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28 MB
- 文档页数:59
1、听神经瘤:本病病程较长,随病程发展,可出现耳鸣、耳聋等听神经刺激和破坏症状,患侧面部麻木、知觉减退等面神经受累症状。
病程后期可出现小脑体征,严重时可出现枕骨大孔疝。
CT检查示: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分叶状密度、等密度或高密度病灶。
MRI检查示小脑脑桥角区长T1,长T2信号。
结合该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考虑该病可能性大。
2、胆脂瘤:本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多见,多位于侧脑室内,早期可无症状,随着囊肿长大可引起颅内压增高。
少数位于第三、第四脑室,第三脑室可可有嗜睡症征等,并可反复发作。
结合患者病史及体征,不能排除此病的可能性.3、脑膜瘤:60-70%位于矢状窦旁、大脑凸面、蝶骨等蛛网膜颗粒存在的地方。
生长缓慢,病史长,良性多见。
MRI在T1WI多呈等或高信号,T2WI多呈低信号,可见硬膜尾征,从病史及辅助检查考虑此病可能性不大。
4、转移癌:老年人多见,多有其它器官的原发病灶,以肺部多见。
主要临床表现为高颅压引起的临床症状,如头痛、呕吐等。
头部MRI显示不规则的长T1、长T2信号影,占位效应及周边水肿明显,从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尚不能排除此病。
5、脑脓肿:病人多有中耳炎等感染史,发热明显。
有脑膜炎的体征,头部MRI常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后可见脓肿周围的囊壁,病灶中央信号不变,附近脑组织可有水肿信号影,脑室系统可受压、移位,从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见可基本排除本病。
诊治计划:拟提检项目及次数:检凝血象、血型,外科综合,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离子,心电,胸透。
1、颅内炎性改变:包括化脓性及结核性,常有发热史或感染结核史,肺内结核或胃肠道结核,化脓性分不同时期不同表现,包括急性脑炎期、化脓期、包膜形成期。
可通过脑脊液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鉴别。
结合病史,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考虑脑脓肿可能性大。
2、胶质瘤:中枢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起病急,病程短,在脑内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晰,生长迅速,病灶周围有水肿。
颅内占位鉴别:
1.颅咽管瘤:常见颅内肿瘤之一,常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内分泌紊乱、视力视野障碍,CT可
见鞍上池内囊占位,患儿无内分泌紊乱等相关表现,头颅MRI检查不支持,故排除。
2.髓母细胞瘤:颅内常见恶性肿瘤,常见于四脑室,有颅内压增高及小脑损害征,CT可见四
脑室较高密度影,患儿情况可考虑,但术中病理未提示,故排除。
3.室管膜瘤:儿童发病较成人高,可发生脑脊液流出道梗阻,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部分病人可出现颈部疼痛和强迫头位,患儿无相关临床表现,病理不支持,故排除。
侧脑室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侧脑室肿瘤应该做哪些检查,常用的侧脑室肿瘤检查项目有哪些。
以及侧脑室肿瘤如何诊断鉴别,侧脑室肿瘤易混淆疾病等方面内容。
*侧脑室肿瘤常见检查:常见检查:头颅平片、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EEG、颅脑CT检查、颅脑超声检查*一、检查1、脑脊液检查病人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蛋白含量也升高,并以脑室内者为最高,腰穿获得者蛋白含量则较低。
肿瘤侧侧脑室内脑脊液的蛋白含量高于对侧侧脑室内的脑脊液蛋白含量。
脑脊液细胞数稍增高,有时可查到瘤细胞。
2、颅骨X 线平片颅骨平片为侧脑室肿瘤时一种简单的检查方法,其X线征象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颅内压增高征象:颅骨内板指压迹增多;鞍区骨质变化,呈现后床突骨质吸收甚至消失,鞍背变短,严重者鞍背也消失;颅内压增高时间较长,颅骨发生骨质吸收萎缩变薄;②肿瘤钙化:肿瘤钙化也称为颅内病理性钙化。
侧脑室内肿瘤钙化并不少见,多见于室管膜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
室管膜瘤的钙化多表现为侧脑室内散在的点状聚集而构成的多发性球形钙化。
脉络丛乳头状瘤多发生在侧脑室三区,其钙化特点为单侧侧脑室内三角区部位出现钙化,双侧侧脑室三角区部位发生钙化但大于正常脉络丛的钙化斑。
脑膜瘤的钙化多呈点状、片状、针状或放射状。
3、脑血管造影侧脑室肿瘤在脑血管造影时主要显示脑积水的血管征象,表现为大脑前动脉变直或向对侧移位,侧裂动脉可有轻度的向外移位或仅表现有外移的趋势。
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及其分支向上呈弧形移位,胼周动脉上移,膝部变圆,其上行段牵直。
脉络膜前动脉变直或向下移位,或可见有扩大的脉络膜前动脉引向肿瘤区。
有时可显示出脑室内的异常血管团。
4、脑室造影脑室造影是侧脑室肿瘤一项具有特殊意义的检查方法,可直接显示肿瘤的大小及位置,并作出定位甚至定性诊断。
由于侧脑室肿瘤易于阻塞室间孔,造影时可见脑室扩大并以肿瘤侧为明显,脑室内可见充盈缺损及肿瘤影。
侧脑室三角区较大的肿瘤气脑造影可见气体包绕的肿块,有时可见侧脑室向对侧移位。
脑室内肿瘤的CT与MR诊断脑室内肿瘤指来源于脑室壁、脉络膜组织或异位组织的肿瘤,有时还包括脑室外突入生长的肿瘤。
在颅内肿瘤中,脑室内肿瘤是很特殊的一类肿瘤,其大多数肿瘤为脑外肿瘤,大多数是良性或低级别的,确定肿瘤在脑室内生长的位置至关重要。
临床表现:可长期无定位症状,阳性神经征象少,而以颅内压增高发病,如头痛、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
头痛常呈发作性、间歇性或阵发性加重。
三脑室后部肿瘤常引起两眼球上视、下视受限,瞳孔散大与共济失调, 有时出现双侧锥体束征。
三脑室前下部肿瘤引起丘脑下部受累的症状,如内分泌障碍、尿崩症、嗜睡、不规则发热;侧脑室肿瘤出现对侧肢体肌力减退或轻偏瘫;四脑室肿瘤早期出现呕吐与脉搏、呼吸、血压的改变,亦有有眩晕、步态不稳等。
肿瘤有时产生活瓣作用,当阻塞室间孔、导水管、中孔时可出现强迫头位。
常见病理类型:侧脑室内常见肿瘤有脑膜瘤、室管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及上皮样囊肿等;原发于第三脑室内的肿瘤有胶质瘤、畸胎瘤、胆脂瘤和胶样囊肿等;第四脑室内肿瘤多为脉络膜乳头状瘤;起源于脑室壁的室管膜瘤、血管母细胞瘤亦不少见。
影像学表现:在影像上脑室内肿瘤显示明显,主要是因为脑室内脑脊液与肿瘤间的对比。
尽管如此,在脑室内肿瘤的鉴别诊断上还是有很大难度。
影像学手段中,MRI检查是最好的检查手段,平扫和增强扫描、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对诊断帮助大,为外科手术提供有效信息,对手术后脑部情况亦可提供信息。
CT在初检、判断肿瘤以有无钙化和评价脑积水有重要作用。
脑室内肿瘤中,室管膜瘤常发生钙化,多见于儿童,常见于第四脑室,注射对比剂后发生强化。
室管膜下瘤和中枢神经细胞瘤易见于侧脑室前部,都可表现为不均匀、囊性改变,室管膜下瘤更常发生于年龄较大的人,而中枢神经细胞瘤常发生在40岁前的成人。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总是发生在Monro氏孔附近,钙化、明显强化为其特点,并有多发硬化时才有的红斑等。
当肿块以脉络丛为中心,又富血管性,脉络丛乳头状瘤、脉络丛乳头状癌、脑膜瘤或转移瘤都有可能。
脑室肿瘤的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蓝岚【摘要】目的分析脑室肿瘤的MRI影像特点,提高脑室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占位性病变的MRI影像表现.结果不同脑室肿瘤的MRI表现有所不同,部分肿瘤具有某些特征性的表现.而大多数肿瘤具有发病年龄及好发部位特征.如脑膜瘤及中枢神经细胞瘤常见于中年人,而室管膜瘤及脉络丛乳头瘤则好发于儿童.脑膜瘤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而室管膜瘤则好发于第四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则好发于侧脑室前角.结论 MRI影像学表现结合肿瘤的发病年龄及部位等可以提高脑室肿瘤的术前诊断准确率.【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11【总页数】3页(P82-84)【关键词】脑室;肿瘤;磁共振成像【作者】蓝岚【作者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福建厦门 36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R445.2脑室肿瘤是指起源于脑室、大部分或全部位于脑室内的一类肿瘤。
脑室肿瘤发病率低,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8%~1.6%[1]。
但肿瘤种类繁多,可起源于室管膜、脉络丛组织、透明隔或脑室周围组织结构等[2]。
尽管大部分肿瘤可通过MRI检查发现,但由于肿瘤缺乏特征性的影像表现及临床征象,所以往往难以在术前对肿瘤的病理类型做出准确的诊断。
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 年6月—2016年10月,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肿瘤的影像特点,以期望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4年6月—2016年10月,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13例,平均年龄(33.2±5.6)岁。
临床症状主要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行走不稳、肢体乏力等。
1.2 设备与方法20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MRS检查。
MRI扫描采用Siemens Verio 3.0T磁共振扫描仪,8通道标准头颈正交线圈,层厚5 mm,层间距1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