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与防治
- 格式:pptx
- 大小:4.12 MB
- 文档页数:36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升高,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一种疾病。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有比较深厚的认识及丰富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多发生在脾胃虚弱、肝气不舒、气滞血瘀等情况下。
故而,中医治疗时要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有效地调理身体的内在环境,缓解症状,预防并治愈高脂血症。
以下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常用的方法:1.调整饮食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饮食结构,可以降低体内脂肪的生成量,促进脂肪的代谢,减轻高脂血症症状。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患者多属于肝气不舒、脾胃虚弱的身体状态,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饱腹感不强为宜,同时应多摄入一些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山楂、黄芪、茯苓、山茱萸等。
这些中药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体质,促进代谢,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不过,中药治疗高脂血症需要具体辨证施治,不能轻易自荐。
3.针灸推拿针灸或推拿可以直接刺激经络穴位及相关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代谢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含量。
4.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降低高脂血症的重要方法。
科学运动可以增加新陈代谢的速率,促进身体内的脂肪分解,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调整饮食结构、中药治疗、针灸推拿、体育锻炼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当然,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需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同时要遵循正常的治疗,不应盲目自荐,以免不必要的风险。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传统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由于脾胃不和或肝肾阴虚等原因导致的。
治疗的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清热解毒,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1. 脾胃失和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消化,如果脾胃失常,消化吸收不良,就容易出现胆固醇向血液中转移的情况,从而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功能,增进胃液分泌,提高消化能力,适当进行饮食调理,缓慢进食、减少糖分和脂肪的摄入。
2. 肝肾阴虚肝肾阴虚也是引起高脂血症的一个原因。
肝肾阴虚会导致肝阴亏损,解毒功能下降,无法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垃圾,从而导致胆固醇等物质在体内滞留,引起高脂血症。
治疗方法是滋肾养肝、润燥生津,如用枸杞子、地黄等中药来调理肝肾功能,增强解毒能力,消除体内毒素和垃圾。
3. 中药治疗中医学认为,中药具有调理气血、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疏肝理气、消食宽中等功效,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如用丹参、三七、土茯苓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帮助降低三酰甘油水平;金钱草、苦瓜、决明等则有利于降低胆固醇含量;山楂、薏苡仁、茯苓等可以清脾化湿,帮助降低血脂等功效,可根据个体情况,在选药后进行配伍或加减。
综上所述,治疗高脂血症需要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既要控制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又要通过中药来调节脏腑机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降低三大血脂浓度的目的。
同时,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因症施治,科学用药,透过调理,修复身体平衡,预防高脂血症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综述)高脂6血症与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症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脂血症的防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效果较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特点。
现就中医药降脂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一:高脂血症的辨证论治: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痰浊”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
脾虚运化失常或过食高梁厚味,易致中焦实热郁结,痰湿内生;体肥多湿,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运化失司,脾胃蕴热,则痰热内生;或因肝郁不舒,肝气郁结,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亦可造成痰湿内阻。
临床常用的治则如下。
1:清热利湿法:用于高脂血症又见烦渴,发热尿少,腹胀浮肿,脉滑数,舌苔腻者。
药用金银花、荷叶、菊花、连翘、玉米须、泽泻、草决明、茯苓、虎杖、忍冬藤等。
2:祛痰除湿法:血脂高又见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脉滑,舌苔腻者。
药用陈皮、半夏、竹茹、茯苓、枳壳、瓜蒌、胆星、杏仁、白金丸等。
3:清里通下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大便秘结,腹胀,脉有力,舌苔厚腻者。
里热痰结轻者用川军、山楂、麦芽、旱芹菜、茵陈、黄芩、枳壳、胡黄连;重者加用生大黄、或芒硝、番泻叶。
4:滋阴补肾法:血脂高又见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年迈体弱,耳鸣眼花,脉沉细,舌质红、舌苔薄者。
药用首乌、枸杞、麦冬、生地、沙参、菟丝子、黑芝麻、桑寄生、黄精、杜仲等。
5:活血化瘀法:血脂高伴有胸痹心痛,痛处固定,脉弦,苔薄、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者。
药用丹参、川芎、红花、降香、赤芍、生蒲黄、茺蔚子、姜黄、五灵脂、三七等。
6:清肝泻火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面红耳赤,口干舌燥,心烦尿黄,大便偏干,脉弦,苔腻者。
药用钩藤、葛根、草决明、生地、龙胆草、泽泻、山枝、黄芩、大黄等。
二:高脂血症的针灸治疗:针灸也有降腻脂作用,基本治则为健脾化湿,疏肝利胆,宽胸行气。
常用的穴位有内关、郄门、间使、神门、合谷、曲池、乳根、足三里、丰隆、通里、阳陵泉、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太白、三阴交、公孙、太冲、曲泉、中脘、鸠尾、膻中等。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称为“血脂症”或“脂滞证”,其病因主要与饮食失调、体内运化不畅、脾胃失调等因素有关。
针对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瘀活血、通络化湿等方法。
高脂血症在中医学中属于“脂滞证”范畴。
中医认为,肝藏血,脾主运化。
高脂血症的发生与饮食失调、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病人多有口味偏嗜、暴饮暴食、饮酒过多的习惯,导致脾胃消化功能不佳,食物无法及时转化为营养物质,从而形成了高脂血症。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方法是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
调理脾胃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脂肪的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郁李仁、薏苡仁等,这些中药都具有健脾消食、化湿利水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减少脂肪的积累。
祛瘀活血也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而循环不畅又会导致脂肪的堆积。
通过祛瘀活血的方法,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脂肪的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脂肪的囤积。
在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医强调“饮食为先”,因此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可以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中医建议高脂血症患者要少吃动物内脏、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清淡食物。
还应禁止饮酒,戒烟,保持适当的运动。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瘀活血、通络化湿等。
通过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可以改善高脂血症的症状,并达到降血脂的目的。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不能片面追求药物治疗的短期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浆中的脂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在
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归为痰浊内蕴范畴。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导致
湿浊停滞,巨细胞吞噬增多导致脂质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原则是化痰祛湿,健脾消脂。
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瓜蒌蓉、茯苓、泽泻、红豆薯、山楂、甘草等。
这些中药
可以通过增加代谢和排泄脂质的能力,达到祛湿化痰的效果。
2.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调理。
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煎炸和糖分高的食物,而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
水果、全谷类等。
3.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生活习惯也有关系,所以要注意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合理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都对控制高脂血症有帮助。
4.穴位按摩疗法:中医认为经络与脏腑相通,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等。
虽然中医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治疗高脂血症,西医药治疗是首选。
在接受中医治疗的也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同时采取西医药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进展摘要:通过搜集和深入分析近年来高脂血症中医临床最新文献资料,从中医角度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分型及临床治疗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明确高脂血症的影响因素和分型依据,为中医临床预防、诊断、治疗高脂血症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57-01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由脂质代谢异常和新陈代谢障碍等因素引起,发病后血清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上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常会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等[1]。
常规西医治疗高脂血症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长期用药会产生药物依赖现象,停药后易发生血脂反弹,不利于长期病情控制与治疗。
中医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有极大优势,可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根据病因辨证施治的同时,起到调理作用,是病情长期控制与治疗的首选途径。
近年来,中医临床在高脂血症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面均得到较大发展,现将最新的高脂血症中医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进展高脂血症属中医“湿阻”、“中风”、”血瘀”、“痰浊”范畴,多因饮食不节、脏器功能下降、肥甘食物摄入过多、情志失调等原因所致[2],另外,过度饮酒或腑气不通也会引发此症。
若具备单种或多种上述因素,便会影响正常的脏腑功能、痰瘀互结。
当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减少会停止水津生成、使之凝聚而为痰、精化而为浊,形成的痰浊不断增加聚集,就会引发血脂堆积[3],也就是说,体内大量堆积的血脂实际是痰浊所化而成的。
尤其在机体肝肾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产生大量的痰瘀、痰热和痰湿,最终均淤积在人体各大脉道之中阻塞流通作用,使得清阳不升、浊阴难降,引发和加重高脂血症。
2 辨证分型研究进展目前为止,中医领域对高脂血症的分型不仅相同,认可度较高的一种分型方式是将高脂血症分为肝郁痰阻、痰浊中阻、脾虚湿盛等类,也有中医临床工作者认为应当将高脂血症分为肝肾亏虚、痰浊中阻、气滞血瘀、肝郁脾虚4类[4]。
I FOOD INDUSTRY I69FOOD INDUSTRY I INTERPRETA TION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型药膳食养探讨意义。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3年1月首次推出《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主要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药膳的各自优势,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为指导成人高脂血症人群食物选择、对不同证型食谱及食养方进行举例,提升膳食指导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本《指南》提出,居民的血脂异常与日常膳食和生活习惯都密切相关,控制血脂必须从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做起。
因此,对高脂血症人群进行健康宣教的两点基础措施就是要坚持控制膳食和保持正确的生活方式。
1.中医理论对高脂血症的认识祖国医学没有“高脂血症”病名,归为“痰湿”“脂膏”“血瘀”等,引发高脂血症的病因有内因、外因。
外在因素归为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过逸少劳、情志问题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痰凝、湿浊、瘀血等病理之物,出现水液代谢紊乱,最终致病;内在因素归为于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
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以痰瘀为标,正虚为本,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
证型可分为:(1)痰浊内阻;(2)痰瘀互结;(3)气滞血瘀;(4)气虚血瘀;(5)肝肾阴虚;(6)脾虚湿盛。
各证型临床表现见表1附录。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疾病,可简易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
目前众多高脂血症人群需要长期服用具有降脂功效的西药才能保持血脂处于范围内的水平值,但药物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停药后易出现体检数值反弹且患者长期使用调脂西药,经济负担较大。
中医药膳食疗是以“辨证施膳”为主要核心,强调辨证论治和三因制宜的原则,针对性地制定不同食养方案,在阴阳调和、气血平衡、疾病调养等方面效果显著。
药膳作为传统医学简便廉的“寓医于食”的方式被现代人认可。
现以中医证型药膳食养的角度,探讨高脂血症的调理及应用。
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上升,但工作繁忙,压力增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使血脂异常的人群占比越来越多。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通常是指空腹时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高于正常或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低于正常。
老年高脂血症诊断标准:胆固醇≥6.21mmol/L(≥240mg%)、甘油三酯≥1.81mmol/L(≥160mg%)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35mg%)。
高脂血症一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称原发性高脂血症;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低下、肾病综合征等因素引起,称继发性高脂血症。
血脂是血液中脂质成分的总称。
高脂血症的发生与摄入的脂质量多、代谢的异常和脏器功能失常有关。
人体中的脂质可以从食物吸收后加工而来,也可利用其他物质在体内合成。
脂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人体必不可缺的物质,只有在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下才会给人身体带来不利的影响。
当它合成过多超过清除时,即可在血液中积聚,成为一种病理产物,(过剩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容易沉积在动脉内膜上),促进动脉硬化,形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所以老年人高脂血症的防治对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素质、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祖国医学虽无高脂血症病名,但对其实质的认识却源远流长,中医的膏脂学说与现代医学的脂质描述基本一致。
在《内经》中已有类似的记载,《素问·通评虚实论》曰:“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大致属于中医的“痰湿”、“浊阻”、“胸痹”、“眩晕”、“心悸”、“肥胖”、“中风”等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主症本症临床表现不一,个体差异甚大,也可无任何症状,一般可有形体肥胖、疲倦乏力、四肢麻痹、项背发紧、头痛、头晕目眩、心烦易怒、心悸、失眠、胸痹、心痛、纳呆食少、耳鸣眼花等症。
病因病机本病外因为嗜食肥甘厚味,导致脾虚运化失常,痰热郁结,痰湿内生;加之中年以后肾气渐衰,肾阴肾阳俱虚,相火易妄动,致肝阳上亢,木旺克土,使脾胃输布功能失调,脾胃蕴热,痰湿内生。
痰浊壅聚于内,致心血淤阻,脉络壅滞不畅。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综述血脂升高,影响人体健康,与心脑血管疾病息息相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医药对“三高”的研究与治疗,目前广泛认可的是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无论从改善症状,和改善检验指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
其实传统中医并没有“血脂”这个概念,中医开方也不大考虑检验指标,中医侧重的是综合调理、症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就是中医的“辨证施治”。
今天把一些现代研究对血脂代谢有影响的中药和中成药列出,仅仅是供大家参考。
一、具有降脂作用的单味中药:具有调节血脂的中药一般多见于活血化瘀药如参三七、蒲黄、红花、丹参、姜黄、茺蔚子等;补益药如人参、灵芝、人工虫草、玉竹、何首乌、桑寄生、女贞子等;具有泻下作用的如大黄、决明子、荷叶;还有一些具有利湿退黄、疏肝利胆“保肝”的中药也有降血脂作用如虎杖、茵陈、水飞蓟、柴胡、郁金。
消食健脾的如山楂、麦芽等。
利水剂如泽泻、茶树根;通经活络的地龙、葛根;清热解毒的黄芩、金银花等。
下面把部分中药对高脂血症的作用分述如下;1、山楂:动物实验证明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
用山楂提取物制成片剂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有效。
药理研究表明,山楂具有促进消化,保护血管,降脂降压,抗氧化,增加免疫力等作用。
2、金银花: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毒抗炎,解热,促进炎细胞吞噬功能,降血脂等作用。
它是通过与胆固醇结合,减少胆固醇的吸收。
3、大黄:对血清胆固醇没有明显的影响。
但是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有降低作用,如三黄泻心汤能明显抑制由高胆固醇饲料引起的血清胆固醇升高。
也就是说能抑制胆固醇吸收。
达到降低胆固醇作用。
4、泽泻:降血脂、抗脂肪肝。
5、茵陈:动物实验高胆固醇血症有较好的效果,对主动脉弓段病变、内脏脂肪沉着均表现保护作用。
(脂肪肝有效)药理研究表明,茵陈具有利胆,保肝,降压降脂,抑菌,抗病毒,抗癌,镇痛等作用。
6、车前子:可以降低人血清胆固醇。
药理研究表明,泽泻具有调节血脂,利尿,降血压等功效7、人参:助进脂质代谢,能促进肝内胆固醇、血中脂蛋白的生物合成,降低胆固醇;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关于高脂血症的中西医治疗高脂血症,也叫高血脂,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或三酸甘油酯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高脂血症是许多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通常,高脂血症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和生活方式习惯来管理,并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中医治疗在中医中,高脂血症通常被描述为“脂证”或“血脂紊乱”。
从中医角度来看,高脂血症的症状可能涉及脾脏、肾脏、肝脏和心脏问题。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肾主水代谢,肝主调节气血,心主循环,因此,高脂血症的治疗应以调节这些脏器功能为主。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在中药治疗中,常用的药物有降脂丸、定喘丸、泽泻汤等。
此外,针灸治疗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通常,在耳朵上穴位贴压新一片(旁门、肝、脾、腎、胆、胰、交感)等穴位进行治疗。
另外,推拿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常用的推拿部位包括大腿前侧、肚脐周围、首颈部等。
中医各种治疗方法的应用旨在通过改善机体自身调节功能,达到调整血脂、保护心脑血管等的目的。
西医治疗与中医相比,西医治疗高脂血症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尤其是针对胆固醇过高的情况。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脂药(如他汀类、质子泵抑制剂等)、胆汁酸制剂、鱼油等。
这些药物主要通过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血管等方面发挥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外,西医还注重控制饮食和生活方式习惯。
推荐采用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低糖、高纤维的饮食习惯。
此外,适当增加运动量也是有益的。
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因素的不同,西医通常推荐采用耐力型(如快步走、游泳、跳舞等)或者肌肉筋骨型(如力量训练、瑜伽等)的运动方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逐渐得到广泛认可。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在中医药治疗和西医药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个体化特征进行治疗。
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控制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同时也能减少药物副作用、加快康复等。
目前,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理通过中医立足于调理脾胃、调养肝肾、调节心气的治疗原则,通过调整食谱,增加饮食中的纤维素和膳食植物固醇,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转化脂肪酸,有利于控制血脂。
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作者:欧阳军来源:《家庭医学》2020年第12期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病名。
中医认为本病是因痰湿、湿浊及痰瘀所致,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
根据中医的辩证原则分类施治,可显奇效。
临床上常见患者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濡或缓而无力。
治宜温动脾阳、除湿化痰。
方用桂枝12克,云苓21克,白术15克,半夏15克,苡仁21克,藿香12克,陈皮12克,甘草5克。
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临床上常见患者形体肥胖、头昏身重、胸脘痞满、恶心欲呕,或伴眩晕肢麻木等症状,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豁痰祛浊、活血宣痹。
方用瓜蒌20克,陈皮12克,半夏15克,枳壳15克,白芥子12克,泽泻5克,姜黄10克,甘草5克。
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高血脂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临床常见头昏头胀痛、耳鸣、面色潮红、易怒、口苦、失眠多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平肝潜阳、滋阴养血。
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克,钩藤20克,石决明20克,牛膝 15克,益母草 20克,黄芩 10克,山栀子10克,桑寄生 15克,夜交藤20克,茯苓15克,何首乌15克,菊花15克,蔓荆子15克。
水煎服,1日1劑,连服7天为一疗程。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手足震颤加龙骨、牡蛎、珍珠母;肝火偏盛加龙胆草、丹皮。
患者常见头重眩晕、胸闷恶心、时吐痰涎、倦怠、少食多寐,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化痰清热、安神宁心。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12克,白术12克,天麻10克,茯苓 15克,陈皮 10克,生姜 12克,代赭石12克,胆南星 10克,白芥子15克,石菖蒲 15克,泽泻 15克,瓜蒌 15克,甘草 6克。
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脘闷纳差者加白蔻仁、砂仁;痰热者加黄芩、竹茹、天竺黄等。
以上各型在服药时,还可用白术、泽泻各等份为末,每次3克,用萆薢泡水,送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