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
- 格式:doc
- 大小:11.00 KB
- 文档页数:1
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的义务教育福利制度研究祝志芬(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湖北武汉,430074)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价值的选择,经济学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法。
公共产品属于经济学范畴,其理论与供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和供给形式,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全民性的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的交集是必然的,同时义务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外部收益性,因此,研究它的公共产品属性意义深远。
关键词:公共产品;义务教育;社会福利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1)06-0027-03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为主导地位的时代,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将远远高于已往任何时代。
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而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这毫无例外地要依赖于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
在现代社会,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福利,这种福利不再是一种慈善行为,把某种东西递交给穷人,或是为了缓解有钱人的良心,而是被视为一种资格权形式,覆盖所有家庭,是每个适龄儿童少年应该平等享有的权利。
因此,认识和区分义务教育服务的性质非常重要,以准确的方式来供给才能保障其效率和公正。
一、公共产品理论(一)公共产品的概念。
最早的公共产品经典定义是由1954年萨谬尔森在著名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提出,公共产品一般指的是具有两个特征的产品:(1)消费的非竞争性。
一个人对于某一产品的消费并不排斥别人同时对它的消费,并且增加一名消费者的消费并不减少可供别人消费的数量。
(2)消费的非排它性。
指不能根据某人是否支付了费用来决定其消费资格。
一旦公共产品被生产出来了,任何人可自由地消费。
如公安、国防和公共教育系统等。
凡同时具有以上两种特征的产品称为纯公共产品;凡只具备一个特征,或者虽然两个特征都不完全具备,但又具有外部性的产品,则属于准公共产品。
论公共产品理论视野下教育的产品属性一、引言公共产品是指一种满足一定共同需求、具有公共特征且难以排除非特定个体的使用的产品。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其独特的产品属性。
本文将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属性,并从中分析出其产生的原因。
二、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松顿在20世纪初提出。
他认为,公共产品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不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不排他性指的是,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享用该产品,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非竞争性指的是,该产品的使用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从公共产品理论的角度出发,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
教育的非排他性表现在,任何年龄段、任何性别、任何种族、任何国籍的人都有获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非竞争性表现在,一个人获得了教育,并不会影响另一个人获得教育的机会。
三、教育的产品属性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以下产品属性:1. 身体无法直接消费教育是一种无形的产品,是一种思想、文化、知识的传授和习得。
它无法与其他有形的产品一样直接被消费,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来实现。
2. 不同于一般商品教育的生产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生产,它不是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教育的生产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投入,市场的自由竞争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问题。
3. 具有不确定性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难以预测其中的结果。
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背景、学习机会、天赋等,因此教育的产出也是不确定的。
4. 投资回报周期长教育是一种长期投资,其回报周期常常延伸到整个人生。
因此,教育的回报难以用短期收益来衡量,需要用更长远、更深远、更多元化的方式来衡量。
四、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原因教育之所以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 社会上存在产生教育差距的因素由于家庭的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若仅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会加剧教育的差距,而公共教育的介入则可以缓解这种差距。
讨论问题1:义务教育与公共物品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者免受学费”。
虽然经过长期努力,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地方义务教育都作到了免收学费,但其他如书费、杂费、住宿费、补课费、校服费、报刊费、校舍维修基金等收费项目却是名目繁多。
为此,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陆续实施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广东省从2001年起,每年拨出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免收农村困难家庭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北京市从2002年9月1日起,将有约6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免交杂费。
它意味着在北京109万名接受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中将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问题:1.公共物品如何有效供给?2.分析义务教育的外部性。
分析:1. 公共物品因为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消费的非竞争性,会带来搭便车的行为,如果由市场提供会造成公共物品缺乏供应或供应不足。
政府供应公共物品的必要性:公共物品的充分供应既是政府履行好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手段。
因此,政府要履行好其所应该履行的经济职能,成为有效政府,就应该供应公共物品。
政府具有更强的供应公共物品的能力。
第一,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它具有市场力量所不具有的合法强制力;第二,政府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公共权力机构,它能够持续地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第三,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赋予政府供应公共物品的责任,并授予其筹资和分配资源的权力,从而可以使公共物品的供应具有稳定性;第四,政府是代表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机构,民主政府受到选民监督,因而能够保持公正,从而适合提供公共物品。
2. 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
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
义务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市场力量难以提供社会需求的数量。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作者:王嘉南来源:《人间》2016年第26期摘要:义务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基础,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义务教育是政府提供的服务于全体社会的一种公共物品,政府在对其进行资源配置的时候必须遵循公平原则。
而我国目前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却显示出在城乡、区域及区域内上的不均衡。
本文旨在从公共物品理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公平;公共物品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13-01一、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义务教育产品的界定(一)公共物品理论概述。
公共物品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形成于19世纪80年代,是建立在边际效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分析,它的概念最初由林达尔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学者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完善成为现代公共物品理论。
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对公共物品进行了定义。
按照他的定义,纯粹的公共物品是指这样的物品和劳务,即每个人对这种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对该物品或劳务的消费的减少。
①(二)义务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分析。
教育分为基础性的义务教育和更高层级的非义务教育。
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作为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强制进行的、具有全面性、基础性、强制性的国民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
(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和原则:公平。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与教育质量上的平等。
政府在资源配置时应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公平优先,不能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资源配置。
二、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现状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并运用财政、行政等手段向落后地区进行扶持和补贴,但是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从“硬件”上的教育经费投入、教学设备仪器,到“软件”上的师资配备力量,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在地区、城乡、学校之间都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状况。
教育-—准公共产品萨缪尔森在1954年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给公共产品下了一个严格定义。
按照他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指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或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或受益),也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非排斥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
这些特点是由公共产品的技术性质决定的,在技术上,不能将公共产品的利益分割,也不能排除利益覆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对公共产品的享受。
像国防、行政管理、立法与司法、治安、环保等是公共产品的例子。
与公共产品相对的是私人产品,它是指消费过程中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的产品。
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它们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部分特点.准公共产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即消费者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出现边际成本为正,不像公共产品那样边际成本为零。
根据这种对物品的区分准则,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一方面,大多数阶段的教育消费是具有竞争性的,随着消费者(学生)的增加也要增加教育的成本(师资和教育设施)。
如在一个班级内,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校方需要的课桌椅也相应增加;随学生人数增加,老师批改作业和课外辅导的负担加重,成本增加,故增加边际人数的教育成本并不为零,若学校的在校生超过某一限度,学校还必须进一步增加班级数和教师编制,成本会进一步增加,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另一方面,对教育的消费也是具有排他性的,有一定的限制,不支付费用(学费等)的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被排除在教育之外,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达不到录取要求也会被排除在该校的教育对象之外。
也就是说,就教育本身的性质而言,它不是公共物品,而是一种私人物品。
从经验上讲,私立教育的普遍存在也可以从反面证明,教育不是一种公共物品。
在资源配置过程,不同产品的提供方式也不同。
公共产品主要依靠政府来提供,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成本主要通过税收所得,私人产品的提供主要是通过私人付费的方式由市场提供.对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王玉凤:择校费已经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在我国的很多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人们经常能发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两所小学(或者中学)也许仅仅相隔百米,但其中的一所因为占据了优质教育资源被称为“牛校”,在每年大笔收取动辄数万元择校费的“支援”下,校园优美、学生爆满、教师高薪;而另外一所学校却由于是所谓的普通校,校舍凋敝、教师无奈,不用说几乎没有择校生,片区内的学生还在不断流失。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王玉凤说:“这种差距所反映出的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教育体制改革中一个长期没有得到有效破解的难题。
更为严重的是,择校费已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 朱清时:特长生加分对农村子弟不公平,重点中小学应该取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表示,教改中的特长生加分不应该鼓励,因为这种作法对农村子弟不公平。
“特长生如果要从事一些特定专业,那是以后的事情。
现在高考改革,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包括他的特长。
我们现在很多的改革,像特长生加分,往往农村子弟没有话语权,结果搞来搞去都是城市子弟,尤其家庭背景好的子弟的特权了。
” “重点学校由于集中了优势的教育资源,有优秀的老师和办学条件,在当前考试的指挥棒下,升学率相对较高,自然许多学生都想挤进重点小学或是中学。
”朱清时说,就因为大家都想来挤,但学校的招生数量又是有一定限额的,谁最后能挤进呢?大多数是有钱有关系的家庭的子女。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显示,全国有508个县,每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
朱清时说,现在边远贫困地区优质的中小学太少,这样的教师队伍,加上高考要考外语,导致这些地方大多数孩子不能上大学,即使上了大学,也进不了好大学,读到研究生的就更少了。
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来自农村的、贫困地区的孩子越来越少,“这是很大的教育不公平”。
顾也力:解决教育公平不能仅靠教育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教授认为,要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教育本身,而要从医疗、住房、社保劳保等方面入手。
关于教育和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的研究2008年7月17日一、教育产品属性的考察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dianA&dian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1954年11月号上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此后在经济分析(特别是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学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
按公共产品理论,全部社会产品可以分为三类: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
萨缪尔森在2004年修订出版的第17版《经济学》中,给公共产品下的定义是:“将该商品的效用扩展于他人的成本为零;无法排除他人参与分享”。
[1]人们普遍接受公共产品的两个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即当别人也消费这种货物时,他并不损失什么)和非排他性(不为此物品付款的个人无法被排斥在外)[2],国防是典型的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或兼具二者特征的产品属于准公共产品。
学者们依据公共产品理论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进行界定时,得出的结论各异,公共经济学权威阿特金森和斯蒂格利茨把教育看成是“公共供应的私人产品”,公共选择理论的权威布坎南认为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3]国内研究者对教育产品属性的认识,大致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一种传统观点认为,教育是公共产品。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整体来说教育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准公共产品[4],理由是: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学额已满时,增加一个学生的边际成本为正);但不具有排他性,因为如果教育服务进行排除,虽在技术上可行,但成本过高,将引起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大大增加教育的社会成本。
第三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公共物品的教育经过转化可以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来运作,经过转化后的教育,以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的面貌出现[5]。
第四种观点认为,各级各类教育具有不同的产品属性[6],包括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特殊教育等)、基本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政府提供经费的各类成人教育等)、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某个社团以或主要以自己的成员或其子弟为招生对象建立的学校等)、具有纯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如家教等)、基本具有私人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个人办学过程中,得到一定数额的补助,收费过程中适当降低标准)。
公共产品和劳务是指这些产品与劳务的利益为社会共同享有,而不能为任何一个人单独享有,而不产生外在经济利益。
私人产品与劳务则是指这些产品与劳务的利益只为购买它的消费者个人单独享有,而不产生外在经济利益。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消费和利益上是否具有排他性。
公共产品和劳务为全社会消费,利益为社会共同享有,不具有排他性,如国防为该国所有成员享有安全利益。
私人产品与劳务在消费或利益上具有排他性,如食品,消费者以竞争性价格从市场购得和消费后,排除了他人的消费,而不会产生外在经济利益。
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它兼有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征。
一方面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在供给上可以实行排除,将不付款者排除在外。
另一方面,又具有外在利益,可以为社会共同享受,不能在个人间划分,也不能把一些人排除出去。
教育产品,是指教育部门和教育单位所提供的产品,这种产品又称教育服务。
分析和界定教育产品的性质应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
义务教育是通过立法约束受教育者的家庭和政府的行为。
义务教育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教育,受教育者家庭有义务让子女接受教育,而要强制就必须免费,即政府应免费提供义务教育,否则,父母可称因付不起学费而拒绝承担子女受教育的义务。
因此,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免费教育。
义务教育不能通过市场交换提供,其供求由法律调节,而不能由市场供求和价格学费调节。
义务教育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供给上的不易排除,以及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都是显而易见的。
非义务教育,就我国现阶段而言,包括初中后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等,其性质属于准公共产品。
第一,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
既然是非义务普及教育,就不是同龄人都可受到的教育,在教育机会有限的条件下,一个人受教育就排除另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
第二,具有外部或社会效益,一个人受教育,其他人和全社会都可受益。
当然其消费上的排他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由于非义务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成本较高,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政府还不可能对所有同龄人无偿提供,由此才产生了由收取学费和控制招生人数的“定量配给”而带来的排他性。
义务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
从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制度安排特征来看,作为国家以法律保障对学龄儿童实施的一种具有普及、平等、强迫、无偿、最低限度、世俗性以及外部性等多方面特征的教育制度。
首先,从实施义务教育制度看,它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的,全社会成员都有平等权利享用其效用,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制度安排。
按照受益范围的不同,公共物品可分为地方性公共品和全国公共物品,两者之间最大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受到地理空间的限制。
后者则在主权范内不受地理空间限制。
受益不同将直关系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对于提供公共物品的责权划分,中央政府理所应当要承担全国性公共物品的提供责任;地方共公共物品要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依照受益范固,由各级地方政府负责提供。
接受义务教育的大多是6-14岁的少年儿童,等到长大成年后,他们有可能流动到全国甚至世界的的各个地方。
同时,提供义务教育将使全体国民都受益,不受地理区划的限制。
因此,从理论上讲义务教育是全国性公共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