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基本操作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2.03 MB
- 文档页数:31
骨科基本操作技术骨折手法复位技术骨折手法复位(manipulativereduction)是利用力学的三点固定原则和杠杆的原理,整复骨折端。
在骨折复位前必须先了解外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局部软组织损伤程度及肌对骨折段的牵拉作用,弄清骨折移位时所经过的途径,而后选择合适的手法,将移位的骨折断端沿着原来的移位途径倒返回来,骨折就会顺利地得到复位。
某些骨折用手法复位,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手法复位的时机1.一般伤后1~4小时局部肿胀不严重,软组织弹性较好,手法操作容易,有利于骨折复位。
2.当病人有休克、昏迷等情况时,须待全身情况稳定后,才能作手法复位。
3.当伤肢出现严重的肿胀或水疱时,可待肿胀减轻后,再行手法复位。
(二)手法复位方法1.解除疼痛应用麻醉可以消除疼痛、解除肌痉挛。
最好用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儿童可用全身麻醉。
2.肌松弛位待麻醉完成后,将患肢各关节置于肌松弛的位置,以减少肌对骨折段的牵引力,有利于复位。
3.对准方向将远侧骨折段对准近侧骨折段所指的方向。
因近侧骨折段的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已失去连续,故可使之移动。
4.拔伸牵引即加以适当的牵引力及对抗牵引力。
在伤肢远端,沿其纵轴施行牵引,矫正骨折移位。
牵引时,必须同时有对抗牵引,并稳定近折端。
根据骨折移位情况施行不同拔伸手法,以矫正短缩移位、成角移位或旋转移位。
5.手摸心会在拔伸牵引后,术者参考X线片所示的移位,用两手触摸骨折部,体会骨折局部情况,以决定复位手法。
6.反折、回旋横骨折具有较锐的尖齿时,单靠手力牵引不易完全矫正短缩移位,可用反折手法。
术者两拇指抵压于突出的骨折端,其余两手四指重叠环抱下陷的另一骨折端,先加大其原有成角,两拇指再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待两拇指感到两断端已在同一平面时,即可反折伸直,使端端对正。
回旋手法可用于背向移位,又称背靠背的斜骨折(即两骨折面因旋转移位而反叠)。
须先判定发生背向移位的旋转途径,然后施行回旋手法,循原路回旋复位(图74-17)。
骨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第一章创伤基本问题及骨折脱位、手外伤第一节创伤与急救 (4)多发骨与关节损伤 (4)创伤性休克 (5)骨筋膜室综合征 (6)挤压综合征 (7)脂肪栓塞综合征 (9)开放性骨折的处理原则 (11)开放性损伤的处理原则 (11)第二节骨折 (12)上肢骨折锁骨骨折 (12)肱骨外科颈骨折 (13)肱骨干骨折 (14)肱骨髁上骨折 (15)肱骨髁间骨折 (16)肱骨内、外髁骨折 (16)桡骨小头骨折 (16)尺骨鹰嘴骨折 (17)尺桡骨骨干双骨折 (18)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小头脱位 (19)桡骨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 (19)桡骨远端骨折 (20)桡骨远端骨骺分离 (21)腕部骨折 (22)下肢骨折股骨外科颈骨 (23)股骨粗隆间骨折 (24)股骨干骨折 (24)髌骨骨折 (25)胫骨平台骨折 (27)胫腓骨双骨折 (28)踝部骨折 (28)跟骨骨折 (29)骨盆及髋臼骨折骨盆骨折 (30)髋臼骨折 (31)第三节关节脱位 (32)肩锁关节脱位 (32)肩关节脱位 (32)肘关节脱位 (33)腕部关节脱位 (33)髋关节脱位 (34)膝关节脱位 (35)踝、足关节脱位 (35)第四节手外伤 (36)开放损伤 (36)手部骨折 (37)第五节脊髓损伤 (39)第二章关节外科 (41)肩关节周围炎 (41)肱骨外上髁炎 (42)腕管综合征 (43)肘管综合征 (43)踝管综合征 (44)跟痛症 (44)股骨头坏死 (45)Baker囊肿 (47)第三章脊柱外科颈椎病 (47)腰椎间盘突出症 (49)腰椎管狭窄症 (50)第四章骨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石膏绷带固定 (51)牵引术 (52)小夹板固定 (53)清创术 (53)关节穿刺术 (54)第一章创伤基本问题及骨折脱位、手外伤第一节创伤与急救骨折系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受到破坏。
绝大多数骨折为各种各样暴力所引起;也有一些少见的骨折并无明显外伤史,如病理性或疲劳性骨折。
骨科操作考试内容
骨科操作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手术衣和戴手套: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地穿手术衣和戴手
套,确保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2.打结方法: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打结的技巧,包括单
手打结、双手打结等。
3.铺消毒巾: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地铺消毒巾,确保手术过
程中器械和手术部位的消毒。
4.骨折固定术: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地进行骨折固定术,包
括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等。
5.关节复位术: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关节复位术,包
括肩关节复位、肘关节复位等。
6.截肢术: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截肢术,包括大腿截
肢、小腿截肢等。
7.脊柱侧弯矫正术: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地进行脊柱侧弯矫
正术,包括牵引、矫形等操作。
8.骨科常用器械的使用: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地使用骨科常
用器械,包括手术刀、手术剪、骨钻、骨锤等。
通过以上内容的考试,可以全面评估考生的骨科操作技能水平,确保其具备从事骨科临床工作的基本能力。
骨科临床基本技术操作规范一.石膏绷带固定[包扎前准备]1.物品:适当大小石膏绷带卷、温热水(约40℃左右)、石膏刀、剪、针、线、衬垫物、颜色笔。
2.患者的准备:(1)向病者及家属交待包扎注意事项及石膏固定的必要性。
(2)用肥皂水洗净患肢,有伤口者先行换药。
[固定时注意事项]1.先将肢体置于功能位,用器械固定或专人扶持,并保持该位置直至石膏包扎完毕、硬化定型为止。
扶持石膏时应用手掌,禁用手指。
2.缠绕石膏时要按一定方向沿肢体表面滚动,切忌用力抽拉绷带,并随时用手抹平,使各层相互粘合。
3.在关节部位应用石膏条加厚加固,搬动时要防止石膏折断,过床后要用枕头或沙袋垫平。
4.石膏包扎后应注明日期及诊断。
5.石膏未干固以前,注意凸出部勿受压,以免凹陷压迫皮肤,引起压迫性溃疡。
6.为加速石膏凝固,可在温水中加放少许食盐,天气潮湿可用电炉、电吹风等方法烘干。
7.石膏固定应包括骨折部位的远近端二个关节。
肢体应露出指(趾)端以便于观察。
8.术后应密切观察,尤其最初六个小时。
若有下列情况,应实时切开或拆除石膏。
(1)肢体明显肿胀或剧痛。
(坏疽及缺血性挛缩)(2)肢体有循环障碍或神经受压。
(3)不明原因的高热。
(压疮,化脓性皮炎,坠积性肺炎)9.石膏松动、变软失效,应及时更换。
10.应鼓励患者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并抬高患肢,固定部位的肌肉应作主动收缩、舒张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二牵引术[适应证]1.长主干骨折复位后不稳定,需要维持对位者。
如股主干大斜形骨折。
2.骨折脱位,需要持续牵引方能复位。
如颈椎骨折脱位。
3.需要改正或防备肌肉痉挛所致的枢纽畸形。
4.软组织挛缩引起的畸形。
5.某些腰痛、坐骨神经痛患者。
骨牵引一定义:直接固定到骨骼上施行的牵引。
二器材:穿刺针和牵引弓及其它牵引装置。
穿刺针有克氏针和斯氏针之分。
克氏针细,光滑,容易穿过骨质,软组织损伤和感染的几率相对较低,但如牵引弓选用不当,会造成旋转,对骨质疏松患者有切割作用,应选用张力性牵引弓与之相匹配;斯氏针相对较粗,分为光滑和带螺纹两种,不需张力性牵引弓便可保持稳定性。
经皮椎体成形术1. 术前准备要点:(上下滑动查看) 双平面透视对建立通道与骨水泥注入有很大帮助。
拍摄侧位像时影像增强器可位于床上或床下水平,拱形部分向头侧倾斜。
在与此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可获取前后位像,影像增强器位于成像目标区上方。
为方便手术定位应首先获取正位像,因为交叉的入路会使此过程发生改变,然后根据侧位像进行调整。
多水平病变可用骨水泥一次性给予治疗。
骨水泥保存于无菌冰水中以延缓聚合过程。
行椎体成形术时,首先建立所有的通道,随后在每个点注射骨水泥。
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时,在定位点钻孔,插入球囊并扩张,然后再注入骨水泥。
骨水泥装载量取决于椎体节段数量。
随骨水泥治疗节段数增加,骨水泥中毒风险增加。
基本原则是一次手术骨水泥治疗不超过3个椎体节段。
在一些骨折尤其是扁平椎骨折中,通过椎体后凸成形术恢复压缩的高度可能比较困难。
一旦球囊缩小,椎体骨折可能随之再次塌陷。
可以通过蛋壳技术来保持高度:将小剂量(0. 5~1mL)骨水泥注入空腔;再次插入球囊并撑开椎体高度,小的骨水泥团块扩散至球囊四周形成一个薄的骨水泥蛋壳;撤出球囊后蛋壳可维持椎体高度直至剩余的骨水泥注入。
2. 术中使用双平面透视机。
3. 球囊套管的开口点应位于椎弓根的 10 点或 2 点位置即上外侧 角,取决于左右。
将置入通道设计于该处可保证其离神经根最远。
如前后位片所示插入通道,侧位片上套管通过椎体后缘线之前不能越过椎弓根内壁。
4. 通道开口点位于关节突关节外侧,这样可以避免损伤关节囊。
5. 术中透视证实球囊位于椎体前部,这可避免骨折块向后突入椎管。
6. 球囊充气为骨水泥注入建立潜在空间。
果发现骨水泥溢出,则停止注入。
应避免将骨水泥注入椎体后部。
8. 理想情况下,正位片上骨水泥充填应该通过中线。
9. 潜在风险:严重骨质疏松导致透视效果差骨水泥栓塞骨水泥向椎间孔或椎管溢出套管置入不当引起椎弓根骨折骨水泥充填不足胸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术1. 术前准备要点: 必须仔细解剖显露横突。
骨科基本操作技能
【目的要求】
一、掌握骨折手法复位的适应症、手法、注意事项
二、掌握常用外固定的种类、特点、固定方法、注意事项
三、掌握牵引的种类、原则及各种牵引方法的适应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四、掌握关节穿刺吸引术的适应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教学时数:讲课1.5学时,见习3学时
【教学内容】
一、骨折手法复位
1.手法复位适应症
2.手法复位前后处理
3.复位手法
4.复位标准
二、外固定
(一)小夹板固定
1.简介
2.固定方法
3.注意事项
(二)石膏绷带固定
1.简介:石膏的理化特性、储存、应用范围等
2.石膏绷带的使用
(1)各类石膏的固定范围及固定位置
(2)石膏固定时的肢体功能位
(3)石膏绷带包扎方法
3.注意事项
三、牵引
1.一般原则:牵引方法的选择、牵引的方向、牵引重量、牵引时间、护理、注意事项
及并发症
2.皮牵引(适应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3.骨牵引(适应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1)肱骨髁上牵引
(2)胫骨结节牵引
(3)跟骨牵引
(4)尺骨鹰嘴牵引
(5)颅骨牵引
四、关节穿刺吸引术(适应症、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结合PowerPoint幻灯
见习,结合实物演示及示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