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五单元第六课《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5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5 运动与摩擦力》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图片,便于学生进行探究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运动和力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深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主探究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滑轮组、小车、毛巾、砂纸等。
2.教学工具:电脑、投影仪、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将一块小车放在滑轮组上,让学生推动小车,感受推动时的困难。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推动小车会感到困难?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图片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每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如毛巾、砂纸等),将小车放在滑轮组上,观察推动小车时的困难程度。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引导学生总结:摩擦力越大,物体运动越困难。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小摩擦力?让学生举例说明,如在滑轮组上涂抹润滑油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020年秋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5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以及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上还需要加强。
此外,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粗纸、细线等。
2.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滑轮组实验,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摩擦力。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通过PPT和实验视频,回顾和巩固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以及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引导语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仁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分水岭镇中心小学校的科学教师高菊梅,我说课的题目是《运动与摩擦力》,接下来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等八大板块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运动与摩擦力》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课时的内容。
是在学生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为后面《运动的小车》做了铺垫。
因此,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如果打乱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甚至腐烂。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的特点,认识到不同阶段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恰如其分的教育。
在这节课之前,四年级上期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运动有滑动与滚动的方式以及弹簧测力计的认识和使用。
具备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进行测量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中物体有摩擦现象的生活经验。
并且拥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深入,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强。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学情,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将本课时目标拟定为以下四维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接触面会摩擦,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摩擦力小,滑动时摩擦力大。
2、科学探究目标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的摩擦力大小不同。
3、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小组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轮子的发明,提高了人类社会的运输效率,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我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并根据实验结果对比出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5 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了丰富的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并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动画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动画片中的摩擦力现象,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
2.探究摩擦力的概念: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和特点。
3.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的摩擦力大小,分析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4.应用与拓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并提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5.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接触面间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使接触面脱离、用滚动代替滑动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程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活动,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但可能没有系统地思考和总结。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大小的影响因素。
2.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木块、桌子、毛巾、滑轮、铅笔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如滑板、自行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将木块放在桌子上,用手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
讨论:为什么木块会停止运动?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来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之间的关系。
5.拓展(5分钟)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减小摩擦力?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是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的测量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现象来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
但是对于摩擦力这一概念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和生活实例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运动,引出摩擦力这一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实验探究:让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观察和记录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3.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和分析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4.生活实例: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刹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感受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但在摩擦力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会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感受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难点:摩擦力的具体应用和实际操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绳子、木块、毛巾、砂纸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摩擦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摩擦力的作用,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5.拓展(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6.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和理解。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六课《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
2.物体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要克服摩擦力,物体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也是摩擦力的作用。
(二)科学探究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的知识,从对物体运动的具体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对现象的原因提出假设。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动物体所用的力,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2.了解摩擦力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相对厚一点的两本书;带拉环的木块,弹簧测力计,记录表。
三.教学步骤(一).教学导入1.老师出示两本书页交叉在一起的书,然后请学生帮忙把两本书打开。
然后先请力气大的男生上来分开。
交代分书时要拉住书的背脊,然后要水平拉动,也不能损坏书本。
学生发现分不开。
多请几组,甚至老师来也分不开。
2.提问:为什么这两本书这么难舍难分呢?3.学生回答:老师肯定用胶水粘起来了。
4.教师解释:其实并没有粘起来,顺势就可以展示一下书本之间没有胶水粘的痕迹。
然后追问,还有别的想法吗?5.学生答:可能是因为书本之间有很强的摩擦力。
6.教师板书课题。
(二).活动一:感受摩擦力1.下面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听我的口令:手紧贴桌面,整个手掌压实,让你的手掌在桌面上滑动,多试几次,你感受到了什么?2.学生回答:学生1:感觉手在桌面上滑动很痛。
(边听边板书一些有价值的词语)学生2:感觉手在桌面上滑动很费劲。
学生3:感觉滑动时不是很顺畅,像是桌子在阻止手滑动一样。
学生4:刚开始滑不动,后来力量大了才滑动了。
3.提问:那手在往前滑动,而摩擦力的方向是?4.学生大:向后。
5.追问:所以摩擦力是帮助了手的运动还是?6.学生大:阻止,阻碍,防止等。
7.教师总结:摩擦力在阻碍手的运动。
板书阻碍。
8.追问:这个摩擦力是哪里来的?9.学生回答:学生1:是桌面不平整。
听课记录: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运动与力:6 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认识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知道如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导入教师行为•教师手持一本滑落在桌面上的书,轻轻推动后让其自然停止,引导学生观察书是如何停止的。
•提问:“为什么书会停下来?是什么力量让书停下来的?”学生活动•学生观察书的运动过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举手回答,提出自己的猜想,如“是桌子挡住了书”、“是手的力量没有了”等。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演示和贴近生活的情境,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学生的初步猜想虽然不一定准确,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思考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教师行为1.引入摩擦力概念•讲解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它存在于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摩擦力现象,如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汽车刹车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等。
2.实验探究•设计实验:使用不同材质(如木板、玻璃、布料)的斜面,让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观察并记录小车在不同斜面上的滑行距离。
•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操作实验器材。
3.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明确分工。
•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数据,讨论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尝试得出结论。
4.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进一步讨论如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如增加或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压力大小等。
过程点评•实验设计巧妙,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认真观察记录,通过小组讨论和数据分析,逐步构建了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
第 6 课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直接施加在物体上。
物体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要克服摩擦力,物体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也是摩擦力的作用。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光滑程度有关。
2.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物体运动的具体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中,对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假设。
会使用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动物体所用的力,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设计并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光滑程度的关系。
3.科学态度、STSE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了解摩擦力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1. 会使用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动物体所用的力,感受摩擦力的大小。
2. 用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光滑程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相对厚一点的书 2 本、带拉环的木块、测力计、小车、木板、毛巾、棉布、科学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装有重物的大木箱(或纸箱),ppT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摩擦力推木箱,说一说推的过程中的感受,导致这种感受的可能原因是什么?这个力是谁施加的?板书:摩擦力二、活动探究,感受摩擦力活动一推手1.学生手掌紧贴桌面滑动,体会手有什么感觉。
2.手掌轻轻贴在桌面滑动与手掌用力贴紧桌面滑动,手的感觉一样吗?活动二难舍难分的书兄弟1.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两本书页交叉在一起的书呈现在学生面前,谁能一下帮老师把两本书分开吗?2.思考:看似简单的一个活动,并不容易完成,可能是怎么回事儿呢?3、学生两人一组,将同样规格的两本书相互交叉叠放在一起。
试一试:手捏住书脊部位尝试分离。
想一想:到底是什么让书兄弟难舍难分呢?4.学生交流,初步感受认识摩擦力。
活动三木块的运动1.在桌面上缓慢地用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小组成员多次测量,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并记录。
2.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发现了什么?(测力计示数由小变大,增大达到一定值时,木块才会运动)3.为什么要足够大的力才能拉动木块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拉木块时,在木块与桌子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木块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2.学生能够识别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体运动状态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摩擦力与物体运动关系的好奇心,培养探究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的观察习惯。
二、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斜面、小车、不同材质的接触面(如木板、毛巾、砂纸等)、测力计、细绳、课件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演示法:通过实验操作演示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探究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摩擦力的大小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谈话导入: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在运动时会有阻碍,比如推一个重箱子或骑自行车上坡时感到费力。
•提出问题:这些阻碍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的?•揭示课题:《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
2.新课学习•(1)摩擦力的概念•讲解摩擦力的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运动时,在两个物体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举例说明:手在桌面上滑动时,会感到一种阻碍手滑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
•(2)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实验设计:使用小车和斜面,分别在不同材质的接触面上(如木板、毛巾、砂纸等)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条件下的运动情况,并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观察现象。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材质、小车重量等因素的关系。
•班级交流:各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和发现,教师总结并强调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应用与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举例并讨论,如车轮上的防滑链是为了增大摩擦力以防止打滑,而润滑油则是为了减小摩擦力以减少机器磨损。
第五单元运动与力
第六课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在桌子上拉木块时,木块与桌子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木块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当拉力大于摩擦力时,木块才会运动。
木块由运动到静止,也是摩擦力的作用。
用测力计缓慢地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测得的拉力大小就是木块在桌面上运动时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2.科学探究
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物体运动的具体现象的观察与分析中对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假设。
通过实验,感受摩擦力,会使用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动物体所用的力。
3.科学态度、STSE
能认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装有重物的大木箱或纸箱、测力计、带拉环的木块、小车、木板、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
(2)自由讨论发言。
(二)新课学习
1.感受摩擦力
(1)体验1:把手紧贴桌面滑动,会有什么感受?
(2)体验2:两人一组,将两本书的书页两两交叉,然后将其分离。
(3)体验3:推动或拉动木箱,你有什么感觉?这是怎么回事?
(4)交流感受:3次体验活动中,你有什么感受?
(5)小结:手紧贴桌面滑动,感觉受到了一种阻力,在阻碍手的滑动;书页两两交叉在一起的两本书很难分离,手感受到了阻碍分开它们的力;推动或者拉动木箱的时候,也感受到了地面对它的阻碍。
2.木块的运动
(1)分组实验:缓慢地用测力计水平拉木块,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2)小组实验并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正确操作和读数。
(3)汇报与交流:每次木块从静止不动到刚刚好被拉动时,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手的感受是怎样的?
(5)小结:拉木块时,在木块与桌子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木块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当拉力大于摩擦力时,木块才会运动。
3.停下来的木块
(1)继续实验:把木块放在桌面上用力一推,观察木块的运动。
(2)小组实验并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做好记录。
(3)汇报与交流:木块最终会停下来,为什么?
(4)小结:把木块放在桌面上用力一推,木块首先滑动得很快,说明手施加的力大于摩擦力,然后木块慢下来,最终停了下来,这说明由于手没有继续施加力,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木块停下来了。
4.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
(1)课件展示:教材P68页的四幅图片。
(2)交流,小结: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加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3)思考:想象一下,生活中如果没有摩擦力会怎么样?
(三)整理,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