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192.09 KB
- 文档页数:8
听课记录一:《水调歌头》教师在课前播放了《水调歌头》这首诗的音乐,让学生们先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了《水调歌头》的背景和意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接着,教师逐句解读了《水调歌头》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内容。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朗读、演唱《水调歌头》,并进行了互动评价。
听课记录二:《噼里啪啦冰雹下》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展示了冰雹的照片,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通过图片和文本的介绍,向学生解释了冰雹的形成过程和造成的危害。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们模拟冰雹下的情景,让学生们感受到冰雹的力量。
最后,教师给学生们展示了冰雹对农田的破坏,引导学生们思考保护农田的重要性。
听课记录三:《野草》教师在课前让学生们观察、感受自然界中的野草,让学生们对野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教师给学生们播放了《野草》的音乐,引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
接着,教师逐句解读了《野草》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朗读《野草》,并进行了互动评价。
听课记录四:《根》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展示了植物的根系图片,让学生们了解根的形态和功能。
然后,教师通过视频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认识到植物的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观察植物根的不同种类,并和学生们讨论根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根的作用。
听课记录五:《卷云》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播放了卷云的图片和视频,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教师通过解释卷云的形成原理和特点,让学生们了解到卷云的神秘和美丽。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观察天空中的云朵,让学生们感受云的变化。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合作创作一幅卷云的画作,并进行了互动评价。
听课记录六:《陆地》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播放了陆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对陆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陆地的特征和功能,让学生们明白陆地对人类的重要性。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思考陆地上的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一、基本信息。
1.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2.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3. 授课班级:四年级[X]班。
4. 教学内容:[课文题目]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描写春天景色的课文,就展示春天的美景图),提问学生看到图片后的感受。
-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感觉很美丽,有的说充满生机。
2. 教师顺势引出课文主题,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7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
- 教师的朗读声音洪亮、富有感情,在朗读过程中,能很好地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如读到描写人物激动情绪的句子时,声音高亢;读到描写宁静场景的句子时,声音轻柔。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学生们开始朗读,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朗读,部分学生还会圈出生字词。
3. 检查初读情况。
- 教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读音错误,如“倔强(jué jiàng)”,有的学生读成“juè qiáng”,教师进行了强调。
同时,对朗读的节奏和语调也给予指导,例如“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教师指导学生在“小小的”“唯一的”处稍作停顿,以突出情感。
(三)生字词教学(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PPT。
- 生字词有:“蝙蝠、铃铛、苍蝇、障碍物”等。
2. 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字词。
- 对于“蝙蝠”这个词,教师讲解了“蝙”和“蝠”都是虫字旁,与昆虫有关,并且介绍了蝙蝠是哺乳动物,不是昆虫。
- 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教学“铃铛”的“铛”,让学生明白左边的“钅”表示金属,右边的“当”表示读音。
- 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读对的小组加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精读课文(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精读。
- 教师问:“课文中描写[具体事物或情节]的句子有哪些?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们开始在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相关句子,并举手回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生:想!(跃跃欲试)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生: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本节课中,以学生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
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有所感悟后,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
于是,安排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见,大胆争议甚至激烈辩论。
四年级听课记录20篇一、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地点:[教室地点]4. 授课年级:四年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
视频中汹涌澎湃的潮水,学生们都被深深吸引。
2. 教师提问学生看后的感受,学生们纷纷用“壮观”“震撼”等词语来形容。
(二)初读课文(7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个别学生注意坐姿和朗读习惯。
3.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教师利用PPT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其他学生跟读。
对于“鼎沸”“横贯”等较难的字词,教师进行了重点讲解。
(三)研读课文(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
2. 学习潮来前的景象。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潮来前江面景象的句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江面平静的特点,如“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3. 重点学习潮来时的部分。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的句子。
- 声音方面,学生找到“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妙处,把潮水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水声音的低沉和雄浑。
- 样子方面,学生找出“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教师追问学生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感受到潮水出现时的壮观和神奇。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继续读后面描写潮水变化的句子,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潮水的动态变化。
(四)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学生回答出“奇特、雄伟、壮观”等特点。
2.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收集其他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下节课进行分享。
小学四年级听课记录模板范文一、听课基本信息听课日期:[具体日期]听课教师:[你的名字]授课教师:[授课老师名字]授课科目:[科目名称,比如数学]授课班级:四年级[X]班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趣又直接)老师走进教室,神秘兮兮地拿出一个小盒子,问同学们:“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魔法盒,这里面装着一个小秘密,这个秘密和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有关哦。
”同学们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眼睛都紧紧盯着那个小盒子。
然后老师让一个同学上台来摸一摸盒子里的东西,那个同学摸了摸说:“好像是个长方体。
”老师就说:“哈哈,真聪明,那我们今天就来深入学习长方体的知识。
”这导入就像一个小钩子,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兴趣勾起来了。
# (二)知识讲解(清晰又明白)1. 长方体的特征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模型,放在讲桌上。
开始指着长方体的面说:“同学们,咱们先看这个长方体的面,大家数数看,长方体有几个面呀?”同学们纷纷伸出小手数起来,然后齐声回答:“6个面。
”老师笑着说:“对啦,就像咱们教室的墙角,上下左右前后,一共6个面。
那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呢?”老师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模型,同学们发现相对的面是一样的。
老师就解释道:“没错,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就像咱们的黑板和后面的黑板报墙,它们是相对的面,形状和大小都是一样的。
”接着老师又指着长方体的棱(边)说:“那大家再看看这些边,它们叫棱,那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呢?”同学们又开始数起来,数完后回答:“12条棱。
”老师说:“非常棒,12条棱还分成三组,每组有4条棱,而且每组的4条棱长度都相等呢。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不同颜色的小棒在长方体模型上比划着,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
最后老师指着长方体的顶点说:“这个尖尖的地方就是顶点,那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同学们回答:“8个顶点。
”老师总结说:“对啦,长方体就是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大家要像记住自己的小秘密一样记住这些特征哦。
”2. 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长方体,然后说:“咱们知道了长方体的这些特征,现在要是想给这个长方体穿上漂亮的衣服,那这件衣服的大小怎么计算呢?这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啦。
四年级听课记录(通用5篇)四年级听课记录(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关听课记录内容,一起来看看!四年级听课记录篇11、导入:(8:00)⑴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⑵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⑶观看录象资料。
(8:09)2、学习课文:⑴集体学习:①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
(8:13)②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③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指导理解“抽出”④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
(8:18)⑵小组学习其余部分:①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②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
(8:20)⑶交流讨论:①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
(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②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③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朗读课文。
(8:35)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4、深入理解课文:⑴板书花园、宝库⑵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5、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先带领学生一块分析描写春天的部分,并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课文的其余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体现了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导入部分的录像资料只是让学生看了一遍,看完就过去了。
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联系录象资料来说说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然后再去理解课文。
四年级下册数学全部教案可作听课记录
第一单元:加减法
课时一:认识加法
-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加法的概念,掌握加法的基本操作,培养加法计算能力。
- 教学内容:认识加法符号和加法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加法
计算。
- 教学过程:引入加法概念,展示加法的符号和运算法则,示
范和讲解加法计算步骤,进行实例演练。
-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识别、理解和应用加法的能力。
课时二:认识减法
-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减法的概念,掌握减法的基本操作,培养减法计算能力。
- 教学内容:认识减法符号和减法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减法
计算。
- 教学过程:引入减法概念,展示减法的符号和运算法则,示
范和讲解减法计算步骤,进行实例演练。
-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识别、理解和应用减法的能力。
...
(继续写下去,将每个单元的教案进行详细描述)
第六单元:面积和周长
(同上)
...
总结
本教案总结了四年级下册数学全部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并提供了可用于听课记录的详细教案。
每个单元的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内容。
通过严谨的教学设计
和实例演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15篇-听课笔记小学数学四下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课上,五年级的学生研究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老师通过情境引入,让学生想象分蛋糕的场景,并用圆片代替蛋糕,让学生自由讨论,引出了数学问题。
老师顺势引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概念,并通过例题的操作和讨论,让学生探究新知。
学生归纳总结了通分的规则,并进行了反馈练。
最后,老师进行了全课小结,让学生回顾研究收获和注意事项。
在课外延伸环节,老师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思考分蛋糕的方案的可行性。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还培养了协作精神和素质。
本文介绍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在练的设计等方面还有改善提高的空间。
以下是对文章中每段话的小幅度改写和格式修正:听课教师:XXX一、创设情境导入在课堂上,XXX老师出示两堆苹果,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研究的快乐。
通过这种方式,老师注重搭建探索数学问题的平台,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
二、教授新课1.大象过生日图在这个环节,老师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
她出示了一张大象过生日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小动物们都来了哪些,同时也引出了午餐的问题。
通过操作和排列,学生们逐渐了解了每种小动物的数量。
2.统计的定义在这一部分,老师通过回顾前面的研究内容,引出了统计的定义。
学生们通过分、排、数的过程,了解了统计的概念。
3.统计表在这一部分,老师介绍了统计表的作用,并出示了一张表格,让学生们填写。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了解了如何使用统计表,同时也感受到了统计的价值。
三、巩固运用1.统计鲜花在这一环节,老师让学生们将小动物送的鲜花进行分拣,并按颜色、形状进行排列。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们巩固了之前研究的知识。
2.根据分得情况,完成统计表。
在这一环节,学生们根据分拣好的鲜花情况,填写了统计表。
通过这个过程,他们了解了每种花的数量,以及不同花之间的比较关系。
重视实践操作对于学生的研究十分重要。
实践操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操作方法的掌握。
四年级下册数学听课记录30篇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会应用解答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 理解加法的意义。
2. 难点。
- 理解加法意义的内涵,能准确判断加法运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 教师通过展示课本上的主题图(一群小朋友在植树),提问学生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 学生回答看到了一些小朋友在种树,有的挖坑,有的浇水等。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图中的数量关系,如左边有3人挖坑,右边有2人浇水,一共有多少人在植树呢?2. 新授。
- 教师板书算式:3 + 2 = 5(人)。
- 接着问学生,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有学生回答是把左边的3人和右边的2人合起来。
- 教师顺势引出加法的定义:把两个(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 教师又列举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如妈妈买了4个苹果,爸爸又买了3个苹果,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解释算式表示的意义。
3. 练习巩固。
-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了几道简单的加法算式,如1 + 4、2 + 3等,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
- 然后让学生做课本上的练习题,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4. 课堂小结。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问学生加法的意义是什么。
-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要理解把数合并起来的这种运算就是加法,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加法运算。
四、教学评价。
1. 教师导入部分利用主题图吸引学生注意力,能较好地引出加法的意义这一概念。
2. 在新授环节,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解释算式意义等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教学方法较为得当。
3. 练习环节中,练习题的难度适中,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但可以增加一些有挑战性的拓展题。
4. 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重点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能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