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草莓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2
第4课《草莓》教案教案:第4课《草莓》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二章《水果》部分。
我们将学习草莓这种水果的相关知识,包括草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以及草莓的计量单位和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草莓的外观特征,能够用准确的词语描述草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水果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草莓的计量单位,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草莓的形状、颜色、大小的描述方法,以及草莓的计量单位和使用方法。
难点: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观察草莓的特征,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草莓模型、图片、卡片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展示草莓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草莓的外观特征,引发学生对草莓的兴趣。
2. 讲解:教师通过卡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草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特点,让学生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描述。
3. 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让学生亲自触摸草莓,观察草莓的特征,并尝试用语言描述出来。
4. 巩固: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草莓特征的掌握情况,并进行巩固。
5. 应用:教师给出草莓的计量单位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草莓进行计量和计算。
六、板书设计草莓形状:圆形、椭圆形颜色:红色、白色大小:小、中、大计量单位:个、千克七、作业设计1. 请用准确的词语描述一下你吃过的草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2. 请计算一下,如果你有10个草莓,每个草莓重200克,那么这10个草莓一共重多少千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草莓的外观特征,让学生用准确的词语进行描述,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草莓的计量单位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草莓进行计量和计算,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采集草莓,进行观察和描述,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草莓》教案1. 引言1.1 介绍草莓的特点与教学意义草莓,被誉为“果中皇后”,因其色泽鲜艳、口感鲜美、营养价值高而深受人们喜爱。
草莓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钙、铁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保健作用。
此外,草莓还具有独特的生长习性和繁殖方式,适合作为教学题材。
将草莓引入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这种水果的特点、生长环境、营养价值等方面,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草莓相关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提高生活品质。
1.2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草莓的生长习性、种植技术、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提高生活品质。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草莓的基本知识,如生长环境、种植技术、营养价值等;2.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草莓种植、采摘、加工等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3.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草莓的保健作用、创意应用等,培养创新能力;4.案例分析法:分享草莓教学活动案例,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2 草莓的生长环境与种植技术2.1 草莓的生长环境要求草莓生长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草莓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摄氏度。
在冬季,草莓进入休眠状态,能够耐受一定程度的低温,但若温度过低,则可能发生冻害。
其次,草莓对光照需求较高,充足的阳光有助于草莓的开花结果和提高果实品质。
此外,草莓对土壤的要求较为宽松,但在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生长更佳。
2.2 草莓的种植技术要点草莓的种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地与整地: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深翻和施足底肥,为草莓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2.选苗与栽植: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草莓种苗,栽植时保持适当的行距和株距,以便于通风透光和后期管理。
3.浇水与施肥:草莓生长期间要保证水分充足,但要避免积水。
《草莓》导学案(第一课时)(2016/9/12)备课人:张英艳审核人:孙凤国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2、了解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教导学生要珍惜青春、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学习难点1、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面对斗转星移、世事变迁,唐代刘希夷写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宋代蒋捷也感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总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他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感悟。
自主学习(检查部分)二、1、介绍作者:2、理清文章线索和结构层次这篇散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现了之情。
3、字音字形:枝柯.生意盎.然酣.然沁.人心脾韶.华荒诞.惴惴..不安三、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四、合作探究:1、“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析2段内容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3、第1、3段同样是写九月的景物,同样描写了天气、树木、天空等景物,这样写是否重复?请简要分析。
4、文章中作者抒情的媒介是什么?所说的人们思维常常陷入的一个误区是指什么?5、作者是否是一味的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极感伤里呢?找文中原句回答。
6、文中6段“六月的气息”指什么?作者在最后一段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五、交流展示六、总结:本文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季节更替、生命演变的联想,表达了对青春对时间的珍惜之情,激励我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充实、乐观、积极、快乐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4《草莓》本节重点: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把握作者展开联想的构思之美,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
本节考点:联想,托物言志本节易错点:一、预习案二、1.预习检测:了解作者、相关链接(1)本文作者:伊瓦什凯维奇(2)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坐着的某种感情抱负或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一头栽某化具体的之物上,物便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
(2)字词积累:湛蓝盎然枝柯璀璨馨香荒诞韶华惴惴不安似水流年如花似锦沁人心脾(3)题目草莓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二是虚指,这是草莓在文中的比喻义,以草莓为题,明确了写作对象。
(4)请写出几则你积累的有关珍惜时间、赞美青春的名言警句。
2、学生疑惑二、探究案1.问题探究:(1)第一段三段同是写九月警务,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2))第二自然段对草莓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四五段与一三段有什么关系?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4)仔细品味结尾段,谈谈作者对似水流年的态度是怎样的?(5)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2、精品题型:(1)2014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令不少观众当场落泪,“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看了这样的歌词,结合本课学习内容,你想到了什么?(2)我们对人生也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是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生活中某一个物体来寄寓你对人生的思考,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3.本节知识网:法库县东湖第二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九年部上学期语文学科训练案石缝间的生命(1)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2)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
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一线石缝里。
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中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惟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
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3)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顽强的生命。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草莓》。
教学内容包括:文本的整体感知、语言欣赏、主题探讨以及写作技巧分析。
具体章节为第1章“散文的韵味”,详细内容涉及对《草莓》一文的解读,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技巧。
2. 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对草莓的细腻描绘,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
难点: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象征手法,深入解读作者的深层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黑板。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草莓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草莓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觉得草莓仅仅是一种水果吗?有没有其他的意义?2. 阅读感知(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文本解读(20分钟)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
欣赏文章语言,分析修辞手法,解读象征意义。
讨论文章主题,深入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15分钟)以文章中的难点为例,详细讲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探讨文章中的深层含义。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文章的篇章结构。
2. 列出主要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3. 突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以“我眼中的草莓”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答案示例:通过对草莓的描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如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等。
2. 拓展阅读:推荐阅读其他关于水果的散文,如《橘颂》等,进行对比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4 《草莓》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4课《草莓》。
课文描绘了作者童年时与爷爷在花园里种植草莓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教学时,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话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话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珍惜亲情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通过朗读、讨论、写话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文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草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草莓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草莓是怎么生长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草莓有关的课文。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精讲点拨(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亲情。
5. 实践环节(10分钟)学生写话练习,以“我和爷爷种草莓”为主题,描述一段与爷爷一起种草莓的经历,体会亲情。
六、板书设计《草莓》种草莓童年生活亲情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第35自然段,注意生字的笔画和结构。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爷爷教我____,让我明白了____。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段话,描述与家人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写话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4、《草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品读,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学习运用象征的手法表情达意。
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感悟中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由物及人,抒发自己的感情。
2、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课文,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
2、感受文章构思之精,作者的写法之妙。
3、通过品读,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前赤壁赋》片段导入。
(苏轼由自然界的“水与月”联想到人生的“变”与“不变”,目的是寻求心灵的解脱。
外国有位作家由田野的“草莓”也联想到人生的“变”与“不变”,我们一起来品读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草莓》)二、走进作者:三、预习检测:1、字音字形枝柯(kē)生意盎(àng)然酣(hān)然沁(qìn)人心脾韶(sháo)华荒诞(dàn)惴惴(zhuì)不安2、词语注释[疏落] 稀疏零落。
[妖艳] 课文中指鲜艳,明丽。
[兴味] 趣味、兴趣。
[察觉] 发觉,看出来。
[色调] 课文中指色彩、景象。
原指画面上表现思想、情感的色彩及浓淡。
还用来比喻文艺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色彩。
[禀赋] 指人先天具有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
[心性] 课文中指性情、性格。
[再造] 课文中指重新改造。
原指重新给予生命,多用于表示对重大恩惠的感激。
[若明若暗] 比喻对问题或情况有所认识却不很清楚,也指对某事态度不明朗。
[馨香] 课文中指香气、香味。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
——明确:六月:树木翠绿天空湛蓝空气芬芳九月:树木“绿→黄”天空“蓝→灰”果实芳香——明确:是时间的不同。
——引导:强调。
——强调自然景物看似“不变”实质在“变”。
4.草莓教学目标:学习作者由一事物引发丰富联想的写法。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作者丰富的联想。
2.难点:通过联想感悟作者所要抒写的情怀。
一、基础驿站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湛.蓝()盎.然()璀càn () xīn()香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璀.璨(cuǐ)槲.树(hú)葱.茏(cōng)B.蔚.蓝(wèi)弥.漫(mí)禀.赋(bǐn)C.馨.香(xīn)惴.惴(zhuì)荒.诞(hāng)D.枝柯.(kē)湛.蓝(zhàn)酣.然(hāng)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宛然没精打彩瞌睡野草荒藤B.惦记英雄倍出婀娜绿草成茵C.羞涩一泓清泉朗照急于求成D.落寞夏始春余清淅心神恍惚4.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1)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2)形容建筑物雄伟壮丽或场面豪华。
也指文章词藻华丽。
()(3)形容对困难或危急情况心情安定,态度从容或安然自得,毫不在乎。
()(4)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后感到的舒适。
多用来形容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5.本文的线索是。
文章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对、的联想,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抒写了对、的感怀。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四、分析课文(一)讨论文章结构(二)质疑1.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香甜的草莓把作者的思绪引回草莓最盛的六月时光,再从六月联想到眼前秋意渐浓的九月,由季节的变化联想到曾经拥有过的青年时光以及似水流年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思想和感情。
2.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易失的感概,及对人生秋天的赞美,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情怀。
3.试比较第1、3两段对九月景物描写的不同?第一段重在表现夏意正浓: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到处欢歌笑语。
草莓,作为一种常见的水果,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但是,很少有人去深入了解草莓的种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那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样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他们对草莓有更深入的认识呢?一、营造良好阅读氛围营造良好阅读氛围是拓展学生阅读视野的基础。
在教室中,我们可以摆放一些与草莓相关的图画、书籍、杂志等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同时,在每节课的开始或结束,可以将一些有趣的草莓知识讲述一番,让学生逐渐对草莓形成浓厚的兴趣。
二、设计多样化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草莓纳入多个学科范围,比如,语文、数学、地理等。
在语文文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草莓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如《草莓的味道》、《富士山下的草莓》等。
在地理学科中,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讲解草莓种植的地理条件和如何进行科学的草莓栽培。
通过一系列的跨学科教学,让学生了解到草莓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提高他们对草莓的认知。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进行草莓的实地考察和探究,让他们亲自感受草莓的色、香、味、形等特征。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草莓知识,向专业人士请教,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和见识。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取草莓知识,而且能够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交流互动教学中,交流互动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草莓文学读书会,让学生自己阅读草莓相关文学作品,然后进行分享,让大家一起互相学习。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比如,分组进行草莓实地考察和调查,然后将结果呈现给全班同学。
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体而言,拓展学生阅读视野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我们需要营造良好阅读氛围,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加强交流互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草莓知识,增强对草莓的认知。
4.《草莓》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能理清作者思路,把握作者展开联想的构思之美。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时,抓住直接抒情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在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本文要更加热爱生命,珍爱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
一、预习展示:
1、读准字音
葱茏
..()韶.华()荒诞.()馨.香()禀.赋()璀璨(
..不安()
...)硕.大()惴惴
2、理解词意
惴惴不安:
禀赋:
璀璨:
二、问题探究:
1、第一段描写了九月农村怎样的景物?反映出来的人的心境是如何的?
2、第三段中,作者笔下的景物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思考:能不能揣测作者更为深层次的意韵?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
4、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三、交流提升:
四、当堂检测:
1、主题理解:一颗草莓引发了作者哪些联想?通过联想作者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2‘请写出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3句:
五、中考链接:阅读选文,完成14~20题。
(23分)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
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
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
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
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
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
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
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
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
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
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
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
“陈坊。
”父亲应声答道。
“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
“八岁。
”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11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12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
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
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
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13“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
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
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14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
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
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
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15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
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16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1.请阅读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
(4分)
:
B:
2.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4.请分析选文第⑩段中两个加点词“寂静”的含义。
(3分)
第一个“寂静”:
第二个“寂静”:
5.选文第12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
6.选文第15段为什么要细致描写“打马灯男人的脸”?(3分)
7.选文多次写“马灯的光亮”有什么作用?(3分)
六、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