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药物最新研究进展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8
高血压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上升。
它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导致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等多种并发症。
本文将概述高血压的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定义、流行现状、危害,以及近年来在高血压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发现,最后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持续异常增高,产生对血管壁的压力,导致血管受损和功能障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收缩压≥140毫米汞柱(mmHg)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现状十分严峻,全球患病率约为24%,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
高血压的危害不容忽视,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受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严重并发症。
高血压还会对重要脏器如心、脑、肾造成损害,导致功能衰竭。
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血压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发现:引发高血压的原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身体质量指数(BMI)、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都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其中,遗传因素是高血压发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环境因素如饮食、生活习惯等也对高血压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高血压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高血压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例如,性别和年龄对高血压的发病有重要影响。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后发病率上升。
高血压发病还呈现出地域差异,部分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研究还发现,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血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9%。
药物治疗的新发现:降压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有关降压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例如,沙坦类降压药物在降压的同时还能改善肾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新型降压药物如直接口服的利尿剂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选择,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有研究发现,不同降压药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更佳。
高血压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分析2、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3、原发性高血压药物联合治疗临床疗效4、难治性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分析5、药物治疗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分析全文总字数:17642 字篇一: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分析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分析【摘要】高血压是以血压持续上升,长期超过正常值为特征的慢性疾病,目前与冠心病、糖尿病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高血压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其生活和工作也造成极大影响,若不及时控制和治疗,长期高血压容易引发其他严重心血管疾病,是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治疗高血压主要以降压为主,目前临床常用的高血压治疗药物有很多,本文将详细对高血压药物展开研究分析,具体论述其治疗效果和方法。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高血压属于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高血压的好发人群为老年人和肥胖人群,近些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老龄化问题加剧,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良好控制和治疗高血压疾病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问题之一[1-2]。
临床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均为II期和III期,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很多老年人存在肝肾功能下降,体脂堆积、肌肉减少,进而对营养物质的代谢能力就会下降,最终引发高血压,此病无法彻底根治,只能长期服药控制[3]。
下文将系统的阐述高血压疾病特点以及药物治疗效果。
1高血压的临床疾病特点一个健康人的收缩压水平≤140mmHg,舒张压水平≤90mmHg,而高血压患者在世界卫生组织中的判断为当血压水平超出正常值。
导致高血压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由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动脉血管外周阻力增大;肾功能障碍使得肾小球过滤临床下降,导致血容量增高、血压上升;中枢神经障碍引发高血压;长期紧张的精神压力导致体内肾上腺素增多,机体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最终引发高血压;长期暴饮暴食,过量摄入脂肪、蛋白质、胆固醇及油腻性食物,导致血脂水平上升;年龄增高,机体代谢功能和血压调节能力衰退,脂质物质堆积冠状动脉血管内导致高血压发生[4-5]。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樊晓瑞
【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
【年(卷),期】2024(53)6
【摘要】高血压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是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类药物,近年来在高血压病治疗中备受关注。
本论文对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分析其对不同程度高血压病的疗效,以及对特殊类型高血压病和并发症的影响。
【总页数】3页(P444-446)
【作者】樊晓瑞
【作者单位】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卫生院全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2.生物标志物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3.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衰治疗中对心律失常影响的研究进展
4.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5.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应用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血压资料全:国内外研究进展一、引言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高血压,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在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高血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高血压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高血压是指在没有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根据血压水平,高血压可分为1级、2级和3级,其中1级高血压为140-159/90-99mmHg,2级高血压为160-179/100-109mmHg,3级高血压为≥180/≥110mmHg。
此外,根据病因,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三、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全球范围内,高血压的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而在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印度等,高血压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且男性高于女性。
高血压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此外,高血压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父母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其发病风险较正常人高。
四、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有60%-70%的病例具有家族遗传背景。
环境因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诱因。
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等均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等疾病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肾脏调节血压功能异常;2)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4)血管内皮功能异常;5)胰岛素抵抗等。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抗高血压药物及其药物联用的研究进展。
方法: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
结果: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用药疗效显著,给不同类型的患者带来不同的益处。
结论:科学合理的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可以扩大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缓解高血压的病理性改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抗高血压药物;联合用药;疗效抗高血压药又称降压药(antihypertensive drugs),是一类能控制血压、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降压药主要通过影响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内皮素系统等对血压的生理调节起重要作用的系统而发挥降压效应。
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三大疾病之一-心血管病对人类威胁性大,而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冠心病等的危险因素,其治疗目标不单纯在于降低血压,最重要的在于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致残率,降低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
高血压的病因复杂,已知的体内许多系统都与血压的调节有密切关系,抗高血压药物能够作用于血压调节的任一环节来降低血压[2]。
本文就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 高血压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在血压调节系统中的主要影响及部位,可将抗高血压药物分成以下几类:1.1利尿药通过影响血容量的抗高血压药,利尿药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临床上以噻嗪类利尿降压药为主。
可单独治疗轻度高血压,也常用于与其他降压药合用来治疗中、重度高血压。
缺点在于长期应用易导致血钾、钠、镁的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的增加等不良反应。
长期使用或大剂量使用时还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利的影响。
1.2 β-受体阻断药通过抑制肾上腺素受体的活性,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有效防止对心脏的损害,改善心室的重构和功能。
作为抗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单独应用时具有安全有效温和的优点。
该类药物可与利尿降压药、血管扩张剂等联合用药来增加降压的效果。
抗高血压药行业分析研究报告一、行业概述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全球范围内高血压患者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据统计,目前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高血压,其中超过90%的患者未得到有效的控制。
高血压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二、市场规模根据研究报告,全球高血压药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2024年,全球高血压药品市场规模达到了9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600亿美元。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高血压患者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竞争格局目前,全球高血压药品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上有大量的药企参与竞争。
在全球范围内,辉瑞、诺华、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制药巨头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在中国市场上,国内制药企业如复星医药、恒瑞医药等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四、研发动态高血压药品市场的竞争主要依赖于研发创新能力。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临床试验的数量不断增加,临床试验的研发周期也缩短。
尽管如此,新药研发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药物安全性、疗效等问题。
五、市场展望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血压患者数量将继续增加,高血压药品市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药研发的速度将加快,为市场提供更多创新药品。
然而,市场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药企需要加强创新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六、结论高血压药行业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全球范围内,制药企业需要加强创新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抢占市场先机。
在中国市场上,国内制药企业需要加强自主研发,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高血压药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监测和执法,确保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医学综述范文范文医学综述: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综述引言:高血压,又称为动脉性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它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本综述将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全面综述,以期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高血压的诊断方法1.血压测量: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的基础。
通常采用非侵入性的自动血压计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可选择腕式、臂式或其他类型的血压计。
根据国际指南,诊断高血压需要至少两次血压测量,其间隔时间应不少于一周。
二、高血压的治疗方法1.非药物治疗:(1)生活方式干预:改善饮食习惯,减少高盐、高脂、高糖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保持适当的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等。
2.药物治疗:(1)利尿剂:利尿剂是治疗高血压的首选药物,常用的有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等。
(2)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可以通过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降低血管平滑肌的紧张度,从而降低血压。
(3)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降低心率和心输出量,减少心脏对外周动脉的压力,从而降低血压。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ACEI和ARB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的生成或作用,降低血管收缩,从而降低血压。
结论: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针对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医生和患者应积极配合,采取多种手段,包括血压测量、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等。
非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帮助控制高血压;药物治疗则可以通过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ACEI和ARB等药物,帮助控制和降低血压。
综上所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合理管理是控制高血压的关键,以此来减少高血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SGLT-2抑制剂抗高血压作用及研究进展
夏小寒;李嘉鑫;刘晓曼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2
【摘要】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SGLT-2i)是一类较新颖的降糖药物,不依赖于刺激胰岛素分泌,通过尿糖来降低血糖,大量的证据表明其在心血管领域具有突出应用价值。
高血压患病人群基数庞大,高血压不单是众多疾病的合并症,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影响相关预后。
随着对SGLT-2i的深入了解及受试者临床试验的结果总结,降压作用受到关注,突显了该药物单纯降糖之外的潜在价值及多效性。
现就SGLT-2i临床应用中的降压证据及可能的降压机制进行综述。
【总页数】9页(P3028-3036)
【作者】夏小寒;李嘉鑫;刘晓曼
【作者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院济南;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济南;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保健心血管内科济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SGLT-2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2.SGLT-2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3.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4.SGLT-2抑制剂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5.SGLT-2抑制剂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大鼠动脉重构的干预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血压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内容摘要: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
研究表明其低控制率与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不良有关,服药依从性差被认为是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
概述服药依从性的定义,总结服药依从性的评价方法,分析影响高血压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探讨提高高血压服药依从性的干预方法,以期为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服药依从性;干预;影响因素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早期特征并不明显,且发展较为缓慢,发现后很多患者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有可能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脑溢血、心肌梗死以及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1],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临床治疗多以药物口服为主,且需要进行长期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难以达到想要的血压控制效果[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版)指出:我国有2.45亿高血压人,其中知晓率51.6%,治疗率45.8%,控制率16.8%,其服药依从性差被认为是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
[3]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拟就有关高血压服药依从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提供科学依据。
1服药依从性的定义服药依从性是指患者求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
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按时,按剂量和按频率服用药物;二是药物的使用疗程。
因此依从性是服药准确度与时间长度相结合。
而依从性差不仅表现为不按时服药,增减药物剂量,改变药物频率,还包括自主停药,漏服药物,未及时买药等现象,对于高血压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天数大于总天数的80%为服药依从性佳。
康立容[4]将服药依从性划分为3种程度:(1)完全依从:患者主动接受药物治疗,遵医嘱按时、按量、长期维持用药。
(2)部分依从:患者未遵医嘱按时、按量、长期维持用药,例如:忘记服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种类。
(3)完全不依从:患者自行停药或断药。
实际上服药依从性的标准并不统一,这就为研究结果相互比较造成不便。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的风险。
以下是高血压治疗的一些新进展: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的方法。
例如,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可以采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则可以采用钙通道阻滞剂。
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联合应用多种降压药物可以提高降压的效果。
近年来,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血压患者,研发了许多新的降压药物,如螺内酯、噻嗪类利尿剂、RAS受体拮抗剂等。
神经调节治疗:神经调节治疗是一种针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治疗方法。
例如,可以使用心血管神经调节系统(Barostim NEO)或经皮电刺激神经(Renal Denervation)来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自我管理和远程监测:自我管理和远程监测可以帮助高血压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并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治疗依从性。
例如,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和血压计进行血压监测和管理,并实现远程医疗咨询。
总之,高血压治疗的新进展包括靶向治疗、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神经调节治疗、自我管理和远程监测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从而更好地控制高血
压,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5), 8488-8492 Published Online Ma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51188沙库巴曲缬沙坦对高血压及肾损害的研究进展 张亚杰1,苏晓灵2*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 西宁 2青海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青海 西宁收稿日期:2023年4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19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26日摘要 高血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常见因素,而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高血压所致心脑肾靶器官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就高血压致肾损害机制、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肾损害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沙库巴曲缬沙坦,高血压,肾损害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s of Sacubitril Valsartan Sodium on Hypertension and Renal DamageYajie Zhang 1, Xiaoling Su 2*1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Qinghai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Xining Qinghai Received: Apr. 25th , 2023; accepted: May 19th , 2023; published: May 26th , 2023AbstractHypertension is the most comm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which is a common factor leading to damage to target organs such as cardio-cerebral kidney, and sacubitril valsartan sodium has a protective effect on cardio-cerebral renal target organs caused by hypertens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echanism of kidney damage caused by hypertension, the mechanism of kid-ney damage caused by sacubitril valsartan sodium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通讯作者。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姓名:张西南指导老师:学号: 201003021专业:药学班级: 2010级药学(3)班实习单位:完成日期: 2014 年 5 月 1 日学位论文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学位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实习单位:作者签名:张西南指导老师:2014 年 5 月 1 日目录1 前言 (4)2 高血压的研究历史 (5)3 高血压药物的现状 (5)3.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5)3.2 Ca2+通道阻滞剂 (6)3.3 利尿药 (6)3.4 交感神经抑制药 (7)3.5 血管扩张药 (8)3.5.1 直接扩血管药 (8)3.5.2 钾通道开放药 (8)4 高血压的治疗趋势 (8)5 总结 (10)参考文献 (10)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在高血压百年的认识过程中,高血压不再被认为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可称之为高血压综合征。
改变对高血压传统认识,对于评价高血压治疗手段,重新评价降压药物和研发新药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现状;研究进展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gh blood pressure in one hundred, suffered high blood pressure is no longer regarded as limited to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s, but a variety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together, genetic syndrome, can be call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Change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 treatment for evaluation, evalu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drug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words:hypertension;anti hypertensive drugs;application status;research progress1 前言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将引发人体多个靶器官损伤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外周血管病以及肾脏损害,其危害更甚于高血压病本身,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是防治高血压病及靶器官损伤的关键。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高血压是我国近些年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虽然在临床中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有很多,然而高血压的血压达标率极低,治疗效果很不理想。
长时间的控制效果不好,高血压会引发其他脏器的严重的并发症,再加上国内的老龄化问题,部分人群饮食偏向重口味。
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将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与脑啡肽酶抑制剂,按一定比例构成的一种单晶体。
此种药物全面降低了由高血压引起的急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
本文通过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讨论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优势,为难愈的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策略。
关键词:沙库巴曲缬沙坦;高血压;降压效果;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是心血管病和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总病人数比重相对较偏高。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比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效果不太理想[1]。
经研究表明,经过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干预可以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以及引起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不同程度类型的高血压患起到了明显效果。
就沙库巴曲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以及并发症患者的降压效果以及安全性综述如下:1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作用机制此种药物具备双重作用机制。
首先利尿钠肽、肾素-血管紧张素-交感神经系统和醛固系统刺激作用下非常有利于调节心血管稳定,通过血管平滑肌环磷酸鸟苷生成,扩张动脉,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下降,刺激神经系统,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从而达到降压的作用。
利尿钠肽在人体被分解路径为脑啡肽酶为其降解,进而调节血管内的钾通道促进血管扩张,也可以有效控制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利钠肽可以抑制肾小球细胞分泌肾素,进而降低了血浆和(去掉和)醛固酮的生成,从而有舒张血管的功效[2]。
其次脑啡肽酶不仅可以控制脑啡肽,血管中的紧张素I等部分血管活性肠肽也可以被水解,舒张血管调节血容量等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
由于身体内的反射调节机制和血管紧张素等收紧血管的物质堆积,脑啡肽抑制剂在单独作用下就显得作用效果不是那么明显,那么脑啡肽酶抑制剂和血管及张素的受体联合影响时即沙库巴曲缬沙坦,不仅可以稳定地施展脑啡肽利钠、扩张血管、利尿、降低外周阻力和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及纤维化等作用,还可以切断血管紧张素的影响。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新进展摘要: 高血压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该病的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为了解各类药物的临床效果,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综述,并对新型的高血压药物进行客观的评价。
虽然在临床中使用高血压药物有规范的指南但仍不可避免在实际治疗中的差异性。
本文旨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报告的方法,首先对国内外抗高血压药物进行客观的说明与评价,其次简要介绍一下新型的抗高血压药物及其作用靶点,最后做出归纳总结。
希望本综述能为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应用;新进展正文:引言当今社会,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目前全球约有26%的患者,接近10亿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至少25%成年人的死亡与高血压有关。
脑卒中、心脏猝死和心衰是全世界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血压升高是引起62%脑卒中和49%冠心病的根本原因[1]。
我国是高血压的高发国家,而高血压也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在我国进行了4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现增长趋势。
这可能与我国人口急剧老龄化密切相关。
早先研究估计我国每10个人中就有2名高血压患者,而近些年的调查研究显示这一数字已增长至每4个人中就有1位高血压患者,这无疑给我国人民健康和政府卫生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据高血压不同的发病机制,将高血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继发性高血压,是指先出现某种疾病之后继发产生的高血压,例如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另一种类型为原发性高血压,此种类型的高血压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与体内多种调节机制与调节因子有关,最常见的调节机制有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调节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等,因为参与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的系统相对较多,所以临床上根据不同的调节机制研制出了不同种类的抗高血压药物。
治疗高血压,不仅仅是为了降血压,还要保护重要脏器不受损害,减少致残率和猝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
临床上针对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有四大类药物:利尿药、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
1、目前常用的四种抗高血压药物1.1利尿药自1957年氯噻酮发现并被用于高血压治疗起,利尿剂始终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一线甚至首选药物而沿用至今。
利尿药根据其原理不同大致分为三种,而临床上用来治疗高血压的为噻嗪类利尿剂,它起效缓慢,作用时间长,可以减少水钠潴留,与其他降压药合用,可以提高降压效果。
噻嗪类利尿剂一般为首次发现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
有调查发现,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药比大剂量的利尿药效果更好,有利于保护心脑血管,不仅如此,噻嗪类利尿药可以逆转心肌肥大造成的心室肥厚[2, 3]。
目前,无论是美国系列指南,还是欧洲和英国指南乃至中国高血压指南均仍将噻嗪类利尿剂作为首选药物而写进指南。
就机制而言,利尿剂降低血压的初期机制无疑是通过利尿使血浆和细胞外液容量减少而实现降压作用,但其长期降压机制则是通过降低血管平滑肌内Na离子浓度,进而通过Na-Ca交换机制降低细胞内Ca离子浓度而达到扩张血管降压目的。
这也解释了利尿剂维持控制血压作用的时间较CCB、ACEI较长的原因。
正因如此,该类药物对短期漏服降压药物的容忍度也相对较强。
但是临床发现噻嗪类的利尿药对肾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有研究表明,噻嗪类利尿药可使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所以在使用该类降压药时,应注意随时监测肾脏功能。
尽管近年来对于噻嘆类药物的负面评价较多,但作为噻嚷样利尿剂的吲达帕胺,尤其是缓释剂型不但可以有效的降低老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与死亡率[4],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痴呆及认知障碍的发生率[5],同时在减少糖尿病患者的微量蛋白尿也有一定作用[6]。
由于利尿剂的作用机制与降低血容量有关,因此在容量依赖性高血压患者中有独特疗效。
就中国而言,盐敏感型高血压以及高盐饮食是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血压原因之一,因此利尿剂的应用在我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7]。
相对于年轻人而言,老年高血压多以低肾素性为主,所以针对系统抗高血压药物作用差,而且多伴有盐敏感性,因此利尿剂的应用实属上选。
同时,容量负荷过重是难治性高血压常见原因之一,这与利尿剂治疗不充分、高盐摄入以及进行性肾功不全有关,因此对利尿剂的合理使用是解决难治性高血压的关键点之一。
中国专家共识[8]指出,噻嗪样利尿剂因其半衰期长较氢氯噻嗪有明显优势。
与此同时,利尿剂作为一种价格便宜的高血压治疗药物最容易普及于广大患者,特别是经济较落后地区。
虽然传统利尿剂的使用可能由于近期研究有一定限制,但是新型利尿剂在我国也仍未得到广泛应用,而合理使用利尿剂仍是我国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1.2肾上腺受体拮抗剂临床上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肾上腺受体拮抗剂分为两种,一种为β受体拮抗剂,另一种为α受体拮抗剂。
1.2.1 β受体拮抗剂作为最早研发的作用于受体的抗高血压药物,直至作用于RAAS系统和CCB的出现为止βRB一直是最受推崇的抗高血压药物。
然而自1992年以来,该类药物在髙血压治疗领域的地位开始逐渐下降。
β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的活动,从而起到降压作用。
β受体拮抗剂发展到今天已经是第三代了,第一代以普萘洛尔为代表,其选择性较差,有支气管哮喘的患者禁用;第二代药物为美托洛尔,具有选择性;第三代以拉贝洛尔为代表,具有α1阻滞、β2兴奋的双重作用[9]。
临床上常用第二代与第三代β受体拮抗剂,其降压起效快,作用强,适用于心率快、交感神经活动性强的患者。
对于高血压合并心绞痛的患者,β受体拮抗剂是首选药物;而且β受体拮抗剂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猝死率。
但是β受体拮抗剂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减慢心室率,严重时会引起昏迷等,所以在使用时应该加强注意。
Messerli等的meta分析显示,在老年人中,βRB较利尿剂预后差。
其他循证医学研究也显示,βRB和利尿剂较新型抗高血压药物会产生更多新发糖尿病患者,而且其对脑卒中的保护低于预期,甚至更有研究表明会增加脑卒中发病率20%。
美国JNCB和英国NICE高血压指南也不再将该类药物作为高血压治疗的一线用药。
在我国该类药物使用率大概在25%左右,仅次于CCB及ARB。
虽然βRB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对于伴有心率过快以及情绪相关高血压以及心脏基础病患者中仍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因此该类药物也较适用于青年人及女性患者,而且由于其在心脏病治疗领域中仍有较高地位,在伴有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中该类药物使用率未必会因指南的改变而受到明显影响。
1.2.2 α受体拮抗剂α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断α受体,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进而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α受体拮抗剂一般用于小动脉发生病变之前,单纯因为小动脉痉挛收缩而引起的血压升高。
α受体拮抗剂可以使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增加,对糖代谢产生有益的影响。
但是临床发现,α受体拮抗剂使用时会发生体位性的低血压,该现象一般发生于第一次使用药物0.5-2h,所以首次使用该药,最好是在入睡之前[10]。
1.3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是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从而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降低,进而使平滑肌舒张,血管扩张来发挥降压作用。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分为三种:(1)苯烷胺类,代表药物为维拉帕米;(2)苯丙硫氮卓类,代表药物为地尔硫卓;(3)二氢砒啶类,代表药物为硝苯地平。
临床上根据其使用时间,产生了三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第一代以硝苯地平和维拉帕米为代表,其起效快、作用维持时间短,但是抑制心室率明显,可能有诱发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第二代以硝苯地平缓释片或控释片为代表,其扩张血管的作用具有选择性,但是生物利用率较低,血浆浓度波动较大,临床效果不是很好[11, 12];第三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代表药物为氨氯地平,其作用维持时间长,可以和大部分药物一起服用,但是药物起效较慢。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降压效果好,对糖类、脂类的代谢没有不良影响,适用于老年人的高血压,尤其对于合并肾病的患者,效果更好[13, 14]。
有研究显示,通过同利尿剂以及ACEI类药物对比发现,氨氯地平与其他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同样有效,且并不增加死亡率。
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高血压指南均将列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
有研究显示,CCB与ARB类药物合用更能改善左心室肥厚,降低患者死亡率。
而且,CCB可以轻微逆转血管内皮损伤,通过阻断颈动脉内膜增厚进展为动脉硬化进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15]。
CCB不影响糖脂代谢是其一大优势,而且多种研究也表明,CCB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微量蛋白尿排出量以及改善伴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终末事件发生率。
中国高血压指南[16]认为钙通道阻滞剂是老年高血压的首选药物,英国NICE高血压指南[17]也明确指出该药物为55岁以上患者的首选药物,而且如果患者血压控制不佳,钙通道阻滞剂是首选的增加药物。
对于老年患者,CCB可以明显减低脑卒中作为终点事件的发生率,而且对痴呆的预防有一定作用。
我国CCB在降压药物中的使用率为56.6%,是使用最为广泛的高血压治疗药物[18-20]。
1.4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此类药物分为两种,一种为肾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又称为ACEI类,一种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也称为ARB类药物,两种药物特点相似,在使用时由于ARB类制剂价格较为昂贵,所以目前临床上使用ACEI类较多[21-23]。
1.4.1 肾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制剂)ACEI类制剂通过阻断无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从而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简称RAAS系统)的作用来降低血压。
ACEI 类制剂不仅降压效果显著,而且对于导致心室肥厚的心肌重塑有逆转作用,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最适用于高血压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
ACEI类制剂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可以预防肾小球的基底膜糖化。
ACEI类制剂已成为高血压患者用药的首选。
此药阻滞缓激肽的降解,导致体内缓激肽浓度增加,引起患者咳嗽,而且有研究报道,ACEI类制剂有致畸作用,孕妇禁用[24]。
1.4.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制剂)该类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活性来降低血压,其特点与ACEI类药物相似,与ACEI类药物的区别是他们在RAAS系统中阻断的位置不一样,也因为这个原因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不会引起体内缓激肽浓度增加,所以使用ACEI 类药物,咳嗽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以用ARB类制剂代替。
但是该类药物会使尿酸排出增加,使血钾上升,使用时要格外注意。
美国JNC8指南对ARB能有效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给予的充分肯定。
而英国NICE指南中更是将其作为55岁以下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