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案
- 格式:pdf
- 大小:5.33 MB
- 文档页数:20
初一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本学期初一历史备课组工作,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坚持____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优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活动。
1、更新观念,树立优质教育观树立优质教育观,从实际出发,为学生着想,对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手段进行教育实验,以创新思想,建立学科特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规范备课组活动备课组活动在科组计划统领下,每次活动有一个明确的研讨主题,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活动有准备、有设想、有主题、有记录,切实解决问题。
3、注重科研,以学习促教学教研为教学服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认认真真地进行研究学习,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实验,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初一新生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在落实“三维”目标前提下,历史通史知识的掌握,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课堂教学方面,注意教学相长,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式教学,在历史课上,针对初一学生特点,开展故事会、小制作、历史情节表演、小组讨论、学习竞赛、智力快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行愉快教育、和谐教育,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乐学好学。
根据历史学科特色,成立历史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历史第二课堂,以拓展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力。
准备历史故事大王比赛。
具体措施⑴课前准备。
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第1篇一、备课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历史教研组决定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本次集体备课以“抗日战争”为主题,旨在通过集体智慧,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备课目标1. 提高教师对“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2. 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备课内容1. 抗日战争概述(1)抗日战争的时间、背景、原因(2)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及胜利原因(3)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1)国共合作时期的抗日将领(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杰出人物(3)抗日战争中的平民英雄3. 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1)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2)抗日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3)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四、备课方法1. 集体研讨法: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材,讨论教学重难点,分享教学经验。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案例,学习借鉴其教学方法和技巧。
3. 教学设计法: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五、备课步骤1. 预备阶段: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学习教材,了解“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明确教学目标。
2. 集体研讨阶段:教研组成员共同分析教材,讨论教学重难点,分享教学经验,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
3. 修改完善阶段:根据研讨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的教学方案。
4. 教学实践阶段:教师根据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5. 总结反思阶段:教研组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次备课提供借鉴。
六、备课要求1. 教师要充分准备,认真备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5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篇一一、学情分析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史已经有所了解,对学习历史的方法也基本熟悉,基本掌握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技巧。
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头疼的是历史时间的记忆和掌握,这个需要引导和理解记忆,这只是时间的问题,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引导他们走进历史,爱上历史。
二、教学目标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课程一共包括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集体备课第一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课题)主备人谢富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基本史实;简述“开皇之治”“贞观之治”的表现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秦朝、隋朝两个朝代相似之处,让学生学习运用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和社会进步安定团结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教学重点:开皇之治贞观之治教学难点: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及政策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二课走向全盛的唐朝(课题)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的情况;能够概括“开元盛世”的社会现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动手触摸教师提供的模具,使学生学会从图片和模型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唐朝前期统治者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让学生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
教学重点:开元盛世教学难点: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及政策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课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了解科举制度给隋唐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及讨论,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唐朝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知制度创新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创立、发展。
教学难点: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时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名称以及这些民族现在的名称;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时学生掌握识读地图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祖国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教学重点:吐蕃的发展与唐朝友好关系教学难点: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的情况;中外友好交往作出贡献的代表人物的名字。
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范文一、活动主题。
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提升课堂趣味性与实效性。
二、活动时间。
[具体日期]三、活动地点。
学校历史教研室。
四、参与人员。
初中历史备课组全体教师:[教师名字罗列]五、活动目的。
1. 深入研讨初中历史教材,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
2. 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 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
六、活动过程。
# (一)开场致辞(轻松幽默风格)[备课组长]:“各位历史大侠们,咱们今天又聚在一起啦,就像历史上那些英雄豪杰聚义一样。
咱们的任务呢,就是把初中历史这门课变得超级有趣,让学生们像爱上游戏一样爱上历史。
”# (二)教材分析。
1. 七年级教材。
[教师A]:“我觉得七年级的历史教材就像是一部历史大片的开场,从远古时代一直到隋唐。
这部分内容呢,要特别注意原始人类那一块,学生们对元谋人、北京人这些老祖先特别好奇。
但是呢,那些古老的时间和生产生活方式可不好记,就像一团乱麻。
咱们得想个办法,像讲故事一样把这些内容串起来。
比如说,讲元谋人的时候,可以从他们发现牙齿化石开始,想象一下当时考古学家那兴奋的样子,然后再引入元谋人的生活场景,什么使用粗糙的石器啦,会用火啦,这样学生就容易记住了。
”2. 八年级教材。
3. 九年级教材。
[教师C]:“九年级的世界史就像一场全球大冒险。
这时候学生的思维要从中国扩展到全世界了。
像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这一块,那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啊。
可是学生们可能觉得这些外国名字特别拗口,什么伯利克里、亚历山大的。
咱们可以对比着中国同时期的文明来讲,比如说希腊的民主政治和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一对比,学生就能明白各自的特点了。
而且还可以给学生放一些古希腊建筑、雕塑的图片,让他们直观地感受那种文明的魅力。
”# (三)教学方法分享。
1. 情景教学法。
[教师D]:“我在课堂上特别喜欢用情景教学法。
就拿讲赤壁之战来说吧。
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初中初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学生阅读121-122页导入框,本目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回答: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
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
(嘉峪关、鸭绿江)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
莲塘镇初级中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案总第课时授课教师:莲塘镇初级中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案总第课时授课教师:莲塘镇初级中学备课组集体备课和教师个人备课教案总第课时授课教师:②讲述筒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制作实物模型教具,或利用电脑制作有动画效果的筒车模型,以便更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
③如果是生活在农村或山区的学生,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到有这两种工具的地方看一看,摸一摸,亲身感受一下。
并让学生观察一下现在还在使用的筒车比唐代的筒车又有了什么改进。
4、学习丝织业的发展时,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给学生提供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
并鼓励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另外,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动脑筋”题,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唐代丝织业技术水平的高超。
5、学习陶瓷业的发展时,可以重点介绍唐三彩。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或提供几件唐三彩的仿制品,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亲身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即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6、讲长安城时,一定要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对长安城的布局有一了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再加工一下插图,如可以利用电脑制成可变化的长安城平面图)。
讲述时也可以一面播放一些西域音乐或日本、波斯、朝鲜等国的音乐,一面同时出示相关图片。
-四、归纳、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五、练习:1、多媒体(选择题)2、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六、作业: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
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丝绸衣服。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记录初一历史集体备课记录初一历史集体备课记录篇一:初中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初一历史集体备课记录篇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集体备课记录 2016—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一)(历史)学科第(十五)周集体备课记录一、授课内容: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三单元测试题二、主备人:于春辉三、教材分析: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从教材看,本单元是对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的讲述,主要涵盖了政权的更替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涉及到秦汉时期的历史史实,内容较多,覆盖面较广,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本单元重点是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复习过程中应通过对比的方式加以比较。
第三单元测试题,是对学生关于秦汉时期历史学习的全面考察,题量适中,难以区分,题型较新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奴均有了一定的认识,本单元重在通过教学活动,令其认识到封建社会大体发展状况,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史实。
通过测试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并学会评价一位历史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目标:第三单元复习:1.掌握封建社会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脉络,主要是秦汉时期的历史史实了解我国秦汉时期政权的更替和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收集、处理、运用资料,提高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学会评价一位历史人物的方法。
第三单元测试:1. 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重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焚书坑儒、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路线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匈奴与汉朝的民族关系、概括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七、突破措施:复习提纲、测试题等八、教学方法:自主互助合作复习、精讲点拨九、教学过程:第三单元复习提纲第三单元测试题初一历史集体备课记录篇三:集体备课记录.5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学校:横山二中备课组:历史组长:郜宏涛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1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第5次) 2 3 4 5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记录篇四:八年级历史大集体备课记录表龙门中学历史集体备课记录表初一历史集体备课记录篇五:集体备课记录.4 备课活记录学校:横山二中备课组:历史组长:郜宏涛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动七日 1 集体集体备课活动记录(第4次) 2 3 4 5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记录篇六:2016—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沧溪中学历史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2016—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沧溪中学历史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8)时间:2016-10-26(星期一第1、2两节课)地点:学校图书馆参与者:孙家齐张道龙李玉龙沈波陈飞杜亮记录人:张道龙主要内容摘录:一、初中历史主题研训活动通知:(一)、活动主题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来提高“五严”要求下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二)、活动时间 2016年10月30日(周五)上午8:20-12:00 (三)、活动地点高淳县第三中学(四)、参加对象初中历史中心组成员,初中历史教研组长,全县初三历史教师(五)、活动内容 1、研究课二节(1)《法国大革命》(执教:三中陈长福)(2)《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执教:三中沈广富) 2、说课与议课(1)两位开课教师说课(2)各校参与教师议课 3、讲座(1)《新形势下的初三历史教学模式探讨》(主讲:三中李震)(2)《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主讲:中心沙志援)(六)活动要求各参与教师在活动中要结合两节课例思考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并写出2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
2024年初一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 2024年初一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2.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3. 培养学生的历史调查研究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4.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观概述2. 等级制度与王朝更迭3. 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文化4. 古代的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5. 古代的科技与制造业6. 古代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传承三、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节课:中国古代史观概述 (课时:2)1. 导入:通过举例子引出历史的概念,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讲授:讲解历史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
3. 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分享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复习相关知识点。
第二节课:等级制度与王朝更迭 (课时:2)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的等级制度,激发学生对等级制度的兴趣。
2. 讲授:讲解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王朝更迭的原因和特点。
3. 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探究其中的等级制度和王朝更迭。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第三节课: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文化 (课时:2)1. 导入:通过举例子和图片展示不同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引起学生的思考。
2. 讲授:讲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
3. 活动:分组研究不同的政治思想流派,展示其核心思想和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思考讨论。
第四节课:古代的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 (课时:2)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古代的农业和商业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古代经济的基本情况。
2. 讲授:讲解古代的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以及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