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我是中国公民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5.1 我们都是公民互动课堂理解 HUDONG KETANG LIJIE1.如何确认公民身份?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国籍是一个人属于某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1)一个人具有哪个国家的国籍,就是哪个国家的公民。
比如,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
每个社会成员,除必须具有一国国籍外,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即不管男女老幼、是否享有政治权利,都是该国公民。
(3)世界上各个国家对公民身份的确认标准也不一样。
有的是依据出生地,即一个人出生在某国领土就获得该国公民资格,不论其父母是否具有该国公民资格。
有的是按照血统,即一个人不论出生何地,只要他出生时其父母是某国公民,他就是该国公民。
2.公民身份的内涵是什么?(1)公民是国家的成员。
一个人一旦取得了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份,也就意味着他与国家之间建立了一种特定的法律关系,是受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管辖和保护的个人。
作为公民,一方面要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即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另一方面要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的管辖和制约,即要遵守该国的宪法和法律,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2)作为公民,他们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普通百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3.“公民”“人民”与“选民”之间有何区别?(1)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与敌人相对而言的。
人民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在我国现阶段,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等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2)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通常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3)选民是根据法律规定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被列入选民名单的公民。
第五单元第一课我是中国公民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含义,掌握自己所具有的中国公民身份的确认方法;明白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体会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提高自身的公民素质。
2、能力目标:懂得运用相关的法律规定去分析一些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情境问题和简单材料,提高阅读与分析材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强化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感悟公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从感情上热爱自己的国家;从理性上理解作为公民,个人与国家所具有的法律关系;初步养成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致的理念和态度。
重视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深化国家观念,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
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归纳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插图引导法(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我是中国公民第二课时:树立公民意识,做个合格人才二、学生分析1、认知结构方面。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中,可能通过阅读、大众传媒或与成年人的谈话,已接触过“公民”一词,但在认知上一般倾向于“人”的说法,未能在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角度上了解公民的含义。
2、情感方面。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前期,心理上的自我意识和独立需求为公民权利意识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基础;但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情感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尚不平衡,关于公民义务的道理可能对部分学生来说会难以理解。
3、由于这一代青少年中有数量众多的独生子女,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义务意识较为浅薄。
对他们进行权利和义务的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的健全的人格成为合格的公民,是很有必要的。
第一课时我是中国公民三、综合设计思路:(一)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段NBA视频,一首《红旗飘飘》MTV音乐(二)兴趣导入播放一段NBA视频——姚明盖帽视频集锦。
师:从刚才看NBA时同学们的表现来看,我们班有很多同学都非常喜欢NBA这种球赛,特别是男同学们。
第五单元我是中国公民5.1 我们都是公民(共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掌握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了解自己所具有的中国公民身份,并懂得运用相关的法律规定去分析一些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情境问题和简单材料。
2、明白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即公民是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管辖和保护的个人,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3、体会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性,能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自觉提升自己公民意识的动力和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引导性教学,唤起和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2、从理性上理解作为公民,个人与国家所具有的法律关系,初步形成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理念。
重视公民意识的自我形成和公民素质的自我提高,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民主意识,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良好习惯,增强法律观念。
教学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世间有一种称号,它并不表示某种荣誉,却比任何荣誉称号更具有价值,那就是“公民” 。
(板书课题)5.1我们都是公民(板书)1、什么叫公民?课本P5(粗的黑体字)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探究园:“情境研讨”——谁说对了?请看课本P2-P3中的探究园的内容,分别探讨这几幅图中对公民身份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①王小青的看法不正确,我们一出生就具有中国国籍,不受是否拿到身份证的影响。
②陈旷的看法不正确,我们一出生就具有中国国籍,也不受年龄的限制。
③张怡的看法是对的,她小姨的女儿一出生就是公民了。
④张萌的看法不正确,陈燕虽然出国留学了,但如果她不加入外国国籍,她还是中国公民。
(如果加入了外国国籍,她就不是中国公民。
)⑤张志强的看法不正确,公民犯罪只会被剥夺某些权利,不可能会被剥夺公民身份。
(板书)2、我国公民身份的确认我国法律规定,凡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
第五单元我是中国公民第一节我们都是公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身份的含义,了解自己所具有的中国公民身份,并懂得运用相关的法律规定去分析一些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情境问题和简单材料。
2、使学生明白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是公民是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管辖和保护的个人,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教学重点:公民身份的确认与公民身份的内涵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课时:25.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理解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含义,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理解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
懂得如何才能依法享有权利,如何才能依法行使权利,懂得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
3、能够以具体的行动维护权利、担负责任、履行义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公民权利的重要性。
懂得珍惜、享受、捍卫自身权利,体会公民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对他人的权利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在别人权利遭受侵犯的时候有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提供帮助的意愿。
2、增强履行法定义务是自觉性,增强公民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法律意识,有依法维权的强烈愿望和勇气,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的耐性。
3、树立权利与义务统一意识,增强“做国家未来主人翁”的愿望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公民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难点: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
三、教学方法:情境研讨与讲授结合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1、导入:某校女生徐某、蔡某去商场购物,商场工作人员怀疑她俩偷了一瓶化妆品,便对她俩进行责问、盘查、搜包,但未发现“赃物”,继而又要搜身,被两名女生严词拒绝。
工作人员将她们非法扣留达一个多小时。
事后,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
运用法律知识回答:(1)商场工作人员的行为侵犯了两名女生的哪些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名誉权(2)两名女生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人民法院会不会受理,并简述理由?(1)你从这一案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启示: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受法律保护。
5.1 我们都是公民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明确公民身份确认的标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和核心,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和表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应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做合格公民。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公民身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作为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中国公民,我们受到法律的保护,中学生应为自己是中国公民而骄傲,努力学习,争做合格公民,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公民身份的内涵,掌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二)教学难点
树立公民意识,通过规范日常行为,从小事着手,争做合格公民。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刘德华的歌曲《中国人》导入本课。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同学们可曾想过,我国是以什么标准来明确我们的身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
(二)新课讲授
我国以法律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就明确指出: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然后,广义上公民的概念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
如:美国公民指具有美国国籍的人,日本公民指具有日本国籍的人。
因此,公民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一国国籍。
请同学们翻回P2-3,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并回答。
问:上述五幅图片关于公民身份的理解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说说你的依据。
图一:不正确,公民身份的确认只与国籍有关,与年龄无关,我们一出生就具有
公民资格。
图二:不正确,公民身份的确认只与国籍有关,与是否成年无关,我们一出生就具有公民资格。
图三:正确。
图四:不正确,公民身份的确认只与国籍有关,燕燕虽出国,但国籍未发生改变,依然是中国国籍。
如果燕燕出国并加入别国国籍,那将不再是中国公民。
图五:不正确,公民身份的确认只与国籍有关,他虽然犯罪,但仍具有中国国籍,是中国公民。
因此,每个社会成员,除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外,没有任何限制条件,即不管男女老少、是否享有政治权利,都是中国公民,都受到法律保护。
中国公民的权利和尊严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歧视的。
请同学们辩一辩:他们属于中国公民呢?
1.我国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是)
2.我国未满18周岁的在校学生(是)
3.美籍华人(否)
4.海外华侨(是)——区别华人和华侨,华裔,要求理解并做好笔记。
5.在中国定居的人(不一定)
接下来,我们共同聆听一则新闻时讯,注意判断视频中的婴儿是否为中国公民?成为中国公民的条件:
1.如果我们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是中国公民,在中国的领土上出生,那我们一出
生就是中国公民;
2.如果我们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
3.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
的,不具有中国国籍。
4.我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请观看一段视频。
公民是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指受国家宪法和法律保护的个人。
我国的主人是人民,为什么不是公民呢?紧接着我们将区分公民和人民两个概念。
公民:法律概念;与之相对的是外国人;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人民)
人民:政治概念;与之相对的是敌人;公民中社会敌对分子除外
所以,凡是人民都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全是人民。
而国家的主人必定是人民,对社会有危害性,成为人民群众的敌对势力的人群不是国家的主人。
(展示图片)他们是人民吗?还是公民?
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图片还能说明教材的哪些论点?(七下第七单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只要是国家合法公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成员通过国家法律确认的公民身份,那如何理解公民身份呢?
公民身份的内涵:
1.受国家宪法和法律的管辖和保护
2.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最重要的特征
法律规定的权利比如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的权利、社会生活权利、社会经济权利等,公民的义务比如依法纳税、依法服兵役、赡养父母、计划生育等。
3.公民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不得超越法律)
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无论是国家领导还是平民百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我们看一些例题解析。
1.人民当家作主表现为:A.我们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B.公民在法律上
享有平等的权利;C.全体公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D.公民通过履行自己在法律上的义务,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答案ABD)
2.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任何公民
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B.任何公民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C.任何公民违法犯罪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D.任何公民都拥有解释法律的特权。
(答案ABC)
公民身份是我们在国内国外的一张名片,我们不适孤儿,是祖国母亲的孩子。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员,国家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建设,因此,我们应自觉树立公民意识,提高公民素质。
什么是公民意识?就是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具有的思想意识,如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道德意识等。
那中学生应如何培养公民意识,做合格公民呢?
1.树立国家观念,关心国家重大决策,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在
世界上的地位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国家意识
2.增强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养
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法律意识
3.培养民主意识和公民道德。
——公德意识
民主意识如投票选举、向有关部门建议、通过媒体揭露社会问题
公民道德包括仁爱守序的社会公德心,诚信宽容的道德品质,协商谦让的道德风尚,尊重差异的道德气度等。
作为一名国家成员,我们要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不做有损国家社会集体他人利益的事儿,最后我们进行个案探讨《一个中学生的行为》。
问:你怎样评价这个中学生的行为?(小组讨论完成,并要求提供基本思路)
(三)板书
我们都是公民
1.公民身份的确认
2.公民身份的内涵
3.树立公民意识,做合格公民
五、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