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外部性与公共物品
- 格式:ppt
- 大小:211.50 KB
- 文档页数:33
公共经济学工作原理是什么
公共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如何影响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福利的一门学科。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部性:公共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外部性,即某些商品或活动的生产或消费对除直接参与者以外的第三方产生了影响。
公共经济学通过研究外部性的性质和影响,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例如,通过实施环境税或补贴,政府可以内部化负面外部性和激励积极外部性。
2.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即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一个人的使用不妨碍其他人的使用。
由于这种特点,私人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因此需要政府进行供给或补贴。
公共经济学致力于研究公共物品的特征和供给方式。
3. 市场失灵:公共经济学认识到市场经济并非总是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资源配置失灵。
为了纠正市场失灵,政府可以采取干预措施,如征税、监管或直接提供公共服务。
4. 政府干预:公共经济学研究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职责。
政府通过税收和支出来影响经济的运行,以达到改善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福利的目标。
公共经济学分析了政府干预的原因、方式和效果,并提出了一些规范性建议,如税收改革、社会保障和贫困救助。
总的来说,公共经济学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研究外部性、公共物品、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等问题,分析和解决公共部门如何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福利的相关议题。
2023版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用油的所有物品与劳务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3.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4.平等:讲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6.理性人:能系统而由母的的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目标7.编辑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9.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10.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11.市场势力:单个人或者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12.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动数量经济学十大原理L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5、毛衣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又是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二章要点1.循环流向图,见书20o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由两类觉得这,家庭和企业组成,2.物品与劳务市场上,家庭是买者,生产要素市场上,家庭是卖者3.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图形,标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出。
大炮与黄油4.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影响5.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6.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实证表述:描述性的,关于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表述;二,规范表述: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表述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L某种物品与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的市场3、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的两个特征:可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买者与卖者众多以至于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此时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4、垄断者:一些市场只有一个卖者,由他决定价格5.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种物品的数量6.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7.需求曲线:把价格与需求量联系一起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8.市场需求:所有个人对某种特定物品或劳务的需求的总和9.需求变动: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为去求增加,向左移动为需求减少10.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价格11.影响需求的因素: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数量12.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该种物品的数量13.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一种物品价格下降,该物品供给量减少14.供给变动: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为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为供给减少15.影响供给的因素:投入品的价格,技术,预期,卖者数量16.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一,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两者都移动;二,确定曲线移动方向;三。
公共物品经济学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一方人员的使用并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该物品的机会的物品。
在经济学中,公共物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资源配置、优化和社会福利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公共物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相关理论和实际应用。
一、公共物品的特征和分类公共物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非竞争性和不排他性。
非竞争性指的是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机会,即一个人的使用并不会排挤其他人的使用。
不排他性则意味着一旦提供了公共物品,任何人都无法被排除在外,无法阻止其使用。
根据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不同组合,我们可以将公共物品分为四类:公共物品、集体物品、私人物品和混合物品。
1. 公共物品:具备非竞争性和不排他性的物品。
例如,空气、太阳光等。
2. 集体物品:具备非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的物品。
例如,有限制进入的公园、有费用的电视节目等。
3. 私人物品:具备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
例如,食物、衣物等。
4. 混合物品:具备竞争性但部分不排他性的物品。
例如,付费电视节目中的广告时间,只有付费用户可以享受,但不排除免费用户收看广告。
二、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2.1 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共物品的供给面临挑战,因为私人供应商无法从非使用者那里收取费用,也无法排除其他人的使用。
这导致私营企业往往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通常承担起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
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来筹集资金,并提供公共物品给社会大众。
政府能够通过强制性税收和法律来保证公共物品的提供,并确保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公共物品。
2.2 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的供给必须基于公众需求的评估。
存在着公共物品过度供给或不足供给的问题。
过度供给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不足供给则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
为了平衡供需关系,经济学家提出了以下两个重要理论:合理期望理论和社会偏好理论。
合理期望理论认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应建立在公众能够理性预期的基础上。
政府和社会应该通过调查研究和市场需求分析,了解公众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程度,避免过度供给或不足供给。
经济学原理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是一个基于供求关系和价格自由调节的经济体系,但在现实中并不完美,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和实现最大福利的情况,因此需要政府的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一、市场失灵的类型市场失灵主要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等情况。
1.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效果,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内部化。
外部性分为正的和负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如教育、研究等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负的外部性如污染、噪音等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市场无法正确衡量和考虑到这些外部效应,因此需要政府干预。
2.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无法排除非付费人员使用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削弱其他人使用的物品。
例如,公园、道路等都是公共物品。
市场机制无法提供有效的公共物品供给,因为没有人愿意付费为其他人提供非排他性的物品。
政府干预可以通过提供和提供资金支持来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
3. 不完全竞争市场经济中存在垄断、寡头垄断等不完全竞争的情况。
少数供应商控制市场,导致价格捆绑、低质量产品等问题。
政府需要通过监管、反垄断法规等手段来保护市场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
4. 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市场参与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某些交易中,卖方拥有更多的信息,而买方则缺乏相关信息。
这可能导致市场交易的失败和不公平。
政府可以通过信息披露、监管措施等方式来纠正信息不对称。
二、政府干预的原因政府干预市场有以下几个原因:1. 资源配置不当市场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最大化社会福利。
政府需要通过税收、补贴、产业政策等手段来引导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提高市场效率。
2. 公共利益保护市场失灵会导致公共利益受损,例如环境污染、市场垄断等。
政府需要通过立法、监管等方式来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
3.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市场无法提供充分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例如教育、医疗等。
摘要外部性是影响人们进行经济决策的重要理论,在一定的情况下,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
在公共管理中,通过外部性分析,公共管理者干预市场,积极引导、管理公共事务,调控社会主体行为,从而保证社会经济健康运转。
本文疫苗普及为例,论述公共管理者实施疫苗相关政策的必要性、人民接种疫苗所带来的正外部性原理和相应结果,基于疫苗的公共产品属性,得出其正的外部性在积极的公共政策下能够产生正的社会收益,疫苗研发和相关政策的合理实施并作为公共产品提供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外部性、疫苗、收益、公共物品和服务一引言1.1外部性定义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由布坎南、斯塔布尔宾在《外部效应》一文中提出,即当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对除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发生了影响,而其又未参与该项交易的任何决策时,便存在外部效应。
简单来说,外部效应就是指某些主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它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的现象,更具体一些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外部性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效应指对交易双方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的外部性指的是对交易双方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反映的成本费用。
1.2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外部性我们这里基于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范畴,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探讨外部性,公共物品或服务相对于私人物品或服务具有完全不同的三种特性:(1)效用的非可分割性,即公共物品是向整个社会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与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同享有,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
(2)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对公共产品的享用不会妨碍或减少其他人或群体对这种产品同时享用,即新增加的消费人数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零。
(3)收益的非排他性,即无法将另一些人或群体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是因为实现排他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或者是由于实现排他的成本过高。
因此,公共产品往往呈现出外部效应。
环境经济学原理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环境资源配置与环境保护中经济因素的学科,其原理涉及着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一、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外部性指市场交易中的行为对除买方和卖方以外的第三方产生的非市场消耗或效益。
外部性可以分为负外部性和正外部性。
负外部性是指交易行为给第三方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工厂排放的污染物导致附近居民的健康问题。
正外部性则是指交易行为给第三方带来的正面效益,如环保公司通过治理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增加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
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市场机制失灵,造成资源配置的失衡。
环境经济学的原则之一是通过内部化外部性,使市场参与者在其交易行为中考虑到外部性的影响。
内部化外部性的方法包括征收污染税、设立排放配额、制定环境标准等。
这些措施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市场参与者在产生外部性时承担相应的经济成本,从而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
二、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是指无法排除非付费人员使用,并且使用一方的消耗不会影响其他使用者的物品。
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空气、水源和环境公园等。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不排他性的特征,私人市场无法提供充足的公共物品供应,因此政府的干预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环境经济学中,公共物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决环境资源共享和保护问题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环境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式提供公共物品,保护自然资源并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此外,政府还可以采取激励措施,如提供补贴和奖励,以促使个人和企业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价值观和目标之一。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满足当前需求时不损害后代子孙的需求。
环境经济学强调需要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以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环境经济学原理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和方法,如成本效益分析和生态足迹评估,使政策制定者能够综合权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利益和代价。
公共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与市场交互作用的学科,主要涉及资源配置、市场失灵、收入分配和政府政策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公共经济学的原理,包括公共物品、外部性、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等内容。
一、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一个人的消费并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该物品的能力,且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有效供给的物品。
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国防、道路和公园等。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特点,市场无法有效提供,需要政府提供和干预。
公共物品的存在给经济带来了困扰,因为私人企业往往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
这是因为私人企业无法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获得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且无法排斥其他人的使用。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纳税的方式来提供公共物品,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过程中,生产或消费活动的影响超出直接参与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对其他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外部性分为正向外部性和负向外部性。
正向外部性指的是某个经济活动对于社会带来的额外效益,如教育和研究等。
负向外部性则是某个经济活动对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和噪音等。
市场机制往往无法考虑到外部性的影响,导致资源分配不完全有效。
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或者补贴等手段来内部化外部性,以引导个体在经济活动中更好地考虑社会成本和利益。
三、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垄断和公共物品等。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中某一方面对交易对象拥有更多的信息,导致市场无法实现有效的协调。
例如,在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更容易知道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
垄断是指某个企业在市场上存在独立供给产品或服务的能力,从而限制了市场竞争。
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够有效,价格偏高,消费者福利下降。
政府可以通过监管和反垄断法规来防止和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保护消费者利益,并维护市场的竞争性。
四、政府干预由于市场存在各种问题,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市场外部性与公共物品市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经济发展和公共政策制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市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进行详细探讨,并分析它们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政策应对措施。
一、市场外部性市场外部性指的是某一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活动对无关主体的福利产生影响的现象。
具体来说,市场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指的是某一主体的增加的产出或者消费会使其他无关主体的福利提高,负外部性则相反,即某一主体的产出或者消费会使其他无关主体的福利降低。
市场外部性的存在对市场的运作造成了扭曲,因为市场无法将外部性因素纳入价格中,导致资源配置出现失灵。
例如,环境污染是一种常见的负外部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常常会忽视环境保护,这样会给周围居民带来健康和环境的问题。
另一个例子是教育的正外部性,一人受教育将有助于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市场外部性带来的问题,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征收环境污染税以内部化环境成本,提供教育补贴以提高整体素质等。
这些政策可以通过调整价格或者提供补贴来纠正市场失灵,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二、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指无法排除非付费人的使用且一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量的物品。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
非竞争性指的是一人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的机会,非排他性则表示无法把某人排除在物品的使用之外。
公共物品的典型例子是国防和公园等。
国防是公共物品的范畴,因为一国的防卫对所有国民都是不可排除的且不受其他国民的使用影响。
而公园作为一个公共物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一人的进入并不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公共物品的特点导致私人市场无法有效供给,因为私人企业在供给公共物品时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获得足够的回报。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承担起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任。
政府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增加社会福利,并通过税收来融资。
三、市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关系市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联系。
经济学原理理解经济运行规律为个人和社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学科,通过理解经济学原理,个人和社会可以更加明智地做出决策,从而有效地管理资源、优化经济运行。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原理对于个人和社会决策的影响,并阐述如何应用这些原理以提高决策的质量。
一、需求与供给需求和供给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需求指的是市场对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而供给则表示生产者提供给市场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理解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个人和社会更好地预测和应对市场变化。
在个人决策中,理解需求和供给关系可以帮助人们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例如,当某种商品的需求量超过供给量时,价格往往会上涨;相反,当供给量超过需求量时,价格则可能下降。
个人可以通过观察市场变化来判断何时购买某种商品以获取更好的价格优势。
在社会层面,政府和企业也可以通过理解需求和供给关系制定更合理的政策和战略。
例如,在市场需求高涨时,政府可以鼓励生产者增加供给,以满足市场需求;反之,当需求下降时,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整供给,以避免供过于求。
二、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额外投入或行动导致的额外收益或损失。
理解边际效益可以帮助个人和社会做出考虑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个人决策中,人们常常需要权衡各种选择,并考虑不同方案的边际效益。
例如,假设某人正在购买新房,他需要考虑每增加一平米的建筑面积带来的额外花费以及居住的额外舒适度。
通过比较不同方案的边际效益,这个人可以做出更明智的购房决策。
在社会层面,政府也可以应用边际效益原理来制定政策。
例如,政府在投入资源时需要评估投资带来的边际效益是否大于成本,以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选择某种方案而放弃的最好的替代方案的成本。
理解机会成本可以帮助个人和社会评估决策的潜在损失,并在不同选择之间做出权衡。
在个人决策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选择,但每一种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其他可能的选择。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名词解释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