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浅析当前媒介环境下我国新闻专业主义进程【摘要】当前媒介环境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对我国的新闻专业主义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媒介环境变迁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及特点、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现状、影响我国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的因素以及提升我国新闻专业主义水平的措施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在展望未来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方向的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视和探讨,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媒介环境变迁、新闻专业主义、定义、特点、现状、因素、措施、发展、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新闻媒介环境的不断变迁和发展,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进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闻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爆炸,使得新闻报道的方式和手段不断丰富和多样化。
新闻行业的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娱乐化、煽情化的倾向也愈发突出。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及时有效地应对和解决。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新闻专业主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于提升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媒介环境变迁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及特点、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现状、影响新闻专业主义发展的因素和提升新闻专业主义水平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全面了解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推动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的进程取得更大的成就。
1.2 研究意义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的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是新闻事业的基石。
在当前媒介环境下,随着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研究当前媒介环境下我国新闻专业主义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新闻专业主义在当前媒介环境下的发展情况,有助于了解我国新闻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新闻从业者提供指导和借鉴。
浅谈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认识(精选)第一篇:浅谈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认识(精选)浅谈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认识所谓新闻专业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新闻职业道德外在表现。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一种职业理念和专业控制模式的思潮,是十九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商业化的大众报刊的兴起而在西方兴起的,它以自由主义哲学思想为核心理念,是新闻自由的媒介实践。
对它的理论描述有很多,有的学者归纳出其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
专业性、服务性、客观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特征,并由此发展出一套专业的理论和技巧,其主要的价值在于维护媒体的社会公器职能,另外强调报道的专业性和客观性,以服务为实质。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反权威精神。
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的报道新闻事实。
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职业道德中彰显突出。
在新闻业务中,新闻专业主义最突出的表现是记者在面对凶险时体现出的专业和客观,不论是危险的第一战线,还是面对强权的威胁,记者的职业道德就是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保持正义和公道。
随着西方新闻职业理念的影响,新闻专业主义内涵逐渐体现在各家媒体的竞争中,成为国内媒体自觉追求的理念,不仅是在新闻业务方面,还体现在其他关系中。
在我国,新闻专业主义依旧承受多种因素的考验。
尤其是政治因素,由新闻和政治的关系我们知道,政治对新闻有着决定作用,因此必然会受到政治的制约,另外还有经济、暴力、“人情”等因素对新闻专业主义存在冲击。
如何协调这些因素,以至于将新闻真正的做到专业,成为我们一再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我国的新闻专业主义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
在我国的新闻记者身上普遍有着传统知识分子浓浓的“底色”,包括入世情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而非真正的专业主义。
当前我国新闻学研究的现状与特点今天主要和大家探讨一下当前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新闻学研究呈现的特点以及新闻学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新闻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不断拓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传统媒体研究向新媒体研究拓展。
自近代报刊出现之后,400年来媒体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报纸一枝独秀到报纸广播并驾齐驱,电视出现以后为三足鼎立,互联网出现以后为四强相争,再把博客、微博、微信、移动媒体等都算上,堪称多媒体融合并存的时代。
在传统媒体时代,也就是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新闻学研究以传统媒体为主。
最早的学术研究是研究报学,后来出现了对广播、电视、通讯社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现后,人们对新媒体的关注越来越多,新闻学研究也逐渐向这一方面拓展。
第二,由主流媒体研究向社会化媒体研究拓展。
主流媒体主要是指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社会化媒体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的出现为标志。
在西方,市民报、都市报叫大众化报刊,出现在19世纪中期。
而在中国出现是150年之后,叫都市报、市民报,也有人叫民间报,它和官方报纸相区别。
都市报的出现是中国传媒业发展进程当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就像大众化报刊的出现,在世界新闻业,特别是在西方新闻业中是一个重大事件一样,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的媒体的格局,改变了官办的党报这种官报一统天下的传播局面,出现一张面向社会、面向市民、面向公众的大众化报纸。
它发展得非常快,更重要的是它内容上的变化,适应了社会与公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受到了社会的好评、公众的欢迎,也使整个报业体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紧接着,又出现了网络媒体,应该说网络媒体也属于一种社会化的媒体,因为它是为社会和公众所把握和利用的。
这些年来关于社会化媒体,都市报还有网络媒体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第三,由国内新闻媒体研究向国际新闻媒体研究扩展。
过去,新闻学研究以研究国内新闻传播为主,对国际新闻传播的研究范围较小,成果也不多,影响力非常有限。
1 浅析电视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前言:近年来,新闻娱乐化的制作方式成为众多媒体的选择,特别是传统媒体中的报纸,对新闻娱乐化传播方式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中。
当前,在媒体的新闻报道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新闻报道娱乐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一切新闻报道都以娱乐化的角度来诠释新闻事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存在是有原因的。
但是关于新闻娱乐化的优劣上,新闻学界还是褒贬不一的,特别是在一些媒体上,新闻的娱乐化报道方式还是需要一些改进的。
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新闻娱乐化的制作方式获得受众肯定的同时,学者对新闻娱乐化的研究还关注到娱乐化方式产生的不良新闻传播情况,这在多种媒体中也有所体现,对于这种新闻传播方式利弊共存的环境下,媒体工作者如何合理利用这种传播方式,制作出符合媒介市场化环境下能够提升电视新闻节目市场竞争力的新闻信息,这成为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传播环境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针对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探索,学者的研究围绕娱乐化的表现、娱乐化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电视新闻娱乐化现状的未来发展改进意见等都提出了一些专家的研究论点,这对形成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未来良好发展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正文:新闻学者对与本论文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的研究内容以不同的思路和关注内容为研究的方向,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总结,目前对电视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的研究成果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娱乐化现象的理论研究。
目前的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新闻报道娱乐化的方式提出来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未来生存和竞争中获得优势,使用娱乐化的报道方式成为媒体工作者的共识,由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关于什么是新闻报道新闻娱乐化的报道方式就要有个清晰的了解。
目前的新闻学界中关于都市报新闻娱乐化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在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中,专家学者关于新闻报道娱乐化的2 现象给予了一定的界定,通过对现象上的界定让新闻工作者以及读者认识到都市报的娱乐化发展方向。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究【摘要】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探讨了新媒体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挑战,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以及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原则。
我们还阐述了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从业者的素养要求,并指出了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强调了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并探讨了新闻专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
新闻专业主义是保障新闻传播质量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标准,需要从业者不断提升自身素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以推动新闻行业朝着更加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挑战、内涵、核心原则、素养要求、现实困境、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新媒体时代的背景新媒体时代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传统媒体逐渐失去了独占信息传播的地位。
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人们提供了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的便利条件,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新媒体的出现让信息传播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媒体环境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新闻传播的形式和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断更新迭代,媒体融合和跨界传播成为新的趋势,新闻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需要新闻从业者不断适应和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种种挑战。
1.2 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新闻专业主义作为新闻从业者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职业操守,是新闻行业的灵魂和底线。
新闻专业主义是确保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真实的基础。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新闻从业者需要遵循事实真相,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以确保公众获得准确的信息。
新闻专业主义是维护新闻行业声誉和信誉的根本。
2021·1(上)《科技传播》56作者简介:孙艺,本科在读,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广告学。
“万众皆媒”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孙 艺摘 要 随着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快速崛起,推动了泛媒体的产生,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在“万众皆媒”的时代将会面对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文章针对新闻专业主义在“万众皆媒”时代的变化,探索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研究重塑“万众皆媒”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专业主义2.0”时代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自媒体;新闻专业主义;“万众皆媒”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1)274-0056-03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不仅为新闻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还正不断改变着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形态,人们也由此步入了与以往不同的传播环境。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在淡化传统传媒业的边界的同时也为新闻专业主义带来了强烈且深刻的冲击,在这样一个“万众皆媒”的时代,专业媒体如何能够在这样一个话语权被削弱的时代突破自我以及自媒体人士如何能够尊重新闻生产的专业性,都是我们必须进一步回答的问题。
1 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1.1 新闻专业主义的来源新闻专业主义主要来源于西方新闻理论,对于中国是舶来品。
在持有客观态度的报道规范逐渐于“一战”后建立起来,1940年后,西方新闻界大力强调媒体社会责任,与当时时代的政治环境、市场环境息息相关。
此后,越来越多的与新闻专业观念产生、发展的讨论、解读和批评相继出现,并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形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观念逐步进入中国,新闻专业主义获得了众多学者的青睐,这一段时期内大量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学术研究文章不断涌现。
在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自有的新闻专业主义也不断加快发展速度,客观性、社会责任、为公众服务以及自律与他律等原则不断深入我国的新闻工作。
1.2 新闻专业主义的作用与功能新闻专业主义在信息告知的基本功能上讲求客观真实,为社会公众提供有理有据的信息时也对新闻工作者也有其专业的指导作用,对于新闻业的规范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新闻学学科综述2019-08-23在不断更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下,新闻的时效性、覆盖域、传播⼒被不断深化。
与实践联动发展成为新闻学科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最为显著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新闻学科研究既要关注学术研究,同时也要紧密结合实际,注重新闻实践前沿问题与热点,结合⼆者推动新闻学科的创新与发展。
⼀、新闻理论⼗⼋⼤以来,以同志为核⼼的党中央⾼度重视新闻宣传⼯作,多次结合新闻⼯作实践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我国新闻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劲头。
在媒体融合进程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新闻学科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201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科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
在新闻传播学科研究中细分化与专业化不断增强,更加专注于学科基础理论与概念的研究,增强⾃我反思意识,其下设多个领域均有相应的研究成果。
同时,在深化新闻领域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引⼊交叉学科知识与思维模式,横向拓宽研究领域,为新闻学科的研究提供新视⾓。
总体来说,本年度新闻学科研究兼具变⾰与创新、探索与建设、深化与反思的特点。
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撑作⽤的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
”其中所列举的11个学科中包括新闻学。
新闻研究是研究新闻活动作为⼈的活动、作为主体的活动的基本特征、功能、作⽤与可能规律。
“新闻主体”是新闻研究的真正出发点与归宿处,“新闻主体论”理应成为新闻理论系统的核⼼内容。
①现阶段中国新闻学理论真空的主要原因在于主流价值观尚未凝聚共识,便被去中⼼化的亚⽂化所解构。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重新构建中国特⾊新闻学,就要对“新闻学”重新定义,并重塑新闻理论主体性,从中国的现实问题出发进⾏理论创新,并运⽤马克思主义的⽴场、观点与⽅法进⾏研究。
②重新梳理包括在新闻观念、理论等⽅⾯的边界问题与演变路径,为探索中国新闻学发展规律提供可⾏路径。
通过梳理改⾰开放后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内容和框架结构,有学者认为中国要产出能同国际新闻学术界平等对话的学术成果,应当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赋予学者充分的独⽴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利与⾃由、充分吸收包括西⽅国家新闻传播学科知识与原理等其他学科的养分。
我国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及下一步研究课题的设想1992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轨道,最初数年,由于太多的现实问题遮蔽了研究者的视线,新闻理论一度被忽略,研究相当零散。
最近几年,开始呈现新闻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因为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只能建立在理论研究深化的基础上。
对理论思维的回归,也借助了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和硕士生数量迅速扩大的外部原因。
他们限于条件和经费,在抽象思维方面发展的较多;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入门的研究人员,首先的训练也应该在这个领域。
于是,诸如新闻事实、新闻价值、客观性、新闻真实等等,面临新的环境,再次被提出讨论。
传统的关于传媒性质任务的认识,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变得多样化了。
传播学研究中一些较著名的假设,无形中为新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方法。
各种涉及当前传媒实际工作的热门话题,也持续数年,常说常新。
下面是对近年新闻学研究情况的概述:1,对新闻传播现象本身的研究对新闻传播现象本身的研究,这几年主要围绕着区分新闻与宣传展开的。
近年新闻学界展开的“用事实说话”是否新闻写作规律的讨论、2003年年末纪念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发表60周年的学术会议,深化了对于新闻、宣传内涵差异的理解。
有的文章认为,新闻与宣传的不同点在于:宣传重符号,新闻重信息;宣传要反复,新闻重新意;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操纵,新闻重沟通;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
对新闻和新闻传播业的认识,近年也从不同角度得到较多的论证。
一般地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然而,有的文章指出,新闻只是为社会上某些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提供了传播渠道。
作为叙事的新闻,它的本质是透过“知晓”以获取知识,而历史属于理解性的知识范畴。
“新闻→历史”的简单转换关系忽略了不同学科主体的差异。
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有一些,不算多。
有几本标题为“新闻理论”的书,基本是用政治套话编织的,学术价值有限。
杨保军的《新闻事实论》(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对新闻事实的探讨较有深度。
我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引言新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有着一整套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体系对于指导新闻工作者的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对于新闻理论体系的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对我国新闻理论体系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我国新闻理论体系的起源我国的新闻理论体系起源于20世纪初的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新闻传播在帮助人们了解战争动态、凝聚国家力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新闻传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人们开始探索新闻理论体系的建立。
新闻理论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那个时期,一大批文化精英开始关注新闻传播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闻理论体系。
二、我国新闻理论体系的现状目前,我国的新闻理论体系已经相对完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国新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通过对新闻基本规律的研究,指导新闻工作者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于人民群众。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我国新闻理论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作为社会思想意识的一种表达形式,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很大。
唯物史观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解析新闻中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3. 新闻伦理新闻伦理是我国新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闻伦理包括了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一系列原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新闻伦理的研究对于提高新闻行业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4. 媒介效应媒介效应是我国新闻理论体系中的又一个重要领域。
媒介效应研究探讨了新闻对受众的影响,涉及到新闻传播的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研究媒介效应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新闻内容。
三、我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的挑战在我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1. 理论创新需加强我国新闻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
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作者:孙嘉鑫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05期【摘要】我国的新闻专业主义虽然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作者对我国新闻专业主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虽然,近几年我国的新闻媒体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实践进程。
但是由于我国新闻媒体行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能代表相关的行政部门和利益部门进行发声,在进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时过于强调其社会职责,忽视自身道德建设,同时在进行专业主义传播时,忽略除了专业理念和操守原则之外的其他部分,给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播带来了一定影响。
一、我国新闻专业主义存在的问题1. 不利于现代社会的整合新闻媒体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代表行政部门以及其他利益主体进行发声。
但是由于现在的社会关系权力不再集中化,而是呈现权力利益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新闻媒体仅仅代表利益主体进行发声的特点很难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我国新闻专业主义中存在的片面性对社会的整合存在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近几年报刊的销量不断下降。
2. 不利于国际交流与对外宣传在现在的新闻媒体行业中,新闻媒体主要是作为官方的发声器进行交流宣传,但是在国际交流中,除了政府之间进行官方的政策交流之外,来自民间的基本交流也很重要,甚至能起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作用。
但是新闻媒体行业严重影响了民间的国际交流,导致许多重大问题缺少关注度,不利于国家的对外宣传交流活动的开展。
3.不利于媒体及其从业者职业道德的建设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原因,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特别是在整个新闻采集以及撰写过程中,着重强调对人民群众负责。
在过分强调对社会负责的情况下,往往会忽视对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导致现在很多新闻工作者依旧为了自身利益,歪曲新闻事实,编撰虚假新闻。
甚至导致,一些新闻记者通过一些特殊渠道取得一些公众人物的隐私时,向相关涉及人员索要封口费,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试论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个案研究历史嬗变现代化道德伦理【论文摘要】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且研究的着眼点仍保持较高热情。
但对于其存在的问题,却没能得到具体的建设性意见或解决方案,实际解决问题的功效并不显着。
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若无观照问题的学理性“眼光”,就会被实践和问题牵着跑,沦为就事论事应对问题的奴隶。
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也到了需要挤去泡沫的时候了。
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相对以往,个案研究更加细化,历史嬗变成新晋热点,现代化与其关系的流变有待商榷,道德伦理的建构亦有待探讨。
同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延伸,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更加紧密,并试图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进一步探讨其发展前景。
笔者通过阅读,整理归纳了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关研究文本,力图引导大家关注到该课题在本年度取得的进步,并对问题所在有所警醒。
一、更加细化的个案研究个案切入,以小见大是论文写作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该方面研究进一步细化,不仅针对具体案例、具体媒介进行分析,而且更注重可操作性。
以《南方周末》为例。
有学者认为,该报所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可从报纸理念变迁、采编团队的管理模式、新闻操作的创新三个角度去了解。
从该报口号的变迁可见其时刻未忘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也折射出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理解的逐渐深入。
业务导向则体现在该报日常业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方方面面①。
另有研究者引入冲突性事件的报道概念,从《南方周末》从业者对记者角色和媒体功能的认识、从业者从业心态、新闻操作方法三个维度,分析该报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抑或背离。
“《南方周末》的媒体观是‘推动历史’更多于‘记录历史’,记者观是‘事件参与者’更多于‘事件记录者’。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究论文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
以下是今天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究全文如下:摘要:新闻专业主义在19世纪末开始形成,强调传媒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的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功能和责任。
在此基础上,它还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这种原则着眼于受众的知情权和接近权,以“公正、公开、公平”为目标取向,强调社会责任意识。
自人类进入21世纪起,新媒体就带给人们大量的新事物,使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
同时,新媒体技术也给新闻行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新闻行业史无前例地发展直至发达。
新闻行业最重要的是其专业主义。
也就是说,新闻必须是专业的,真实的和全面的。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信息泛滥、难辨真假的时代,新闻行业就更需要保持其原有的专业主义,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传播的力量。
因此,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的专业主义进行探究,期望得到一些保持新闻的专业主义不变的方法和措施。
1 新媒体时代的下的新闻专业主义1.1 新媒体概述新媒体是继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媒体形式。
在新媒体诞生之前,人类依靠的媒体形式只有报纸、广播和杂志。
这三种传统媒体占据了人类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全部生活,直至新媒体诞生。
最早的新媒体是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是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传统媒体的媒体形式。
更确切地说,网络媒体是三种传统媒体的结合体。
在网络上可以阅读报纸,收听广播和观看电视,把三种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全都汇为一体。
浅析互联网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际遇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新闻行业的格局和运作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新闻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与此互联网也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声的平台,普通公民也可以通过自媒体成为新闻报道的一方。
在这种背景下,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际遇。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首先面临的是信息过载的问题。
互联网上涌现出大量的信息和内容,人们往往被海量信息所淹没,不同的声音和观点随处可见。
面对这种情况,新闻专业主义需要发挥其价值,通过对信息的筛选、整理和加工,为读者提供准确、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可信度,准确报道事实,避免虚假新闻的传播。
新闻专业主义在互联网时代还面临着利益驱动的压力。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产业面临着商业化的追求利润的压力,这可能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广告商和资本的介入,可能会导致新闻机构偏袒特定的利益集团,忽视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和事件。
新闻专业主义需要坚持职业道德,遵守新闻报道的原则和准则,不受利益诱惑而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专业主义还需要应对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挑战。
互联网允许用户自主选择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内容,因此新闻媒体需要更加精准地了解用户的需求,提供更加符合用户口味和兴趣的内容。
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学习和了解用户行为和心理,通过数据分析和技术手段,定制个性化的新闻推送,提高用户的阅读体验和忠诚度。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还需要面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挑战。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流量导向,使得虚假信息和谣言得以快速传播和扩散。
这对新闻专业主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能够及时辨别虚假信息,进行事实核查,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同时也要加强对公众的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公众对虚假信息的警惕性。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着信息过载、利益驱动、用户个性化需求和虚假信息等多重挑战。
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历史、新闻传播实务以及新闻传播伦理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本文将首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梳理新闻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包括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新闻传播实务的发展、新闻传播伦理的探讨等。
本文还将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新闻传播学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新闻传播学如何适应和引领新闻传播事业的创新发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视角,推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二、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传播实践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它旨在探讨新闻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新闻传播的业务技巧以及新闻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
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新闻、传播、媒介、受众等。
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公开性和针对性等特点。
传播是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包括信息的生产、传递、接收和反馈等环节。
媒介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工具,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形态。
受众是指接受和传播信息的个人或群体,他们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广泛,主要包括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业务、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等方面。
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究摘要:新闻专业主义是以劳动专业化和职业实践为中心而形成的概念。
它传统上被用来定义在一些专业人士在新闻领域已获得一定程度的控制权和自主权,并由权力开始萌生为公共服务的一种精神。
由这一批从业人士开始,意识到对于社会而言,新闻媒体需要由内进行改革,从而引发了新闻的专业化的探索。
本文探讨了新闻专业主义目前所处的现状,并将大众媒体时代转型新媒体时代的过渡期中,新闻专业主义面对的问题做出调查并研究了解决方案:第一,调查传统新闻媒体衰落的原因。
第二,专业媒体人的身份问题。
第三,新型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为新闻专业主义带来怎样的改变。
我所得出的结论是,新闻专业主义正在这样的语境下探究出路,而随着传统媒体融合的完成,媒体人身份归位,数字技术得到更大程度地进步。
新闻专业主义将以重获新生。
关键词:新闻专业解决方案传统技术回归A Probe into the Journalism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Abstract: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 is the concept of labor professionalism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I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used to define a degree of control and autonomy in the field of journalism and to begin the spirit of public service. Starting from this group of practitioners, realized that for the community, the Journalism media need to be reformed, which led to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news exploratio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 and transforms the mass media era into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the new media era. The problems faced by journalism doctrine, mak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he solution: first, investigate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journalism media the reason. Second, the identity of professional media people. Thir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igital technology, will bring about what changes in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I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journalism is exploring the way in such a context, and as the traditional media integration is completed, the identity of the media is attributed to the greater progress of digital technology.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 will regain new life.Keywords: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 Solution Traditional Technology Regain一、新闻专业主义初探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自由竞争下的产物。
浅谈我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作者:廖欣来源:中华励志网更新:2011-9-11【字体:小大】∷学习&工作&生活的加油站&减压舱∷【论文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个案研究历史嬗变现代化道德伦理【论文摘要】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并且研究的着眼点仍保持较高热情。
但对于其存在的问题,却没能得到具体的建设性意见或解决方案,实际解决问题的功效并不显著。
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若无观照问题的学理性“眼光”,就会被实践和问题牵着跑,沦为就事论事应对问题的奴隶。
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也到了需要挤去泡沫的时候了。
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为相对以往,个案研究更加细化,历史嬗变成新晋热点,现代化与其关系的流变有待商榷,道德伦理的建构亦有待探讨。
同时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延伸,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更加紧密,并试图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进一步探讨其发展前景。
笔者通过阅读,整理归纳了2010年度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关研究文本,力图引导大家关注到该课题在本年度取得的进步,并对问题所在有所警醒。
一、更加细化的个案研究个案切入,以小见大是论文写作的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该方面研究进一步细化,不仅针对具体案例、具体媒介进行分析,而且更注重可操作性。
以《南方周末》为例。
有学者认为,该报所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可从报纸理念变迁、采编团队的管理模式、新闻操作的创新三个角度去了解。
从该报口号的变迁可见其时刻未忘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也折射出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理解的逐渐深入。
业务导向则体现在该报日常业务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方方面面①。
另有研究者引入冲突性事件的报道概念,从《南方周末》从业者对记者角色和媒体功能的认识、从业者从业心态、新闻操作方法三个维度,分析该报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抑或背离。
“《南方周末》的媒体观是…推动历史‟更多于…记录历史‟,记者观是…事件参与者‟更多于…事件记录者‟。
这是其与新闻专业主义有出入的地方。
”②二、本土化研究的历史嬗变田新玲、张晓多合作撰写的《从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看六十年来突发事件报道》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过程做了一个梳理,认为“具体说来,建国以来我国突发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以宣传为本位‟、…以事实为本位‟和…以信息为本位‟三个阶段。
”③另有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近三十年研究成果调查发现,学者们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在内容上呈现分散、多元的格局,且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研究方式也偏重理论结合实际的个案研究。
研究视野的深度和广度虽有明显进步,但仍存在学科运用单一、系统化研究不充分和重复性研究等不足之处。
因此,国内学者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关注媒介融合下的新现象、新动态,并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问题,不断拓展研究的视野与方法④。
还有作者侧重于一个时期的历史环境对新闻专业主义产生的影响。
王倩指出,清末新政是没落的清政府为挽救统治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次变法,尽管它并未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变法的多项内容却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传播生态:清末民初,一系列独立报人走上历史舞台,以其实践践行着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和工作原则。
报人开始自发地成立新闻团体,进而形成共同的作业准则,中国最早的新闻教育也在这一时期产生。
变法可以说是一次不成功的实践,但它客观上促进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促进着公共空间、公共舆论的生成,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并生成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⑤。
亦有学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考察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实践。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芮必峰通过检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分析国内几项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结果,认为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看,真正对中国媒体和从业者具有“描述”意义或起“规范”作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被称之为“底色”的东西⑥。
三、历史人物的全新解读2010年度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中除了对本土化嬗变的梳理,历史长河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对象,拓展了这个领域的研究空间。
想必多数读者对邹韬奋不会陌生,他以《生活》系列为阵地,永远从大众的立场出发,逐渐形成了后人景仰的韬奋精神。
即便在当下,韬奋精神也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韬奋精神没有被放入博物馆,却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大力提倡,非常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注意到了中国社会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保留了中国新闻人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解。
启示我们在理解和建构这些理念时要注意把西方理念与中国的具体环境相结合,才会有远大的发展前途⑦类似的文章还有《张季鸾:新闻专业主义的追寻者》。
在这个新研究领域内出现了多篇力度与理论深度兼具的好文章。
四、现代化视域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云国强、郑寅淑合作撰写的《建构新闻共同体: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与影响》既从宏观维度深层次书写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构建史,对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作出社会文化剖析,试图捕捉这种形成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并将其置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语境下,考察它的形成谱系与发展脉络,探究哪些社会因素或力量参与塑造了它的形态,同时进一步分析它是如何孕育新闻从业者的身份认同,如何制约新闻行业共同体的建构,以及它在新闻报道实践中是如何产生影响和如何陷于无力根源的⑧。
五、新闻职业伦理的考量进入21世纪,什么是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成为研究焦点之一。
“今天,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研究主要不是,也不可能是关于…是什么‟的问题,而是…如何使之可能‟的问题。
在当前世界多层次、多方位深刻全球化的历史性语境中,当然有必要设置一些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的具体规范,诸如新闻传媒及其专业人员的社会责任与问责、真理与客观性、隐私与公共性等,世界许多重要国家对此非常重视。
但是,最为根本的问题是思考全球新闻专业主义如何可能这一元问题,在先设定生命、自由、财产等最为基本的个体自然权利的基础上,进行某种制度安排,以便从策略上保障全球新闻专业主义的逐步形成。
”⑨论及网络舆论对于新闻专业主义构建的影响,罗宁认为,目前的现状是我国新闻行业和从业人员还未完全具备专业主义的素质。
而且,我国传媒的职业权利与党政权力的混同,使得它容易成为违法乱纪者重点行贿的对象;另外,追求传媒自身利益和记者个人利益的动力也越来越大,造成了职业精神的淡化。
以上这些都是造成我国新闻职业伦理缺失的原因⑩。
然而,任何能保护自由的权力也能威胁自由。
网络,也有着致命的缺陷——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
网络的开放性也带来了虚假信息的泛滥,直接导致人们形成与现实不相符合的意见,甚至产生思想混乱和极端行为。
“捐款门”等事件频频敲响警钟。
重新审视这一事件,不难发现,媒体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是造成企业品牌“地震”不断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⑾。
亦有学者从媒介融合的角度出发,指出:传统媒体的报道决不能只盯在物质生活的“幸福”选题上,还应强化维护公民尊严的新闻价值取向。
传统媒体要积极地与新媒体互动,在“与民尊严”的进取中形成舆论的合力,同时政府部门也应为传统媒体在维护人民尊严方面创造良好的报道环境⑿。
六、更为紧密的“知行融合”笔者将理论统称为“知”,实践统称为“行”,紧扣时代热点,更为紧密的“知行融合”是2010年度新闻专业研究的一个鲜明特点。
近几年房地产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郭磊通过阅读CNKI上近五年来以“房地产报道”为关键词的文本,认为“研究者们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报纸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视域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报道的内容分类、房地产报道中的民生问题、房地产报道内容的客观性和媒体立场的讨论三方面研究上。
”⒀还有学者将视角延伸到现如今高校的新闻学教学中,进一步分析新闻专业主义现实存在的可能性和在我国发展的张力,探讨新闻专业主义的教学实践问题,以期在新闻教学中,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养成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使得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在网络时代新的媒体格局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杨艺蓓在《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一文中力图从媒介观、新闻观、记者观、受众观四个维度来考察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究其在新时期继续发展的实践操作性⒂。
结语从总体看,相对于新媒体、媒介融合等舆论热点的研究,2010年新闻专业主义方面的研究相对冷静和客观,研究的着眼点仍保持较高热情,同时更注意结合实际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新闻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固然需要紧贴实践,解决问题,但若无观照问题的学理性“眼光”,就会被实践和问题牵着跑,沦为就事论事应对问题的奴隶。
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也到了需要挤去泡沫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①向熹,《<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J].《传媒》,2010(7):32-34②李渊航,《从冲突性报道看<南方周末>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或背离》[J].《新闻知识》,2010(5):22-24③田新玲、张晓多,《从新闻专业主义建构看六十年来突发事件报道》[J].《前沿观察》,2010(2):29-31④刘思文,《近三十年国内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综述(1979—2009)》[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6月,第11卷第3期,P54-58⑤王倩,《论晚清新政背景下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展开》[J].《新西部》,2010(8)143-144⑥芮必峰,《描述乎?规范乎?——新闻专业主义之于我国新闻传播实践》[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56-62⑦陈清晗、李娜,《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视角解读韬奋精神》[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2):151⑧云国强、郑寅淑,《建构新闻共同体:当代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与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0年第24卷,第5期,P10-15⑨郑涵、牛海坤,《跨文化视野下国际传媒文化面临的新困境——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之反思》[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第17卷第3期,P120-133 ⑩罗宁,《网络舆论对我国新闻专业主义构建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0(2):25-26⑾杨岑,《从“捐款门”事件看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J].《电视时空》,2010(3):30-32⑿范以锦、段惠婧,《“媒”求尊严:传统媒体更有担当》[J].《新闻实践》,2010(5):14-16⒀郭磊,《房地产媒体报道文献综述》[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7):325-326⒁赵建基,《新闻专业主义内涵及教学实践的探究》[J].《新西部》,2010(2):209-210 ⒂杨艺蓓,《探析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J].《青年记者》,2010(6):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