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纤维瘤病
- 格式:ppt
- 大小:645.00 KB
- 文档页数:12
156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与间质瘤CT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罗崇军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intra-abdominal aggressive fibromatosis,IAF)是临床之中较为少见的严重病症。
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和少见性,较为容易同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相混淆,一旦误诊对于患者影响很大。
两种疾病的临床表现较为相似,甚至很多影像学检查也不容易区分,这就增加了诊断之中的难度。
而两种疾病的治疗以及康复却是完全不同的方向,所以一旦误诊误治,会影响最终的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效果。
因此保障疾病的有效诊断是很有必要。
CT影像检查技术作为目前较为有效的诊断方式,应当深入进行两种疾病的影像学区分,以此保障患者的准确治疗。
一、腹内型侵袭性纤维瘤病概述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即是硬纤维瘤。
通常是在肌腱组织的深处才会出现克隆性纤维母细胞增生,是较为严重的恶性肿瘤疾病。
随着病症的发展还可能影响筋膜以及骨骼,但是只是向周围各软组织进行浸润影响,不会出现转移,患处容易反复出现,影响各重要脏器组织。
此类疾病通常是根据其出现的不同位置进行划分,分为腹外型、腹壁型以及腹内型。
本次研究的IAF即是腹内型是最为少见的一种表现,其中主要成分在介于成纤维细胞瘤与纤维肉瘤之间,由于顽固复发以及恶变的特点,通常只能使用手术局部扩大切除的方式进行治疗。
目前虽然没有较为明确治疗方式也无有效的分期系统,但是能够明确的是除去手术之外还依靠放疗或者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在术中应当保持在切缘为阴性,以控制疾病反复出现为主,并且可以选择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干扰素或者细胞毒药物进行病情的抑制。
二、间质瘤概述GIST其实就是人体胃部里面长出的肿瘤,不过通常是出现在胃肠壁里边。
GIST能够生长在我们消化道的任何部位,通常见于胃部以及小肠之中。
很多患者对于疾病认知不够深刻,可能会担心GIST是恶性的肿瘤,实际上GIST还是呈良性居多。
头颈部侵袭性纤维瘤病1例及文献复习李正强; 刘曙光【期刊名称】《《口腔疾病防治》》【年(卷),期】2018(026)009【总页数】6页(P592-597)【关键词】头颈; 肿瘤; 纤维瘤病; 临界瘤; 侵袭性; 复发【作者】李正强; 刘曙光【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广东广州5102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侵袭性纤维瘤病(aggressive fibromatosis,AF),又称韧带样型纤维瘤病(desmoid-type fibromatosis)、韧带样瘤(desmoid tumor)、分化良好的非转移性纤维肉瘤(well-differentiated nonmetastasizingfibrosarcoma)、Ⅰ型纤维肉瘤(gradeⅠfibrosarcoma),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良性间质病变,起源于肌肉、筋膜、腱膜等结构[1],可表现为局部侵袭性生长,易局部复发,但无远处转移能力,其生物学行为和组织病理学表现介于良性纤维性病变和纤维肉瘤之间[2]。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年高发,无性别差异。
根据发生部位,AF分为三型:腹外型、腹壁型和腹内型。
腹外型发生在肩部、背部、四肢以及头颈部。
头颈部青少年侵袭性纤维瘤病较为少见,国内报道较少,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于2017年8月收治1例发生于颈部的AF患者,现就该病例的特点进行报告并复习相关文献,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探讨。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13岁,主诉因“右颈部无痛性肿物半年余”入院。
入院查体:右侧颈上部皮肤稍隆起,皮温色泽正常,可触及一大小约3.5 cm×2.5 cm×3.0 cm肿物,前界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前2.5 cm处,后界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后1.0 cm 处,上界达乳突,下界位于下颌下缘所在平面,表面光滑,活动度差,质硬,无触痛。
入院前B超检查提示:右侧颈部皮下实质团块,待排良性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中国近20年侵袭性纤维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疗分析黄飞龙;邱法波;张晓锋;孙大伟【摘要】目的分析中国近20年侵袭性纤维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多家中文数据库,检索中国近20年有关侵袭性纤维瘤的文章,总结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治经验.结果中国近20年共报道侵袭性纤维瘤969例,男女比例约为1∶1.71,平均年龄29岁,高发于10 ~40岁;42.31%分布于华北地区,33.23%分布于华东地区;首发症状中81.23%为无痛或痛性肿块,13.86%为肿瘤压迫引起功能障碍或疼痛;术前诊断为侵袭性纤维瘤仅86例(8.88%),27例于术前行穿刺活检,确诊为侵袭性纤维瘤15例(55.56%);655例施行根治性手术,95例行姑息性手术,52例术后行放疗,15例于明确诊断后放弃治疗;766例报告随访结果,其中于2个月~8a内复发188例,复发率24.54%.结论侵袭性纤维瘤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发病率较低;以无痛或者痛性肿块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形式,无特异性,术前诊断较困难;治疗以肿瘤一期根治性切除为主,放疗是有效的辅助方法.【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3(053)024【总页数】3页(P61-63)【关键词】侵袭性纤维瘤病;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作者】黄飞龙;邱法波;张晓锋;孙大伟【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9侵袭性纤维瘤亦称硬纤维瘤、韧带样瘤,是临床较为少见的软组织肿瘤,1838年Muller首次提出并命名;因其显示正常的有丝分裂及不专一的临床特点,一直被认为是良性疾病。
但该病具有局部侵袭性,即使广泛切除也易局部复发,使其治疗成为一难题。
目前,国内尚缺乏侵袭性纤维瘤的流行病学资料。
2011年2~10月,我们复习了中国近20年的文献资料,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治经验。
肠系膜韧带样纤维瘤病1例发布时间:2021-11-09T07:44:06.914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7期作者:陈帅陈浩男王长友[导读] 韧带样纤维瘤病(DTF)又称为侵袭性纤维瘤病(AF),带样瘤,是一种起源于间充质细胞系的纤维肌肉肿瘤。
陈帅陈浩男王长友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河北唐山 063000)摘要:韧带样纤维瘤病(DTF)又称为侵袭性纤维瘤病(AF),带样瘤,是一种起源于间充质细胞系的纤维肌肉肿瘤。
它们可能发生在几乎所有的软组织间隙。
原发性小肠韧带样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给普通外科医生带来了特殊的挑战。
我们报告一例42岁男性,因小肠韧带样纤维瘤病继发腹痛3个月。
腹部增强CT显示中下腹有一个20厘米长的肿块。
患者成功地接受了择期剖腹探查和小肠肿物切除术。
最终病理显示肿块是小肠的原发性韧带样纤维瘤病。
他的术后恢复过程顺利。
至今,他没有任何症状,也没有疾病复发的证据。
由于原发性小肠韧带样纤维瘤病的罕见性质,特此报道。
关键词:韧带样纤维瘤病,韧带样纤维瘤病,小肠系膜 1背景肠系膜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它是纤维瘤病的一部分,通常起源于腹膜后或小肠肠系膜,在出现症状前可达10厘米[1]。
我们报告一例罕见的巨大肠系膜纤维瘤病,直径达20厘米。
2 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因“间断性下腹痛3月余,加重1天”于2020年7月3日入院。
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呈间断性钝痛,未予诊治,1天前疼痛加重,伴恶心、呕吐,故来院就诊。
查体:腹膨隆,中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中下腹可触及30cm×30cm肿物,质韧,肠鸣音可。
腹部增强CT提示:腹腔混杂密度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供血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相连,范围约17cm×9cm×20cm,与周围肠管及腹膜分界不清。
行剖腹探查、小肠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距屈氏韧带150cm处空肠有一肿物,大小约20cm×20cm×10cm,质韧,光滑,活动度可,与小肠系膜粘连。
网络出版时间:2021-3-635:08网络出版地址:https://ki.ueVkcms/561—34.1473.R.20214362.0910.020.html 侵袭性纤维瘤病中CTNNB1基因突变与复发的相关性陈修文,罗森源,汤显斌,王铁延,王莉,黄育刚摘要:目的分析CTNNB1基因在侵袭性纤维瘤病中的突变 情况,探讨其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45年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32例CTNNB1突变阳性侵袭性纤维瘤病,采用免疫组化和PCRWanyer测序法分别检测B-cateuio蛋白表达和CTNNB1基因突变状态,分析侵袭性纤维瘤病局部复发的可能因素。
结果32例侵袭性纤维瘤病中女性26例,男性6例;其中5例发生于腹壁45例发生于腹壁外,5例发生于腹腔内及肠系膜。
免疫组化标记侵袭性纤维瘤病中B-cateuio的阳性率为84.4%,以核表达为主,部分伴有胞质着色。
不同CTNNB1基因突变 类型之间B-caten—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4.45)。
不同CTNNB1基因突变位点在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发生部位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4.45)。
32例中14例患者首次术后出现复发,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T-NNB1突变位点可能与肿瘤局部复发相关(P<4.05)o结论CTNNB1基因突变是侵袭性纤维瘤病中较为常见的分子病理事件,不同肿瘤突变位点可能与局部肿瘤复发有关。
关键词:侵袭性纤维瘤病;B wateuio;CTNNB1;复发中图分类号:R73&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41-7369(246543-4337-04Poi:14.13315/hi./cep.2021.03.024侵袭性纤维瘤病又名韧带样型纤维瘤病或韧带样瘤,是一种发生于筋膜、肌腱膜或深部软组织的纤维性肿瘤,由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过度增生形成。
目前认为该病为中间性肿瘤,由于肿瘤周围界限不清,常向周围邻近组织浸润性生长,不易切除干净,极易复发⑴o已有文献报道, Bwateuio蛋白核阳性和CTNNB1基因突变可用于侵袭性纤维瘤病与其它梭形细胞病变的辅助鉴别诊断,而两者与侵袭性纤维瘤病局部复发的关系在国内少见报道。
侵袭性婴儿纤维瘤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侵袭性婴儿纤维瘤病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侵袭性婴儿纤维瘤病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侵袭性婴儿纤维瘤病如何诊断鉴别,侵袭性婴儿纤维瘤病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侵袭性婴儿纤维瘤病常见检查:
*以上是对于侵袭性婴儿纤维瘤病应该做哪些检查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来看看侵袭性婴儿纤维瘤病应该如何鉴别诊断,侵袭性婴儿纤维瘤病易混淆疾病。
*侵袭性婴儿纤维瘤病如何鉴别?:
*一、鉴别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就是为您介绍的侵袭性婴儿纤维瘤病应该做哪些检查,侵袭性婴儿纤维瘤病如何鉴别等方面内容,更多更详细资料请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侵袭性婴儿纤维瘤病”了解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纤维瘤病诊治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纤维瘤病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来源于纤维组织的肿瘤,其发病率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几乎可见于全身各部位。
局部浸润性生长、较少发生远处转移、高复发率是其显著特点。
【关键词】纤维瘤病;诊治;综述纤维瘤病又称为侵袭性纤维瘤病、硬纤维瘤、韧带样瘤、纤维组织瘤样增生、肌腱膜纤维瘤、软组织韧带样纤维瘤等,是一种发生于肌肉、腱膜、深筋膜而富于胶原纤维成分的纤维组织肿瘤,容易发生局部浸润, 较少发生远处转移和高复发率是其显著特征。
2002年WHO 软组织肿瘤分类中将其归入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近年来国内外对该病的诊治取得了较大进展。
1 病因及发病目前该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外伤和激素等因素与其发生、发展有关;肿瘤解剖位置、首次手术切除范围、术后放化疗可能与复发有关。
目前国内外一致认为下列两个因素与纤维瘤病发病密切相关:(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该病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发生率为4 %~13 %[1]。
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中其发生率可高达3.5%~32%, 而Gardner’s 综合征患者同时发生该病概率高达29%[2]。
(2)雌激素水平:妊娠时体内高浓度的雌激素水平及口服避孕药均会加速肿瘤的生长,已有实验证实雌激素造模成功;抗雌激素治疗对肿瘤恢复有益,免疫组化雌激素受体阴性者抗雌激素治疗仍有效果。
其他因素如遗传学研究中发现其发病与8号染色体三体、20号染色体三体、APC基因突变、β2catenin 基因突变有关[3]。
2 临床表现纤维瘤病好发生在肌肉、腱膜和深筋膜等处。
习惯上将其分为三类:腹外型,腹壁型,腹内型。
发生于四肢比躯干常见,儿童患者好发于四肢, 而成年患者好发于躯干。
发生于腹内的肿瘤可发生于小肠系膜,也可发生于结肠系膜、胃结肠韧带、大网膜及后腹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