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气孔的结构和功能。
2. 观察气孔在叶片上的分布情况。
3. 掌握使用显微镜观察气孔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气孔是植物叶片表皮上的一种特殊结构,由两个相对的保卫细胞围成。
气孔的开闭受保卫细胞控制,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水分蒸腾的重要通道。
通过观察气孔的结构和分布,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紫甘蓝叶、胡萝卜叶。
2. 实验用具: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清水、碘液。
四、实验步骤1. 取一片菠菜叶,用镊子轻轻撕下一小块叶片,放入载玻片中央。
2. 在叶片上滴一滴清水,用盖玻片轻轻压平,使叶片细胞与盖玻片紧密接触。
3. 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先观察叶片的整体结构,再调整焦距,观察气孔。
4. 观察不同叶片的气孔结构,记录气孔的大小、形状、分布情况。
5. 分别观察紫甘蓝叶和胡萝卜叶,比较不同植物气孔的差异。
6. 取一片紫甘蓝叶,滴加碘液,观察碘液与气孔的关系。
7.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用具,归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菠菜叶片上分布着许多气孔,气孔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
2. 紫甘蓝叶和胡萝卜叶上的气孔结构与菠菜叶相似,但分布密度和大小略有差异。
3. 滴加碘液后,气孔周围呈现蓝色,说明气孔具有选择性透过性,可以控制水分和气体的进出。
4. 通过观察不同植物气孔的结构,发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气孔分布密度和大小与植物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六、实验结论1. 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是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重要通道。
2. 气孔的结构和分布与植物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具有选择性透过性。
3. 通过显微镜观察气孔,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七、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了解了气孔的结构和功能,掌握了使用显微镜观察气孔的方法。
通过观察不同植物气孔的差异,我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操作显微镜,如何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观察植物叶片气孔分布的实验设计
dujuanred
一、创新实验目的:探究叶片表面气孔的分布。
二、创新实验用品:
叶片较大的盆栽植物,如滴水观音;植物油少许,如花生油;干净的布条;家用餐具(如茶杯)、细线等。
三、创新实验操作过程:
1、准备一盆滴水观音植物,选好两片长势、大小相似的叶片;
2、将少许的花生油倒入茶杯中;
3、用干净的布条蘸取适量的花生油,分别涂抹选好的两片叶子的
上表皮和下表皮;
4、分别将两个不透气的透明塑料袋套在作过处理的两片叶子上,
并用细线扎紧袋口;
5、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或温暖的地方)一段时间后,观察塑
料袋内水珠的多少。
说明:1、花生油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将气孔封住;
2、塑料袋内水珠多说明散发出的水蒸气多,叶片的气孔分
布的多。
3、植物的叶片越大,效果越明显。
四、实验创新点:
通过这种方法能直观地感知“气孔在植物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的分布”,材料容易获得,操作简单,学生自己在家就可以进行。
一、创新实验名称探究叶片气孔的数目苗山中学八年级三班 王宁二、创新实验目的观察了叶片的结构后,发现叶片的表皮上有气孔,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叶片下表皮与上表皮气孔数目哪个多?”我们做出了如下猜测:①叶片上表皮气孔数目比下表皮多;②叶片上表皮气孔数目比下表皮少;③叶片上表皮气孔数目与下表皮相等。
为了对猜想进行验证,我们运用同一种材料,采用多种方法。
目的是通过实验,体会“条条道路通罗马”的道理,从而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新鲜的龙爪槐的叶片、清水、烧杯、镊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滴管、天平、凡士林(防止水分通过)、三角瓶等。
四、实验装置及说明1、实验装置的改进 :装置器材简单,实验室中都有,没有复杂的制作过程。
2、实验操作方法的改进: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
五、实验操作探究一:探究陆生植物叶片上表皮与下表皮气孔数目哪个多?(一)方法一:热水浸泡法1、实验原理:植物体内的水分绝大多数以气体状态从气孔散失到植物体周围的空间中,当把植物叶片放到热水中,气体冲击热水就会产生气泡,气泡数目与气孔数目相等。
2、实验用具:新鲜的龙爪槐的叶片、70℃左右的热水、烧杯、镊子等。
3、实验步骤:将一片刚摘下来的叶片浸泡在盛有热水(水温70℃左右)的烧杯中,观察并记录叶片上表皮与下表皮产生气泡的数目。
5、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龙爪槐的叶片“下表皮气孔数目比上表皮多”的结论。
(二)方法二:显微镜观察法1、实验材料:显微镜、新鲜的龙爪槐的叶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清水、指甲油、滴管等。
[实验原理]利用指甲油的黏附性将表皮与叶肉分离,从而达到观察表皮气孔的效果。
2、实验步骤:在龙爪槐叶片的上下表皮上均匀的轻刷一薄层指甲油稍待片刻, 薄膜即翘起,用镊子取下薄膜,用刀片将表皮切成0.5mm大小的片, 放在载玻片上, 然后, 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实验结论一、实验简介在植物学中,气孔是植物体表面上的一种特殊结构,能够通过它们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气孔由两个相互对称的肾形细胞(叶肉细胞)组成,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隙,称为气孔孔口。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来了解植物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二、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新鲜绿色叶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荧光素液。
2.将新鲜绿色叶子切成小块,并用荧光素液浸泡5-10分钟。
3.取出浸泡好的叶片,并用滴管将其放在载玻片上。
4.将盖玻片放在载玻片上方,并轻轻压紧。
5.将载玻片放到显微镜下,调整焦距和光源强度,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
三、实验结果经过观察发现,在叶子表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小洞,这些小洞就是气孔。
每个气孔由两个相互对称的肾形细胞组成,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隙,称为气孔孔口。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气孔孔口的大小、形状和分布位置都不尽相同。
四、实验结论1.植物体能够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这是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的重要保证。
2.不同植物种类或不同部位的叶子上气孔结构有所差异,这与其生长环境和适应性有关。
3.叶片表面的气孔数量和密度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有关,光照强度越大,叶片表面上的气孔数量和密度也越大。
4.叶片表面上的气孔还可以根据环境变化来调节开合程度,以达到保持水分平衡和适应环境变化的目的。
五、实验意义通过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此外,对气孔的研究还可以为植物育种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植物的气孔一、简介植物的气孔主要位于叶片表面,是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通过气孔进植物体的气体成分主要有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这些气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以及蒸腾作用等基本生理活动的原料或者产物。
在有些松柏类植物叶片的下表面,肉眼可见到白色的条带,这就是很多气孔聚集形成的气孔带。
人们仅凭肉眼是不能分辨出单个气孔的,要想看清楚单个气孔的形态和结构需要借助显微镜。
将洗干净的叶片放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在气孔分布集中的区域,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小孔,这些小孔就是气孔、对叶片进行一些化学处理,用解剖针分开叶片的上下表面,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清气孔的结构。
植物学上,气孔是两个保卫细胞以及由其围绕形成的开口的总称,围绕保卫细胞周围的是副卫细胞。
保卫细胞和副卫细胞都是特化的表皮细胞,外形上与表皮细胞不同。
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开口,也就是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孔,是植物与外界交换气体的主要通道。
气孔特征,植物分类的辅助标准植物学研究中,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是对植物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枝叶等营养器官的特征是对植物进行分类的辅助依据。
不同植物的气孔形态和结构千差万别,并且这些特征相对固定,因而气孔的分布、排列方向、副卫细胞的数目等特征也可以作为植物分类的参考特征。
对于植物化石来说,很多情况下仅有枝叶保留了下来,生殖器官并没有保存下来,因而人们也就无法获得生殖器官的特征等参数指征。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研究植物的枝叶,并从这些枝叶里尽可能多的获取其生物学特征,才能对古植物进行分类和鉴别。
化石植物叶表皮特征是获取细胞信息的重要来源,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来源。
因而植物表皮的特征,气孔的形态等成了人们对化石植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比如水松和落羽杉这两种植物的条形叶外形极为近似,有些植物学家认为二者难以区分。
后来,人们研究发现,水松的气孔长轴与叶片长轴平行,也就是气孔平行排列,而落羽杉的气孔长轴与叶片长轴垂直。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叶片气孔的结构和分布特点。
2. 掌握观察叶片气孔的方法和步骤。
3. 认识气孔在植物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气孔是植物叶片表皮上的一种开口,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
气孔在光合、呼吸、蒸腾等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同时也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片、韭菜叶片、浮萍叶片若干。
2. 实验仪器: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吸水纸、小纱布、清水、碘液。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选取新鲜菠菜叶片、韭菜叶片、浮萍叶片若干,用镊子撕取下叶片的下表皮。
2. 制作临时装片:将撕取的叶片下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然后盖上盖玻片。
3. 观察气孔结构:将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调整光圈和反光镜,观察叶片气孔的结构。
4. 统计气孔数量:在显微镜下,选取一定面积的叶片,统计气孔数量,并计算气孔密度。
5. 观察气孔分布:观察叶片上下表皮气孔的分布特点,比较不同植物叶片气孔的分布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气孔结构:在显微镜下,叶片气孔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中间为气孔腔。
2. 统计气孔数量:以菠菜叶片为例,选取一定面积的叶片,统计气孔数量为100个,气孔密度为100个/cm²。
3. 观察气孔分布:菠菜叶片的下表皮气孔数量明显多于上表皮,韭菜叶片和浮萍叶片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布特点。
六、结论1. 叶片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同时也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
2. 植物叶片气孔在下表皮分布较上表皮多,有利于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3. 通过观察叶片气孔,可以了解不同植物叶片气孔的结构和分布特点,为植物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七、注意事项1. 在制作临时装片时,注意吸去多余的水分,以免影响观察效果。
2. 观察气孔时,要调整好显微镜的光圈和反光镜,确保视野清晰。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教学设计邳州市运河中学伏正一、实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是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章、第一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的实验。
蒸腾作用是植物的三大作用之一,这一生理过程看似简单,但对于植物的生活乃至生物圈的水循环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蒸腾作用中水分的散失主要是通过叶上的气孔实现的,因此,观察叶的气孔对于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有着直观的影响。
通过本实验,还将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临时装片制作的过程,更加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这一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实验中,还要求学生能够绘制叶表皮细胞并展示气孔,理解气孔开闭的原理,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应该说容量大、对学生动手要求高、很多操作细节要规范。
实验主要采取分组的方式完成,教学步骤采用“视频示范—分组制作—展示成果—理解功能(师演示气孔通气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主要通过分组实验,完成叶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和对气孔的观察,对于气孔开闭的原理,通过动画演示来完成。
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二、实验教学目标1.规范制作植物叶表皮的临时装片2.认识气孔,尝试绘制蚕豆叶表皮细胞,并展示气孔3.熟练使用显微镜4.亲自动手,分工合作,实事求是,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描述气孔开闭的原理难点:绘制蚕豆叶表皮细胞并展示气孔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实验材料和用具:蚕豆叶片、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滴管(2)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及显微镜的操作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气孔的结构和组成。
2. 掌握气孔的开闭原理。
3. 通过显微镜观察气孔的形态,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实验原理气孔是植物体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构成。
气孔的开闭受保卫细胞的控制,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闭合。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材料:新鲜的青菜叶片、月季叶片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吸水纸、刀片、培养皿、滴管、酒精灯、火柴、纱布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取新鲜的青菜叶片或月季叶片,用刀片切取叶片下表皮,放置在载玻片上。
2. 制作临时装片:将载玻片上的叶片下表皮用镊子轻轻压平,滴一滴清水于叶片上,盖上盖玻片。
3. 观察气孔结构:将临时装片放置在显微镜下,用低倍镜观察叶片下表皮的气孔结构。
4. 记录观察结果:观察保卫细胞、气孔的大小、形状、分布等特征,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气孔结构: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保卫细胞呈半月形,气孔开口呈长条形。
2. 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位于气孔两侧,形态近似,细胞壁较薄,细胞质较多。
3. 气孔大小:气孔大小不一,一般在100-200微米之间。
4. 气孔分布:气孔在叶片下表皮分布较多,上表皮分布较少。
六、实验结论1. 气孔是植物体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由两个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构成。
2. 保卫细胞形态近似,细胞壁较薄,细胞质较多,具有调节气孔开闭的功能。
3. 气孔大小不一,一般在100-200微米之间。
4. 气孔在叶片下表皮分布较多,上表皮分布较少,有利于植物体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
七、实验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气孔的结构和组成,掌握了气孔的开闭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气孔的形态,提高了观察和实验能力。
同时,我对植物体蒸腾作用和气体交换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显微镜的清洁,避免污染。
植物叶片表皮气孔的观察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指甲油法观察植物气孔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熟悉设计性实验的一般流程
3.了解植物上下表皮气孔的区别
4.比较手撕法和指甲油法观察植物气孔
[实验材料和试剂]
材料:美人蕉叶片,
仪器和试剂: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指甲油、镊子
[实验原理]
利用指甲油的黏附性将表皮与叶肉分离,从而达到观察表皮气孔的效果。
[实验过程]
在供试植物的上下表皮均匀的轻刷一薄层指甲油稍待片刻, 薄膜即翘起, 用镊子取下薄膜, 放在载玻片上, 若薄膜太大可用双面刀片切成盖片大的片, 然后, 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可以清楚地看到气孔的位置、数目、分布及气孔的开闭情况。
在装有目镜测微尺的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28 个气孔的张开宽度, 求出平均值, 以此来代表供试植物在当时条件下的气孔开张度。
薄膜放在载玻片上时需先呵几口热气使载玻片稍有湿润, 然后放上薄膜, 盖上盖玻片, 用镊子轻轻按几下, 这样制成的临时装片平整又不会变形。
[实验结果]
图一美人蕉的上表皮(指甲油法)
图二美人蕉的下表皮(指甲油法)
图三某藤本植物下表皮(指甲油法)
图四美人蕉下表皮(手撕法)
[实验结果分析]
测量美人蕉表皮气孔结果(指甲油法)
个,说明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的气孔发达。
注2:通过美人蕉与其他植物(例如:藤本)表皮气孔的比较,得出单子叶植物表皮的气孔较整齐明显,观察效果好。
[优点]
优点:胶膜干燥速度快, 就地取材, 价格低廉。
与手撕法比较,观察效果明显。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气孔在植物叶片上的分布规律;2. 掌握气孔密度观察方法;3. 分析气孔密度与植物生长环境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气孔是植物叶片上的一种特殊结构,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
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可以张开和闭合,起到调节植物蒸腾作用、气体交换和水分蒸发等作用。
气孔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叶片上气孔的数目,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实验材料1. 蚕豆叶片(若干片)2. 显微镜3. 载玻片、盖玻片4. 水滴5. 清水6. 纸巾四、实验步骤1. 将蚕豆叶片从植株上摘下,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2. 取一片蚕豆叶片,用镊子将其平铺在载玻片上;3. 在叶片表面滴一滴清水,使叶片稍微湿润;4. 用盖玻片轻轻覆盖在叶片上,确保盖玻片与载玻片之间没有气泡;5. 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调节焦距,观察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分布;6. 记录观察到的气孔数量,并计算气孔密度;7. 重复以上步骤,观察不同叶片的气孔密度;8. 比较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气孔密度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的气孔分布特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蚕豆叶片下表皮气孔呈不规则分布,部分气孔相互连接,形成气孔带。
气孔周围有保卫细胞,保卫细胞较小,呈长条状。
2. 气孔密度计算以一片蚕豆叶片为例,观察到的气孔数量为100个,叶片面积为1cm²,则气孔密度为100个/cm²。
3. 气孔密度与生长环境的关系通过对不同生长环境下的蚕豆叶片进行观察,发现以下规律:(1)光照充足的环境下,气孔密度较高;(2)光照不足的环境下,气孔密度较低;(3)水分充足的环境下,气孔密度较高;(4)水分不足的环境下,气孔密度较低。
六、实验结论1. 蚕豆叶片下表皮气孔呈不规则分布,气孔周围有保卫细胞;2. 气孔密度受光照、水分等生长环境因素的影响;3. 气孔密度与植物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如何确保观察到的气孔数量准确?答:在观察气孔时,应尽量减少人为误差,保持显微镜焦距稳定,避免重复计数。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与观察认识气孔并能描述气孔的组成,了解其开闭原理
2.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画图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
3.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实验原理:
气孔是植物叶片表皮上的保卫细胞以及保卫细胞围绕的空隙组成的结构。
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和控制蒸腾的结构。
某些植物通过处理后,科在显微镜下,清晰观察到保卫细胞。
实验仪器:
菠菜(可以选取饱满和干瘪的两种叶片作为对比)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镊子、水、吸水纸
实验步骤:
1.制作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到两滴清水,放在一旁。
●取插入水中菠菜叶片,分别从饱满和干瘪的两种叶片的背面向里折叠,然后从折
叠处轻轻撕拉,折断处有白色薄膜(即下表皮)。
●用镊子夹取一小片白色薄膜,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展平,盖上盖玻片。
制成临
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表皮
●将制好的临时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除可以看到许多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外,还
可看到成对的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以及由保卫细胞间隙所形成的气孔。
●在观察插入水中的叶表皮临时装片时,会发现气孔大大张开;当观察用干瘪叶表皮临
时装片时,会发现气孔闭合。
从而区分气孔何时张开,何时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