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地图概括-3 概括基本规律
- 格式:pdf
- 大小:689.75 KB
- 文档页数:23
第一章地图地图的定义: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客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统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概况与发展状况。
地图的基本特征:特殊的数学法则、特定的符号系统、特异的地图概括、独特的传输信息的通道。
地图投影方法、比例尺和控制定向构成了地图的数学发展则,保证了地图的精度。
地图的构成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图边要素(辅助要素)。
数学要素:地图投影、比例尺、控制点。
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水系、地貌、土质、植被)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线、独立地物)图边要素:图名、图号、图例、比例尺、接图表、等高距、坡度尺等地图学的概念:是以空间信息图形表达、存储和传输为目的,综合研究地图实质、制作技术及其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图,任务是研究地图理论、地图制作和地图使用。
地图的制作方法:实测成图法和编绘成图法。
大比例尺普通地图制作常采用实测成图法;中小比例尺普通地图制作常采用编绘成图法;专题地图制作一般采用编绘成图法。
传统实测成图法常分为:图根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内业制图和制版印刷几个过程。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一、坐标系1、地图上确定地理要素分布位置和几何精度的数学要素:坐标网、控制点、地图投影以及比例尺等。
2、建立数学要素:地球形状和大小(大地控制)→曲面转化为平面(地图投影)→大与小的矛盾(比例尺)。
3、椭球体的三要素:长轴a,短轴b,扁率f=a-b/a4、大地控制的主要任务:确定地面点在地球椭球体上的位置。
包括:点在地球椭球面上的平面位置(经度纬度);确定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高度(高程)。
5、地理坐标系: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系。
包括:天文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
大地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
地心经纬度:以地球椭球体质量中心为基点。
大地测量学中,以天文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第四章地图概括
1、地图概括即制图综合,是地图构成的重要法则之一。
地图概括是对地理信息从感知到理性认识的抽象过程。
它解决了将空间信息庞杂多维的客观世界,清晰地表现在有限的二维图面上,实现由地理数据向抽象、概括的形象-符号模型的转变。
2、地图概括的实质,是在制图过程中对地图数据和图解形式经过科学化处理,使其能表现出制图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制图现象的基本的、典型的面貌和主要特点。
3、根据对地图概括性质分析,可知影响地图概括的主要因素有:地图的用途与主题、地图的比例尺、制图区域的特征、制图数据质量以及制图图解限制等。
4.手工概括与自动概括(P126)
5、地图概括的内容和方法(P127)
1)选取:选取和分类是不可分的,它的目的是使复杂无序的地图信息,通过聚类和分群使之有序化,正确的内容选取方法应该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进行。
2)简化:简化就是显示空间数据的重要特征,删除不重要的细部
3)夸张:在地图制图实践中,由于地图用途、区域特征、地物特点等原因,在符号化过程中往往要突破比例尺限制,采取不依比例的表示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夸张。
夸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不依比例尺的放大和移位。
4)符号化:地图数据的符号化,其实质就是空间数据的可视化,是地图概括的最终结果的体现。
空间数据经过选取(分类)、简化、夸张等概括方法处理之后,通过制定的图形记号,使其转化为视觉可见的形象—符号模型。
地图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引论1、地图的定义: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星体)表面上的空间信息,经概括综合,以可视化、数字或触摸的符号形式,缩小表达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模型,用以传输、模拟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时空信息。
2、地图的基本特征:(1)严密的数学法则;(2)特定的符号系统;(3)科学的地图概括;(4)独特的传输信息的通道。
地图投影方法、比例尺和控制方向构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它是地图制图的基础。
3、地图的构成要素:(1)数学要素(地图投影、坐标网、比例尺、控制点等);(2)地理要素①普通地图包括(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线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内容)②专题地图包括(专题要素和底图要素);(3)图边要素(图名、图号、图例、接图表、图廓、分度带、比例尺、附图、坡度角、成图时间及单位、有关资料说明等)。
4、地图的功能:(1)获取认知信息功能;(2)模拟客观世界的功能;(3)传输信息功能;(4)载负信息功能;(6)感受信息功能。
5、现代地图学定义:以地学信息传输与地学可视化为手段,以区域综合制图与地图概括为核心,以地图的科学认知和分析应用为目的,研究地图的理论实质、制图技术与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1、地球形状的三级逼近:(1)地球形状的一级逼近——大地水准面:人们设想当海洋静止时,平均海水面穿过大陆和岛屿,形成一个闭合的曲面,该面上的各点与重力方向(铅垂线)成正交,这就是大地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球体,叫大地球体。
意义: (1. 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对地球形状的很好近似,其面上高出与面下缺少的相当。
(2. 起伏波动在制图学中可忽略:对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有研究价值,但在制图业务中,均把地球当作正球体。
(3. 重力等位面:可使用仪器测得海拔高程(某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高度)。
(2)地球形状的二级逼近——地球椭球体:假想一个扁率极小的椭圆,绕大地球体短轴旋转所形成的规则椭球体称之为地球椭球体意义:地球椭球体表面是一个规则的数学表面,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所以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它替代地球的自然表面,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汤姆索亚历险记》每章概括第一章汤姆耍斗,东躲西藏汤姆很顽劣,一有机会就逃学,偷东西吃,总是挨他姨妈的揍,这天在路上,他遇见了刚搬到这地方的一个男孩子,汤姆见他作为一个孩子,却穿的如此整洁而极是气愤,两人胡说一气,然后滚在尘土中打了起来,汤姆打赢了.波莉姨妈决心要让他干活。
第二章无奈刷墙,成绩辉煌这个胜利者的衣服因为打架而破烂污秽,姨妈罚他去把墙刷白,汤姆把刷墙说成是可以放纵恣意的艺术,过路的孩子都眼红了,情愿把心爱的东西交给他,以换取一次刷墙的机会,汤姆就悠闲地坐在一旁,一边吃苹果,一边晒太阳。
第三章打仗恋爱忙得汤姆不亦乐乎汤姆见到并爱上了可爱的蓓姬,他在栅栏外想方设法让小女孩注意他,他从她那得到了一朵三色堇。
他回家,姨妈错怪他揍了他一顿,他不想活了,去到蓓姬的窗下躺着准备死掉,一个女仆泼了一盆冷水下去,汤姆成了一个落水狗,在夜色中飞一般跑回家了第四章主日学校,风头出尽汤姆用他的财宝换来了各种颜色的票,在主日学校,汤姆见到了蓓姬一家,汤姆想尽办法出风头希望蓓姬注意他,还用票换了一本圣经,蓓姬的母亲问他基督最初的两个门徒是谁,他不知道但却自信的胡扯,让所有人都吃了很大的一惊。
第五章礼拜添花样,大钳甲虫戏小狗布道开始了,汤姆玩弄着他的甲虫,甲虫咬了汤姆一下,逃走了,后来一只狗和甲虫打了起来,狗坐在了甲虫上面,甲虫咬了它一下,狗跳到主人的怀里,而主人却把它扔了出去,教堂内一阵哄笑,可怜的牧师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第六章汤姆识蓓姬,耳痛心欢喜汤姆想利用牙疼逃学,姨妈把牙拔了下来,他没有借口逃学了。
在路上,汤姆遇到了野孩子哈克,结果汤姆迟到了.老师罚他和蓓姬同桌,汤姆在石板上写了我爱你,汤姆磨蹭了一会才让她看,蓓姬说,你这坏蛋,心里却乐呵呵的。
第七章扁虱之争,蓓姬伤心上课时,汤姆和哈克在一块玩那只虱子,他们投入的玩,不久争吵起来,老师收拾了他们。
中午,汤姆让蓓姬和他订婚,还吻了她,但汤姆说漏了嘴,让蓓姬知道了他还曾与亚美订过婚,蓓姬哭起来,汤姆没办法,就伤心的走了,蓓姬后悔起来。
地图学复习资料by wky第一章导论1.地图的基本矛盾:地图平面与地球曲面的矛盾;缩小、简化了的地图表面与实地复杂现实之间的矛盾。
2.制图综合:实地的物体、现象就是用符号也不可能全部描绘在缩小的地图上,势必要进行内容取舍、形状化简,这就是制图综合。
3.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地图与实地这一对基本矛盾,地图的基本特征是由解决这一对基本矛盾而产生的,这就是构成地图数学基础的数学法则和构成地图内容地理基础的综合法则。
4.地图的基本特征:地理信息的载体,数学法则的结构,有目的的图形概括,符号系统的运用。
(也可概括为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并经过地图概括的地理信息载体。
)5.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指标、质量特性和动态变化;时间序列反映了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6.地图概括: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的定义: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8.地图的内容:地图内容指我们在地图上所看到的图形要素的总和,包括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辅助要素。
9.数学要素:是地图数学法则的具体表现形式。
包括坐标网、比例尺和测量控制点等内容。
10.地理要素:是地图内容的主体部分。
它表示了图区范围内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分布、联系及变化状况,是地图使用者阅读的目标和主要信息。
11.辅助要素:是一些帮助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工具,类似于产品的使用说明。
包括地图名称、图例、制作和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等。
12.地图的分类:按地图表示的内容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按地图表现形式分为模拟地图和电子地图;按地图的维数分为平面地图、立体地图和可进入地图;按地图的比例尺分为大比例尺地图、中比例尺地图和小比例尺地图;按地图的用途可分为民用图和军事用图;按地图的出版方式分为单张地图和地图集。
各章的课后思考题第一章:1.结合你对现代地图和地图学理解,谈谈它与你所学专业有什么关系?2.未来地图学的发展趋势如何?请描述你想象中的未来地图是什么样子?第二章:1.自然球体、大地球体和旋转椭球体的关系是怎样的?2.空间参照系都有哪几种类型?3.什么叫椭球体定位?4.地图比例尺有什么作用?5.叙述传统实测成图法的一般过程。
说明每一过程完成的主要成果。
6.数字测绘成图法可有几种成图的类型?请简述其一般过程。
第三章:1.简要说明地图投影的概念。
地图投影的方法有哪几种类型?2.将地球仪和世界地图进行比较,观察经纬线网和大陆轮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地图投影的变形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长度变形是主要的?4.地图投影按变形性质分为那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特征?5.简要说明方位投影、圆锥投影和圆柱投影的投影特点。
6.墨卡托投影有何特点?为什么航海图和航空图选用此种投影?7.我国地形图都选用哪几种投影?说明它们的投影原理。
8.说明高斯-克吕格投影变形分布规律。
为什么要采用分带投影的方法?说明6°带和3°带的分带规定。
9.说明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系统的特点和坐标值的表示方法。
10.说明高斯-克吕格投影换带的概念,为什么要换带?11.高斯-克吕格投影换带的方法有哪几种?说明每种换带方法原理。
第四章:1.什么是地图符号?地图符号的作用有哪些?2.按空间分布特征和比例关系,地图符号各分为哪几类?各类符号的特点是什么?3.如何理解按符号表示的维数和表示内容的动静状态进行分类?请说出这两种分类的各4.种类型。
5.地图符号的基本视觉变量有哪些?其视觉感受效果是什么?6.地图符号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进行点状、线状、面状符号的设计?7.色彩的三要素是什么?什么是原色、间色、复色和补色?8.地图上可以进行哪些色彩的配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如何进行色彩的调和?9.地图注记的作用是什么?地图注记分为哪几种?能表达地理事物的那些特征?10.如何运用地图注记来说明地物的类别、意义和重要程度?11.地图上注记配置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第五章:1.简述地图概括的目标、任务、实质和方法。
地图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导论一.地图的定义与基本特征1.地图的定义:地图是依据特定的数学法则,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将地理信息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客观现象的数量、质量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的基本特征:地理信息的载体——多样性数学法则的结构——(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图形的形状变化和尺寸变化)符号系统的运用——(地理信息的图形借助地图符号,地图是符号的模型)二、地图的功能与分类1.地图的功能:(1).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分为直接(从图中直接反映)和间接信息(分析)组成,(2).地图的传递功能将制图者和用图者联系起来,统一在地图信息的传递过程中(3).地图的模拟功能所需表示的对象,在众多特征中抽取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进行实物的模拟(4).地图的认知功能用图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图形进行联想和推演和各种分析2.地图的类型(1)按尺度划分:大比例尺地图:大于比例尺1:10万的地图中比例尺地图:比例尺1:10万~1:100万小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小于1:100万(2)按区域划分(了解)A.星球图、地球图B.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大洋图C.国家图、行政区图D.局部区域图(3)按照地图的图型划分普通地图(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一般特征的,不偏重哪一个要素,分为地形图和地理图)专题地图(各自学科体系进行层次细分,构成地图的主要内容)(4)按地图的维数划分平面地图和立体地图(5)按其他指标分类按用途按语言种类按历史年代按出版和使用方式三、地图学1.地图学的概念: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2.地图学的学科体系(了解)3.地图学的相关学科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一、地球体与大地坐标系1.大地坐标系:大地坐标系是指描述地球表面空间位置的数学参照系。
2.大地水准面: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3.参考椭球:与某个区域的大地水准面最佳拟合的地球椭球4.坐标系分类:天文坐标系、大地坐标系5.4.国家高程基准二、地图投影1.地图投影的概念: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不可展的地球曲面运用特定的数学方法展示到平面上,最终在地表面点与地图平面点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书482.地图投影变形:(类型)书51(1)长度(距离)变形:(2)面积变形:(3)角度(形状)变形3.地图投影的分类(一)按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类:(1)几何投影:源于透视几何原理,以几何特征为依据,将地球面的经纬网投影到平面上或可以展成平面的圆柱面和圆锥面等几何面上从而有(1)方位投影(2)圆柱投影(3)圆锥投影(2)非几何投影:通过数学解析方法,不借助辅助投影面,根据制图的特定要求选择合适的投影条件,求出投影公式,来确定平面与球面之间点与点的函数关系(1)伪方位投影(2)伪圆柱投影(3)伪圆锥投影(4)多圆锥投影(二)按投影变形性质分类(1)等角投影(球面上小范围的地物轮廓投影后,仍保持形状不变,角度想等)(2)等积投影(面积相同)(3)任意投影(长度,面积,角度变形同时存在)4.地图投影的选择(64)(一)投影选择的依据1.制图区域的地理位置,形状和范围2.比例尺3.地图的内容4.出版方式(二)世界地图投影方式的选择1.多圆锥投影2.圆柱投影三、地图的比例尺与分幅计算1.主比例尺:对地球半径缩小的比率2.复式比例尺:每一条纬线(或经线)单独设计一个直线比例尺,将各直线比例尺组合起来就成为复式比例尺。
第一章:导论1、地图: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客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地图学: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3、地图的基本特征:数学法则、地图概括、符号系统、地理信息载体。
4、测制地图的方法:实测成图、编绘成图5、地图的构成和作用:构成要素有: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及补充说明。
作用:1.经济建设2.科学研究3.国防建设4.政治活动、文化教育、日常生活6、地图的分类及相关概念:1.按地图的图型分类:有普通地图、专题地图2.按比例尺分类大、中、小比例尺地图3.按区域分类包括多个层次:——星球图、地球图;——世界图、大洲图、大洋图、半球图;——国家图以及下属的行政区区域地图;——局部区域图:海洋图、海湾图、流域图。
4.按地图的视觉化状况分类:实地图、虚地图5.按地图的瞬时状态分类:静态地图、动态地图6.按地图维数分类:平面图形、立体图形7.按其他指标分类:按用途按语言种类、按出版使用方式、按感受方式、按历史年代7、地图的功能:认识功能、模拟功能、信息的载负和传递功能。
第二章:地形图及其应用1.地形图的特点和内容:内容:水文、地形、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线和境界线。
特点:(1)内容详细,几何精度高。
(2)采用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3)统一的制图规范和图式。
2.地形图的分类:大中小比例尺地形图3.分带和地图投影分带:为了控制变形,采用分带投影的办法,规定1:2.5万——1:50万地形图采用经差6°分带;1:1万及更大的比例尺地形图采用3°分带。
地图投影:我国大、中比例尺的地形图采用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即高斯——克吕格投影。
小比例尺地形图(1:100万)采用等角圆锥投影。
4.平面坐标系的建立方法直角坐标网1.坐标系的建立和起算直角坐标网是以每一投影带的中央经线为纵轴(X轴),赤道作为横轴(Y轴),纵坐标以赤道为0起算,赤道以北为正,以南为负。
地图学第一章绪论一、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课题(一般指地球,也包括其他星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二、地图所具有的特征:1.数学法则:如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统等2.地图(科学)概括:将地理信息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3.完整的符号系统:把制图对象的地理位置及范围,质量和数量特征,时-空分布规律与相互关系用十分概括与抽象的符号加以表示。
4.地理信息载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可以是传统概念上的纸质地图、实体模型,可以是各种可视化的屏幕影像、声像地图,也可以是触觉地图等。
三、地图的构成要素:1.图形要素:是地图所表示内容的主体,把自然、社会经济现象中需要表示为地图内容的数量、质量、空间、时间状况,运用各种地图符号表示出来而形成图形要素。
地图上的各种注记也属于符号系统,他们都是图形要素的组成部分。
2.数学要素:是保证地图具有可量性、可比性的基础。
地图的数学要素主要包括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控制点等。
3.辅助要素:说明地图编制状况及为方便地图应用所必须提供的内容,他们大部分被安置在主要图形的外侧。
辅助要素包括:图名、图例、地图编号,编制和出版本图的单位、时间,主要编图过程及参数。
4.补充说明:以地图、统计表图、剖面图、照片、文字等形式,对主要图件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补充。
四、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的,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
地图学是由对地图理论研究、地图制作方法与技术、地图应用这三方面的分支学科所组成。
(我国地图学者)五、地图的用途(功能)及重要性:在地学研究方面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1.认识功能:(1)可以组成整体、全局的概念,即确立地理信息明确的空间位置。
(2)获得物体所具有的定性及定量特征。
(3)建立地物与地物,或现象与现象之间的空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