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_0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东亚经济体制变革的历史演进东亚地区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近几十年来,这个地区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段时间内,这里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
从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到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这一切都改变了东亚经济发展的轨迹。
本文将探讨东亚经济体制变革的历史演进。
1. 20世纪80年代的东亚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是东亚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日本的经济实力逐渐增强,韩国经历了工业化和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台湾也开始逐渐转向民主和市场经济。
这个时期的东亚国家通过出口、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的发展,获得了巨额财富。
2. 东亚金融危机1997年,东亚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影响了东亚所有重要的经济体,韩国、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这场危机的深层原因是东亚国家的高度依赖出口、外资和短期资本流动,这些短期资本流动象风一样来去匆匆。
当这些资本流动突然抽离时,东亚经济体系出现了严重动荡。
3. 东亚经济体的调整与变革东亚经济体在199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开始了一场调整和变革。
这些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进行经济的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这些国家进行了紧急援助。
中国加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并加快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韩国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并且提高了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日本采取了财政扩张和金融政策的改革。
这些措施使得这些国家逐渐走出了金融危机。
4. 东亚经济体制的新阶段21世纪初,东亚的经济体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角色,日本在高科技领域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韩国的经济模式也逐渐向科技和知识技术转变。
另外,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震动了世界经济,东亚地区的经济也受到影响。
5. 总结总的来说,东亚经济体制确实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从20世纪80年代的快速发展、到90年代的金融危机,再到21世纪初的新阶段,这些变革推动了东亚国家的经济繁荣。
西方经济中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西方经济体系中的不同国家采用了各自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在经济结构、政策导向和发展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比较几个典型的西方经济体系,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以探讨它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其背后的原因。
一、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被视为全球经济的引领者,其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市场竞争和企业创新。
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使得美国的经济高度自由化,企业能够灵活地决策和运作。
美国的经济特点包括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创新的科技产业和国内市场的强大消费能力。
其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私有制度:美国的经济体系基于私有制度,使得企业能够自由竞争并追求经济利益。
这种制度激励了创新和高效的生产。
2. 自由市场:美国强调市场的自由,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供求调整产品和价格。
这种自由市场机制在激励竞争和提高效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 创新驱动:美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量国内外的投资用于研发和创新活动。
这推动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动力。
二、欧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美国不同,欧洲国家普遍采取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强调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
这种模式在经济结构和政策导向上与美国存在差异。
以下是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特点:1. 政府干预:相对于美国的自由市场,欧洲国家更加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财政政策来引导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福利。
2. 社会保障制度:欧洲国家普遍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金等。
这种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增加了社会稳定性。
3. 高度组织化的劳动力市场:欧洲国家的劳动力市场通常是高度组织化的,工会在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有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但也可能限制企业的灵活性。
三、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东亚经济体系,其经济模式与美国和欧洲有着明显的不同。
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长期稳定和合作。
以下是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1. 文化价值观念:日本的经济成功与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亚太经济》2008年第5期论东亚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全毅《内容摘要I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说明东亚发展模式的概念,并探讨东亚发展模式的本质特征,以期对东亚的崛起有一个理性认识。
《关键词I东亚发展模式本质特征《中国分类号lF110《文献标识码lA《本章编号j1000—6052(2008)05—0013—06关于东亚发展模式,许多学者认为东亚并不存在统一的发展模式,[1]甚至东亚各国或地区也不存在前后一致的发展模式。
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在分析东亚经济奇迹时又习惯用东亚发展模式来予以解释。
那么,东亚发展模式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与其他地区的发展相比,它有那些显著特征?一、东亚发展模式的内涵对东亚发展模式的研究最早是1960年代西方学者对日本经济奇迹的研究,到1980年代随着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引起广泛的关注,特别是1993年世界银行关于东亚经济奇迹的研究报告发表后,有关东亚模式的探讨开始进入热潮。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关东亚模式的讨论更是达到高潮。
此前,学者对东亚模式的研究主要是总结东亚经济发展的经验,1997年之后,人们对东亚模式有更多的反思,注意研究东亚模式的得失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对东亚模式的研究也从注重经济转向政治、社会与文化领域,是对东亚发展模式的再思考。
但迄今为止,在学术界有关“东亚模式”或“东亚发展模式”的概念和内涵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此,我们列举文献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
(一)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认为东亚模式是指战后由日本首创,继而由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其他国家模仿并加以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若干基本原则和方式的总称。
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表述为:东亚模式是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下外向型发展的经济模式。
[2]又有人认为:所谓“东亚模式”是指经济相对落后的东亚国家为了在短期内赶超发达国家而采取的不同于一般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世界各大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差距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将分析世界各大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差距,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亚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差距亚洲作为人口最多的大洲之一,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差距。
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这些国家以其高效的生产体系、技术创新和大规模的劳动力储备,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与此相比,南亚地区的发展模式更加依赖于服务业,如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和斯里兰卡的旅游业等。
这一差距源于各地区资源禀赋、历史背景等多种因素。
二、欧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差距欧洲在经济发展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西欧国家以其先进的制造业和高附加值的产品闻名于世。
德国的制造业、法国的奢侈品、瑞士的钟表等都代表了欧洲的高端制造业模式。
而东欧国家在经济转型后,主要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制造业、农业等实现经济发展。
欧洲的差距主要源于国家内部的发展差异、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历史和文化因素等。
三、北美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差距北美洲以其发达的经济体系和创新能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以其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和高科技产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加拿大则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稳定的政治环境,依赖资源开采和制造业实现了经济增长。
北美洲国家的经济差距主要是由于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因素造成的。
四、南美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差距南美洲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大的多样性。
巴西作为南美洲的经济龙头,以其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支撑,成为该地区最大的经济体。
与此同时,阿根廷和智利等国家则以其独特的经济特点脱颖而出。
南美洲的经济差距主要受制于各国资源禀赋、政治稳定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五、非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差距非洲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但也呈现出多样性。
北非国家,如埃及和摩洛哥,主要依赖旅游业和制造业发展;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如南非、尼日利亚则以矿产资源开采和农业为主要支撑。
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经济崛起近几十年来,东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崛起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它们的成功经验不仅对东亚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
首先,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在二战后的重建时期,这些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基础设施的修复、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力资源的培养等。
然而,通过政府的有力引导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东亚国家逐渐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其次,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经济崛起密不可分。
这些国家在经济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市场经济的引入、外资的吸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等。
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东亚国家的经济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通过开放市场和积极吸引外资,东亚国家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的升级。
此外,东亚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些国家注重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的投入。
他们还鼓励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
正是这种重视科技创新的精神,使得东亚国家在高科技产业和创新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东亚国家也面临着收入分配不均、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
这些社会问题不仅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国家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其次,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也是东亚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
东亚国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最后,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还需要面对国际竞争和全球化的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竞争的加剧,东亚国家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
这包括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等。
从“东亚模式”到“中国模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对中国发展的意义摘要:通过分析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发展模式和中外对比,结合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中国现实国情,探讨研究中国今后发展的方向。
比较“东亚模式”与“中国模式”之异同,阐述和思考“中国模式”以及中国发展的未来。
最后强调文化和教育对于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东亚模式;大国崛起;社会市场经济;理性政府;科教强国;兼容并蓄20世纪是一个风起云涌的世纪。
世界的重心也随着这波澜壮阔的画卷的展开,而悄然改变着。
进入20世纪后半期,随着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兴起,更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大步跃进,以及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向东亚的转移,无怪有人高呼:“亚洲时代即将来临!”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凭借其特有的发展模式,在不同时期里领一时之风骚,获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进而提高了区域竞争力,成为20世纪发展模式的典范。
很显然因为国情以及国家目标的不同,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拿来主义”般地直接套用别国模式。
但是全面了解这些模式,剖析其成功和不足,无疑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中国模式”的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东亚模式”的内涵及基本特点,以及从宏观上分析大国崛起的基本规律,然后从经济模式、政治体制、教育与文化几个方面比较中国与上述东亚国家,进而探究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一、“东亚模式”面对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在战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人们将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总结为“东亚模式”。
尽管东亚模式极大地繁荣了上述国家的经济,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重创了上述东亚和东南亚的亚洲经济大国,使得一些经济学家对于东亚模式有了更多的质疑。
因此对于如何看待东亚模式,我们需进一步认真思考。
那么,什么是“东亚模式”呢?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东亚模式”的解释是观点不一的。
主要的观点有:1、它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指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或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
全球经济“再平衡”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的挑战金英姬①摘要:近期美国多次强调全球经济再平衡,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不小的挑战。
美国与东亚国家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但美国正力图改变过去的增长模式,从依赖消费转向促进出口,并通过出口增长来刺激经济持续复苏,而弱势美元政策成为其扩大出口的重要手段。
在此新形势下,东亚国家面临的当前现实的压力首先主要来自于货币升值,从而削弱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其次来自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从中长期潜在的压力来看,美国的需求和进口减少,东亚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将减弱;而东亚国家争夺美国以外的其它出口市场,将加剧出口竞争。
关键词:全球经济再平衡东亚国家出口导向型挑战Title: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 rebalance to East Asia’s export-oriented growth modelAbstract: Recently, the United States emphasized global rebalance many times. This brought several challenges to East Asian countries’ export-oriented economic growth model. The US has very close economic relationships with East Asian countries. But the US is currently trying to shift its economic growth strategy from consumption-driven to export-driven and trying to stimulate its sustainable economic recovery by increasing export. And the weaker dollar polic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boost US export. Under this new circumstance, East Asian countries now face two major challenges: one is the currency appreciation, which is weakening the price advantage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export commodities; another one is the US trade protectionism. In the mid- to long-term, there are two potential challenges: first, the US reduces demand and import which will undermine the driving force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economic growth; second, East Asian countries look for other export markets which can substitute the US market, and it will lead more severe export competition.Key words: global rebalance East Asian countries export-oriented challenge引言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世界经济的特征是“全球失衡(global imbalance,即全球收支失衡)”,表现为中国、日本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生产,美、欧发达国家消费的二元结构。
东亚发展型国家转型的政治经济逻辑及其镜鉴作者:张振华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年第05期【摘要】东亚发展型国家的形成与维系依赖一套独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发展导向的政商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亚进入转型时刻,以新自由主义为要义的经济改革和以民主化为核心的政治改革动摇了这种政商关系存续的基础,东亚的现代化迈入下半程,金融改革成为重要议题。
发展型国家及其转型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而言,具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发展型国家政商关系东亚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731 【文献标识码】A【DOI】10.16619/ki.rmltxsqy.2024.05.003研究缘起:东亚现代化的上下半程在现代化研究中,日本与韩国常被归于一类,它们均是东亚模式[1]的主要成员。
这两个国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表现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前期,它们是增长明星,从战争的废墟中涅槃重生,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奇迹,一跃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能够跻身发达经济体行列的非西方国家。
彼时人们提到东亚时,语调是欢快的。
后期,它们的光环褪去,遭遇危机,疲态尽显,经济表现不再亮眼,甚至逊于一般的国家。
“判若两国”的经历使人们对东亚的态度发生了急剧转折,人们在提到它们时多了反思和警觉的意味。
“失去”这个原本用来描述拉美“后进生”的词汇也开始频繁用在这些曾经的“优等生”身上。
经济低迷的社会后果同样令人唏嘘。
曾以“企业战士”“工蜂”的形象闻名,甚至形成了所谓的“加班文化”,频繁出现过劳现象的日本人,现在居然也“躺平”。
正是在此背景下,在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看来,日本已经陷入了“低欲望社会”。
[2]与之类似,近年来韩国出现了“三抛世代”的说法——年轻人正在抛弃求偶、结婚和生育。
韩国继日本之后从2021年也开始出现人口负增长。
如果要找一个具体事件作为划分东亚现代化上下半程的节点,对于日本来说,这个节点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泡沫的破裂;对于韩国而言,则是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由于始发于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危机波及到了东北亚的日本/韩国等地,许多人对所谓“东亚模式”产生怀疑,把这次危归结为“东亚模式”的危机,进而全面否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这样的看法具有片面性,会误导对这次金融危机的认识。
一、并不存在单一的“东亚模式”
理论界对“东亚模式”的讨论已有一段时间。
最初的分歧来自对日本以及后来的亚洲“四小龙”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
它们持续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是史无前例的。
大多数持正统观点的经济学家强调市场力量的基础作用,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它们的政府(主要是日、韩等国政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1993年世界银行推出名为《东亚奇迹》的报告,将这两种观点进行调和,认为日本、“四小龙”及印尼、马来西亚、泰国8个国家和地区在1965年~1990年间的快速增长,是政府政策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肯定了日、韩和台湾地区实行的有选择干预措施起到了促进增长的作用。
这一研究引起了对所谓“东亚模式”的更多讨论。
比如,保罗。
克鲁格曼1994年撰文指出“东亚奇迹是被夸大的神话”,他认为除日本外,大部分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而不是提高要素生产率,与当年苏联的高速增长性质相同;伴随投入增加速度的下降,它们的高经济增长速度最终会降下来。
1997年以来,青木昌彦等人则提出系统的“市场增强论”,从克服“协调失败”的角度对东亚政府的经济作用进行了新的阐释。
1997年世界银行出版的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也可认为是这一讨论的继续。
该报告指出:“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并且认为政府的核心使命,是完成这样五项基本任务: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性的经济环境,包括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投资于基本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保持承受
力差的社会阶层;保护环境。
这一报告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并不是“最小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
其实,东亚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不尽一致的,不仅这些国家的自然条件有差异,政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比如,香港和新加坡均为城市,与当初“二元经济”特征十分明显的韩国、中国台湾及印、马、泰这三个东南亚国家的初始条件差别很大;日本更是早在1885年~1919年间已实现过较快的经济增长。
就政府的经济作用而言,初始条件有相同之处的香港和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中国台湾和韩国,都有显著的区别;韩、泰、印尼同为危机比较严重并向IMF申请援助贷款的国家,它们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也不尽相同。
就对外经济关系而言,外贸和外资在日本经济快速增长中的作用远不如东亚其他国家显著,日本、韩国对待外商直接投资的态度与东南亚国家和香港也有很大差别。
简言之,从实际情况看,并不存在单一的“东亚发展模式”,因而也就没有所谓“东亚模式”的危机。
二、东亚金融危机与金融体系的缺陷密切相关
这此金融危机在开始时就表现出这样的特点:银行体系越稳固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其经济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而银行等金融机构问题越多的国家,经济受到的冲击也越大,在股市暴跌的同时,发生金融危机的东亚国家的共同特征,也是引发危机的主要原因(日本8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的形成、泡沫破灭后的持续不景气,以及目前的经济衰退,也同样主要源于其金融体系的缺陷)。
那么它们的金融体系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许多计量分析表明,东亚的高速增长与较高的物质资本积累密切相关;而物质资本积累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结果,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组织主要又是金融体系。
因此,可以说东亚高速增长的实现离不开其金融体系对储蓄的动员和分配。
高速增长时期,以日本为代表的许多东亚国家的金融体系具有一些显著不同于英美国家的特点,比如:(1)企业更依赖于金融机构贷款而不是证券市场融资;(2)企业的负债—资本比率更高;(3)政府对信贷的分配进行指导和控制,而不是主要进行金融机构监管,并且有时保护和补贴银行等金融机构;(4)银行与借款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密切(如日本的“主银行”体制);(5)公司之间交叉持股的情况比较普遍(韩国财阀内部企业之间还相互对借款提供担保)。
在可用储蓄较多(因为居民储蓄倾向较高或积极利用国外储蓄)、政府以快速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情况下,上述体制的主要优点在于有助于“刺激投资”。
同时,东亚金融体系在促进投资方面的优越性并不能掩盖它在其他方面的缺陷。
主要表现是:政府制定脱离实际的产业政策,直接促使所控制的银行为服从于产业政策的企业提供贷款,带来大量的银行不良资产;银行与企业有密切关系,一些效益差、负债高、亏损严重的企业能不断得到银行的贷款,这些企业倒闭时拖累与之关系密切的银行陷入困境;一些政府官员因为可以对银行贷款施加影响而获得了为个人寻租的机会,等等。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政府对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的负债提供实际上的担保(如日本长期坚持“金融机构不破产”的政策,印尼银行的所有者与政府官员有密切关系,泰国的金融公司负债实际上受政府担保,韩国在银行遇到困难时把银行债务视为国家债务),虽然降低了金融机构债权人的风险,却提高了作为债务人的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储蓄,然后大量从事高风险的投资或收益不高的投资。
结果是金融机构大量负债、大量投资,并且其短期负债(包括外债)与长期资产之间不“匹配”,导致投资过剩,以及高风险的房地产、金融资产市场有泡沫。
股市暴跌、金融机构和企业大量倒闭,作为对上述一系列现象的矫正,是有其必然性的。
总地来看,一些东亚国家的金融体系,既成就了它们过去快速的经济增长,也直接与它们目前的金融危机密切相关。
一些东亚国家的经历实际上表明,一个良好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一方面应该能最大限度的动员国内外储蓄的数量,并把这些储蓄转化为投资,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投资的质量,从而在促进投资增加和保证投资质量之间取得平衡。
如果投资质量高而投资数量不够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如果投资数量增加很多而许多投资质量不高,经济增长将难以持续。
三、不能全盘否定东亚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大多数东亚国家另一个共同特征是,在其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比较多,并且在危机比较严重的国家如泰国、韩国、印尼,政府汇率、外债管理方面的失误也比较明显。
但并不是发生金融危机后,就可以完全否定东亚政府干预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东亚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收入分配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
学习,比如:
政府重视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机会的均等,一方面有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避免劳动力素质低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收入的均等。
政府主持的农村土地改革及重视对农村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有助于农业的增长和农村非农产业的成长,从而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出了重要贡献。
政府的一系列措施鼓励了储蓄的增加,为扩大投资奠定了基础,比如通过财政收支盈余增加政府储蓄,设立便利储蓄的邮政储蓄机构,通过限制住房、耐用消费品方面的消费信贷刺激居民储蓄,通过保持物价稳定和正的存款利率增加储蓄的收益等。
在对外经济方面,比较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速技术进步,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同时用多种政策鼓励企业出口。
有的国家政府在通过鼓励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出口增加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东亚金融体系的缺陷也不全是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而是“干预不当”的问题。
比如,对金融机构贷款活动的直接干预太多,既增加了政府官员寻租的机会,也限制了金融机构的自主权;对金融机构借用短期外债从事高风险的房地产、股票投资缺乏严格的监管,使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上升。
四、结论
一些国家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的缺陷,以及这次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都需要做具体的分析,不能笼统地说金融危机是“东亚模式”的危机,或者全盘否定政府的经济作用。
不仅东亚国家的政府在过去为促进增长、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已由其快速的经济增长所证实,不容抹煞,而且东亚国家政府在今后的各项改革和政策调整过程中,仍将发挥主导作用,以克服本地经济的缺陷,迎接全方位的新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也曾经受过设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实施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等方面的挑战。
东亚国家到目前为止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结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
日本、“四小龙”的成功以及过去30年间几个东南亚国家的快速增
长都已经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不是西方价值观的附属物。
至于政府官员与企业相勾结和裙带关系等腐败现象,也不是亚洲国家的专利,更不是“亚洲价值观”。
财政部科研所研究生部·井明。