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课_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含堂作业)
- 格式:ppt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34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说课稿【教材分析】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吃进去的食物在人体内还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化成养料和能量供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承担消化工作的器官叫消化器官。
本节课要研究食物在消化第一站——口腔中的变化。
聚焦板块通过回忆一天的食物,并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出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探究。
探索板块分两大活动,活动一主要通过观察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了解口腔的初步消化功能,并体验牙齿、唾液的作用。
活动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了解口腔内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协调作用。
通过探索活动后的研讨,学生可以认识到食物在口腔的初步消化,以及口腔各器官的功能,并进一步理解口腔的消化对整个消化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的特点、分布,能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2.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2.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的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四年级科学上册《食材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及反思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食材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及反思教科版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食材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 掌握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教学准备- 食材:苹果、面包、饼干、牛奶等- 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玻璃片等- 实验记录表格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有关食物和消化的知识,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 实验观察:将不同食材放入口腔中,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和描述食材的变化。
学生可以观察食材的颜色、形状、质地等方面的变化。
3. 实验记录: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包括每种食材在口腔中的变化情况。
4. 实验讨论: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比较不同食材在口腔中的变化差异,并尝试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5. 概括总结:引导学生总结食材在口腔中的变化规律,并进行简单的概括和描述。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食材在胃部和肠道中的变化过程,并展开相关实验观察和探究。
- 扩展实验:让学生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中食材微小结构的变化情况。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深入了解食材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食材的颜色、形状、质地等变化,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并能够将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总结。
同时,学生也通过思考和讨论,尝试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然而,本节课的实验内容较为简单,可能无法涵盖所有情况下食材在口腔中的变化。
对于学生来说,更深入的实验和探究可能会引发更多的兴趣和好奇心。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考虑扩展相关实验并引导学生展开更多的思考和探究。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理解牙齿、舌头、唾液的作用。
2. 学会观察和分析口腔内的微观变化,提高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分组实验:制作口腔模型,模拟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要求:每组准备不同的食物模型(如馒头、肉类、豆类等),在模拟口腔模型中观察食物的变化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2. 观察和记录:搜集不同类型的实物食物,观察其咀嚼时的变化,记录观察结果。
要求:将观察到的变化与同学分享,讨论咀嚼的作用和原理。
3. 查阅资料: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牙齿的构造、功能和保护方法。
要求:整理查阅到的资料,制作PPT或报告进行分享。
4. 小组讨论:针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和消化过程,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体会和收获。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任务,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探究: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实践操作:要求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报告整理:学生需整理和提交作业成果,包括实验记录、观察报告、资料收集和讨论总结等。
四、作业评价1. 评价内容: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情况、观察分析能力、资料收集整理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
2. 评价方法: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结合学生提交的作业成果和讨论总结进行评价。
3. 评价标准:根据作业目标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 反馈改进:根据评价结果,对作业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需在完成作业后,提交作业反馈表,包括作业完成情况、收获和不足等。
教师将根据反馈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反思:教师需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成果和反馈表,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牙齿、舌头和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他们可能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消化过程的具体细节,如牙齿、舌头和唾液的作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知道牙齿、舌头和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牙齿、舌头和唾液的作用。
难点:牙齿、舌头和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牙齿模型、舌头模型、唾液试管等。
2.实验材料:面包、牛奶、碘酒等。
3.课件:食物在口腔中消化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口腔中是如何消化的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食物在口腔中消化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消化过程。
同时,教师讲解牙齿、舌头和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面包在口腔中的变化。
学生将面包放在嘴里,用牙齿咀嚼,观察面包的变化。
然后,学生将咀嚼后的面包吐出,观察面包的颜色和质地变化。
教师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牙齿的咀嚼作用和唾液的消化作用。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同步练习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单选题1.人的牙齿中,具有切断食物功能的是()。
A. 犬齿B. 臼齿C. 门齿2.消化过程中起磨碎作用的牙齿是()。
A. 门齿B. 臼齿C. 犬齿3.将一块馒头放入口中,反复咀嚼有甜味,这是由于()。
A. 牙齿咀嚼的缘故B. 舌搅拌的缘故C. 口腔分泌消化酶的缘故4.在口腔里,( )把食物中的淀粉转化成糖。
A. 牙齿B. 舌头C. 唾液5.唾液中的酶能消化食物中的()A. 脂肪B. 蛋白质C. 淀粉6.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
A. 有甜蜜素B. 里面有糖C. 含有淀粉7.形成龋齿的主要原因是()。
A. 偏食、营养不良B. 牙齿生长畸形C. 口腔不洁,有细菌存在8.吃饭的时候,有利于消化的做法是()。
A. 细嚼慢咽B. 狼吞虎咽C. 边吃饭边喝水9.食物中的营养主要是在下列哪个器官中被吸收的?()。
A. 胃B. 小肠C. 大肠10.咀嚼米饭会感觉到甜,这是因为米饭含有( )。
A. 糖B. 淀粉C. 甜蜜素11.口腔中起着消化淀粉作用的是()。
A. 牙齿B. 唾液C. 舌头二、判断题12.嚼米饭会感到甜味,这是因为米饭本身就是甜的。
()13.米饭本身的味道是甜的。
()14.口腔中的食物通过吞咽进入食管,再依次通过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器官。
()15.食物在口腔里会初步消化,同时口腔也能吸收一些营养。
()16.大多数食物都是在口腔中被消化的。
()17.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18.食物只有在初步消化中被很好地磨碎、捣烂,才容易被身体吸收。
()19.口腔只是食物通道,食物在口腔并不消化。
()20.为了减轻消化器官的负担,我们吃食物,要细嚼慢咽。
()21.牙齿可以帮助消化,所以它也是消化器官。
()22.人口腔中牙齿可分为三类,它们的作用都一样的。
23.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24.经常刷牙可以防止蛀牙,保护牙齿,所以每天要刷一次牙。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食物在口腔中经过咀嚼和初步消化的过程。
2. 观察和了解口腔中不同部位的构造与食物消化的关系。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准备:- 学生需提前阅读《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相关教材内容,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基本变化过程。
- 家长协助孩子准备一张口腔构造图,标明牙齿、舌头、唾液腺等部位。
2. 观察与记录:- 学生在家中准备不同类型的食物(如米饭、苹果、蔬菜等),并在餐前将食物放入口中开始咀嚼,同时观察和感受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 记录下食物在口腔中咀嚼时,牙齿的咬合方式、舌头的搅拌动作以及唾液对食物的湿润程度等变化。
- 完成口腔构造图的标注,指出哪些部位参与了食物的初步消化。
3. 视频与图片收集:- 学生可借助网络或科普视频,收集关于食物在口腔中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 收集不同年龄阶段牙齿生长和替换的资料,了解牙齿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三、作业要求1. 观察记录要详细,包括食物的形状、口感、咀嚼时间等细节描述。
2. 标注口腔构造图时,要准确指出各个部位,并描述它们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
3. 视频和图片的收集需注明来源,并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作业需整洁、字迹清晰,可通过绘画或图表形式辅助说明。
四、作业评价1. 观察记录:评价学生对食物在口腔中变化观察的细致程度和准确性。
2. 构造图标注:评价学生对口腔各部位名称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理解的深度。
3. 资料收集:评价学生对额外学习材料的搜集能力以及材料的科学性。
4. 整体评价: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观察记录、图片及作业整体完成情况,给予鼓励与指导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花时间进行作业点评,对于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与表扬。
2.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教师将给予指导与纠正,并鼓励其改进。
3.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兴趣点或疑问,教师可进行拓展讲解或组织小组讨论。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后服务作业设计)2.7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选择题1.防止龋齿有效的方法是(A)。
A.每天刷牙B.睡前吃甜食C.饭后不漱口【详解】糖类被认为是引发儿童龋齿的主要因素。
糖类可以为黏附在牙齿上的细菌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其繁殖,因此会侵蚀牙齿,引发龋齿。
所以有效防止龋齿的做法是每天刷牙,保持口腔清洁。
2.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会被身体(A)。
A.消化吸收B.直接排除体外C.长期储存【详解】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会被身体消化吸收。
消化吸收过程是通过消化器官来完成的,人体的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功能。
3.吃一块馒头,刚开始没有甜味,越嚼甜味越明显,这是因为(C)。
A.牙齿咀嚼B.舌头搅拌C.唾液作用【详解】馒头进入口腔后,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与口腔内的唾液充分混合,而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
4.人的牙齿按照形状和功能不同,可以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犬齿的主要作用是(C)。
A.切割食物B.咀嚼食物C.撕碎食物【详解】一般身体健康的成年人有32颗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门齿主要负责切断食物,犬齿主要用于撕裂食物,臼齿主要是磨碎食物。
5.牙齿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牙齿的健康很重要,以下行为有利于保护牙齿的是(A)。
A.餐后刷牙或漱口B.多喝甜饮料C.横向用力刷牙【详解】牙齿的生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乳牙阶段、混合牙阶段、恒牙阶段。
牙齿是我们身体的重要消化工具,因此保护牙齿尤为重要,平时要养成勤刷牙,饭后漱口,刷牙要竖着刷且不能过多的用力;少吃甜食,不要用牙齿咬硬东西;要定期做牙科检查等。
6.我们吃食物时主要依靠(C)来撕碎食物。
A.臼齿B.门齿C.犬齿D.舌头【详解】牙齿可以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3种,门齿用来切割食物,臼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二、填空题7.人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用来切割食物的是(门齿),用来撕碎食物的是(犬齿),用来咀嚼食物的是(臼齿)。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背景:口腔是整个消化系统的起始点,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对身体的健康和营养吸收至关重要。
了解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对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饮食习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目标:1. 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主要变化过程;2. 掌握口腔消化对身体的重要意义;3.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意识。
三、作业内容:1. 阅读与思考:学生阅读相关知识,了解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并思考口腔消化对身体的重要性;2. 实验操作:学生进行口腔消化实验,观察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3. 分析与总结: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口腔消化对身体的意义,并总结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意识。
四、作业步骤:1. 准备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食物样本、口腔模型、口腔消化液等;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指导进行口腔消化实验,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3. 数据记录: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食物在口腔中的颜色、质地、味道等变化;4.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口腔消化对身体的重要性;5. 总结提升:学生总结口腔消化的意义,并提出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意识。
五、作业评价:1.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2. 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 数据分析的逻辑性和深度;4. 总结提升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六、作业展示:学生可通过口头报告、展示海报、书面报告等形式展示作业成果,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七、作业延伸:可邀请口腔健康专家或营养师进行讲座,深入探讨口腔消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和健康生活方式。
八、作业时长:本作业设计为一个学周完成,包括实验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分析、总结提升和作业展示等环节。
通过这个作业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掌握相关术语和原理。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4.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以及唾液对淀粉的初步消化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提高他们对消化健康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食物的消化过程有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口腔中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功能,以及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生活经验的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牙齿、舌头、唾液等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学生能够探究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2.难点:牙齿、舌头、唾液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实验材料(食物、牙齿模型、唾液等)。
2.学具:实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食物是如何消化的吗?口腔在消化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包括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
同时,解释这些过程如何帮助食物更好地消化。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每组选取一种食物(如馒头、饼干等),用牙齿咀嚼,用舌头搅拌,观察食物的变化。
同时,观察唾液对食物的影响。
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填写实验记录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拓展(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除了实验中的食物,还有哪些食物在口腔中容易消化?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