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战公约》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14
《非战公约》的签订••《非战公约》的签订:1、背景:法国为解决安全保证问题,希望与美国结盟,使法国的安全得到美国的保障。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2、概况:1928年,美、法、英、德、日、意等15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亦称《百里安—凯洛格公约》。
截止1933年,共有63个国家加入。
3、内容:缔约各方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
4、影响:①积极: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并且在二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法律依据。
②局限: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没有涉及裁军问题,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未能对制止二战的发生起到实际作用。
巴黎和会的召开:(1)时间: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2)地点:法国巴黎凡赛宫;(3)出席国家:27个(不包括战败国和社会主义的战胜国);英美法三巨头实际操纵会议,并决定了会议的一切重大问题,而其他弱小国家则作为陪衬。
大国的各自目的:(1)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会议,企图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建立国联,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2)英国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既要削弱德国海军力量,剥夺它的海外殖民地,勒索战争赔款,维护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及海上优势。
在欧洲联合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因此英国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
在东亚支持日本以牵制美国。
(3)法国为重建欧洲霸权,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索取尽可能多的战争赔款,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
(4)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
(5)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在山东问题上的勾结:(1)日本:希望把在战争期间从德国手中夺来的山东据为己有。
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非战公约》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非战公约》是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课的一部分,该教材主要介绍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以及《非战公约》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通过学习这个教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和中国在其中的角色。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了解《非战公约》的背景和起草过程;2.掌握《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3.分析《非战公约》对中国的意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非战公约》的背景和起草过程;2.掌握《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分析;3.分析《非战公约》对中国的意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为了维护和平与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2. 阅读与讨论《非战公约》(3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非战公约》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非战公约》?2.《非战公约》的背景和起草过程是怎样的?3.《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分组讨论并汇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3. 分析《非战公约》对中国的意义(3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非战公约》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以及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4. 分析《非战公约》对国际关系的影响(25分钟)•让学生探讨:《非战公约》对国际关系有何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这种影响对世界的意义是什么?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综合前面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进行总结,并展望《非战公约》和国际关系的未来发展。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问题导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进行分组讨论,深入了解《非战公约》的相关内容;3.分析与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4.总结与展望:通过总结和展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引发他们对国际关系的思考和研究。
第8课非战公约课标要求: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
导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经过数年的明争暗斗,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最终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但是战后还存在着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现实,使得饱受战祸的各国人民渴求长久的和平。
各国的资产阶级政府也深受战争破坏影响的困惑。
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基础上想法设法寻求解决国际争端的和平方法。
那么资本主义帝国之间是如何寻找解决的方案的?这些措施能给世界带来长久的和平吗?一、鲁尔危机和道威斯计划1、鲁尔危机(1)背景: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限42年付清。
面对德国延期付款的要求,法、英、美各持什么态度?法国:坚决反对。
法国所应得赔款最多;急需大量资金复苏经济;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偿还美国贷款。
英国:同意德国的要求。
所应得的赔款额相对较少;奉行扶德抑法的大陆政策。
美国:同意德国的要求。
得到英法偿还的贷款;插手欧洲经济,谋求政治霸权。
(2)[思考提纲]:什么是“鲁尔危机”?它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所谓“鲁尔危机”是指法国和比利时在1921年1月出动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而德国采取“消极抵抗”政策,企业一律停工,国家补偿企业主的损失,救济失业工人。
法国必须支付高额的占领费才能维持对鲁尔的占领。
所以,“鲁尔危机”是德法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是德法双方的危机。
它的发生不仅使德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也使法国自身因受其累难于解脱,同时也引起美英两国的不安。
(3)鲁尔危机的影响:鲁尔被占使德国经济面临崩溃,人们去银行取钱要使用藤箱、旅行袋。
经济政治危机之下,工人的革命情绪高涨。
德国:经济濒临崩溃;政局动荡不安。
法国:得不偿失;骑虎难下;丧失主动权。
[综合探究]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说说英美对法比出兵鲁尔区会有怎样的反应?提示:美国希望德国成为其投资和商品市场以及英法等国的贷款;英国要维持大陆均势;反苏。
2、道威斯计划(1)内容及其作用:①“鲁尔危机”是如何解决的?②“道威斯计划”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该计划包括美英等国向德国提供贷款,协助德国复兴经济以及德国赔款问题。
谈谈你对《非战公约》的认识。
《非战公约》是全球反对战争的一项重要国际协议,旨在禁止侵略性战争和解决国际争端。
下面是关于《非战公约》的一些认识:
1.反对侵略和侵犯国家主权:《非战公约》的核心原则是反
对侵略和侵犯国家主权。
该公约要求各成员国在国际关系中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并禁止使用武力对其他国家进行非法侵略。
2.维护和平与国际安全:《非战公约》旨在维护和平与国际
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和互信。
公约的签署方承诺不使用武力,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纷争,并努力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和平与稳定。
3.促进国际法和多边主义:《非战公约》奠定了国际法和多
边主义的基础。
公约规定各成员国应遵守国际法原则,并通过多边机制加强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秩序。
4.防止战争危机和军备竞赛:《非战公约》的意义也在于减
少战争危机和防止军备竞赛。
公约的签署国承诺采取措施以减少军备和军事威胁,避免军备竞赛及其潜在的冲突可能性。
5.加强全球和地区安全框架:《非战公约》有助于加强全球
和地区的安全框架。
通过反对战争和侵略,公约成员国共
同致力于建立和发展一个更为安全和稳定的环境,维护全
球和地区的和平与安全。
尽管《非战公约》是一个重要的国际协议,但其实际约束力和执行力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制约。
尚存在着挑战和争议,如公约定义的战争概念、成员国的义务履行、特定情况下的国际干预等。
然而,无论如何,《非战公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国际法律框架和宣示,旨在推动和平解决争端、妥善管理国际关系,为全球和平与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短暂和平第8课为了国家的安全——《非战公约》素材1.鲁尔危机的前前后后按照《凡尔赛和约》,德国必须承担战争责任,赔偿协约国在战争中的损失。
但协约国在签订和约时没有就德国赔偿总数取得一致意见,和约决定设立协约国赔偿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在1921年5月1日以前核算德国政府应赔偿总数。
在此之前,德国应先偿付 200亿金马克,以现金和实物支付。
法国在赔偿委员会中起支配作用。
1921年1月28日,赔偿委员会要求德国赔偿总数2260亿金马克,为德国政府所拒绝。
协约国对德国进行国际制裁,占领莱茵河右岸杜塞尔多夫等城镇。
4月27日,赔偿委员会把赔偿总数减为1320亿金马克,德国政府勉强接受,但在支付1921年20亿金马克赔款后,表示财政困难,请求延期支付1922年后的赔偿。
英国从其传统的欧洲均势政策和经济利益出发,不愿过分削弱德国,力图减轻它的赔偿义务,建议德国赔偿总数减为500亿金马克,延缓4年偿付。
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反对缩减德国赔偿总数,只同意延缓偿付期两年。
并要求在此期间,德国负担占领军费用,向协约国提交“生产抵押品〞,否那么,协约国有权占领鲁尔区。
1922年底,赔偿委员会宣布,德国没有履行该年度的木材交付义务。
1923年1月2日,法国在备忘录中指出,赔偿委员会要求德国在1922年头11个月里向法国和卢森堡交付总共1386万多吨煤,德国实际上只交付1170万吨。
9日,赔偿委员会不顾英国的反对,宣布德国没有完全履行煤的交付义务。
1923年 1月11日,法国和比利时分别以相同内容的照会通知德国政府:“鉴于德国没有及时交付木材和煤,因此决定派一个技术专家委员会进入鲁尔区,监督煤业辛迪加生产,保证德国能履行支付赔偿义务。
〞同日,法、比军队首先占领鲁尔煤区中心埃森,接着占领波鸿和多特蒙德,最后占领了几乎整个鲁尔煤区。
德国总理W.C.J.库诺〔1876~1933〕下令消极抵抗。
宣布不同法、比占领当局合作,召回驻巴黎大使和驻布鲁塞尔公使,停止向法国和比利时支付一切赔偿。
《非战公约》所属分类:国际公约添加摘要的一般条约》。
1927年由法国外长A.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倡议,1928年8月27日比、捷、法、德、日、意、波(兰)、英、澳、加、印(度)、爱(尔兰)、新(西兰)、美、南(非)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巴黎签订,1929年7月25日生效。
先后批准或加入的共有63个国家,中国于1929年5月8日加入。
∙ 1 简介∙ 2 内容∙ 3 意义∙ 4 缺陷∙ 5 参考资料《非战公约》-简介1928年由63个国家参加签订的“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条约。
亦称《非战公约》。
法国外长A.白里安企图与美国确立紧密联系以增强抑制德国的力量,1927年4月6日在巴黎举行的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周年庆祝会上发表演说,建议法美缔结条约,永恒友好,互不作战。
美国国务卿F.B.凯洛格提出反建议,要求先由6大强国签署非战公约,然后邀请各国参加。
其目的是企图通过多边非战公约的缔结使美国居于领导地位,贬低英、法操纵的国际联盟的作用。
法国不愿因签订多边公约而损害自己苦心经营的反德联盟体系,英国则意在维护其殖民统治,经过8个月谈判并附加一系列保留后,才同美国达成协议。
1927年12月,白里安、凯洛格联合发起召开多边会议。
1928年8月27日,美、英(包括英联邦7个成员国)、法、德、比、意、日、波、捷克斯洛伐克15国的代表在巴黎签订《关于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
1929年7月24日正式生效。
主要内容是:①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②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
苏联于1928年9月6日宣布正式加入这一公约。
截至1933年,加入非战公约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国家。
《非战公约》是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大压力下签订的,它只是一般地反对战争而不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而在订约的同时,美、英、法等大国都先后发表备忘录或声明,对公约提出保留条件,声称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诉诸战争”,因而公约既不能解决任何国际纠纷,更不能废除帝国主义战争。
《非战公约》的签订《洛迦诺公约》签订后,德国重新武装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了,法国对此难免忧心忡忡。
战后初期,法国由于取得德国的大宗赔款和加紧对殖民地的榨取,经济上还比较顺利。
在政治上,它的世敌德国被束缚在《凡尔赛和约》下,自己却一跃而成为国际联盟的领导成员之一,在欧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自从鲁尔危机以来,实力雄厚的美国就开始插手欧洲事务,和英国一起推行扶德制法的政策。
《洛迦诺公约》签订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很大削弱,外交上也遭到孤立。
面对美英的压力和德国的东山再起,法国力图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继续保持本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取得的既得利益。
它转而采取接近德国的政策,在1926年先后与德国签订了钢铁协定等协定,以缓和法德关系,改善自己在欧洲的处境。
同时,法国又积极拉拢美国,借以对付德国和英国。
1927年4月6日是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0周年纪念日,法国邀请了几千名参加过欧战的前美国志愿军访问巴黎。
法国外长白里安在盛大的欢迎会上竭力讨好美国,声称法美的友谊“不可磨灭”,法国政府愿意和华盛顿缔结任何友好条约。
6月20日,白里安正式照会美国驻法大使,提议美法两国缔结“永恒的友好”条约,彼此不向对方开战。
法国的用意在于通过双边条约,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解决对美债务问题,并利用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加强自己在欧洲的威望与地位,以便与英德抗衡。
对于法国缔结双边关系条约的建议,美国认为,这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因为美法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极小,而美国也绝对不愿意卷入法国在欧洲的纠纷。
但美国如果断然拒绝这个“和平”建议就会陷于被动,因此,决定将法国的建议拔高,用更高的反战调门提出来。
1927年12月28日美国国务卿弗兰克·凯洛格在致法国复文中表示,签订法美两国友好条约,不如扩大为签订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国际性多边友好条约为佳。
美国之所以提出多边的非战公约,是希望通过一个由它发起的、所有国家参加的非战公约来取代英法控制下的国联,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威望。
非战公约名词解释非战公约(Geneva Conventions)是以国际人道法为基础的一系列国际协定,旨在保护战争中的受害者。
它由四个公约组成,即第一公约(关于军人的疗养)、第二公约(关于战地伤病员的疗养)、第三公约(关于战俘的待遇)、第四公约(关于保护平民的原则)。
非战公约的目的是确保在战争中,被俘人员和伤病员的尊严和权益得到充分保护,而平民则应受到尽可能多的保护和救助。
该公约要求参战国家在战争中遵守人道主义原则,保护受战争影响的人群,减轻他们的痛苦。
第一公约,也称为《关于军人疗养》公约,主要涉及处理和疗养军事人员的规定。
此公约规定了在战争中捕获的军事人员的待遇,包括合适的膳食、医疗护理和安全住所等。
它还规定了对战死人员的尊重和处理方法。
第二公约,也称为《关于战地伤病员疗养》公约,主要涉及对伤病员的照顾和保护。
该公约要求战斗双方为战争中受伤的人员提供及时的医疗护理,保护红十字会等有关医疗救护组织的活动,并禁止对他们进行攻击。
第三公约,也称为《关于战俘待遇》公约,规定了战俘的权利和待遇。
根据该公约,战俘应受到人道对待,包括提供足够食物、住所和医疗护理等。
此外,战俘有权保持其个人尊严和身份,禁止对他们进行酷刑、残忍和不人道的待遇。
第四公约,也称为《关于保护平民人员的原则》公约,旨在保护在战争中不直接参与敌对行动的个人免受伤害。
该公约禁止对平民进行武力攻击或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包括杀害、虐待、强迫劳动等。
它还规定了在战争中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等易受伤害的群体的特殊措施。
非战公约是战争中保护受害者的关键国际性法律文书。
它强调了人道主义原则,确保在战争中的人们受到适当的待遇和保护。
它的目标是减少战争的痛苦,并为那些在战争中遭受伤害和苦难的人们提供帮助和保障。
非战公约的名词解释非战公约,又称为无战协议或和平公约,是指通过协商、谈判或其他和平手段达成的一种国际法律文件或政治协议,旨在实现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
非战公约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帮助各国避免冲突与暴力行为,更有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非战公约的主要目的是在冲突或争端爆发时,通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协议,禁止使用武力或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
它的核心原则是非暴力、和平解决争端。
一旦各方同意签署了非战公约,他们就承诺不使用武力来解决争端,而通过对话、谈判、仲裁等和平手段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实践中,非战公约可以包括停火协议、停火条约、和平协议、军事禁令等形式。
非战公约的签署和履行有助于减少战争和暴力行为对人类社会的破坏。
通过此类公约,国际社会可以有效防止军事侵略、保护人权、维护和平秩序。
例如,二战结束后,联合国成立,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其中包含了禁止使用武力的原则,倡导和平解决争端。
此外,各种国际组织和地区性组织也不断推动签署非战公约,以实现地区和平与稳定。
非战公约的实施不仅需要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球公民的支持与积极参与。
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有助于增强公约的权威和可信度,促使各国政府认真履行公约所规定的义务。
同时,公众的参与还可以推动各国政府通过倡导和平、宣传非暴力、加强教育等方式,加深人们对非战公约价值的理解和认同。
非战公约也与非暴力运动密切相关。
非暴力运动是一种通过和平手段来实现社会变革的行动方式。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印度独立运动,以及马丁·路德·金等领导的美国民权运动。
特别是在战后的世界,非暴力运动成为推动社会变革和消除种族歧视、贫困等问题的重要工具。
非战公约与非暴力运动的理念相通,都旨在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争端和问题。
然而,非战公约并非完美或普世。
因为国际关系复杂多变,各国主权等因素的影响,签署和履行非战公约面临着一些挑战。
有些国家可能不愿意签署或遵守公约,或者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困难。
凯洛格白里安公约
凯洛格白里安公约,也被称为非战公约。
这项公约是在1928年8月27日在巴黎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全称为《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普遍公约》。
它的主要发起者是法国外长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和美国国务卿弗兰克·B·凯洛格(Frank B. Kellogg),因此也被称为凯洛格-白里安公约。
公约的核心内容是:
1.谴责战争解决争端:缔约国之间应谴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废弃战争
作为实施国家政策的工具。
2.和平解决争端:所有签字国之间的任何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和起因,都
应通过和平方法加以解决。
3.禁止战争谋求利益:任何使用战争手段谋求利益的签字国,将不得享受公约
提供的益处。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约反映了当时全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内高涨的和平主义倾向。
它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法律手段来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法上重要的里程碑。
尽管公约的理想主义色彩浓厚,但它在实际执行中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在缺乏有效的国际机制来强制执行的情况下。
不过,它仍然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追求和平的象征,并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