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节选
- 格式:doc
- 大小:90.37 KB
- 文档页数:5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之,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往,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去。
”怀王之子子兰劝怀王去,曰:“奈何绝秦欢!”怀王终去之。
入秦果不复出,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能直追屈原者。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
因烧其券。
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
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离骚(节选)屈原〔先秦〕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
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
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屈原》是郭沫若写于1942年的一部历史剧,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华》等历史剧,建国后发表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文中指这些人死后变成的神灵。
诡谲jué:狡诈,狡黠。
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哗huá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pì睨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镗tāng镗鞳tà鞳:拟声词。
原指钟鼓等的声音,文中形容波涛声。
稽qǐ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非fēi难nàn:指摘和责问。
景jǐng仰yǎng:佩服尊敬,仰慕。
二、主题概述剧本主要通过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以及屈原被囚庙中对东皇太一、云中君等雕像的痛斥以及对风、雷、电的赞颂,表达了对昏庸腐朽的统治阶级的痛恨和不满,对自由与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塑造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义无反顾、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至“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至结束):写屈原的内心独白。
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四、思考探究1.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屈原》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屈原(节选)郭沫若郑詹尹[注]把酒喝一点怎么样呢?屈原我回头一定领情的啦,太卜。
郑詹尹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屈原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
唉,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呵。
郑詹尹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想再混了。
屈原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郑詹尹好的,你慢慢喝也好,我还想去躺一会儿。
屈原请你方便,怕还有一会天才能亮呢。
〔郑詹尹复提着灯笼由原道下场。
〔①大风渐息,雷电亦止,月光复出,斜照殿上。
屈原啊,宇宙你也恬淡起来了。
真也奇怪,我现在的心境又起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变换。
我想,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
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啦。
(复在殿中徘徊)啊,河伯!(徘徊有间之后,在河伯前伫立)请让我还是把你当成朋友,让我再和你谈谈心吧。
你知道吗?现在我所最担心的是我的婵娟呀!她明明是被人家抓去了的。
她是很尊敬我的一个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父亲、她的师长,她把我看待得比她自己的性命还要贵重。
(稍停)她最能够安慰我。
我也把她当成了我自己的女儿,当成了我自己最珍爱的弟子。
唉,我今天实在不应该抛撇了她,跑了出来。
她虽然在后园子里面看着那些人胡闹,她虽然把我的衣裳拿了一件出去,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宋玉要她做的,宋玉那孩子,他是太阴柔了。
(将神案上的酒爵拿起将饮,复搁置)唉,这酒的气味,我终竟是不高兴。
河伯,你是不是喜欢喝酒的呢?你现在的情形又是怎样?我也明明看见,别人也把你抓去了。
你明明是为我而受难,为正义而受难呀。
啊,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你的好呵!(复在神殿中徘徊) 〔此时卫士甲与婵娟由右首出场。
屈原瞥见人影,顿吃一惊。
屈原是谁?婵娟啊,先生在这儿啦,我婵娟啦!(用尽全力,踉跄奔上神殿,跪于屈原前,拥抱其膝,仰头望之,似笑,又似干哭)屈原(呈极凄绝之态)啊,婵娟,你怎么来的?你脸上怎么有伤呀?你怎么这样的装束?婵娟(断续地)先生,我高兴得很。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部编本)1500字屈原(节选)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学家屈原遭受政治迫害的故事。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详细解析。
《屈原(节选)》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屈原被诬陷和流放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深得楚王的喜爱。
然而,由于有心人的陷害,屈原被楚王误会而被贬为民。
屈原流放后感到十分伤心和痛苦,他对楚国深感忧虑,为之作出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如《离骚》、《天问》等。
首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屈原被诬陷和流放的背景和原因。
楚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处于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中。
屈原被楚王任命为大夫,他忠心耿耿地留在国都郢城,为楚国出谋划策,使楚国兴盛起来。
屈原的才学和智慧受到了楚王的高度赞赏,被任命为左徒,成为了楚王的亲近大臣。
然而,有人嫉妒他的才学和地位,便故意陷害屈原,编造了许多谣言和诽谤,使楚王产生了误会。
其次,这篇课文描写了屈原被流放后的心情和感受。
屈原流放到了遥远的郢都的东南边界,感到非常孤独和无助。
他忧虑着楚国的前途,心情十分沉重。
他思考楚国未来的发展,并在心中完成了许多诗篇。
他认为楚国应该团结一致,调查民情,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使国家变得富强和稳定。
最后,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屈原的高尚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屈原并没有向诽谤和歧视低头,他坚定地信仰自己的志向和否定了谣言。
他以楚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忠诚于楚王和国家的离骚。
他悲愤于被流放的命运,但没有放弃,利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楚国再造辉煌的未来。
通过对《屈原(节选)》这篇课文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讲述屈原遭受政治迫害的故事,同时也是对屈原高尚品格和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这篇课文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认真对待,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内涵,从中汲取力量,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华,并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出贡献。
《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
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品味】通过抒情主人公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主人公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之情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他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品味】这是抒情主人公对风的呼唤,也是充满矛盾的内心独白,尽管他清楚地认识到风“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他还是热切地呼唤与祈求风,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光明的未来作一点贡献。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品味】抒情主人公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他渴望平等、自由的新社会,这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
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品味】通过抒情主人公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主人公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之情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他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品味】这是抒情主人公对风的呼唤,也是充满矛盾的内心独白,尽管他清楚地认识到风“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他还是热切地呼唤与祈求风,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光明的未来作一点贡献。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品味】抒情主人公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他渴望平等、自由的新社会,这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屈原》节选
屈原囚禁东皇庙,靳尚密谋毒酒烧。
义士曲拳斥木梗,忠良睥睨蔑泥雕。
含沙射影骂昏佞,呼电唤雷共毁销。
慷慨激昂抒愤懑,即将悲剧至高潮。
郭沫若
鲁郭茅,巴老曹,现代杰出六文豪。
街市憧憬天上美,屈原映射国民糟。
第一幕:橘颂
漫步橘园教做人,可惜宋玉附敌臣。
阴谋分裂楚危险,内外勾结挖墓坟。
第二幕:受诬
调戏王妃诬害平,怀王大怒助冤行。
阴谋得逞与齐断,国难当头卑鄙赢。
第三幕:招魂
靳尚谎言欺骗成,庶民误解屈原疯。
亲离众叛愤出走,唯有婵娟信旧朋。
第四幕:被囚
行吟河畔再遭诬,众口铄金正义除。
怒斥张仪虽痛快,忠臣还是变囚徒。
第五幕:雷电颂
屈原沥血为国家,却被奸臣迫自杀。
雷电不平鸣怨气,狂风愤懑骂王八。
象征手法抨黑手,借助独白斥爪牙。
祈祷天神来毁灭,光明普照待春花。
骂靳尚
无耻小人入目脏,追腥逐臭饱私囊。
谗言导致屈平黜,受贿蒙昏放虎狼。
秽土难容香草列,佞臣硬把至忠戕。
一时得意良心昧,千古骂名死亦扛。
屈原独白
人小得势忠良戕,装鬼弄神为虎伥。
宁伴风雷去毁灭,不与邪恶共存亡。
象征手法
风雷闪电皆无情,借古讽今喻意明。
谁是怀王谁靳尚,指桑咒骂槐心惊。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屈原(节选)郭沫若屈原年四十左右,着白色便衣,巾帻,亦由左首出场。
左手执帛书一卷,在橘林中略作逍遥,时复攀弄残橘,闻其香韵。
最后于不经意之间摘其一枚置于右手掌上把玩。
徐徐步上亭阶,坐在阶之最上段。
一时闻橘香韵,一时复举首四望。
有间置橘于阶上,展开帛书,乃用古体篆字所写之《橘颂》。
字系红色。
用朱写成。
屈原:(徐徐地放声朗诵。
读时两手须一舒一卷)辉煌的橘树呵,枝叶纷披。
生长在这南方,独立不移。
绿的叶,白的花,尖锐的刺。
多么可爱呵,圆满的果子!由青而黄,色彩多么美丽!内容洁白,芬芳无可比拟。
植根深固,不怕冰雪雾霏。
赋性坚贞,类似仁人志士。
(读至此中辍,置书膝上,复取橘置掌中把玩,闭目玩味。
终复张目,若有意若无意将橘劈为两半,但无食意,仅只把玩而已)此时宋玉抱一小黄犬由外园门入,年二十左右,着短衣,头上挽两卷。
见屈原,即奔至其前。
宋玉:(立阶下)先生,你出来了。
屈原:啊,我正在找你。
你到什么地方去来?宋玉:我把园子打扫了之后,便抱着阿金到外边去跑了一趟回来。
屈原:那很好,你们年青人有起早的习惯,更能够时时把筋骨勤劳一下,是很好的事。
(徐徐将两半橘子合而为一,一手握橘,一手执书,起立)我为你写了一首诗啦,我们到亭子上去坐坐吧。
(步入亭中,就琴桌而坐,随手将橘置于桌上)宋玉随上,立于左侧。
屈原:你把阿金放下,念念我这首新诗。
(将书卷授宋玉)宋玉将黄犬放下,任其自由动作。
屈原开始抚琴。
宋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先生,你是在赞美橘子啦。
屈原:是的,前半是那样,后半可就不同了,你再读下去看。
宋玉:(继续展读,发出声来)呵,年青的人,你与众不同。
你志趣坚定,竟与橘树同风。
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你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
你谨慎存心,决不胡思乱想。
你至诚一片,期与日月同光。
我愿和你永做个忘年的朋友。
不挠不屈,为真理斗到尽头!你年纪虽小,可以为世楷模。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部编本)《屈原》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文化经典课程的核心内容。
以下是《屈原》课文的详细解析:第一段:注重课文的背景介绍,简单介绍了屈原的身份背景和屈原与楚国的关系。
第二段:1. “楚都郢都南郭外”:楚国的都城郢都位于南郭之外。
此句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花香。
2. “荷花池塘”:课文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荷花的繁盛景象。
第三段:该段主要是描写楚国的浩瀚江水和屈原的迷失之感,运用了比喻手法。
屈原对楚国的现状感到痛心,并有强烈的使命感。
第四段:该段为屈原写下《离骚》的心路历程,描述了屈原在心灵深处对祖国的热爱和渴望,同时也体现了屈原壮志未酬的遗憾与失落。
第五段:1. “悲歌当哭下摧残”:引申为悲歌当哭下血泪,抒发屈原对祖国衰败的悲痛之情。
2. “千古中凛然挺”:形容屈原坚定、刚毅,以及他作品的千古流传。
第六段:该段主要是描写屈原的作品和他的激动之情。
通过对草木芬芳的描写,表达屈原内心复杂的情感。
第七段:该段主要是描述楚国臣子对屈原的误解和排斥,以及屈原因为此而离职后的遭遇。
同时也可以看到屈原忠诚爱国的坚定态度。
第八段:通过屈原心灵的喟叹,表达了屈原被排挤、被误解的悲壮心情,并引导读者思考。
第九段:该段描述了屈原的结局,表达屈原对于祖国的痛心离去,呼吁读者斩断“无理之索”,追求正义。
第十段:该段为课文的总结,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作者对屈原忠诚爱国精神的崇敬。
以上是《屈原(节选)》课文的详细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7 屈原(节选)
泸州市周永福第一实验学校苏文海【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教师适时指导点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
2.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准备】
屈原生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历史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
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
出身贵族,曾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本写作思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将本文的写作思路梳理完整。
明确:第一部分: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明确: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目标导学三:把握本文写作特色
1.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造主旨。
明确: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这是象征手法。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2.品味语言
(1)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喊,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
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
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3)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
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目标导学四:形象分析,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
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目标导学五:写作特点分析
1.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
2.运用用象征的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
3.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
4.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三、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抒情独白。
屈原召唤着风暴雷电等雄伟的自然力量,他与风暴雷电已完全融为一体!让我们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读课文,走进屈原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这雷与电的洗礼。
四、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历史剧《屈原》,全貌性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
此教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领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品味、欣赏文章语言,既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教会了学生边读边思、读后再思、思后再读的学习方法。
作为戏剧,本文教学未能充分体现其戏剧特征,教学过程中更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遗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