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植物叶下表皮气孔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22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气孔的结构和功能。
2. 观察气孔在叶片上的分布情况。
3. 掌握使用显微镜观察气孔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气孔是植物叶片表皮上的一种特殊结构,由两个相对的保卫细胞围成。
气孔的开闭受保卫细胞控制,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水分蒸腾的重要通道。
通过观察气孔的结构和分布,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紫甘蓝叶、胡萝卜叶。
2. 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清水、碘液。
四、实验步骤1. 取一片菠菜叶,用镊子轻轻撕下一小块叶片,放入载玻片中央。
2. 在叶片上滴一滴清水,用盖玻片轻轻压平,使叶片细胞与盖玻片紧密接触。
3. 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先观察叶片的整体结构,再调整焦距,观察气孔。
4. 观察不同叶片的气孔结构,记录气孔的大小、形状、分布情况。
5. 分别观察紫甘蓝叶和胡萝卜叶,比较不同植物气孔的差异。
6. 取一片紫甘蓝叶,滴加碘液,观察碘液与气孔的关系。
7.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用具,归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菠菜叶片上分布着许多气孔,气孔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
2. 紫甘蓝叶和胡萝卜叶上的气孔结构与菠菜叶相似,但分布密度和大小略有差异。
3. 滴加碘液后,气孔周围呈现蓝色,说明气孔具有选择性透过性,可以控制水分和气体的进出。
4. 通过观察不同植物气孔的结构,发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气孔分布密度和大小与植物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六、实验结论1. 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是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重要通道。
2. 气孔的结构和分布与植物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具有选择性透过性。
3. 通过显微镜观察气孔,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七、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了解了气孔的结构和功能,掌握了使用显微镜观察气孔的方法。
通过观察不同植物气孔的差异,我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操作显微镜,如何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观察植物叶气孔的结构与分布》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XXX《观察植物叶气孔的结构与分布》说课稿一、使用教材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八章第一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二、实验器材自制气孔模型、显微镜手机支架、手机、显微镜、透明指甲油、清水、滴瓶、镊子、解剖针、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菠菜叶片、其他各种新鲜植物叶片。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一)使用自制教具气孔的开闭是在显微状态下进行的,学生观察起来比较困难,而且耗时。
现有的模型只能帮助学生了解保卫细胞的结构特点,但不能让学生对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有直观的理解,因此我进行了改进,设计了这样的教具(如图2)。
此装置采用灌水的方法代替吹气,不仅防止了气球的炸裂,还使得模拟的气孔更形象逼真。
用安全套代替普通气球,它材质薄,易伸展,粘贴胶带也不易脱落。
用医用的盐水瓶代替普通塑料瓶,弹性更好,利于水的回流。
另外打包盒和筷子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帮助模型形成一个整体。
此装置操作起来简便,只需将它倒立气孔就打开,正立气孔就关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孔开闭的原理。
(二)改进观察的工具由于条件的限制,部分地区目前还用不上数码显微镜。
但是,在这个数字化时代,通过改进实验方法,使用显微镜手机支架,将手机固定在目镜上(如图3),学生也可以截取到观察的最原始画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利用同频技术,还可将手机中拍摄到的图像传送至多媒体,进行全班的展示与交流,既方便又快捷。
(三)拓展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常规的方法是撕取植物的叶表皮,然而有些植物的叶表皮很难撕取,如罗汉松、酢酱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使用指甲油涂抹撕取法来代替常规方法。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取植物叶片,将无色透明的指甲油均匀涂抹于取材部位上,使其自然晾干3~8分钟左右,用镊子撕下已干的指甲油涂抹层,将其展在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即完成制作。
这种方法是使用指甲油将叶表面气孔的凹凸不平拓印下来,而不必再撕取叶表皮。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气孔的结构和分布规律;2. 掌握显微镜观察植物叶片气孔密度的方法;3. 分析气孔密度与植物种类、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不同种类、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植物叶片(如蚕豆、小麦、水稻等);2. 实验仪器: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滴管、剪刀、镊子等;3. 实验试剂:氯化钴溶液(遇水变红)。
三、实验方法1. 取不同种类、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植物叶片,用剪刀剪取叶片中间部位,洗净并晾干;2. 将叶片上、下表皮分别贴在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上,用回形针固定;3. 观察贴有滤纸的叶片上、下表皮,记录滤纸变色的时间及颜色深浅;4. 将叶片上、下表皮分别放置在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的水,盖上盖玻片;5. 用显微镜观察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密度,记录气孔数目及单位面积气孔数目;6. 对比不同种类、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植物叶片气孔密度,分析其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植物叶片上、下表皮均存在气孔,且分布不均;2. 在不同种类、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植物叶片中,气孔密度存在差异;3. 蚕豆叶片下表皮气孔密度大于上表皮,小麦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相近,水稻叶片上表皮气孔密度大于下表皮;4. 氯化钴溶液遇水变红,可用于观察气孔密度变化;5. 实验结果表明,植物气孔密度受种类、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五、实验结论1. 植物气孔密度受种类、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 观察植物气孔密度的方法简便易行,可为植物生理研究提供有益信息;3. 植物气孔在植物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实验心得1. 本实验使我了解了植物气孔的结构和分布规律,掌握了显微镜观察植物气孔密度的方法;2. 通过对比不同种类、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植物叶片气孔密度,我认识到植物气孔密度受多种因素影响;3.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提高了我的实验技能;4. 通过本次实验,我认识到生物学实验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观察植物叶片气孔分布的实验设计
dujuanred
一、创新实验目的:探究叶片表面气孔的分布。
二、创新实验用品:
叶片较大的盆栽植物,如滴水观音;植物油少许,如花生油;干净的布条;家用餐具(如茶杯)、细线等。
三、创新实验操作过程:
1、准备一盆滴水观音植物,选好两片长势、大小相似的叶片;
2、将少许的花生油倒入茶杯中;
3、用干净的布条蘸取适量的花生油,分别涂抹选好的两片叶子的
上表皮和下表皮;
4、分别将两个不透气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作过处理的两片叶子上,
并用细线扎紧袋口;
5、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或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塑
料袋内水珠的多少。
说明:1、花生油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将气孔封住;
2、塑料袋内水珠多说明散发出的水蒸气多,叶片的气孔分
布的多。
3、植物的叶片越大,效果越明显。
四、实验创新点:
通过这种方法能直观地感知“气孔在植物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的分布”,材料容易获得,操作简单,学生自己在家就可以进行。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植物叶片气孔的结构和分布;2. 探究气孔的开闭原理及其与植物生理功能的关系;3. 深入了解气孔在植物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新鲜苹果叶、洋葱鳞片叶;2. 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滴管、显微镜载物台、显微镜支架、显微镜目镜、显微镜物镜、显微镜光源、显微镜调节旋钮、显微镜细准焦螺旋、显微镜粗准焦螺旋。
三、实验步骤1. 取三片不同植物叶片,分别放置在载玻片上;2. 用镊子轻轻撕取叶片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3. 将临时装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显微镜物镜和目镜,使视野清晰;4. 观察叶片下表皮的气孔结构,记录气孔的形状、大小、分布情况;5. 调整显微镜光源,观察气孔的开闭现象;6. 分别对菠菜叶、苹果叶、洋葱鳞片叶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植物气孔的差异;7.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气孔的开闭原理及其与植物生理功能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显示,三种植物叶片下表皮均存在气孔。
气孔呈椭圆形或圆形,大小不一,分布较为均匀。
2. 在显微镜光源的照射下,气孔可以观察到开闭现象。
气孔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开启状态,便于气体交换;在逆境条件下,气孔关闭,减少水分蒸发,降低植物体内水分损失。
3. 菠菜叶、苹果叶、洋葱鳞片叶的气孔结构存在一定差异。
菠菜叶气孔较大,苹果叶气孔较小,洋葱鳞片叶气孔形状不规则。
这可能与不同植物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有关。
五、实验结论1. 植物叶片下表皮存在气孔,气孔在植物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 气孔的开闭受外界环境因素和植物自身生理调节的影响;3. 不同植物的气孔结构存在差异,这与植物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显微镜,避免碰撞和损坏;2. 操作显微镜时,要保持手的稳定,避免抖动;3. 观察气孔时,要注意调整显微镜光源,使视野清晰;4.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气孔的开闭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植物叶片气孔的状态,了解气孔的开闭规律及其与植物生理活动的相关性。
2. 掌握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植物叶片气孔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原理气孔是植物叶片表皮上的微小开口,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
气孔的开闭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植物叶片气孔的开闭状态,分析气孔与植物生理活动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植物叶片(如菠菜、玉米叶等)、载玻片、盖玻片、清水、镊子、剪刀、酒精灯、火柴、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光学显微镜、白炽灯、计时器、温度计、湿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新鲜植物叶片用剪刀剪成适当大小的叶片,放入装有清水的培养皿中,保持叶片湿润。
2. 制备临时装片:用镊子取一片叶片,用剪刀从叶片的下表皮处撕下一小块,放置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
3. 观察气孔状态:将临时装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调整焦距,观察叶片气孔的开闭状态。
4. 记录观察结果:观察气孔在不同时间段的开闭状态,如光照、温度、湿度变化时气孔的开闭情况,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5. 分析实验结果: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气孔开闭与植物生理活动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结果:(1)在光照条件下,气孔张开,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2)在黑暗条件下,气孔关闭,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减弱;(3)温度升高,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增强;(4)湿度降低,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增强。
2. 分析结果:(1)气孔的开闭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密切相关;(2)气孔的开闭受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3)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其开闭状态反映了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状况。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气孔的开闭规律及其与植物生理活动的相关性。
气孔的开闭受光照、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反映了植物体的生理活动状况。
观察植物气孔结构的简易方法
观察植物叶表面气孔结构通常采用蚕豆或天竺葵的叶片,撕取其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
但这种方法对有些植物来说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另外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印迹法,即在植物叶的表面涂抹牛皮胶液、火棉胶液或醋酸纤维素胶液,胶体风干后就凝成薄膜,此膜就印有表皮组织各细胞的界迹边痕及气孔结构。
优点是胶膜干燥速度快,缺点是不适合于教学,因这3种胶包装大,费用高,且在中小城市及农村不易购买。
我们将这一方法作了改进,用指甲油、乒乓球制液代替牛皮胶等。
此法既具备了印迹法的优点又能就地取材,价格低廉。
具体做法如下:将已损乒乓球洗净、擦干、剪碎,将其溶解在丙酮溶液中,使其略呈粘稠状即可,若太稀可继续加乒乓球碎片,但不要过稠。
然后用干净毛笔在供试植物的上下表皮均匀的轻刷一薄层乒乓球制液,稍待片刻,薄膜即翘起,用镊子取下薄膜,放在载玻片上,若薄膜太大可用双面刀片切成盖片大的片,然后,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先低倍镜后高倍镜,可以清楚地看到气孔的位置、数目、分布及气孔的开闭情况。
若要测量孔口的大小则在装有目镜测微尺的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10个气孔的张开宽度,求出平均值,以此来代表供试植物在当时条件下的气孔开张度。
薄膜放在载玻片上时需先呵几口热气使载玻片稍有湿润,然后放上薄膜,盖上盖玻片,用镊子轻轻按几下,这样制成的临时装片平整又不会变形。
另外,也可用指甲油取代乒乓球制液,最好用无色指甲油。
也可用补丝袜用的胶油,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资源来源于《生物学通报》2002.06。
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实验结论一、实验简介在植物学中,气孔是植物体表面上的一种特殊结构,能够通过它们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气孔由两个相互对称的肾形细胞(叶肉细胞)组成,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隙,称为气孔孔口。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来了解植物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二、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新鲜绿色叶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荧光素液。
2.将新鲜绿色叶子切成小块,并用荧光素液浸泡5-10分钟。
3.取出浸泡好的叶片,并用滴管将其放在载玻片上。
4.将盖玻片放在载玻片上方,并轻轻压紧。
5.将载玻片放到显微镜下,调整焦距和光源强度,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
三、实验结果经过观察发现,在叶子表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小洞,这些小洞就是气孔。
每个气孔由两个相互对称的肾形细胞组成,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隙,称为气孔孔口。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气孔孔口的大小、形状和分布位置都不尽相同。
四、实验结论1.植物体能够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这是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的重要保证。
2.不同植物种类或不同部位的叶子上气孔结构有所差异,这与其生长环境和适应性有关。
3.叶片表面的气孔数量和密度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有关,光照强度越大,叶片表面上的气孔数量和密度也越大。
4.叶片表面上的气孔还可以根据环境变化来调节开合程度,以达到保持水分平衡和适应环境变化的目的。
五、实验意义通过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此外,对气孔的研究还可以为植物育种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教学设计《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与观察认识气孔并能描述气孔的组成,了解其开闭原理2.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画图能力3.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基本观点二、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该实验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学习”的理念。
另一方面理解了叶片上与蒸腾作用直接相关的结构——气孔的作用。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本节主要内容:(1)制作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表皮。
(3)画图。
3.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能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以及画图四、教学理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五、教学策略:多媒体演示、教师示范操作与学生小组合作展开实验相结合六、实验设计思路:导入:多媒体投影一张学校新移栽的一棵树,问:“为什么新移栽的树木要去掉一些枝叶?”从而引出学习过的知识——蒸腾作用,在此基础上,由问题:“你知道水分是如何从叶片中散发出来的吗?”“散发水分的结构是什么?”等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引出气孔的概念,进入本课的实验教学。
授课:首先以课件的方式展示气孔的模式图,让学生对气孔有个感性的认识。
然后用视频演示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
教师将其中的重点如撕取叶下表皮的方法进行具体的操作示范。
学生分组实验:先请一组学生到讲台前谈谈他们打算如何合作展开实验探究,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并提醒其注意合作探究,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
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始实验。
实验材料由于季节原因使用了青菜代替蚕豆叶,并且相邻两组分别采用吸水饱满的和干瘪的两种菜叶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画出观察到的气孔结构图。
展示与交流:抽取四小组用食物投影向同学们展示他们画得图并交流实验感受。
讨论:提示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观察到的气孔是张开的而有的却是闭合的?”以此展开讨论并发言,初步得出结论:浸在水中的叶片中的气孔是张开的,干瘪的叶片中的气孔是闭合的。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叶片气孔的结构和分布特点。
2. 掌握观察叶片气孔的方法和步骤。
3. 认识气孔在植物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气孔是植物叶片表皮上的一种开口,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
气孔在光合、呼吸、蒸腾等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同时也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片、韭菜叶片、浮萍叶片若干。
2. 实验仪器: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吸水纸、小纱布、清水、碘液。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选取新鲜菠菜叶片、韭菜叶片、浮萍叶片若干,用镊子撕取下叶片的下表皮。
2. 制作临时装片:将撕取的叶片下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然后盖上盖玻片。
3. 观察气孔结构:将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调整光圈和反光镜,观察叶片气孔的结构。
4. 统计气孔数量:在显微镜下,选取一定面积的叶片,统计气孔数量,并计算气孔密度。
5. 观察气孔分布:观察叶片上下表皮气孔的分布特点,比较不同植物叶片气孔的分布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气孔结构:在显微镜下,叶片气孔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中间为气孔腔。
2. 统计气孔数量:以菠菜叶片为例,选取一定面积的叶片,统计气孔数量为100个,气孔密度为100个/cm²。
3. 观察气孔分布:菠菜叶片的下表皮气孔数量明显多于上表皮,韭菜叶片和浮萍叶片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布特点。
六、结论1. 叶片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同时也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2. 植物叶片气孔在下表皮分布较上表皮多,有利于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3. 通过观察叶片气孔,可以了解不同植物叶片气孔的结构和分布特点,为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七、注意事项1. 在制作临时装片时,注意吸去多余的水分,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2. 观察气孔时,要调整好显微镜的光圈和反光镜,确保视野清晰。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教学设计邳州市运河中学伏正一、实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是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章、第一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的实验。
蒸腾作用是植物的三大作用之一,这一生理过程看似简单,但对于植物的生活乃至生物圈的水循环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蒸腾作用中水分的散失主要是通过叶上的气孔实现的,因此,观察叶的气孔对于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有着直观的影响。
通过本实验,还将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临时装片制作的过程,更加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这一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实验中,还要求学生能够绘制叶表皮细胞并展示气孔,理解气孔开闭的原理,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应该说容量大、对学生动手要求高、很多操作细节要规范。
实验主要采取分组的方式完成,教学步骤采用“视频示范—分组制作—展示成果—理解功能(师演示气孔通气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主要通过分组实验,完成叶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和对气孔的观察,对于气孔开闭的原理,通过动画演示来完成。
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二、实验教学目标1.规范制作植物叶表皮的临时装片2.认识气孔,尝试绘制蚕豆叶表皮细胞,并展示气孔3.熟练使用显微镜4.亲自动手,分工合作,实事求是,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描述气孔开闭的原理难点:绘制蚕豆叶表皮细胞并展示气孔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实验材料和用具:蚕豆叶片、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滴管(2)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及显微镜的操作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气孔的结构和组成。
2. 掌握气孔的开闭原理。
3. 通过显微镜观察气孔的形态,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实验原理气孔是植物体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构成。
气孔的开闭受保卫细胞的控制,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闭合。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材料:新鲜的青菜叶片、月季叶片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刀片、培养皿、滴管、酒精灯、火柴、纱布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取新鲜的青菜叶片或月季叶片,用刀片切取叶片下表皮,放置在载玻片上。
2. 制作临时装片:将载玻片上的叶片下表皮用镊子轻轻压平,滴一滴清水于叶片上,盖上盖玻片。
3. 观察气孔结构:将临时装片放置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叶片下表皮的气孔结构。
4. 记录观察结果:观察保卫细胞、气孔的大小、形状、分布等特征,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气孔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保卫细胞呈半月形,气孔开口呈长条形。
2. 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位于气孔两侧,形态近似,细胞壁较薄,细胞质较多。
3. 气孔大小:气孔大小不一,一般在100-200微米之间。
4. 气孔分布:气孔在叶片下表皮分布较多,上表皮分布较少。
六、实验结论1. 气孔是植物体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构成。
2. 保卫细胞形态近似,细胞壁较薄,细胞质较多,具有调节气孔开闭的功能。
3. 气孔大小不一,一般在100-200微米之间。
4. 气孔在叶片下表皮分布较多,上表皮分布较少,有利于植物体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
七、实验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气孔的结构和组成,掌握了气孔的开闭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气孔的形态,提高了观察和实验能力。
同时,我对植物体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显微镜的清洁,避免污染。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气孔在植物叶片上的分布规律;2. 掌握气孔密度观察方法;3. 分析气孔密度与植物生长环境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气孔是植物叶片上的一种特殊结构,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
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可以张开和闭合,起到调节植物蒸腾作用、气体交换和水分蒸发等作用。
气孔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叶片上气孔的数目,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实验材料1. 蚕豆叶片(若干片)2. 显微镜3. 载玻片、盖玻片4. 水滴5. 清水6. 纸巾四、实验步骤1. 将蚕豆叶片从植株上摘下,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2. 取一片蚕豆叶片,用镊子将其平铺在载玻片上;3. 在叶片表面滴一滴清水,使叶片稍微湿润;4. 用盖玻片轻轻覆盖在叶片上,确保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没有气泡;5.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调节焦距,观察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分布;6. 记录观察到的气孔数量,并计算气孔密度;7. 重复以上步骤,观察不同叶片的气孔密度;8. 比较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气孔密度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气孔分布特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蚕豆叶片下表皮气孔呈不规则分布,部分气孔相互连接,形成气孔带。
气孔周围有保卫细胞,保卫细胞较小,呈长条状。
2. 气孔密度计算以一片蚕豆叶片为例,观察到的气孔数量为100个,叶片面积为1cm²,则气孔密度为100个/cm²。
3. 气孔密度与生长环境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生长环境下的蚕豆叶片进行观察,发现以下规律:(1)光照充足的环境下,气孔密度较高;(2)光照不足的环境下,气孔密度较低;(3)水分充足的环境下,气孔密度较高;(4)水分不足的环境下,气孔密度较低。
六、实验结论1. 蚕豆叶片下表皮气孔呈不规则分布,气孔周围有保卫细胞;2. 气孔密度受光照、水分等生长环境因素的影响;3. 气孔密度与植物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如何确保观察到的气孔数量准确?答:在观察气孔时,应尽量减少人为误差,保持显微镜焦距稳定,避免重复计数。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气孔在植物叶片上的分布情况;2. 探究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气孔数量的差异;3. 分析气孔数量与植物生理、形态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不同植物种类(如小麦、水稻、大豆、棉花等)、不同生长阶段(如幼苗、成熟期、衰老期等)的叶片;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蒸馏水、酒精、碘液、实验记录本。
三、实验原理气孔是植物叶片上的一种重要结构,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
气孔的开闭可以调节植物体内的水分、气体和养分等物质的交换。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气孔数量的差异,分析气孔数量与植物生理、形态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步骤1. 选取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叶片,分别进行编号;2. 将叶片用镊子夹住,放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浸泡5-10分钟,使叶片充分吸水;3. 取一片载玻片,用镊子将浸泡后的叶片平铺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覆盖;4. 将载玻片放入显微镜下,调整焦距,观察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分布情况;5. 记录每个视野中气孔的数量,重复观察3次,取平均值;6. 对不同植物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叶片进行气孔数量统计,并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植物种类气孔数量差异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植物种类叶片下表皮的气孔数量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小麦叶片气孔数量较多,大豆叶片气孔数量较少。
这可能是因为不同植物种类对水分、气体等物质的交换需求不同,导致气孔数量存在差异。
2. 不同生长阶段气孔数量差异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植物叶片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气孔数量也存在差异。
例如,幼苗期叶片气孔数量较多,成熟期叶片气孔数量较少。
这可能是由于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分、气体等物质的交换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气孔数量的变化。
3. 气孔数量与植物生理、形态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气孔数量与植物生理、形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例如,气孔数量较多的植物,其蒸腾作用较强,叶片形态相对较薄;气孔数量较少的植物,其蒸腾作用较弱,叶片形态相对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