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族学的贡献
- 格式:docx
- 大小:36.67 KB
- 文档页数:1
2020.122020年11月28日,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纪念日。
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自身彻底解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他对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是伟大的、不朽的,我们永远纪念他、学习他。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早在1844年2月,恩格斯就发表了《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实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这标志着他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同年,他同马克思相识相知,开始了长期的“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精神生活”,[1]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肩战斗。
1848年2月,他和马克思共同写作的《共产党宣言》出版。
《宣言》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宗旨、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有了代表自己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是巨大的、多方面的。
1876—1878年写下巨著《反杜林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内容;1880年,把《反杜林论》中的有关部分编写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70年代到80年代初,致力研究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留下的大量札记辑录成《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辩证法,特别是人和自然的关系;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他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整理和发表马克思文献遗产的工作,经他整理的《资本论》第2卷于1885年出版,《资本论》第3卷于1894年出版。
列宁曾经指出:“的确,这两卷《资本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著作。
作者: 李小东
出版物刊名: 内蒙古社会科学
页码: 12-16页
主题词: 摩尔根;民族学;马克思;《古代社会》;普那路亚家庭;斯拉夫人;父权制;家长制家庭公社;社会组织;《起源》
摘要: <正> 民族学是马克思曾经研究过的一个领域,虽然他生前没有来得及发表民族学的专著,但他却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就是《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以下简称《摘要》)摩尔根和马克思是同代人,他的巨著《古代社会》于1877年出版后即在资产阶级学术界中遭到了不公正的冷遇,对该书进行排挤。
但是,马克思“很喜欢这本书”,他在1881年5月至1882年2月间十分仔细地阅读了《古代社会》,并做了十几万字的笔记,即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摘要》一书。
显然,马克思打算运用摩尔根的成果进行民族学和史学方面的著述,遗憾的是马克思没有完成这一工作就去世了。
马克思逝世。
民俗学概论陶立潘- 1987 - 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民族学概论杨群- 1998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民族学概论王娟- 2002 - 北京大学出版社民族学通论金天明,陈克进- 1990 -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民族学纲要杨昌儒- 1997 - 贵州民族出版社民族学概论杨望- 1984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民族学通论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作者:主编:林耀华出版日期:2004-12-01目录导言第一单元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识第一章人类的起源第一节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第二节人类的远祖第三节直立人——真人的出现第四节智人第二章人类的种族第一节种族的分类第二节种族的成因第三节种族和民族第三章语言与民族第一节语言的产生第二节语言和民族第三节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第四节民族学研究中的语言学方法第四章经济文化类型第一节经济文化类型的含义第二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第三节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第四节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第二单元民族学的源流、研究方法和任务第五章民族学的源流第一节民族的概念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第三节西方民族学流派第四节苏维埃民族学派第五节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第六章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第一节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二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特点第三节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第四节民族学实用调查法第五节民族学调查者素质的培养第七章中国民族学的任务第一节近期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第二节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第三单元民族社会形态第八章社会形态与民族学研究第一节人类社会形态学说第二节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九章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第一节处于资本主义生产以前诸社会形态下的民族是民族学研究的传统对象第二节原始社会形态第三节奴隶社会形态第四节封建社会形态第十章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第一节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争论第二节农村公社与奴隶制、农奴制第十一章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节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不平衡性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原始公社残余形态第三节凉山彝族奴隶制第四节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领主制第五节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第六节中国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第四单元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第十二章婚姻家庭制度第一节婚姻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二节群婚及其家庭形式第三节对偶制婚姻家庭第四节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第十三章亲属制度第一节亲属制度与婚姻家庭的关系第二节亲属、亲系、亲等第三节亲属制度的分类第五单元文化第十四章文化的概念第一节文化的概念第二节文化与文明第十五章文化的性质第一节文化的结构第二节文化的特征第十六章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第一节文化与民族第二节民族学文化研究的意义第十七章物质文化第一节劳动工具第二节住所第三节饮食和炊事第四节服饰第五节交通工具第十八章精神文化第一节思维、语言和民族心理第二节教育、道德和法律第三节风俗习惯第四节宗教与宗教信仰第五节口头文学与艺术第六单元民族学与我国现代化第十九章民族学的应用第一节西方应用人类学简介第二节民族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应用第三节民族学与现代化第二十章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生态问题第二节我国民族地区的主要生态类型及其状况第三节保护生态平衡,促进民族繁荣第二十一章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问题第一节经济是民族现代化的基础第二节因地制宜地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第二十二章少数民族的人口问题第一节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研究第二节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历史、现状与特点第三节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第四节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第二十三章民族地区的教育与科技问题第一节教育、科技对实现民族现代化的作用第二节全面认识我国民族教育、科技的历史与现状第三节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促进民族繁荣发展民族学概论(平装)高永久等(作者)南开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09年8月1日)内容简介《民族学概论》分为十三章。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9世纪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们的思想对社会、政治、经济和哲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民族学,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民族是经过历史演变形成的社会群体,具有共同的文化、语言和身份认同。
他们认为,民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在历史进程中,民族是不断发展和转化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由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平等和殖民主义的存在造成的。
他们倡导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的理念,主张废除殖民主义和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在这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现代民族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对民族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们认为,民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由共同的文化、语言和身份认同演变而来的社会群体。
民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和转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由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平等和殖民主义的存在造成的。
他们倡导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的理念,主张废除殖民主义和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在这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现代民族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提出了许多有关民族问题的重要观点,如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民族的融合和分裂、民族的文化多样性等。
这些观点为当代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民族学概论(考试复习册)(注:完全按照老师的勾画重点顺序编排!!!)1、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及其文化。
2、“民族”一词最早的提出人物及时间:列宁于1912年第一次系统完整的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提出。
3、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标志:恩格斯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4、“进化论学派”的相关内容:(1)主要观点:文化发展按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发展演进。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着作:英国的斯宾塞、泰勒【代表作:《原始文化》、《人类学》】、弗雷泽;美国的摩尔根【代表作:《易洛魁联盟》、《古代社会》】。
5、“英国功能学派”的相关内容:(1)主要观点:民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把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要在弄清楚各部分对整体所做贡献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试图找出作为整体人类社会功能的一半法则。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抽象还是具体,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着作: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代表作:《西太平洋的探险队》、《野蛮社会的犯罪与习俗》】、拉德克利夫-布朗【代表作:《安达曼岛人》、《社会人类学方法》】。
6、我国最早提出“民族学”一词的人物及时间: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杂志上发表《说民族学》。
7、我国民族学发展历程的几个重大事件:(1)1928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设立。
(2)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成立。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重生,1980年10月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在贵阳成立,1984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会,1991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
(4)1981年中国人类学学会在厦门中山大学成立。
8、“种族”的相关内容:(1)概念: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2)类型:蒙古人、欧罗巴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
(3)特征:①蒙古人→黄皮肤、黑发、面部扁平、鼻梁不高、嘴唇厚度适中。
②欧罗巴人→柔软的波状头发或直发、发色不一、肤色较钱、体毛和胡须发达、鼻梁很高、嘴唇厚度较薄。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历程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本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民族工作、民族研究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民族理论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初创阶段(1848年以前)《犹太人问题》(1843):第一次阐明了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的关系,把民族问题的解决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1844):第一次提出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提出了许多认识和对待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阐述了民族产生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指出了民族产生的时间和过程;经济基础对民族关系的决定性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规律。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847-1848):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确立阶段(1848年-19世纪70年代)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确立。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民族问题的根源和实质;揭示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社会革命问题的关系,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揭示了民族消亡的历史规律和民族消亡的先决条件。
19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论波兰》(1847年11月)、《论波兰问题》(1848年2月)、《法国的革命及反革命》(1851年8月),《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5月)、《流亡者文献》(1874年5月):1、进一步阐明乐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2、揭露了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局限性和反动性;3、阐明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相互关系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入研究阶段(19世纪80-90年代)《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1892~1893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94年):以无产阶级的民族观,对民族起源和形成问题作了更科学的阐述。
《品德与社会》--不断发展的世界前 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句歌词大家一定不陌生。
当我们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的时刻,《中国少先先锋队队歌 》就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
提到共产主义,我们就一定要认识两位世界伟人:马克思与恩格斯。
他们的思想和著作为全人类流下了宝贵的财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 录3 12伟人的足迹伟大的友谊唱响国际歌PART.01伟人的足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伟人的故事,寻找伟人的足迹吧!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德国一个律师家庭,马克思在中学里学习就很努力,毕业时绝大多数课程获得了优异成绩。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立志要为全人类谋幸福。
他在中学毕业作文中表示,要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
马克思的故事无论是在巴黎、曼彻斯特、伦敦……马克思总是见图书馆就钻。
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图书阅览室里,至今保留着一个当年马克思每天去看书的“专座”,在专座的地毯上,留有明显的两行脚印。
马克思在特里尔的故居原来,马克思在伦敦居住时,每天像上班一样,从早上9点直到晚上7点,准时到图书馆阅览室去看书,研究大量文献和珍贵资料。
由于他每次去看书总是坐在固定的座位上,时间久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把这个座位作为马克思的专座。
如果哪一天这个位子空着,说明准是马克思病了或是发生什么意外的事了。
日子久了,在他看书的座位下面的地毯上,磨擦出两条长长的足印,成为马克思当年在此刻苦研究学问的历史见证。
马克思1839(21岁)马克思1861(43岁)有一次,女儿请马克思填一张调查表,在“您喜欢做的事”一栏,他毫不思索地填上了“啃书本”几个字。
确实如此,马克思的生活差不多全让写文章和读书占满了。
马克思阅读了各种书籍、文献和资料达1500多种,花了整整40年的心血,终于写成了《资本论》这部巨著,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
马克思1875(57岁)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
《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论述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
浅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处理民族事务的实践结合摘要:民族问题一直是非常棘手的。
古往今来,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模式可以彻底消除民族问题。
在处理民族事务上不能移植他国模式。
中国共产党必须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总结、借鉴国内外对于民族事务的处理经验,从实际出发,科学、民主、正确地处理民族事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问题“苏联模式”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缘起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族和民族问题有大量论述,提出了很多重要理论。
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说道“人对人的剥削一经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
”“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1页,人民出版社,1995)这两个论断揭示了民族问题的根源、实质,揭示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社会革命问题的关系,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途径,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对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
19世纪上叶,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下,随着西方殖民地不断扩张,人类学古典进化论学派形成。
该学派的代表著作《古代社会》(摩尔根,1877)一书引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注。
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古典进化论学派诸多著作的探索与研究,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之后,继承马克思遗志,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的发端。
在此书中,恩格斯科学的揭示了人类社会是如何出现家庭、婚姻、私有制和国家及其发展历史的。
恩格斯提出了“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与民族共同体发展关系的观点”,把民族的形成与阶级、国家的出现联系在一起。
特别强调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方式主要依据各民族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而定。
19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熟,直到由垄断代替竞争的帝国主义笼罩世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未被颂扬的缔造民主飞跃的英雄【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未被颂扬的缔造民主飞跃的英雄。
他们的民主理念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为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恩格斯对工人阶级解放的探索和他们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影响,展现了他们在民主思想领域的重要贡献。
重新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主的贡献,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所代表的思想和价值观。
他们的思想对当代世界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他们对民主自由的探索和追求。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民主飞跃的英雄,他们的影响和贡献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前行。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民主、理论、资本主义、批判、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解放、影响、思想、贡献、重新认识、重要意义。
1. 引言1.1 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9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们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在思想上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密切合作。
马克思从哲学、经济学和历史学各个领域出发,针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关于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在共同合作的过程中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运动,也对后世各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他们的理论尤其强调了工人阶级的解放和民主制度的建设,为实现人类自由和平等的理想不懈奋斗。
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主飞跃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深刻体会他们对世界历史的巨大意义。
1.2 揭示他们未被颂扬的一面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济南市行政学院 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2003略论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研究学科的关系周传斌[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与民族研究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就民族问题的根源进行了深刻探讨,并就原始社会史等人类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有重要的贡献,作为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结果,苏维埃民族学派在苏联发展起来。
在中国,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民族研究学科的主干和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研究学科群。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研究学科;中国作者简介:周传斌,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邮政编码 750002)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189(2003)02-0021-05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研究学科的历史性贡献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族问题有大量论述,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
据统计,马克思、恩格斯论述或涉及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文章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有360多篇200多万字,这些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
笔者认为,他们对民族研究学科的主要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对人类社会民族问题根源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人类社会的不平等问题。
不平等问题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史相伴随,从哪里去寻找它的根源呢?历史上的众多思想家都曾就此进行过讨论。
但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从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入手,来探寻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在19世纪的人类社会,他们吹响了与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决裂的号角,震动了整个世界。
民族不平等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精辟地论述道:∀民族内部的阶级对抗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9世纪思想家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
以下将深入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思想和贡献。
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里尔。
他是一个犹太人家庭的成员,父亲是一个律师。
马克思的家庭环境培养了他对正义和平等的追求。
在高中和大学期间,马克思对哲学、历史和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热衷于研究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将其运用到社会问题上。
恩格斯生于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布鲁门。
他是一个工厂主的儿子,因此接触到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斗争。
恩格斯在高中时期就对社会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成为一个激进的自由主义者。
后来,他来到曼彻斯特的父亲的工厂工作,亲眼目睹了劳动者的困境和剥削。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相识,并迅速成为朋友和合作伙伴。
他们在巴黎创办了《德法意》杂志,在此期间开始系统地阐述自己的社会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对历史、经济和政治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共产党宣言》。
这本小册子在1848年发表,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精神旗帜。
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首次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并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
这本宣言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除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著有众多重要的著作,如《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
这些著作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剥削的机制。
他们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方式,并警示无产阶级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他们的思想指导了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如俄国革命、中国革命等。
他们的学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也面临着一些批评。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民族形成理论的基本观点作者:张丽娟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9期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者,他们对民族形成问题的相关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从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一般时间、一般过程、一般途径、一般规律及特殊途径等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形成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形成;基本观点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9-0197-0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了民族形成理论,并依据后来的研究成果不断加以完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族形成问题的论述,涉及到了民族形成的时间、条件、一般规律,民族形成与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的关系,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过渡时期形成的民族、欧洲中世纪形成的一些大民族、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民族等。
一、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从氏族、部落解体到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社会过程。
在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到原始社会末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发生了两次社会大分工。
分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后果——私有制、产品交换、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这一切加速了氏族制度的瓦解,为部落发展成民族(和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1]。
民族的产生和存在是与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未达到很高的程度有关。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2]。
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
二、民族形成的一般时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这就是说,城乡的分离和对立是与野蛮时代、部落制度、部落的地方局限性向文明时代、国家、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主义的几点思考摘要: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族主义的论述以及对其范围的界定来了解民族主义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时期。
马克思与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后期,这段时期比较重要的著作中都对民族主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主义的基本论述马恩在一系列的文章中对民族主义进行论述的时候,根据各个国家国情的不同,对民族主义衍生出来的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描述。
但是马恩从未对民族主义进行概念上的定义。
仅仅是对民族主义描述出来民族主义在某些民族或者某些民族国家的表现形式。
马恩最早对民族主义的论述是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来的,“犹太人是否真的能够享有这种权利呢?只要他还是犹太人,那末使他成为犹太人的那种狭隘本质就一定会压抑那种把它作为人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一定会使他和非犹太人分离开来。
他的这种分离说明:使他成为犹太人的那种特殊本质是他真正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应当让位于他。
”鲍威尔认为:使犹太人被定义为一个犹太人的根本的属性,使犹太人与其它民族分离开来的根本性的标志,是导致犹太人无法获得自由的根本原因。
而且作为与其它民族分离的这种本质,仅仅是由于犹太人而存在的。
犹太人若是想要获得自由,必须放弃其自身的信仰,即犹太教。
随后,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提出了“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
如果批判的预言正确无误,那么任何一个民族都永远不会优越于其他民族,因为所有的欧洲文明民族——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现在都在“批判自己和其它民族”并“能认识普遍颓废的原因。
”最后,硬说“批判”、“认识”即精神的活动能提供精神的优势,其实只是一种词句上的同义反复;而踌躇满志地把自己摆在各民族之上并期待各民族匍匐于字迹脚下乞求指点迷津的批判,正是通过这种漫画般的、基督教德意志的唯心主义,证明它依然深深的陷在德国民族性的泥坑里的说法。
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民族问题上的应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理论。
它以实践观为基础,以人民群众实践为源泉,旨在深入研究和解决民族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一、实践观与民族问题的关系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也以实践观为指导原则,坚持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来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
实践观告诉我们,对待民族问题不能脱离实际情况,需要深入了解实际情况,从实践出发,从人民群众中来,从人民群众中去,从人民群众中得到真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民族问题的实质,从而找到解决的路径。
二、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渊源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问题的思考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膨胀和殖民扩张的时期,各种民族问题凸显,引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注。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实践观认为,只有当人们改变自己的实践条件,才能改变实践条件对其的限制,达到实践条件的完善和发展。
在他们看来,民族问题同样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带来的,只有通过实践来解决。
三、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中的应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认为,实践是人类自由劳动的过程,是人民群众改变自身命运的实质。
在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强调要密切联系群众实践,深入听取和调查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将人民群众作为改造民族问题的主体和力量。
只有密切联系实践,才能找到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途径。
实践观还要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经验,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努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四、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启示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首先,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的标准,任何理论都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族学的贡献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9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和革命者,他们在许多学科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之一就是民族学。
他们给民族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民族学诸多理论。
其中,马克思对民族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一位社会主义思想家,认为民族关系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他提出了“民族多样性的社会性主义”的理论,提出了民族多样性的全面解决和发展的可行方案。
他认为,民族分化是由不平等的社会组织而导致的,要解决它就要加强公民的角色,实现各民族的和谐共处。
恩格斯也是民族学领域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认为民族是政治征服和文化扼守背后的理论,认为资本主义是民族主义潜在形式之一。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强调历史上某些事件的客观性,认为历史发展的轨迹可以找到实质的根源,这对民族学的理论具有重要独到性。
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民族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为后人解读民族历史提供了有效工具,为后世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有力理论。
总结,他们对民族学的贡献已经启发了后知后觉的学者们有关民族实践和政策研究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