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蔡则静 新沂市阿湖镇黑埠初级中学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6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创新【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与观察认识植物叶表皮气孔并能描述气孔的组成2.初步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绘制气孔结构图3.根据气孔结构,了解气孔的关闭原理4.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基本原理【实验材料和用具】剑兰叶片、镊子、解剖剪、解剖针、干净的纱布、载玻片、盖玻片、光学显微镜、凉开水、吸水纸、铅笔、解剖盘【实验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制作并观察植物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实验,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并尝试绘图2.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该实验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学习”的理念。
另一方面理解了叶片上与蒸腾作用直接相关的结构——气孔的作用。
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3.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通过演示参与实验教学,开展学生小组合作实验。
4.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和分组学生实验相结合【实验设计总体思路】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教学时间在秋冬季,教材中使用的实验材料是蚕豆叶片,但因季节差异,取材不方便,于是尝试利用校园里的植物来满足实验材料取材上的不便,鉴于校园随处可见的四季常绿剑兰表皮易于撕取,不易反卷,采用了剑兰做替代材料,观察气孔特别清楚;要想更清晰的观察气孔,制作临时装片很重要,尤其不能产生气泡,会影响实验观察,由于凉开水所含的气体成分少,把教材中的清水换为凉开水,制作装片时产生气泡少,观察效果还不错,当然也存在很多不足,欢迎各位老师的指导和批评。
【实验教学过程】1.场景引入:在学校的生物实验园里,教师展示移栽盆景花卉,去掉部分枝叶,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引出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气孔散失,顺其自然的进入本节课的实验教学。
2.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气孔的模式图,让学生对气孔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设疑:植物叶片正面和背面气孔数目一样多吗?(将70℃以上的热水先倒在烧杯里,用镊子夹着刚摘下来的叶片的叶柄,竖着浸没在水中,观察上表皮和下表皮气泡冒出的位置和数目多少)表达交流:叶片的上下表面都产生了气泡,而且下表皮的气泡数目一般多于上表皮。
现场成果展示观察植物叶片的表皮细胞和气孔创新实验目的:1.制作植物叶片细胞的临时装片2.认识叶片表皮细胞和气孔3.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图实验仪器及用品剑兰叶子,清水,稀碘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实验操作:一、制作剑兰叶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用刀片在剑兰叶片的下表皮轻轻划一个约1厘米的正方形,用镊子撕取这一块小正方形下表皮。
把撕下的下表皮浸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要观察的下表皮上。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看一看叶片下表皮的细胞是什么样子?下表皮上有没有气孔?三、画图画出下表皮上一对保卫细胞及周围的几个表皮细胞,这一对保卫细胞要详细画,周围的细胞只画轮廓即可。
实验创新点及其意义:本实验教材中给出的材料是蚕豆叶,我们北方地区不容易找到蚕豆叶。
也观察过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但效果也不太理想。
后经筛选发现,剑兰叶片是观察气孔的好材料。
剑兰的表皮撕取特别容易,撕下后不易反卷,制成装片后,观察气孔特别清楚。
另外,也可以用来观察表皮细胞,可谓一举两得。
点评:该实验基本符合创新实验的要求,只不过在特色鲜明上有所欠缺,也就是不能够引起评委的高度重视,展示上也有一定的困难,像这种情况最好是能用拍下蚕豆叶和剑兰叶的显微镜下的照片,如果对比效果非常明显的话,还是有相当的竞争力的。
过程性材料一定要充实,最好能带有震撼力!。
冷水中学七年级生物(科目)学习提纲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1.热带雨林降水丰富,与其关系最密切的生理作用是(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生长作用2.在移栽过程中园林工人截去了树的大部分枝叶,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阻止新陈代谢B.降低蒸腾作用C.阻止呼吸作用D.阻止光合作用3.如图所示,天平两端托盘上的盛水烧杯内各插有1根树枝,且两根树枝的树叶一多一少,开始时天平两端平衡。
现将此装置移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发现天平左侧上升。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植物的(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分解作用★4.植物吸收水分,除很少一部分用于植物的等生理活动外,绝大部分以的状态通过叶片的散发到大气中去了。
所以说是植物体主要的蒸腾器官。
5.植物体内能够进行蒸腾作用的部位是()A.花、果实、种子B.植物所有器官C.根、茎、叶D. 叶和幼嫩的茎6.下列哪一种情况下,植物的气孔会关闭( )A.雨天过后B.浇水以后C.叶面喷水后D.夏季晴天午后7.蒸腾作用时,水分是以什么状态散失的( ) A.液态 B.气态 C.固态 D.都不是8.控制蒸腾作用强弱的结构是( ) A.保卫细胞 B.气孔 C.叶片 D.根毛★9.如图表示植物叶片表皮上的两个气孔,据图回答(画图):图中[ ]表示气孔,它是由一对半月形的[ ] 组成.当保卫细胞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
10、植物体吸收水分到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主要经过四步:①根吸收水分②通过气孔散发到空气中③通过导管输送到叶④水分化为水蒸气。
其正确的顺序应该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③②④ D、①④③②★11.下列哪项与水分的蒸腾作用无关( )A.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B.促进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C.促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D.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教学设计邳州市运河中学伏正一、实验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是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章、第一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的实验。
蒸腾作用是植物的三大作用之一,这一生理过程看似简单,但对于植物的生活乃至生物圈的水循环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蒸腾作用中水分的散失主要是通过叶上的气孔实现的,因此,观察叶的气孔对于理解蒸腾作用的过程有着直观的影响。
通过本实验,还将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临时装片制作的过程,更加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这一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实验中,还要求学生能够绘制叶表皮细胞并展示气孔,理解气孔开闭的原理,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应该说容量大、对学生动手要求高、很多操作细节要规范。
实验主要采取分组的方式完成,教学步骤采用“视频示范—分组制作—展示成果—理解功能(师演示气孔通气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主要通过分组实验,完成叶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和对气孔的观察,对于气孔开闭的原理,通过动画演示来完成。
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二、实验教学目标1.规范制作植物叶表皮的临时装片2.认识气孔,尝试绘制蚕豆叶表皮细胞,并展示气孔3.熟练使用显微镜4.亲自动手,分工合作,实事求是,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描述气孔开闭的原理难点:绘制蚕豆叶表皮细胞并展示气孔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实验材料和用具:蚕豆叶片、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滴管(2)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及显微镜的操作五、教学过程。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教学设计作者:张芳 (初中生物河南三门峡渑池初中生物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6 / 1681 发表日期:2010-12-07 21:51:131.通过实验与观察认识气孔并能描述气孔的组成,了解其开闭原理 2.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画图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与观察认识气孔并能描述气孔的组成,了解其开闭原理2.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3.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学习难点:通过实验能描述气孔的组成,通过资料分析及实验观察了解气孔开闭原理。
通过实验观察画叶表皮细胞和由保卫细胞形成的气孔图。
【导学求思】1.算一算:一株玉米从幼苗出土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消耗200 Kg 以上的水,这些水的用途如表所示。
(1)请你计算一下,植物吸收到体内的水分,只有 %左右真正用于各项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 %左右的水都流失掉了,是怎么流失的?2.想一想:初一时我们观察了蚕豆叶的组成,想想其结构? : 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组成。
叶片 :其细胞含有很多的叶绿体。
叶 脉:具有支持和 作用。
散失水分的结构是 ,它位于叶片上述结构的 内。
3.试一试:两人一组“吹叶片”,挑选新鲜嫩绿的菠菜叶,清洗后浸入装水的烧杯中,一手拿着叶柄,对着叶柄向叶内吹气。
观察叶上下表皮发生什么现象: 。
议一议可能的原因是: 。
4.探究—我能行:作为组成成分的水1 872 g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250 g 蒸腾消耗的水202 106 g 生产期总用水量(上述3项) 204 228 g(1)回顾、讨论临时装片制作的基本步骤。
(2)如何避免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中有气泡出现。
(3)观察临时装片应用低倍镜还是高倍镜?(4)制作叶表皮的临时装片,两人一组应如何选取叶片(蚕豆、菠菜叶中)?然后从叶片的向里折叠,然后从折断处撕拉,叶的表皮应是一层薄膜。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植物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之一,它们不仅能够提供给我们新鲜的空气和食物,还具有美丽多样的外观。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结构,我设计了一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通过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加深对植物的认识。
首先,在这堂课之前,我会给学生简要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并引导他们思考植物是如何从阳光和空气中获取能量的。
然后,我会向学生讲解气孔的概念和功能,以及它们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实地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我将带领学生们前往校园内的植物园或花坛,选择一种常见的植物进行观察。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我将为每组学生准备一片植物叶片和显微镜。
在观察过程中,我将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需要用裸眼观察植物叶片的整体结构。
然后,他们需要使用显微镜将叶片放大,仔细观察叶表皮。
学生们需要特别关注叶表皮上微小的孔洞,这就是气孔。
在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时,学生们需要密切观察孔洞的形状、大小和分布情况。
他们可以使用显微镜来观察更加细小的气孔结构。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们用手画出所观察到的气孔的形状和数量,以便更好地理解。
在观察完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后,我将与学生们展开一次简短的讨论。
我会问学生们气孔的形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植物需要气孔,以及气孔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之间有什么关联。
通过这样的讨论,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加深对植物生态系统的理解,明白植物是如何与环境互动和交流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们对观察内容的理解,我会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和练习。
例如,我会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学生们可以通过改变植物所处的湿度、光照强度等条件,观察气孔的变化。
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又能加深他们对气孔功能的理解。
在活动结束时,我将要求学生们完成一份观察报告,总结他们在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过程中的发现和体会。
50生物学通报2020年第55卷第12期用“三步法”探究叶片的气孔P东龙干(高邮市城北中学江苏高邮225600)摘要苏科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多处提及叶片的气孔,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都离不开叶片的气孔。
本文从气孔标本的制作、气孔结构的模拟及吹气法检验气孔3 个方面,让学生感知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气孔。
关键词气孔标本的制作法气孔结构的模拟法检验气孔的吹气法中国图书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气孔的结构与功能是初中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因其微小不可见,给学生的认知带来一定的难度。
本文借助显微镜让学生亲眼识别气孔,利用气球进行模拟仿真,引导学生从直观感性的角度理解气孔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利用吹气法检验气孔的存在,多角度帮助学生认识气孔、理解气孔。
1气孔标本的制作法1.1 气孔材料的选择叶片的气孔位于叶片的表皮部分,观察叶片的气孔需撕取叶表皮,用显微镜观察。
不同的叶片撕取表皮的难度不同,薄而脆 的叶片不容易撕取,肥厚的叶片例如蚕豆(Wcia faba L.)叶、大白菜[Brassica pefziensis (Lour.) Rupr.]、青菜(Brassica ciu'nens/s ■L j./in.var.chinen-sis)等相对容易撕取。
笔者尝试撕取了很多植物的叶表皮,发现木耳菜[Gynura cusimibua (D.D o n) O i-W—W—W—W—W—W—W—W—W—W—W—W—W-^W—W—W—W—W—W—W—W.出且暂时留下针头,将针筒内的血液注进收集管内,然后,再接上原来的针头,再次抽取血样,此 操作过程可反复多次直至取够所需血量。
3 拔针止血用手指压住取血部位,经1m i n左右,直至不 滴血为止。
4 鱼回归水体拿走毛巾,尽快将鱼放回水体中并充氧,以便 下次继续使用。
5小结整个流程的难点是正确刺破鱼尾部血管,以及尾部血管进针位置是在鱼尾柄腹方正中部前方。
《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实验选自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章第三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该实验要求指导学生制作叶的徒手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从而识别叶片的结构,领悟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本节涵盖了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如,如徒手切片及临时切片的制作、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显微镜的使用、绘图等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本节的教学在整册实验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本节的课程设计更具举足轻重的作用。
2、设计思路学生对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总想摸一摸,动一动,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完成教学。
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每一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徒手切片。
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能力目标:通过练习制作徒手切片,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和叶的表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叶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通过练习画叶片的表皮细胞图,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叶片的结构。
难点: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四、教学策略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五、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器材:显微镜、双面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滴管、吸水纸、植物绿叶(蚕豆叶)、叶片的横切面玻片标本、清水。
一、导入:整体感知叶的形态和结构师:上节课,老师要你们每人自带一些叶片,都带来了吗?生(异口同声):带来了。
师:谁能从叶的形态、大小、颜色、质感等方面描述你带来的叶呢?生:略。
师:同学们带来的叶在形态、大小、颜色方面都各不相同,但它们在结构上却大体相同,都由叶片和叶柄两部分组成,而且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2.设计实验探究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3.认识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
【活动方案】师:(点击图片)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而我们走进森林,也会感觉空气潮湿,这都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
那到底什么是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发生的主要器官在哪里?蒸腾作用的强弱又受什么结构的控制?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将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现在,请先完成活动一。
【活动一】了解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1.观察右图,与同组交流从图中可以发现的信息。
2.科学家研究发现,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过程中,大约要吸收204.2kg的水,吸收的水的去向大致情况如下表所示,通过计算填写表中的相关空格。
玉米一生吸收的水的去向数量占吸水总量的百分比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9kg 0.93%维持生理过程的水0.25kg 0.12%蒸腾作用损失的水分3.什么是蒸腾作用?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展示在黑板上)生1:讨论分析,从图中可以发现植物吸收的水分没有完全被利用。
生2:这些水分从叶片中散失了。
生3:刚才两位同学表达的水分从叶片中散失的过程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师:(评价分析)(打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很好,你们的表达与科学家是一致的。
师:一株植物有很多器官组成,你认为哪个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请完成活动二中的1-4子活动。
(讨论一段时间后请一组同学回答,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意见?【活动二】探究植物体内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右图是某同学探究植物蒸腾作用主要器官的实验装置,思考并分析以下问题。
1.该同学假设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2.A、B两装置所选用的锥形瓶、水、枝条有什么要求?油水3.想一想,实验中为什么要用到油?装置应该置于什么环境中?4.思考:一段时间后,若A 瓶中液面不变,塑料袋上不出现小水珠,而B 瓶中的液面下降,塑料袋上出现小水珠,则你能得出什么实验结论?反之又如何?生1:这位同学设计的实验变量是叶,因此它假设的主要器官是叶。
一、课题名称:植物的呼吸作用二、实验目的: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过现象观察说明植物在呼吸作用中能够产生二氧化碳,光照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无关。
三、实验名称: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四、实验器材:烫过的菠菜,新鲜菠菜,黑色塑料袋,透明塑料袋,澄清石灰水,试管,试管架,软管,止水夹。
实验装置图如下:五、实验操作:1.学生四人一组,提前一天,取1个透明塑料袋,2个黑色塑料袋,分别标为甲、乙、丙,2.在甲乙丙三个塑料袋中分别放入100g新鲜菠菜、100g新鲜菠菜、100g烫熟的菠菜,袋中插入软管并扎紧袋口,用止水夹紧软管;3.将三袋植物在实验室放置一昼夜。
4.实验时,学生依次取甲乙丙三袋植物,将软管插入澄清石灰水中,移开止水夹,轻轻挤压塑料袋,观察石灰水有无变化,并做好相关的现象记录。
5.根据实验记录,通过思考讨论得出实验结论,并完成探究实验小结。
六、实验设计思路《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节的教学重难点是植物呼吸作用的设计和分析、植物呼吸作用过程及实质意义的理解。
文中通过实验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来帮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与植物呼吸作用的关系。
通过分组探究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实验操作的严谨性、趣味性,给予他们动手动脑的自由。
实践出真知。
学生的知识获得更多的应该是来自于实践的,科学探究是他们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然,深刻认识呼吸作用是“活细胞”才具有的生理活动也是本实验要求学生验证的。
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都是比较抽象的知识,且学生很容易混淆两者的实质与条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错误,在学习了光合作用必要要有光之后,不少学生也误认为植物的呼吸作用也要有光的参与,这样的错误是客观存在的,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这种错误想法的萌芽,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才有了这种设计的想法。
七、实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导入后的过渡:师:要想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在呼吸作用中植物周围的气体成分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些都可以用实验来加以证明。
观察叶表皮气孔的结构及开闭的实验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气孔并能描述气孔的组成,了解其开闭原理。
能力目标:1、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通过观察气孔的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通过气球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同叶对绿色植物的重要性,自觉形成植绿爱绿的美好情感。
二、实验内容:1、实验名称:⑴、观察叶表皮气孔的结构。
⑵、模拟气孔开闭实验。
2、实验器材:大烧杯、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纱布、吸水纸、刀片、培养皿、滴管、镊子、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火柴。
3、主要材料准备:青菜叶片(注:要用展开的大叶片)或者月季花叶子(注:学生可选取多种校园常见绿色植物的叶子)、红色月季花花瓣、开水、清水、气球、长胶带(最后用双面胶,粘性大)。
注:教师准备红霉素药膏、碘伏、创可贴。
以防同学烫伤、划伤。
三、实验设计思路本节课的重点是观察气孔的结构,以及分析气孔开闭的原理。
难点是分析气孔开闭原理。
本实验包括三个小实验:1.开水烫叶子——分组实验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宏观的感受叶片和花瓣的表皮有气孔存在。
2.制作青菜叶片临时装片和红色花瓣临时装片,在显微镜观察气孔的结构——分组实验通过本实验可以从微观世界观察气孔的形态结构。
3.气球模拟实验——演示实验通过本实验可以在动态中分析气孔开闭的原理。
注:根据实验桌的大小,我把学生分为3人一组,一人为组长,进行主要的实验操作,其他两人辅助。
四、实验教学过程在测定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什么样的结构散失出来的呢?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实验:实验一、开水烫青菜叶如图,学生分组实验,点燃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清水至沸腾,学生迅速把准备好的各种叶片放入开水中,教师及时提示学生观察上表皮和下表皮的表面,是否有明显的气泡产生。
并提示学生比较上下表皮产生细胞的数量,组长总结:大多叶片下表皮产生的气泡多于上表皮产生的气泡。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教案实验名称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目的学会叶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叶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难点: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的能力实验关键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画图能力以及实验探究的能力材料用具显微镜、透明直尺(最小刻度为1mm)、载玻片、盖玻片、镊子、解剖针、清水、滴管等;吸水纸、50%甘油、不同种的植物叶片等。
背景资料表皮细胞是叶肉细胞外的一层细胞,外有一层没有细胞结构的角质层,对叶片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表皮细胞中有成对出现的呈半月形的细胞,这对细胞就是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孔就是气孔。
保卫细胞的颜色比表皮细胞要深,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辨别,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的通道,在缺水的情况下可以自行闭合以减少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
学情分析不同植物的叶、同一植物不同的叶、同一片叶的不同部位(包括上、下表皮)都有差异,且受客观生存环境条件的影响。
浮水植物只在上表皮分布,陆生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可能有分布,一般阳生植物叶下表皮较多。
可以让学生做多组实验。
实验过程【实验步骤】1.复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点。
2.按照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出、安装、调节好显微镜。
3.拿起叶片,使下表面朝上,以一定角度撕取一部分下表皮。
撕下的应是伸到叶片绿色部分以外的、窄而无色的边缘部分。
4.把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用解剖刀切成小块,滴加一滴清水,盖上盖玻片,勿使表皮干燥。
5.在低倍境下找到一些气孔。
换到高倍镜下观察。
6.估略出视野中气孔的数目。
7.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叶片的上表皮上的气扎进行计数,尽可能现察多种类型的叶。
比较每类叶的上、下表皮上的每的气孔教目。
8.画出页表皮气孔的模式图。
讨论1.叶片上表皮不同区域每平方毫米的气孔数目有何不同?2.叶片下表皮不同区域的气孔数目有何不同?3.叶片上表皮与下表皮相比,气孔数目有何不同?4.在你得出结论前,必须做出什么假设?5.不同的植物叶片上表皮或下表皮气孔数目及分布有何差异?作业布置完成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