来讲,每一天,相当于分成4个半天,上半天,下半天,上半夜,下半夜,这一天,整个一天,这就是四象,这个四象有一个核心,你可以理解为中土,这就是五分法。
那么一气周流就是这么一个体系。
从一年四季来讲,春夏秋冬也是。
不管从小的分还是大的分,这种五,就是土枢四象,一气轮旋,一气周流这个规律,他在任何一个层面都是存在的,但是你把这小的一气,一天可以理解成小的一气周流,那么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分钟,可能也有这个规律,在不同的地方会有这个规律。
我们把一天作为一个小的单位来讲的话,那么一个月呢,是30个这样的小的一气周流,两个月,就是60个这么小的一气周流,那么这一气从实际上讲六气,一年分为六气的话,一气大概是60个这样小的这样的一气周流,他的规律是5。
所以我们看大的方面来讲表现的规律是6,实际上他的每一步每一气内部核心变化实质是5,仍然符合天道本来以5为核心的规律。
6只是在地球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实质仍然是5。
这是我们从大的时间层面上来讲,5和6他的实质是以5为主,6只是5的一种特殊表现,可以这么来理解。
当然还有其他的规律,像8卦,它8的规律,刚才讲到女孩8男孩7的规律,8也是一种周期,不同的周期,他们都是不同的层面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额外的规律现象,但从本质上讲天地之间根本变化之道是以5为主的规律,所以四圣这本书,他讲的理论体系,讲结构的时候,是以五行为主的,中土在中间,斡旋周流,产生四象,四象轮旋,循环不息,周流不止,那么是这么一种规律,他并没有把六气作为全书的理论核心来讲,而是以五行来讲,遵从大道,但是人体生活在地球上,确实有这种很明显、很实际的六的这种规律,一年12个月,是六的周期,人体从经络的角度来讲,有十二经络,从解剖结构来讲,有十二对肋骨。
你看,这也都是很现实的六的规律。
也不可避免。
所以呢,四圣心源这本书呢,它也从经典的著作里面,遵从经典著作的论述,也给大家阐述一下六气,实际上是六经的一些内容。
放到卷二里面,专门做六气解来讲。
那么我们现在呢,大家就看着这个图,我们看图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主要给大家讲的目的就是讲六气的实质仍然是五行,主要是讲这么一个目的。
大家看的时候呢,我画的图可能有点乱,大家不要头疼,我一点一点的给大家讲,讲完了,大家应该看的就比较清晰了。
首先呢,我们要知道,《四圣心源》讲的六气它在内经里面,就是内经讲的,它这个说法是继承于内经经典里面的,并不是它自己的发明创造。
刚才六气的名目,就是六气叫什么名字呢,我已经给大家念了一遍了,不再重复,大家有四圣心源这本书的,还是把书打开,看卷二第一小节六气名目,它是以表格,那么这个表格里面呢,大家看厥阴风木它分为足厥阴肝和手厥阴心主两条经脉,或者说是两个脏腑。
大家看后面,中间的也好看。
前面是六气中间对应的是脏腑。
后面的这个足厥阴肝它又叫乙木,手厥阴心主它又叫相火。
那么下面少阴君火里面呢手少阴心又叫丁火,足少阴肾又叫癸水。
前面大家可能还比较熟悉。
大家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啊,稍微熟悉一点的。
厥阴风木,少阴君火这都是常识。
不会觉得陌生。
但是对于后面的什么乙木、癸水、丙火啊这个很多朋友可能会比较生疏,这个东西呢。
这也不是黄元御的原创,不是他创造出来的,这实际上都是传统文化里面的一些内容。
在内经里面呢,它没有直接说甲木,乙木,但是呢它有这个说法。
我给大家敲一段文字大家看一下……。
这是素问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篇我截取的一段文字,大家看第二段。
第二段“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之,其日甲乙。
”足厥阴就是肝,足少阳就是胆,“其日甲乙”,就是分属甲乙,甲为阳,甲木就是少阳胆,乙为阴就是厥阴肝。
虽然它没有明确的讲甲木乙木。
实际上内经的说法跟黄元御的这里讲的甲木乙木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甲木乙木直接有名称的在易经很多书里面都有很多明确的说法。
甲乙丙丁,这就是十天干,天干和五行相配,这个是不是叫纳甲啊,易经我没有很好的研究,我说不准。
可能这种相配是不是叫纳甲,纳天干的意思。
所以你看乙木啊,甲木啊;戊土,己土,这种天干和五行相配。
这种说法在内经里面就有,就是它没有明确的说出来,但是对应都是一致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只是没有明确的名称说出来。
这个和我们传统文化里面易经里面的很多论述也都是完全一致的,都是相通的。
这是给大家讲六气名目里面它有不同的名称、名目。
中间十二脏腑实际上代表了人体的十二经络。
前面六气的名目呢它实际上代表了三阴三阳六气。
上次我跟大家讲三阴三阳的时候也说过了。
阴阳之气各有多少。
所以成就了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它本身也代表了阴阳之气的阴阳的变化。
所以六气呢它从本质上来讲也是讲了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
它讲六气名目的时候它是从人体的十二经络相对应的角度来讲的。
就是说天地之间的六气它统摄人体十二经络。
或者说人体十二经络它是表里相应,相对应的六对,那么这六对呢也相对应天地之间的六气。
这也是天人合一的一个意思,天人相对应。
因为它是结合人体的经络来讲,结合人体十二正经来讲的。
所以呢,我们今天晚上来分析六气的时候呢,我们也是按照人体十二经络周流的次序,人体十二经络经气的流行,它是怎么流通的啊,根据这个经络流通的层面上,我们来看,六气它有什么规律,它是不是也表现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这个五行的规律。
咱们来看是不是有这个规律。
大家现在来看这个图表,看这个图。
熟悉的人呢,人体十二经络的流行次序有一句顺口溜。
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详。
给大家打一下。
没关系我给大家打一下。
网上邻居老师已经把这句话打出来了。
我就不再打了,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呢就是内经上讲了人体十二正经它这个经气流行贯入的一个次序,五脏六腑的经气如环无端贯通周流不息,是按这个顺序来的。
大家来看这个图,图的中央部分我用圆圈画都是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
首先肺气它先是往外走,肺这个气,顺着肺经,往外流通。
这就是手太阴肺经,你看经气是往上画的,它往外流通。
它实际上是沿着胳膊出来了。
肺经在人体的上肢内侧前缘。
所以你看,我这个图上面是手,下面是足。
先把这个图的总体结构跟大家介绍一下。
这个图的中间的圈写着五脏六腑的名字,中间的圈呢,这些圈这就是身体的内脏内部。
画的一圈一圈的线,代表十二经络。
十二经络主要循行部分都在人体的四肢。
上面的是上肢,下面的是下肢。
等于中间是内脏,上下的两部分是外在的四肢。
它是经络循行的主要部位,这是个示意图。
我们看,从肺经开始,沿着箭头,我都标上箭头,咱看顺序,肺经出来,然后呢,到了大肠经。
肺和大肠相表里,经络是相通的。
左边,大家看,这个图的左边都是脏,右边都是腑。
脏腑互为表里,所以中间都用虚线连起来了就是互为表里的意思。
实际上肺呢,它是在这个手足肢体的末端,经络的末端,相为表里的脏腑它的经络在肢体的末端,手脚啊,它是有相互接通的地方。
所以肺经,你看,肺经出来经气出来之后到了手阳明大肠经。
然后呢大肠经和胃经都属于阳明之气,它们这两个也是走这个相互沟通的地方。
大肠经和胃经的经气在接下来会流通到胃经。
胃呢,下来会流通到脾,脾经呢,再下来沿着虚线走,就会流通到最左边的心。
心经呢,沿着虚线走到右边的小肠,小肠经。
大家按照这个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胱,下来,是肾,下来是心包经,然后是三焦经,然后是胆经,然后是肝经,最后又回到肺,这一圈。
通过这个图能看出什么?首先我们能看到五脏六腑的这个气从内经的讲述来看呢,。
所以我画的这个图呢,大家看一下,实际上是按照内经讲的。
通过这个图,我们能看到一个。
首先我们能看到五脏六腑的这个气从内经的讲述来看呢,它都连到一块,它讲一气周流,一气周流怎么体现?在这经络循行它就有一个体现,你看,他是一个整体,转了一圈,确实是如环无端,整个经气的周流是连在一块,不是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