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8196008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81670385)通信作者:余静,E mail:ery_jyu@lzu.edu.cn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相关性高血压的机制及研究进展马婕 王文娟 余静(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高血压中心,甘肃兰州730000)【摘要】近年来以抗血管生成通路为靶点而研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在显著提高癌症患者存活率的同时,亦伴随出现了心脏毒性等副作用,而高血压是其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也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现总结目前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相关性高血压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和内皮素 1系统激活、氧化应激、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和盐敏感性高血压以及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等。
【关键词】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高血压;PI3K/Akt;盐敏感性高血压【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3 09 017MechanismofHypertensionInducedbyAnti AngiogenesisTargetingDrugsMAJie,WANGWenjuan,YUJing(CenterofHypertension,LanzhouUniversitySecondHospital,Lanzhou730000,Gansu,China)【Abstract】Recently,newanti tumordrugs,whicharetargetedatangiogenesispathways,cansignificantlyimprovecancersurvival,butalsocausecardiotoxicityinsomepatients.Hypertensionisthemostcommonsideeffects,anditisariskfactorformanycardiovasculardiseasesaswell.Thearticlesummarizedthepossiblemechanismsofthiskindofhypertension,includingnitricoxidesignalingpathwayandendothelin 1system,oxidativestress,abnormalvasomotorfunction,activationofPI3K/Aktpathway,salt sensitivehypertension,andrenin angiotensinsystem,etc.【Keywords】Anti angiogenesistargetingdrugs;Hypertension;PI3K/Akt;Salt sensitivehypertension 心血管疾病和肿瘤是影响人们寿命长短的两种主要疾病。
高血压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上升。
它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导致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等多种并发症。
本文将概述高血压的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定义、流行现状、危害,以及近年来在高血压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发现,最后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持续异常增高,产生对血管壁的压力,导致血管受损和功能障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收缩压≥140毫米汞柱(mmHg)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现状十分严峻,全球患病率约为24%,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
高血压的危害不容忽视,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受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严重并发症。
高血压还会对重要脏器如心、脑、肾造成损害,导致功能衰竭。
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血压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发现:引发高血压的原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身体质量指数(BMI)、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都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其中,遗传因素是高血压发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环境因素如饮食、生活习惯等也对高血压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高血压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高血压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例如,性别和年龄对高血压的发病有重要影响。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后发病率上升。
高血压发病还呈现出地域差异,部分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研究还发现,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血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9%。
药物治疗的新发现:降压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有关降压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例如,沙坦类降压药物在降压的同时还能改善肾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新型降压药物如直接口服的利尿剂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选择,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有研究发现,不同降压药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更佳。
高血压资料全:国内外研究进展一、引言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0亿人患有高血压,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在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对高血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高血压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高血压是指在没有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根据血压水平,高血压可分为1级、2级和3级,其中1级高血压为140-159/90-99mmHg,2级高血压为160-179/100-109mmHg,3级高血压为≥180/≥110mmHg。
此外,根据病因,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三、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点全球范围内,高血压的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而在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印度等,高血压患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9%,且男性高于女性。
高血压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此外,高血压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父母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其发病风险较正常人高。
四、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遗传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有60%-70%的病例具有家族遗传背景。
环境因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诱因。
高盐饮食、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等均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等疾病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肾脏调节血压功能异常;2)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4)血管内皮功能异常;5)胰岛素抵抗等。
15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6 No.2·综述·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到我国中老年群体的健康。
高血压在临床上较为复杂,并且后期并发症较多,严重损害机体其他器官。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肾、脑功能衰退,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在临床上如何更好地控制血压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1 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的机制和不良反应β受体阻滞剂具有心血管保护效应,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作用。
β受体阻滞剂机制主要是能够抑制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能递质[1-2]。
其他机制还包括抗心肌缺血、抗高血压、通过抑制肾素释放能够适当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改善心脏功能、抗心律失常以及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等。
所以,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以及心力衰竭等[3]。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组正式将β受体阻滞剂列为一线降压药物,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高血压的机制包括:①作用于中枢神经上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直接与中枢神经系统的β受体结合,对抗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神经元的作用,使交感神经冲动的传出减少,发挥降压作用。
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可以直接与肾脏近球旁细胞的β受体结合,减少肾素分泌,从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作用,起到降压作用。
③阻滞心脏β受体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可与心脏的β受体结合阻断其作用,从而降低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使心输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延长房室传导时间,最终起到降低血压作用。
④重建压力感受器: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以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起到降压作用,也能够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其中包括减少心律失常、改善心肌重构、预防猝死以及提高心室颤动阈值等。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降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摘要: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在老年群体中是一种高发病,近些年来该疾病在我国呈现出的年轻化的发展趋势,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会导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在临床治疗中使用的降压药物有很多,不同药物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情缓解和治疗的效果存在差异性,安全性也各有不同。
本文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降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降压药物;治疗前言: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疾病,这两种疾病并存时,患者血管和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速度加快。
患者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疾病需要终身对血糖和血压进行控制,很多的抗高血压药物对降糖治疗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患者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降压药物。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首选药物就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因为该药物能够有效发挥出降压作用的同时,增强了肌肉和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这对患有糖尿病、采取胰岛素控制血糖方式的患者来说有着重要意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糖脂代谢不会形成负面影响,有时还能够对糖和脂肪代谢起到改善作用,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降低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减轻、逆转左心室肥厚的问题。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够在早期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的治疗中,起到明显降低微量蛋白尿的作用,体现了该药物的保肾功能优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诸多个品种,例如赖诺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等药物不同,药物服用之后,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副作用,例如干咳等症状,停止服用药物后,干咳的症状也会逐渐减轻和消失。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和肾素形成作用,起到降压的效果,使用该药物能够对肾小球内的压力起到控制效果,减少尿白蛋白的过滤率,保护患者的肾脏功能[1]。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当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无法达到控制血压的理想目标时,可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实现治疗目标,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能够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对醛固酮系统活动进行控制,达到降压目标,血管紧张素二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币相比,疗效是基本相当的,但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更具有优势,能够防止患者出现干咳等症状,减少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不会促进患者心率的提升。
SGLT-2抑制剂抗高血压作用及研究进展
夏小寒;李嘉鑫;刘晓曼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4(14)2
【摘要】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odium-glucose 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SGLT-2i)是一类较新颖的降糖药物,不依赖于刺激胰岛素分泌,通过尿糖来降低血糖,大量的证据表明其在心血管领域具有突出应用价值。
高血压患病人群基数庞大,高血压不单是众多疾病的合并症,同时也是许多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影响相关预后。
随着对SGLT-2i的深入了解及受试者临床试验的结果总结,降压作用受到关注,突显了该药物单纯降糖之外的潜在价值及多效性。
现就SGLT-2i临床应用中的降压证据及可能的降压机制进行综述。
【总页数】9页(P3028-3036)
【作者】夏小寒;李嘉鑫;刘晓曼
【作者单位】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院济南;山东省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济南;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保健心血管内科济南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SGLT-2抑制剂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2.SGLT-2抑制剂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3.SGLT-2抑制剂——恩格列净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4.SGLT-2抑制剂对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5.SGLT-2抑制剂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大鼠动脉重构的干预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进展状态前沿: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上升,高血压病患者已达1.3亿,且每年呈上升趋势,现已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
特别是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1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 )拮抗剂等新型抗高血压药的问世,从根本上改变了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态势。
高血压药物治疗新概念:有效治疗和终生治疗、保护靶器官、平稳降压、联合用药。
其中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往往是有益的,有研究表明,血压控制良好的病人中有2∕3是联合用药。
主题: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休息5min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
由于其病理损害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起脑卒中、闭塞性心血管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及肾功能衰竭等重要生命器官的病损,是目前人类的重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
1高血压病的病理机制目前关于高血压病的确切病理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大致来说,有以下一些学说可供参考:精神、神经学说精神源学说(psychogenic theory)认为在外因刺激下,患者出现较长期或反复较明显的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变化时,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平衡失调以至不能正常行使调节和控制皮层下中枢活动的功能,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舒缩血管中枢传出以缩血管的冲动占优势,从而使小动脉收缩,周围血管阻力上升,血压上升[1]。
遗传学说(genetic theory)认为,高血压病患者有家族史的多,其直系亲属的血压水平比同龄非直系亲属的高,双亲均有高血压的子女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大。
动物实验早已从大鼠中选出SHR 品系,高度提示遗传的作用[2]。
钠摄学说(excessivedietarysodium theory)认为,大量的实验、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证实钠的代射和高血压密切相关。
高血压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内容摘要: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
研究表明其低控制率与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不良有关,服药依从性差被认为是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
概述服药依从性的定义,总结服药依从性的评价方法,分析影响高血压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探讨提高高血压服药依从性的干预方法,以期为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服药依从性;干预;影响因素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早期特征并不明显,且发展较为缓慢,发现后很多患者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有可能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脑溢血、心肌梗死以及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1],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临床治疗多以药物口服为主,且需要进行长期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难以达到想要的血压控制效果[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版)指出:我国有2.45亿高血压人,其中知晓率51.6%,治疗率45.8%,控制率16.8%,其服药依从性差被认为是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
[3]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拟就有关高血压服药依从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提供科学依据。
1服药依从性的定义服药依从性是指患者求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
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按时,按剂量和按频率服用药物;二是药物的使用疗程。
因此依从性是服药准确度与时间长度相结合。
而依从性差不仅表现为不按时服药,增减药物剂量,改变药物频率,还包括自主停药,漏服药物,未及时买药等现象,对于高血压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天数大于总天数的80%为服药依从性佳。
康立容[4]将服药依从性划分为3种程度:(1)完全依从:患者主动接受药物治疗,遵医嘱按时、按量、长期维持用药。
(2)部分依从:患者未遵医嘱按时、按量、长期维持用药,例如:忘记服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种类。
(3)完全不依从:患者自行停药或断药。
实际上服药依从性的标准并不统一,这就为研究结果相互比较造成不便。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5), 8488-8492 Published Online Ma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51188沙库巴曲缬沙坦对高血压及肾损害的研究进展 张亚杰1,苏晓灵2*1青海大学研究生院,青海 西宁 2青海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青海 西宁收稿日期:2023年4月25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19日;发布日期:2023年5月26日摘要 高血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常见因素,而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高血压所致心脑肾靶器官具有保护作用,本文就高血压致肾损害机制、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肾损害机制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沙库巴曲缬沙坦,高血压,肾损害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Effects of Sacubitril Valsartan Sodium on Hypertension and Renal DamageYajie Zhang 1, Xiaoling Su 2*1Graduate School of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Qinghai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Xining Qinghai Received: Apr. 25th , 2023; accepted: May 19th , 2023; published: May 26th , 2023AbstractHypertension is the most comm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 which is a common factor leading to damage to target organs such as cardio-cerebral kidney, and sacubitril valsartan sodium has a protective effect on cardio-cerebral renal target organs caused by hypertens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echanism of kidney damage caused by hypertension, the mechanism of kid-ney damage caused by sacubitril valsartan sodium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通讯作者。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姓名:张西南指导老师:学号: 201003021专业:药学班级: 2010级药学(3)班实习单位:完成日期: 2014 年 5 月 1 日学位论文作者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学位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实习单位:作者签名:张西南指导老师:2014 年 5 月 1 日目录1 前言 (4)2 高血压的研究历史 (5)3 高血压药物的现状 (5)3.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5)3.2 Ca2+通道阻滞剂 (6)3.3 利尿药 (6)3.4 交感神经抑制药 (7)3.5 血管扩张药 (8)3.5.1 直接扩血管药 (8)3.5.2 钾通道开放药 (8)4 高血压的治疗趋势 (8)5 总结 (10)参考文献 (10)高血压治疗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摘要:在高血压百年的认识过程中,高血压不再被认为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可称之为高血压综合征。
改变对高血压传统认识,对于评价高血压治疗手段,重新评价降压药物和研发新药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现状;研究进展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gh blood pressure in one hundred, suffered high blood pressure is no longer regarded as limited to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diseases, but a variety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together, genetic syndrome, can be called hypertension syndrome. Change the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hypertension, hypertension treatment for evaluation, evaluation of antihypertensive drugs and drug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Keywords:hypertension;anti hypertensive drugs;application status;research progress1 前言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血压将引发人体多个靶器官损伤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中风、外周血管病以及肾脏损害,其危害更甚于高血压病本身,因此,有效控制血压是防治高血压病及靶器官损伤的关键。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高血压是我国近些年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虽然在临床中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种类有很多,然而高血压的血压达标率极低,治疗效果很不理想。
长时间的控制效果不好,高血压会引发其他脏器的严重的并发症,再加上国内的老龄化问题,部分人群饮食偏向重口味。
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将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与脑啡肽酶抑制剂,按一定比例构成的一种单晶体。
此种药物全面降低了由高血压引起的急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率和死亡率。
本文通过研究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讨论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优势,为难愈的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策略。
关键词:沙库巴曲缬沙坦;高血压;降压效果;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是心血管病和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总病人数比重相对较偏高。
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比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效果不太理想[1]。
经研究表明,经过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干预可以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以及引起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不同程度类型的高血压患起到了明显效果。
就沙库巴曲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以及并发症患者的降压效果以及安全性综述如下:1沙库巴曲缬沙坦的作用机制此种药物具备双重作用机制。
首先利尿钠肽、肾素-血管紧张素-交感神经系统和醛固系统刺激作用下非常有利于调节心血管稳定,通过血管平滑肌环磷酸鸟苷生成,扩张动脉,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下降,刺激神经系统,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从而达到降压的作用。
利尿钠肽在人体被分解路径为脑啡肽酶为其降解,进而调节血管内的钾通道促进血管扩张,也可以有效控制心肌纤维化的作用。
利钠肽可以抑制肾小球细胞分泌肾素,进而降低了血浆和(去掉和)醛固酮的生成,从而有舒张血管的功效[2]。
其次脑啡肽酶不仅可以控制脑啡肽,血管中的紧张素I等部分血管活性肠肽也可以被水解,舒张血管调节血容量等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
由于身体内的反射调节机制和血管紧张素等收紧血管的物质堆积,脑啡肽抑制剂在单独作用下就显得作用效果不是那么明显,那么脑啡肽酶抑制剂和血管及张素的受体联合影响时即沙库巴曲缬沙坦,不仅可以稳定地施展脑啡肽利钠、扩张血管、利尿、降低外周阻力和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及纤维化等作用,还可以切断血管紧张素的影响。
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关键词]:抗高血压药,噻嗪类,吲哒帕胺,依那克林健康网讯:目前大量抗高血压药物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高血压研究和治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笔者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美国高血压预防、监测、评估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2003)和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ESC/ESH 2003)的指导精神,根据循证医学结果对目前临床上降压疗效较为肯定的一线药物进行评价,并对近年来研究开发的新型抗高血压药物作一综述。
1临床主要抗高血压药物及其评价1.1利尿降血压药自20世纪50年代作为抗高血压药物进入临床的利尿药至今仍为临床常用,如噻嗪类利尿药。
JNC-7和《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均推荐利尿药作为无并发症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
JNC-7特别强调了噻嗪类利尿药的治疗地位:①应作为多数患者的初始用药;②当超过正常血压20/10 mmHg (1 mmHg=0.133 kPa)时应联合应用抗高血压药物,通常是噻嗪类利尿药,;③噻嗪类利尿药适用于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冠心病高危因素和糖尿病。
由于噻嗪类利尿药价格低廉,又是联合用药的基本药物,故小剂量利尿药应作为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治疗和某些高危人群的一线用药。
诸多临床试验发现:小剂量噻嗪类利尿药比大剂量更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和逆转左室肥厚,对糖、脂、电解质代谢影响不大。
尽管如此,噻嗪类利尿药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仍逊色于血管紧张肽转换酶抑制药(ACEI)、β受体阻滞药等,其对代谢和肾脏的不利影响仍值得重视。
某些临床试验的亚组分析发现噻嗪类利尿药组中新发生的糖尿病增多。
但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突出的问题仍是利尿药的使用不足。
吲哒帕胺作为非噻嗪类利尿药兼有钙拮抗作用,降血压温和,疗效确切,对心脏有保护作用,且不影响糖、脂代谢,为一理想的长效降压药。
1.2β受体阻滞药β受体阻滞药是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主要通过减轻交感神经活性和全身血流自动调节机制降低血压。
脂溶性β受体阻滞药(普蔡洛尔、美托洛尔、拉贝洛尔等)在肝脏中代谢、降解,并能穿透血-脑脊液屏障,此类药物被认为可有效降低猝死发生率。
水溶性β受体阻滞药以原形药在肾脏中消除,血浆浓度更稳定。
临床治疗高血压常用β1受体阻滞药,如阿替洛尔、美托洛尔、比索洛尔或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的β受体阻滞药卡维地洛。
其降血压作用起效快而强,主要用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静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或并发心绞痛的患者。
β受体阻滞药对高血压并发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十分有效,被认为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最佳药物”。
在JNC-7中,β受体阻滞药还是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糖尿病的强适应证。
β受体阻滞药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掩盖低血糖,并易引起心动过缓,对生活质量有一些影响,临床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近年开发的塞利洛尔是一种长效β受体阻滞药,具有直接扩血管作用,同时还兼有部分α2受体阻滞和内源性拟交感活性,其减慢心率作用较轻,对老年及心率偏慢的高血压患者较为合适。
塞利洛尔还能扩张支气管,降低呼吸道阻力。
这可能与其能部分激动β2受体有关。
1.3钙拮抗药钙拮抗药可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尤其适用高血压或并发稳定型心绞痛的老年患者。
但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力衰竭患者禁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时禁用速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
临床治疗高血压应优先选择二氢吡啶类钙拮抗药的长效制剂。
资料显示,短效、速效硝苯地平可能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心肌耗氧增加和强化心律失常,非但不能有效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反可使高血压患者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增高,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也不令人满意。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对其的使用作出了限制。
第二代和第三代钙拮抗药(如硝苯地平缓释制剂、氨氯地平等)用药次数少,血药浓度较为平稳。
普遍认为,第二代、第三代钙拮抗药比第一代更安全、有效。
第三代钙拮抗药与钙通道复合物具有特异的高亲合性结合位点,本身就有长效作用。
氨氯地平半衰期达35~50h,不会因血压突然下降而引起心脏和外周交感神经激活。
钙拮抗药降血压疗效突出,对代谢无不良作用,尤其适用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
与其他一线抗高血压药物一样,钙拮抗药有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发生率。
尽管钙拮抗药不是慢性肾病的强适应证,但这类患者的目标血压要求更低,特别是合并大量蛋白尿时需联合用药,故钙拮抗药仍是治疗高血压合并慢性肾病的常用药物。
1.4ACEI近十几年来,以卡托普利为代表的ACEI 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已获得广泛认可,并且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目前已上市的ACEI 类产品至少有20余种,大部分新药作用持续时间长,可每天用药1次。
ACEI除有较强的降血压作用外,还能逆转血管壁和心脏的不良重塑,恢复其结构和功能。
ACEI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预防或逆转肾小球基底膜的糖化,有效延缓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蛋白尿患者的肾脏病进程,改善预后。
ACEI对糖、脂代谢无不良作用。
研究发现,血管紧张肽Ⅱ(AngⅡ)不仅通过收缩血管及促进醛甾酮分泌导致血压升高,而且还有促进细胞增殖、导致心肌肥厚等作用,参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的形成。
高血压时肾素-血管紧张肽-醛甾酮系统(RAAS)被激活,因此所有作用于RAAS的药物对高血压患者的靶器官损伤都可能有保护作用。
ACEI 已被公认对靶器官有保护作用。
在JNC-7中,ACEI是唯一拥有全部6个强适应证(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冠心病、高危因素、糖尿病、慢性肾病和预防卒中复发的药物。
血管紧张肽转换酶(ACE)并非生成AngⅡ的唯一酶AngⅡ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酶,如糜蛋白酶等催化生成。
ACEI不能阻断由非ACE途径生成的AngⅡ,故其对RAAS的抑制作用是不完全的。
长期应用ACEI的患者其AngⅡ水平会间歇性恢复或接近正常水平。
其最突出的副作用是使缓激肽降解受阻而致缓激肽含量升高并作用于呼吸道引起干咳。
而具有磷酞基及双通道代偿性清除途径的福辛普利可使ACEI有关的咳嗽明显减轻或消除。
1.5血管紧张肽Ⅱ受体拮杭药(ABR)氯沙坦(losartan)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非肽类ABR降血压药,其同类药物还有坎地沙坦(candesartan)、替米沙坦(telmisartan)、缬沙坦(valsartan)和厄贝沙坦(irbesartan)等。
上述这些药物均选择性地作用于AT1受体(亦称AT1受体阻滞药),降血压作用持续时间较长,通常每天只需用药1次。
AT1受体阻滞药具有与ACEI类似的降血压效果和靶器官保护作用,而且其不良反应显然要少于ACEI,至今尚无报道使用AT1受体阻滞药引起咳嗽的不良反应。
这可能是由于AT1受体阻滞药不影响ACE 活性,从而不会导致缓激肽的蓄积。
AT1受体阻滞药是在受体水平阻断所有AngⅡ的作用,所以能够比ACEI更为完全地抑制AngⅡ的不利效应(如血管收缩、醛甾酮释放增加、血管增生等)。
在用AT1受体阻滞药治疗高血压时可导致血浆AngⅡ水平升高,后者可激动AT2受体,从而可能产生一些有利的效应,例如,激动AT2受体能拮抗血管增生,同时还可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O)引起血管扩张。
最近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AT1受体阻滞药对高血压患者的心脏、血管和肾脏有直接的保护作用,而且这种保护作用不依赖于药物的降血压效应。
这些特点无疑增加了AT1受体阻滞药作为降血压药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对高危高血压患者。
新近发表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和JNC-7,均已确认了ARB为一线抗高血压药物。
ARB较突出的特点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并且不因剂量的增加而增多。
1.6α1受体阻滞药目前常用的α1受体阻滞药包括哌唑嗪(prazosin)、特拉唑嗪(terrazosin)及近年来上市的多沙唑嗪(doxazosin)、曲马唑嗪(trimazosin)。
α1受体阻滞药能选择性阻断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的α1受体,使血管扩张,致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及回心血量减少,从而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
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可对脂质代谢产生有益的影响,而对糖代谢并无不良作用,并可改善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本类药物尚可不同程度地缓解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排尿困难症状。
美国ALLHAT研究结果(2000年3月)表明:①中位随访期(3.3 a),多沙唑嗪与氯噻酮比较,卒中和并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较高,故提前终止α1受体阻滞药组;②α1受体阻滞药对脂质代谢的有益影响,并未在临床转归中显示出优越性。
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特别是并发其他危险因子的老年患者,不宜将α1受体阻滞药列为一线用药。
事实上对某些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在加用α1受体阻滞药后血压可得到良好控制。
因此,α1受体阻滞药仍可作为二线降血压药,在其他降血压药的基础上加用本类药物,常可获得满意的血压控制。
2抗高血压新药的研究进展2.1肾素抑制药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血管紧张肽原是它的唯一底物。
因此,抑制肾素的活性可使RAAS的限速过程受阻,导致体内AngⅠ、AngⅡ及醛甾酮含量下降,进而引起血管舒张,水钠排出量增加,血压下降。
肾素抑制药作为降血压药效应类似于或优于ACEI和AT1受体阻滞药,因为它阻断的是RAAS的起始环节。
20世纪70年代合成的肽类肾素抑制药,如依那克林(enalkiren)、雷米克林(remikiren)等,生物利用度低,口服无效,而且不良反应也较多,这无疑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近来开发的选择性高、口服有效的非肽类肾素抑制药,如阿利克林(aliskiren)等,在动物实验中已显示出显著的降血压作用。
它们的降血压作用与对肾素的抑制相平行,且克服了肽类肾素抑制药口服无效或生物利用度低、消除快的缺点。
这一类肾素抑制剂有可能成为治疗高血压的理想药物。
2.2中性内肽酶一ACE双重抑制药中性内肽酶(NEP)-ACE双重抑制药又称血管肽酶抑制药,能同时抑制ACE及NEP活性,降低RAAS活性,增加血管舒张性,能提高体内缓激肽和心钠素(ANP)的浓度及活性,在用于治疗高血压时,比单用ACEI或NEP 抑制药具更好的效用和生物利用度。
最近研制的该类药物有奥马曲拉(omapatrilat),法西多曲(fasidotrilat)以及山帕曲拉(sampatrilat)等。
大量的安慰药对照实验都证实奥马曲拉对高血压具显著疗效,且与血浆肾素水平无关。
奥马曲拉对肾功能不全(肾亚全切大鼠,STNx)所致的高血压也有明确疗效,且可改善肾功能,提高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血尿素氮及血肌酐,改善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奥马曲拉还可降低ACE及NEP的肾结合率,从而降低对肾血管的局部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