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的语言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
除汉族外,已确定民族成分的有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分布在占全国总面积50-60%的土地上。
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有些民族内部不同支系还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不包括转用或者兼用汉语的情况):瑶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和拉珈语;高山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泰耶尔语、赛德语、邹语、沙阿鲁阿语、卡那卡那布语、排湾语、阿眉斯语、布农语、鲁凯语、卑南语、邵语、萨斯特语、耶眉语共13种语言;景颇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景颇语、载瓦语;怒族的不同支系分别使用怒苏语、阿侬语、柔若语;裕固族使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门巴族使用门巴语、仓拉语。
因此,全国55个少数民族,共使用72种语言。
这些语言分别属于五个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汉藏语系又可分为汉语和藏缅、苗瑶、壮侗三个语族。
属于藏缅语族的有藏、门巴、仓拉、珞巴、羌、普米、独龙、景颇、彝、僳僳、哈尼、拉祜、纳西、基诺、怒苏、阿侬、柔若、土家、载瓦、阿昌等语言;属于苗瑶语族的有苗、布努、勉、畲等语言;属于壮侗语族的有壮、布依、傣、侗、水、仫佬、毛难、拉珈、黎、仡佬等语言。
阿尔泰语系又可分为蒙古、突厥、满-通古斯三个语族。
属于蒙古语族的有蒙古、达斡尔、东乡、东部裕固、土和保安等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西部裕固等语言;属于满-通古斯语族的有满、锡伯、赫哲、鄂温克、鄂伦春等语言。
属于南亚语系的有佤、德昂、布朗等语言。
属于南岛语系的是高山族诸语言。
属于印欧语系的是属斯拉夫语族的俄语和属印度-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
此外,朝鲜语和京语的系属尚未确定。
现有的少数民族语言,都是经历了历史上语言功能竞争的考验而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些语言发展至今成为本族母语,是客观实际需要决定的,都有其客观必然性。
台湾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是台湾原住民族群之一,分布在台湾岛的中央山脉地区。
他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是台湾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高山族在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他们是古老的台湾原住民族之一。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高山族的祖先可能是从亚洲大陆迁徙到台湾的一支族群。
高山族的祖先经过数千年的迁徙和生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和生活方式。
高山族的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台湾的高山地带,如中央山脉和阿里山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高山族与外界的交流相对较少,他们一直保持着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环境下,高山族发展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成为台湾原住民族中独特的存在。
高山族的文化传统十分丰富多样,包括语言、宗教、音乐、舞蹈、传说、工艺等方面。
高山族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是台湾原住民族中最为多样和复杂的语言之一。
他们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相信大自然中的各种力量和神灵。
高山族的音乐和舞蹈富有激情和节奏感,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高山族的传说和神话故事流传千年,丰富了台湾的文化遗产。
他们讲述了许多关于神灵和英雄的故事,展现了高山族人民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和敬畏。
高山族的工艺品制作精美,主要包括木雕、竹编、织布等,体现了高山族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高山族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由于长期的封闭生活和外界的影响,高山族的文化传统和语言面临着濒危的风险。
同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对高山族的生活习惯和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高山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面临着崩溃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高山族的文化遗产,台湾政府和社会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通过加强教育和文化交流,培养高山族的年轻一代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热爱;通过保护高山族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村落,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通过推广高山族的文化艺术和手工艺品,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尽管面临着许多挑战,高山族的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独特的存在和影响力。
【56个民族⼀家亲】⾼⼭族⾼⼭族是中国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是我国统⼀多民族⼤家庭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图⽚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站)民族简介(歌舞晚会《海歌⼭魂凤凰情》剧照[国家民委信息中⼼赵⾃胜摄影]图⽚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站)民族⽂化语⾔:⾼⼭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各地区⾼⼭语差⽐较⼤。
起码有15种语⾔,⼤致可分为"泰雅"、"曹"、"排湾"三⼤语群,泰雅⼈、排湾⼈、布农⼈等⼗多个分⽀。
没有通⽤的民族⽂字。
散居于⼤陆的⾼⼭族通⽤汉语⽂。
居住房屋:⾼⼭族过去是依⼭傍⽔,巢居⽳处,或辟⽵编茅,架⽊为屋。
住宅类型有⽊屋、⽵屋、茅屋、板岩⽯屋、草顶地下房屋等,但⼗分讲究造型和实⽤相结合。
⼤都呈长⽅形或四⽅形,有门⽆窗。
宗教信仰:⾼⼭族还保留有原始宗教的信仰和仪式。
他们崇拜精灵,各地信仰的神不⼀,有天神、创造宇宙之神、⾃然神、司理神和其他精灵妖怪。
(歌舞晚会《海歌⼭魂凤凰情》剧照[民族画报社陈涛摄影]图⽚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站)饮⾷特点⾼⼭族的饮⾷以⾕类和根茎类为主,⼀般以粟、稻、薯、芋为常吃⾷物,配以杂粮、野菜、猎物。
⼭区以粟、旱稻为主粮,平原以⽔稻为主粮。
除雅美⼈和布农⼈之外,其他⼏个族群都以稻⽶为⽇常主⾷,以薯类和杂粮为主⾷的补充。
居住在兰屿的雅美⼈以芋头、⼩⽶和鱼为主⾷,布农⼈以⼩⽶、⽟⽶和薯类(当地称地⽠)为主⾷。
平埔⼈还特产⾹⽶,喜⾷“百草膏”(⿅肠内草浆拌上盐即⾷)。
⾼⼭族嗜烟酒、⾷嚼槟榔。
民族服饰男⼦服饰:⾼⼭族男⼦的⾐饰式样,⼤体有四种类型:⼀是以泰雅⼈、赛夏⼈和北部阿美⼈为代表的北部型。
其特征是⽤两幅⿇布拼缝成⽆袖筒外褂;⼆是以曹⼈和布农⼈为代表的中部型。
其特征是以⿅⽪为⾐料,上⾐为带⽑的⿅⽪背⼼,外披⿅⽪披肩;三是以排湾⼈、卑南⼈、鲁凯⼈和南部阿美⼈为代表的南部型。
其特征是对襟长袖上⾐,腰部系半腰裙,或系⼀条宽腰带⽽垂其两端作为前裙;四是兰屿岛上雅美⼈的雅美型。
高山族高山族是居住在台湾省的少数民族。
主要居住在台湾省台湾本岛的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以及兰屿上。
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
因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赛夏人和雅美人等之别。
此外,尚有10多万已被汉化的平埔人。
平埔人历史上包括10个族群。
他们散居在台湾西部、北部、西南部平原与沿海,长期与汉族杂处、通婚,较早接受汉族文化,至19世纪以后已基本与汉族融为一体。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还有4461人散居祖国大陆。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无文字。
不同地域的高山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高山族传统衣饰绚丽多彩,衣饰式样因族群而异。
高山族男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以泰雅人、赛夏人和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北部型。
其特征是用两幅麻布拼缝成无袖筒外褂;二是以曹人和布农人为代表的中部型。
其特征是以鹿皮为衣料,上衣为带毛的鹿皮背心,外披鹿皮披肩;三是以排湾人、卑南人、鲁凯人和南部阿美人为代表的南部型。
其特征是对襟长袖上衣,腰部系半腰裙,或系一条宽腰带而垂其两端作为前裙;四是兰屿岛上雅美人的雅美型。
仅系一条用宽约三四寸的厚布做成丁字带遮挡下身。
高山族女子的衣饰式样,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泰雅人、赛夏人、曹人和阿美人的短衣长裙式;二是布农、鲁凯人和排湾人的窄袖长衣式;三是雅美人的半裸露式。
上身常常只穿一件背心,下体仅横围一块腰布。
冬季则用一块方布自左肩围裹其身,于左肩上打结。
高山族各族群男女皆重装饰。
饰物种类很多,主要有贝珠、贝片、琉璃珠、猪牙、熊牙、羽毛、兽皮、花卉、银铜首饰以及钱币、纽扣、竹管等。
他们用这些饰物把浑身上下装饰得琳琅满目,五光十色。
尤其是男子,盛装时几乎从头到脚都有装饰,有些男子尤其是头领的头冠甚至比女子头冠更为复杂和多姿多彩。
高山族的聚落多在背山面河之处,阿美人、卑南人居于台东纵谷平地,雅美则居于兰屿环岛海边。
高山族的语言文字高山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高山区域,拥有独特而丰富的语言文字。
高山族的语言文字是他们保留和传承自古代的重要文化符号,对于了解和研究高山族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山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具有自己独特的语法、词汇和发音特点。
虽然高山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十分艰苦,但他们依靠严密的社区关系和语言交流,形成了稳固的文化基础。
高山族的语言具有丰富多样的词汇,其中包括动物、植物、地形等丰富的自然语言。
这些词汇不仅反映出高山族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也折射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例如,在高山族的语言中,有许多关于雪、云、星空等自然元素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描述了高山族人们生活的真实环境,也是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
高山族的语言还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色彩。
在高山族的语言中,存在着大量与古代生活、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深深地扎根于高山族的历史和文化土壤之中。
通过研究高山族的语言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对祖先、宗教、传统习俗等的重视,进而推测出他们生活的方式、价值观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的推进,高山族的语言文字面临着严重的衰败和失传的危机。
许多高山族的年轻人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选择学习和使用汉语或英语等大众语言,导致高山族的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高山族的语言文字,我们需要加大对高山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力度,鼓励高山族的年轻一代学习和使用自己的语言,同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高山族的语言文字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
总之,高山族的语言文字是他们丰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和研究高山族文化的窗口。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高山族的语言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共融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山族民族节日_高山族的传统文化高山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也有少数散居在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
高山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俗文化,自然衍生出很多节日,你知道高山族的民族节日有哪些吗?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高山族民族节日,希望大家喜欢!高山族民族节日打耳节打耳节又称射耳节,台湾省高山族布农人传统祭祀节日。
每年农历四月举行。
节前男子要进山打猎,女子在家酿酒,并准备茅草和新水。
节日到来这天,人们纷纷送新煮的兽肉到集会所的打耳场上,之后举行打耳仪式。
拔草祭拔草祭是台湾省高山族布农人祭祀节日。
每年农历二、三月间择日举行。
祭前,各家酿酒,准备祭祀所用的物品。
祭祀这天,入们盛装打扮,纷纷来到田地附近。
家长弯腰拔草,祈求上天保佑粟苗迅速成长。
之后还用一种野草轻轻敲几下各人的后背,据说这样可以减轻腰背的酸痛。
祭祀仪式结束后,高山族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人们在回家的路上,要射用草和树皮缠成的滕球。
象征射死一切专吃农作物的害虫。
少年节少年节是台湾省高山族支系曹族民间传统节日,择年在农历三月间举行。
居住在阿里山区的曹族人,男孩从12岁起,要接受为期五年的特别训练,每期训练开始和结束时,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即少年节。
届时,男人们全副武装,手持长矛,将一广场围住,女人们则身着节日盛装,簇拥在广场四周。
首先将一大肥猪赶进广场中央,男人们一边呼喊,一边手持长矛向大肥猪猛刺,直到将猪刺死。
人们在矛尖上涂上猪血插在广场周围,随后将猪肉当场煮熟,和米糕一起,分给在场的所有男人,得到食物的男人,奔到受训少年寄宿地,唱着歌曲,在那里聚餐,尽兴方散。
此后,受训少年将要离开家庭接受训练。
五年后,在结束训练前,举行一次传奇式考试,合格者才能毕业。
斯密乌斯得莫莫赫斯密乌斯得莫莫赫,泰雅语即播种。
台湾省高山族泰雅人祭祀节日。
每年农历一月择日举行。
届时由“戛戛”祭团的首领担任祭司主持祭仪。
祭前各家都要杀鸡备酒、捣粟作糕,然后送祭品到祭司家。
高山族的语言
高山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又称马来一玻利尼西亚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据统计,共有22种语言。
除已近消亡的平埔人语言外,尚有15种。
根据语音、词汇、语法形态上的差异,大体可以分为‘泰雅”、“曹”、“排湾’三大语群。
包括泰雅语、赛德克语、曹语、卡那卡那富语、沙阿鲁阿语、阿美语、布农语、卑南语、赛夏语、鲁凯语、雅美语等。
其中雅美语与菲律宾的巴丹语接近。
现在不少高山族同胞已能使用汉语,而且高山族语言中还吸收了不少汉语闽南话借词。
这些措词与农耕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器具有关,反映了历史上高山族与汉族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关系。
高山族语言与古越人语言一样,也是多音节的粘着语,不同于汉字一字一音的孤立语。
如,“船’为“卡苏”、“打猎”为“卡妈路苦”等。
学者们认为,高山族语言与同源于古越人的壮侗语族各族的语言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同源关系。
高山族虽然还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但近年来,在排湾人和布农人地区发现的“绘画木板”与“记事木板”,却反映了高山族图画文字的雏形。
“绘画木板”绘制了对多个图像,可归纳出14种会意形象,如骑马的童稚,戴羽冠、横枪手肩、持枪前进、手提敌首、舞蹈等人像,心及鹿、百步蛇等;“记事历板”用桧木制成,镌刻着各种结构单一的符号,如▲表示一天,q表示架平锅煮酒,■(长方形)表示禁忌砍柴。
此外还有表示背篓里有芋、有粟,以及表示狩猎、耕垦、鹿猎、饲养、娱乐、等刻画符号。
‘绘画木板’与“记事木板”所刻画的形象与符号,已初具萌芽记事的特征。
它反映了高山族早期农耕兼狩猎的原始经济文化类型,可以说是高山族人民对自己历史的一种写照。
来源:中国台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