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叶表皮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3
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与观察认识气孔并能描述气孔的组成,了解其开闭原理
2.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能力、画图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
3.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实验原理:
气孔是植物叶片表皮上的保卫细胞以及保卫细胞围绕的空隙组成的结构。
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和控制蒸腾的结构。
某些植物通过处理后,科在显微镜下,清晰观察到保卫细胞。
实验仪器:
菠菜(可以选取饱满和干瘪的两种叶片作为对比)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镊子、水、吸水纸
实验步骤:
1.制作叶表皮的临时装片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到两滴清水,放在一旁。
●取插入水中菠菜叶片,分别从饱满和干瘪的两种叶片的背面向里折叠,然后从折
叠处轻轻撕拉,折断处有白色薄膜(即下表皮)。
●用镊子夹取一小片白色薄膜,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展平,盖上盖玻片。
制成临
时装片。
2.用显微镜观察叶表皮
●将制好的临时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除可以看到许多形状不规则的表皮细胞外,还
可看到成对的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以及由保卫细胞间隙所形成的气孔。
●在观察插入水中的叶表皮临时装片时,会发现气孔大大张开;当观察用干瘪叶表皮临
时装片时,会发现气孔闭合。
从而区分气孔何时张开,何时闭合。
分析植物的叶片表皮结构植物的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部位,而叶片表皮结构则是叶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屏障和交换界面。
通过对植物叶片表皮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首先,植物叶片表皮通常由上下两层组成。
上表皮通常比下表皮更具特化,有一定厚度。
这是因为上表皮面临着更多的外界压力,如紫外线的辐射、脱水和病原体的入侵。
上表皮与下表皮之间存在着气孔,而气孔则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的关键部位。
植物通过开闭气孔的方式,实现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气的释放。
此外,气孔还可以通过调节开闭程度来调节蒸腾速率,以控制水分的流失。
这种结构的存在使得植物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适应生存。
其次,植物叶片表皮的细胞结构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叶片表皮细胞通常具有高度压实的细胞壁,这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机械支撑和保护。
此外,叶片表皮细胞壁上还含有一定数量的树脂和角质层。
这些物质的存在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叶片的抗病性和适应干燥环境的能力。
叶片表皮细胞还存在着一种叶绿体密集的特殊结构,称为蜡质体。
蜡质体是一种富含脂质的细胞器,主要负责合成和储存叶片表皮上的蜡质。
蜡质是一种疏水性物质,可以有效减少水分的蒸发。
蜡质体的存在使得植物能够在干燥和寒冷的环境下更好地存活和适应。
最后,植物叶片表皮结构还与植物的生活史和生态习性密切相关。
例如,耐旱植物通常具有较厚的表皮和蜡质层,以减少水分的流失。
而沙漠植物的叶片表皮上通常还有很多细小而尖锐的突起,可以降低紫外线的辐射强度和风速。
另外,很多水生植物叶片上也会有一层厚厚的气泡,可以提供浮力和氧气供应。
总而言之,植物的叶片表皮结构是其适应环境和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叶片表皮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存策略。
不同的叶片表皮结构适应了不同的环境压力和生活习性,为植物的繁衍和进化提供了保障。
测量植物叶片的指标是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测量叶表皮、叶肉、叶脉等指标,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等生理生态特性。
本文将从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为读者介绍测量叶片指标的基本原理。
1. 叶表皮的测量原理叶表皮是植物叶片外部的一层组织,其结构和特性对植物的适应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测量叶表皮的指标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图像分析来实现,包括叶表皮细胞的密度、大小、形状以及气孔的分布和形态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植物的水分蒸发速率、透光性和抗逆性等生态生理特性,从而为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2. 叶肉的测量原理叶肉是植物叶片内部的主要组织,其细胞结构和叶绿素含量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测量叶肉的指标可以通过组织切片和显微镜观察来实现,包括叶肉细胞的形态、大小、叶绿素含量以及气孔导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生长发育状态和适应能力,对植物生理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叶脉的测量原理叶脉是植物叶片内部的输导组织,其结构和形态对植物的物质运输和水分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测量叶脉的指标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图像分析来实现,包括叶脉细胞的形态、密度、长度以及导管的直径和分布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养分输送能力和抗逆性能力,对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总结:测量植物叶片的指标是植物生理学和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其基本原理涉及叶表皮、叶肉、叶脉等多个方面。
通过测量这些指标,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生态生理特性,为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希望本文对读者了解测量叶片指标的基本原理有所帮助,并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中发挥一定的参考作用。
4. 测量其他叶片指标的原理除了叶表皮、叶肉和叶脉,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叶片指标也是植物生理生态研究中的关键内容,它们的测量原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叶片的厚度、细胞壁厚度、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片的光谱特性等都是能够反映叶片解剖结构、生理状态和功能特性的重要指标。
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实验结论一、实验简介在植物学中,气孔是植物体表面上的一种特殊结构,能够通过它们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气孔由两个相互对称的肾形细胞(叶肉细胞)组成,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隙,称为气孔孔口。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来了解植物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二、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新鲜绿色叶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荧光素液。
2.将新鲜绿色叶子切成小块,并用荧光素液浸泡5-10分钟。
3.取出浸泡好的叶片,并用滴管将其放在载玻片上。
4.将盖玻片放在载玻片上方,并轻轻压紧。
5.将载玻片放到显微镜下,调整焦距和光源强度,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
三、实验结果经过观察发现,在叶子表面上可以看到许多小洞,这些小洞就是气孔。
每个气孔由两个相互对称的肾形细胞组成,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隙,称为气孔孔口。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气孔孔口的大小、形状和分布位置都不尽相同。
四、实验结论1.植物体能够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这是植物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的重要保证。
2.不同植物种类或不同部位的叶子上气孔结构有所差异,这与其生长环境和适应性有关。
3.叶片表面的气孔数量和密度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有关,光照强度越大,叶片表面上的气孔数量和密度也越大。
4.叶片表面上的气孔还可以根据环境变化来调节开合程度,以达到保持水分平衡和适应环境变化的目的。
五、实验意义通过观察叶片表面的气孔结构,可以了解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此外,对气孔的研究还可以为植物育种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叶的结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叶片的结构,了解叶片的组织构造以及其功能。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1. 实验材料- 新鲜的植物叶片(如水仙、万年青等)- 盐水- 乙醇- 甘油- 枝叶刀2. 实验仪器- 显微镜- 定片钳- 显微刀- 干燥槽三、实验步骤1. 在显微镜下观察新鲜叶片,记录叶片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观察叶片的背面和正面。
2. 用枝叶刀切取一片新鲜的叶片,将其放在显微镜滑片上。
3. 在滑片上加入一滴盐水,以使叶片细胞膨压。
然后使用定片钳轻轻压扁叶片,使其叶肉扁平化。
4. 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表皮细胞的特征。
表皮细胞通常呈长方形或多边形,排列整齐,具有细胞膜和细胞壁。
5. 使用显微刀从叶片上刮取一小块组织,并将其放入一滴乙醇中,进行脱色处理。
6. 将脱色后的组织放入一滴甘油中,进行透明化处理。
7. 将透明后的组织覆盖一片玻璃盖片,然后放在显微镜下。
8. 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组织的细胞结构和细胞内的细胞器,如叶绿体、细胞核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叶片的结构和组织。
叶片的外部形态特征呈现出各种形状,如长方形、椭圆形、心脏形等。
叶片的正面和背面具有不同的特征,正面通常呈现光滑的表面,而背面则有许多气孔。
通过对叶片表皮细胞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表皮细胞均匀地排列在叶片的表面上,具有细胞膜和细胞壁。
叶片组织的细胞结构也能被清晰地观察到,细胞内的细胞器如叶绿体、细胞核等也能被看到。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植物叶片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其组织构造决定了其功能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叶片的表皮细胞具有保护和气体交换的功能,而叶片内部的细胞组织则负责光合作用的进行。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显微镜等仪器,通过观察和分析叶片的细胞结构,加深了我们对植物叶片的认识。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一些常用的显微镜操作技巧,例如脱色和透明化处理等。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组成。
2. 观察叶片的表皮、叶肉和叶脉的微观结构。
3. 分析叶片的结构特点及其生理功能。
二、实验原理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其结构复杂且功能多样。
叶片主要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表皮具有保护作用,叶肉负责光合作用,叶脉则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蚕豆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培养皿、清水、70%酒精。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数码相机。
四、实验步骤1. 将新鲜蚕豆叶洗净,用刀片切成薄片。
2. 将切片置于载玻片上,滴加少量清水,盖上盖玻片。
3. 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微观结构。
4. 分别观察叶片的表皮、叶肉和叶脉,记录观察结果。
5. 将观察结果与理论相结合,分析叶片的结构特点及其生理功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叶片的表皮在显微镜下,叶片的表皮由一层细胞组成,细胞排列紧密,外表面具有一层透明的角质层。
表皮上分布有气孔,气孔由两个肾形的保卫细胞组成。
观察结果显示,下表皮上的气孔多于上表皮上的,这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有关。
2. 观察叶片的叶肉叶片的叶肉由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组成。
栅栏组织细胞为长柱形,排列紧密,细胞内的叶绿体较多,负责光合作用。
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形状不规则,细胞内叶绿体较少,细胞间有较大的间隙,负责储存水分和养分。
3. 观察叶片的叶脉叶脉由维管束和机械组织组成。
维管束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机械组织则起到支撑叶片的作用。
观察结果显示,叶脉呈网状分布,维管束直径较大,有利于物质的快速运输。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了叶片的表皮、叶肉和叶脉的微观结构,了解了叶片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叶片的结构特点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水分养分的运输,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观察叶片的表皮时,应注意区分上表皮和下表皮,观察气孔的分布特点。
课程设计观察并记录不同种类的植物叶子在自然界中,植物叶子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之一。
植物叶子的形态和结构因种类而异,反映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策略。
本文将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观察并记录不同种类的植物叶子,以探索其异同之处。
一、实验前准备在开始实验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工具和材料。
首先,需要准备植物标本,选择不同种类的植物叶子进行观察。
可以选择室内植物、校园中的常见植物或野外的植物标本。
其次,需要准备放大镜或显微镜,以便观察叶片的微观结构。
最后,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观察结果。
二、观察内容2.1 叶子的形态特征首先,观察的重点是叶子的形态特征。
叶子的形态包括叶片的形状、大小、边缘和叶柄的特征等。
在观察过程中,可以通过目测或使用放大镜来观察叶子的外部形态,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特征。
例如,有些叶子可能呈椭圆形,而其他叶子可能是心形或长圆形。
叶子的边缘可能是光滑的、锯齿状的或波浪状的。
另外,还可以观察叶柄的长度和形态等。
2.2 叶片的结构特征除了形态特征,叶子的结构也是我们观察的重点之一。
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横切面的微观结构可以揭示更多的信息。
首先,可以观察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的特征。
上表皮通常比下表皮更厚,并且具有保护作用。
下表皮通常具有气孔,用于气体交换和蒸腾。
其次,可以观察叶片的细胞排列和组织结构等。
比如,某些植物叶片的细胞排列呈多角形,形成了更稳固的结构。
叶片的细胞排列方式和组织结构都反映了植物的适应能力。
三、观察记录在观察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所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
可以以文本和图形的形式进行记录。
首先,可以用文字描述不同种类叶子的形态特征并进行比较。
例如,可以描述叶子的形状、大小、边缘和叶柄的特征。
其次,可以绘制观察到的叶片的示意图,并在图中标注重要特征。
如果使用显微镜观察了叶片的横切面,可以绘制细胞排列和组织结构的示意图,以便更清晰地展示观察结果。
四、数据分析与总结在实验结束后,可以对所观察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微观结构,使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加深对植物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 显微镜2. 洋葱3. 镊子4. 滴管5. 清水6. 载玻片7. 盖玻片8. 吸水纸9. 稀碘液三、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首先,将载玻片和盖玻片用纱布擦拭干净,确保无灰尘和杂质。
2. **制作临时装片**:- 用滴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形成一个小水滴。
- 用镊子在洋葱鳞片叶上轻轻撕下一小片表皮,确保表皮完整且尽量薄。
- 将撕下的表皮放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或针轻轻将其展开,使其完全覆盖水滴。
- 用镊子夹住盖玻片的一边,轻轻放下,使其与载玻片上的水滴接触,然后慢慢放平,避免产生气泡。
3. **染色**: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使染液均匀浸润标本。
4. **观察**:将临时装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装片的位置,直到可以在目镜中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四、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我们观察到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呈规则的长多边形,细胞壁清晰可见,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分布均匀。
经过染色后,细胞核和细胞质部分呈现出较深的颜色,便于观察。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并且观察到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具有清晰可见的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质等基本结构。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细胞壁对于维持细胞形态具有重要作用,而细胞核则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遗传信息的存储和表达。
这些观察结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植物细胞结构的认识,也为我们后续学习生物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实验讨论1. **实验技巧**:在制作临时装片时,要注意避免产生气泡,这会影响观察效果。
同时,在染色时要确保染液均匀浸润标本,以获得更好的观察效果。
2. **实验误差**:由于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微小差异(如撕取表皮的厚薄、染色时间等),可能会导致观察结果略有不同。
观察叶片的下表皮[1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观察叶片的下表皮的资料1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观察叶片的下表皮第一篇四川省二O一四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生物学科实验操作试题(八)观察叶片的下表皮(考试时间:10分钟)一、实验目的1.制作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
2.观察叶片下表皮的表皮细胞、保卫细胞、气孔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实验材料用具新鲜菠菜,蚕豆或者其他叶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吸水纸,清水、解剖针、纱布。
三、实验操作要求1.检查材料用具。
2.制作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
3.用低倍镜观察临时装片。
4.实验结果:绘制叶片下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气孔图并标注。
5.整理实验器材。
四川省二O一四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生物学科实验操作试题(八)《观察叶片的下表皮》评分表监考教师:考生确认签名:观察叶片的下表皮第二篇四川省二O一四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生物学科实验操作试题(七)观察叶片的下表皮(考试时间:10分钟)一、实验目的1.制作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
2.观察叶片下表皮的表皮细胞、保卫细胞、气孔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实验材料用具新鲜菠菜,蚕豆或者其他叶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吸水纸,清水、解剖针、纱布。
三、实验操作要求1.检查材料用具。
2.制作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
3.用低倍镜观察临时装片。
4.实验结果:绘制叶片下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气孔图并标注。
5.整理实验器材。
四川省二O一四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生物学科实验操作试题(七)《观察叶片的下表皮》评分表监考教师:考生确认签名:观察叶片的下表皮第三篇陕西省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实验操作考核生物试题试题五观察叶片下表皮的结构学校:班级:姓名:一、实验目的1、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制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
3、观察叶下表皮细胞、保卫细胞、气孔的形态结构特点。
4、掌握绘制生物镜像图的方法。
二、检查实验用品1、实验用品:新鲜菠菜、蚕豆或芥蓝叶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纱布,镊子,滴管,吸水纸,刀片(使用时请注意安全),清水。
叶的观察实验报告叶的观察实验报告叶子是植物体中最常见的器官之一,它们承担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重要功能。
为了更好地了解叶子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们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一:叶片的形态特征观察我们首先观察了不同植物的叶片形态特征。
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植物,包括菊花、玫瑰和银杏等。
通过裁剪并放大这些叶片,我们发现它们的形状、边缘和颜色都有所不同。
例如,菊花的叶片呈长椭圆形,边缘呈锯齿状,而玫瑰的叶片呈椭圆形,边缘光滑。
银杏的叶片则呈扇形,边缘呈波浪状。
这些形态特征的差异可能与植物的生长环境、物种差异以及功能需求有关。
实验二:叶片的细胞结构观察为了了解叶片的细胞结构,我们采集了一片新鲜的植物叶片,并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我们发现叶片主要由上表皮、下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上表皮和下表皮是由一层透明的细胞组成,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叶片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叶肉是叶片的主要组织,其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负责光合作用。
叶脉则是叶片中的细管,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
实验三:叶片的光合作用观察为了观察叶片的光合作用过程,我们进行了一项简单的实验。
我们选择了一片绿叶,并将其浸泡在含有酚酞的溶液中,待叶片变为红色后,我们将其置于光线下观察。
我们发现,叶片在光线照射下逐渐恢复了绿色。
这说明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产生了氧气和葡萄糖。
实验四:叶片的呼吸作用观察为了观察叶片的呼吸作用过程,我们进行了一项简单的实验。
我们选择了一片绿叶,并将其置于密封的容器中,浸泡在含有溴酚蓝的溶液中。
我们发现,叶片在呼吸作用下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会使溶液变为黄色。
这说明叶片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实验五:叶片的变色观察为了观察叶片的变色过程,我们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
我们选择了一片绿叶,并将其放置在含有酒精的溶液中。
我们发现,叶片逐渐变为黄色,然后变为红色。
这是因为酒精溶液中的色素溶解了叶绿素,使叶片失去了绿色。
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报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报告引言:植物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生物之一,而叶子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叶片的结构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叶片的结构,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实验。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实验方法:我们选择了常见的植物叶片进行观察,包括向日葵、玫瑰和银杏等。
首先,我们使用显微镜将叶片放大,以便更清晰地观察叶片的结构。
然后,我们对不同叶片进行了切片处理,以便进一步观察叶片的细胞组织结构。
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叶片的表面通常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有些叶片表面光滑,而有些叶片表面则有绒毛或凹凸不平的结构。
这些形态特征对于叶片的光合作用和保护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叶片由多层细胞组织构成。
最外层的细胞称为表皮细胞,它们紧密排列在一起,形成了叶片的表皮。
表皮细胞通常具有一层或多层的角质层,这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并保护叶片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在叶片的内部,我们观察到了许多细胞。
其中,叶肉细胞是最常见的细胞类型。
它们富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叶肉细胞通常呈现出多边形的形状,并且彼此之间有空隙,这有助于气体交换和光线的穿透。
除了叶肉细胞,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细胞结构。
例如,气孔细胞是叶片上的微小开口,它们允许气体进入和离开叶片。
气孔细胞通常位于叶片的下表皮层,其周围有两个肾形的细胞,称为肾状细胞。
这些细胞的开合通过调节气孔的大小来控制水分的流失和二氧化碳的吸收。
实验讨论: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对叶片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叶片的结构适应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需求。
例如,具有绒毛或凹凸不平表面的叶片能够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燥的环境。
而光滑表面的叶片则有利于光线的吸收和反射,适应光照充足的环境。
叶片的细胞组织结构也是其功能的重要基础。
表皮细胞的角质层能够保护叶片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而叶肉细胞则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植物叶片表皮气孔的观察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指甲油法观察植物气孔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熟悉设计性实验的一般流程
3.了解植物上下表皮气孔的区别
4.比较手撕法和指甲油法观察植物气孔
[实验材料和试剂]
材料:美人蕉叶片,
仪器和试剂: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指甲油、镊子
[实验原理]
利用指甲油的黏附性将表皮与叶肉分离,从而达到观察表皮气孔的效果。
[实验过程]
在供试植物的上下表皮均匀的轻刷一薄层指甲油稍待片刻, 薄膜即翘起, 用镊子取下薄膜, 放在载玻片上, 若薄膜太大可用双面刀片切成盖片大的片, 然后, 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可以清楚地看到气孔的位置、数目、分布及气孔的开闭情况。
在装有目镜测微尺的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28 个气孔的张开宽度, 求出平均值, 以此来代表供试植物在当时条件下的气孔开张度。
薄膜放在载玻片上时需先呵几口热气使载玻片稍有湿润, 然后放上薄膜, 盖上盖玻片, 用镊子轻轻按几下, 这样制成的临时装片平整又不会变形。
[实验结果]
图一美人蕉的上表皮(指甲油法)
图二美人蕉的下表皮(指甲油法)
图三某藤本植物下表皮(指甲油法)
图四美人蕉下表皮(手撕法)
[实验结果分析]
测量美人蕉表皮气孔结果(指甲油法)
个,说明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的气孔发达。
注2:通过美人蕉与其他植物(例如:藤本)表皮气孔的比较,得出单子叶植物表皮的气孔较整齐明显,观察效果好。
[优点]
优点:胶膜干燥速度快, 就地取材, 价格低廉。
与手撕法比较,观察效果明显。
中班科学活动观察植物的叶子结构植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观察植物的叶子结构,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生长特征和生态环境。
在本次中班科学活动中,我们将观察植物的叶子结构,通过亲自动手的方式,让孩子们更直观地学习和体验植物的奥秘。
首先,我们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些常见的植物叶子,如树叶、草叶等,同时也准备了放大镜和显微镜。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先用放大镜观察叶子的整体形状、颜色和大小等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
随后,他们使用显微镜,将叶子放在显微镜下,凝视着小小的世界。
在观察中,老师向孩子们解释了叶子的功能和结构。
叶子是植物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通过光合作用,它们能够吸收阳光中的能量,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孩子们学习到,叶子的上表皮通常比下表皮厚,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而叶子的内部组织又分为叶肉细胞、叶绿体等部分,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为了更好地加深对植物叶子结构的理解,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实践活动。
孩子们被分成小组,每个组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种类的叶子,然后用画笔和颜料在纸上绘画出叶子的形状和纹理,同时用文字记录叶子的特征。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叶子结构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除了观察叶子的结构,我们还通过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活动,帮助孩子们感受植物的生长过程。
我们组织了一个小小的种植活动,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小花盆和一颗小苗。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土培在花盆中,然后将小苗小心地移植到土壤中,最后用水喷壶为小苗浇水。
这样一来,孩子们在照顾小苗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植物的生长和保护,增强了他们对植物的关注和爱护之情。
通过本次中班科学活动,孩子们不仅通过观察植物叶子的结构了解了植物的生长特征,还通过实践活动和亲近大自然的经历,培养了他们对植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我们相信,这样的科学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孩子们的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为他们日后更深入地学习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了解植物叶片的组成和特点。
通过实验,加深对叶片结构的认识,同时也增加了对植物结构和生长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所需材料包括:新鲜的地梨叶片、显微镜、切片刀、盐水、载玻片、滴管等。
实验中先将新鲜的地梨叶片取下,放置在盐水中,待其放松后使用切片刀切下细薄切片。
将切片放在玻片上,添加一定量的盐水,然后用载玻片覆盖,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
在显微镜下观察叶片切片,可以看到叶片内部细胞结构的各个方面。
首先是上表皮细胞,它具有保护功能,其外层为表皮细胞壁。
下表皮细胞与上表皮细胞相似。
但下表皮细胞通常有气孔。
气孔由两个肾形细胞组成,其中一个细胞较大,为阴囊细胞,另一个细胞较小,为袖状细胞,其周围的细胞称为保护细胞。
位于表皮细胞之下是栅栏组织,它由排列整齐的长方形栅栏细胞构成,主要有支撑和保护功能。
叶片内部的肉质组织多为细胞伸长而成,成为根质组织。
另外,在肉质组织中可以发现许多绿色的细胞,这些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重要结构。
植物体内的薄壁组织都可以被压扁成极薄的卷曲物,所以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一层层的薄片,形态各异,编织在一起形成合适的形态。
结论:
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我们了解了叶片组成的各个部分,明白了叶片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和特点。
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学习植物生长、了解植物生命体的基础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我们在实现科学探究和理论研究的时候,也可以从叶片的结构开始,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和机制。
豆科四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研究
10级生科1班 寇敬 刘暖暖 曹雪琴 李阿娟 乔景焕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四种豆科植物(紫荆、龙爪槐、三叶草、洋槐)的叶表皮特征
进行了观察。
结果表明:不同豆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气孔在叶片上
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叶表皮细胞的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长短轴之比等。
豆科
叶表皮特征共同点说明豆科是一自然类群,其不同点说明叶表皮的某些特征可以作为中间区
分的依据。
因此,豆科的叶表皮特征具有分类学意义,能为该科现生植物的系统分类以及在
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豆科 叶表皮 气孔 分类学意义
前言:豆科是被子植物的第三大科,仅次于菊科和兰科植物,全世界约有748属19700
种,其中结瘤的约有2839种,我国约有172属1485种豆科植物。
豆科植物因其生物固氮、
根系发达、抗击性强、生长迅速、结实量大、繁殖方便等生物学特征,不仅是用材、能源、
饲料、绿化观赏、荒山造林和水土保持的先锋植物,而且许多种类在现代经济社会和人民生
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叶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和分类价值。
由于叶生存于植物的主要生活时
期,是非生殖器官最广泛应用的特征,在分类学方面有优于花的一面,尤其是叶表皮特征在
分类学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近年来,叶表皮特征的研究日益增多,为植物分类学和系统
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该研究对四种校园豆科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显微观察,以期为
该科植物的分类和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器材和试剂
1、植物材料:紫荆,龙爪槐,三叶草,洋槐
2、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镜
实验方法:取实验材料上下表皮分别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表皮特征,然后
拍照,如下图:
紫荆下表皮(图1) 紫荆上表皮(图2)
结果分析:
通过光学显微镜所观察的豆科的四个种叶片表皮结构的一般特征描述为:
1、上表皮
脉间表皮细胞以
5-6多边形如紫荆上表皮(图
2),三叶草上表皮(图6)。
细胞多呈不
规则连续排列,脉间区无气孔或有少量的气孔分布,上表皮无毛。
2、下表皮
脉间区表皮细胞如三叶草(图5)为不规则多边形,叶脉表皮细胞呈多边形至菱形。
洋槐下表皮(图3)
洋槐上表皮(图4)
三叶草下表皮 (图5) 三叶草上表皮(图6)
龙爪槐下表皮(图7) 龙爪槐上表皮(图8)
3、气孔器
气孔均呈不均匀分布,且上表皮细胞气孔分布较少,下表皮细胞气孔分布较多,由此可以说明叶片的气孔分布,有助于植物减少蒸腾作用对水分的散失。
参考文献:
[1]张雪梅. 豆科五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08:57-59.
[2]王祺. 山东中新世山旺组紫荆属(豆科)叶化石的叶枕研究——兼论豆科植物叶枕的早期演化[J]. 古生物学报,2012,01:1-13.
[3]张芬琴. 镉胁迫对二种不同耐性豆科植物生长与活性氧代谢的影响及水杨酸对镉毒害的缓解效应[D].南京农业大学,2009.
[4]程荣花,马飞,马丽. 豆科植物叶枯焦面积自动化测量方法[J]. 江苏农业科学,2012,12:108-110.
[5]陈桃,朱辉,王超,张忠明. 豆科植物共生信号转导及根瘤形成的机制[A].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发育生物学分会、中国遗传学会发育遗传学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发育生物学分会.2012全国发育生物学大会摘要集[C].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发育生物学分会、中国遗传学会发育遗传学委员会、中国动物学会发育生物学分会:,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