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思考与实践--专家版110922..
- 格式:ppt
- 大小:4.32 MB
- 文档页数:46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治分析
周和国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
【年(卷),期】2012(19)1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患者120例,明确诊断后,随机分为4组,各30例,分别采取基础、中医、内科及外科治疗,对各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内科治疗优于其他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及早诊断、积极防治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采取以内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可降低患肢截肢率,明显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总页数】2页(P191-192)
【作者】周和国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湖南祁阳42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Toll样受体4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发生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研究 [J], 李雨泽;侯绍英;陈向丽;张洁;褚光炎;刘玉琴;姜辉;李殿忠
2.自我效能理论在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成效 [J], 韩志军
3.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临床诊治分析 [J], 朱辉
4.自我效能理论在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其用药依
从性的影响评价 [J], 许蕾;
5.自我效能理论在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其用药依从性的影响评价 [J], 许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人临床症状的研究郭莉; 成莲芳; 王富军【期刊名称】《《护理研究》》【年(卷),期】2013(027)003【摘要】糖尿病病人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以及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足病的三大因素,其中下肢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轻重缓急决定了糖尿病足病发生发展以及预后。
因此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程度的评估、狭窄闭塞血管的再通和下肢血运的重建成为糖尿病足病治疗的关键。
糖尿病病人下肢血管病变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当患肢供血动脉局限性狭窄大于50%时,将影响远端血流动力学。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住院病人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特征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为护理人员做好疾病的临床观察与评估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235-236)【作者】郭莉; 成莲芳; 王富军【作者单位】050011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055550 河北省宁晋县计生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8【相关文献】1.刮痧结合调肝运脾汤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病人临床症状和负性情绪研究 [J], 侯玉姣;安红丽;朱燕2.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人疾病知识与自我管理行为相关性分析 [J], 郭莉;包素婷;石书芹;王富军3.垂体瘤手术病人临床症状的变化特点及相关研究 [J], 刘雨佳;孙璐;刘梦珠;刘琰4.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病人临床症状的研究 [J], 郭莉;成莲芳;王富军;5.杵针对糖尿病高危足病人足部电流感觉阈值和临床症状的影响研究 [J], 林巧; 王芳; 罗云婷; 王婧; 王宇; 巩文花; 邹宇; 刘芮寒; 肖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研究表明,中医药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疗效肯定。
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机理研究几个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相关论述。
标签: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中医药;综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程度不同的肢端缺血症状,是发生糖尿病足及截肢的主要因素。
归属中医学“消渴”、“脉痹”、“痿证”、“脱疽”等范畴。
近年来,中医药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属“消渴”、“脉痹”范畴,是消渴变证,《黄帝内经》记载有“血脉凝泣”、“脉不通”。
消渴病中后期,气阴两虚,脏腑代谢功能紊乱,气虚运血无力,血流缓慢,津亏液少,不能载血畅行,粘滞瘀阻而发脉痹[1]。
本病的发生与阳虚寒凝,瘀阻络脉最为密切。
糖尿病日久,耗伤机体津液,日久则见气血阴阳俱虚,血液运行不畅,又易复感寒邪,瘀血痹阻于络脉,则见肢体疼痛等症[2]。
中医认为,该病属“脉痹”、“无脉症”范畴,病机在于消渴病气阴两虚的基础上,五脏功能失调,导致瘀血内生,瘀血痹阻,经脉不通,“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3]”赵丹阳等[4]通过研究显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医辨证单证出现频率最高的证型是阴虚、气虚、血瘀证。
临床中单证少见,组合证多见,早期病变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多见,中期病变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气阴两虚兼有燥热多见,随着病情进展,重度病变以气阴两虚兼有血瘀、阴阳两虚兼有血瘀多见,且可见气阴两虚兼有血瘀、痰湿和阴阳两虚兼有血瘀、痰湿四证组合者。
提示,气阴两虚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最常见的主证,而血瘀证是最常见的兼证,贯穿疾病的始终。
消渴病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日久阴损及气,气阴两虚,病程迁延,久病入络,而呈“血痹、脉痹”,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阴虚燥热、热灼津伤,血脉瘀滞,络脉瘀阻,可见双下肢麻木刺痛、畏寒发凉喜暖;久病迁延,阴损及阳,阴阳俱虚,脏腑衰败,脾肾衰败,气血亏虚,阴寒凝滞,血脉不通,痰湿内停,变证丛出。
糖病与下肢动脉疾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各种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下肢动脉疾病,也被称为外周动脉疾病。
本文将就糖病与下肢动脉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介绍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一、糖病与下肢动脉疾病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长期高血糖的情况,这种高血糖状态会对血管造成损伤。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增加血管硬化的风险。
尤其是小血管,如下肢的微血管,容易受到影响。
下肢动脉疾病是指下肢动脉阻塞或狭窄,导致下肢血液供应不足的疾病。
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管受损,往往更容易发生下肢动脉疾病。
糖尿病患者尤其容易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疼痛和肌肉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下肢缺血坏死。
二、预防糖病引发的下肢动脉疾病1. 控制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自己的血糖水平,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用药物。
同时,改变饮食习惯,选择低糖、低脂的食物,合理搭配食物种类和份量,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
2. 管理血脂水平:除了血糖控制外,糖尿病患者还应重视血脂的管理。
高胆固醇和高三酰甘油的水平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加重下肢动脉疾病的发展。
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减少高脂、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脂水平。
3. 停止吸烟:吸烟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增加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糖尿病患者应立即戒烟,避免二手烟的接触,同时积极寻求戒烟的辅助措施,如咨询专业医生或参加戒烟辅导。
4. 积极锻炼: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肺功能,减少血管病变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强度的运动方式,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运动,坚持有规律的锻炼。
三、治疗糖病引发的下肢动脉疾病1. 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对于已经发展为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血小板药物、扩张血管药物等药物,帮助改善血流,减轻病情。
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25例护理分析(一)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的主要原因,若能得到积极治疗和护理可使疴隋好转,并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时间,现将我科2008年1月一2009年12月对25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进行的预防治疗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均符合2009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74~81岁;病程10~23年,入院时空腹血糖11.5~24.5mmol/L;足背动脉搏动减退8例,17例有下肢麻、凉、痛症状。
25例经治疗以及精心护理后效果满意出院。
1.2治疗方法1.2.1控制血糖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均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必要时配合口服降糖药,使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1.2.2改善血循环静脉注射川芎嗪、丹参、生脉等,口服阿司匹林预防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1.2.3营养神经肌肉或静脉注射甲钴胺,促进周围神经修复。
1.2.4增强免疫力,促进细胞代谢对全身营养状况较差,进食不佳者适当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以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补充ATP、辅酶A、辅酶QlO、维生素C等,以促进细胞代谢,参加组织修复。
2护理2.1局部护理注意患肢保暖,禁用冷水洗脚,宜穿软布鞋及透气性好的棉袜,衣服宜穿柔软的棉质衣服。
每次剪趾甲前应用50℃温水泡脚20min左右,利于修剪,避免损伤甲床引起感染。
有脚气者应及时涂抗真菌药如达克宁等,避免因瘙痒而抓破皮肤,发生感染。
2.2饮食护理宜采用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粗纤维的食物,常吃一些粗杂粮、菌藻类食物。
食物不宜过于精细,禁食蛋黄、动物脂肪及动物肝脏、坚果类食物。
尽量不食腌制食品,食盐控制在5—6g/d以下。
糖尿病病友要警惕下肢血管病变作者:盛春卿来源:《糖尿病新世界》2009年第10期病历:王老伯今年68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已经20余年了,每天香烟10支。
因为左脚掌出现溃疡而来糖尿病门诊就诊。
医生检查后发现左脚掌有一处溃疡,溃疡周围还有明显增厚的皮肤,医学名词叫“胼胝”,一般老百姓叫鸡眼。
仔细询问,原来王老伯足底溃疡已经有3个月了,在社区医院天天换药,溃疡面处理的很干净,但就是不收口。
最近这段时间王老伯发现自己走路时间超过10分钟,就感到小腿发胀,非得坐一下休息一会才可以走路。
其实王老伯是因为糖尿病影响了血管,而造成的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
专家分析:下肢血管病变发病隐匿下肢血管病变的典型表现为下肢感觉异常、发冷、肌肉酸痛、疼痛、行走时加重。
临床上叫做间歇性跛行,患者步行100到200米后,因下肢肌肉疼痛而无法继续行走,但稍许休息后,疼痛自行消失。
随着疾病的发展,严重者出现休息时疼痛,尤其是夜间平卧时更为显著。
在病变晚期,由于组织血液供给不良,发展到缺血性溃疡和坏疽,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患者最终需要踝以上的大截肢。
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相同。
最重要的是年龄和性别。
下肢动脉硬化更常见于老年人和男性,尤其是长期吸烟的老年男性。
糖尿病是最重要的大动脉闭塞性硬化的危险因素。
多种危险因素并存于一个患者时,急剧地增加了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性。
有研究证实,有1、2或3个危险因素(吸烟、糖尿病、收缩性高血压)的患者,下肢病变的危险性分别增加了2.3倍、3.3倍和6.3倍。
糖尿病与车祸同样致人残疾可见,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超过5年以上的、吸烟的、有高血压、血脂紊乱的男性患者,往往合并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
虽然这种病变在临床上不像心脏动脉、脑动脉狭窄闭塞那样凶险,但后果也同样严重。
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会造成足部溃疡和截肢。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造成截肢的原因有两个。
其中一个原因是车祸,另一个原因就是糖尿病。
糖尿病并发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护理研究【摘要】目的采取措施对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护理进行有效性探讨。
方法从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变病例中选取30例患者。
其中男性有16例,女性有14例,他们的年龄在35-60岁之间。
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这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并对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30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与缓解。
结论在新时期对糖尿病并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研究并找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糖尿病;下支血管病变;临床特点;护理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2-02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变是当前糖尿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同时也是直接导致患者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与护理的研究,是当前人们热衷研究的一大课题。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所研究的30例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变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其中男性有16例,女性有14例,他们的年龄在35-60岁之间。
这些患者的病程在5-20年之间,患者住院当天空腹的血糖值为11.6-25mmol/l。
1.2 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30例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与诊治结果进行对比性分析发现:本组所研究的30例患者中,静息痛的有3例,间歇性跛行的有6例,足背动脉搏动弱的有7例,溃疡与坏疽的有8例,下肢麻凉的有6例。
针对患者不同的临床症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措施,其内容包括适当运动锻炼、药物治疗、饮食护理、足部护理以及血糖的监测。
2 结果利用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对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护理进行有效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经过系统分析与研究,这3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下肢静脉出现阻塞病变时,肢体出现肿胀、肤色暗红、皮肤温度逐渐升高等状态;当下肢动脉出现病变时,肢体的皮肤温度降低,肤色发绀或者苍白。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摘要】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吸烟、高血脂、高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针对性进行护理干预,及时发现和积极治疗,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因素;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0-0170-02下肢血管病变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指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下肢动脉硬化,造成下肢远端组织缺血表现,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足背动脉搏动消失、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非侵入性血管检查评估提示血液循环不良或损害[1]。
大多患者无症状或无典型症状或没有意识到症状的出现,约8%患者在被诊断糖尿病时已存在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多种因素相关,如糖尿病病程、吸烟、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等[2],针对多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从而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足部病变的发生、发展,降低截肢率,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1.相关危险因素1.1 年龄、糖尿病病程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患病率大大增加,下肢血管病变与年龄病程呈正相关,这提示与高血糖的慢性持续性状态有关,对于老年糖尿病尤其是病程长的患者更应注意。
1.2 吸烟吸烟早已公认是下肢血管病变的传统危险因素,长期吸烟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增加CRP的反应性,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1.3 血脂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血脂紊乱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痉挛的发生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血脂异常可增加下肢血管病变的风险,尤其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
高尿酸血症发生时,尿酸沉积于血管内膜,引起血管内膜损伤及炎症,干扰脂质代谢,促进动脉硬化形成和加速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1.4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的2~4倍,它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使得内皮对脂蛋白的通透性产生内皮素,白细胞粘附性增加,氧化应激增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临床评价武宝玉袁申元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lower-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又称周围血管病变(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是导致下肢截肢,特别是高位截肢和再次截肢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0倍,8.00%的病人在诊断糖尿病时即已存在LEAD,并随年龄、病程的增加而增多,至20年后其发病率可达45.00%。
有严重LEAD的患者不仅面临下肢截肢的危险,而且死亡的危险也增加4~7倍。
1 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的病变特点糖尿病大血管的基本病变——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与非糖尿病者相同,但糖尿病患者起病早、进展快、无明显性别差异,而且由于糖尿病时凝血活性增强更易形成血栓[1]。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最大的特点是病变分布与非糖尿病者不同。
非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主要分布于近端动脉,如主动脉、髂动脉、浅表的股动脉和少量的远端动脉,而糖尿病者大血管病变则主要累及膝以下胫腓动脉[2]。
糖尿病患者主动脉病变的发病率为13.00%,非糖尿病者为25.00%;而膝以下的胫动脉的相对发病率在糖尿病者达90.00%,非糖尿病者仅为10.00%,故又称之为糖尿病“胫动脉病”[2,3]。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下肢血管动脉中膜钙化(medial arterial calcification)尤为突出,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分布特点(主要累及膝下)有关[4]。
动脉钙化以踝部最多,趾部较少,足的背部又较趾部为多[5]。
Orchard等[5]报道,通过X线检查,踝部胫后动脉钙化的患病率为32.00%,胫前动脉为28.00%,跖部水平的动脉为47.00%。
Smith等[6]对428例糖尿病患者足部进行X线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足部动脉钙化有显著高的患病率,并与下肢截肢有关。
在无截肢史的病人中患病率为39.00%,而有对侧截肢史者达78.00%。
糖尿病论文并下肢血管神经病变论文: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神经病变的综合治疗[关键词] 糖尿病; 下肢血管; 神经病变; 综合治疗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长期的高血糖可导致周围血管和神经病变,多见于下肢,二者相互影响,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足部缺血性坏死、溃疡、肌肉骨骼病变所致的足变形;神经病变初期可出现电击样疼、感觉过敏和深部肌肉疼等,后期可因感觉缺失或减低而易受外伤,轻微的外伤都能迅速导致溃疡、感染和坏疽,治疗相当困难。
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综合治疗,减少截肢引起的致残率。
1 一般治疗1.1 提高患者的防伤意识,注意保暖,进行合理的足部护理。
1.2 基础治疗:基础治疗需要贯穿治疗整个过程的始终,包括控制血糖、纠正酮症酸中毒、去除低蛋白血症、改善微循环等影响坏疽愈合的各种因素,而血糖的控制更是其它治疗方法的重要条件。
避免只见局部伤口,而忽略全身状态。
2 对症治疗2.1 局部治疗:(1)清创:局部治疗皮肤溃疡,清理创面,去除坏死组织。
正确、及时的清创可明显促进糖尿病肢端坏疽创面的愈合。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糖尿病足急性期,除急性化脓切开引流外,不宜过度清创手术处理,而应积极抗感染治疗,以防止坏疽蔓延扩大。
(2)外敷:创面多血运不良,因此,在清创的基础上外敷胰岛素降、庆大霉素及山莨菪碱,可有效降低局部血糖、提高局部血药浓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加速溃疡愈合。
2.2 血管病变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变往往导致长段性或多节段性狭窄或闭塞,是引起糖尿病足溃疡、坏疽、截肢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2.2.1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扩张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等。
中药制剂如丹红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可以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有利于局部组织的修复。
2.2.2 循环压力泵治疗:用压力泵对患肢进行间歇性加压治疗,以增加下肢血液的回流,提高血液循环量, 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清除, 从而减少血管损伤[1]。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诊断标准与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98例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基础治疗34例,内科治疗25例,外科治疗12例,中医治疗27例,随访一月,记录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98例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患者中,基础治疗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4例;内科治疗显效14例,有效10例,无效1例;外科治疗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2例;中医治疗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4例。
结论采取以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为主,以外科手术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手段,及早诊断,早期积极进行防治,能明显改善下肢的缺血症状,有效降低患肢的截肢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糖尿病性下肢血管基础治疗内科治疗外科治疗中医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又称糖尿病足,常见于糖尿病的患者。
由于局部神经异常、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患者通常表现为昼夜疼痛,抱膝而坐,治疗棘手,医疗费用高。
糖尿病足的防治强调多学科合作和综合性治疗,积极开展糖尿病足危险因素的筛查并及时纠正是预防的关键。
本文就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98例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年龄46~71 岁,平均62.5岁,男52 例,女46例,糖尿病程3~21年,平均11年,出现下肢血管病变者5~8年,平均4.6年。
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血流速度轻度减慢34例,中度减慢52例,重度减慢12例。
1.2 诊断分型、分级1.2.1分型根据患者足部缺血严重程度分为:间歇性跛行、下肢静息痛和坏疽。
按坏疽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干性、湿性和混合性。
1.2.2分级将LEADDP 分为四级:Ⅰ级为早期病变,管腔狭窄<15%,±1.3~1.4,舒张期及收缩期末频谱变宽,血流量及反向血流成分正常;Ⅱ级为轻度病变, 管腔狭窄≈16%~50%,±1.4~1.6,血流量减少<1/3,舒张及收缩期频谱均变宽,反向血流成分减少;Ⅲ级为中度病变, 管腔狭窄≈51~85%,±1.6~1.8,血流量减少≈1/3~3/4,收缩期频谱变宽,反向血流成分消失;Ⅳ级为重度病变,管腔狭窄>85%或闭塞,±1.8或无显示,血流量减少3/4以上或无血流,频宽正常或测不出,反向血流成分消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