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
- 格式:doc
- 大小:51.14 KB
- 文档页数:5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句式。
2、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探究作者的写作原因。
3、鉴赏文章独特的结构艺术。
【知识链接】1、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苏轼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他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2一般人物传记类文章的写作常规:介绍人物姓氏、字号、籍贯、生卒年月;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生平主要事迹;对人物的评价、作者的感情倾向等。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预习要求:组成学习小组。
结合导学案完成知识点归纳,能够自己解决最好,解决不了的问题成员之间讨论完成。
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字,号,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
2、自读课文、正音闾里()庵()折节()岐亭()陈慥()矍然()耸然()挟二矢()精悍()勋阀()阳狂垢污()傥()3知识点归纳通假字前十有九年犹见于眉间往往阳狂垢污(2)古今异义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使从事于其间。
(3)重点字词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见其所著帽余谪居于黄方山子亦矍然余既耸然异之见方山子从两骑与公侯等方山子傥见之欤?(4)文言句式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合集5篇)第一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具体分工:第一大组(重点负责第一段并兼顾全文)第二大组(重点负责第二段并兼顾全文)第三大组(重点负责第三段并兼顾全文)第四大组(重点负责第四、五段并兼顾全文)各组同学准备内容:一、基础知识2、各同学挑出自己负责段落的:①重要、难的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其他对理解句意很关键的词)②重要、难虚词(18个重要虚词中涉及到的)③重要、难的句子(特殊句式或其它疑难句子)。
组长整理好准备在堂上讲解。
(可写在纸上投影出来或做成课件)3、组长收集整理其它组同学提出的自己负责段落中的疑难问题,并选代表在堂上解答这些问题。
二、本文思想内容及写作技巧1、每个同学针对课文思想内容或写作技巧至少设计一个问题。
每组最终选定一个问题供大家探讨。
2、完成课后p29“思考.探究”题。
三、扩展加深1、复习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
《饮湖上初晴后雨》(湖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查找“隐士”(陶渊明、许由、伯夷、叔齐、介子推等)的相关资料。
3、查找“苏东坡”的相关资料。
教师补充:一、问题设计1、根据你搜集到的隐士资料,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2、以“说东坡”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个片段,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可以是对他个人(如经历、性格、思想、爱好、品质)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他的某首(篇)诗、词、文、赋的写景、意象、情感、语言、风格等任一方面的看法。
二、补充资料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
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
“隐逸文化”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方山子传》导学案编写:张洁王琳琳审核:刘德智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知识链接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
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苏轼早年任凤翔答判时与陈慥交游,元丰三年(1080 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第四单元推荐作品方山子传导学案一、基础知识:1、字音:陈慥.闾.里遁.岐.亭庵.居谪.居矍.然勋阀..2、古今异义词①然终不遇..(古义: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遗留下来的样子)③余所以..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至此者(古义:……的原因)④而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⑤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古义:骑在马背上)⑥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任职)3、词类活用①庵.居蔬食(..名词作动词,庵,以庵为居;食,以……为食)②余既耸然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③见方山子从.两骑(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得帛千匹(名词作状语,每一年)⑤亦足以富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裕安乐)4、文言句式⑴判断句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也”表判断)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也”表判断)自谓一世豪士(“谓”为判断词)⑵宾语前置何为而在此(“何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为何”)⑶状语后置晚乃遁于光、黄间(正常语序为:晚乃于光、黄间遁)鹊起于前(正常语序为:鹊于前起)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正常语序为:于眉间犹见)⑷省略句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后省略介词“于”)徒步往来山中(“山”前省略介词“于”)见方山子从两骑(“见”前省略主语“余”)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余”后省略“于”)亦足以富乐(“以”后省略宾语“之”)二、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借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传》导学案A、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预习作业【苏轼佳句】○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闾里/三闾大夫( ) 驰骋( ) 招聘( ) 逃遁( ) 岐亭/歧途( )庵居( ) 冠服( ) 著帽( ) 陈慥( ) 糙米( ) 矍然/矍铄/攫取( ) 剽悍( ) 勋阀( ) 垢污( ) 诟病( ) 奴婢( )血气方gāng( ) 吞声zhízhú( )( ) 含gòu( )忍辱头悬梁,zhuī( )刺gǔ( )hù( )恶不悛自jīn( )功伐chēn( )怪交通zhào( )事切中肯qìng( )独辟xī( )径越zǔ( )代páo( ) jué( )择与世永jué( )B、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1.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2.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3.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C、检测案1.加点词读音解释正确的是()A.弃车马,毁冠服guàn,帽子B.见其所著帽zhù,戴C.晚乃遁于光、黄间dùn,隐居D.庵居蔬食sì,给……吃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怒马独出(使马怒,即纵马向前)B.方山子亦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C.余既耸然异之(通“悚”,惊奇)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C.使酒(因酒使性,嗜酒)好剑,用财如粪土D.往往阳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4.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弃不取,独来穷(穷僻、偏僻)山中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明强干)C.方山子傥(倜傥)见之欤D.欲以此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当世5.对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奉,推崇,意动用法)B.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C.见方山子从两骑(跟随)D.岁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②其贤不及孔子C.①余谪居于黄②多于在庾之粟粒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臣之所好者道也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呼余宿其家B.犹见于眉间C.往往阳狂垢污D.前十有九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传》学案(教师版)学案编号:选修2—8 编写人:李媛审核人:翁学婉班级姓名组别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
了解作者。
2.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自学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2)相关链接:河东狮吼——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
北宋的时候,有一太常少卿、工部尚书陈希亮,亮有一儿子叫陈慥,此人狂放不羁,傲视世间,视荣华富贵为粪土,尽管是官宦之后,不坐车,不载官帽,和我们今天爱摆架子,摆谱的人不一样。
《方山子传》导学案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预习作业【苏轼佳句】○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闾.里/三闾.大夫( ) 驰骋.( ) 招聘.( ) 逃遁.( ) 岐.亭/歧.途( )庵.居( ) 冠.服( ) 著.帽( ) 陈慥.( ) 糙.米( ) 矍.然/矍.铄/攫.取( ) 剽.悍( ) 勋.阀( ) 垢.污( ) 诟.病( ) 奴婢.( )血气方gāng( ) 吞声zhízhú( )( ) 含gòu( )忍辱头悬梁,zhuī( )刺gǔ( )hù( )恶不悛自jīn( )功伐 chēn( )怪交通zhào( )事切中肯qìng( )独辟xī( )径越zǔ( )代páo( ) jué( )择与世永jué( )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1.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2.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3.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检测案1.加点词读音解释正确的是()A.弃车马,毁冠.服 guàn,帽子B.见其所著.帽 zhù,戴C.晚乃遁.于光、黄间 dùn,隐居D.庵居蔬食. sì,给……吃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怒.马独出 (使马怒,即纵马向前)B.方山子亦矍然.. (吃惊注视的样子)C.余既耸.然异之 (通“悚”,惊奇)D.方山冠之遗像.. (死者的相片)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 B.环堵C.使酒..(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因酒使性,嗜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往往阳狂4.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弃不取,独来穷.(穷僻、偏僻)山中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明强干)C.方山子傥.(倜傥)见之欤D.欲以此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当世5.对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奉,推崇,意动用法)B.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C.见方山子从.两骑(跟随)D.岁.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②其贤不及.孔子C.①余谪居于.黄②多于.在庾之粟粒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臣之所好者道也.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呼余宿其家B.犹见于眉间C.往往阳狂垢污D.前十有九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2、理解:方山子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鉴赏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的巧妙构思。
一、自主学习1、自读下列材料(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__,号____,四川眉山人,__时期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作者贬官黄州之时。
(2)文体文化常识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别号龙邱先生。
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与苏轼友善。
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传:文体的一种。
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章。
本文是一篇出色的别传。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平铺、直叙。
2、朗读全文3、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翻译全文4、重点研讨下列词句:第一段: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折节不与世相闻方耸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第二段: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矍然环堵萧然过岐亭,适见焉第三段:几日耳而岂山中之人哉怒马鹊起于前第四段:勋阀此岂无得而然哉第五段:阳狂垢污傥二、合作探究1、他是个什么样的人?2、作者对他是什么样的态度?作者写方山子的用意何在?三、总结提升(一)赏析传记写法:[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写法:平铺、直叙)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1、奇妙的构思:本文把叙事、描写、议论融为一体没有像一般传记,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而是“随物赋形”极其切合隐士的身份,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预习版)编制:杏坛中学语文科组【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落实文章的文言语法知识,如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分析方山子这一人物形象,并且能用简短的语言进行概括。
3.感受传主的魅力,学习方山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使用说明】1.认真预习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第28页第8课《方山子传》一文,并完成“自主学习·夯实基础”部分练习,老师将会在上课的时候通过电脑随机抽签的形式各题由哪个组来展示。
2.上课将采用现场积分的形式,题型主要有组代表作答、组员自由抢答、电脑随机抽答和同一级别PK等,每种题型会有一定的分数,老师将会对积分前三名的小组奖励一份小小的礼物。
3.本导学案后面还有一份小小的调查问卷,请同学们如实填写。
自主学习·夯实基础◆本环节共九道题,每题5分,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上课时老师将会通过电脑随机抽签的形式决定1-9题分别由哪个组来作答,由组内推荐一人作答。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5分,每空1分)苏轼(1037-1101)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书画家。
苏轼年少得志,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全才”,然而由于性格原因,他一直仕途不顺。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________新法”(也就是著名的“________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著名词作《__________________》。
1101年,病逝于常州。
本文正是作者被贬黄州时所作。
【附】传主介绍。
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北宋工部尚书陈希亮之子。
此人狂放不羁,傲视世间,视荣华富贵为粪土,尽管是官宦之后,不坐车,不载官帽,和我们今天爱摆架子,摆谱的人不一样。
陈慥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招待客人进歌厅的意思差不多。
《方山子传》导学案【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苏教版选修课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传状专题。
本单元主题: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方山子传》是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表达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抒发对人生的感悟。
【学情分析】本课安排在高二下学期,高二的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放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的基础上,课上要引导学生总结人物的价值取向,从社会阅历看,他们人生阅历浅,对于苏轼的情怀也难以共鸣,教师要在情感态度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和自己身世的共鸣,也能联系自身实践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教学目标】1 知识与目标:自主学习,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宗”“遇”“遁”“适”“焉”“而”“所以”等)及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鉴赏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情投入,领会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教学重点】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教学方法】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自主学习1、介绍你所了解的苏轼2、写作背景: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作者贬官黄州之时。
3、苏轼的思想: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
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4、疏通文意,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闾.里()折.节()岐.亭()陈慥.()矍.然()勋.阀()挟.()二矢.()阳狂垢.污()傥.()(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①犹见于眉间②前十有九年③往往阳狂垢污④方山子傥见之与(3)古今异义词辨析①欲以此驰骋..当世古义:今义:②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今义:③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古义:今义:④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古义:今义:(4)指出下面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余既耸然异.之③见方山子从.两骑④岁.得帛千匹(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①稍.壮,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2.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3.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能够准确地翻译。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作者幽微难明的内心世界。
【学习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第一二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作者与作品】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陈季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
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字词正音闾(lǘ)里遁(dùn)庵居(ān)谪(zhé)居矍(jué)然著(zhuó)帽奴婢(bì)岐(qí)亭挟( xié)二矢(shǐ)勋(xūn)阀(fá)垢污 (gòu) 傥(tǎng)见之与诵读并翻译课文第1、2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2.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3.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能够准确地翻译。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作者幽微难明的内心世界。
【学习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第一二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作者与作品】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陈季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
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字词正音闾(lǘ)里遁(dùn)庵居(ān)谪(zhé)居矍(jué)然著(zhuó)帽奴婢(bì)岐(qí)亭挟( xié)二矢(shǐ)勋(xūn)阀(fá)垢污 (gòu) 傥(tǎng)见之与诵读并翻译课文第1、2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防洪防汛应急预案》防洪防汛应急预案(一):公司防汛应急预案范文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使公司各种设施在夏季安全度汛,一、防汛领导小组:组长:xx副组长:xx成员:xx抢险救援队伍:公司所有人员有职责有义务参加抗洪抢险,保护公司财产安全。
二、防汛组织程序在险情发生时,由公司办公室负责现场指挥,机关各部门及中、西药车间负责人用心调配本部人员,配合进行抢险救援。
险情发生在夜间或休息日时,值班人员临时负责指挥,并及时通知防汛小组其他成员赶赴现场,三、汛期工程部防汛措施1、防汛器材放在门岗,放防汛器材,主要有编织袋、砂子、铁锹等;2、公司重点部位:公司所有厂房门口。
3、险情:(1)公司门口向内流水不及。
(2)排水管道堵塞,厂区内水位上升。
4、汛期到来之前,办公室人员应仔细巡查全厂重点部位(1)楼顶平台排水沟是否畅通无阻,同时将楼顶垃圾清运干净;(2)检查污水井、排水管是否有堆积物,并加以清除,保证排水畅通;(3)检查配电室等重要机房是否有漏雨状况,若有发生应及时处理。
四、险情处理程序1、若厂内出现险情时,要迅速用沙袋堵住重点部位门口,保护公司财产。
2、险情发生后,要进行全面检查,统计本次汛情造成的损失和物资消耗状况,并及时补充防汛物资,做好下次防汛准备;3、事件处理过程要进行详细记录,由办公室向公司领导及上级部门作出汇报。
防洪防汛应急预案(二):雨季防汛应急预案一、目的为了保护职工的人生安全,确保在雨季汛期来临时,确保工程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施工现场正常施工,把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根据国家、省、市、县有关防汛文件精神,为此制定《四川航建富士康员工保障性住房(一期)第四标段工程项目部雨季防汛应急预案》。
二、组织机构四川航建富士康员工保障性住房(一期)第四标段工程项目部雨季防汛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刘治副组长:晏兵组员:董磊、余恒、林晓春、王立忠、王中华四川航建富士康员工保障性住房(一期)第四标段工程项目部雨季防汛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设在项目办公室。
《方山子传》导学案【定向导学】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知识能力)2、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探究作者的写作原因。
(过程方法)3、鉴赏独特的结构艺术,领会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情感价值)【知识链接】苏轼和黄州:北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苏轼在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于是有了青史流芳的“东坡居士”;在黄州,苏轼泛舟赤壁矶下,于是有了传诵千古的“两赋一词”——《前赤壁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黄州,苏轼再一次和友人相遇……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
北宋名臣陈希亮第四子,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自主学习】一、诵读课文,自主学习,完成测试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随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等同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施展抱负2、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
”请选出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C. ②④⑤⑥D. ②③④⑥4、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⑵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译文:【合作交流】二、小组合作,讨论完成1、2题。
方山子传教案范文(通用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方山子传教案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方山子传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
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
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
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
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
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
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
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
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
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
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
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
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
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
5、《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主编人:胡雪审核人:莫文英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强和学习传记的特点和写法;积累文言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分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学习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本文的构思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2、标题注解(1)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2)本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黄州时为他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别传。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乡里)之(的)侠皆宗(尊崇)之(他,代方山子)。
稍壮,折节(改变志趣)读书,欲以(凭借)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赏识)。
晚(晚年)乃(才)遁(隐居)于光、黄间,曰(叫)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1)弃(放弃)车马,毁(毁坏)冠服,徒步(步行)往来山中,人莫(不)识(认识)也。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第1课时【旧知检测】传是以记载人物事迹为主的一种文章。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介绍人物姓氏、籍贯生卒年月和世系、生平行事。
【考点呈现】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句式。
【尝试练】(一)作者及思想简介1、写作背景: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年间、作者贬官黄州之时。
2、苏轼的思想: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
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3、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别号龙邱先生。
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与苏轼友善。
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相关链接:河东狮吼——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
北宋的时候,有一太常少卿、工部尚书陈希亮,亮有一儿子叫陈慥,此人狂放不羁,傲视世间,视荣华富贵为粪土,尽管是官宦之后,不坐车,不载官帽,和我们今天爱摆架子,摆谱的人不一样。
隐居龙丘。
当地人不知道他的来历,就叫他“方山子”。
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不期遇上陈慥,两人系成为好友。
陈慥在龙丘的房子叫濯锦池,宽敞华丽,家里养着一群歌妓,客人来了,就以歌舞宴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招待客人进歌厅的意思差不多。
而陈慥的妻子柳氏,性情暴躁凶妒,每当陈欢歌宴舞之时,就醋性大发(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拿着木杖大喊大叫,用力椎打墙壁(当然她不敢打陈慥,否则就会遭到休妻的惩罚)弄得陈慥很是尴尬。
苏东坡就写了一首诗取笑陈慥: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二)整体朗读,字词正音:闾(lǘ)里折(zhé)节岐(qí)亭陈慥(cào) 矍(jué)然勋(xūn)阀阳狂垢(gòu)污傥(tǎng)(三)课文解读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lǘ乡里)之侠皆宗(尊奉)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凭借)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赏识)。
晚乃遁(归隐)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帽顶)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古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适逢,恰好)见焉(他)。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惊讶的样子),问余所以(……的原因)至此者。
余告之(他)故(原因)。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妻子儿1.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见其所著帽(省略句,省略主语,“见”前应加主语“人”)(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判断句)(3)何为而在此?(倒装句)(4)呼余宿其家(省略句,“宿”后省略介词“于”;倒装句,“于其家宿”)2.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异”在何处?明确:(1)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稍壮——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终不遇遁于光、黄间(2)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所著帽,方屋而高(3)待人接物的态度:不与世相闻。
人莫识也。
3.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如何理解这个细节背后的丰富内容?明确: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世道的熟悉,见怪不惊;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同情;对打击诬陷作者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拓展练】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然终不遇不遇:不得志B.余既耸然异之耸然:害怕的样子C.使酒好剑使酒:因酒乱性D.方山冠之遗像遗像:死者的相片解析: 选A。
B.惊奇的样子; C.嗜酒;D.遗留下来的样式2.对下列句中加点色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节、行为C.方山子傥见之与傥:或许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跑解析:选D.“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3.下列每组句子中下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他植者则不然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解析: 选 A .连词,表递进 B. 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 C. ①介词,在②介词,比 D . ①代词,他的②副词,大概,表推测。
【课后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翻译: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在当代一展抱负,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2、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翻译: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3、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翻译: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并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4、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翻译:我被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5、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翻译: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5、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翻译: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方山子传》·教师版第2课时【旧知检测】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5、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9、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考点呈现】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句式。
【尝试练】1.学习课文第3、4、5段。
独念(私下里想)方山子少时,使(放纵)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同“又”)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使动用法,使……跟从)两骑,挟二矢(箭),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让)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趁机)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认为)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精明强干)之色犹见(同今异义)于其间,今已显闻(显赫的名声)。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同,相类似)。
河北有田,岁(名作状,每一年)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1、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
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
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答案:1..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
二者写法明显不同。
)【拓展练】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谪居于黄谪:降职B.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随C.一发得之发:射箭D.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相类似答案:B使……跟随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过岐亭,适见焉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B.①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②余告之故C.①因谓之方山子②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D.①游西山,鹊起于前②余谪居于黄答案:D介词:在/ A恰好、适应/ B.旧、原因/ C因此、趁此【课堂检测】1、选出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A、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B、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C、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D、环堵萧然答案:D,A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B、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课后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译文:我独自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译文: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3、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译文: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应当有官做,假如他能侧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
4、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译文: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5、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译文: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
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