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初中美术教学中地方民间美术的应用分析初中美术教学中,地方民间美术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地方民间美术是指以特定的地区为背景,反映当地民间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的艺术形式。
它包括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如绘画、雕塑、陶瓷、刺绣、剪纸等。
应用地方民间美术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素材,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应用地方民间美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地方民间美术的内容十分丰富,风格多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素材。
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和学习地方民间美术作品,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和艺术特点,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生可以观察陶瓷作品的形状和纹饰,以及剪纸作品的线条和色彩运用,然后运用他们的创造力进行艺术创作,创作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
应用地方民间美术可以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地方民间美术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和欣赏地方民间美术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和认同地方文化,增强对自己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应用地方民间美术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地方民间美术在形式和表现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与传统的美术形式有所不同。
通过学习和欣赏地方民间美术作品,学生可以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培养对多样化艺术形式的鉴赏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应用地方民间美术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美术是一门富有情感表达的艺术,通过艺术创作可以释放学生内心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地方民间美术作品常常富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人文情怀,这些作品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情感表达欲望。
通过艺术创作,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中,达到情感宣泄和身心放松的效果。
地方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应用地方民间美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民间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术的需求和对美术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美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美术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的关键环节。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民间美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是当前美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民间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利用民间美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与民间美术融合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教学,例如民间绘画、剪纸、刺绣等。
通过展示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
教师还可以结合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技法和艺术风格,设计一些与其相关的绘画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
2. 开展民间美术资源的调研与整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民间美术资源的调研与整理活动。
通过走访民间艺术家、参观民间画廊、查阅相关资料等途径,让学生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调研成果,撰写相关的调研报告或制作资源整理手册,促进他们对民间美术资源的认识和理解。
3. 创设艺术实践活动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展示民间美术作品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艺术实践活动,例如模仿民间美术作品、学习民间艺术技法、参与民间艺术创作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民间美术资源的魅力,培养其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三、运用民间美术资源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1. 开展主题创作2. 进行综合性创作教师还可以借助民间美术资源,开展一些综合性的创作活动,促进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发展。
组织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绘画、工艺等技法,结合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和风格,进行一些跨学科的创作任务。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创作思路,还可以促进学生在跨学科合作中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民间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民间文艺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民间美术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众所周知,民间美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而其生动的形象表现和精湛的手工艺术不仅是人类的重要文化遗产,还对于美术教育及初中美术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本文旨在探析民间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初中美术教师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一、民间美术元素的引入初中美术教育要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美学情趣和体验能力。
而民间美术元素,如壁画、木雕、陶塑、织锦等,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修养。
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引入民间美术的元素,如对传统图案、民俗文化等进行剖析,以色彩、形态、线条等视觉元素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历史渊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
二、民间美术艺术取向的研讨初中美术教学以基础教育为主,艺术取向也以现代艺术为主,而民间美术则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取向与现代艺术有所不同。
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要对民间美术的艺术取向进行深入研讨,如手工艺术的手法、构图、表现手法等,并进行现代艺术取向与传统艺术的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
三、民间美术文化传承的表现形式民间美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形式。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学习民间美术的过程也是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要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民间美术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
学生不是单一的美术观念和审美而是处于生活环境中的整体人群,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美术史以及文化史同样重要。
教学中,要通过具体的民间美术项目,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民间美术文化有初步了解。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审美、创造、文化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可以更好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艺术学习内容,既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
地方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地方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不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间色彩,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地方民间美术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一、地方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地方民间美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精神世界。
将地方民间美术融入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当地的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地方民间美术还具有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技法,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拓宽他们的艺术思维和想象力。
地方民间美术还强调实践性和群众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艺术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艺术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地方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方法1. 利用实物和图片进行展示和解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地方民间美术的实物和图片,向学生介绍地方民间美术的来源、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物和图片,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方民间美术,增强对当地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组织地方民间美术的实践活动地方民间美术注重的是实践性和群众性,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地方民间美术有关的实践活动。
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地方民间美术展览,亲身感受地方民间美术的魅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地方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中,让他们动手创作和体验地方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
3. 开展与地方民间美术相关的课题研究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与地方民间美术相关的课题研究。
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地方民间美术作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学生可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了解当地民间美术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影响因素等。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和掌握地方民间美术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
民间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间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民间美术资源指的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具有艺术性的作品,如民间绘画、剪纸、刺绣、木雕等。
这些作品具有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能够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鲜活的教学内容。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民间美术资源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民间美术作品可以为初中美术课堂提供真实的艺术创作范本。
民间美术作品多数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地域特色。
这些作品在形式和风格上与学校美术教学中的教材作品有所不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创作范本。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民间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风采,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民间美术作品可以为初中美术课堂提供具体的艺术创作题材。
民间美术作品的题材多样,涵盖了人物、动植物、风景、民俗、工艺等方方面面。
这些题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民间美术作品的题材特点,设计相关的艺术创作活动,如人物造型、动植物写生、风景描绘、民俗表现、手工制作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民间美术作品可以为初中美术课堂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民间美术作品形式多样,有绘画、雕刻、刺绣、织布、编织等多种表现形式。
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艺术特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民间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艺术实践活动,如绘画临摹、工艺制作、艺术装饰等,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艺术表现技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民间美术作品还可以为初中美术课堂提供深厚的艺术文化内涵。
民间美术作品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间传统,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情况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初中美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注重对西方古典艺术的学习和传承,但是在当今社会,我们也要注重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推动。
本文将对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意义民间艺术是指由土地和时代孕育、广泛流传于人民群众间的艺术形式,它是人民群众智慧结晶和生活经验积累的产物。
民间艺术不仅包括传统的民间绘画、剪纸、刺绣等,还包括传统的民间乐器、舞蹈、民间戏曲等。
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学生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民间艺术,学生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底蕴。
在当今社会,由于全球化的影响,许多年轻人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已经产生了淡漠的态度,热衷于西方文化,而忽视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
而通过学习民间艺术,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
学习民间艺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当今社会,很多学生只关注于学习课本知识,缺少艺术修养。
而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情感和审美是课本知识无法替代的,通过学习民间艺术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出他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学习民间艺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民间艺术所展现的丰富多彩的色彩和形象,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出他们独特的美术表现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学校和教师已经开始尝试将民间艺术融入到初中美术教育中。
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民间艺术的教学,包括文化教育周活动、美术节庆表演、校园美术作品大赛等。
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发挥自己才艺的平台,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
一些学校还在美术课程中增加了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比如教授民间绘画技法、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等。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民间艺术的技术和精髓,还可以增加对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情况研究民间艺术是指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包括绘画、雕刻、剪纸、剪纸、剪纸、刺绣等各种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出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生活。
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开展民间艺术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就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意义1. 丰富的文化内涵民间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中国的民间绘画多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题,通过绘画表现出民间百姓的生活场景和朴素的情感,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情感寄托。
学习民间艺术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2. 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化特点,其丰富多彩的形式和独特的风格,能够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通过学习民间艺术,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形式的艺术表现,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热情,促使学生在创作中表现出个性和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氛围,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途径。
通过学习民间艺术,学生可以领略到丰富的人文情怀,增进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修养。
在当前初中美术教育中,民间艺术教学并不是很普遍,学校开设此类课程的比例偏低,导致了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开展情况较为有限。
一方面,一些学校在美术教学中更加偏重于西方艺术和学科性知识,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一些教师在民间艺术教学中,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也难以有效开展此类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校和教师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积极探索和实践民间艺术教学,通过课外活动、社团组织等形式,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民间艺术教学实践。
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民间艺术是一种视觉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殊意义,更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智慧结晶,其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
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如何将传统民间艺术带到美术课堂中来,使学生加深其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以及其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并在实践教学中得以有效探究。
关键词:民间艺术;初中教学;美术初中美术教学更加注重于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审核,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得以有效激发,进而促进学生提高其个人的美术综合素养。
民间艺术融入到初中美术教学中既可以丰富初中美术教学的多样性,又能够加强同学们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了解。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并在课堂教学时加强其课本与民间艺术的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初中美术的教学效果。
一、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中国民间艺术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观,还具备着一定的综合性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意义。
对于初中教学来讲,合理的开展民间艺术课程与初中美术相结合,能够促使学校的文化教育以及其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提高,并使同学们在了解相关民族艺术发展以及其作品形成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其文化结构内涵。
因此,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开展民间艺术课程,能够更好的传承并保护我国民间艺术文化。
二、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融入民间艺术对于现如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美术课程的改革工作也在积极的进行中。
对于美术教材的变化来看,其中,教材中融入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变化,教材中逐渐融入了民间剪纸的题材,以及民间的雕刻艺术等等,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美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于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一)渗透美术课堂对于美术教学来讲,教师作为美术教育的引导者,应当积极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艺术以及其当地的民俗氛围,并积极的了解其相关知识,加强其教师自身艺术功底的同时,还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渗透传统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尽可能的做到民间艺术与传统美术课堂相结合,使课堂的设置变得更加灵活,充分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民俗氛围,开展因地制宜的美术教学活动。
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民间美术资源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素材和文化背景,促进学生对美术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民间美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多元发展。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民间美术是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运用方式之一、民间美术是指在民间传承、流传的平民艺术,它源于人民创造的生活中的美。
通过引导学生研学和观摩民间美术作品,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民间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和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研究民间美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其次,培养学生创作能力也是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运用方式之一、民间美术作品常常具有原始、朴实、质朴的艺术特性,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和启发。
通过引导学生观摩民间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意和表达能力。
通过设计创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民间美术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并结合当代社会背景和个人经验进行创新和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最后,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多元发展也是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运用方式之一、民间美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是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良好窗口。
通过引导学生研究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民间美术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包容性。
同时,通过学习和模仿民间美术作品的技法和风格,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多元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民间美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多元发展,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试析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徐昕
来源:《速读·下旬》2018年第07期
摘要:民间艺术反映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是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族艺术成果的代表之一。
教师通过将民间艺术融于初中美术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多样的艺术作品,既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繁华,又增强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作品以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增强教学新意。
关键词:民间艺术;初中美术;教学运用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达,外国文化在国内形成一股热潮,导致许多青年学生有崇洋媚外的心理,年轻人通过上网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外国文化,却对本土文化一概不知。
甚至有些初中生片面的认为美术文化是从国外传过来的,说明了我国艺术教学上缺少对民族艺术的弘扬,青少年缺乏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因此初中美术教师要加深对民间美术的讲解,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增强学生传承民间艺术的责任感。
一、开展分组合作学习
学生间一定存在能力差异与兴趣差异,单独的美术学习方式会导致学习进度参差不齐,不利于美术教学的开展,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上规避学生差异带来的影响,开展分组合作式学习,既提高兴趣,又提高效率。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的教学为例,教师只能向学生展示大致的中国美术发展史:隋唐前文化—隋唐文化—五代两宋—明清,学生也就只能了解到表面,学生想要深入去探究隋唐文化到明清文化以及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单独执行起来难免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其自行分配工作,挖缺学生的综合才能。
采用合作学习后,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加强,许多收集素材的工作或者筛选工作都不需要亲力亲为,只需要组内分享即可。
不仅如此,开展分组合作学习后,学生再也不是单独作业,而是配合作业,组内学生相互鼓励、谦让,发挥个人的长处。
如此在美术手工方面,无论是素材收集工作,还是资料筛选工作等,组内成员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必能完成最好的作品。
二、组织收集民间艺术素材活动
青少年对本土民间艺术缺乏认知的原因在于教学上缺乏引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通过网络、访谈等方式去了解民间艺术,如开展民间艺术素材收集活动来弥补学生的认知不足。
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民间美术》教学为例,美术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渗透民间艺术时,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将学生分为以三到四个人为组,开展小组民间美术素材收集工作,让学生自发的了解民间美术,并在合作收集中增强学习凝聚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缺乏对民间艺术的挖掘与了解,通过开展收集民间艺
术素材的活动来弥补学生的认知缺陷,既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促进学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
不仅如此,开展收集工作结束后就是对素材的整理工作,教师可以向学生列定整理标准,让学生以此标准将收集的素材进行整合与分类,将收集到的民间艺术素材制作成画展或者是影像,向全校师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供其交流讨论学习,在校内传播民间艺术。
例如,在开展对皮影戏相关素材的收集后,将皮影戏的相关素材进行按地区分类、按故事类型分类,然后进行组内制作皮影,在学校的宣传板上宣传皮影戏的文化,展示民间艺术风采。
三、组织手工创作活动
初中生处于心理年龄基本成熟的阶段,他们好动并且已经能够主动探索未知,爱好创作。
美术教师应当把握机会,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点出发,在美术课堂上组织手工创作活动,并在手工创作中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热情,加强学生的美工技能,挖掘学生的创作潜力。
例如,民间艺术中的剪纸艺术既具有美术教学价值,又十分考验学生的手工水平。
在组织学生剪纸活动时,提前让学生准备好剪刀与多彩的剪纸。
教师在课前收集好丰富的剪纸图片,课上利用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再让学生自行设计想要的剪纸。
为了避免太过复杂的剪纸打击学生创作热情,教师要建议学生剪一些简单、笔画少的剪纸。
学生考虑好剪纸的图样后,让其在白纸上画出想要剪纸的图画。
然后,教师再向学生讲解剪纸的操作步骤,要求学生剪纸时注意安全并合理使用剪刀。
最后,教师将学生剪好的剪纸进行点评,言语上要不断鼓励学生在美术学习上加强创作,将优秀的剪纸作品展示在班级海报或者展示在校园角,供学生观赏,侧面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爱。
这种基于实践的理论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对美术的深刻理解。
不仅如此,为了加强美术教学渗透民间艺术,美术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参观民间艺术并且进行民间艺术的创作,有利于激起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以及使民间艺术进一步被弘扬与传承。
四、结束语
初中美术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作才能,美术的创作离不开学生的创作热情以及学生的想象创新,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加强民间艺术的渗透,既能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又加强了民间艺术传承。
总而言之,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上,对于民间美术的内容,老师要给与足够的教学重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适当的引导,切实提升美术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宝贵.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3):1-8.
[2]章敏.初中美术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5):115.
[3]廖华.初中美术课堂情感教育浅谈[J].学生之友(下),2014(5):131.
[4]王胜选.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功能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4,(21):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