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 格式:pdf
- 大小:168.02 KB
- 文档页数:7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B、理解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C、了解合理灌溉。
2、能力目标:A、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B、通过对合理灌溉的讲述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参与实验操作,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2)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烧苗,盐碱地为何不适合种庄稼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功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根毛吸水和失水的道理三、教学难点: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现象四、实验用具:有刻度的烧杯、刀片、盐水溶液、清水、萝卜条、马铃薯、培养皿二、教法设计1、直观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而且这些理化知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是本节课的关键。
在这节课中充分运用演示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努力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和判断,提问时应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使学生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3、推理法本节课的知识主线为:萝卜条吸水(或失水)→细胞吸水(或失水)→根毛吸水(或失水)。
这是一个逻辑推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学法指导1、讨论分析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多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找到问题的答案。
因此在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后,让学生们讨论(或辩论),这样不但往往可以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任何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最后也要回到实践中去。
因此在上课时应注意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这样可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如果教师经常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有重要作用。
五年级生物教案:植物在水分中的吸收与输送植物在水分中的吸收与输送植物作为生物的一种,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将其运送到整个植物体内各个部位,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
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在水分中的吸收与输送。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植物通过细小的根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根毛是根系统的细胞特化结构,它们形成了密集的网状结构,增加了植物吸收水分的吸收面积。
根毛表面含有大量的细胞毛细胞,这些细胞毛细胞表面上有丰富的细胞质突起,增加了根毛对水分的吸附能力。
当土壤中的水分浓度低于植物根细胞内的水分浓度时,水分会沿着浓度梯度进入根细胞内,从而实现根对水分的吸收。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过程需要依靠一种特殊的物质运输机制,即细胞渗透调节。
当根细胞内部的渗透物质浓度高于土壤水分的渗透物质浓度时,根细胞内的渗透物质会释放到土壤中,从而形成一个渗透物质浓度较高的环境,使得土壤中的水分向根部移动,进而被根毛吸收。
二、植物对水分的输送植物通过一种被称为细胞饱和溶液循环(Cellular Solute Circulation)的机制,将根部吸收的水分输送到整个植物体内。
植物中的细胞都含有半透性细胞膜,这种细胞膜能够选择性地阻止某些物质的通过,使得水分和溶质可以在细胞膜之间自由地运动。
植物中的细胞内部含有大量的液泡,液泡中包含着各种溶质,如无机盐和有机物质。
当根部吸收到水分后,水分会被液泡中的溶质所吸附,形成细胞内的饱和溶液。
这种饱和溶液会通过一种被称为细胞质流的运动方式,快速而连续地在细胞间传递。
细胞质流是由细胞质中饱和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和水分共同推动的。
细胞质流的输送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将水分和溶质迅速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
细胞质流通常发生在茎部的韧皮部的筛管细胞中。
这些筛管细胞之间存在着连通的胞间隙,形成了筛管组织。
在筛管组织中,细胞质流可以通过筛管元素的质膜连接而连续地流动,达到植物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物质输送。
第二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第一课时)宁海县桃源中学王兆永【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对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
(2)演示植物吸水、失水实验,认识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原理。
(3)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形式进行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重点】: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原理,植物对水分的运输和利用【难点】: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原理【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进行预习“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用具。
【教学方法】:实验与讲述、观察与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出示一盆已轻度萎蔫植物,同时演示多媒体,并结合植物在夏天傍晚的现象,提出以下问题:师问: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萎蔫现象?结论: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吸水器官是根。
师问:如何消除萎蔫现象,使植物正常生长?从而引出植物又是如何靠细胞吸水、失水的?板书: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二、探究新知:(一)、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学生实验一用两块2cm见方,0.5cm厚的萝卜块,分别投入盛有清水和20%NaCl水溶液中,液体要浸没萝卜块。
过一会儿取出萝卜,迅速吸干,同时放在天平上称量。
比较两萝卜的质量变化及其大小。
现象:放在清水中的萝卜块质量变大了,放在盐水中的萝卜块质量变小了。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上述实验过程。
教师提问:植物细胞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失水和吸水?师讲述:为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先要通过演示实验搞清“溶液”和“浓度”的含义。
教师演示实验二:取甲、乙、丙三只烧杯,放入等量的蒸馏水。
演示步骤(1):向乙烧杯中加入一小勺盐,形成盐水。
引导学生找出蒸馏水和盐水的区别,知道溶液的含义。
演示步骤(2):向丙烧杯中加两小勺盐使其溶解,问丙杯液体是溶液吗?与乙杯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的含义。
小学科学11植物需要水分(教案)教案名称:植物需要水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并认识到水分对植物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动手实验来探究植物吸水的过程。
3.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水分养护观念,培养关爱植物、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2. 掌握植物吸水的过程。
教学难点:1. 形象生动地向学生描述植物吸水的过程。
2. 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实践来发现和理解植物吸水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材料。
2. 植物实验装置及相关材料,如水井装置、吸水纸等。
3. 水和植物。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不同季节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植物在不同季节需要什么?为什么需要呢?通过提问和互动,激发学生对植物需要水分的兴趣。
Step 2:植物对水分的需求(10分钟)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老师介绍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1. 为什么植物需要水分?2.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多少水分?3. 如果植物缺水会怎样?老师可以结合图示和简单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Step 3:通过实验探究植物吸水的过程(3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植物如何吸水的过程,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
具体步骤如下:实验材料:- 水井装置(一个玻璃瓶塞上一根毛细管或吸水纸条放进瓶中)- 植物(可以是任何有茎和叶的植物)- 水实验步骤:1. 将一盆植物放在水井装置下方(毛细管或吸水纸贴在植物的茎上)。
2.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植物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茎会变得嫩绿。
3. 借助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说明植物的吸水原理:植物的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通过茎向上输送到其他部位,使植物吸收到所需的水分。
4.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如何调节吸水量?如何保持水分平衡?Step 4:总结与拓展(10分钟)结合实验结果,与学生一起总结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以及吸水的过程。
探究植物从哪里吸收水分——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学期《植物怎
样喝水》教案。
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两个小花盆、土壤、两颗同样的豌豆种子、水、透明塑料袋和水壶。
实验步骤如下:
1.先在两个小花盆中放入相同的土壤。
2.在一个花盆的中央插入一颗豌豆种子,让其埋在土壤中,
再稍微浇上一些水。
3.在另一个花盆的中央也插入一颗豌豆种子,但在这个花盆
底部加入适量的水,让土壤处于湿润状态。
4.将两个花盆放在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方。
5.在透明塑料袋上划一个小口,将其盖在加入水的花盆上
方。
6.观察两个花盆中豌豆种子的生长情况,并比较它们的差
异。
实验结果如下:
经过数天的观察,我们发现,加入了水分的花盆中的豌豆芽生长得更加快速和茁壮,而另一个只浇了一点点水的花盆中的豌豆芽生长缓慢、不健康。
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植物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
在植物的根部区域,存在着一个叫做根毛的结构,这些根毛能够吸收水和养分,并将其传输到植物的其他部位,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总结:
植物需要水分来维持其生长和发育。
树根中的根毛组织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水和营养物质,并将其传输到植物的其他部位。
因此,良好的土壤状态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尤为重要。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教案: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根吸收水分的过程;2.掌握根毛结构和功能;3.理解渗透压对水分吸收的影响;4.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适应策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植物根吸收水分的过程;2.根毛结构和功能;3.渗透压对水分吸收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图片和视频等;2.学生准备:参考书籍、纸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知识,例如:“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会水植物,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植物根部能吸收水分呢?植物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呢?”2.提出问题(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实际植物,提出问题:“植物根部是如何吸收水分的?水分是从哪里来的?”3.实验展示(2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展示,向学生阐述水分吸收的过程,并利用颜色示踪法展示水分在根部的运输路径。
教师在PPT中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并解释实验原理和过程。
4.知识点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板书,分别讲解植物根毛结构和功能和渗透压对水分吸收的影响。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示意图进行解释,并逐步讲解相关概念和机制。
5.讨论和合作学习(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讨论和回答问题:“为什么植物根部需要根毛?根毛的作用是什么?渗透压是如何影响水分吸收的?”6.总结和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刚刚学习的内容,并进行解答。
教师可以使用PPT和板书进行总结,并强调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适应策略。
7.拓展学习(15分钟):。
小学科学511植物需要水分(教案)【引言】水是生命的基本要素,对于植物生长发育来说,水分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植物需要水分的原因、植物从哪里吸收水分、植物的水分运输方式,以及长时间没有水的情况下植物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1. 理解植物需要水分的原因。
2. 掌握植物从哪里吸收水分。
3. 了解植物的水分运输方式。
4. 知道长时间没有水的情况下植物会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植物吸水的过程和植物发生急性失水的情况。
2. 小型装水的花盆或花瓶等,在教室里模拟植物吸水的实验。
3. 黄豆、盐水、普通水等不同液体,用于观察植物吸水的情况。
4. 实验记录表、学生复印本等教学辅助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插画或播放一个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观察实验(15分钟)1. 将2颗黄豆分别放入盐水和普通水中,观察并比较黄豆在不同液体中的变化。
学生观察时可使用放大镜,观察黄豆的表面是否产生变化。
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讨论盐水对黄豆的影响。
再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从哪里吸收水分。
Step 3:学习植物吸水的方式(15分钟)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植物吸水的方式-通过根吸水。
2. 向学生解释根吸水的过程,包括根毛的作用和根压的原理。
3. 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花盆实验,将装有水的花盆放在一边,观察植物根部的吸水情况。
Step 4:学习植物的水分运输方式(2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植物的水分运输方式-通过茎和叶。
2. 通过展示资料或进行简单的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水分是如何在植物体内通过茎和叶向上运输的。
3. 学生可以观察一盆带叶的花草,倾斜花盆,观察茎和叶的变化,思考茎和叶在水分运输中的作用。
Step 5:讨论长时间缺水对植物的影响(15分钟)让学生形成小组,共同讨论长时间缺水对植物的影响。
植物对水分的汲取和利用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一、学问方面1、使同学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使同学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3、理解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汲取、运输、利用和散失等过程。
4、理解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5、使同学了解合理浇灌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二、力量方面1、通过细胞质壁分别和复原的试验,进一步训练同学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同时培育其分析试验的力量。
2、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育同学争论问题的力量,训练其科学思维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浇灌,培育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2、通过同学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加同学关怀、自觉爱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叙述了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浇灌等方面的学问内容。
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材选简要介绍了一下植物汲取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叶等器官也可以汲取水分)、汲取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植物根尖的结构、以及植物汲取水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吸胀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即有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以渗透作用方式汲取水分。
为使同学更好地理解渗透吸水原理,教材通过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1)渗透作用的概念。
即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集中。
(2)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
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
接着分析为什么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指出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然后支配同学做《试验九、观看植物细胞质壁分别与复原》,以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确是一个渗透系统。
2、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水分是如何从根毛细胞最终进入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呢?(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根尖以内的导管的两条途径①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并且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向内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案一、概述植物对水的需求非常大,水分进入植物体内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教案将介绍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和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植物的吸水过程。
二、水的输送途径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是通过根、茎和叶子三部分进行输送。
其中,植物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和养分的主要部位,茎和叶子则起到传导和蒸散的作用。
1. 根部吸收水分植物根部主要由根冠、根尖、侧根和根毛四个部分构成。
水分从根毛进入根尖的毛细管内,随后运输到更高的部位,如茎、叶等组织。
其具体的吸收机制可归纳为以下三种:•渗透压差利用:由于土壤中含有溶解在水中的矿物质、有机物等,其浓度高于根内液的浓度,形成渗透压差,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水分会自然地向根内液移动。
•活动转运:根内液中存在着许多对植物生长十分关键的物质,如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这些物质通过活动转运进入根内液中,同时还会将根内液中多余的物質排出到外面。
•水分压力:根组织中的水分压力可以推动水分在根内向上运输,这种机制常见于耐旱植物中。
2. 茎部传导水分当水分从根部进入到茎部后,也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传导到其他的组织。
一般认为,有两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输水机制,分别为:•蒸腾作用:细胞内部及间隙空气含有的水分,被渗透压作用推向茎,而这些水分已经失去了根毛吸收时的推动力,这时利用蒸腾作用将水分从叶子上部输送到干燥的根区;•管系作用:管系作用即为若干不同的水分输送机制集合体:比如毛管管系、压力流管系和筛管管系等。
3. 叶片蒸腾叶片蒸腾是水分从植物体内流出的主要途径之一。
蒸腾作用通常是指植物在运输过程中,通过蒸发的方式将水分从植物体内输送到空气中,分为下列两种机制:•通过气孔蒸腾:叶子表面有不少气孔,通过气体交换及对需求水分的控制,气孔可作为从叶子上部丢失进水的途径之一;•通过叶肉表面蒸腾:叶肉表面也存在且有较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分部分蒸发进入空气中,也使得植物失去了部分水分。
三、结论综上,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主要包括了:根部吸收、茎部传导和叶片蒸腾。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利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利用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过程之一。
水分是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再通过细胞间隙运输到整个植物体内,为植物提供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本文将介绍植物的根系结构、水分吸收机制以及水分的利用方式。
一、植物的根系结构植物的根系是植物体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其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根系主要由根茎、侧根和须根组成。
根茎是主根的延伸,可以向地下延伸和分枝,增加根系的表面积,便于吸收水分和养分。
侧根是从主根分出的分枝根,侧根伸入土壤中,增加土壤水分的吸收面积。
须根是从侧根分出的极细的毛状根,须根披覆在土壤表面,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特殊功能。
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机制1. 渗透压调节:植物根系通过渗透压调节水分的吸收。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渗透作用,由溶液的浓度决定。
根系中的细胞内溶液浓度较高,根髓形成的负压能够促使水分向根部的地方移动,实现水分的吸收。
2. 须根的功能:植物的须根具有丰富的毛细管网络,在土壤中形成水分的广泛吸收区域。
须根与土壤颗粒接触面积大,通过须根的毛细管作用,水分被吸附在须根的表面,并被渗透到植物细胞内。
3. 根毛的作用:植物的根毛是须根的细胞延伸,形成触须状结构。
根毛通过扩大根部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增强吸收能力。
根毛表面富含透明胶质物质,使其与土壤颗粒形成复合吸附体,增加水分在根毛上的附着能力。
三、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方式1. 保持水分平衡:植物通过调节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收,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会减少蒸腾作用和气孔开放,以减少水分丧失;而在湿润环境中,植物会增加蒸腾作用和气孔开放,以调节体内水分。
2. 储存水分:植物通过树干和根系的组织,储存大量水分,以备不时之需。
例如,一些沙漠植物的根系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在干旱季节能够维持生命活动。
3. 利用雨水:植物对于降水的利用非常高效。
植物表面的叶片和茎干表面具有一层蜡质覆盖物,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中班科学教案:植物怎样喝水(精选3篇)教案一:植物的水分运输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如何吸收和运输水分;2. 通过实验观察植物的吸水和输水现象。
教学准备:1. 植物:一盆鲜花或一株绿萝;2. 鲜花或绿萝的茎切口;3. 玻璃瓶或花瓶;4. 水。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观察鲜花或绿萝,询问学生植物是如何得到水分的。
2. 实验1:将一株鲜花或绿萝的茎切口放入装有水的玻璃瓶或花瓶中,观察切口吸水的现象。
3. 实验2:将鲜花或绿萝的茎切口覆盖住,再放入装有水的玻璃瓶或花瓶中,观察茎部输送水分的现象。
4. 总结: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是通过茎部吸收和输送水分的。
5. 拓展:与学生分享植物的毛细管作用,解释植物如何利用毛细管作用将水分从根部输送到叶子。
教案二:植物的根吸水1. 了解植物根部的吸水机制;2. 通过实验观察植物根部吸水的现象。
教学准备:1. 植物:一株小型的盆栽;2. 水。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的根,询问学生根部是如何吸水的。
2. 实验1:将小型盆栽取出,将根部轻轻洗净,然后将它放入装满水的盆子中,观察根部吸水的现象。
3. 总结: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是通过根部吸收水分的。
4. 拓展:与学生分享根毛的作用,解释根毛如何增加吸水面积,帮助植物更有效地吸收水分。
教案三: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蒸腾作用过程;2. 通过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
教学准备:1. 植物:一株大叶子的植物;2. 透明塑料袋。
1. 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的叶子,询问学生植物是如何排出多余水分的。
2. 实验1:将透明塑料袋套在植物的叶子上,用夹子固定好,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塑料袋内部是否有水珠形成。
3. 总结: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植物是通过蒸腾作用将多余水分排出体外的。
4. 拓展:与学生分享蒸腾作用的过程,解释植物的叶子可以通过气孔释放水蒸气,从而调节水分平衡。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教学目的]1、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2、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3、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1、渗透作用原理。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教学难点]1、渗透作用的概念。
2、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
[教学用具]课件:渗透作用过程,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根尖的结构示意图,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示意图,土壤溶液中的水分向根部导管移动示意图。
[实验材料]鸭蛋的卵壳膜,橡皮筋、胶水、长颈漏斗、烧杯、清水、红墨水、蔗糖溶液、滴管、大小盆景等。
[教学方法] 讲述与实验、观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引入新课:教师展示两个小盆景,甲植株正常生长,乙植株叶片萎蔫。
提问:甲植株欣欣向荣,生长正常,乙植株怎么了?(教师通过强调水对植物的重要性,水在植物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从而引出植物究竟是怎样吸收和利用水分这一话题。
)提问: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什么?(回答:根。
)投影:根尖的结构示意图。
同时指出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板书:一、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根→根尖→根毛区(成熟区)(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份)提问: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与成熟的植物细胞的明显区别是什么?(回答: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个大的液泡。
)讲述:这个大的液泡叫做中央液泡。
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中还没有形成中央液泡,所以,正在生长的植物细胞和干种子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
(实物投影:干种子和浸泡过的种子,同时讲述吸水膨胀的原理。
)板书:二、植物吸水的方式(一)、吸胀作用吸水―――植物细胞未形成大液泡后的主要吸水方式。
讲述: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那么,什么是渗透作用呢?首先从扩散作用说起。
(演示实验:甲烧杯装红墨水,乙烧杯装清水,将红墨水滴入清水中,红墨水慢慢地向四周扩散开来,直到杯中清水变成淡红色溶液为止。
)讲述:从上面的演示实验中我们看到,红墨水的分子扩散到了清水中。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引言上课前,咱们先来看几幅图片。
(课件展示植物生长图片)这几幅植物生长图片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美,花开得非常鲜艳,叶也长得非常水灵。
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水,植物还能不能焕发出蓬勃生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好雨抵万金”,也正说明水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
植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但,是不是有了水植物就一定能够生存?一株新鲜的青菜放到盐水里面,它能够吸水吗?会发生萎蔫。
这说明植物吸水是依据一定的原理,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一般来说,植物体总是能从土壤溶液中吸收到充足的水分,是什么原因呢?吸收进来的水是怎样被运输到植物体其他部位的?水在植物体内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什么?水又是怎样从植物体内散失的?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散失这四个环节就是植物水分代谢的重要内涵,也是咱们这节课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课件展示这四部分内容的简介图片,引出本节课课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课件展示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根的根尖细胞平面图)根成熟区表皮细胞是已经成熟的细胞,其标志是细胞内有大的液泡,而分生区都是未成熟的细胞,细胞内无液泡,两个部位的细胞结构有区别,吸水的方式是不是相同?(一)植物吸水的两种方式首先,咱们先介绍植物吸水的两种方式。
(出示同样数目的干黄豆及浸泡一夜后的黄豆、干小麦及浸泡一夜后的小麦)请同学们观察、思考:豆类种子和谷类种子是依靠什么吸水的?比较:豆类种子和谷类种子哪一个相对吸水多一些?课件显示并讲解:吸胀吸水。
1、细胞在形成液泡前的吸水吸胀吸水:未成熟的细胞,细胞内无液泡,主要靠细胞内的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亲水性物质吸收水分。
象干的种子、分生组织等,都是靠这种方式吸收水分。
显然,富含蛋白质的豆类种子吸胀时,体积增大明显超过以淀粉为主要成分的谷类种子。
说明:蛋白质的亲水性大于淀粉。
种子吸胀时,会胀破种皮,又说明蛋白质、淀粉的亲水性大于纤维素。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掌握植物根部对水分的吸收过程和机制。
3、了解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和动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
(2)根部成熟区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
2、难点(1)理解水势的概念及其在水分运输中的作用。
(2)蒸腾作用对水分运输的影响。
三、知识讲解(一)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渗透作用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对于植物细胞而言,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了原生质层,它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当细胞液的浓度高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细胞会膨胀;反之,当细胞液的浓度低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2、细胞的吸胀吸水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如干种子细胞)中没有大液泡,主要依靠细胞内的亲水性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吸收水分,这种吸水方式称为吸胀吸水。
(二)植物根部对水分的吸收1、根部的结构植物的根部由根尖开始,依次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成熟区细胞具有大液泡,是根部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2、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1)被动吸水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产生蒸腾拉力,使得根部的水分沿着导管向上运输,从而带动根部细胞吸水,这种吸水方式称为被动吸水,是植物吸水的主要方式。
(2)主动吸水根部细胞自身的代谢活动会产生能量,使根部细胞将离子主动转运到细胞外,从而造成细胞内的离子浓度低于细胞外,水势变低,细胞吸水,这种方式称为主动吸水。
(三)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1、运输途径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主要包括质外体途径、跨细胞途径和共质体途径。
质外体途径是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的部分移动。
跨细胞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通过细胞膜进入另一个细胞。
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通过胞间连丝在细胞质中移动。
2、运输动力(1)蒸腾拉力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是水分向上运输的主要动力。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植物吸收和利用水分的兴趣。
2. 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的。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植物为什么需要水分。
2. 介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植物需要水分的理由。
2. 讲解:介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过程。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植物吸收水分的场景。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第二章: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是根。
2. 学生了解根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1. 介绍植物的根是吸收水分的器官。
2. 讲解根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方法:1. 图解讲解:通过图解讲解根的结构和功能。
2. 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根的实验,加深对根的理解。
教学资源:1. 图解:展示根的结构和功能。
2. 根的实验材料:提供实物或图片供学生观察。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程度。
第三章:植物吸收水分的原理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植物吸收水分的原理。
2. 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选择性吸收。
教学内容:1. 介绍植物吸收水分的原理。
2. 讲解植物对水分的选择性吸收。
教学方法:1. 讲解:讲解植物吸收水分的原理。
2.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植物对水分的选择性吸收。
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准备实验材料进行演示。
2. 实验观察记录表:提供实验观察记录表供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实验观察和理解程度。
第四章: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过程。
2. 学生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储存和运输。
教学内容:1. 介绍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过程。
2. 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储存和运输。
教学方法:1. 讲解: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利用过程。
2. 图解讲解:通过图解讲解植物对水分的储存和运输。
教学资源:1. 图解:展示植物对水分的储存和运输的过程。
幼儿园科学植物吸收水分教案科目名称:幼儿园科学教学主题:植物吸收水分教学难度级别:低教学时间:1小时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吸收水分。
2. 掌握植物吸收水分的过程及原理。
3. 观察植物吸水的情况。
教学准备:1. 洒水壶2. 透明玻璃杯3. 活力遗传学沙漏计时器4. 小型盆栽植物5. 黄瓜卡片6. 筷子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教师利用洒水壶在底壳上洒水,提示孩子植物需要水才能生长。
(2)教师引导孩子发现周围的花草植物,提示孩子植物是如何得到水分的。
Step 2:探究植物吸收水分的过程及原理(1)教师展示透明玻璃杯,将花椰菜放进去,孩子们可以看到水从花椰菜的根系吸到玻璃杯里。
(2)教师解释植物的吸水过程及原理:植物根系通过细微的毛细管道,吸取地下水分,进而在植物体内进行矿物质物质交换。
Step 3:观察植物吸水的情况(1)教师展示小型盆栽植物并说明植物需要水分生长。
(2)孩子们用黄瓜卡片分别记录植物吸水前后的状态,包括花、叶、根和茎。
(3)教师提醒孩子们要注意植物吸水的时间和速度。
(4)孩子们用筷子轻轻地搅动土壤,帮助植物更好地吸水。
(5)学生们在活力遗传学沙漏计时器上计时,观察植物吸水的速度。
Step 4:总结(1)教师询问孩子们对植物吸水的认识。
(2)教师帮助孩子们回顾学习内容。
(3)孩子们绘制并分享观察植物吸水的经验。
教学扩展:(1)教师可引导孩子们制作一个可吸水的模型植物,模拟植物吸水的过程。
(2)利用其他物质(如肥料、盐水等)探究植物吸收其他物质的过程。
教学反思: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们了解植物吸取水分的过程以及原理,并通过观察观察植物吸水的情况,实地感受植物的生长。
采用了谈话、展示、实地观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植物吸水的过程,更好地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整堂课结束后,教师还让孩子们给自己的小植物浇水,并记录观察植物吸水的情况,让孩子们有效地学以致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