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血压节律性与降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91.75 KB
- 文档页数:4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该怎么治,这项研究说清楚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奥美沙坦酯联合氨氯地平优势显著。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与测量传统的肱动脉血压(BP)相比,测量中心收缩压(CSBP)能更好地估计心血管(CV)风险。
实际上,CSBP对动脉僵硬和器官损伤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的研究发现,BP水平相当者CSBP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了临床试验中CV结果与器官损害的差异。
一项针对SEVITENSION研究的事后分析研究,比较了奥美沙坦酯(OLM)联合氨氯地平(AML)与培哚普利(PER)联合AML治疗中重度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CSBP的疗效和耐受性。
一起来看下这个研究。
01 研究介绍这项研究共纳入了600例患者,其中随机抽取了486例患者进行治疗。
在所纳入的486例有中度至重度高血压的患者中,有23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分别有122例和111例被随机分配接受24周每天一次的PER/AML联合治疗和OLM/AML联合治疗。
图1:随机治疗组从基线(第0周)到期末检查(第24周)的收缩压(CSBP)的绝对变化主要终点如图显示,经过24周的治疗,与PER/AML组相比,OLM/AML组CSBP相对基线的绝对降低更为显著,进一步降低血压3.51 mmHg(95% CI:-6.66 mm Hg~-0.36 mmHg,P<0.0001)。
图2:所有接受OLM/AML 40/10 mg和PER/AML 8/10 mg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之间的24小时收缩压、日间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坐位收缩压(A)、24小时舒张压(DBP)、日间舒张压、夜间舒张压、坐位舒张压 (B)的差异。
而次要终点显示(图2),服用OLM/AML与PER/AML相比,24小时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幅度更大(分别为-11.29/-6.01 mmHg和-8.64/-4.69 mmHg)。
而服用OLM/AML后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坐位收缩压/舒张压和CSBP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老年患者应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的效果评析摘要:目的:探讨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老年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统计共92例。
采用随机表分,将其分成2组并给予不同治疗方案,对照组采取单一缬沙坦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血压水平优于对照组,各项生化指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老年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效果显著,建议广泛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缬沙坦;硝苯地平控释片;肾功能糖尿病肾病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且近些年患者数量呈增高之势,该疾病是糖尿病常见也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肾病多因糖尿病患者的病情未得到及时的控制,其体内血压和血糖的含量过高,造成肾脏血管损坏,不仅增加了肾脏过滤血液的负担,还会引发肾脏的病变,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肾功能丧失90%以上(此时,残存肾功能不足10%)后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综合征,一般称为尿毒症综合征。
由于该疾病老年患者居多,部分患者均伴有高血压,常出现头晕、心悸、疲劳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1-2]。
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对老年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采取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的治疗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92例就诊于我院的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老年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45例中男女患者各有24例、21例,年龄最小与最大者分别为55岁、71岁,均龄(63.23±1.51)岁,糖尿病病程2-16年,平均病程(9.11±1.03)年,高血压病程3-17年,平均病程(10.03±1.14)年;研究组47例中男女患者各有25例、22例,年龄最小与最大者分别为55岁,70岁,均龄(63.12±1.35)岁,糖尿病病程2-16年,平均病程(9.21±1.05)年,高血压病程3-16年,平均病程(9.23±1.24)年。
高血压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分析2、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3、原发性高血压药物联合治疗临床疗效4、难治性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5、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分析全文总字数:17642 字篇一: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分析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分析【摘要】高血压是以血压持续上升,长期超过正常值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目前与冠心病、糖尿病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高血压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其生活和工作也造成极大影响,若不及时控制和治疗,长期高血压容易引发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是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治疗高血压主要以降压为主,目前临床常用的高血压治疗药物有很多,本文将详细对高血压药物展开研究分析,具体论述其治疗效果和方法。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高血压属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高血压的好发人群为老年人和肥胖人群,近些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老龄化问题加剧,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良好控制和治疗高血压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问题之一[1-2]。
临床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均为II期和III期,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很多老年人存在肝肾功能下降,体脂堆积、肌肉减少,进而对营养物质的代谢能力就会下降,最终引发高血压,此病无法彻底根治,只能长期服药控制[3]。
下文将系统的阐述高血压疾病特点以及药物治疗效果。
1高血压的临床疾病特点一个健康人的收缩压水平≤140mmHg,舒张压水平≤90mmHg,而高血压患者在世界卫生组织中的判断为当血压水平超出正常值。
导致高血压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由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动脉血管外周阻力增大;肾功能障碍使得肾小球过滤临床下降,导致血容量增高、血压上升;中枢神经障碍引发高血压;长期紧张的精神压力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增多,机体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最终引发高血压;长期暴饮暴食,过量摄入脂肪、蛋白质、胆固醇及油腻性食物,导致血脂水平上升;年龄增高,机体代谢功能和血压调节能力衰退,脂质物质堆积冠状动脉血管内导致高血压发生[4-5]。
糖尿病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糖尿病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糖尿病的流行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有些国家投巨资,并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
世界著名的两大实验:美国DCCT(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研究历时10年;英国UKPDS (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研究历时20年。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发现,初诊入选时糖尿病患者已有下列并发症:心脏病8%,单眼的微血管瘤或者较严重的视网膜病变37%,微量白蛋白尿18%,临床蛋白尿4%,跟腱反射消失13%,高血压或已接受降压治疗39%。
结果证明,以药物干预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可使糖尿病并发症总危险度下降12%,视网膜病变下降21%,白内障减少24%,尿微量白蛋白的发生率下降33%,微血管病变降低25%。
但并不能减少对大血管并发症病变的危险性。
常规(单纯靠药物)治疗方法无一能够阻止大血管并发症的进程。
仅靠药物干预治疗,不能达到满意控制糖尿病,这一结果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的关注。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进行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治疗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饮食、中等规律性运动)可使糖耐量低减(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者向糖尿病转变率降低58%,而采用药物(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可使IGT 、IFG 向糖尿病转变率降低31%。
可见,要想提高治疗糖尿病效果,必须采取饮食、运动、药物综合治疗。
芬兰是糖尿病高发国家之一。
由于受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的共同影响,全国有7%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
1998年,公民保健所在芬兰5个城市实施为期3年的糖尿病防治计划,结果发现,接受严格的饮食和运动治疗,其糖尿病发病率比不采取严格的饮食和运动治疗者降低50% 。
根据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初诊2型糖尿病伴并发症率分别为:高血压(HT)34.2-54.2%;冠心病(CHD)9.32-38%;脑血管病(CDV)5.23-11.04%;糖尿病肾病(DN)19.1-54.70%;视网膜病变(DR)16.6-63.5%。
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对52例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作者:周忠于军会来源:《糖尿病新世界》2016年第21期[摘要]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对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该科收治的52例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每组各26例。
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评定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与肾功能情况均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SBP(120.05±9.26)mmHg,DBP(78.25±9.43)mmHg,UAER(108.92±17.56)mg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患者,予以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可较好的改善患者的血压及肾功能,提高疗效及安全性。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硝苯地平控释片;缬沙坦;疗效[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a)-0049-02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深入,老年性疾患的发病率呈现高发趋势,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亦随之出现逐年攀升的趋势,且年轻化明显[1],成为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目前临床对其治疗主要从降压以及降低肾损伤等方面[2],该研究在结合我科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予以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硝苯地平控释片结合缬沙坦进行干预,并对其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与分析,以期探索有效干预方法,裨益于临床实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52~70岁,平均(63.9±2.1)岁。
在性别、年龄、上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可比性较好。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XXX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必须针对高血压不同类型综合进行,并通过循征医学不断探讨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以如不加以治疗,常引起脑、心、肾的损害。
高血压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降低血压,更重要的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发展相关的文献信息,综述了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对目前抗高血压药在临床的应用进行评价。
供临床科学、合理治疗高血压疾病的参考。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临床应用0 引言高血压指以体循环收缩压持续身高为主要临床表现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研究人员针对各个血压调节系统或环节而开发的新型看高血压药取得了一定成效,已有新药试用于临床或正处在临床前研究阶段。
高血压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人类仍在积极寻找理想的抗高血压药物。
今后研发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平稳降压、改善靶器官损伤、病人容易耐受、而且有较好效应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
为了回应挑战,人们想了种种方法,其中新药的研制和应用是重要的一环,并已经获得了显著的进展,现将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利尿降压药利尿降压药适合于各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适当选用利尿药治疗,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利尿药作为老年性高血压治疗的主要药物。
剂量应从小量开始,根据病情适当加量,尤其老年患者用强效降压利尿剂时,初始剂量应小,以防排钠过多、血压过低。
利尿降压药分强效利尿剂、中效利尿剂和弱利尿剂三类。
1.1速尿速尿通用名为呋塞米,适用于一、二级高血压,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或并发心衰者。
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脏、肾性水肿,肝硬变腹水、降压等症。
多用于其他利尿药无效的严重病人。
与其他利尿药一样,当治疗进展中的肾脏疾患而有血清尿素氮值增加和少尿现象发生时,应立即停止用药。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降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摘要: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在老年群体中是一种高发病,近些年来该疾病在我国呈现出的年轻化的发展趋势,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会导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在临床治疗中使用的降压药物有很多,不同药物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情缓解和治疗的效果存在差异性,安全性也各有不同。
本文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降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降压药物;治疗前言: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疾病,这两种疾病并存时,患者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速度加快。
患者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疾病需要终身对血糖和血压进行控制,很多的抗高血压药物对降糖治疗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患者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降压药物。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首选药物就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因为该药物能够有效发挥出降压作用的同时,增强了肌肉和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对患有糖尿病、采取胰岛素控制血糖方式的患者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糖脂代谢不会形成负面影响,有时还能够对糖和脂肪代谢起到改善作用,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降低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减轻、逆转左心室肥厚的问题。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在早期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的治疗中,起到明显降低微量蛋白尿的作用,体现了该药物的保肾功能优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诸多个品种,例如赖诺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等药物不同,药物服用之后,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副作用,例如干咳等症状,停止服用药物后,干咳的症状也会逐渐减轻和消失。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和肾素形成作用,起到降压的效果,使用该药物能够对肾小球内的压力起到控制效果,减少尿白蛋白的过滤率,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1]。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当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无法达到控制血压的理想目标时,可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实现治疗目标,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能够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对醛固酮系统活动进行控制,达到降压目标,血管紧张素二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币相比,疗效是基本相当的,但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更具有优势,能够防止患者出现干咳等症状,减少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不会促进患者心率的提升。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护理的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3-02-27T03:21:40.22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2期作者:徐欢[导读] 现代化条件下,伴随大众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和生活水平提升,糖尿病出现率展现出提高的趋势,徐欢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医院 201805摘要:现代化条件下,伴随大众饮食结构的不断变化和生活水平提升,糖尿病出现率展现出提高的趋势,现已成为我国第三大不能根治的非传染性疾病。
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合并高血压,是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临床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工作,主要是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水平,缓解疾病的进展。
本文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护理的研究进展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护理;研究进展前言:糖尿病作为较为常见的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如今的发病率不断提高,为大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生率在老年人中不断提高,为患者的生活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鉴于此,针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展开合理有效的护理尤为重要。
糖尿病的治疗偏向于综合性治理,其目的就在于患者恢复生理及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周期;针对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方式,有利于保障患者各项指标等均符合标准。
1血压的检测正常人的血压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波动性,零时至3时波动最低,并于6时开始逐渐升高,8-10时可达顶峰。
病症患者血压波动通常可分为嗜铬细胞瘤型、夜间血压升高型、昼夜节律性消失或减弱型,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普遍无血压下降现象,部分患者血压可见一定程度的提高,可能与患者的心血管突发事件存有关联。
根据目前对患者的护理,至少保证患者24h的动态血压检测,同时根据不同患者血压峰值差异给予用药并嘱咐患者休息,控制血压指标通常维持于130/80mmHg。
针对不同情况控制患者血压,患者若存在肾病、蛋白尿0.25-19/d 时,需控制理想血压<130/80mmHg,当蛋白尿>119d时,需控制理想血压125/75mmHg。
分析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是两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
据统计,全球约有11亿人患有高血压病,而患有糖尿病的人数更是超过4亿。
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不仅在独立的情况下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二者联合存在时可能会相互加重,增加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针对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缬沙坦和非洛地平。
缬沙坦是一种常用的ARB类降压药,通过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降低血压的同时具有保护肾脏和心血管的作用。
而非洛地平则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通过舒张血管平滑肌,减少心脏对的负荷,有效降低血压。
关于缬沙坦和非洛地平在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以及二者联合应用的优劣尚无明确的定论。
本研究旨在对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高血压病伴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目前,缬沙坦和非洛地平是常用的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药物,两者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分析缬沙坦和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效果,探讨两者的优劣势和适应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治疗策略。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完善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为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1.3 研究意义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人群。
高血压患者常伴有糖尿病,这两种疾病相互影响,增加了患者的病情复杂性和治疗难度。
探讨缬沙坦与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病伴糖尿病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缬沙坦和非洛地平在高血压病伴糖尿病患者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选择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为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提高高血压病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降血压治疗【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降血压治疗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发病率日益增加〔1,2〕。
糖尿病与高血压互为危险因素〔3〕,每年高血压患者约有2%罹患新发糖尿病〔4〕,而糖尿病患者发生高血压可高达60%〔5〕。
糖尿病与高血压均可引起大血管并发症(脑血管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微血管并发症(视网膜病、肾病和神经病)以及脂质代谢紊乱,二者同时存在可显著增加心、脑、肾及眼底等靶器官损害。
UKPDS研究显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时,血压每升高10 mmHg,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增加19%,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病率增加13%,外周血管疾病患病率增加30%,微血管疾病患病率增加10%〔6〕。
丹麦学者Mogensen指出(2000年)高血压与糖尿病是致命的联合,将高血压与高血糖并存者喻为“处于双倍危险境地”的人群。
对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其血压,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最新UKPDS研究资料显示〔7〕,严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可使全部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发生下降24%,降压治疗获得的益处甚至高于降糖治疗。
ADVANCE试验结果显示〔8〕,积极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大血管与微血管复合事件的发生率。
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目标血压UKPDS、Berl、Marshall临床数据显示〔9~11〕,将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控制在<130 mmHg,舒张压控制在<80 mmHg,可以充分改善心血管疾病和微血管病变的临床状况。
目前,JNCⅦ指南建议将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INVEST 研究显示,对于确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将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以内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如果将收缩压降至130 mmHg以下则没有额外获益,反而增加死亡率〔12〕。
ACCORD降压试验发现,与收缩压目标值<140 mmHg相比,<120 mmHg的强化降压并未降低2型糖尿病高危患者的总体心血管风险,反而增加了治疗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13〕。
盐酸贝那普利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临床观察作者单位:471009 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通讯作者:赵晶伟目的观察盐酸贝那普利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4例早期糖尿病肾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饮食管理、纠正糖代谢紊乱、盐酸贝那普利片控制血压、调脂等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
疗程为8周。
治疗前后检测24 h尿白蛋白定量等指标。
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变化(P<0.01),治疗组降压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均有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盐酸贝那普利片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临床疗效确切,而且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
标签:盐酸贝那普利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后果严重致残致死率高,如何早期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笔者采用盐酸贝那普利片(洛汀新,10 mg×14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5 mg×7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治疗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并与单用盐酸贝那普利片治疗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1月~2010年9月在洛阳市中心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64例,均符合1999年10月我国糖尿病学会和1998年高血压治疗指南[1]的诊断标准,排除糖尿病合并非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39~75岁,平均(61.6±8.7)岁;病程2~16年,平均(10.6士2.9)年。
肝功能、心肺功能及血尿素氮、肌酐基本正常。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性别、年龄、治疗前病情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姓名:张西南指导老师:学号: 201003021专业:药学班级: 2010级药学(3)班实习单位:完成日期: 2014 年 5 月 1 日学位论文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学位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实习单位:作者签名:张西南指导老师:2014 年 5 月 1 日目录1 前言 (4)2 高血压的研究历史 (5)3 高血压药物的现状 (5)3.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5)3.2 Ca2+通道阻滞剂 (6)3.3 利尿药 (6)3.4 交感神经抑制药 (7)3.5 血管扩张药 (8)3.5.1 直接扩血管药 (8)3.5.2 钾通道开放药 (8)4 高血压的治疗趋势 (8)5 总结 (10)参考文献 (10)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在高血压百年的认识过程中,高血压不再被认为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可称之为高血压综合征。
改变对高血压传统认识,对于评价高血压治疗手段,重新评价降压药物和研发新药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现状;研究进展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gh blood pressure in one hundred, suffered high blood pressure is no longer regarded as limited to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s, but a variety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together, genetic syndrome, can be call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Change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 treatment for evaluation, evalu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drug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words:hypertension;anti hypertensive drugs;application status;research progress1 前言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将引发人体多个靶器官损伤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外周血管病以及肾脏损害,其危害更甚于高血压病本身,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是防治高血压病及靶器官损伤的关键。
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观察齐中意;彭湘鹤;颜璐【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17(10)22【摘要】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在医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50例。
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3组,A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B组患者给予贝那普利治疗;C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
疗程均为10周。
治疗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mAlb)、24h尿蛋白、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和血压水平。
结果治疗结束后,3组患者的mAlb、24h尿蛋白、C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组治疗后mAlb、24 h尿蛋白水平低于A、B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组治疗前后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3组SBP、DBP和脉压均降低,且C组降低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两组患者中均无患者增加药物剂量,服药后A组患者出现腹痛、水肿、头痛、失眠患者2例(3.8%),B组患者出现干咳患者4例(8.2%),C组患者出现眩晕或面色潮红3例(6.2%)。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均在耐受程度内,无患者退出试验。
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降压作用及改善蛋白尿作用较单用氨氯地平或贝那普利更好。
【总页数】3页(P68-70)【作者】齐中意;彭湘鹤;颜璐【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县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相关文献】1.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疗效观察2.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观察3.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22例效果观察4.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病效果观察5.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肾病病因与治疗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日渐突出的健康问题。
长期高血糖引起的多元醇代谢通路激活、微循环障碍、糖化终产物形成、遗传从不同环节促进了糖尿病肾病的病理进程。
根据以上发病机理,本文简述了临床上糖尿病肾病治疗措施:包括降低血糖和血压、低蛋白饮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手术治疗和中医治疗等,虽然目前已有多种治疗可减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新的治疗措施仍十分必要。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病因;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糖代谢紊乱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环节[1]。
是由于其血管持续处于高糖状态下而产生各种微血管病变致病,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外基质增多形成的弥漫性肾小球间与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dn的发病率逐年提高,据统计dn 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60%[1],糖尿病患者死于dn肾衰者为非糖尿病患者的17倍。
1dn病因1.1糖代谢紊乱因素多元醇通路的激活与dn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动物组织细胞内的一种葡萄糖代谢的途径。
高血糖引起ar活性增高,导致细胞内山梨醇的积聚,从而增加细胞内渗透压,细胞肿胀和受损,进而引起靶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坏,通过干扰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导致dn早期肾小球高滤过。
此外,高糖直接增加pkc 活性的表达,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ecm增多,抑制pkc 的活性可以延缓或阻止dn的发生发展。
1.2微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引起dn的重要原因,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高渗透压,引起肾内血流高血压及高滤过,增高肾小球滤过率,导致肾小球硬化的发生。
在dn的发生中,血液流变学异常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功能异常,进而导致内皮和上皮细胞损害,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高血压会明显地加快dn的发生和发展。
・综述・ 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血压节律性与降压药物的研究进展郭风玲董巧荣吴艳青胡桂才黄兰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重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导致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西方国家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位病因[1]。
既往研究[2-4]均已证实,高血压既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特征,也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收缩性高血压和舒张性高血压均可促进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加速肾功能减退恶化;而糖尿病肾病亦可进一步导致血压的升高。
因此,高血压和糖尿病肾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
由此可见,明确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血压节律性,确定降压目标,通过抗高血压治疗可阻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与高血压的进展。
笔者将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血压节律性、降压目标及降压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糖尿病肾病的血压节律性特征昼夜动态血压节律呈双峰一谷或一峰一谷。
正常人和早期高血压无并发症人群血压在夜间睡眠时降至最低值呈夜间低谷(2∶00~3∶00),清晨睡醒和起床后明显升高,第一个高峰出现于早8∶00~10∶00,上述时间后血压缓慢下降,12∶00~14∶00降至白昼最低值,16∶00~18∶00血压再次升高出现白昼第二个高峰。
夜间血压水平是心、脑、肾疾病危险因素的最佳预测因子。
根据夜间血压下降幅度,通常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血压和非杓型血压两类。
正常人睡眠时,交感神经张力降低使夜间血压在正常情况下比白昼下降约15~20 mm Hg。
当夜间血压较日间血压降低幅度为10%~20%时,为杓型血压;降低幅度>20%,为超杓型血压;降低幅度<10%为非杓型血压。
有资料显示[5-7],24 h平均血压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程度小,昼夜收缩压差值减少,此为1型糖尿病血压变化的特点,1型糖尿病的患者即便无临床高血压发生,其动态血压节律性亦发生改变;2型糖尿病患者亦同样存在此种问题,其血压节律紊乱达79%,一旦伴有肾病,血压将呈进行性升高。
有研究显示[8],糖尿病肾病患者白天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
此外,与单纯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肾病患者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百分率均明显减小,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减小。
有研究发现[9],无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患者40%血压节律紊乱;72%少量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节律紊乱;82%呈现临床蛋白尿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节律性紊乱;由此看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具有血压均值高、昼夜节律紊乱和晨峰现象明显的临床特点,且糖尿病肾脏越重血压节律异常程度越大。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存在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律异常,其可导致夜间血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3.21.075作者单位:067000 河北承德,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通讯作者:黄兰,Email: lan.hh@压变化幅度减少,我们分析导致糖尿病肾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机制可能与此有关,另外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也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其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掌握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对临床治疗中正确选择降压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优化治疗从而恢复血压的昼夜节律,对于延缓肾功能恶化、保护心脑等重要器官功能、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具有关键作用。
二、糖尿病肾病降压药物治疗(一)降压目标糖尿病肾病患者一旦合并高血压,心、脑、肾、眼等靶器官受损的发生率将会成倍上升。
UKPDS-38是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作为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试验,该研究发现平均随访8年后,实施严格降压治疗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较常规降压治疗患者收缩压每下降10 mm Hg,糖尿病相关的任何并发症均可以下降10%以上、糖尿病相关的终点事件危险降低24%、糖尿病相关死亡危险下降32%[10]。
因此,糖尿病患者除降糖治疗之外,务必尽早降压综合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协会(WHC/ISH)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制定的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值为<130/80 mm Hg,若能耐受,部分患者还可进一步降到120/80 mm Hg;若同时伴有肾病蛋白尿>1 g/d,应严格控制血压<125/75 mm Hg;对正常血压(120~139/80~89 mm Hg)的糖尿病患者也应进行适度降压治疗[11]。
(二)药物治疗原则目前研究已证实,糖尿病肾病患者伴发高血压的机制主要是肥胖和血脂异常等遗传因素的共同内在联系、高胰岛素血症、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肌肉毛细血管密度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等[12-14]。
因此,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选择降压药物的原则是:(1)首选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药物,如ACEI类和ARB 类;(2)RAS系统阻断剂降压疗效不佳,可考虑加用小剂量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3)一般从小剂量、长效降压药物开始,逐渐增加剂量;(4)尽量选择对血糖、血脂及对糖尿病并发症负面影响较小的降压药物;(5)应合理选择联合用药、优化降压治疗,以达到最大疗效。
(三)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首选药物,该类药物包括卡托普利、赖诺普利、依托普利等。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是RAS系统中活性最强的成分,具有促进血管收缩、钠水潴留和促细胞生长的特性,而ACEI可通过抑制Ang-Ⅱ的生成发挥作用,并可抑制缓激肽的降解。
ACEI类药物不仅可降低血压,而且对肾脏也有特殊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血流动力学效应及非血流动力学效应。
血流动力学效应是指是指能够改善肾小球内“三高”,ACEI能从血管阻力及血容量两方面有效地降低系统高血压;还能扩张肾小球出球和入球小动脉,且扩张出球小动脉作用强于扩张入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高压。
非血流动力学效应是指ACEI能减少肾小球内细胞外基质过度蓄积,延缓肾小球硬化进展;抑制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抑制Ang-Ⅱ的生成从而减轻其对炎症因子的刺激,防止系膜细胞增生和肾小球肥大;抑制缓激肽的降解,使一氧化氮和舒血管类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从而能减慢肾脏病变的恶化;防止硫酸肝素等导致的肾小球基底膜负电荷的丢失,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选择性滤过屏障功能,降低尿白蛋白的排泄率。
此外,ACEI降低血压的同时不影响糖代谢和脂代谢,且可增加骨骼肌对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易于控制患者的血压。
在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大多数临床研究显示,无论是轻度还是重度高血压患者,也无论是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ACEI均可改善患者的多数不良后果,如抑制糖尿病肾病进展、减少患者的大血管和微血管事件和降低病死率等[15-17]。
然而,临床应用ACEI类药物也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干咳、神经性水肿、高血钾、粒细胞减少和一过性肌酐增高等,因此用药早期必须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和血钾。
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是一种新型、耐受性良好的口服降压药,也是ADA推荐的用于防治糖尿病肾病的一线药物,该类药物主要包括氯沙坦、缬沙坦、伊贝沙坦和坎地沙坦等。
现已明确,Ang-Ⅱ受体的亚型有四种,包括AT1、AT2、AT3及AT4,我们临床上最关注的还是AT1受体,因其可以控制心血管活动,此活动是由Ang-Ⅱ参与的,包括增加平滑肌细胞收缩、升血压效果、释放醛固酮、调节体液和动脉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左心室肌活动等,众所周知AT1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ARB类药物,近年来大量动物实验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表明[18-21],ARB类药物除了可以保护心血管外,同时也可更好的保护肾脏,其保护肾脏的作用是单独的,与降压作用无关,因此其是肾脏科医生钟爱的药物之一。
ARB类药物保护肾脏作用的机制如下:(1)改善肾脏血流动力学,减少肾小球的三高状态,包括高滤过、高灌注及高压力。
(2)抑制肾小球硬化,Ang-Ⅱ可通过两种途径促进肾小球硬化:一是减少细胞外基质降解,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主要蛋白酶之一,其活性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调节,Ang-Ⅱ可通过激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抑制MMP活性使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
二是与AT1受体结合后,使转化生长因子β合成增加,进而使系膜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增加;ARB类药物延缓肾功能的恶化的机制是阻断Ang-Ⅱ导致肾小球硬化。
(3)减少蛋白尿,以上已论述ARB 类药物可能通过降低肾小球高压力、调整硫酸类肝素的合成从而降低其对大分子的通透性,硫酸类肝素为肾小球基底膜主要成分、减少足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得以降低蛋白尿。
(4)改善循环功能和内环境,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是由抑制Ang-Ⅱ实现的,抑制Ang-Ⅱ亦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异常,亦可使血尿酸和血脂下降并改善心脏功能,因此可以具有良好的血液流变学特点并可以使肾脏得到更好的灌注。
众所周知,RENAAL研究10纳入1513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氯沙坦组和安慰剂组,两组患者均合用其他降压药物使血压达标。
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氯沙坦组蛋白尿下降35%,肌酐加倍风险下降25%,终末期肾衰风险下降28%。
这提示氯沙坦的肾脏保护作用独立于降压作用之外[22]。
RENAAL的后继研究11对不同时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分析,根据血清肌酐水平将这些患者分为三组:血清肌酐>2.0 mg/dl、1.6~2.0 mg/dl、<1.6 mg/dl。
结果显示氯沙坦可降低各组患者的终末期肾衰风险,下降幅度分别为24.6%、26.3%和35.3%。
这提示氯沙坦在肾功能各个阶段均能降低终末期肾衰危险[23]。
与ACEI类药物不同,ARB类药物不会引起刺激性干咳,且对肾血流量影响较小,在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较ACEI安全,但妊娠、高血钾和双侧肾动脉狭窄仍属ARB的禁忌证。
3. 钙通道阻滞剂(CCB):CCB通过膜结合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舒张血管从而降低血压。
根据结构不同,分为3类:(1)二氢吡啶类(DCCB),常用有非洛地平、硝苯地平、左旋氨氯地平、氨氯地平和尼莫地平等。
(2)地尔硫卓类,如地尔硫卓等。
(3)维拉帕米类,包括缓释维拉帕米、维拉帕米等。
后两者统称为非二氢吡啶类(NDCCB)。
研究[24-26]发现CCB除降低血压外,还可能有其他机制起保护肾脏作用:一是缓解肾小球入球血管张力,阻止肾脏增殖;二是减轻肾小球系膜堆积大分子,减少各种生长因子(如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Ang-Ⅱ等)及缩血管物质的增殖效应;三是减少微量蛋白尿;四是减少氧自由基及缺血肾小球细胞的钙超载;五是保护一氧化氮的合成,影响入球小动脉的血管重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