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蓝莓行业发展分析引言蓝莓是一种富含营养且具有丰富风味的小果实,近年来在我国市场上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从产业链、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分析我国蓝莓行业的发展状况。
产业链我国蓝莓产业链主要包括蓝莓种植、采摘、加工和销售环节。
种植环节主要有技术栽培、育苗和种植管理等工作。
采摘和加工环节需要保证果实的质量和新鲜度,以满足市场需求。
销售环节则包括批发、零售和电商等多种渠道。
当前,我国蓝莓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引进优质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同时,冷链物流和加工技术的不断提升,有助于保持蓝莓的新鲜度和口感。
随着我国对蓝莓消费需求的增加,蓝莓产业链逐渐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蓝莓作为一种富含抗氧化剂和维生素C的水果,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尤其在大城市,高收入人群对高端蓝莓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此外,蓝莓的营养和保健功能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健康食品。
据统计,我国蓝莓消费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20%。
同时,蓝莓进口量也在持续增加,我国成为了全球蓝莓进口大国之一。
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为蓝莓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发展前景目前,我国蓝莓行业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随着蓝莓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加,行业各环节的参与者都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几年,我国蓝莓行业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合作,研究和引进更先进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
另一方面,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市场份额。
然而,蓝莓行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病虫害防治、物流配送成本、市场价格波动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合作和支持。
结论我国蓝莓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通过产业链的完善和市场需求的满足,蓝莓行业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然而,发展过程中也需要解决一些困难和挑战。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蓝莓行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明天。
无为市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无为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黄土高原和江淮平原的过度地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蓝莓生长的理想之地。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蓝莓的营养价值逐渐被认可,无为市的蓝莓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本文将对无为市蓝莓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当地蓝莓产业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1. 蓝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无为市蓝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品种逐渐丰富。
主要品种有北高南佳、蓝莓瑞比、夏莓、蓝莓克丽蓝等,其中北高南佳品种居多。
种植模式多样化,既有大面积连片种植的规模化种植模式,也有个体农户零星种植的小规模种植模式。
2. 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无为市蓝莓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从蓝莓的种植、采摘、加工到销售都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一些大型的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开始利用规模优势,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加强蓝莓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附加值。
3. 营销模式创新针对市场需求,无为市蓝莓产业在营销模式上也进行了创新,除了传统的批发市场销售外,还开拓了电商渠道和农产品直销渠道,大大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二、问题分析1. 产地认证不足由于无为市蓝莓产业发展较快,但产地认证工作滞后,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无法实现高价销售,进一步制约了蓝莓产业的发展。
2. 种植技术不过关部分农户在蓝莓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存在欠缺,导致产量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影响了产品的市场表现。
3. 产品加工不足目前,无为市蓝莓的深加工领域还比较薄弱,仅有少数企业进行了多样化的蓝莓产品加工,大多仍停留在初加工阶段,限制了蓝莓产业链的延长和附加值的提升。
三、对策建议1. 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认证要提升无为市蓝莓产业的竞争力,首先需要加强对蓝莓产地的认证工作。
通过加强生产资料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优化种植环境,提高产品质量,争取蓝莓产地的认证,提高产品知名度,获取更好的销售渠道和更高的价格。
靖宇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西麓的山岳地带,松花江上游,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全省最寒冷县份之一,春季昼夜温差大;夏季短,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睛朗天气;冬季漫长,干燥寒冷。
辖区内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素有“森林王国”、“立体资源宝库”之美称。
境内900多种野生植物中,药用植物788种,食用植物123种,蜜源植物116种,主要盛产吉林人参、西洋参、五味子、蒲公英、天麻和平贝母等中小药材;木耳、山芹菜、蕨菜、薇菜、松籽、蘑菇、蓝莓、靛果等绿色食用植物。
独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奠定了靖宇县北方道地中小药材和绿色食用植物重点产区的地位。
蓝莓是杜鹃花科,越橘属多年生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广阔开发前景的灌木小浆果果树。
全世界分布的越橘属植物可达400余种,主产于美国又被称为美国蓝莓。
我国野生蓝莓主要产在长白山、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林区,又名笃斯、都柿(大小兴安岭、伊春),甸果、地果、龙果、蛤塘果(吉林),是一种低灌木,矮脚野生,颗粒小,营养丰富且含丰富花青素的植物,果实除鲜食外,主要用于加工果酒、饮料等。
蓝莓人工栽培历史不到一个世纪,最早始于美国,人工培育的蓝莓,树体高,果实较大,果肉饱满,甜酸适口,改善了野生蓝莓的食用口感,增强了人体对花青素的吸收。
我国对蓝莓的引种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由吉林农业大学小浆果研究所率先进入蓝莓研究领域,并第一个建立了蓝莓产业化生产基地。
靖宇县蓝莓引种试栽始于2009年,经过十余年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止2021年全县蓝莓种植面积达到29434亩,栽培农户2028户,年实现产值1.8亿元,蓝莓产业已成为靖宇农村富裕、农民增收和实现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1蓝莓产业发展优势1.1自然资源优势靖宇县地处东经126°30′~127°16′,北纬42°06′~42°48′,全境被长白山系龙岗山脉从北、西、南三面环抱,形成长白山山地地貌,立地类型以台地、沟谷为主。
无为市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无为市是中国著名的蓝莓产区之一,自2010年开始,无为市蓝莓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亩扩大到现在的10000亩,成为蓝莓种植的重要基地。
但是,目前无为市蓝莓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从无为市蓝莓产业现状分析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对无为市蓝莓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现状分析1.1 优势(1)气候条件优越:无为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温差大,昼夜温差大,利于蓝莓树的生长和果实的发育;同时,无为市的太和水库水质优良,滋养着无为市蓝莓的种植。
(2)品种丰富:无为市蓝莓品种丰富,不同品种有不同的生长周期和有益成分,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产业链完善:无为市蓝莓产业链完善,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都有较为成熟的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1.2 不足(1)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无为市蓝莓种植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与国际蓝莓种植相比落后,需要通过技术改进和学习提升,更好地促进蓝莓产业的发展。
(2)销售渠道存在差异:无为市蓝莓销售渠道多样,但与主流市场相比仍然存在差异,需要积极开拓新销售渠道,进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品质波动大:由于无为市蓝莓种植的品种较为丰富,因此品质波动较大,与其他地区的蓝莓相比也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会影响到市场销售。
2. 对策建议2.1 加强技术改进与人员培训针对无为市蓝莓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需要加强技术改进和人员培训。
对于技术层面,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如微生物学技术和新型育种方法,提高种植效率和产量,并加强蓝莓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进而优化市场质量。
同时,可加强人员培训,如通过开展培训班、成立专家团队、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进而更好地推动蓝莓产业的发展。
2.2 拓宽销售渠道为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无为市蓝莓产业需要深入挖掘国内外蓝莓潜在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电子商务等新型销售方式扩大蓝莓的知晓度和销售范围。
无为市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1.市场需求增长潜力大: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提升,蓝莓的消费市场需求呈现出较大的增长潜力,无为市蓝莓种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2.规模化种植程度低:无为市蓝莓种植企业规模较小,生产技术较为滞后,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种植基地。
规模化种植是保证品质和产量的基础,无为市蓝莓产业需要加快发展规模化种植。
3.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不足:无为市蓝莓产业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蓝莓产品的品质难以得到保证。
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种植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提升竞争力。
1.加强科研合作和技术培训:无为市蓝莓产业需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优质蓝莓品种和种植技术。
组织开展蓝莓种植技术培训,提高种植者的技术水平,推动无为市蓝莓产业技术升级。
2.建立农业产业化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依托,推动无为市蓝莓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和整合资源,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合作社可以协调企业、农户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产业发展的整体效益。
3.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无为市蓝莓产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确立独特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市场知晓度和认可度。
4.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无为市莓产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严格的农药使用标准和生产管理规范,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
建立农产品溯源制度,提高产品的追溯能力,增加市场信任度。
5.拓宽销售渠道和增加附加值:无为市蓝莓产业需要拓宽销售渠道,开拓电商和外商合作渠道,增加产品的销售范围和数量。
加强产品加工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链延伸和增值。
蓝莓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蓝莓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一种小果,在市场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
蓝莓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富含营养,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由于蓝莓的的营养和保健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因此蓝莓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
本文将从蓝莓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分析以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蓝莓产业的发展现状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蓝莓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截至2019年,国内已经有近20个省区市建立了蓝莓种植基地,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
据统计,全国蓝莓种植面积已近百万亩,2020年全国蓝莓总产量达到约35万吨,总产值超过200亿元。
从蓝莓加工和销售方面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江浙沪一带,另外也有不少在西南地区。
二、蓝莓产业面临的问题1. 蓝莓品种单一,品质参差不齐目前,蓝莓的品种主要以北美和智利引进品种为主,并且大多数地区的生产都是以一到两个主要品种为主,导致全国蓝莓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比较突出。
这也影响到了国外市场的开发和销售。
2. 产业链条不完整蓝莓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包括种植、繁殖、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目前由于相关政策缺乏支持,国内生产和销售链存在一定程度上不成熟。
3. 成本过高蓝莓是一种质量要求较高的水果,在栽培、繁殖、收获、销售等过程中的成本较高,影响着当地的市场竞争力。
三、蓝莓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1. 加强品种研发和扩大种植规模对蓝莓进行差异化开发,研发具有较高产量、高品质和长产期的品种,并通过引进国外新品种和基因组编辑培育来加强品种的繁殖和选育。
加大种植面积,并且改变传统种植方式,采用全量化、自动化、生态化等新颖种植方式,提高蓝莓种植效益。
2. 全面推动产业升级和链条拓展针对产业链环节不齐全的问题,应当从政策规范、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方面入手,支持农业科技研发、行业协会或组织的建设、组织贸易协会等措施,引导蓝莓产业向一体化、多元化、国际化方向拓展。
3. 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利用现代科技,尽可能降低蓝莓种植、繁殖、收获、销售等环节的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无为市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无为市是江苏省无锡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中国蓝莓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
随着近年来蓝莓产业的蓬勃发展,蓝莓已成为无为市的一大支柱产业。
本文将就无为市蓝莓产业的现状及对策建议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无为市蓝莓产业发展现状1. 产业发展现状无为市蓝莓产业起步较早,现已形成了以蓝莓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主要内容的完整产业链。
据统计,无为市蓝莓种植面积已达到数万亩,年产量超过数千吨,年产值达数亿元,蓝莓产业在当地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 产业存在问题随着蓝莓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蓝莓品质参差不齐,市场上存在低质量蓝莓流入,严重影响了无为市蓝莓的声誉和市场价格。
蓝莓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中间商采购,产品陷入价格较低、利润空间有限的困境。
蓝莓产业链条较为薄弱,种植、加工、销售环节缺乏协同配合,进一步影响了产业的整体发展。
二、蓝莓产业发展对策建议1. 提高蓝莓品质为了提高蓝莓品质,无为市应加大科研投入,引进高品质优良品种,并采取科学的种植管理技术,提高蓝莓的产量和品质,确保产品的质优价高。
2. 拓宽销售渠道为了拓宽蓝莓销售渠道,无为市应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建立健全的销售网络,加强对接国内外顶级超市、电商平台等,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 发展多种经营为了拓展蓝莓产业的价值链,无为市应发展蓝莓深加工产业,开发蓝莓果酱、果汁、饮料、果干等系列产品,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和销售周期,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 建立合作联盟为了加强蓝莓产业链的协同配合,无为市应积极组建蓝莓产业合作联盟,整合种植基地、加工企业、销售商等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加强产业链的协同合作,推动产业的整体发展。
5. 增加农民收入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无为市应加大蓝莓产业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农民蓝莓种植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对蓝莓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蓝莓,学名越橘,是越橘蓝果类型品种的总称,属杜鹃花科植物,为多年生灌木小浆果果树。
果实蓝色,近圆形,果肉细腻,甜酸适度,口感好,营养丰富,除含有糖、酸、Vc 外,还含有氨基酸、SOD、熊果甙、黄酮类化合物及Ca、P、Fe、Zn 等,具有抗衰老、抗疲劳、增强心脏功能、明目、抗癌和抗炎等独特功效,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
是集营养价值、医疗价值为一体的高档第三代水果。
1 生产现状
蓝莓原产北美,栽培始于美国,美国、加拿大是目前最大的蓝莓生产国,到20 世纪80 年代已选育出适宜各地栽培的优良品种100 多个。
截至2006 年,全世界蓝莓发展面积已达15 万hm2,年产量24 万t。
我国蓝莓栽培与开发起步较晚,20 世纪80 年代初,吉林、黑龙江省加工企业曾采用野生蓝莓加工果酒、饮料,由于没有稳定的原料供应,未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
自1983 年开始,吉林农业大学先后从美国、加拿大、芬兰、德国等国引入抗寒、丰产的蓝莓品种70 多个,进行栽培试验和品种筛选。
之后,中国农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沈阳隆迪公司、大连理工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北华大学林学院、大连大学等单位共引进蓝莓栽培品种150 多个。
截止2007 年末,全国蓝莓生产总面积达1 133.3 hm2,大多为幼树期,年产量1 000
t 左右。
1999 年,丹东市高冠蓝莓研究中心开始从事蓝莓品种的引进和栽培试验工作,优选的6 个北高丛蓝莓品种于2006 年通过辽宁省品种委员会的审定;2001年,丹东市振安区姜惠铁从吉林农业大学引进蓝莓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并成为丹东地区蓝莓新优品种生产示______范基地和优质种苗繁育基地,目前仅生产示范基地面积就达400 hm2。
近年来,丹东市蓝莓发展速度较快,据2008年4月统计,全市蓝莓生产总面积达386.6 hm2,
其中凤城市66.7 hm2、振安区240 hm2、东港市46.6 hm2、宽甸县33.3 hm2。
只有66.7 hm2 进入结果期,2008 年总产量达260 t,按100 元/kg 计算,总产值可突破2600万元。
丹东市蓝莓的生产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4.11%和26%,已成为我国蓝莓生产的主产区之一。
2 发展蓝莓的优势
2.1 优越的自然条件
丹东位于辽宁省的东南部,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7.1~8.9 ℃,年降水量880~1 088 mm,年日照时数2 379~2 511 h,无霜期145~180 d,除南部(属半大陆半海洋性气候)外,全市有13.33 万hm2 旱田是微酸性的棕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2%左右,这里森林覆盖率高,松针土、其他植物的腐烂叶片和丰富的草炭土资源,为蓝莓产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2 良好的工作基础
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大连大学已在丹东市振安区、东港市合隆镇建立了蓝莓科研、生产示范基地,为丹东蓝莓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丹东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丹东蓝莓产业的发展,市政府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已将蓝莓种植业列为振兴丹东农村经济的重点特色产业,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以扶持。
为切实解决蓝莓栽培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由丹东市科技局牵头组织成立丹东蓝莓科技特派团,分别由辽东学院、东港市果树技术推广站、丹东农科院、丹东蔬菜研究所组成4 个分团,负责全市蓝莓的技术工作。
自2003 年开始,东港市果树技术推广站、丹东市农科院,丹东市蔬菜研究所等单位,连续承担了丹东市科技局下达的蓝莓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初步筛选了几个适宜丹东栽培的品种,并在植株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越冬防寒等技术环节的研究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3 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丹东市是全国最大的小浆______果生产基地之一,全市小浆果生产总面积已达到11 053.3 hm2,其中草莓1 万hm2,树莓666.7 hm2,蓝莓386.6 hm2,年产浆果18.7 万t,除鲜果上市外大多在当地进行速冻,少量加工。
据调查,全市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25 家,稍加技术改造即可进行蓝莓的深加工。
可利用现有企业与国外的草莓、树莓等产品出口渠道和相关信息,将
丹东蓝莓打入国际市场。
3 存在的问题
3.1 盲目发展
2009 年1 月近年来,丹东蓝莓鲜果售价一般为100~200 元/kg,且供不应求。
受效益驱动,一些企业和个人开始投资栽培蓝莓,有的盲目栽培了大量的南高丛类品种,到结果时才发现这些品种抗逆性差,产量低;有的将蓝莓直接定植在未经改良的粘重土壤上,栽后不长或死苗严重,给种植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2 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相对滞后
丹东栽培蓝莓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加大了蓝莓的新品种引进试验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力度,但品种数量不多,配套技术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技术推广工作相对滞后。
3.3 品种结构不合理
丹东目前栽培的蓝莓大多数为鲜食或鲜食兼加工品种,纯加工类品种只有6.7 hm2,占总栽培面积的1.8%,比例偏低。
3.4 资金投入不足
与栽培其他果树相比,蓝莓栽培是一次性投资较大且高效的种植业。
丹东栽培蓝莓仍需越冬防寒,采取的方式是低龄树采用埋土防寒,而大龄树利用大拱棚上覆盖草苫或遮阳网的防寒措施,若配套大拱棚越冬防寒,666.7 m2 需一次性投资约7 000 元(种苗2000元、大棚材料等5 000 元)。
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
丹东蓝
莓的发展。
3.5 产业化程度低
2008 年,丹东市只有近66.7 hm2 进入初果期,总产量只有260 t,果品主要以鲜果销往国内的大型超市,仅有少量用于加工和出口,产业化链条尚未形成。
4 对策
4.1 统筹规划,稳步发展
近年来,丹东市先后多次邀请美国、加拿大等国蓝莓专家以及我国首席蓝莓专家李亚东教授来丹东,就丹东蓝莓产业发展相关问题进行科学论证,认为丹东市是我国少有的蓝莓适栽区。
辽宁省农委已将丹东市列为蓝莓等小浆果优势栽培区,丹东市政府也将蓝莓生产列为农业重点特色产业,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以扶持。
统筹规划,这是丹东蓝莓产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一方面,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丹东自然资源条件、投资能力、产业化发展状况等情况综合制定丹东蓝莓总体发展规划和各年度发展计划,做到规划科学,防止出现规模扩张速度与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就是做好丹东蓝莓的栽培区划,受黄海的影响,丹东南部的东港市、振安区和凤城市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空气相对湿度也较大,土壤多为棕壤,呈微酸性,是丹东蓝莓的适栽区;凤城北部和宽甸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极端低温值也较高,是丹东蓝莓栽培
的次适栽区。
在适栽区内可采用温室、塑料大棚和露地3 种栽培形式,品种应以抗寒、优质、高产、易形成花芽的北高丛、半高丛类品种,如‘蓝丰’‘北陆’‘北蓝’‘佰克利’‘斯巴坦’等品种,同时引种其他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对次适栽区,要选择抗寒性好、花芽形成良好的半高丛、矮丛类品种,如‘北陆’‘北蓝’等品种,并可大力发展矮丛加工类蓝莓品种,如‘美登’等。
4.2 加大资金投入
市财政要加大对蓝莓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保证蓝莓科研、推广机构的科研经费,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蓝莓“龙头”企业的建设和有规模蓝莓育苗、生产基地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积极吸纳资金,促进丹东蓝莓相关产业的发展。
4.3 加强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
丹东蓝莓的科研工作起步较晚。
近年来,由丹东市科技局牵头,组织了全市有关科研推广机构,进行蓝莓的科研攻关,取得了一定成效。
今后还要在蓝莓新优品种引进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现有品种资源进行杂交等品种选育工______作,争取尽快选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宜丹东生态特点的新优品种;加强对生产实用技术的研发,在植株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越冬防寒等技术环节上,形成技术体系,为丹东蓝莓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除聘请国内外专家来丹东讲学指导外,要组织当地科研技术人员,深入蓝莓生产第一代指导生产,切实
解决种植户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难点问题。
4.4 调整栽培品种结构
要改变目前品种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将加工类品种(含鲜食加工)的比例由目前68%调整到80%左右,适当增加加工类品种的生产面积。
4.5 树立品牌意识
丹东蓝莓以其果大、质优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我们要在建立丹东蓝莓生产GAP 技术规程和HACCP 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注册“丹东蓝莓”品牌,并将“丹东蓝莓”融入文化元素,利用“丹东丝绸节”等活动展示丹东蓝莓产业和蓝莓制品,不断扩大“丹东蓝莓”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根据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举办“丹东蓝莓节”“蓝莓采摘节”等大型活动,吸纳国内外消费者,拓展“丹东蓝莓”的市场空间。
4.6 加快产业化进程
要充分发挥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培育和壮大丹东蓝莓“龙头”企业,采用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模式,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链条,不断加快丹东蓝莓的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