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听课记录精修订
- 格式:docx
- 大小:28.92 KB
- 文档页数:8
听课记录一:《水调歌头》教师在课前播放了《水调歌头》这首诗的音乐,让学生们先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教师给学生们讲解了《水调歌头》的背景和意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接着,教师逐句解读了《水调歌头》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内容。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朗读、演唱《水调歌头》,并进行了互动评价。
听课记录二:《噼里啪啦冰雹下》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展示了冰雹的照片,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教师通过图片和文本的介绍,向学生解释了冰雹的形成过程和造成的危害。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们模拟冰雹下的情景,让学生们感受到冰雹的力量。
最后,教师给学生们展示了冰雹对农田的破坏,引导学生们思考保护农田的重要性。
听课记录三:《野草》教师在课前让学生们观察、感受自然界中的野草,让学生们对野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教师给学生们播放了《野草》的音乐,引发学生们的情感共鸣。
接着,教师逐句解读了《野草》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朗读《野草》,并进行了互动评价。
听课记录四:《根》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展示了植物的根系图片,让学生们了解根的形态和功能。
然后,教师通过视频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们认识到植物的根对植物的重要性。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观察植物根的不同种类,并和学生们讨论根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根的作用。
听课记录五:《卷云》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播放了卷云的图片和视频,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教师通过解释卷云的形成原理和特点,让学生们了解到卷云的神秘和美丽。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观察天空中的云朵,让学生们感受云的变化。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们合作创作一幅卷云的画作,并进行了互动评价。
听课记录六:《陆地》教师在课前给学生们播放了陆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对陆地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陆地的特征和功能,让学生们明白陆地对人类的重要性。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思考陆地上的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本节课的主题是《小兔和小熊》,主要内容是小兔和小熊共同生活的故事。
教师首先通过放映一些小兔和小熊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看到这些图片里的小兔和小熊干了什么?”学生积极回答,有的说它们在一起玩耍,有的说它们在一起学习等等。
教师表扬了学生的回答,并鼓励其他学生也要积极回答问题。
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
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容易理解。
教师在朗读过程中用声音变化,模拟小兔和小熊的声音,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学生注意地聆听,全神贯注地听课。
读完课文后,教师进行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
教师首先问:“小兔和小熊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朋友。
”教师继续问:“他们是怎样成为朋友的?”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他们互相帮助,一起玩耍。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并指出无论是小兔还是小熊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但他们通过交流、帮助和包容,成为了好朋友。
教师以小兔和小熊的故事为例,引导学生体会到友谊的重要性,敦促他们要爱护身边的朋友,并以和平友好的态度待人。
然后,教师提供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例如:“你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和“你有没有看到过身边的同学之间发生争执?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回答。
教师耐心倾听,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教师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并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教师鼓励学生在以后的交往中要注意互相帮助、包容和理解,并引用了一个小故事来鼓励学生:“松鼠和小鸟在一起玩耍,松鼠说:“我们的脑袋是不同形状的,我很难接受你。
”小鸟反驳道:“我们的心是一样的,我们都希望快乐。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比差异要多得多,我们应该互相尊重和关心对方。
通过这节课的听课记录,我认为这是一节精品课。
教师通过图片的呈现、问题的引导、问题的提出等多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一、基本信息。
1.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2.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3. 授课班级:四年级[X]班。
4. 教学内容:[课文题目]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描写春天景色的课文,就展示春天的美景图),提问学生看到图片后的感受。
- 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感觉很美丽,有的说充满生机。
2. 教师顺势引出课文主题,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7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
- 教师的朗读声音洪亮、富有感情,在朗读过程中,能很好地把握语调的抑扬顿挫,如读到描写人物激动情绪的句子时,声音高亢;读到描写宁静场景的句子时,声音轻柔。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学生们开始朗读,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朗读,部分学生还会圈出生字词。
3. 检查初读情况。
- 教师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读音错误,如“倔强(jué jiàng)”,有的学生读成“juè qiáng”,教师进行了强调。
同时,对朗读的节奏和语调也给予指导,例如“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教师指导学生在“小小的”“唯一的”处稍作停顿,以突出情感。
(三)生字词教学(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PPT。
- 生字词有:“蝙蝠、铃铛、苍蝇、障碍物”等。
2. 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字词。
- 对于“蝙蝠”这个词,教师讲解了“蝙”和“蝠”都是虫字旁,与昆虫有关,并且介绍了蝙蝠是哺乳动物,不是昆虫。
- 利用形声字的规律教学“铃铛”的“铛”,让学生明白左边的“钅”表示金属,右边的“当”表示读音。
- 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读对的小组加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精读课文(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精读。
- 教师问:“课文中描写[具体事物或情节]的句子有哪些?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们开始在课文中寻找答案,有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相关句子,并举手回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听课记录20篇小学数学听课记录(一):小学数学《能被3整除的数》听课记录一、提出猜想,引入新知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请同学们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呢?生:个位是3、6、9的数。
生: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如30、21、12……生:个位是0~9的数都不必须能被3整除,如11、13、14……(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示反对,并举出例子进行反驳)师: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出现了片刻的冷场)你们想透过自我的操作来发现这个特征吗?生:想!(跃跃欲试)二、实验操作,初识新知各小组用自我组里的小棒摆数摆数,并完成教师发给你们的表格。
三、汇报交流,理解新知师:透过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生5:教师,我发现303、120、400、960等数能被3整除。
生6:教师,我发现用3根小棒怎样摆都能摆出3的倍数。
师:是吗,只能用3根小棒吗?(很多学生举手回答:6根、9根、12根……)生7: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只要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必须能被3整除。
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再观察一下,你们必须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一阵后开始举手)生:我发现小棒的根数就是它所摆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
生9:只要各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师:同学们真棒!自我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桌间互相再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略)五、回顾梳理,内化新知(略)本节课中,以学生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透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没有一味地套用教材,而是为学生创造了实验操作的活动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了“猜想──失败──疑问──求知──解决等一系列过程,逐步地感悟到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关。
当学生透过操作对新知有所感悟后,就必然产生说的愿望。
于是,安排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两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感悟各抒己见,大胆争议甚至激烈辩论。
四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部编版摘要:一、课业概述1.课程背景2.适用年级3.课程目标二、课程内容1.数的认识2.数的运算3.几何图形4.计量单位5.数据分析三、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2.师生互动3.实践操作4.练习巩固四、课程评价1.学生反馈2.家长评价3.专家意见正文:一、课业概述我们这里提供的是一份四年级下数学听课记录,是根据我国部编版教材进行教学的。
四年级下数学课程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阶段,涉及到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比较广泛,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和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课程内容1.数的认识:四年级下数学课程开始引入小数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小数与整数的转换等。
2.数的运算:课程中还包括四则运算、乘方、开方等运算方法,以及运算定律和运算规则。
3.几何图形:学生将学习平面图形的性质、分类和相互转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
4.计量单位:课程中会引入时间、长度、面积、体积等计量单位的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
5.数据分析:学生将学习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培养数据分析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教师通过生活实例或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题。
2.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讨论、分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实践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动手做、动脑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练习巩固:每节课后,教师会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
四、课程评价1.学生反馈: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普遍较好,觉得课程内容有趣,容易理解和掌握。
2.家长评价:家长们也表示对课程满意,认为课程设置合理,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数学能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精品《春联》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背春联的好处。
让学生通过学文懂得诵读春联,既是学习又是享受,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本课教者匠心独具,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是一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
思路清晰,点拨巧妙,拓展深化,无一不显示教者的文化底蕴。
一、视频导入,寓教于乐以出示春联为线,让学生接触了不同内容的春联。
比如:在大门上可以贴“祖国与天地同寿江山与日月争辉”,在书房上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增加了学生对春联的感性认识,为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学生通过读这些春联,不知不觉进入了课堂中。
我们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是有效地组织教学的关键一步,高老师这一部分的教学重视了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了学生的自己发展。
二、朗读春联,注重积累语文注重积累,厚积累尚能博发。
高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秀语言文字的机会。
而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
课文中介绍了四大类春联内容,学习第一幅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先让学生感知描写的内容,再让学生体会从哪里能感受到春光是美好的?这样学生一下就抓住了重点词“芳草绿”、“杏花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同时又加深了对春联描写内容的印象。
由于春联语句短小,语言浅显,老师组织学生自学其余4幅春联,自读自悟,了解内容,感受春联描写的意境。
学生兴趣浓,效率高,学习效果好。
从教学过程来看,由导到放,很好地培养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极富实效,真正体现人本思想,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这一情境中的自主学习、自主感受、自主体悟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将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有着个体独特见解的人。
三、品味春联,拓展视野作为小品文,就应该让学生有所得。
基于这一点,高老师把了解春联对仗和声律美的特点作为一个教学重点。
四年级听课记录20篇一、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地点:[教室地点]4. 授课年级:四年级。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1. 教师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片段引入课题。
视频中汹涌澎湃的潮水,学生们都被深深吸引。
2. 教师提问学生看后的感受,学生们纷纷用“壮观”“震撼”等词语来形容。
(二)初读课文(7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个别学生注意坐姿和朗读习惯。
3.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教师利用PPT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其他学生跟读。
对于“鼎沸”“横贯”等较难的字词,教师进行了重点讲解。
(三)研读课文(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
2. 学习潮来前的景象。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潮来前江面景象的句子,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江面平静的特点,如“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3. 重点学习潮来时的部分。
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潮水声音和样子的句子。
- 声音方面,学生找到“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妙处,把潮水的声音比作闷雷滚动,形象地写出了潮水声音的低沉和雄浑。
- 样子方面,学生找出“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教师追问学生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感受到潮水出现时的壮观和神奇。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继续读后面描写潮水变化的句子,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潮水的动态变化。
(四)总结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学生回答出“奇特、雄伟、壮观”等特点。
2.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收集其他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下节课进行分享。
部编版语文四下听课记录课题:《小蝌蚪找妈妈》授课教师:陈老师听课时间:2023年4月20日听课地点:XX市第一实验小学一、教学内容分析陈老师在本节课中围绕《小蝌蚪找妈妈》一课,首先介绍了课文内容及背景,通过课文图片、视频展示小蝌蚪成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
接着,陈老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重点讲解了课文中生字词,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
然后,陈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分段,分析故事情节,并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最后,陈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课文复述,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分析陈老师在本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陈老师通过播放小蝌蚪成长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小蝌蚪的成长过程;通过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小蝌蚪,更好地融入课文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效果评价本节课中,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陈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及故事情节。
在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中,学生能够积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学生通过情景模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建议1.在课堂教学中,陈老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活动,如朗读比赛、小组表演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在讲解课文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背后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观。
3.在教授生字词时,可以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1.诗词赏析今天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有关诗词的课程。
老师首先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杜甫和白居易,他们是唐代的伟大诗人。
随后,老师播放了一些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歌朗诵,我们倾听其中的美妙音乐。
老师告诉我们,诗歌是一种运用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和共鸣。
我们学习了一首著名的古诗《登鹳雀楼》,老师讲解了其中的几句话的意思,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用意。
此外,老师还鼓励我们多读一些诗歌,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她鼓励我们写一些自己的心情诗,用诗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觉得这节课非常有趣,我对诗歌有了更深的了解。
2.阅读理解技巧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阅读理解技巧的课程。
老师首先给我们讲解了什么是阅读理解,以及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她告诉我们,在阅读理解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老师给我们列举了一些常用的阅读理解技巧,比如画重点、找关键词、注重上下文等。
她还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解释,让我们更好地掌握这些技巧。
为了检验我们的理解能力,老师还设置了一些小练习,让我们动手实践。
我觉得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我以前阅读理解时常常遇到困难,但现在我明白了一些技巧,相信我将来在阅读理解方面会有更大的进步。
3.作文写作技巧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作文写作技巧的课程。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作文,以及作文的重要性。
她告诉我们,良好的作文能够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接下来,老师讲解了如何写好一篇作文。
她告诉我们,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结构,要注意语言的流畅和准确。
她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写作技巧,如拓展思路、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等。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作文写作技巧,老师还组织了一次作文比赛。
我们用课堂上学到的技巧来写作文,然后老师会评选出优秀作文。
这让我们对作文写作充满了信心。
4.词语辨析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词语辨析的课程。
四年级听课记录(通用5篇)四年级听课记录(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关听课记录内容,一起来看看!四年级听课记录篇11、导入:(8:00)⑴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⑵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⑶观看录象资料。
(8:09)2、学习课文:⑴集体学习:①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
(8:13)②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③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
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指导理解“抽出”④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
(8:18)⑵小组学习其余部分:①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②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
(8:20)⑶交流讨论:①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
(投影出示表格,添表)。
②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③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朗读课文。
(8:35)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
4、深入理解课文:⑴板书花园、宝库⑵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5、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
【点评】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先带领学生一块分析描写春天的部分,并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课文的其余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体现了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导入部分的录像资料只是让学生看了一遍,看完就过去了。
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联系录象资料来说说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然后再去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