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八年级生物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教案 (5) 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生物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教案 (5) 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生物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教案 (5) 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生物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教案 (5)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生物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教案 (5) 苏

教版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32202 7DCA 緊630247 7627 瘧S29354 72AA 犪31755 7C0B 簋]30331 767B 登20955 51DB 凛s+wQ8'

实用文档

植物叶表皮观察

豆科四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研究 10级生科1班 寇敬 刘暖暖 曹雪琴 李阿娟 乔景焕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四种豆科植物(紫荆、龙爪槐、三叶草、洋槐)的叶表皮特征 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豆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气孔在叶片上 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叶表皮细胞的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长短轴之比等。豆科 叶表皮特征共同点说明豆科是一自然类群,其不同点说明叶表皮的某些特征可以作为中间区 分的依据。因此,豆科的叶表皮特征具有分类学意义,能为该科现生植物的系统分类以及在 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豆科 叶表皮 气孔 分类学意义 前言:豆科是被子植物的第三大科,仅次于菊科和兰科植物,全世界约有748属19700 种,其中结瘤的约有2839种,我国约有172属1485种豆科植物。豆科植物因其生物固氮、 根系发达、抗击性强、生长迅速、结实量大、繁殖方便等生物学特征,不仅是用材、能源、 饲料、绿化观赏、荒山造林和水土保持的先锋植物,而且许多种类在现代经济社会和人民生 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叶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和分类价值。由于叶生存于植物的主要生活时 期,是非生殖器官最广泛应用的特征,在分类学方面有优于花的一面,尤其是叶表皮特征在 分类学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近年来,叶表皮特征的研究日益增多,为植物分类学和系统 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该研究对四种校园豆科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显微观察,以期为 该科植物的分类和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器材和试剂 1、植物材料:紫荆,龙爪槐,三叶草,洋槐 2、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镜 实验方法:取实验材料上下表皮分别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表皮特征,然后 拍照,如下图: 紫荆下表皮(图1) 紫荆上表皮(图2)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第二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五课:植物的叶。教科书中12、13页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整套教材的起始册,第一单元《植物》以植物作为观察对象,以观察为主线安排了一些系列活动,学生观察了一棵树后,获得了关于这棵树的轮廓性认识,然后引导孩子关注树的某一部分----叶的观察。 本课共分三个部分:捡落叶、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本课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叶子的结构特征和叶的生命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很好动,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愿望。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叶子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完整,也不够深刻。针对学生的情况,在设计本课时,我创造机

会让学生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把科学课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学生们喜欢上科学课。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1、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 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五、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捡一些落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第5课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5课《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五课,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什么是科学观察。对大树的观察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观察,而这节课是学生将宏观观察转向一个小局部观察的开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植物的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马上要开始科学探究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面。(课件出示——四季图) 注意观察图上的叶子。 2、师:刚才你观察到什么? 生:自由汇报。 师:是的,五彩缤纷的叶子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回小科学家,一起来探究植物的叶。(出示课题——5、植物的叶) 二、分类、明确标准。 1、个人分。 ①、数一数,你共有几片叶子? ②、按自己的方式分一分,这里面共有几种植物的叶? 2、明确分类标准。 3、同一种叶还有哪些相似之处? 叶的形状叶的边缘叶的表面等 三、观察叶的结构。 1、这么多的叶子它们身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下面我们来探究叶的结构。 生:拿出一片完整的叶子,仔细观察,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①观察、汇报。(师板书) 小结:可见一片完整的叶子是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脉是叶片的一部分。 ②自我介绍叶的相同结构。 2、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四、了解叶的生命特征及生长过程。 出示带有不同时期生长情况的叶子的枝条。 活动: (1)观察同一根枝条上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并做好记录。 (2)生汇报。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新)

教师姓名: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年级班实验名称观察蚯蚓(书上9页) 实验目的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实验器材 活蚯蚓(自备)、粗纸、棉球、放大镜。 实验步骤1、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它的体形,注意观察它身体是否分节。辨认蚯蚓的前端,数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节共有多少节。 2、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右到前触摸蚯蚓腹面,你有什么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3、将蚯蚓放在粗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身体的粗细及长短的变化。 4、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看看是否有黏液。 应观察到的现象蚯蚓的腹部有小突起(刚毛),在玻璃板上爬行慢,在纸板上爬行快。 实验结论 了解了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

教师姓名: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年级班实验名称观察酵母菌和霉菌(书上76页) 实验目的 认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实验器材酵母菌培养液,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稀释的碘液,吸水纸。 实验步骤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就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3、从培养皿中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4、用解剖针挑起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注意观察菌丝有没有颜色,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没有扫帚状的结构,以及孢子的着生状态和颜色。 应观察到的现象青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实验结论 认识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第5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第5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本节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第五节。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重难点之一。本章内容按“土壤—植物—土壤”,植物营养器官自下而上的展开:根—茎—叶。之前已经学习了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本节内容主要学习植物叶的结构、证明植物体蒸腾水分的演示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以及探究影响蒸腾作用快慢的环境因素。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演示实验。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让学生联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掌握叶片的结构,学生才能透彻理解蒸腾作用的知识。而叶片的结构又是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学情分析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而本节与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学生兴趣浓厚。其次,在以前的学习中,对植物的器官根茎叶等已经有了初步的接触,叶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光合作用,学生已在第三章“空气与生命”中学习过,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应当让学生简单的回顾一下光合作用,是学生对叶的功能有较完整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了解叶的形态与生长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知道叶的基本结构。 2.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及其意义。 3.能说出影响蒸腾作用快慢的环境因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植物蒸腾作用影响因素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叶片的形态与结构,理解植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蒸腾作用的基本含义及影响蒸腾作用快慢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设计生物实验方案的能力

绿色开花植物的叶茎根的教案

绿色开花植物的叶茎根的教案绿色开花植物的叶茎根的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系统接触植物知识的开端。课本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较多的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并给学生留下了较多的思考空间。如叶、茎、根的形态结构,变态叶和变态茎,单叶和复叶的区别等。学好本节内容能使学生对绿色开花植物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也是为继续学习其他植物类群作准备。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对植物的各种形态和结构有较为直观的了解,也为了在学习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授课时应结合标本采集,引导学生通过对标本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出绿色植物三大营养器官各自的共性和差异,通过思考得出植物三大器官的某些特征对于环境或功能的适应性。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叶的外部形态和功能。 2.了解并学会区分单叶和复叶,变态叶。 3.懂得观察要通过比较才能深入的道理。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叶的观察,提高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2.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 (三)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实践对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叶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教学难点:复叶、变态叶的辨别。 三、教学准备 学生采集来的标本,演示标本,镊子,剪刀。课前要求学生对采集来的标本进行初步整理后,保存剪下的各种植物的叶供观察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标本,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一个较完整的植物标本,问:一个植物体由哪些器官组成?学生根据小学里学过的知识不难回答出:根、茎、叶等。教师引导:各小组已经对自己的标

本进行了整理,下面请各组把保存的不同植物的叶都放 在桌上。 (二)小组合作,观察比较 植物的叶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在小学里就学过。下 面我们要对植物的叶进行仔细的观察,同学们将会发现,其实我们对叶的了解还是很不够的。我们知道观察是有 目的的活动,今天我们观察这几种植物叶子的目的是: 找出这些不同植物叶子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并记录。 稍后以组为单位派代表向全班同学讲讲你们的观察结果。 教师提示:1.观察应从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边观察边比较。2.对植物叶的观察可从颜色、形状、结构等方面进行。通过对各种叶的观察,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和相似处,并作记录。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植物叶的 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如叶的颜色、叶的结构。同时能发现叶与叶之间的不同,如叶的形态、叶脉。 (三)归纳特征,再作补充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 重点突出颜色是绿色的、叶的基部有一短柄(即叶由叶片和叶柄组成)、有叶脉等相同点;以及叶形、叶脉等不同点。 教师再作一些引导和补充:叶片的功能、叶柄的功能、叶在茎上着生的部位及特点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 2.3.1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探究叶片气孔的分布文字素材 苏教版

探究叶片气孔的分布 一、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和了解气孔的结构,认识气孔在植物维持水循环和碳氧平衡中的作用。 2.通过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图能力、及实验 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重点: 1.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利用显微镜观察观察临时装片的方法。 三、实验难点: 实验变量的控制,设计一个探究植物叶表皮气孔分布的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实验准备: 1.知识准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叶片的结构、气孔结构及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2.材料准备:天竺葵、菠菜、白菜、苹果等植物叶片,镊子、培养皿、载玻片、盖玻 片、小刀、清水、滴管、显微镜、尺子等。 3.组织准备:组建4~6人的探究小组。 五、实验类型: 学生分组实验 六探究步骤: 1.各小组分工合作,推进两人分别制作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临时装片,两人做显微镜 的观察实验,两人做实验记录,然后相互调换工作。 2.各小组选择两种植物的叶片,两个同学分别在同一叶片上取上表皮和下表皮,用刀 片切成0.5㎝2的小片,制成临时装片,并在制作的叶片上、下表皮临时装片上贴上A和B标签。 3.用显微镜分别观察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的分布和数量,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不同植物上、下表皮气孔数目比较实验记录表 4.在镜下找到保卫细胞,看看是什么形状。想一想它是如何控制气体出入的。 5.依据实验记录表,计算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平均数及比列,整理实验数据。 七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每种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分布状况分别是 2.同一植物叶的表皮上,气孔的分布状况是 4.同一叶片的背面气孔数与腹面(上表皮)气孔数的比较结果是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教学设计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教学设计 作者:张芳 (初中生物河南三门峡渑池初中生物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6 / 1681 发表日期: 2010-12-07 21:51:13 1.通过实验与观察认识气孔并能描述气孔的组成,了解其开闭原理 2.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画图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与观察认识气孔并能描述气孔的组成,了解其开闭原理 2.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 3.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学习难点:通过实验能描述气孔的组成,通过资料分析及实验观察了解气孔开闭原理。 通过实验观察画叶表皮细胞和由保卫细胞形成的气孔图。 【导学求思】 1.算一算:

一株玉米从幼苗出土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消耗200 Kg 以上的水,这 些水的用途如表所示。 (1)请你计算一下,植物吸收到体内的水分,只有 %左右真正用于各项生理过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 %左右的水都流失掉了,是怎么流失的? 2.想一想:初一时我们观察了蚕豆叶的组成,想想其结 构? : 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组成。 叶片 :其细胞含有很多的叶绿体。 叶 脉:具有支持和 作用。 散失水分的结构是 ,它位于叶片上述结构的 内。 3.试一试:两人一组“吹叶片”,挑选新鲜嫩绿的菠菜叶,清洗后浸入装水的烧杯中,一手拿着叶柄,对着叶柄向叶内吹气。 观察叶上下表皮发生什么现 象: 。 议一议可能的原因 是: 。 4.探究—我能行: 作为组成成分的水 1 87 2 g 维持生理过程的水 250 g 蒸腾消耗的水 202 106 g 生产期总用水量(上述3项) 204 228 g

八年级生物实验教案doc资料

实验名称观察几种动物的运动(学生实验) 教材页码:4 【实验目的】 1.学会观察几种动物的运动; 2.初步判断动物的运动方式; 3.认识动物运动的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实验原理】 去水族馆欣赏海豚和鱼类的游泳,或者去动物园欣赏猛兽的漫步闲游,观察到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实验材料】 相关的动物运动的视频资料、饲养或捕捉的蜗牛、玻璃板、线、直尺、墨水等。 【实验步骤】 1.观察蜗牛的运动 (1)把一只蜗牛放在透明的玻璃板上,将玻璃板举起或竖起,观察蜗牛运动时足部肌肉的收缩与舒张的情况。 (2)在足部肌肉上滴一小滴墨水,观察足部肌肉收缩的动向会更清楚。 (3)观察蜗牛运动后在玻璃板上留下的痕迹,想一想这种物质有什么作用? (4)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蜗牛运动的方式。 (5)尝试用简笔画表示蜗牛的运动,画两个图分别表示足部肌肉的收缩动态。 (6)测量蜗牛运动的速度。 2.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观察龟、鳖、扬子鳄、蟾蜍、壁虎等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运动的特点: 3.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观察哺乳动物的行走、奔跑和跳跃,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 【实验现象】

1.蜗牛运动时,足部肌肉总是一部分固定一部分伸展运动。 2.蜗牛运动时,足部分泌的黏液起到固定身体的作用。 【实验结论】,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注意事项】:观察过程中爱护小动物、且实验结束后把它放回大自然。 实验名称:解剖观察哺乳动物的长骨(学生实验) 教材页码:9—10 【实验目的】 1.解剖观察长骨的主要结构; 2.认识长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实验原理】动物和人的肱骨、尺骨、桡骨、股骨、胫骨和腓骨都属于长骨。人体运动时,长骨起着支持和杠杆作用。 【实验材料】 哺乳动物的长骨、解剖盘、解剖刀、镊子等。 【实验步骤】 1、取一块新鲜的长骨,放入解剖盘里,用手触摸骨表面,体验它的特点。 2.用解剖刀剥离骨表面局部的一层膜,观察膜上分布的神经和血管。想一想,这些血管和神经有什么作用。 3.观察已纵向剖开的长骨,比较骨干与骺端两部分骨组织的致密程度上的差异4、观察骨干外周部分骨组织的分布特点和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状情况。5.观察骨干中央空腔内的物质,想一想,它是什么?该物质呈什么色,可能有什么作用? 【实验现象及结论】 长骨一般呈管状,中间的骨干梢细,两端的骨骺膨大。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组成。在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骨质包括骨松质和骨密质,骨髓有红骨髓和黄骨髓。 【注意事项】1、应取新鲜的长骨,尽量保证有完好的骨膜。2、使用解剖刀时要 注意安全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教学设计※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教学设计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实验教学设计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与观察认识气孔并能描述气孔的组成,了解其开闭原理2.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画图能力 3.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二、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该实验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理解了叶片上与蒸腾作用直接相关的结构——气孔的作用。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本节主要内容: (1)制作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表皮。 (3)画图。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能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以及画图 四、教学理念: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策略: 多媒体演示、教师示范操作与学生小组合作展开实验相结合 六、实验设计思路: 导入:多媒体投影一张学校新移栽的一棵树,问:“为什么新移栽的

树木要去掉一些枝叶?”从而引出学习过的知识——蒸腾作用,在此基础上,由问题:“你知道水分是如何从叶片中散发出来的吗?”“散发水分的结构是什么?”等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引出气孔的概念,进入本课的实验教学。 授课:首先以课件的方式展示气孔的模式图,让学生对气孔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用视频演示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教师将其中的重点如撕取叶下表皮的方法进行具体的操作示范。 学生分组实验:先请一组学生到讲台前谈谈他们打算如何合作展开实验探究,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并提醒其注意合作探究,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始实验。实验材料由于季节原因使用了青菜代替蚕豆叶,并且相邻两组分别采用吸水饱满的和干瘪的两种菜叶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画出观察到的气孔结构图。 展示与交流:抽取四小组用食物投影向同学们展示他们画得图并交流实验感受。 讨论:提示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同学观察到的气孔是张开的而有的却是闭合的?”以此展开讨论并发言,初步得出结论:浸在水中的叶片中的气孔是张开的,干瘪的叶片中的气孔是闭合的。 思维提升:为何浸在水中的叶片中的气孔是张开的而干瘪的叶片中的气孔却是闭合的呢?学生讨论后把焦点集中到气孔开闭与植物体内水分含量的关系上来。教师通过动画演示气孔开闭原理。同时发问:体内水多时气孔张开水少时气孔闭合有什么生理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小结全课、拓宽视野:简单小结本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观察气孔的方法的思考和探究,通过上网查询等方法拓宽视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尝试的兴趣。教师介绍网上搜索到的指甲油气孔拓影法,并将做出的装片供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观察并鼓励在自己探究的情况下写出小论文。

植物的叶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发现叶子的不同特征,理解书中对叶子的描述。 2.了解介绍叶子的各种角度,感受叶子的多样与奇妙。 教学准备 大书 图片:睡莲、针、剑、羽毛各1张 视频:含羞草、猪笼草 叶子:事先组织幼儿收集若干,张贴在一起 教学过程 1.导入活动 请幼儿描述叶子的特点,引出书本主题。 教师展示叶子:这是我们之前一起收集的叶子。你最喜欢哪一片? 请你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叶子是怎么样子的。 过渡语:刚刚小朋友们介绍了自己喜欢的叶子,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里,也介绍了许多不同的叶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是怎么介绍的吧! 图文共读 教师出示大书,集体图文共读,观察、理解叶子的不同特征,感受介绍叶子的各种角度。封面: 指读书名:这本书的名字叫《植物的叶子》。 第1页: 教师提问:在这副画上,你都看到了什么样的叶子?请幼儿自由表达,教师注意小结幼儿描述的角度,如颜色、形状、树叶/草叶等。 教师朗读本页文字:植物的叶子是各种各样的。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会怎么介绍各种各样的叶子呢? 第2-3页(同时呈现): 教师朗读这两页的文字 教师提问:请你们找找看,这些叶子里面,哪些是圆形的,哪些是椭圆形的,哪些是心形的,哪些是扇形的? 若幼儿认为第2页右上角(睡莲)的叶子是椭圆形的,教师可以出示睡莲照片(参考附录)并解释:这是睡莲的叶子。其他它是圆形的,只不过从侧面看,像是椭圆形的。 第4-5页(同时呈现): 教师朗读这两页文字。 教师提问:请你们找找看,这些叶子里面,哪些像针,哪些像剑,那些像羽毛,哪些像手掌? 若幼儿不理解”针””剑””羽毛”的含义,教师可以出示相应的图片. 完整浏览第2-5页:刚才这几页,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介绍植物的叶子的?在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这几页作者从形状的角度介绍了叶子的特点。 过渡语:接下来,作者还会从哪个方面介绍呢?

八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

第20章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第一节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课题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知识目标: 1、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 1、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 2、发酵过程的控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 2、学生做预习 3、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 板书设计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 一、概念——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 1、概念 2、举例 二、发酵技术 1、概念 2、应用

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 发酵技术与食品生产 酿制酒酿(发酵技术)述:刚刚过完春节,在春节期间肯定吃了不少好东西 述:我们先一起来聊一聊春节大家吃了什么好不好啊? 交流(将学生提供食物与酒,醋等相联系) 述:我们在平时吃早饭时会吃腐乳,学校楼下还经常会 有人叫卖桂花酒酿(板书) (酒、醋、酱油、馒头等) 述:日常食品中,酸奶、泡菜、酸菜、奶酪、酱豆腐、豆 豉、酱油、醋、馒头、酒糟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你可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述:刚才我在黑板上写下的这些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点, 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问:我们经常会听别人说到发酵,究竟什么是发酵呢? (发酵:某些微生物厌氧呼吸的一种方式) 回答P3 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酸,水果放久了为什 么会有酒味,发酵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述:发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气的情况进行的一 种特殊的呼吸。 述:通过这种呼吸不同的微生物会产生不同的产物 述:比如在果酒中含有乳酸菌,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 乳酸菌会发酵产生乳酸,使酒变酸。 述:而水果中的酵母菌发酵会产生酒精,所以水果放久 了会有酒味。 述:以上这两种情况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大家可以 想一下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这两种发酵产物我们可以如何 加以利用呢?交流 (酸奶、泡菜、酿酒等) 鸡鸭鱼肉…… (酒、醋、酱油、 馒头等) (通过发酵制 得)回答 阅读、回答 甜面酱、奶 酪、……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教学设计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该实验是苏科版八年级上《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中的植物的蒸腾作用下的一个观察实验,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该实验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理解了叶片上与蒸腾作用直接相关的结构——气孔的作用。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操作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怎样撕取叶表皮,使其尽量不带叶肉细胞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指导学生及实验的观察上,选取新鲜的叶和萎蔫的叶作为实验材料做对照实验,将观察到的气孔画出来,从实验和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自己采集叶片进行观察,教师介绍指甲油气孔拓影法,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放和发展,会生成许多新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设计思路】 1.课前采集陆生植物的叶片。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3.复习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临时装片的制作,同时小组合作讨论出实验步骤。

4.实施实验,同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5.小组展示气孔的结构图,同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解答,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帮助解决,与此同时对生成的新问题进行交流解答。 6.总结本节课。同时进行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与观察认识气孔并能描述气孔的组成,了解其开闭原理。 (2)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画图能力。 (3)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和探究实验,解决问题,在探究中获得新知。 (2)使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中,掌握分析问题的视角,从多角度探究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学习,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2)通过课外拓展,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及解决策略】 1、重点:制作并观察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科学植物的叶教案[植物的叶教案]

科学植物的叶教案[植物的叶教案]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宋寨小学小学胡艳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掌握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2、过程与方法: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教师准备:一个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界里到处是绿色的世界,今天我把这一片绿色带到了课堂上。(出示课件)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叶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叶。 板书课题:5、植物的叶 二、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 师:上课前同学们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请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收集树叶的?(生:捡到的)

师: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能随便采摘树上的树叶。现在请同学们把捡到的树叶放在桌子上,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老师给出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三、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 师: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请各小组同学交流讨论,然后指名汇报。 2、同一种树叶的判断:教师出示同一种树上收集的两片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叶,先出示其中一片,设问:这是怎样一片叶?再出示另一片,设问:这又是怎样一片叶?两片是同一种叶吗? 师: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又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另外的叶不属同一种类?师小结:判断是不是同一种叶,我们主要看叶的形状,叶的边缘,叶的表面情况等。学生观察并描述。学生先讨论再回答。 3、认识叶的结构:

小学科学《植物的叶(一)》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植物的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 2. 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 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 二、教学准备: 1. 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 2. 分组实验材料:热水、烧杯、镊子、树叶、菠菜 3. 蒸腾作用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炎热的夏天,跑完步之后,你有什么感觉? 一株玉米从幼苗到结果,一生中需要吸收约200kg 水,保留在植株体内以及生理过程中用水量约2kg。多余的水哪里去了?(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 。 (1) 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 (2)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

①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 栽植物”的实验装置。 ②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3)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讨论后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 (4)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 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 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 (5)设计实验 证明叶子的表面有气孔 (6)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①把叶子放在热水中,观察叶子的表面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把菠菜放在水中,对着菠菜的叶柄吹气,观察现象。 (7)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 教师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 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

观察植物气孔的新材料

观察植物气孔的新材料──景天科植物 山东省临沂高都中学张学艳 一、问题的提出 在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中需要观察叶片表皮的气孔,教材提示用蚕豆叶片。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讲到该部分内容时,我们北方进入秋冬季节,豆科植物大多已收获,需要进行专门培养。加上豆科植物的叶片较薄不易撕取,且厚薄不均。学生操作起来不方便,也看不清气孔,实验效果不太理想。只能用观察蚕豆叶片下表皮细胞永久装片来替代。 二、问题的解决 如何解决观察植物叶片气孔的问题呢?其实我想到用景天科肥厚的肉质叶来观察气孔源自一个偶然。去年,初一的教学进度到这里时,几位老师把显微镜带到办公室。恰好我们办公室内有养的燕子掌(俗称胖娃娃),我一时心血来潮,取了一片叶子撕取上、下表皮做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非常不错:表皮厚薄均匀,可以看到数量较多的气孔,保卫细胞历历在目,就连保卫细胞细胞壁内侧和外侧的厚薄程度也清晰可见。并且上表皮也可以观察到较多的保卫细胞组成的气孔。 三、景天科肥厚的肉质叶观察气孔的优点 (一)取材方便 景天科植物大多作为观赏植物,种植比较广泛,易于繁殖。比如,燕子掌四季碧绿,栽培容易,管理简便,可以通过扦插繁殖,也可以用叶繁殖。 (二)叶片肥厚,易于操作 由于叶片肥厚,在撕取表皮时比较容易操作。并且表皮的厚度较大,表面有一层透明的角质层,撕取下的表皮厚度比较均匀,便于观察。 (三)观察效果明显

将用景天科植物的肥厚的肉质叶的表皮做成的临时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数量较多的保卫细胞和中间围成的气孔,以及周围的表皮细胞。换用高倍目镜后可以清晰地看到保卫细胞的细胞壁特点。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全套教案--可直接打印

《植物的生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及意义。 2、通过学习、对比使学生理解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身的观察和教师的举例,使学生了解无性生殖的几种类型。 2、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无性生殖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生殖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植物有性生殖的过程及概念。 2、植物无性生殖的概念。 教学难点: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从整个生物圈来看,生命总在不断的延续和发展着,主要是通过生 殖和发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二、请学生们讲述他们在课前观察植物的生殖方式,教师做副板书记录。 仙人掌——用茎生殖; 柳树——用枝条生殖; 大豆——用种子生殖。 以上这些植物用于生殖的器官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1)不一样,有的用茎生殖,有的用枝条生殖,有的用种子生殖。 (2)茎与枝条属于植物体的一部分,种子已经是一个新个体 三、植物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 有性生殖:到新一代的植株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无性生殖:生殖都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是由母体直接产生新的个体 四、无性生殖的类型及应用 1、讲述:植物无性生殖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 2、学生举出一些扦插和嫁接的例子。 板书设计作业 植物的生殖 一、生殖方式举例 被子植物的生殖: 椒草的生殖: 马铃薯的生殖: 1、有性生殖: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无性生殖: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 二、无性生殖的类型及应用 1、扦插 2、嫁接

第5课植物的叶说课稿

第5课植物的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植物的叶》一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五课。 本课是在观察了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个体之后,出现的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植物的个体具有生命体的特征,植物的叶也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二、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有一定的观察事物和研究事物的能力。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适时给学生适当的评价,鼓励他们大胆将自己观察到的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说设计理念: 本课是由整体到局部转变的一课,不仅植物有生命特征,连它的叶子也有生命特征。尽管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丰富的,但对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子的生命特征认识不够。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去观察叶子:(1)交流捡到了多少叶及是从哪里捡来的,既教育了学生保护植物的意识也为后面认识叶是有生命的做铺垫。(2)观察众多的叶后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认识到叶在很多方面是不同的,叶是多种多样的。但同一种叶尽管颜色、大小、完整度不同但形状、叶缘、叶脉等是相同,不同的叶也有相同结构。(3)观察同一枝条上叶子的变化过程,了解叶子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观察到新鲜的叶与落叶的不同,显示出叶子的生命特征,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思想情感。 四、说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树对生态的重要意义。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2、过程与方法:

s23 观察叶表皮气孔的结构及开闭的实验

观察叶表皮气孔的结构及开闭的实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气孔并能描述气孔的组成,了解其开闭原理。能力目标:1、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通过观察气孔的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通过气球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同叶对绿色植物的重要性,自觉形成植绿爱绿的美好情感。 二、实验内容: 1、实验名称:⑴、观察叶表皮气孔的结构。 ⑵、模拟气孔开闭实验。 2、实验器材:大烧杯、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纱布、吸水纸、刀片、培养皿、滴管、镊子、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火柴。 3、主要材料准备:青菜叶片(注:要用展开的大叶片)或者月季

花叶子(注:学生可选取多种校园常见绿色植物的叶子)、红色月季花花瓣、开水、清水、气球、长胶带(最后用双面胶,粘性大)。 注:教师准备红霉素药膏、碘伏、创可贴。以防同学烫伤、划伤。三、实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是观察气孔的结构,以及分析气孔开闭的原理。 难点是分析气孔开闭原理。 本实验包括三个小实验: 1.开水烫叶子——分组实验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宏观的感受叶片和花瓣的表皮有气孔存在。 2.制作青菜叶片临时装片和红色花瓣临时装片,在显微镜观察气孔 的结构——分组实验 通过本实验可以从微观世界观察气孔的形态结构。 3.气球模拟实验——演示实验 通过本实验可以在动态中分析气孔开闭的原理。 注:根据实验桌的大小,我把学生分为3人一组,一人为组长,进行主要的实验操作,其他两人辅助。 四、实验教学过程 在测定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什么样的结构散失出来的呢?带着疑问进行下面的实验: 实验一、开水烫青菜叶 如图,学生分组实验,点燃酒精灯,加热烧杯中 的清水至沸腾,学生迅速把准备好的各种叶片放 入开水中,教师及时提示学生观察上表皮和下表 皮的表面,是否有明显的气泡产生。并提示学生 比较上下表皮产生细胞的数量,组长总结:大多 叶片下表皮产生的气泡多于上表皮产生的气泡。 当然,由于每次烫的叶片数量不多,可能同种叶子每组的结果不同,学生会产生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植物的叶》是教科版科学课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5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巩固和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了解植物的叶的外形特征,知道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比较各种叶的异同。然后让学生思考:既然植物的叶各种各样,为什么都叫叶?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从而找出叶的结构特征,都有叶柄和叶片,叶片上有叶脉。然后引领学生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有什么不同,体会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观察同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知道叶子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感悟生命历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自己的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植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捡一些落叶。 教师准备: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出示课件中绚丽多彩的树叶图片。 2、课前要求大家去捡树叶,现在请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检查评价完成情况) 3、秋天是落叶的季节,大树下,林子里,我们可以捡到各种各样的落叶,你是在什么地方捡的树叶?今天我们学习植物的叶。(揭示课题) 二、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1、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强调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然后记录下来。

植物之气孔

植物之气孔 气孔器是由植物叶片表皮上成对的保卫细胞以及之间的孔隙组成的结构,常称之为气孔,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和控制蒸腾的结构。保卫细胞区别于表皮细胞是结构中含有叶绿体,只是体积较小,数目也较少,片层结构发育不良,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糖类物质。 1 气孔的分布 不同植物的叶、同一植物不同的叶、同一片叶的不同部位(包括上、下表皮)都有差异,且受客观生存环境条件的影响(见下表所举例子) 从表中数据可看出,浮水植物只在上表皮分布,陆生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可能有分布,一般阳生植物叶下表皮较多。 2 气孔的类型 双子叶植物的气孔有四种类型:①无规则型,保卫细胞周围无特殊形态分化的副卫细胞; ②不等型,保卫细胞周围有三个副卫细胞围绕;③平行型,在保卫细胞的外侧面有几个副卫细胞与其长轴平行;④横列型,一对副卫细胞共同与保卫细胞的长轴成直角.围成气孔间隙的保卫细胞形态上也有差异,大多数植物的保卫细胞呈肾形,近气孔间隙的壁厚,背气孔间隙的壁薄;稻、麦等植物的保卫细胞呈哑铃形,中间部分的壁厚,两头的壁薄。 3 气孔的开闭机理 当肾形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细胞向外弯曲,气孔张开,而保卫细胞失水体积缩小时,壁拉直,气孔关闭;哑铃形保卫细胞吸水时两头膨胀而中间彼此离开,气孔张开,失水时两头体积缩小中间部分合拢,气孔关闭。可见气孔运动的原因主要是保卫细胞吸水膨胀引起的。 4 影响气孔运动的主要因素 4.1 光照引起的气孔运动保卫细胞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利用CO2,使细胞内pH值增高,淀 粉磷酸化酶水解淀粉为磷酸葡萄糖,细胞内水势下降.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黑暗里呼吸产生的CO2使保卫细胞的pH值下降,淀粉磷酸化酶又把葡萄糖合成为淀粉,细胞液浓度下降,水势升高,保卫细胞失水,气孔关闭。保卫细胞的渗透系统也可由K 来调节。光合作用光反应(环式与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产生ATP,通过主动运输逆着离子浓度差吸收K ,降低保卫细胞水势,吸水使气孔张开。注意:①如果光照强度在光补偿点以下,气孔关闭;②在引起气孔张开的光质上以红光与蓝紫光效果最好;③景天科植物夜晚气孔张开,吸收和贮备CO2(形成苹果酸贮于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苹果酸分解成丙酮酸释放CO2进行光合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