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检验原始记录的书写
- 格式:docx
- 大小:17.26 KB
- 文档页数:5
药品检验原始记录书写范例药品检验原始记录书写范例药品检验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而药品检验原始记录是整个检验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药品的质量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药品检验原始记录必须规范、准确地记录检验结果和检验过程,本文将给出药品检验原始记录书写的范例,以供参考。
1. 各项基本信息的书写药品检验记录中各项基本信息的填写要准确无误,包括药品名称、检验日期、制造厂家、批号、规格、批量、样品编号等。
对于样品批量和批号,即使是重复检验,也必须保持一致。
2. 检验方式当前,药品检验中主要采用荧光分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方法。
在记录时,需要详细描述采用的检验方法,并注明方法文献的名称、版本和出版日期等信息。
3. 检验设备及工艺药品检验过程中,不同的设备和工艺会对检验结果起着不同的影响,在记录时,必须精准描述检验设备及工艺,如仪器型号、检验温度、检测条件、操作流程等信息。
4. 质量控制进行药品检验时,必须采取质量控制措施,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准和准确性。
在记录时,应该详细描述质量控制措施,如内部标准品的采用、浓度的计算及稀释、样品加标、纯化、净化等过程记录。
5. 检验结果药品检验原始记录中检验结果的书写要准确明确,包括结果计算和评价,不合格样品的处理等内容。
对于结果计算,应该详细描述计算过程、计算式的来源和计算结果的含义,对于不同的检验项目,结果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必须在记录中明确说明。
6. 仪器及设备校准记录药品检验过程中,仪器及设备的准确性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周密的校准记录非常重要。
在记录仪器及设备校准时,应该写明校准标准品的来源、浓度以及校准时的操作流程和结果。
7. 附加信息药品检验原始记录中,有些信息不属于必要信息,但是包含这些信息能够使检验结果更可靠、实用。
如样品的来源、样品的保存条件、样品采集时间等。
总的来说,药品检验原始记录的书写要准确、规范,必须包含所有必备信息,同时,需要增加一些附加信息以便于后续分析和判断。
一、化学鉴别法药品检验原始记录检品名称:检验日期:批号:规格:【鉴别】/结果:□呈正反应□不呈正反应结论:□符合规定□不符合规定检验者: 复核者: 第页二、TLC鉴别法药品检验原始记录检品名称:检验日期:批号:规格:[鉴别]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对照品(或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溶液的制备:对照物质来源:□均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其他:No:薄层色谱条件与结果详见附图()。
结论:□符合规定□不符合规定(规定:在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或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验者: 复核者: 第页三、TLC图薄层色谱检验记录图号:检品名称:检品编号: 检验日期:天气:室温:湿度:薄层板:展开温度:展开剂:显色剂及检视方法:点样量( l):点样顺序: 1 2结论:检验者: 复核者: 第页四、 相对密度药品检验原始记录检品名称: 检品编号: 检验日期: 规格: 批号 室温: 湿度: 相对密度(比重瓶法)照相对密度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A V I AV II 二部附录一部附录)测定。
测定方法: □比重瓶法 □韦氏比重称法 (规定测定温度为20℃)。
天平: 实验温度: 空瓶重(W 1): 瓶+供试品重(W 2): 供试品重(W 2-W 1): 瓶+水重(W 3): 水重(W 3-W 1):结果计算:计算公式:相对密度 = 水重量供试品重量结论: (规定 ) 检验者: 复核者: 第 页五、PH值测定法药品检验原始记录检品名称:检品编号: 检验日期:批号:规格:温度:湿度:pH值照pH值测定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VII G)测定。
仪器:校正仪器用标准缓冲液: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缓冲液(pH4.00)磷酸盐标准缓冲液(pH6.86)其它:供试品溶液的制备:pH值测定结果:结论:□符合规定□不符合规定(规定: ) 检验者: 复核者: 第页六、重量差异检查之一药品检验原始记录检品名称:检验日期:批号:规格:重量差异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I D片剂项下检查法取供试品20片,分别精密称定每片的重量。
XXX食品药品检验所《质量手册》作业指导书版本号:
执行日期:2005年12月01日
标题检验记录书写范例
共88页第18页
第1版第0次修订
于仪器的样品光路中,扣除用同法制成的空白溴化钾片的背景,录制光谱图。
(红外吸收图谱附后见页)
结果:供试品红外光吸收图谱与《药品红外光谱集》1990年版醋酸泼尼松对照图谱(光谱号549)一致, 符合规定。
2.3【检查】
2.3.1 含氟量:记录氟对照溶液的浓度,供试品的称量(平行试验2份),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对照溶液与供试溶液的吸光度,计算结果。
例:
含氟量:检验日期:2005.08.08 t:28℃
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ⅧE)方法检验
仪器型号:AE-240型电子天平(№008)
UVIKON XL型双光束扫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药品检验记录书写细则检验记录是出具检验报告书的依据,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总结的原始资料;为保证药品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检验记录必须做到:记录原始、真实,内容完整、齐全,书写清晰、整洁。
1 检验记录的基本要求: 1.1 原始检验记录应采用统一印制的活页记录纸和各类专用检验记录表格(见附件),并用蓝黑墨水或碳素笔书写(显微绘图可用铅笔)。
凡用微机打印的数据与图谱,应剪贴于记录上的适宜处,并有操作者签名;如系用热敏纸打印的数据,为防止日久褪色难以识别,应以蓝黑墨水或碳素笔将主要数据记录于记录纸上。
1.2 检验人员在检验前,应注意检品标签与所填检验卡的内容是否相符,逐一查对检品的编号、品名、规格、批号和效期,生产单位或产地,检验目的和收检日期,以及样品的数量和封装情况等。
并将样品的编号与品名记录于检验记录纸上。
1.3 检验记录中,应先写明检验的依据。
凡按中国药典、部颁标准、地方药品标准或国外药典检验者,应列出标准名称、版本和页数;凡按送验者所附检验资料或有关文献检验者,应先检查其是否符合要求,并将前述有关资料的影印件附于检验记录之后,或标明归档编码。
1.4 检验过程中,可按检验顺序依次记录各检验项目,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检验日期,操作方法(如系完全按照1.3检验依据中所载方法,可简略扼要叙述;但如稍有修改,则应将改变部分全部记录),实验条件(如实验温度,仪器名称型号和校正情况等),观察到的现象(不要照抄标准,而应是简要记录检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真实情况;遇有反常的现象,则应详细记录,并鲜明标出,以便进一步研究),实验数据,计算(注意有效数字和数值的修约及其运算,详见《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第414页)和结果判断等;均应及时、完整地记录,严禁事后补记或转抄。
如发现记录有误,可用单线划去并保持原有的字迹可辩,不得擦抹涂改;并应在修改处签名或盖章,以示负责。
检验或试验结果,无论成败(包括必要的复试),均应详细记录、保存。
〔规则:供试品在R f值约0.5处显紫白色斑点〕契合规则。
2.2.5 气〔液〕相色谱:如为援用反省或含量测定项下所得的色谱数据,记载可以复杂;但应注明反省或含量测定项记载的页码。
同2.6.4 气相色谱法和2.6.5 高效液相色谱法项下的记载要求。
2.2.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同2.1.7吸收系数项下的记载要求。
2.2.7 红外吸收光谱:记载仪器型号,环境温度与湿度,供试品的预处置和试样的制备方法,对照图谱的来源〔或对照品的图谱〕,并附供试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
如惯例操作红外图谱与对照图谱不分歧时,需详细记载供试品的特殊处置进程。
例:
红外光谱:检验日期:2005.08.05 t:28℃RH :65%
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ⅣC〕方法检验
仪器型号:AE-240型电子天平〔№008〕
Avatar330型智能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074〕供试品〔醋酸泼尼松〕的制备〔压片法〕:取供试品0.03~0.2mg,置玛瑙研钵中,参与枯燥的溴化钾细粉15~20mg,充沛研磨混匀,依法压片。
测定:取制成的供试片,目视反省平均无清楚颗粒。
将供试片置于仪器的样品光路中,扣除用同法制成的空白溴化钾片的背景,录制光谱图。
〔红外吸收图谱附后见页〕。
药品检验原始记录的书写细则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药品检验原始记录的书写规定药品检验记录是出具检验报告书的依据,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总结的原始资料,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规范检验记录是保证再现实验过程,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实现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实验室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技术支撑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为保证药品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检验记录必须做到:记录原始、真实,标准正确,数据准确,内容完整、齐全,书写清晰、整洁。
1、检验记录的基本要求:检验人员在检验前,应进行核对。
注意检品与检品卡的内容是否相符,逐一查对检品的编号、名称、规格、产品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检验项目、检验目的、检验依据、收检日期、检品数量和包装情况等,并将相关内容记录于检验原始记录纸上。
检验原始记录应记录在检验原始记录纸上,用统一的文件编号,采用活页记录纸和各类专用检验记录表格,检验过程可采用计算机打印或用蓝黑色钢笔、碳素笔或签字笔书写,试验数据如取样量、溶剂用量等应用钢笔、碳素笔或签字笔书写,各检验项目的记录格式参照各检验科室原始记录模板书写,内容应包括所有与检验有关的信息。
凡用仪器打印的数据与图谱,应注明检品编号、文件编号、检验项目(包括图谱的具体试验名称和数据归属),并有检验者、校对者签名,需要引用的数据要在相关数据前打勾。
仅有数据(如不溶性微粒)的打印纸附于检验原始记录后,或粘贴于原始记录的适宜处,并加盖检验者骑缝章或骑缝签字。
如用热敏纸打印数据,为防止日久褪色难以识别,应以钢笔、碳素笔或签字笔将主要数据记录于原始记录纸上。
检验依据按国家(中国药典)、部、局颁标准等成册标准检验的,应在检验原始记录中写明标准名称、版本和页数;按单篇标准检验的,应在检验原始记录中写明标准名称并将标准复印件附于检验原始记录最后面;按委托人提供检验资料或有关文献检验的,应在检验原始记录中写明标准名称并将有关资料附于检验原始记录最后面(注册检验资料除外)。
XXX制药厂原辅料检验原始记录检验号:[性状]本品为无色澄明液体。
符合规定。
相对密度:韦氏比重瓶法温度:20。
C结果:0.8022结论:符合规定[鉴别] 取本品1mL, 加水5mL与氢氧化钠试液lmL后, 缓缓滴加碘试液2mL, 即发生碘仿的臭气, 并生成黄色沉淀。
结果:呈正反应[检查]酸度:取本品10.0mL, 加水25mL及酚酞指示液2滴, 摇匀, 滴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至显淡红色, 再加本品25.0mL, 摇匀, 加氢氧化钠滴定液(0.02mol/L) 0.50mL, 应显淡红色。
结果:显淡红色结论:符合规定水不溶性物质:取本品, 与同体积的水混合后, 溶液应澄清;在10。
C放置30min, 溶液仍应澄清。
结果:溶液澄清结论:符合规定复核人: 检验人: 第1页XXX制药厂原辅料检验原始记录检验号:杂醇油:取本品10mL, 加水5mL与甘油1mL, 摇匀后, 分次滴加在无臭的滤纸上, 使乙醇自然挥散, 始终不得发生异臭。
结果: 不发生异臭。
结论: 符合标准。
甲醇:取本品5.0mL, 用水稀释至100mL, 摇匀;分取1.0mL, 加磷酸溶液(1(10)0.2mL与5%高锰酸钾溶液0.25mL, 在30~35。
C保温15min, 滴加10%焦亚硫酸钠溶液至无色, 缓缓加入在冰浴中冷却的硫酸溶液(3(4)5mL, 在加入时应保持混合物冷却;再加新制的1%变色酸溶液0.1mL, 置水浴中加热20min, 如显色, 与标准甲醇溶液(精密称取甲醇20mg, 加水使成200mL)1.0mL用同一方法制成的对照液比较, 不得更深(0.20%)。
结果:供试液颜色不超过对照液结论:符合规定易氧化物:取50mL具塞量筒, 依次用盐酸、水与本品洗净后, 加入本品20mL, 放冷至150C, 加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0.1mL, 密塞摇匀后, 在150C静置10min, 粉红色不得完全消失。
药品检验原始记录的书写规定药品检验记录是出具检验报告书的依据,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总结的原始资料,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规范检验记录是保证再现实验过程,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实现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实验室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技术支撑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为保证药品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检验记录必须做到:记录原始、真实,标准正确,数据准确,内容完整、齐全,书写清晰、整洁。
1、检验记录的基本要求:1.1 检验人员在检验前,应进行核对。
注意检品与检品卡的内容是否相符,逐一查对检品的编号、名称、规格、产品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检验项目、检验目的、检验依据、收检日期、检品数量和包装情况等,并将相关内容记录于检验原始记录纸上。
1.2 检验原始记录应记录在检验原始记录纸上,用统一的文件编号,采用活页记录纸和各类专用检验记录表格,检验过程可采用计算机打印或用蓝黑色钢笔、碳素笔或签字笔书写,试验数据如取样量、溶剂用量等应用钢笔、碳素笔或签字笔书写,各检验项目的记录格式参照各检验科室原始记录模板书写,内容应包括所有与检验有关的信息。
凡用仪器打印的数据与图谱,应注明检品编号、文件编号、检验项目(包括图谱的具体试验名称和数据归属),并有检验者、校对者签名,需要引用的数据要在相关数据前打勾。
仅有数据(如不溶性微粒)的打印纸附于检验原始记录后,或粘贴于原始记录的适宜处,并加盖检验者骑缝章或骑缝签字。
如用热敏纸打印数据,为防止日久褪色难以识别,应以钢笔、碳素笔或签字笔将主要数据记录于原始记录纸上。
1.3 检验依据按国家(中国药典)、部、局颁标准等成册标准检验的,应在检验原始记录中写明标准名称、版本和页数;按单篇标准检验的,应在检验原始记录中写明标准名称并将标准复印件附于检验原始记录最后面;按委托人提供检验资料或有关文献检验的,应在检验原始记录中写明标准名称并将有关资料附于检验原始记录最后面(注册检验资料除外)。
药品检验原始记录的书写
药品检验原始记录的书写
药品检验记录是出具检验报告书的依据,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总结的原始资料,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可追溯性。
规范检验记录是保证再现实验过程,提高检验工作质量,实现实验室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实验室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发挥技术支撑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为保证药品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检验记录必须做到:记录原始、真实,标准正确,数据准确,内容完整、齐全,书写清晰、整洁。
1.3检验依据按国家(中国药典)、部、局颁标准等成册标准检验的,应在检验原始记录中写明标准名称、版本和页数;按单篇标准检验的,应在检验原始记录中写明标准名称并将标准复印件附于检验原始记录最后面;按委托人提供检验资料或有关文献检验的,应在检验原始记录中写明标准名称并将有关资料附于检验原始记录最后面(注册检验资料除外)。
1.4检验过程可按检验顺序依次记录各检验项目,内容包括:项目名称,检验日期,操作方法(如完全按照检验依据中所载方法,可简略扼要叙述),实验条件(如实验温湿度,仪器名称型号和编号),实验结果(不要照抄标准,而应简要记录检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真实情况;遇有反常的现象,则应详细记录,并鲜明标出,以便进一步研究),实验数据,计算(注意有效数字和数值的修约及其运算)和结果判断等均应及时、完整地记录,严禁事后补记或转抄。
如发现记录有误,可用单线划去并保持原有的字迹可辨,不得擦抹涂改,并在修改处签
名。
实验结果无论成败(包括必要的复试),均应详细记录。
对废弃的数据或失败的试验,应及时分析原因,并在原始记录上注明。
实验数据有效数位的保留原则上与标准规定的有效数位一致。
1.5检验中使用的标准品或对照品,应记录其来源、批号和对照液的处理过程;用于含量(或效价)测定的,还应注明其含量(或效价)和干燥失重(或水分)(如有含量或水分)。
每个检验项目均应写明标准中规定的限度或范围,根据检验结果做出单项结论(符合规定或不符合规定)。
每个大的检验项目如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等都要加口。
1.7在整个检验工作完成之后,检验人员应将检验记录逐页顺序编号,按标准中的顺序,将检验结果逐项填写并打印内部报告,如有协检项目,应将协检科室的检验项目结果按标准顺序合并到内部报告中,并对本检品的检验情况做出明确的结论。
检验人员签名后,经主管药师或检验科室主任指定的人员对所采用的标准、检验项目、数据采用、计算结果和结论等进行核对并签名;再经科主任审核签名后,送业务科审核。
1.8在1份原始记录中,修改不超过3处,如果为合作检品,主检科室不超过2处,协检科室不超过1处;经审核需要修改的原始记录、内部检验报告及检验报告书,修改后三日内送交业务科;超检验周期或缺项(全检)的检品,要按规定填写申请单。
2,对每个检验项目记录的要求:
检验记录中,可按检验的先后,依次记录各检验项目,不强求与标准上的顺序一致。
项目名称应按药品标准规范书写,并对每个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给出明确的单项结论。
现对一些常见项目的记录内容,
提出下述的最低要求(即必不可少的记录内容),检验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多记不限。
同品种多批号供试品同时进行检验时,如结果相同,可只详细记录一个编号的检验情况,其余编号的情况与结论可记为同编号××××××;遇有结果不同时,则应分别记录。
2.5[浸出物]
记录天平型号及编号,供试品的取样量(平行试验2份),所用溶剂及剂量,提取方法,蒸发皿的恒重,浸出物重量,计算结果。
2.6[含量测定]
一般供试品与对照品取样应至少平行实验2份。
2.6.1容量分析法:记录供试品的称量,简要的操作过程,指示剂的名称,滴定液的名称及其浓度(mol∕L),消耗滴定液的毫升数,空白试验的数据,计算公式与结果。
电位滴定法应记录仪器型号、编号及采用的电极;非水滴定要记录室温。
2.6.2重量分析法:记录称量用天平型号及编号,供试品的取样量,简要的操作方法,干燥或灼烧的温度,滤器(或培埸)的恒重值,沉淀物或残渣的恒重值,计算公式与结果。
2.6.36.3紫外分光光度法:记录仪器型号及编号,检查溶剂的吸收是否符合要求,吸收池的配对情况,供试品与对照品的称量及其溶解和稀释过程,核对供试品溶液的最大吸收峰波长是否正确,记录狭缝宽度,测定波长及其吸光度值,计算公式及结果。
必要时应记录仪器的波长校正情况。
2.6.4薄层扫描法:除应按薄层色谱鉴别记录薄层色谱的有关内容外,尚应记录薄层扫描仪的型号、编号,扫描方式,供试品和对照
品的称量、制备方法,测定值,计算公式及结果,必要时,附薄层色谱照片。
2.6.5气相色谱法:记录仪器型号及编号,检测器及其灵敏度,色谱柱长与内径,柱填料与固定相,载气和流速,柱温,进样口与检测器的温度,内标溶液,供试品与对照品的称量和溶液的配置过程,进样量,测定数据,计算公式与结果。
如标准中规定有系统适用性试验者,应记录该试验的数据(根据各品种项下的规定进行记录,如理论板数,分离度,重复性,拖尾因子)。
2.6.6高效液相色谱法:记录仪器型号、编号,检测波长,色谱柱与柱温,流动相与流速,内标溶液,供试品与对照品的称量(平行试验各2份)和溶液的配制过程,进样量,测定数据,计算式与结果;并附色谱图。
如标准中规定有系统适用性试验者,应记录该试验的数据(根据各品种项下的规定进行记录,如理论板数,分离度,重复性,拖尾因子)。
2.6.7氨基酸分析: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内容。
2.6.8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应注明采用第一法或第二法(管碟法或浊度法)及检定法(如二剂量法或三剂量法),记录检定菌的名称,培养基的名称及PH值,灭菌缓冲液的名称及PH值,标准品的名称、来源、批号及效价值,供试品估计效价,供试品及标准品的称量值,溶解溶剂及稀释剂的名称,稀释步躲及校对者,高(中)低剂量的浓度值,抑菌圈测量数据(当用游标卡尺测量直径时,应将测得的数据以框图方式顺爽碟数记录;当用抑菌圈测量仪测量面积或直径时,应记录测量仪器型号、编号,并将打印数据贴附于记录上),培养温度及时间,培养箱名称及仪器编号,并按生物检定统计法进行可
靠性测试(如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测验和可信限率)及效价值计算的记录。
2.6.9含氮量:记录采用方法,仪器型号、编号,供试品的称量,滴定液的名称、浓度(mol∕L),样品与空白试验消耗滴定液的毫升数,计算公式及结果,供试品应测定2份。
常量法定氮的相对偏差一般不得过0.5%,半微量法定氮的相对偏差一般不得过1.0%;空白两份,极差不得大于0.0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